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学写读后感
写作学写读后感 一、审题选材 1.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 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2.其次,要选择材料。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 所感受。要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者是文中点明 中心思想的句子。一篇作品,写感受时不必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 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然后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即可。 二、写作方法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 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 “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亮明基本观点。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做一番分 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做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做一番分析, 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 出来。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 活中相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 可以从小处入手。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结尾 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 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作文题目】 就你读过的某部名著,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 【佳作欣赏】 叹为观止《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公认的文学巨著。曹公之功力,无法用语言形容。 全书包罗万象,煞是好看。鲁迅先生评价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 缠绵,革命家看排满,流言家看宫闱秘闻。”除此之外,其实还可看社会万象,看养身之道, 看官场百态,看工艺建筑;并可看戏看诗文看排场看笑话。 我自十一岁始读《红楼梦》后欲罢不能,得空便读,初,纯乎是看个热闹,只觉人多事 也多。后来渐渐看起了交际之道,读起了原先跳过的诗文。愈读愈觉得好,“如口中含了个 千斤重的橄榄”(香菱语),味美得说不出。 不必说全文,单取任一段看,都有独到之处。仅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 先说其热闹。门外已然一片盛景,进门后左拐右转,便初领了贾氏大家之气。人物陆续 登场,丫鬟婆子已不寻常,太太奶奶更是了不得。借黛玉之眼,看那珠光宝气,富贵堂皇。 那些个霓裳锦衣,通体的装饰,名堂甚多,皆未听说过。各人容貌,谈吐举止,仪礼之道, 亦是与众不同。数年前初看此段,便有点发呆,无话可说。 再略探门道。各人出场不同:有扶,有请,有自个儿跑来,有的“千呼万唤始出来”, 更有的借故不见,“出场”的只是个名字。各人之言语又不同:有的小心翼翼,中规中矩; 有的放诞不拘,先声夺人。各人动作亦不同:有携、拉、扶、送……借黛玉之耳目,皆跃然 于纸上,是曹公用笔之精妙。这些个不同,都很有道理。再说那“凤辣子”,偏不像其他人 规规矩矩,安安静静,而是自己“不请而至”,人不到声先来。令黛玉私下纳罕,也让读者 心存疑虑,兴趣顿生:究竟是谁,如此特别?人来了,却仍看不清。只因浑身上下实在鲜亮 夺目,几乎叫人睁不开眼,足见其贪图虚荣爱好富贵且非风雅之士。待看清面目,只觉美则 美矣,却亲近不得,含春粉面中也透着可畏阴气。 好可怜的黛玉!被凤姐拉来送去,很是被动;又时悲时喜,甚是唬人。凤姐那段著名台 词,亏曹公想得出!一箭数雕,讨好这个,笼络那个,亲在其表威匿其中,八面玲珑,又很 是干练,但藏不住那虚伪之心。 再说两个“文”字辈。曹公用虚笔免他们出场,也免读者因雷同而生厌。把个活宝宝玉, 也藏得甚好,最后一个露面。写其外貌装束,穷极美词,一首《西江月》寓贬于褒。两个悲 剧主人公初次见面,一惊一笑,暗藏悲情。曹公处处用心,为下文做好铺垫。 《红楼梦》是一本让人叹为观止的好书。对待它,或许应像爱因斯坦对待巴赫一样:“我 们只能品味,只能欣赏,不要妄加评论。”, 引用鲁迅的评价,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初读和后来读的不同感受。 作者由总评到具体,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缩小了范围。 “珠光宝气”“霓裳锦衣”表现出贾氏大家之气。 结合原著中人物的出场、言语、动作进行评价,足见作者的感悟之深。 对凤姐的评价非常恰当,八面玲珑、干练却又虚伪。 读与感、叙与议、引与评巧妙结合。【名师点评】 洋洋大观一部《红楼梦》,作者用短短千字便评出一些情味来,关键在于作者抓住典型, 撮其要领。先总评其博大精深,然后由总体到局部,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典型,以《林 黛玉进贾府》为例,叙与议、引与评巧妙结合。语言洒脱不拘,大家气象,特别有概括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