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3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堂演练:模块检测卷一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模块检测卷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 - 25 - 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答案:D - 25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可知,文章没有进行对比论证,也并不是要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而是要揭示它们的共性。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错误,根据“‘照着讲’与‘接着讲’ - 25 - 二者无法分 离”“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知二者并不是互相隔膜的。C项,“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D项,“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错误,原文相关表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答案: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怀念王富仁 谢保杰 我真正见到王富仁老师是在2001年秋冬之际。钱理群老师在鲁迅作品的讨论课上,说他要请五位顶尖的鲁迅研究专家来给大家讲课,其中就有王老师。 一天晚上,王老师来了,人很精神,笑盈盈的。也许那天话题本身有点沉重,讲课的时候他不再像刚来时那样笑语盈盈。那天的王老师从头至尾都是激越的,有点嘶哑的嗓音蕴蓄着充沛的情感,说到激动时,似乎要拍案而起。我在下面听着,又觉得随和的王老师骨子里有“硬”的东西,和他正在讲述的鲁迅在内在里是相通的。 在我的博士论文里,我认为同样是处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关系 - 25 - ,鲁迅的小说《药》的写作没有《故乡》来得自然。这当然不是什么新观点,已经有人进行过类似的分析。王老师完全不同意这个观点,他的批评是严厉的。他认为我的判断不准确,不准确的原因是对鲁迅的作品没有深刻的理解与感受,没有深刻的理解与感受而得出的结论,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跟着王老师读书,其他事情可以通融,但关于鲁迅的事,一点都不能含糊。 去年7月末,我听说王老师病了,肺癌。我非常震惊。第二天,我没和王老师打招呼直接去了301医院。病房里很安静,王老师睡着了,我就在他床前的凳子上坐了下来。看到老师头发、胡子、眉毛都白了,手臂因为注射药物而淤积着黄色的瘢痕,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大约过了二十分钟,王老师醒了,看到我情绪低沉,说你们都不要当回事,咱们都是搞文学的,生老病死,咱们都懂。王老师说现在情况很好,化疗结束还要回汕头上课。 2017年5月2日的夜晚注定是一个黑暗的夜晚。九点钟左右,微信群里的一条消息令我惊呆了,有人说王富仁老师刚刚去世了。我一点儿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也坐不住了,起身时撞倒了一把椅子。我找到王老师儿子肇磊的电话拨了过去,那边传来低沉的啜泣声。我立即取车出门,大约10点10分,我到达中日友好医院西门。 安排妥当,已经快凌晨了。大家互相安慰后,陆续回去了。最后,只剩下我和肇磊。我说,我来得比较晚,想在这儿再待一会儿。初夏的夜黑沉沉的,太阳消失,黑暗行进,周围是那么安静,偶尔有车驶过。王老师是睡着了吗?记忆中老师笑意盈盈的样子不停地在脑海中浮现,像电影镜头一样。①在我的左边,黑魆魆一片,像乌云一样浓重的黑暗是元大都城垣遗址。 ②北京的五月,几天前还是繁花堆满枝头,一转眼已经是落花飘零,绿叶不可遏制地生长。春天似乎还没离去,夏天已经来了,那么出人意料,让人感觉到季节的残忍。王富仁老师76岁去世,让我们痛惜不已。王老师还有很多事要做,还有很多话要说,他的文化理想还未实现,他大海一般波涛汹涌的文章还未完成, - 25 - 他内心一直闪亮着的启蒙之光至此熄灭,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批判精神、自省意识至此中断。从此,我们再也见不到他论辩的激情与气势,见不到他温和的笑容……他“死在路上”。呜呼哀哉! 王老师去世以后,我把他几乎所有的著作收集起来,摆在一起,很多著作的扉页上有他大笔如椽的签名,都是他送给我的,这当中最耀眼的是他的博士论著——《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这部诞生于八十年代启蒙大潮中的论著应该是他一生最杰出的贡献。在这部著作中,他运用自己的话语,隔着辽远的时空,向伟大的先行者——鲁迅先生致敬,其开天辟地的豪情令人惊叹。在当时僵硬固化的思想界,那是一代学者内心的启蒙之光。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富仁老师为人随和,在工作、生活中和同事、学生相处得很好,但一谈到鲁迅,就不再是笑语盈盈,而变得严厉较真起来,不肯通融。 B.王富仁老师看到我情绪低沉,明白我的心情,知道我担心他的病,就以生老病死的道理劝慰我,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我。 C.作者善于抓住细节描写人物,他以“起身时撞倒了一把椅子”的动作描写,把自己刚得知王老师去世的消息时内心产生的巨大震动表现了出来。 D.本文有感人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师生间的感情,也有深入的理论思考,体现了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关注,对社会进步、思想启蒙的关切。 