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语文主观题高分技巧及答题模板: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0 年高考语文主观题高分技巧及答题模板: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1.考查的能力层级为理解分析,侧重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 培养。 2.考查的内容涵盖了概念理解、内容分析、观点评价、措施归纳、问题探因、前景展望等多种类型。 3.考查形式及体例:从形式来看,有科普介绍、新闻报道或评论、人物访谈、人物传记、非连续性文 本等。 4.真题举隅:2019 年全国卷 II,与“武汉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有关;全国卷 III 是非连续性文 本与青年志愿者、单车猎人等材料有关;江苏卷是茅以升的《天津的开合桥》;浙江卷是与苗绣、民间手工 艺品有关;北京卷也是非连续性文本,讲的是“全球生态系统”、生态危机、农村集约化生产的破坏性等。 5.应对策略:知己知彼,进行思维训练,培养阅读习惯,掌握答题技巧,创造性地使用答题模板。 【实用类文本“知多少”】 1.概念:实用类文本顾名思义,其实用性强,与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国际风云等密切相关。换句话 说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茶余饭后的养生、侃大山,到共享单车、雾霾、新冠疫情无不相关。今年大作文 不写新冠疫情方面的话,实用类文本考核的可能性都是非常大的。 2.痼疾:读了就是不懂;读了就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貌似读懂了,就是一做就错,一答题就与参 考答案想去甚远;模板实用性不强……这些问题都是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而至于成为语文提分的 “拦路虎了”。 3.增分两大途径:战略上高度重视,对语文的各种题型都要认真对待,做出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不 可偏废,靠临场发挥是极端错误的。战术上要精讲精练,注重真题的研读,做一定量的高质量的仿真题。 仿真题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体现“仿真”的味道,从材料的选择、命题的设置、答案的拟制,都要高 标准严要求。而评分这一块,笔者必须要强调,现在很多高三老师阅卷过程是比较粗糙的,要么图完成任 务,要么磨洋工。一定要认真批阅,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共性的问题有哪些,个别性的问题出现 的原因是什么,进而形成阅卷共识,进一步在备课组会悉心研究,找到解决问题,提高分数的关键。提分 是我们的目标,提分是我们的宗旨。 增分技巧 【增分意识】 1.得分意识。考生要有强烈的得分意识,每一个作答环节都必须臻善臻美,力求选择题满分,主观题 得高分! 2.草稿意识。不是只有数理化学科才打草稿,语文的主观题作答一定要有草稿纸上书写作答的意识, 甚至养成良好使用草稿纸的习惯。尤其是文言文的翻译,必须要在草稿本上简单梳理,再誊写,这样卷面 美,得分高。 3.术语意识。实用类文本的主观题套路性特别强,到底是六分答六点,还是三点;是筛选整合,还是 归纳提炼,还是联系实际探究,每种题型设问不同,答题的模板存在着差异,但唯一不变的就是要用术语 作答,体现出考生语文素养的积淀和专业性。 4.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必须要养成揣摩命题意图的意识,这个题考我哪一个知识点,命题者的导向 是什么,他的答案拟制有什么内在的规律和特点。这些东西需要老师经常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进而 形成作答的硬核素养。 【增分技巧】 1.精讲精练,重点突破。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类型很多,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应科普文章;有当 今时代共性待解决的问题;有可能是百姓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有可能是国际风云等等。材料类型不同, 题设也是不同的,自然答题模板也是千变万化。但通过勤加练习,总会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方法来。 2.“形胜于质”,悦人利己。这个观点有点离经叛道,但事实就是如此。高考阅卷自然是严谨的,给分 有理、扣分有据,但是阅卷的任务和阅卷者普遍具有的“光环效应”心理,一再启示我们,三年来练好书 法的作用性,讲答案排列布局的有如诗行、诗歌的章节的意义;问什么答什么、看分作答的原则永不失效。 第一书写;第二序号化;第三优雅的排版。其次才是结合文本阐述、分析、归纳、概括;再次才是术语的 使用等等。 4.附录: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步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 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 精读(细读)。 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答题模板 【常见题型模板】 Ⅰ.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 1.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1)题型:文章某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从内容上、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等多元分析。 示例: 1.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①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②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③使读者对人物了解 更全面。 【解析】结合本段内容看,主要是谈传主在文化方面的“本事”,因此答案中要有“文化”一词。 【点睛】这是一篇关于梁漱溟的评价,从写作学上讲,写梁父之死为了更好地表现梁漱溟,所以,我们的 答案大致应为“更好地表现了梁漱溟……”。 (2)题型:某个人物在文本中的特点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示例 2.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 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点睛】回答这类题,一是要注意分析好文章层次,看看文章哪里是说不足,分几个小层次说的;还要注 意抓住中心句和关键句,特别是别人的观点。 (3)题型:文章这样写给你怎样的启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 3.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答案】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启示有四点。 (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 (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 (3)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 (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解析】本文思路比较清晰,第一段最后一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可视为总起句,后 面几段均以此为中心展开评述。因此,第一问要点为“学问和人格”。 【点睛】要想做好这类题可以从如下两点考虑: (1)文章在细节、材料的选用上的特点; (2)文章材料的使用与传主身份特点的关系。