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析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析版1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1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目前的试题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融入到文言语的翻译中去,与考查其他文言知识整 合起来,形成表面看是翻译,其实是既考查文言实词,又考查文言虚词,也考查文言句式的综 合题。 热点题型一 翻译的原则 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 答案 适逢(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解析 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此两处用意译。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 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 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 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解析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提分秘籍】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 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 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 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 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举一反三】 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答案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译出。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 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 答案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解析 “怒发冲冠”用了夸张手法,仍要译为夸张,前面要加上“像要”或“快要”。 热点题型二 翻译的标准 例 2.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句: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意思,改变了语气;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即 “才华出众之人”。 (3)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①漏译了“督”字。“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4)原句: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句: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 漏译、误译之处: 【提分秘籍】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平时翻译 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 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 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 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 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举一反三】 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 (2)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 (3)原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句: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 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认为”什么“奇异”没有译出。“闻” 属错译。 (4)原句: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译句:但只有信陵君能够接见那些隐没在各个角落的人物,不以结交下层人为耻辱,是很 有道理的。 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中“接见”一词用得明显不当。用词不当,也是不“达”之处,在考生翻译中 较为普遍。 热点题型三 关键实词 例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 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 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 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 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 雪矶。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选自宋濂《桃 花涧修禊诗序》) (1)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译文: 答案 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解析 “修禊”,补出必要的动词;“穷”“胜”,形容词分别活用作动词、名词。 (2)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 译文: 答案 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 解析 “人”作状语。 (3)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 译文: 【参考译文】 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山葱茏茂密地高耸着,(那)是元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涧水 从那里流出来。在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 的胜景。 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贤士大夫住下。第二天,出发了,互相带领着向北走,随身带着酒壶 和酒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入山。又过了三里的地方,两岸 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相傍有很多苍松,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云间。 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湿润青翠的树间,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烧一般,值得观赏。又走了三十步, 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上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作凤箫台。下面有小水潭, 潭上石坛宽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钓。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树林,更显 得清冷绝美,叫作钓雪矶。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琴 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 【提分秘籍】 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 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 1.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 语,翻译时一定要拆成“亲近”“信任”两个词。 2.活用词。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②活用作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③活用作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 应译为“擂鼓”。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④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 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⑤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 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3.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 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 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意斟满酒一口气喝完), 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明·程启充《游千山记》) (1)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译文: 答案 嘉靖丁亥年,我在抚顺戍守,丙申年又调到盖州,来到了辽阳,才得以与志同道合 的徐、刘两位先生到那里游玩。 解析 “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同志”,古今异义词,志同道合;焉,之。 (2)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译文: 热点题型四 关键虚词 例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悯 獐 清]侯方域 客有过侯子以獐献者。侯子曰:“獐可驯乎?”客曰:“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 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侯子曰:“然。”营室而授獐焉。王仲凫闻之,曰:“子 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类西旅氏之獒①,而小而 骏者韩子卢之裔②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仲凫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 犬。吾将导獐而见之二犬,侵假③而共牢以为食,侵假而共寝以为处,侵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 益善,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侯子曰:“虽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犹授獐以索?”仲凫 默然不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童子矣。视二犬之貌,且翦翦④焉适矣。”又居三日,仲凫 以告曰:“吾废吾索矣。视二犬之情,且煦煦⑤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又居三日,仲凫 以告曰:“獐无间矣,与二犬者为一矣。”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 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 以饵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 所以饵夫獐也。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 毙也,何况于獐哉?”仲凫大怒,抽戈以逐二犬。