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课程一轮复习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课程一轮复习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教案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教案)‎ 适用学科 高中历史 适用年级 高三年级 适用区域 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主干考点 ‎1. 内阁制度的形成 ‎2. 军机处的设立 近三年考情 ‎2019·北京卷·选择题14“军机处的作用”4分 ‎2019·全国1卷·材料题41“明清乡镇制度”12分 ‎2019•全国卷Ⅱ•选择题27 “明朝君主专制”4分 ‎2019·天津卷·选择题1“君主专制制度”4分 ‎2019·海南卷·选择题7“民间崇拜”2分 ‎2019·全国1卷·选择题27“明代地方行政制度”4分 ‎2019·课标2卷·选择题27“宗法制”4分 分析与预测 从三年试题可以看出这部分知识在16、17年有所考查,往前追溯在14、15年也有涉及,总体看出题比例不是很高,主要以选择题方式命题。侧重考查明清时期的政治特征以及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时代潮流,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进行综合考查,在19年命题中可能有所涉及。‎ 教学过程 ‎ ‎ 一、课程导入 古代有种刑罚叫廷杖,起源于唐代,主要是针对朝廷大臣实行的。到了明代时,这种酷刑有了新“花样”, 分“用心打”和“着实打”,至于采取何种打法由监刑官按皇帝的密令决定,如果监刑官脚尖张开,那么就是“用心打”,可能会导致残废,而如果监刑官脚尖闭合,那么就是“着实打”,则受刑的大臣必死无疑。这种刑罚方式在明代非常流行,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不免残酷至极,那么,从这一近乎“变态”的刑罚背后,透露出什么样的历史信息呢?。‎ 二、课程教学 问题引领 ‎1—1. 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是什么? ‎ ‎1—2. 了解内阁的特点及意义?‎ ‎2—1. 了解军机处设立的背景?‎ ‎2—2. 分析君主专制加强产生的影响?‎ 探究学习 ‎ ‎ 考点一 内阁制度的形成 ‎ ‎(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位高权重。‎ ‎②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严格控制,加强皇权。‎ ‎(2)概况: 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规定以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3)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2.设立殿阁大学士 ‎(1)明太祖 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 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 ‎(2)明成祖 ‎ 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之后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奏折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消极: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各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知识点二 军机处的设立 ‎(一)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处。‎ ‎3.职能演变:军机大臣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重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但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4.影响:其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2.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3.体现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温馨提示 ‎ ‎ ‎1—1. 比较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与内阁制 宰相制 内阁制 相同(相似)‎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不同 地位 百官之首 仅备顾问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影响 制约皇权 无制约力 ‎2—1.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 ‎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2)消极影响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课堂小结 典例讲练 例1—1. (2019•全国卷Ⅱ•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解析】 题干叙述了明代从朱元璋时期的不许宦官读书识字到中后期宦官读书制度化的这种变化,说明明代中后期宦官参与中枢决策的历史事实,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宦官逐渐读书识字,故A正确。B史实性错误,明代是皇权强化的典型时期。C与史实不符,伴随着明代皇权的不断加强,内阁议政功能也是在逐渐加强的,这是皇权加强的产物。D表述错误,决策权属于皇帝。‎ 例1—2. (2019·全国1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由“直属六部”、“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 方最高行政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集中 权力,提高效率,故选B。‎ 例2—1. (2019·北京卷·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㒺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清代军机处的设置。A项,内阁权力增强与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不符,错误;B项,清朝中央集权削弱与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不符,错误;C项,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并非宰相职位,错误;D项,军机处是皇帝私人助理,体现皇权加强,故正确。