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讲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学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8讲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雅尔塔体制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2.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的世界格局;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包括中国)兴起。 4.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加快,暂时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但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二战后初期,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瓦解,两极格局形成,成为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国际关系。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美苏争霸(如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美苏对非洲的争夺)和两极格局的确立与瓦解。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及世界的整体发展需重点关注。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格局的一种基本趋势,它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涉及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如新兴独立国家建立国际经济秩序的努力、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多极化发展过程中新兴力量的崛起和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构建需重点关注。 - 14 - 一、美苏争锋 1.历史背景 (1)雅尔塔体制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制,它勾画出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2)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二战后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3)美苏实力均衡 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苏联是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美苏“冷战”的表现 (1)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 (2)政治上 ①美国: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杜鲁门主义”,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②苏联: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九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3)经济上 ①美国:1947年6月,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②苏联: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旨在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4)军事上 ①美国:1949年,美国、加拿大等12个国家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②苏联: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建立了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 ③影响: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3.美苏“冷战”的影响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导致国际局势紧张 ①1950~1953年,美国参与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②1962年,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事件。 ③1961~1973年,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 (3)积极影响 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 14 -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经验,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二、欧共体的形成与发展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3)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 2.进程 (1)经济一体化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2)政治一体化 ①外交: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立法:1975年欧共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 3.影响 (1)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2)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3)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迅速兴起的日本 1.原因 (1)经济政策: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制定合乎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外交政策:以日美关系为基轴,依赖美国的保护。 (3)科学教育:政府加强投资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2.表现:20世纪6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 3.影响:试图摆脱雅尔塔体系的束缚,力图成为“政治大国”。 四、中国的振兴 1.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 (2)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3)“一五”计划的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4)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2.地位作用 (1)中国是第三世界中唯一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五、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对抗。 - 14 -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希望和平中立。 2.标志:1961年召开的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主张 (1)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4.影响:标志着第三世界兴起,冲击两极格局。 六、两极格局的瓦解 1.苏联解体 (1)标志: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 (2)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2.东欧剧变:波兰、民主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等国相继发生剧变。 七、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表现 (1)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实现“美国领导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发动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 (2)欧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启用;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3)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地位。 (4)俄罗斯:继承苏联政治遗产,加强改革,逐渐走出低谷。 (5)中国:综合国力提高,已成为政治大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2.特点: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正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雅尔塔体制 (1)内容:打败德、日法西斯,铲除两国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建立联合国;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等。 (2)特点:以美、苏为中心,事实上划分了两国的势力范围。 (3)性质: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及大国争霸的多重性质。 “冷战”政策 - 14 - 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美国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局部地区实行“热战”,如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同样是“冷战”局势的体现。 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和 “冷战”三者的关系 柏林墙 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为防止公民自由外流和西方势力的入侵,沿西柏林四周筑起了一条由水泥墙、铁丝网和瞭望塔组成的封锁线,被称为“柏林墙”。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标志性建筑。1989年柏林墙被推倒,1990年10月,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 欧共体成立的原因 经济发展是根本, 文化观念有同根。 政治形势不够稳, 统一思想源头深。 欧洲在走向联合的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的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扩展且程度不断加深;由一个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变为一个具有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 不结盟运动与中国的 “不结盟”政策 - 14 -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原因 (1)根本动因是世界政治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2)直接动因是各主要国家(或国际组织)对自己国家(或成员国)利益的考虑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3)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多极化发展的特点 (1)和平过渡:它不是通过世界大战而是经过长期“冷战”较量产生的。 (2)竞争过渡:美、日、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多个政治力量存在着互相竞争、互相制约的关系。 (3)长期过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学习感悟】 热考主题一 两极格局的形成 [历史概念] 1.雅尔塔体制 - 14 - 雅尔塔体制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雅尔塔体制的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制最终瓦解。 2.“冷战”与“热战” (1)“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阵营之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 (2)“热战”是指在“冷战”的大环境中采取的军事行动,不是“冷战”的结束,而是“冷战”的扩大。例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热战”,但又均属于“冷战”的范畴。这是因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都有美苏的身影,是两国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美苏没有直接交战,对于美苏而言是“冷战”。在朝鲜战场和越南战场上,美国与中国、朝鲜、越南均直接交战,对于中美、美朝、美越是“热战”。 [史料实证] [史料一] 两个阵营形成了: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建立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 ——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大会通过 《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节录)(1947年9月) 读史 史料一中关键信息“两个阵营”,表明了两大对峙阵营的形成。 [史料二]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读史 史料二反映出美苏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马歇尔计划是截然不同的态度。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 1.结合史料一指出两大阵营对峙的原因。 提示:美苏在国家利益上的冲突;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 14 - 2.结合史料二,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 提示:不同:电影的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效地援助了西欧,帮助西欧迅速恢复经济,是肯定马歇尔计划;漫画的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是谋求世界霸权的工具,否定了马歇尔计划。 国际格局: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 [系统认知] 1.“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异同 (1)相同点 ①背景:都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②实质: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地位。 (2)不同点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提出 针对“希腊、土耳其危机” 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凋敝、政局动荡,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面临威胁 内容 既包括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经济援助计划 表现 形式 公开的、赤裸裸的反共反苏 采取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的目的 影响 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冷战”全面开始 一方面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美苏两国长期处于均势,使双方均不敢贸然行事。