侯子曰:“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 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 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 ①西旅氏: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獒:猛犬。②韩子卢:猎犬名。裔:后代。 ③侵假:逐渐。④翦翦:和睦的样子。⑤煦煦:和悦的样子。 (1)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 译文: (2)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 译文: (3)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 译文: (4)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译文: (4)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 【参考译文】 有个宾客来探访我时,送给我一只獐子。我说:“这獐子能驯服吗?”宾客回答说:“在 道德完善的远古时代,野兽可以成群结队地在一起游戏,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 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我说:“是这样。”于是建造了兽圈并接受了獐子。王仲凫听 说了这件事,说:“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我说:“你的庭院里 有两条狗,那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犬,而那小且跑得快的是猛犬韩子卢的后代,它们都有吃掉獐 子的欲望,怎么办?”王仲凫笑着说:“你不仅不善于驯养獐子,而且还不了解我的两条狗。 我准备引导獐子去见那两条狗,逐渐让它们在一个圈里吃食,逐渐在一处睡觉,逐渐成为好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友,并且日益友好,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我说:“虽然 这样,你何不让童仆看守那两条狗,并且将獐子用绳索拴住?”王仲凫没有回答。 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将童仆辞退了。看那两条狗的样子,与獐子相处比较和 睦了。”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把拴獐子的绳索去掉了。看那两条狗的神情,对 獐子和悦的样子很亲近;虽然这样,獐子还存有嫌隙。”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獐 子已经没有嫌隙了,与那两条狗混为一体了。”又过了三天,两条狗趁獐子熟睡之际咬它,獐 子最终被两条狗咬死了。 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我说:“你原来不了解那两条狗吗?以 前它们装出和睦相处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的童仆的;随后做出和悦亲近的样子,是用来迷惑 你去掉绳索的,并且担心有人会援助獐子;接着表示和獐子没有嫌隙,是用来迷惑那头獐子的。 你撤走了獐子的防备,消除了可能给予獐子的援助,并且探到獐子的真实情况,这正是西楚霸 王项羽有力无处使,春秋时宋国大夫南宫万被杀死的原因啊,何况是獐子呢?”王仲凫很生气, 抽出戈来驱赶那两条狗。我说:“不需要了。那世上相互成为朋友,越来越亲密,却出其不意 地陷害对方的人,这样的智慧不是从那两条狗才开始有的。”有人说:“这头獐子,内心孤洁 而气度狭隘,像那种无论怎样对待他他都不满意的人,即使没有那两条狗,也会遭遇灾难的。” 【提分秘籍】 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 (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 气词也要替换。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 (1)起语法作用的。 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 如:顷之,烟炎张天。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 成拙。 热点题型五 特殊句式 例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孝武初,周文与语,奇之。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 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营门侍郎。……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 旧俗官人皆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 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选自《北史·刘转第五十七》,有删节) (1)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译文: (2)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译文: 解析 (1)“近侍之官分散者”为定语后置句。(2)“画杨震像于寝室”为后置的介宾短语 句,“自戒”为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及代还”为无标志被动句,“人吏送者”为定语后置句。 【提分秘籍】 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结构形式。 (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 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 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 (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3)被动句要译出“被”字。 (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 乎”“何……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 一、【2016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4 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 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 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 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 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 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 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 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 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 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 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 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 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 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 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 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 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 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4 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5 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 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 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 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解析】9.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平时对文言实词的积累, 结合着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C 项,可联系上句“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 而金干斤也。”判断此处的“赋”应为“征税”。所以选 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 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 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释、畋、二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3.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理解词语的能力。分析时,要根据文本中齐桓公、管子、衡 山之君各自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理解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成语或俗语的积累,选 用符合人物形象的词语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 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 向丞相说:“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 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 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 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 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 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 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 仲回答说:“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 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 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 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 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 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 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 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 器。