解析:A项,“但一谈到鲁迅,就不再是笑语盈盈, - 25 - 而变得严厉较真起来,不肯通融”表述不当,根据文章第二段可知,“就不再是笑语盈盈”是说王老师那一天讲课时的情形。B项,文章第四段中,“我”得知王富仁老师患肺癌后,极其伤心,王老师劝慰我说“不要当回事,咱们都是搞文学的,生老病死,咱们都懂”,还表示“化疗结束还要回汕头上课”,面对疾病,态度达观积极,该选项正确。C项,文章第五段中“我一点儿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起身时撞倒了一把椅子”,“起身时撞倒了一把椅子”是细节描写,表现了自己当时的震惊,该选项正确。D项,该选项是对文章写作特色和思想主旨的概括,是正确选项。 答案:A 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景物描写,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赏析。这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可从内容表达和感情抒发的角度来回答。①处是王老师去世后,对周围环境的描写,“黑魆魆”“像乌云一样”给人沉重的压抑感,表现了作者的哀痛。②处写季节的残忍,烘托了王富仁老师的去世,发出了他“死在路上”的悲叹,表达了无限惋惜之情。 答案:①营造肃穆沉重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王老师病逝难以言喻的哀痛。②语带双关,借季节转换,表达了对王老师逝世的痛惜。 6.作为回忆王富仁老师的文章,本文多次谈到鲁迅先生及鲁迅作品研究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写?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 25 - 本题考查对文章选材的理解。文章是回忆和悼念王富仁老师的,所有选材都应是为写王富仁老师服务的,既是表现王富仁老师的学术成就,也是表现其人格魅力,同时所有的内容又是作者的传声筒,借王富仁老师向伟大的先行者——鲁迅先生致敬,引出更加令人深思的问题。 答案:①王富仁老师是鲁迅研究专家,作者就此表明王老师的学术成就,点明他的学术特点与境界。②以鲁迅先生衬托人物形象,表现王老师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高度,如文中说“和他正在讲述的鲁迅在内在里是相通的”,是在写鲁迅先生的思想性格特征,更是在写王富仁老师的思想性格特征。③作者借鲁迅先生及其作品,以及王富仁老师对鲁迅的敬意,使文章更有深意。④王富仁老师在探讨鲁迅作品时的行为表现,可以让人真切感受到王老师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答出三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日前,在四川成都街头出现了一名幼童,背着书包骑在牛背上,穿着长衫的父亲则在前面牵着牛。这一幕被网友拍下来后,这对父子迅速走红网络。这位父亲表示,自己此举是在践行国学文化,并非炒作。类似这位父亲的做法,并不鲜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国学文化的迷茫。让国学更好地嵌入生活,可不是骑驴赶牛这么浮光掠影的复古返祖,更不是钻进狭小天地里孤芳自赏,割断与文明发展之间的脉络,把自己变成一块“化石”。 - 25 - 国学可以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自如地伸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多局限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教育上,没有进入到经学层面,从而无法触及灵魂,难逃浅俗化的命运。有些地方的国学教育还出现了以佛代儒、以道代儒的状况。或者琴棋书画等国学技艺的教育培训如火如荼,国学经典的教育培训却相当冷清。或者诵读多,品读少,经典文本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无法起到有效的浸润作用。 (摘编自《弘扬国学要对接现代文明》等) 材料二: 表一 不同年龄段家长希望自己孩子接触中西文化的比例 表二 不同年龄段阅读过国学名著的比例 摘自《调查:90后阅读国学名著热情最高》等 材料三: 近年来国学热日渐兴起。与此同时 - 25 - ,问题和困扰也随之而来。那么,国学经典究竟该如何读呢?台湾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杨照推出系列书籍《经典里的中国》,还原经典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历史脉络,让今天的读者领略到了经典所展现的思想和时代精神的独特魅力。他主张将经典文本放回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在那个特定背景下,来读这些传统经典。这就是他所说的“历史式读法”。在“历史式读法”的基础上,又有“文学式读法”。“历史式读法”是求异,“文学式读法”则是求同,就是阅读时在回到历史的情境里的前提下,调动自己的情感感知,想象自己进入他们那样的生活世界,去接近他们的心灵遗产。 之所以读经典,正是因为经典不是为我们而写的,不是为我们这个时代而写的,但是因为透过时间的历史的偶然,它保留下来,让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时代和不一样的生命情调。读者既能因为古今时代境况差异而激发个人的思考,又能因为古今相同而感同身受,汲取古人先贤应对生活的伟大智慧。 (摘编自王云峰《领略国学经典里的亲切活泼》) 材料四: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包含的思想和精神具有多面性。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诚信,行必忠正”等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具有永恒意义。至于“愚民”思想和做法则属于封建糟粕,要坚决抛弃。学国学要明辨其内涵,同时将修身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培育良好品质,提升道德修养。