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湘教版:课后限时集训1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作业(全国通用)
课后限时集训(十一)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限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18·河北衡水二中测试)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见下图)。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高山流石滩碎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搬运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2.流石滩上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的原因有( ) ①海拔高,气温低 ②多大风 ③食草动物多 ④太阳辐射强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A 2.A [第1题,高山流石滩的碎石是因为昼夜温差大,岩石崩解所致,属于风化作用,选A。第2题,流石滩上海拔高,气温低导致植被稀疏;而流石滩上多大风导致植株矮小,选A。光照强是优势条件,不是植被稀疏、矮小的理由。]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完成3~4题。 3.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 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 4.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 ①水循环 ②生物圈循环 ③地质循环 ④大气三圈环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B 4.A [第3题,腐殖质是植物枯枝落叶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形成的,微生物的活跃程度受气温影响大,在适当的高温环境下,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大,腐殖质层就薄。第4题,雨水和地下水构成水循环;腐殖质的形成需生物循环参与;地质循环指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图中没有显示大气的三圈环流。]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 5.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5.A 6.C [ 第5题,由题干及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这一过程,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土壤等其他要素发生变化;而图示中并没有其他区域,也没有产生新的功能。第6题,植被破坏会使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弱,进而使该地区蒸发减弱,降水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减少。] 读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联图,回答7~9题。 7.图中甲代表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 A.人口激增 B.资源短缺 C.气象灾害频发 D.气候变暖 8.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经度地带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9.图示地理现象的变化明显表现出北半球快于南半球的态势,主要原因是北半球( ) A.陆地宽广 B.矿物能源丰富 C.人口数量庞大 D.植被覆盖率低 7.D 8.B 9.C [第7题,依据图中所示的因果联系可知,CO2含量增加导致的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发蒸发量增大、冰川融化等一系列问题。第8题,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成分,并导致气候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9题,北半球气候变暖趋势快于南半球,主要原因是北半球人口数量庞大,矿物能源消耗量大,植被破坏严重。] (2018·湛江模拟)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0~11题。 10.兰萨罗特岛( ) A.热带雨林广布 B.淡水资源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 D.受暖流影响大 11.兰萨罗特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岛( )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10.C 11.B [第10题,板块交界处地壳多裂隙,岩浆活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第11题,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说明物种交流机会较少,结合图示兰萨罗特岛的海陆位置特点,判断B选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读某区域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沿海地区气候有何特点?这种气候对当地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2)塞内加尔河下游河床缓,河口宽,低水位时期,咸水有可能向上游倒灌,严重影响沿岸农业和居民用水。为此,人们在该河口建起了十几米高的迪亚马水坝。试分析在该河口建高坝的不利影响。 [解析] 第(1)题,可根据当地的纬度、海陆位置等推断出图中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再从湿热的气候对有机物的分解与保存、地表径流量大对土壤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水坝蓄水对水质、泥沙淤积、地下水位及水盐运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 (1)气候特点:纬度低,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终年高温潮湿,微生物代谢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中保存的有机质少;降水多,地表径流量大,土壤淋溶作用强,被流水带走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低。 (2)水坝蓄水,使河流水质恶化;河道泥沙淤积加剧;生态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渔业资源减少;上游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盐碱化加剧等。 13.下图为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读材料,回答问题。 (1)雅安素有“天漏”之称,年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分析雅安“天漏”的形成原因。 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一般而言,草地的反射率为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为5%~15%。近年来,青衣江流域的草地、林地大面积恢复,裸露的深色土壤变为绿地。 (2)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简述青衣江流域地表植被变化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 (3)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青衣江的河流特征。 [解析] 第(1)题,影响降水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由图示信息可知,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地势北、西、南三面高,东部较低,形成了喇叭形的地形,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在此集聚,不易扩散,遇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第(2)题,青衣江流域的草地、林地大面积恢复,裸露的深色土壤变为绿地,改变了下垫面性质,地面反射率变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辐射量减弱,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较之前低。第(3)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地势特点影响河流流向及落差大小;气候影响河流流量的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结冰期;植被状况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青衣江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大→径流量大,水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无结冰期;植被丰富→ 含沙量小;流量大,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 [答案] (1)受夏季风(暖湿气流)的影响,且位于河流沿岸,水汽丰富;三面环山的河谷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利于形成降水(或地形雨)。(2)植被增加会导致地面反射率增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面升温幅度减小,地面辐射减弱,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较之前低。(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流量大,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流经地区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支流众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水量(水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河流无结冰期;植被丰富,河流含沙量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