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十章第2讲区域的发展差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8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第十章第2讲区域的发展差异

第十章第2讲区域的发展差异 学习目标 1、 掌握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2、掌握不同区域人类活动的差异。‎ 重难点:掌握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学情分析:本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生活中也很少接触,但认知水平较高,结合图片和事例可掌握80%。‎ 考情分析:1.以世界或我国某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差异。‎ 2. 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 对比不同的区域,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特征组成要素的差别入手,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如下:‎ ‎1.不同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形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⑤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形成了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①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②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③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④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⑤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2.区域发展差异实例 ‎(1)实例一: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不同地区的差异 ‎①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30°N 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大致位于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分布广泛;多旱地;耕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②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2)实例二: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我国四大地区差异的自然因素 东部地区和东北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地形 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为主 自然 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能源短缺 各类矿产资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丰富 ‎③我国四大地区差异的社会经济因素 东部地区和东北 中、西部地区 社会因素 城市化水平 较高 较低 科技、教育、文化 科技、教育发达,人口文化程度高 科技、教育欠发达,人口文化程度低 对外开放程度 高 较低 经济因素 发展基础 发展早,基础好 发展较晚,基础较差 产业结构 较合理 不合理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便捷、海陆联运便利 交通通达度差、交通不便 ‎④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比较 东部地区和东北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优势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充足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等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交通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存在 问题 能源、原材料不足;有些城镇人口密集区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北方各省区淡水资源短缺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黄河下游、长江中游的水患;长城沿线的风沙 工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发展 方向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发展边境贸易 ‎(3)实例三: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主要差别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南方和北方是针对东部和东北地区而言的,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部分盐碱土 红壤、砖红壤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流域和珠三角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工业生产 以重工业为主 以轻工业为主 产业结构 以传统产业为主,面临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转型较快 交通运输 比较发达 比较发达,内河航运相对发达 对外开放 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方便 ‎(4)实例四:西部大开发 ‎①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②范围: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③优势: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 ‎④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⑤意义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内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提示:进行西部大开发关键要做好以下三点:①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②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③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小组讨论 ‎1.[判断]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2016·浙江卷改编)‎ 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 ‎(1)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 ‎(2)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 ‎(3)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 ‎(4)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 答案:(1)× (2)√ (3)× (4)× ‎ 解析:此题为坐标图判读类问题,解题关键是看清看懂各坐标代表的含义及坐标数值。依材料可知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速度,越向右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第(2)题和第(4)题均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描述,依据它们在图中的左右位置关系可判断数值大小,即可判断出经济发展速度快慢,故可知第(2)题正确,第(4)题错误。同理可知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越向上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读图可知,第(1)题和第(3)题均错误。‎ ‎2.[判断]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2015·江苏卷改编)‎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 ‎(1)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 ‎(2)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 ‎(3)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 ‎(4)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 答案:(1)× (2)√ (3)× (4)× ‎ 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沿海地区位于欧洲,两地都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东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水平低,西部欧洲均为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城市化阶段,速度缓但水平高;东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西部要低,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东部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于西部发达国家,且西部以乳畜业为主。‎ ‎3.[判断]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2014·浙江卷改编)‎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1)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 ‎(2)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 ‎(3)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 ‎(4)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 ‎(5)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 ‎(6)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 ‎(7)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 ‎(8)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 答案:(1)× (2)× (3)√ (4)× (5)× (6)× (7)× (8)√ 解析:人均GDP最高的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0.83,远小于河南的7.74,(1)错误。城市化水平低的河南,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1.07,大于青海和黑龙江,排除B选项;河南的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最高,(4)错误。青海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缺乏,不利于发展高科技产业。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说明水资源缺乏,不利于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2.56,说明人均耕地少,不适合发展用耕地较多的产业,而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0.29,说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发展商品农业。‎ ‎4.[填空、问答]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1·江苏卷改编)‎ 材料一 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图1        图2‎ 材料二 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图3‎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省区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________‎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________‎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________‎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______为主 较少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江苏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答案:(1)‎ 省区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以盆地、山地为主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河网密集,水量大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为主 较少 ‎(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4)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5)是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 解析:(1)结合图1和图2,可以清楚地比较两省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的不同特征。(2)由材料一中的“有效风能密度”信息,分析两省区的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特点。(3)由材料二分析两省区的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4)江苏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技术力量强,但矿产资源缺乏;而新疆位于我国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新疆、江苏的相互协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5)霍尔果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加上国家的特殊政策,都是有利的发展条件。‎ 小组讨论问题预设 基础知识迁移与扩展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1.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的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 ‎(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2.自然要素差异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伏状况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 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 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3.人文要素差异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农业 农业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问题探究 ‎[例] (2017·南通调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 下图为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 ‎ ‎(1)海南岛和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 水源     B.热量 光照 C.降水 热量 D.热量 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________,新疆还有________。‎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答案] (1)B (2)海洋运输 管道运输 (3)海南:中部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题后感悟]‎ 探究问题预设 课堂检测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回答1~3题。‎ ‎1.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3.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1.B 2.A 3.D 解析:第1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故A项错误;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第2题,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项正确;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项错误;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项错误;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项错误。第3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2017·湘潭模拟)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回答4~5题。‎ ‎4.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重 ‎5.对甲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答案:4.D 5.A 解析: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乙所在经济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丁地区所指的长城以北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荒漠化严重。‎ ‎[方法指导]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课堂小结 ‎1、整理内化 ‎2、本节课尚未解决的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