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更加热爱国学,主动弘扬国学,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华民族豪迈地走向世界。 (摘编自夏海《学习国学重在修身养性完善人格》)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希望孩子更多接触西方文化的家长的比例在80后、90后群体里已经接近三成,超过60后、70后年龄段约10个百分点。 B.虽然希望孩子更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家长的比例随着年龄的降低而不断降低,但是每一个年龄段的比例都超过了60%。 - 25 - C.从对各种国学名著的阅读比例来看,和80后、70后、60后、50后相比,90后对各种国学名著的阅读比例最高。 D.90后对《论语》《全唐诗》的阅读比例,与其他年龄段的阅读比例差距最大,阅读率分别约为16.7%和9.1%。 解析:A项,从表一可看出,希望孩子更多接触西方文化的家长的比例,80后约为28.8%,90后约为27.3%,已经接近三成,而70后、60后分别约为19.9%、19.8%,不到二成,约比80后、90后低10个百分点。B项,“随着年龄的降低而不断降低”错,从表一可看出,希望孩子更多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家长在90后、80后年龄段的比例分别约为60.9%、60.4%。随着年龄的降低有所升高。C项,从表二可看出,90后对各种国学名著的阅读比例最高,为50.6%,80后、70后、60后、50后的阅读比例分别为:43.5%、35.3%、29.8%、28.5%。D项,从表二可看出,对《论语》《全唐诗》的阅读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90后的阅读率分别约为16.7%和9.1%,占据最高点。 答案:B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揭示了国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国学教育有纠偏作用;材料三以杨照的《经典里的中国》为例说明了怎样读国学经典的问题,新颖深刻。 B.如果把国学嵌入生活,消除对国学经典的陌生感,就可以通过国学学习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自如地伸展,使人得以全面发展。 C.从杨照的观点可知,他更倡导对经典的“历史式读法”,主张将经典文本放回其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中,在特定背景下来读这些传统经典。 D - 25 - .读经典就是为了透过时间和历史,看到不一样的时代和不一样的生命情调,了解古代思想与生活世界的精彩,一窥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 解析:A项,材料一指出了国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国学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材料三举实例,“系列书籍《经典里的中国》,还原经典于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历史脉络”,可让读者领略“经典所展现的思想和时代精神的独特魅力”。B项,根据材料一可知,“把国学嵌入生活,消除对国学经典的陌生感”与“可以通过国学学习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自如地伸展,使人得以全面发展”不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C项,“他更倡导对经典的‘历史式读法’”错,无中生有,由材料可知,杨照对两种方法都很重视。D项,“就是为了”错误,材料三提到了“汲取古人先贤应对生活的伟大智慧”,材料四也谈到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所以“读经典”的目的是指向现实和未来的。 答案:A 9.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采用怎样的方法能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国学水平。(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时应注意,答案要从文本中生发出来。材料一揭示了当前国学教育的弊病“诵读多,品读少,经典文本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无法起到有效的浸润作用”,这从反面提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提高国学水平。材料三对国学经典的读法——“历史式读法”和“文学式读法”进行了介绍,材料四则提出了“学国学要明辨其内涵,同时将修身作为重要内容和目标,培育良好品质,提升道德修养”,这都为更好地提高国学水平提出了一些思路。 答案:①多品读,让经典文本浸润自己的生命成长。②“历史式读法”和“文学式读法”相结合。③ - 25 - 明辨国学内涵,并落实在修身养性和完善人格上。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登进士第。三十年,除浩权建王府教授。三十一年,迁宗正少卿。会金主亮犯边,下诏亲征。时两淮失守,建王抗疏请率师为前驱。浩力言:“太子不可将兵。”王大感悟,立俾浩草奏,请扈跸以供子职,辞意恳到。高宗览奏,知奏出于浩,曰:“真王府官也。”上亦欲令王遍识诸将,遂扈跸如建康。三十二年,孝宗受禅,迁翰林学士。张浚将图恢复,浩与之异议。浩奏:“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首言赵鼎、李光之无罪,岳飞之久冤,宜复其官爵,禄其子孙。悉从之。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持母丧归,服阕,知福州。五年,复为右丞相。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多虚额,请各募三千人充之。