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型秘籍【1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题型秘籍【13】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高频考点解读】 1.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2.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 3.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 4.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 【热点题型】 题型一 古代发达的农业 例 1、 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 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 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提分秘籍】 1.全面认识封建小农经济 (1)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③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④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能力的脆弱性。 (2)导致小农经济脆弱的因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 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3)影响:①积极影响:自给自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是中国古代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 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②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 保守性等特点,使人们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思想,这一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 发展;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古代中国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2)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 制是最主要的形式。 (3)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4)生产模式: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举一反三】 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 21.39%,江浙行省占 37.10%, 江西行省占 9.56%,湖广行省占 6.97%。结合下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 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热点题型】 题型二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例 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 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提分秘籍】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 经营 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管理 方式 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 生产 民间私人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自主经 营 特点 或目 的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的工匠, 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 品大多精美 主要生产供民间 消费的产品 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 家庭消费,剩余的一 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 流通 方式 不在市场上流通 在市场上流通 仅一小部分在市场上 流通 地位 长期占主导地位,素称发达,世界 领先 明中叶以后,占据 手工业生产的主 导地位 作为农户的副业 2.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实现生产力极大飞跃的原因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与农业一样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革新工 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革新不能 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的小 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推广提高。 (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 与发明。 【举一反三】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 应用于(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基础知识。水排主要用于鼓风冶铁。注意不要望文生义,认为水排 是灌溉工具。 【热点题型】 题型三 考查史料型选择题 例 3、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提分秘籍】如何解答史料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在题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景,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 料的能力。由于受“一标多本”的影响,选择题偏重于提供新情景、新材料,主要考查学生 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的以“能力立意”为主,强调与现 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关注社会,以史为鉴。 【解题技法】 (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 识迁移分析。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 没有体现的选项。 (2)注意细节: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 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的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举一反三】 有学者根据材料 1“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 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 2“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 柴 578 万,炭 585 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 2 否定了材料 1,仅用材料 1 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 1 还是材料 2,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 1 指的是民众,材料 2 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高考风向标】 1.(2014·浙江卷)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 为 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 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 China 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2.(2014·天津卷)《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 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2.A 【解析】本题以对待农业的态度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释读文言历史信息和运 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题干材料中“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等信息表明神农、尧等对农业的重视,“《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富而教之”等信息体现了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 A 项正确。 3.(2014·广东卷)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 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 4.(2014·全国大纲卷)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 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5.(2014·福建卷)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 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答案】C 【解析】本题以明清皇帝举行祭祀农神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系 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是描绘清朝皇帝祭祀农神时的纪实绘 画作品。祭祀农神充分表明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故选 C 项。 6.(2013·安徽卷)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 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7.(2013·北京卷)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技术基本不再使用 B 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 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 C 19 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 原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 95%,约 50%的 工业产品销住国外 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 家 D 1951—1955 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 由年均 200 亿卢布增长到 409 亿卢布 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 变 【答案】C 【解析】本题以史实与史论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解“论 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A 项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正确的,但也不能 据此得出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术“基本不再使用”的结论;B 项在“长安城”发现坊墙的证据也不能 够得出当时在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的结论;D 项因为没有对工业投资的数据,因而无 法得出“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的结论。C 项中提供的数据能够得出英国已经成为典 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的结论。故选 C 项。 8.(2013·四川卷)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 是( )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9.(2013·天津卷)“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 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10.(2013·浙江卷)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 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 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 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桑蚕为业” 嘉 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 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 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 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 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马克思在 1853 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 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 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 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 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 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 19 世纪外国资 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a)、图(b),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2013·江苏卷)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 年河 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锄、铲、镰、 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3.(2013·福建卷)《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 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 (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 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①频繁更换工种 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③职业是世袭的 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内容为唐代手工业 的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不得别入诸色”体现了限制工种调整,故排除 含①的选项。“工巧业作之子弟”“传家技”体现了官营、世袭的特点,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14.(2013·北京卷)1985 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 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 【随堂巩固】 1.应劭《风俗通义·佚文》述:“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 材料表明( ) A.牛耕在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B.牛耕在当时开始出现 C.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D.农耕经济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 解析:选 A。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题干材料强调牛对农民耕地、国家强弱的重 要性,而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故选 A 项。 2.《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 尽于是。”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解析:选 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题干描述的是曲辕犁,根据这一史实分析, 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 3.《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 从豕。”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是( ) A.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D.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解析:选 A。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 圈曰家,说明重视家畜饲养业,故选 A 项。 4.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 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5.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 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 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 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 ③冶铁业带 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 A。分析概括材料可了解到,罗定山区冶铁的炉场规模大,分工细。判断各选项, ①②③正确,④“雇工经营”从材料中没有得到反映。 6.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 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手工业发展水平 世界领先 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对古代经济的理解。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是:“丝绸”“瓷器”“茶 叶”,这些都是自然经济下手工业高度发达的表现;而②④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出来。故 选 C。 7.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注:粑:碎土, 平地;耔:培土。)( ) ①农业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 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 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 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 9.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其配文注解为“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 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对其图 文解读正确的( )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解析:选 D。调用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当时(宋代)私营手工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 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此可以排除 B、C 两项。从材料中描绘的场景可以判断“叮叮当当 的去处”并非官营手工业作坊,排除 A。 10.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 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D.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解析:选 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明朝初期”“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和 所学史实说明棉花种植越来越广泛,正在取代麻布。 11.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 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12.《吕氏春秋·任地》记载:“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 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暝蜮。”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耕作技术的进步 B.灌溉技术的发展 C.耕作制度的变革 D.生产工具的进步 解析:选 A。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农作物种植与土壤的关系,其体现的耕作原则与技术是 精耕细作的表现,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出耕作制度的变革、灌溉技术发展、生产工 具的进步等信息,排除 B、C、D 三项。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朝代 粮食亩产水 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耕地面 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 种面积所占 比重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 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 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 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 450.92 6.42 3.21 3.21 90% 材料 2: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 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 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 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 3: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 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对超然 物外、安详、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1)依据材料 1,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 1,分析材料 2 中种茶业发展的原因。 (3)你觉得材料2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