同时题目问的是“对写文章的启示”,这就启发我们还 应考虑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评传,所以还要想到与一般传记的不同。 Ⅱ.人物访谈类文本阅读 (一)、掌握访谈文体的相关知识。 “访谈”的概念:因为某个人、事件、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 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这里要注意以下要点: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 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采访纪实、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 (二)、访谈类的题型、方法及作答技巧 1. 常见题型: (1)你如何评价被访谈人物的什么特点? (2)你如何看待这个人物的成功或失败? (3)你如何评价他在特殊阶段的努力对成功的帮助等等? (4)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2.阅读方法: 阅读访谈关键是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 价访谈的收效。 3.作答技巧:依据高考考纲要点作答。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 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 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高考考察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 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 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 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 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就更好。 (4)“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时 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 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 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 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6)“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 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 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 象应该是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Ⅲ.新闻纪实类 (一)概念:新闻属于纪实类作品。它是借助各种传媒对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作出的及时、客观、 准确、简洁的报道,它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 受众性的特点。内容一般包括 6 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新闻中所用到 的材料有三类: 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阅读方法 (1)看标题,抓要素,整体把握新闻内容。 (2)理清脉络,把握文章结构。 (3)把握中心,把握主旨。 抓住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去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研究文本的主旨,揣摩作者的写作动机和感情态度。 (4)研究写作技巧,分析表现手法。 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烘托渲染、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 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三)常规题型及答题方法 (1)如何分析新闻的真实性 ①从再现采访过程的角度思考;②从再现现场情形的角度思考;③从叙述人称选择的角度思考;④从细节 描写作用的角度思考;⑤从新闻数据运用的角度思考。 (2)如何把握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①从表现形象特点的角度思考;②从表现形象变化的角度思考;③从前后内容联系的角度思考;④从新闻 传达感情的角度思考。 (3)如何筛选整合新闻的信息要点 ①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②理解层次,把握新闻要点;③根据题目,筛选相关信息。 (4)如何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①从材料角度是否不同的角度思考;②从材料联系是否层进的角度思考;③从能否开阔读者视野的角度思 考。 (5)如何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 ①从能否深化主题的角度思考;②从结构是否完整的角度思考;③从群众能否想到的角度思考。 (6)如何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 ①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联系;②抓相似点,分析物人之间的相似之处;③抓相关点,分析事物 之间的内在联系。 (7)如何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①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②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③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 者的作用;④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⑤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8)如何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 ①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②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③分析表达技巧对群众的影 响,如:能否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能否让群众体会出作者态度,能否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 能否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等。 (9)如何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 ①概述相关事实;②分析人物精神(品质、素质);③阐发所受启发(相同、相反)。 (10)如何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 ①明观点,即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②引论据,即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 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③作论述,即就所引论据作必要的阐述以证明 自己的观点。