已而殿前司辄捕市人,被掠者多断指,示不可用。军人怙众,因夺民财。狱成议罪,欲取兵民各一人枭首以徇。浩曰:“始衅者军人也,军法从事固当。若市人特与抗斗尔,可同罚乎?‘等死,死国可乎?’是岂军人语。”上怒曰:“是比朕为秦二世也。”寻求去,拜少傅。十年,请老,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浩喜荐人才,尝拟陈之茂进职与郡,上知之茂尝毁浩,曰:“卿岂以德报怨耶?”浩曰:“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莫济诋浩尤甚,浩荐济掌内制。浩曰:“臣不敢以私害公。”盖其宽厚类此。 - 25 - (节选自《宋史·史浩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B.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C.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D.浩因城瓜洲/白遣太府丞史正志往/视之/正志与浚论辩/十朋亦疏史正志朋比/并及浩/自是不召者十三年起/知绍兴府 解析:“往视之”的主语是史正志,所以前面不能断开,排除A项和C项。“起”是“起用”的意思,这里不是“自……起”的结构,故选择B项。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文中的“绍兴”就是年号。 B.受禅,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C.太保,古代官职名,三公之一,位次太傅,西周时始设,是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 D.封,指追封,即死后封爵,“除”“迁”在古文中均指提升官职。 解析:A项,“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创年号“元狩” - 25 - 。一个皇帝所用的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文中“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B项,“受禅”(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成员表决,以多数决定首领人选,此处是指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C项,“太保”是古代官职名。西周时,武王去世,成王年少,召公任太保,以长老身份监护。太保、太师和太傅合称“三公”。D项,“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封会稽郡王”中的“封”是“追封”的意思。“除”指任命官职,有“初次拜受官职”的意思,也有除去旧官,担任新官的意思,未必是提升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但也可指贬谪、降职,如“迁客骚人”中的“迁”。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史浩忠于职守,做事尽心竭力。在金军侵犯边境时,对于建王要代父出征的行为,他认为不合适,竭力劝止,获得皇帝的赞许。 B.史浩拨乱反正,为恢复大业作准备。他首先进言,说赵鼎、李光清白无辜,岳飞久蒙冤屈,要求为他们平反昭雪,皇帝都听从了。 C.史浩重视民心,看重百姓利益。他认为,对有不法行为的殿前都指挥使司和抗争的市民,要区别对待,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他惹怒了皇帝。 D.史浩心胸宽广,不肯以私怨妨害公事。陈之茂曾经说过他的坏话,他却拟定陈之茂升任郡守;莫济诋毁史浩尤其厉害,他却举荐莫济掌管内制。 解析:A项,“对于建王要代父出征的行为”错,原文是史浩认为建王不适宜率领部队担任前导,因此竭力劝止。B项, - 25 - 史浩对恢复大业持支持态度,他为岳飞等人平反昭雪,消除当时的混乱认识,激励人心,为北伐作舆论上的准备。C项,文中“等死,死国可乎?”是陈胜、吴广起义前说的话,史浩想借此引起皇帝对民心的重要性的关注,皇帝错以为史浩拿秦二世讽刺自己,因而大怒。D项,文章结尾部分,写史浩喜欢举荐人才,不存私心,有着光明磊落的胸怀。 答案:A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为备御,是谓良规。傥听浅谋之士,兴不教之师,谓之恢复得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不知有怨,若以为怨而以德报之,是有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设置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进行翻译。(1)注意“备御”“傥”及反问句“谓之恢复得乎”的翻译;(2)注意“以为”“报”及判断句“是有心也”的翻译。 答案:(1)首先是准备防御,这是良好的规划。假如听信浅薄无谋的人,发动不经训练的军队,说这就是恢复大业,怎么可以呢? (2)我不知道有怨恨,假使把这当作怨恨而用恩德报答他,这就是存心的了。 【参考译文】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县人。绍兴十四年进士及第。三十年, - 25 - 任命史浩暂代建王府教授。三十一年,升任为宗正少卿。适逢金国主完颜亮侵犯边境,(皇帝)下诏亲自出征。当时两淮失守,建王上书直言请求率领部队担任前导。史浩极力进言说:“太子不可以率兵。”建王大有所感而觉悟,立刻让史浩起草奏疏,请求随从帝王的车驾而尽到儿子的职责,文辞意气恳切周到。高宗看了奏疏,知道奏疏是史浩起草的,说:“真是王府的官员啊。”高宗也想让建王普遍了解各位将领,于是(建王)随从帝王的车驾到建康。三十二年,孝宗接受禅位,(史浩)升任翰林学士。张浚将要谋求恢复(中原),史浩和他意见不同。史浩上奏说:“首先是准备防御,这是良好的规划。假如听信浅薄无谋的人,发动不经训练的军队,说这就是恢复大业,怎么可以呢?”隆兴元年,(史浩)被授任为尚书右仆射,首先进言赵鼎、李光清白无辜,岳飞久蒙冤屈,应当恢复他们的官爵,授予他们的子孙俸禄。(皇帝)都听从了。史浩因为要在瓜洲筑城,报告派遣太府丞史正志去视察,史正志和张浚辩论。