2020春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检测: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水平测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春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检测: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水平测试

第四单元水平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 间 90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下图是 1952-1957 年国民经济结构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新中国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B.公有制成分已占据主体地位 C.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 D.我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经过“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和建筑业比重上升,农业比 重下降,这说明“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A 项正确。材料不 能体现所有制成分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信息,B、C 两项错误;经济 结构的变化不能说明我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排除 D 项。 2.1989 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 助,认为“苏联帮助我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步建立于 新中国的(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答案 B 解析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与题干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单 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 B 项正确; 1958 年以后,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大跃进”时期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与题干 “苏联帮助”的信息不符,故 C、D 两项错误。 3.下图反映的是我国东北地区某一时期的建设成就,即建成了长春第一汽 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大型轧钢厂等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这些成就 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 A.三大改造完成 B.“大跃进”运动 C.“一五”计划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C 解析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东北建成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 故 C 项正确。三大改造反映的是所有制的变革,不是建设成就,A 项错误;“大 跃进”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B 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 1958 年,是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不是建设重工业企业,D 项错误。 4.1956 年党的八大政治报告提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 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 工业发展及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表明党( ) A.开始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思想 B.确立了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经济方针 C.把经济建设的重心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探索一条与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经济建设走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 农业为代价的道路;而材料中八大提出要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显 然是和苏联不同的发展道路,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5.下表是 1957-1960 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表。对表中所示数据解 读正确的是( ) 年份 占工农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轻工业总产值 重工业总产值 1957 43.3 31.2 25.5 1958 34.3 30.5 35.2 1959 25.1 31.1 43.8 1960 21.8 26.1 52.1 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②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 ③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④“八大”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一五”计划指的是 1953 年至 1957 年,材料中只涉及 1957 年的信 息,缺乏相应的信息比照,故①错误;1958 年至 1960 年发生了“大跃进”与人 民公社化运动,故②正确;由材料可以看出工农业的比例严重失调,故③正确; 1958-1960 年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没有按照八大确定的思路 发展,故④错误。故选 B 项。 6.1958 年一则新闻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 公顷)产 36956 斤 (18478 千克)的惊人纪录。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 力是无穷无尽的。这( ) A.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是“大跃进”的表现,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现象,虽是一种讽刺,但 客观上反映了人们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故 D 项正确。 7.下图为中国 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952-1960 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渡时期是 指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这一时间段,A 项“始终”说法 不符合图示信息;“三大改造”发生于 1953-1956 年,B 项“均高于”说法不 符合图示信息;1957 年“一五”计划完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 此工业产值得到大幅提高,但是农业产值呈下降趋势,C 项说法不符合图示信息; 1958 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使工农业产值呈现背离状态,D 项符合图示信 息,故选 D 项。 8.下图是 1978-1985 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统计。与其 变化相关的因素是( ) A.工人、农民纷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时间 1978 年到 1985 年城乡居民存款不断增多,可知是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加,故 D 项正确。 9.下表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油产量统计表,此表反映了当时中国( ) 时间 粮食产量(万吨) 油料产量(万吨) 1978 年 304.77 5.21 1980 年 320.56 7.69 1984 年 407.31 11.91 A.市场经济已取代计划经济 B.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明显 C.城市改革促进了农业发展 D.城乡经济交流稳步发展 答案 B 解析 1978 年到 1984 年粮食产量和油料产量显著增加,表明以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改革已见成效,故 B 项正确。市场经济取 代计划经济是在 1992 年中共十四大以后,A 项错误;促进农业发展的是农村经 济体制改革,不是城市改革,C 项错误;表格反映的是农业的增产增收,没有涉 及城乡经济交流,D 项错误。 10.198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 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 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 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的广泛推行使得人民公社这一行政机构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有必要 进行改革,故 A 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标志是在 21 世纪初, 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普遍实行是在 1984 年中共 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 村转向城市是在 1984 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D 项错 误。 11.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 有关其表述正确的是( ) A.结果都保护了农民利益 B.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经营方式 D.都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案 C 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并没有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也没有调动农民生产积极 性,排除 A、B 两项;C 项符合史实,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排除 D 项。 12.