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 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 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 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 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山国或衡山国王)内 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二、【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 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 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 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 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 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 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 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 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 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 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 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藨蓘: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 分) 【答案】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 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 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解析】6.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查其是否同语境吻 合。B 项的“病”一词多义,其本义是指不健康的现象。该选项把它解释为“疲惫”,而“目 眚”是眼睛害病之意,若将此解释代入原文,则文理不通,故选 B 为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8.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 词语进行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 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从字顺。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 “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 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先辈的事业。第(2) 句中的“经书题”即“以经书中的考题”;“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 “言及者”指谈到此(指考题)的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名叫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小时候他不愿意 临摹书法家的书法,因此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于是就用粮食 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难。我祖父在 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 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流满面,哭 啼着离开。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我 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声叹气。那天邓文洁要 走了,回头对祖父说:“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人的事业。”祖 父哭着说:“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的。”邓文洁 说:“有这种情形吗?我将要当面考考你。”就顺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让祖父写 文章,祖父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邓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说:“你的文章应当在社 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场上考取功名?你父亲大概还没死吧!” 甲午年正月三十,祖父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一直到深夜都还手不释卷,因而害了 眼病,在考试院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 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时间还没到中 午,就完成了文章。他的答卷落到了一个老教谕的手中。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章上呈给 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骂这位老教谕,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是好的文章, 以致送了三四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老教谕七分地哭泣着,李九我先生翻检试卷少了七 分,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们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 李先生说:“赶快把这些你认为是笑料的试卷拿来!”李先生一见我祖父的文章,鼓掌称赞很 妙,把卷子重新用红笔批阅一遍。关于《易经》,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为第一名,龚三益第二, 其余的五篇全部放置在高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三、【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 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 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 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 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 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 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 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 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 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 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 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 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 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 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 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 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 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 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 分)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 分) 【答案】 9.B 10.D 11.A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12.B 13.(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 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解析】9.文:动词,装饰花纹。“土事不文,木事不镂”上下句子结构相同,“文”和 “镂”相对,词性应该相同,课本中学过“金石可镂”,可知“镂”应为动词,据此可推断出 “文”也应是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解文意。从选文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 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效法 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他们行仁政的做法。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1)句中“其”,他 们;“为”,动词,可译为“搭建”;“以”介词,因为、为了。(2)句中“致”,使动用法, 让(使)……来归附;“过”,错误。(3)句中,“是”,这样;“虽”,虽然;“然”,这 样;“独”,难道。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 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 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 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 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 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 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 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方便于身体, 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 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 入。土建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 衰败的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 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 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 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 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主公您也不平安呀。您却还 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 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 免了。这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 国之君说:“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四、【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1 题。(18 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 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 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 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 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 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 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 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 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 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 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博学能属.文 (2)祜独安.其室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 A.侵占 B.侵犯 C.侵害 D.