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各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小说汇编
2019最新各地模拟题小说集锦(附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疯狂的苇荡 张西祥 刘木犁怎么就疯了呢?我问邻居,问村长。这个走路斜着一只膀子,在人流中一插一插像犁地的人,居然掂起猎枪去追他亲孙子,疯得分不清前头跑的是兔子还是孙子。村长说:“这事恐怕还要从苇荡说起。”苇荡我知道,就是村北那片大水洼子,方圆上千亩。村长嘱咐说:“苇荡那地方你可别去了,木犁一直都掂着土铳躲在苇棵里,说不定从哪里冒出来给你一枪,集镇上几个打渔打鸟的,都被他撵得像孙子,胆小的跑到家还大病一场。”我似信非信说:“这家伙年轻时以打猎为生我知道,怎么如今疯得连人和野物一起打了?”村长说:“怪就怪在如今他不打野物,只打人,不管是谁走近苇荡,他冷不丁就给你一枪。”“那他藏在苇棵里吃什么,喝什么?成仙了?”村长说:“他儿子每隔三五天背去半蛇皮袋冷馒头,像喂狗,朝滩涂上一撂,调头就跑。”从村长的嘴里我知道,木犁疯的原因很简单,木犁是想做一回真正的爷爷。这辈子拖着一躯残身子,木犁自觉得丈夫没做好,父亲也没做好,女人丢下他和儿子回黄土垄了,孙子要上学了却没钱。乡长那回在镇头上的大鸿宴应酬,说要给苇荡找个专门守护员保护野生动物。没想到这话爬进木犁的耳朵。木犁志在必得,揣上干粮赶到乡政府准备背水一战加上软磨硬磨。乡长说:“此人可以考虑。一,形象不好的人知耻而后勇,优点在于敬业,好使;二,便宜,要是雇个像样的,好赖也得七八百,这样的人给他个二百文就打发了,先试着用两个月再说。” 木犁守苇荡头一个月,果然拿到二百元,孙子也果然有了新书包、文具盒和走进校门的新衣服。那是木犁浑身脱了一层皮换来的——就在做看守的第四个晚上,木犁拼死命抓住几个张网偷水鸟的贼,几个贼也轻而易举抓住了木犁。直到木犁被乱拳轰击得鼻青脸肿,木犁的两只手依然像铁钩,紧紧钩住人家要去见乡长,人家随即提起腿把他的头杵进湖里喂水。村长说木犁就是这样受刺激的,也不知搭错了哪根神经,一头扎进深不可测的苇荡再也不露面。可是你见不到木犁,木犁却能看见你,只要有人走近苇荡,木犁不分良莠“咚”地就是一土铳,霰弹在苇叶上留下“唰”的暴风疾雨声,来人即便侥幸逃得了性命,也自觉被打穿了几根神经。好生生有鱼有野味的苇荡,却藏着火药桶,时不时要人的命,四方那些靠着苇荡找钱,靠野味打牙祭的贼胚子最先嚷嚷起来,众多电话接连打到乡长的办公桌上。乡长拖着不管,集镇派出所的压力就大了,于是端着真家伙的三个警员威武雄壮地呵斥,举着家伙凌厉尽致比划,就是听不见枪响;疯子不仅先声夺人开了第一枪,还抱起土铳没头没脑冲上来,结果可想而知。没想到这一番折腾还带来了负面效应,疯子的骁勇被四方乡邻渲染出传奇色彩,苇荡也就此安宁下来。在苇荡安宁的大半年里,有人看见消失多年的琵鹭和天鹅又来筑巢生养。我再次回乡时,贸然听说木犁死了。村长在说到木犁死时,是吞吞吐吐的,总不肯说原因。我连灌了他几杯,村长就硬着舌头说:“木犁死的事只有俺和木犁的儿子知道,木犁的儿子那天又去撂冷馒头,猛发现前几天撂在滩涂上的馒头原封没动。儿子似有预感,找到用芦苇搭的窝棚子,爹是直挺挺躺在一把干草上,早凉了。儿子觉得事情重大,哭两声猛地转身就跑。”儿子是在村外的田头上遇见村长的,村长说:“如今你爹好赖也算半个吃官饭的人了,走,这事俺得给乡长汇报。”乡长一听,说:“这下可咋办?以后苇荡谁看守?”木犁儿子说:“这也是俺要向乡长汇报的,你看俺能不能接爹的班?”乡长神情古怪地说:“你不行,你怎能守得住?”见木犁的儿子好求歹求,乡长忽然想起说,“你要真想接班也成,不过你得瞒着所有人,不能说你爹死了。关于你爹的后事,就由村长和你这做儿子的隐蔽着料理吧。” 村长和木犁的儿子回到苇荡深处,埋完木犁,木犁的儿子一屁股坐下来,才彻头彻尾大哭了一场。那之后,木犁的儿子在看守苇荡时,惬意而轻松,每隔三五天只去苇荡走一趟,背着蛇皮袋说是给爹送馒头,谁也不知袋子里装的是不是馒头,回来还不耽误做田上的活。于是每隔三五天,就听见苇荡的深处响一枪,二层小楼上就有人看见长发垂腰的木犁。在木犁上方的蓝天上,水鸟儿在翻飞,青云在游走,一番泰平景象。我狐疑地问村长:“你是在忽悠我吧?我在村头上碰见木犁的儿子时,那小子分明一个板刷头,那苇荡里长发垂腰的是谁?木犁的鬼魂么?”村长醉眼朦胧诡谲一笑,凑近小声说:“在苇荡深处的窝棚里,木犁留有一顶假发套,是用驴尾巴做成的……” (选自2016年2月《短篇小说》) 4.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语言很有特点,幽默诙谐,比如“斜着一只膀子,在人流中一插一插像犁地”,让读者如见其人。 B.木犁疯了,他疯的原因是自觉得丈夫没做好,父亲也没做好,孙子要上学了却没钱,内心愧疚万分。 C.苇荡里有野味,木犁却不让人靠近,严重影响到了附近村民的生活,导致了百姓的极大不满,纷纷反映到政府。 D.木犁的儿子要把木犁的死讯告诉村里人,可村长意识到如果告诉了村民,苇荡将很难保护,出于保护苇荡的目的拦住了他。 E.小说运用了倒叙和设置悬念等技巧,让小说变得情节富有波澜,引人入胜,还起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5.小说以“疯狂的苇荡”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6.