‎ 例2—2. (2019•全国卷Ⅱ•T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信息可知乾隆年间已入台的福建裔移民回乡请祖先牌位的现象骤然增多,表明当时移居台湾的福建人很多;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宗法情结浓厚,敬祖祭祖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正确;A说法本身有误,移民问题并不是族谱编修的原因,编修族谱是中国人宗法观念的体现;C说法过于绝对;D材料中并未涉及,而且从移民增多可知两岸居民交往频繁。‎ ‎ 三、过关测评 ‎ ‎1.(2019•全国卷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解析】 明朝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虽然明朝中后期内阁地位提高,权压众臣,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六部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不可能出现内阁取代六部的现象,而题干中也没有相关信息,故C不正确。内阁首辅之所以能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实际上是在行使皇权,因为阁臣的升降,其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即权力来源于皇帝,这正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A、D不正确。‎ ‎2. (2019•海南单科•7)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答案】 B ‎【解析】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确立了中国古代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故A错;题目中朱元璋强调为治乱世而用重刑,故B正确;明代时期的治国思想仍是儒学思想,C表述错误;材料反映了朱元璋用严刑峻法治国,但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并未体现,故D错。‎ ‎3. (2019•浙江卷•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  )‎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答案】 D ‎【解析】 《户帖》属于第一手资料,不是口述史料,排除A、B,选D;《明太祖实录》记载内容比较简单,与《户帖》相比缺少历史实录感,排除C。‎ ‎4. (2019•贵州联考)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同时赋予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可以七品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  )‎ A.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 B.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C.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D.以小驭大强化君主权力 ‎【答案】 D ‎【解析】 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是明代君主的做法,不是目的,目的是为君主服务,故A错误;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与监察无关,故B错误;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监察无关,故C错误;明代君主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是为君主服务,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D正确。‎ ‎5. (2019•鹰潭一模,27)清朝军机大臣的职责是:“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以下关于军机大臣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军机大臣的职责表明皇权的强化 B.军机大臣实质是皇帝的机要秘书 C.军机大臣从此无权参与军国大政 D.军机大臣承旨办理机务出纳皇命 ‎【答案】 C ‎【解析】 军机大臣的职责是“只供传述缮撰”,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说明皇权得到强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实际上是皇帝的机要秘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可以参与机务,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军机大臣将皇帝的各种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 (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5)《清史稿》:“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这表明(  )‎ A.军机大臣位高权重 B.内阁学士的地位尊崇 C.军机处控制了内阁 D.军机与内阁相互牵制 ‎【答案】 B ‎【解析】军机大臣位高权重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可知重用内阁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可知是地位尊崇,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内阁,故C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军机处与内阁相互牵制,故D项错误。‎ 模拟演练 ‎ ‎ ‎1. (2019•黄冈质检)明成祖朱棣做皇帝的最初10年中,他和顾问们在编订朝廷实录时做了一系列修改,谎称朱棣为马皇后所生,因此他作为健在的最年长的嫡子本应该在1392年被指定为太子,但因某些儒士顾问的干预未果。还指出,他不情愿地对建文朝廷采取惩戒行动不是为了夺取皇位,而是在履行《祖训录》的训示。这说明朱棣 (  )‎ A.要向后人表明自己夺权目的 B.要为国家修一部信史 C.制造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依据 D.强调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 C ‎【解析】 “他作为健在的最年长的嫡子本应该在1392年被指定为太子,但因某些儒士顾问的干预未果。