这种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但却使大国行事遵守一定的界限。 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2)消极影响 ①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 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及冷战之间的关系 - 14 - (1)雅尔塔体制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制。 (3)雅尔塔体制下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4)两极格局的瓦解,意味着冷战局面的结束和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素养落实] 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1.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D )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解析:题目中显示了二战后期,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美苏两国由于各自力量的强大,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互相指责对方,战后形成对峙格局,这不是说双方失去了结盟的基础,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排除;作者认为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因为都是像从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以至于战后出现了“冷战”,故D项正确。 2.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由此可知( A )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因素 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解析:材料“‘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说明“冷战”实际上是苏联和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争,反映了美苏意识形态的分歧是“冷战”的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 辨证看待“冷战”起源的学术争鸣 以上两题均考查了对“冷战”起源的认识。 - 14 - “冷战”持续四十多年,至今余波犹存,历来是历史备考的重点,“冷战”起源是命题的一个切入点。下面介绍几种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①“美国霸权论”,认为“冷战”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反苏反共的结果,是二战后期美苏在波兰问题和德国问题上利害冲突的延伸。②“苏联扩张论”,认为苏联的“输出革命”、战略扩张和建立缓冲地带威胁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利益,铁幕演说、八千字电报、多米诺骨牌理论、杜鲁门主义等,渗透着西方对苏联扩张的恐惧,认为必须遏制苏联。③“美苏共振论”,认为“冷战”是双向的过程,“冷战”的爆发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大国决策者对战后世界形势和对方行为的误判。④“综合作用论”,认为“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对抗不可避免;两国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与外交方式加速了“冷战”到来。结合不同观点分析“冷战”的起源,强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加深对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理解。 热考主题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加强 [历史概念] 1.“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 (1)两个中间地带: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论断。一个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反对美苏称霸世界。 (2)“三个世界”: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至此,毛泽东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2.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并非真的不结盟,而是不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国家结成联盟。不结盟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地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实现全面彻底的裁军。 3.“多极化”与“一超多强” (1)“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基本的世界格局。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是成为多极化中一极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一超多强”:是当今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演变过程中的现状,是过渡时期国际关系的基本框架。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 14 - 读史 第一句话表明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省略号后说明两极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转变。 [史料二] 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读史 史料二说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是单极加多极。从综合国力和军事上着眼,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确定无疑;从经济上论,世界出现多个力量中心,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史料三] ①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②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冷战后的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邓小平 读史 ①说明当今世界新的政治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②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极格局“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的根源和具体表现。 提示:根源: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表现: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第三世界的兴起;中国的振兴。 2.根据史料二、三说明多极化趋势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有利于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系统认知] 1.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①合作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个经济领域扩展。 ②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 ③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④合作的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 ⑤开创了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管理和协调机制的区域和平发展模式。 (2)影响 ①经济上: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 14 - ②政治上:西欧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国际关系上: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迫使美国调整对欧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2)具体原因:美苏的相对衰落和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表现为: ①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在给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的同时,也使自身实力受到严重削弱。 ②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迅速崛起,严重削弱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 ③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维护和平的力量。 ④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 3.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和影响 (1)直接原因: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瓦解。 (2)根本原因:两极格局的基础并不稳固,两极格局的力量对比并不均衡,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 (3)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对苏联来说,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败;对美国来说,巩固了其世界霸主地位;对世界来说,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和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利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素养落实] 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 1.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D ) A.美苏“冷战”结束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动荡的国际局面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解析:美苏“冷战”结束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排除A项。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排除B项。C项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美苏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当两极格局结束后,由于没有新的与美国势均力敌的力量制约美国,“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因此选D项。 2.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C ) - 14 -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格局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平衡逐渐加剧 解析:材料中的“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现阶段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即多极化,与材料主旨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际上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加剧,故D项错误。 当前世界政治形势的特点是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潮流,多极化趋势日益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个国家想成为世界大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必须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实行市场开放战略,利用世界市场的各种资源,全面提升综合国力,走和平崛起之路;②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强大的海空军事力量;③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建设,借鉴他国制度的先进性,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制度;④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⑤应避免与现存的霸权国家和国际体系发生正面对抗和冲突。 当前中国正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要走的发展道路:①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②发展经济,重视科技;③完善民主政治;④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合作;⑤维护周边地区的局势稳定。 热考主题三 考点综合拓展 综合拓展(一) 冷战无赢家 (1)美国著名外交官、遏制政策的设计者乔治·凯南在回顾他一生最为得意的作品时,满怀伤感地写道:“没有任何国家、任何政党、任何个人赢得了冷战,提出遏制战略是我一生的错误。”的确,这场长达四十多年的斗争是“人类历史的悲剧”,两个超级大国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2)苏联解体了,大国荣耀成为过去,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的某些部分成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动乱的新热点。美国虽然赢得了冷战胜利,但战争却夺去了国内近10万青年的生命,使美国增加了8万亿美元的国防支出;巨大的财力消耗在20世纪80年代,引发了美国严重的经济萧条。在第三世界,美苏的“代理人战争”无处不在,在朝鲜、越南、中东、非洲、中美洲和阿富汗等战场上共有数以百万人因此而丧命。 (3)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更多利益,为了争取自己在世界的霸权地位,不惜劳民伤财,使自己国家陷入苦难,也给世界带来长达半个世纪的“冷和平”。我们应该回首历史,珍惜和平。 综合拓展(二) 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体现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 14 -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或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3)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既是经济多极化、全球化的结果,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4)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提供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 - 1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