小说结尾写木梨的儿子接班,有人认为儿子的这一做法值得称道,也有人认为他的做法欠妥,请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 女人 【多米尼加】胡安·鲍斯 公路上空空如也,没有人,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细长的路伸向远方,像死人一样躺在那里。太阳犹如烧红了的大钢球,悬挂在公路的上空。 公路两旁是荒原,远处是荆棘丛生的山丘。偶尔有几只鸟,几只鹫鹰,落在仙人掌的顶端。只有这些远处的仙人掌,才给人一点生气。 在这条近乎死去一样的公路上,有一个女人,一开始只是一个小黑点,然后渐渐地变大。她穿着破旧的衣服,一动不动地躺在公路上。她不怕毒日头的暴晒,但孩子的哭喊却使她痛心。那孩子,全身巧克力色,他趴在母亲身旁,两只小手使劲地抓她。这个一丝不挂的小孩子感到,灼热的公路很快就会把他的身体烤焦。 他们的家就在不远的地方,但是看不见在哪里。 奇克不停地向前走着,那个黑东西也随之增大。他心想:“莫非是汽车撞死了一条驴。” 他向四下张望,只见一片荒原,远处是山丘。眼前还有一道干涸的河床,似乎在思念着几千年前流经这里的河水。远处,稀稀落落地能看见几株上面立着猛禽的仙人掌。 走到很近的地方,奇克才看出是一个人,还听清楚了孩子的哭泣声。 原来那个女人被丈夫打了,在他们仅有的那间像蒸笼的房子里,她男人扯着她的头发把她毒打了一顿。 “你这个臭娘们!今天我非打死你不可,我叫你不要脸!” “怎么能怨我呢?契佩,没有人打这里经过呀!”那女人竭力争辩道。 “我让你嘴硬!” 说完又是一阵拳打脚踢。 孩子搂住爸爸的大腿。看见妈妈鼻子流血,吓得没命地嚎起来。 女人挨打的原因是她没有按丈夫的嘱咐卖掉羊奶,等男人出门4天后回来,她当然拿不出钱来。她撒谎说奶坏了。其实,她把奶给孩子喝了,她宁肯不要那几个钱,也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挨饿哭叫。 她和孩子被赶出了家门。 “你再回来,我就打死你。” 女人躺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奇克带的水只够在路上喝两天,但他却泼在这个女人的头上。女人苏醒过来,他搀扶着她向草房走去,还从衬衣上撕下一条布给她擦净脸上的血。这时,契佩出现在小院子里。 “我不是说过了吗,不准你再回这个家!” 他被炽热的太阳夺去了理智,两眼冒火,好像根本没看见有生人似的就朝女人猛扑过去。就在他举手要打的时候,被奇克挡住了,于是两个男人之间展开了一场激战。 这是一场无声的搏斗,两人谁都不说话。只能听见孩子的哭喊声和拳脚声。 女人看见奇克卡住了契佩的喉咙,她丈夫的嘴慢慢地张开,闭上了眼睛,憋得满脸通红。 正在这时,她一眼看见门前的一块又黑又大的石头,她顿时觉得浑身都是力量。猛地举起那石头朝奇克的脑袋砸去,奇克立刻松开了手,双臂一张便无声无息地仰面倒在地上。 鲜血不停地往外涌,契佩愣愣地看着血泊映出的闪光。 女人用双手捂住嘴,两只眼睛瞪得老大,她披散着头发飞步跑了出去,她觉得双腿发软。她怕这时有人从这里经过,然而,长长的公路早已像僵死了一样,一个人也没有,惟有火辣辣的太阳悬挂在空中,荒原的远处,依然是荆棘丛生的山丘和依稀可见的几株仙人掌。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多次提及“荒原”和“仙人掌”,这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特定的自然场景,同时仙人掌的存在也寓意生活依然存在希望。 B. 奇克用仅存的一点饮水泼醒了女人,并搀扶女人回家,看到其丈夫毒打女人,出手相助,说明奇克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 C. 体力衰竭的女人在看到丈夫被奇克卡住喉咙的时候,“顿时觉得浑身都是力量”,这种爆发力表现了女人内心深处隐藏的坚强和勇敢。 D. “原来那个女人被丈夫打了”“女人挨打的原因”两处,作者运用了插叙手法,既交代事件发生的原因,又使得小说更加曲折有致。 E.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作为叙述视角,作者可以全知地客观叙述故事,把涉及不同人物的情节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内容显得丰富而集中。 8. 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为什么“他们的家就在不远的地方,但是看不见在哪里”。(4分) 9.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加点词“僵死”在文中有哪几重含意。(5分) 三、 孤狼 [俄]屠格涅夫 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 “什么人?”一个响亮的声音问。 “你是什么人呀?” “我是这里的护林人。” 我报了自己的姓名。 “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 “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 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雨下得倍加起劲了。 “怎么办呢!” “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他说。 