侵袭 (2)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 言。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 □ □。(2 分)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 分)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1)______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2)__________________ 邓香归降 (3)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陆抗服药 (4)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1)连缀,写作(2)安抚 17.(1)A (2)C 18.C 19.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 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20.不谋权私 21.(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18.A 项译为才;“乃”字是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B 项结构助词,不译;宾语 前置句的标志,不译。C 项“所”,译为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 项译为就;已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9.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克”译为“约定”,“为”译为动词,做,“将帅有欲进谲 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句,“辄”译为“就”,需要补充主语“羊祜”。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0.本题考查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内容,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结合 “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此 意”为不谋权私。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21.考查二、三两节的内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根据不同的事迹,抓住关键内容分析 人物品质。“安边垦田”“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可见他足智多谋; “徐胤当门”根据徐胤说的那番话,可知他闻过能改;“邓香归降”根据他从不偷袭,“香感 其恩甚,率部曲而降”可知他做人宽厚待人;“陆抗服药”根据文意“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 心”可知他做人能够坦荡磊落。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3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威 认为他很不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 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就职。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 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 (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们)喝,使他(们)说不出口。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 捉邓香,邓香押来以后,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羊 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 偿。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 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 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 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服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 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 是很好吗?”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 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五、【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 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 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 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 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 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4 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 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 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 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 分)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 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狂夫”借指作者,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 分) 【答案】 22.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23.D 24.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 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 25.A 26.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意的能力。第一段的意思是“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 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万里”,依据意思 可以概括为“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材料的能力。D 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 第二段说“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 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5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6.题干问的是“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首先应找出能表明 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 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 臻于圣人之道;第三段借对藤君追求“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 道不知有几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 仁的时候,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 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 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 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 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藤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 斋”。初次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 拿“勿斋”来请我给它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 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 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 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 我也被听取了啊! 六、【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6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 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 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 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 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 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 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 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 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 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 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 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 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 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 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 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愿霁.怒 霁:停止 C.除.知台州 除:罢免 D.终身饮.恨 饮:含着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7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 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 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 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 主次分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 分)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 分)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8 【答案】 8.C 9.C 10.B 11.A 12.B 13.(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 吗? 【解析】8.除:授予官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③不能反映“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 【考点定位】文言文信息筛选类题目,大多是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 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此题人物是“李台州”,其品质是“至孝”,然后可分析出③不能反映“至孝”,⑥与“李台 州”无关。