王十朋也上奏史正志依附勾结,一并牵连到史浩,从此十三年不被召见,起用为绍兴府知府。为服母丧还乡,服期满,担任福州知州。五年,又任右丞相。枢密都承旨王抃建议以殿、步二司军有许多空位为由,请求各招募三千人补充部队。不久殿前司就开始抓捕市民,被抓的人很多自己折断手指,表示不能当兵。军人依仗人多,就借机抢夺百姓财物。官司立案量刑时,想要拿军人、市民各一人杀头示众。史浩说:“开始挑衅的人是军人,按军法处理本来得当。至于市民,只是和他们抵抗斗争罢了,可以一样处罚吗?‘同样都是死,为国而死可以吗?’这难道是军人说的话吗?”皇上发怒说:“这是把我比作秦二世了。”不久(史浩)请求离职,授任为少傅。十年,请求告老,授任太保退休,封为魏国公。光宗登基,升任太师。绍熙五年逝世 - 25 - ,享年八十九岁,封为会稽郡王。史浩喜欢推荐人才,曾经拟定陈之茂升官为郡守,皇上知道陈之茂曾说过史浩坏话,说:“你难道是在用恩德报答怨恨吗?”史浩说:“我不知道有怨恨,假使把这当作怨恨而用恩德报答他,这就是存心的了。”莫济诋毁史浩尤其厉害,史浩举荐莫济掌管内制。史浩说:“我不因为私怨妨害公事。”大致上他的宽厚就像这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贺新郎 蒋 捷 梦冷黄金屋①。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②。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③。问芳踪、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装束。彩扇红牙④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⑤。空掩袖,倚寒竹。 [注] ①黄金屋,汉武帝年少时,长公主想把女儿陈阿娇许配给他,汉武帝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②弹棋局,其形状中央隆起,周围低平。③东西玉,酒器名。④彩扇红牙,歌舞时的用具。⑤开元曲,唐开元盛世的歌曲,此处借指宋朝兴盛时的音乐。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词以“梦冷黄金屋”起笔,巧用了陈阿娇的典故,“冷”字奠定了整首词的感情基调。 B.“叹”字引起下文关于秦筝尘扑、梦魂化莺的梦境描写,想象不凡,境界迷离。 C.词人用语意蕴颇深,“问”写重见佳人的热切愿望。“难卜” - 25 - 写实现愿望的可能渺茫。 D.词人见“生绡”起描摹意,看“彩扇红牙”恨知音难觅,借身边之物写意,巧妙而有韵味。 解析:A项,可借助注释①加以理解,“冷”字为整首词蒙上了一层冷色调。B项,“关于秦筝尘扑、梦魂化莺的梦境描写”错,“秦筝尘扑”不是梦境描写。C项,“问芳踪、何时再展,翠钗难卜”,词人把感情态度寓于“问”“难卜”之中。D项,词人写的都是司空见惯之物,却借此吐胸中之块垒,细腻而深沉。 答案:B 15.南宋亡国后,蒋捷的许多词作都表达出怀念故国的感情,抒发了丧失山河之恸,请就这首词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鉴于本词的难度,本题在考查方式上进行了变化,降低了试题难度,能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鉴赏水平。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有着香草美人的传统,以香草美人象征君子、忠君爱国之士等,本词即有此意。另外,竹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含义,其中有正直、坚韧不拔、不惧严寒酷暑的寓意。关于此诗,注释⑤也有暗示,可借此理解“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答案:①词人写自己朝思暮想的美人以及与美人的分离,表达了希望重睹其旧日风采的愿望,“美人”便是故国的象征,词人借此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②“恨无人解听开元曲”,写怀念故国之人已越来越少,民族意识已经淡薄。③结尾借竹的高风亮节表现自己坚贞不渝的品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25 - (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变化,抒发了无限伤感之情。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答案:(1)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 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________,分布在第三、四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________,并可根据需要________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 - 25 - “大洋一号”不断进步,______,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奧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 B.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C.这艘船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航次大陆架勘查任务。 D.这艘船执行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完成了多个大陆架勘查航次的任务。 解析:本题从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的角度设误。此句的主干是“这艘船经历任务”,显然“经历”和“任务”搭配不当,应该是“执行……任务”,而“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是并列短语,作“任务”的定语,“多个远洋调查”对应的是“多个大陆架勘查”,“多个”应该放在“大陆架”前修饰“大陆架”,所以B项是完全正确的。 