还指出,他不情愿地对建文朝廷采取惩戒行动不是为了夺取皇位,而是在履行《祖训录》的训示”只是为了说明其继承皇位的合法性,故C正确。‎ ‎2. (2019•咸宁模拟)明朝规定入内阁的大学士既要有“格心之学”,又要有“济世之才”,通过经筵日讲“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  )‎ A.有助于规范君主执政 B.确保了中央的决策正确 C.受到了陆王心学操控 D.地位高于其他中央机构 ‎【答案】 A ‎【解析】 依据资料“‘格君心之非’,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可见有利于君主的执政,故A正确;“引导皇帝的行为合乎‘正道’”是一种道德标准,无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故B错误;“格心之学”“格君心之非”无法得知其是非的标准,不能确定其一定是心学,故C错误;根据所学,明代内阁非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故D错误。‎ ‎3. (2019•湖北质检)1657年,清政府建立了经筵制度,接受大臣“遵旧典,遣祀阙里(孔子故里),示天下所宗”的建议,“择端雅儒臣,日译进《大学衍义》及《尚书》典谟数条”,供皇帝学习。由此可见经筵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 A.树立清政府的正统形象 B.维护孔子权威和宗法观念 C.提高清朝皇帝儒学修养 D.提升《大学衍义》《尚书》地位 ‎【答案】 A ‎【解析】 “遵旧典,遣祀阙里(孔子故里),示天下所宗”即树立天下正统的形象,故A正确;“宗”不是指宗法制度而指正统、正宗,故B错误;提升皇帝的儒学修养本质是服务于维护清朝形象,故C错误;材料没有提升这两本书地位的内容,故D错误。‎ ‎4. (2019•江西联考)1800年,清廷下诏: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清廷此举(  )‎ A.维护了满洲贵族权威 B.提高了皇帝决策的科学性 C.加强了决策的封闭性 D.消除了内廷与外朝的矛盾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清朝后期军机处决策的保密制度。满族文武大臣也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可见此举与维护满洲贵族权威无关,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君主独裁无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故B项错误;此举是为了防止军机处决策的泄密,体现出其封闭性,故C项正确;外朝无法参与决策,因此不能消除内廷与外朝的矛盾,故D项错误。‎ ‎5. (2019•湖南师大附中模拟)有学者认为,纵观二十四史,围绕皇位继承人而展开的争斗,几乎是所有宫廷悲剧及大多数朝堂悲剧的源头。由于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这使得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  )‎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古代中国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君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国君“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继承人”和“各皇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的现象,说明在皇位继承上皇帝具有最高决策权,反映君权至上,故C正确。‎ ‎6.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皇帝既是决策首脑,又是行政首脑,事无巨细须经皇帝批准,于是,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帮助处理奏章,但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都直接向朝廷负责,以确保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有效控制。这是明朝在行政制度改革方面的成功之处,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 材料二 明朝在立国之初,着手制定《大明律》,又颁布《大明令》,还不断颁行“榜文禁例”。作为法典的“律”与“例”,在司法前面必须遵守“准情用法”的原则,行政官员在处理形形色色关于赋税、治安等方面的诉讼案件过程中,其“自由裁量权”受到严格限制,使“引经决狱”网开一面的司法善意受到制约,同时使凭着个人好恶情绪任意作出司法结论的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在司法过程中仍然出现官吏利用法律条款的复杂性、权柄倒持“玩法舞弊”的情况,但与过去“任人”执法、无视法律、任意裁决的情况开始有了区别。要求依法办事,而且不断提供日益严密的法典作为司法的依据是明朝法制文化的基本特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行政制度改革的措施和目的。(9分)‎ ‎【答案】措施:废中书省,废丞相,设内阁;批红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6分)‎ 目的:加强皇权专制统治。(3分)‎ ‎【解析】第(1)题措施:根据“皇帝下令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皇帝设辅佐机构内阁”“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明朝省级行政实行三司分治制度”概括回答;目的:根据“出现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的格局”“内阁票拟之后的‘批红’权,一直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也是明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制度保障”概括得出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统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强化法律制度的影响。(16分)‎ ‎【答案】影响:明朝不断完备法律体系,巩固了以法律制度为依据的专制集权统治;法律体系化体现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国家意志,又制约着专制权力;颁布律令,严厉司法惩处,本质上是要求民众守法,但政府依法行政,使行政法制化空前加强,是历史的进步。(9分)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缺乏公开、透明、全方位的司法监督机制,反映了专制政体下制约政治权力,是难以逾越的障碍。(7分)‎ ‎【解析】第(2)题可辩证地分析影响,积极影响,从巩固专制集权统治、行政法制化促进社会进步角度考虑;消极影响,可从专制政体难以制约官员利用法律条文繁复舞弊等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