排除这两项,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12.“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重点词语:“秩”“竟”“揖”“以”“若”“兹”“谓”。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七、【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 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9 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 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 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 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 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 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 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 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 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 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 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 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 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0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 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 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 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答案】 4.B 5.C 6.C 7.(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 的事能心安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 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 责,责备;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考点定位】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 储”)、少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 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 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 项“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 “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 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 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1 【考点定位】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7.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1)“锡”即“赐”,通假;“不虔君命” 即“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而”作转折连词,“却”;“处之安乎”固定句式,意思是“做 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之”代这样的事,“乎”,翻译成“吗”。(2)“责”此处应是“责 备”的意思;“救正”即纠正弊病;“世”即当时的人;“持禄固宠”意思是“保持禄位加固 宠幸”。翻译文言语句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 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 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 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 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 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 “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 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 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 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 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 强盗得以不被判处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 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 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 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2 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 划,都听从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 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 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 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八、【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 十策,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 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 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 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 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 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 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 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 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 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 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 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 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 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 /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 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3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 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 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 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 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 4.C 5.D 6.D 7.(1)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承宪怀祸 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 贵簧鼓朝绅”,这句话的大意是: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 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 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 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承宪”“术士之流”“陛 下”“科场”“承宪妻”“勋贵”“朝绅”;动词“怀”“藏”“窥觊”“结”“惩”“扬 言”“恐吓”“簧鼓”。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4 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D.“移疾指官员上 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说法错误。“移疾”意同移 病。释义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可以根据语境“登云巡方者三,风裁 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分析,是他自己求退的。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7.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胜”,禁受得住; “龃龉”,抵触排挤;“安”,使动用法,使身安。第二句中,“啖”吃;“囊”,动词,装 进去;“示”,给……看。同时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刚直之人”“副使崔应 麟”“泽中”“ 登云”。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 出按辽东,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 人暗中捣鬼。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 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 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 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 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 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 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上,贵妃、 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5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 来给陈登云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 巡视地方,执政严厉,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 久之后就死了。 