④作小结,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2019-n CoV, 后更名为 COVID-19),于 2020 年 1 月 12 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经呼 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 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 胶或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 1-14 天,多为 3-7 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 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 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 功能衰竭等。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 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 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患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孕产妇临床过程与同龄患者相近。儿童病例症 状相对较轻。 体温恢复正常 3 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连续两次 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满足以上条件者可出院。 患者出院后,建议应继续进行 14 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 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部卫生,避免外出活动。建议在出院后第 2 周和第 4 周到医院随访、复诊。 (摘编自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020 年 3 月 4 日) 材料三: 2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坚决打赢疫情 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并指出要“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 防线。社区可以通过落实防控责任,实现入户排查、重点群体监控,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 早治疗”,从而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实现从源头上防微杜渐。社区防控中坚持干部靠前指挥, 党员冲上一线,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党心聚民心,万众一条心,始终把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 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针对基层治理在抗击疫情的攻坚阶段可能存在很多问题,如执行疫情防控链条中“条条与块块”的职 责不清,边界不明,流程梗阻;有些地方存在“以发文推动工作,以统计表格显示在场”的避责心态;社 区封闭式管理中沟通不畅,出现心理恐慌与“排异”现象,影响社会凝聚;各种“问责导向”的纪律约束 较好发挥了秩序维护、压力传导的作用,但持续缺乏关爱体系补位,导致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出现压力型 紧张、职业倦怠等消极心理,影响基层一线防疫队伍的斗志与士气。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经验与教训, 加快提升社区疫情防控能力,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摘编自姜晓萍《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光明日报》2020 年 02 月 21 日) 1.下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新冠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即便独自在电梯中也可能经气溶胶传染。 B.截至 2020 年 2 月 3 日,确诊病例性别差异较小,各年龄段均易感,31 岁至 50 岁确诊人数最多。 C.截至 2020 年 1 月 4 日,与此前暴发的其他病毒相比,新冠病毒致死率相对较低,但传染性较强。 D.从目前收治和统计情况来看,虽然七十岁以上老年人感染人数少,但其愈后状态较中青年人差。 2.根据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下列病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某某,男,52 岁,2020 年 1 月 10 日因工作原因乘坐高铁途经武汉返回北京家中,1 月 15 日发 热就医,他本人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其一起居住的妻子不会感染。 B.马某某,女,78 岁,患有高血压、慢性气管炎,2020 年 1 月 12 日经核酸检测确诊为新冠肺炎,入 院治疗 8 天后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还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 C.李某某,女,33 岁,确诊新冠肺炎后入院治疗 11 天,3 天未发热,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连续两 次呼吸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 1 天),可以获得批准出院。 D.石某某,男,26 岁,确诊新冠肺炎经治疗获得批准出院。回家自己住单人房间,只要不外出,在 家自我监测健康状况,做好手部卫生,于家中就完全可以不戴口罩,并与家人同桌而食。 3.人民战“疫”,人人有责。阻击输入性传染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区,预防内源式传染的“最坚强力量” 靠社区。假如你是一名社区党员干部,为更好地完成本社区新冠病毒防控工作,从材料三中可以得到哪些 启示,请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 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 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 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 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 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 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 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用量子 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 年 8 月 10 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 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 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 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 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 宏伟计划--一项投资 20 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 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 12 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 年 12 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 月 2 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 设施建设费用达到 23 亿元人民币,3 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 施的国家。