从 1983 年 1 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 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 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 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 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答案 B 解析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与题中的 “1983 年”不符,故 A 项错误;1984 年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搞活企 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故 B 项正确;题中的“国营企业”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 革,故 C 项错误;D 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 13.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 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 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 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国的农村普遍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推动了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①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是在 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与题目中的时间“20 世纪 80 年代” 不符,故③错误;在我国,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故④错误。故选 A 项。 14.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 年代 1978 1985 1986 2007 初级产品 53.5 50.5 36.4 5.1 工业制成品 46.5 49.5 63.6 94.9 A.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逐渐上升 B.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我国初级产品生产过剩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B 解析 表格数据说明我国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 的比重逐渐上升。结合表中时间信息及相关知识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我 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B 项正确。 15.1992 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 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 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 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相应地,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16.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 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 9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浦东”“决策高明”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改革开放,从而 得出“奇迹”的根本所在是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故 C 项正确。 17.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是 20 世纪 80 年代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 家级开发区之一。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环境评价中,天津开发区 已连续多年位居前列。当初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天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B.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出口产品 D.加强天津对内地的辐射作用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80 年代首批国家级开发区设立的主要目 的是扩大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故选 C 项。 18.20 世纪 90 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 “弓”比喻 1984 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 1996 年全线通 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把上海浦东比喻为 “箭头”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 B.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 C.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 D.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答案 B 解析 之所以把上海浦东比喻为“满弓待发之箭”的“箭头”,是因为上海 浦东的开放是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一个标志,会对其 他地区的改革开放起到一个巨大的辐射作用,故 B 项正确。上海浦东地理位置 的优越是其被称为“箭头”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上海 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是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都是上海能在改革开放 中占得先机的原因,但不是浦东被称为“箭头”的原因,因为它们没有强调浦东 开放后的巨大辐射作用,故 C、D 两项错误。 19.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 要指标。图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注: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承认了国民党政府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所签署的所有国际劳工公约)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答案 C 解析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1971 年,而题中 H 值出现的年份在 2001 年,故 A 项错误;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是在 1987 年,台湾当局被迫 调整“三不”政策,允许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与 2001 年不相符,故 B 项错误; 2001 年 11 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多边组织,故 C 项正确;2011 年 2 月,中国 已正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间与图中的 2001 年 不符,故 D 项错误。 20.“走向世界丛书”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 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 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 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走向世界丛书”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展 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故①正确;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是被列 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的,故②错误;近代学者文人了解世界的历程对当代中国 实行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是有借鉴意义的,故③正确;新中国从诞生开始就奉行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则,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外交新局面的到来, 故④错误。C 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21.(12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52 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1956 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中国统计年鉴(1983 年)》 材料二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 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 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 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 年 7 月 23 日)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 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 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1980 年 5 月 31 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 1952-1956 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 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4 分)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 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5 分)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3 分) 答案 (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4 分) (2)不真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 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5 分) (3)安徽、四川。