九、【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4~7 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 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 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 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 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 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 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 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御史张羽奏 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 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 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 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 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 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 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6 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 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 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 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 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 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 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 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 4.B 5.A 6.C 7.(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 出大意给3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 出大意给 3 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7 16.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 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 项,“……土地、户籍等职事”有误;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选项 对应的文字是“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不听”的对象应是“矫诏之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句首应添加主语;“权幸”,受宠的 权贵之人;“嫉”,痛恨。第二句中,“忠谠”,忠实,敢于直言;“报”,回复。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被授予编修,不久又兼 任司经局校书,参与完成修编《大明会典》,升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时的恩情,升 任左谕德,充任讲官,修纂《孝宗实录》。当时的文学侍从们不愿依附刘瑾,刘瑾厌恶他们, 认为《会典》是刘健等人修编成功,浪费很多,变动编修者的官职,把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 为《实录》编写完成,晋升为左中允,又升为翰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 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情和其他部相比要少。从傅珪时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皇帝喜好佛学, 自称是大庆法王。番僧要求百顷的土体建造法王下院。中旨下达到礼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8 起,而水灾旱灾还没有算进来,自古以来灾难没有像现在这么厉害的。”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 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坚守持正被反 对,于是假传圣旨让两人退休。两京的言官上奏章请留,没有听从。傅珪回家三年,御史卢雍 说傅珪在位时有古大臣的风范,家中没有积蓄,艰难度日,请求发放月廪和岁隶,来显示朝廷 对他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傅珪刚好去世,五十七岁。嘉靖元年登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十、【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 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 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 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 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 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 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 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 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 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 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 伏羲,已是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 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 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9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茂先坐与.论说 B.若.二十年外书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D.望石再拜而.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而.归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 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 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 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 此二千年矣”。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 分)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 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 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 抱石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答案】 16.A 17.B 18.C 19.(7 分)(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 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 的转换。 20.(3 分)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 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解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0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8. C 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 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9.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 “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第 (2)句中的 “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篇》,可联系作答。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0.文段中“曰”“矣”“也”“者”都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其后可断开;动词“寝” 的处所是“其上”,其后应断句;动词“燃”和“安”之后都既无宾语也无补语,后面应断句; “方今之势”是“何以异此”的主语,主谓之间应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晋朝太康年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 躺在石板上,张华便同他谈轮。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 很诧异。老人问张华说:“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 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 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张华 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 的书籍更加丰富。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是万国的历史书。”后又 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门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写着“琅嬛福 地”四个字。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紫微、金真、七 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躬 身揖请张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记录的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 闻所未闻。比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 张华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华因 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1 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张华)刚走出来,石门忽然自己关闭了。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 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都没有。张华呆呆地注视着, 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曾祖渊,齐太宰文简公.....,佐命齐室。祖蓁,太常穆子。父向, 字景政,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既长,淹雅有器量。高祖践 阼,选补国子生。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出为安成内史。还除太子洗马,中 舍人,累迁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顷之,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 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外兄..谢举为制 墓铭,其略曰:“弘治推华,子嵩惭量;酒归月下,风清琴上。”论者以为拟得其人。 翔初为国子生,举高第。丁父忧,服阕,除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中大通 五年,高祖宴群臣乐游苑,别诏翔与王训为二十韵诗,限三刻成。