日本的 J-PARC 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 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 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 2016 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 2017 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 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 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 年 5 月 7 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 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 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 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 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 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 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 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 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6.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建筑的希望 梁思成 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派别。所谓某系或某派建筑,其先盖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 情风俗、政治情况之情形,气侯及物产材料之供给,和匠人对于力学知识、技术巧拙之了解等复杂情况总 影响所产生。一系建筑之个性,犹如一个人格,莫不是同时受父母先天的遗传和朋友师长的教益而形成的。 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数千年来的匠师们,在他们自己的潮流内顺流而下,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匠师们一样,对于他们自已及他们 的作品都没有一种自觉。 19 世纪末叶及 20 世纪初年,中国文化屡次屈辱于西方坚船利炮之下以后,中国却忽然到了“凡是西方 的都是好的”的段落,又因其先已有帝王骄奢好奇的游戏,如郎世宁辈在圆明园建造西洋楼等事为先驱, 于是“洋式楼房”“洋式门面”,如雨后春笋,酝酿出光宣以来建筑界的大混乱。正在这个时期,有少数真 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 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 种艺术。这可说是中国建筑术由匠人手中升到“士大夫”手中之始;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 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 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 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旧房子,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 能儿”,这些亦正可表示出他们对于中国建筑的不了解态度了。 欧洲大战以后,艺潮汹涌,近来风行欧美的“国际式”新建筑,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已占 据了主要地位。这些“国际式”建筑,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这种建筑现在已传至 中国各通商口岸,许多建筑师又全在抄袭或模仿那种形式。但是对于新建筑有真正认识的人,都应知道现 代最新的构架法,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的。这并不是他们故意抄袭我们的形式,乃因结构使然。我们若是回顾到我们古代遗物,它们的每个部分 莫不是内部结构坦率的表现,正合乎今日建筑设计人所崇尚的途径。这样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 竞融洽相类似,在文化史中确是有趣的现象。 我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 的时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 并不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我认为,他们是最有希 望的。 (有删改) 7.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 8.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 9.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参考答案】 (一) 【答案】 1.D 2.B 3.( 1)落实防控责任(明晰防控职责)、规范防控流程。(2)不做表面文章,不逃避责任,把工作落到实 处。(3)党员干部在前,紧密团结群众,心系群众安危。(4)加强沟通,缓解群众恐慌心理,增强凝聚力。 (5)关爱社区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提高斗志与士气。 【解析】 1.D 项,“虽然七十岁以上老年人感染人数少,但其愈后状态较中青年人差”理解错误。虽然从图二可知 七十岁以上老年人感染人数相对较少,但依据材料一原文“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可知, 是“预后”,对于某种疾病最后结果的预测,结果有好坏之分;“愈后”表示“痊愈以后”;故“预后” 非“愈后”。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故选 D。 2. A 项,“其一起居住的妻子不会感染”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一“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 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可得知,其一起居住的妻子也可能感染;C 项,“确诊新冠肺炎 后入院治疗 11 天……可以获得批准出院”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一“体温恢复正常 3 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 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连续两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 样时间至少间隔 24 小时):满足以上条件者可出院”可知,选项漏掉“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 显改善”这很重要的一项,故还应加上“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这一条件才能获批出 院;D 项,“只要不外出……于家中就完全可以不戴口罩,并与家人同桌而食”理解有误。