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 实行的(或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3 分) 解析 第(1)问,“发展状况”从表格数字可以看出;“运动”主要结合材 料中的时间来分析,中国此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第(2)问,结合材料中 的时间,可以看出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是不真实的;“运动及后果”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从时间上看,应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渐在农 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22.(14 分)2018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强调:“谁说国 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 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 年《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记者马修斯发表的一篇中国工厂 观察记。他“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 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而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 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少。”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发现了一台 140 多年前的 机器。这家年产 30 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 前的。日本驻香港记者松永二日也对中国企业的落后感到惊讶,他举例说,上海 内燃机研究所的 31 名技师,平均年龄是 56 岁。 ——摘编自吴晓波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878-2008》 材料二 今日国企与老国企不同,已发生质变:昔日国企资本百分之百国有, 今日国企 90%以上实行股份制,还有外资介入;昔日国企经营为完成国家计划, 今日国企经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昔日国企利润全部归属国有,今日国企已数年 不向国家交利润,即便最近上交,也是微乎其微;昔日国企没有分配自主权,今 日国企具有完全分配自主权,不受国家约束。 ——摘编自何伟《对国企改革历程的深层次思考》 材料三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 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走向全 球的名片,必将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企业不足之处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5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今日国企非昔日国企”的具体表现。(4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崭新的时代内涵”的具体内容。结合以上三则 材料信息,搞好国企,使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5 分) 答案 (1)不足之处: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设备陈旧;缺乏技术人员等。(3 分) 原因: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2 分) (2)表现:所有制形式;经营目的;利润归属;分配自主权。(4 分) (3)内容: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和平;合作。(3 分) 关键:坚持改革开放。(2 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 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的”“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 31 名技师,平均年龄是 56 岁”概括即 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应归结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第(2)问,根据材料二“昔日国企资本百分之百国有,今日国企 90%以上实行股 份制,还有外资介入;昔日国企经营为完成国家计划,今日国企经营为追求利润 最大化;昔日国企利润全部归属国有,今日国企已数年不向国家交利润,即便最 近上交,也是微乎其微;昔日国企没有分配自主权,今日国企具有完全分配自主 权,不受国家约束”可知,不同的具体表现在于所有制形式、经营目的、利润归 属、分配自主权。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 发展繁荣的梦想”可知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和平,合作。第二小问,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 23.(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实行经济开放政策,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术, 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这一政策已开始有些效果。但是,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 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 的艰苦奋斗。 ——邓小平《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1982 年) 材料二 1992 年后,天津滨海新区“三资”企业发展迅速。2003 年,已有 几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此投资,“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 1037 亿元。1993 年到 2003 年,滨海新区外贸出口由 5.03 亿美元增长到 89.38 亿美元,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群已初具规模。2006 年,滨 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09 年,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天津滨海新 区行政区成立。 ——据国家发改委 《天津滨海新区重点产业选择和布局研究》 材料三 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 共赢……我们要下大气力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 同繁荣。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 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2017 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历程,指出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的原因。(3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天津对外开放的 历史机遇和 90 年代以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变化。(6 分) (3)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探索与发展的历程,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 识,简述对这一历程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正确。)(5 分) 答案 (1)思想: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发展经济。(1 分) 原因: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探索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出现较大 失误;中国经济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经济建设已经启动,急需资金和技 术。(2 分) (2)历史机遇:1984 年天津成为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后又成为环渤海 经济开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目标;2006 年天津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3 分) 新变化:大力吸引外资,“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外商投资及外贸出口迅速 增长;引进高科技,高科技产业群初具规模。(3 分) (3)示例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逐渐深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20 世纪 80 年代, 设立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引进外资和技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1992 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的对外开放格局。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世界互利共赢。中国对 外开放不断扩大,逐渐深入。(5 分) 示例二:中国对外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发展经济,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 世纪 80 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开展,大力引进外资和技术;90 年代,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天津等地对外开放提供了历史机遇。当前,推 进“一带一路”建设,与世界分享机会和利益,互利共赢。中国对外开放具有历 史必然性。(5 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争取利用国际上的资金和先进技 术,来帮助我们发展经济”“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概括即可。第 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2006 年, 滨海新区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09 年,根据国务院的批复,天津滨海 新区行政区成立”并结合改革开放步骤概括。第二小问,从吸引外资、投资及出 口额、高新技术产业群规模等方面分析。第(3)问,关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探索与 发展的过程,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外开放在不断的扩大和深 入,也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然后结合所学我国对外开放的 过程特征、背景条件等论证说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