翔于坐立奏,高祖异焉,即 日转宣城王文学,俄迁为友。时宣城友、文学加它王二等,故以翔超为之,时论美焉。 出为义兴太守..,翔在政洁己,省繁苛,去浮费,百姓安之。郡之西亭有古树,积年枯死, 翔至郡,忽更生枝叶,百姓咸以为善政所感。及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寻征为吏部郎, 去郡,百姓无老少追送出境,涕泣拜辞。 翔居小选公清,不为请属易意,号为平允。俄迁侍中,顷之转散骑常侍,领羽林监,侍东 宫。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未期,以公事免。俄复为散骑常侍,侍东宫。太清二年,迁守吏部尚 书。其年冬,侯景围宫城,翔于围内丁母忧,以毁卒,时年四十四。诏赠本官。 翔少有孝性。为侍中时,母疾笃,请沙门祈福,中夜忽见户外有异光,又闻空中弹指,及 晓疾遂愈,咸以翔精诚所致焉。 (选自《梁书·褚翔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 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B.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2 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C.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 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D.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 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称呼一个人,可以称其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还可以兼称,“太宰文 简公”就是兼称官职“太宰”与谥号“文简公”。 B.“起家”意思较多,在“白手起家”中指“创立事业”,在“布衣起家”中指“出身”, 而文中的“起家”则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C.古代称父亲的姊妹(姑母)的儿子为内兄弟,称母亲的兄弟(舅父)的儿子为外兄弟,文中 的“外兄”就是指褚向舅父的儿子谢举。 D.“太守”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秦时置“郡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隋初称“刺 史”。《醉翁亭记》中就塑造了一个“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太守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言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称父亲的姊妹(姑母)的儿子为外兄弟,称 母亲的兄弟(舅父)的儿子为内兄弟,因此谢举应是褚向的姑母的儿子。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翔深受朝廷器重。他曾多次升迁担任重要官职,并受到梁武帝的越级提拔;尽管他在 担任晋陵太守期间触犯法令被免职,但过了不久梁武帝便让他官复原职。 B.褚翔文才出众。一次,梁武帝在乐游苑召集群臣宴饮,下诏命褚翔和王训作二十韵诗, 褚翔就座后立即完成进呈武帝,武帝十分惊异。 C.褚翔为官清廉。在地方,他廉洁自守,减少繁杂苛刻的政令,废除不必要的开支;在吏 部,他公正清廉,不因别人的请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D.褚翔很有孝行。一次母亲病重,他请和尚为母亲祈福,夜里竟出现异常现象,天亮时母 亲的病就好了;为母亲服丧,因伤心过度而去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官复原职”错误,由原文“出为晋陵太守,在郡 未期,以公事免。俄复为散骑常侍,侍东宫”可知,褚翔并没有官复原职。 答案: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3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征为吏部郎,去郡,百姓无老少追送出境,涕泣拜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他的曾祖父褚渊,齐时任太宰,谥号是“文简公”,辅佐齐室。 祖父褚蓁,被追赠为太常,谥号是“穆子”。父亲褚向,字景政,(褚向)才几岁时,父母相继 去世,褚向哀痛欲绝形容消瘦如同成人一般,亲戚都对此感到十分惊异。长大之后,褚向学识 渊博,性情高雅,有器量。高祖即位后,褚向被补选为国子生。褚向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秘书 郎,后改任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他出京任安成内史。回京又升任太子洗马、中舍人,屡经 升迁担任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不久,又入京任长兼侍中。褚向长得端 正英俊有风度,眉清目秀,每每站在同僚之中,他都要被众人瞻望。大通四年,褚向出京任宁 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后在任上去世。表兄谢举替他作墓志铭,概括褚向的为人说: “杜弘治都要推崇他的文采,庾子嵩也要自惭器量不如他;他的品行高洁,有如清风明月。” 评论者认为写出了褚向的为人。 褚翔起初为国子生,成绩优秀。他为父亲服丧,期满后任秘书郎,屡经升迁担任太子舍人、 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高祖在乐游苑设宴招待群臣,特地下诏命褚翔与王训作二十韵诗, 限定三刻完成。褚翔刚坐下就写成进呈高祖,高祖十分惊异,当日便命褚翔转任宣城王文学, 不久又迁任宣城王友。当时任宣城王友和宣城王文学比其他王的属官高出二等,所以高祖越级 提拔褚翔担任这一职务,在当时传为美谈。 褚翔担任吏部郎的时候,公正清廉,不因为别人的请求嘱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人们称赞 他公平允当。不久,他迁任侍中,很快又转任散骑常侍,掌管羽林监,侍奉太子。后来,他出 京任晋陵太守,在任未满一年,因公事被免职。不久又任散骑常侍,侍奉太子。太清二年,他 改任暂代吏部尚书。那年冬天,侯景围困宫城,褚翔在围城内为母亲服丧,因伤心过度而去世, 死时四十四岁。皇上下诏追赠他为吏部尚书。 褚翔年少时就有孝心。他任侍中的时候,母亲病得很厉害,他请僧侣为母亲求福,半夜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4 然看见门外有奇异的光彩,又听见空中有弹指的声音,等到天亮,母亲的病就好了。人们都认 为这是被褚翔的真诚感化的结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举进士甲科....。 晋天福初,改史馆修撰。晋祖幸大梁,张从宾以盟津叛,陷洛阳,扼虎牢。故齐王全义子 张继祚者实党之,晋祖将族其家。涛上疏曰:“全义历事累朝,颇著功效。当巢、蔡之乱,京 师为墟,全义手披荆棘,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赖之。乞以全义之故,止罪继祚妻子。” 从之。 泾帅张彦泽杀记室张式,夺其妻,式家人诣阙上诉。晋祖以彦泽有军功,释其罪。涛伏抗 疏,请置于法。晋祖召见谕之,涛植笏.叩阶,声色俱厉,晋祖怒叱之,涛执笏如初。晋祖曰: “吾与彦泽有誓约,恕其死。”涛厉声曰:“彦泽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范延光尝赐铁券.., 今复安在?”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 人。 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人皆为涛危之。涛诣其帐,通刺谒见。彦泽 曰:“舍人惧乎?”涛曰:“今日之惧,亦犹足下昔年之惧也。向使先皇听仆言,宁有今日之 事。”彦泽大笑,命酒对酌,涛神气自若。 汉祖起义至洛,涛自汴奉百官表入对,汉祖问京师财赋,从契丹去后所存几何,涛具对称 旨,汉祖嘉之。 隐帝即位,杨邠、周祖共掌机密,史弘肇握兵柄,与武德使李邺等中外争权,互作威福。 涛疏请出邠等藩镇,以清朝政。 宋初,拜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涛被病。有军校尹勋董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溃,勋擅斩 队长陈琲等十人。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姓。家人谓涛曰:“公久病,宜自爱养, 朝廷事且置之。”涛愤言曰:“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 太祖览奏嘉之。涛卒,年六十四,赠右仆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 书舍人 B.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 书舍人 C.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 书舍人 D.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 书舍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答案:B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5 A.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C.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 D.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涛明辨是非。晋祖要灭叛乱者张继祚的家族,李涛认为叛乱的只是张继祚,而其父张 全义在洛阳将近五十年,深受洛阳百姓依赖,不能杀掉张全义。 B.李涛敢于犯颜直谏。泾帅张彦泽杀死张式,霸占其妻,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宽 恕了张彦泽,李涛声色俱厉地劝谏,不怕触怒晋祖。 C.李涛临危不惧。张彦泽趁着契丹人攻入汴梁率领军队入京,并随意杀人,李涛虽与张彦 泽有恩怨,但没有胆怯,从容面对张彦泽。 D.李涛忠于职守。他任兵部尚书期间,曾生病很久,但一听说尹勋因丁壮逃散擅自杀人就 不听家人劝告,带病起草奏章,请求斩杀尹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的意思是说,李涛乞求因张全义的缘故仅惩罚 张继祚及其妻子儿女,放过张继祚的族人。 答案:A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涛诣其帐,通刺谒见。彦泽曰:“舍人惧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年,考中进士甲科。 后晋天福初年,改任史馆修撰。晋祖到大梁,张从宾占据盟津(今河南孟津)叛乱,攻陷洛 阳,扼守虎牢关。已故齐王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实际是张从宾的同党,晋祖将要灭张继祚的家 族。李涛上书说:“张全义连续侍奉几个朝代的帝王,功勋显著。在黄巢、蔡宗权叛乱的时候, 京城成为废墟,张全义亲自披荆斩棘,再造都城,将近五十年,洛阳的人民很依赖他。臣请求 陛下因张全义的缘故,仅惩罚张继祚及其妻子儿女。”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6 泾原节度使张彦泽杀了记室张式,并抢占他的妻子,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因为张 彦泽有军功,宽恕了他的罪责。李涛伏在门上奏,请求依法处置张彦泽。晋祖召见李涛并劝告 他,李涛竖起笏板敲打台阶,声色俱厉,晋祖怒斥他,李涛依然拿着笏板敲击。晋祖说:“我 与张彦泽有誓约,宽恕他的死罪。”李涛厉声说:“陛下与张彦泽私下有盟约,陛下不忍心违 背诺言;范延光曾经被赐予铁券,现在又在哪里?”晋祖不能回答,就拂衣而起,李涛跟着他, 不停地劝谏。后来晋祖驾崩,李涛因为不去吊丧,被停职。不久,起用为洛阳令,升任中书舍 人。 恰逢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为李涛感到危险。 李涛来到张彦泽的营帐,递上名帖请求拜见。张彦泽说:“你害怕吗?”李涛说:“我今天的 恐惧,就像你当年的恐惧一样。假如先皇听我之言,怎么会有今天的事。”张彦泽大笑,下令 摆下酒席对饮,李涛神态自若。 汉祖起义到达洛阳,李涛从汴州奉献百官表进入宫廷对答,汉祖询问京城的财产、赋税情 况,从契丹离去后剩下多少,李涛详细回答,符合旨意,汉祖对他很赞许。 隐帝即位,杨邠、周祖(郭威)一起掌管机密,史弘肇掌握兵权,与武德使李邺等在朝廷内 外争夺权力,互相作威作福。李涛上书请求派杨邠等出京去藩镇任职,以肃清朝政。 宋初,李涛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李涛遭受疾病之苦。由军校尹勋管理疏通五丈 河,陈留丁壮夜间逃散,尹勋擅自处斩队长陈琲等十人。李涛听说这件事后,带病起草奏章, 请求处斩尹勋向百姓谢罪。李涛的家里人对李涛说:“您病了很久,应该自己爱惜身体好好休 养,朝廷的事暂且放下。”李涛愤恨地说:“人谁能无死,但我身为兵部尚书,怎么能坐看军 校无罪杀人而不上奏?”太祖阅览李涛的奏章后表扬了他。李涛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被追赠 为右仆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