答案:B 18.在文中的括号内补写的语句,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大洋一号”的实验室很多,就像迷宫一样 B.“大洋一号”有十几个像迷宫一样的实验室 C.走进“大洋一号”,犹如进入了一座迷宫 D.进入迷宫一样的“大洋一号”,会分辨不出方向 - 25 - 解析:本题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上文“对不熟悉的人而言”,陈述的对象是“不熟悉的人”,A项和B项的主语是“大洋一号”,和上文的陈述对象不一致,排除A项和B项。C项,“迷宫”和下文的“在这里”相呼应,排除D项,选C项。 答案:C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具体语境辨析近义成语。一应俱全:一切齐全。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横线前有“各种实验室”,其中“各种”和“一应”语义重复。在这里应选用“应有尽有”。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视野广阔,没有阻碍,把事物或景象都看在眼里,没有遗漏;也指事物简单,看得十分清楚;或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或形容道理很明显。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语境强调对海底世界的观察没有遗漏,应选用“一览无余”。易如反掌: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形容事情极容易办。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语境是说矿物样品和海底水样很容易能得到,用“轻而易举”更恰当。东山再起:指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这里没有“失势”的意思,应选用“再接再厉”。 答案:B 20 - 25 - .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的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则启事,应该采用书面语,题干中也有“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的提示。“堵住”“管子”“换掉”“打算”“正遇上”这些都是口语,为了和启事的书面语风格一致,应将它们改为相应的书面语。 答案:①“堵住”改为“堵塞”; ②“管子”改为“管道”; ③“换掉”改为“更换”; ④“打算”改为“计划”; 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21.下面是某校为教师编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 - 25 - 明确所给文段的中心词: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然后,仔细分析流程图,分出写作层次。第一层是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第二层是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三层是操作策略,第四层是评估及反馈。作答的时候要注意各层次的逻辑顺序,然后使用一些关联词串联句子,使其连贯、通顺。 答案:(示例)编写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定位并设置发展目标,然后制订达成目标的操作策略,最后展开评估与信息反馈,再据此作进一步修订。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岂不畏艰险,所凭在忠诚。何时达遥夜,伫见初日明。 ——唐·吴筠《舟中夜行》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④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其一)》 ⑤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读了上面的诗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首诗的诗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25 - [写作指导] 作文时,首先应明确诗句的立意:①可立意为对理想、国家要有忠诚之心,并将其融入血脉灵魂之中;②表达的是忧乐观,可立意为担当、责任、行动,其核心是“天下”,不能围绕一己之私思考;③可立意为为了国家和民族不避生死,祸福自然不在考虑之中;④可围绕地位和爱国的关系、对前途的信心等立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地位低微,但不能失去忧国忧民的责任意识,立足自身岗位,辛勤奉献,永葆对事业的信心;⑤可立意为要有忧国之心,更要有救国之才;⑥可立意为不要因为一时或一事的干扰而驻足不前,而应着眼于长远利益。然后选出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诗句,确定一个立意。如①和③的立意既含有对国家的忠诚,也含有不惧生死,度过“遥夜”而见“日明”的信念。也可将①②⑤立意为不汲汲于自身利益,排除各种外来干扰,以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抵御外来的侵蚀和诱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 总而言之,审题时要寻找有内在关联的诗句,让思维的火花碰撞,合理立意,不发表空泛的议论,不进行多余的描写。如写议论文,应结合现实生活,就一点或几点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如写散文或记叙文,应做到以情感人,感情要饱满、充实。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