依据材料一文句 “建议应继续进行 14 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 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部卫生,避免外出活动。建议在出院后第 2 周和第 4 周到医 院随访、复诊”可知,患者出院后,建议进行 14 天自我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 切接触,分餐饮食。故选 B。 3.具体而言,先审题干要求,题干要求“人民战‘疫’,人人有责。阻击输入性传染的‘最后一公里’在 社区,预防内源式传染的‘最坚强力量’靠社区。假如你是一名社区党员干部,为更好地完成本社区新冠 病毒防控工作,从材料三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概括”,从题干要求看,考生要精读材料三,从材料三 概括答题要点;另外,题干有两处提到“社区”在防疫中重要作用,故社区应给考生一些启示;还有,题 干中提到“假如你是一名党员”,故考生也可从党员的角度切入。最后依据材料三“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 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 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 社区可以通过落实防控责任,实现入户排查、重点群体监控, 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从而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实现从源头上防微 杜渐”可概括,“社区要首先行动起来,落实防控责任,实现入户排查、重点群体监控”;从“社区防控 中坚持干部靠前指挥,党员冲上一线,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党心聚民心,万众一条心,始终 把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可概括,“党员要起带头作用,冲上防疫第一线”;“如 执行疫情防控链条中‘条条与块块’的职责不清,边界不明,流程梗阻;有些地方存在‘以发文推动工作, 以统计表格显示在场’的避责心”可概括,“工作要做到职责分清,边界分明”;“各种‘问责导向’的 纪律约束较好发挥了秩序维护、压力传导的作用,但持续缺乏关爱体系补位,导致基层干部和工作人员出 现压力型紧张、职业倦怠等消极心理,影响基层一线防疫队伍的斗志与士气”可概括,“基层干部和工作 人员的心理健康也须关注,这样才不会影响基层一线防疫队伍的斗志与士气”。 总之,考生若能依据材料三筛选整合要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 【答案】 4.D 5.C 3.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 《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城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 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解析】 4.本题考查考生的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要找到相关叙述,仔细甄辨,注意细节性的问题。D.“需 要耗费巨额资金”的只是“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选项范围扩大;“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 域”表述绝对化,相关内容在材料三最后有一段。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比较。 C.“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文中没有交代。原文材料一为“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 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求从未停止”,材料三为“称中国政府将会支 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授资 20 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 欧洲 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 12 亿美元”。 6.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 有效信息,概括回答。题干第一问要求比较三则材料报道的不同侧重点,考生要紧密结合材料进行区别。 材料一报道重点为“‘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 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莫定了坚实的基础”突出的是成就;材料二“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 冲到了领先地位”等内容是记者报道的重点。材料三的重点是强调“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考生依此答 题即可。第二问要求思考报道内容不同的原因,这明显和报道的记者和所属的媒体相关。 (三) 【答案】 7.社会上有崇洋媚外的风气;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存在鄙视;一部分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感兴趣,但缺 乏真正的了解。 8.承认机械及新材料的主要地位;有极诚实的精神观念;其构架法的基本原则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 9.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取得了真正的艺术成就,有其一贯的基本方法及原则;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 构正赶上强旺更生的时期;拥有文化自信和自觉艺术追求的新建筑师群体正在产生。 【解析】 7.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的信息区间集中在第二段,相关的句子有:“中国却忽 然到了‘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的段落”、“有少数真正或略受过建筑训练的外国建筑家,在香港、上海、 天津……乃至许多内地都邑里,将他们的希腊罗马哥特等式样,似是而非地移植过来,同时还有早期的留 学生,敬佩西洋城市间的高楼霄汉,帮助他们移植这种艺术”; “但是这几位先辈留学建筑师,多数却对于中国式建筑根本鄙视”; “近来虽然有人对于中国建筑有相当兴趣,但也不过取一种神秘态度,或含糊地骄傲地用些抽象字句来对 外人颂扬它;至于其结构上的美德及真正的艺术上的成功,则仍非常缺乏了解”。根据上述信息分点概括即 可。 8.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作答的信息区间主要为第三段。相关的句子有“承认机械及新材料在 我们生活中已占据了主要地位”;“名目虽然笼统,其精神观念,却是极诚实的”;“与中国固有建筑的构架 法,所用材料不同,基本原则却一样--都是先立骨架,次加墙壁的”。根据信息筛选关键词作答即可。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从整个文章筛选信息:第一段“中国的建 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各有其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第四段“我 们这个时期,正该是中国建筑因新科学,材料、结构而又强旺更生的时期”、“也是中国新建筑师产生的时 期。他们自己在文化上的地位是他们自己所知道的;他们对于他们的工作是依其意向而设计的;他们并不 像古代的匠师,盲目地在海中漂泊,他们自己把定了舵,向着一定的目标走”根据上述信息分点概括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