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他语调平和地说道,“嘎”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 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的汉子: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 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 “我叫福马,”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 “你就是孤狼呀?” 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 “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 “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阴郁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 “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我问他。 “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他带着苦笑说。 他走出去,“砰”一声带上门。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 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 我站起身来。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他突然说:“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 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 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往哪儿跑?站住!”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 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 “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 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 “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 “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我打断孤狼的话说。 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嶙的肢体…… “福马,”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马。” “你要干什么?” “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呀……放我走吧。” “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 “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 “我说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 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个不停。 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说。 护林人转过身去。 “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 “我有什么好怕的?饿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 “闭嘴!”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 “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 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 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 “带着你的马滚吧!”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 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 “听,他走了!”他咕哝说,“下回我就不饶他!” (节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篇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凄冷、阴暗的氛围,其中“狂风怒号”“倾盆大雨”等描写具有象征意味,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 B.作者善于把握人物的特点,“孤狼”这个外号非常形象贴切,与福马的体貌神情、生活境遇、工作环境、行事风格极为吻合。 C.小说中多次正面描写偷树的庄稼人的外貌和神态,主要是为了表达“我”对他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 D.孤狼称呼“我”为“老爷”,说明“我”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孤狼最后放走穷困潦倒的庄稼人,也是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 E.小说反映了农奴制下俄罗斯农村的现状,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 8.“孤狼”福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9.“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冬夜的歌 谢静 太阳像一只橙黄的圆橘,渐渐被灰蒙蒙的暮云遮去。呜呜鸣响的西北风摇撼着树木,摇撼着电线杆。狂舞的雪片碰撞在窗玻璃上,开始了它化为冰凌的再生…… 坐在温暖如春的屋里,靠近银白色热烘烘的暖气片,我在阅读欧·亨利的名作《最后一片叶子》。 写字台上的两盆腊梅和玉兰,给房间增添了淡淡的幽香。那圆的、扁的、方的、长的,从海滩捡回来的五彩石,点缀于花盆之间,望去完全没有冬日的景象。 妻悠然斜倚于沙发上,正在织一件米黄色的毛线衣。纤细的手指,轻盈地抖动。 不知从何处,传进耳鼓一阵时断时续的悠远的喊声:“各家各户……注意啰……小心煤气……中毒……防火……防盗……” 这声音由远而近,在寒风凛冽的冬夜回响着,使我油然产生一种苍凉之感。读书的兴致完全被搅乱了。我刚看到“老贝尔门是住在她们这座楼房底层的一个画家。他年过六十,有一些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那样的大胡子……”便就此打住,折页合书,忍不住问: “这是谁?神经病?深更半夜在街里大呼小叫的,不怕惹人烦?” “你才出差回来,不知道咱们街里出现的新鲜事儿。”妻继续织着毛线衣,没抬头,“这是一个部队离休的老干部,回来跟女儿、女婿养老的,半个月前开始,天天这么喊呐!” “嘿,干嘛不住干休所?”我诧异了。 “大约是怕寂寞。”妻按自己的理解说。 “他女儿、女婿也够呛,父亲辛劳了一辈子,晚年应该让他在家享享清福,怎么会让老人到街上干这呢?难道是缺钱花吗?”我不满地嘟哝。 “哪里话,他的钱多的花不完,给区幼儿园送了三百,国库券买了一千。”妻抬起头来辩解说,“人家夜间值班,完全是尽义务。” 我呆了,有些不可思议。听那喊声越来越大,已接近我居住的楼下。 “各家各户注意啦,提高警惕,防火防盗,防止煤气中毒——!” 这声音倏忽间变得顺耳起来,可以听出是走南闯北、有点走了调儿的中原乡音,带着其特有的悠长的拖腔,容易使人联想到草原上的牧人,在广阔的原野呼唤走失的骏马…… “……喂,这是谁家的自行车?谁的车?快搬进去,天不早啦!” 那绝不是民警们手中拿的那种半导体喇叭。是纸喇叭筒,还是铁皮的?我猜测,并直起身来,想看清楚这吆喝的老人的模样。窗玻璃上蒙着一层薄冰。室外是浓深的夜色和飞扬的雪花。 “呀,真该死,是我的自行车忘搬了!”妻的脸上含着些微的惊慌。 “我去搬!” 穿上外套我飞步下楼。刚走到二楼楼梯口,见妻的那辆“凤凰”车已搁在梯口的空档上。 我的心热了。 此后,每天傍晚至深夜,我的耳边都回响着这老人的吆喝声。渐渐习惯了。像听风声、车声、雨声、树声一般习惯。这吆喝声,穿越深深的夜空,把人安然地带入了温暖甜美的梦乡。 因为工作忙,业余时间要赶写技术论文,《最后一片叶子》一直没有读完,真有点对不住欧·亨利先生。也对不住妻,她读了多遍,向我介绍。不过,那吆喝声却必不可少。每当此刻,耳神经似乎变得特别敏锐灵巧。 “咦,是时候了,怎么那老人没出来?”我在写字台边不安地问妻子。 “哦,他作为区街系统的先进代表,到市里出席劳模会去了!”妻在读《英语九百句》,乐呵呵地告诉我。“我说呢!”心,释然了。 “……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边,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我终于读完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段大约是小说的文“眼”吧?我大声地读给刚进门的妻听。妻的眼眶湿润了。肯定是为了贝尔门的献身精神。 我看看表,该是老人吆喝的时间了。 我凝神静听,没有。我挨近窗户,还没有,我不安起来。贝尔门的死和妻子的泪给我带来了不祥的预感。我拉开门,要到阳台上去—— “别等了,”妻在身后喊,声音有些哽咽,“他……在结冰的街上……滑了一跤。从夜校回来时……我……看到了……他,难站起来了……”妻变得泣不成声。这难道是真的吗?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 “各家各户……注意啰……防火防盗……小心煤气……中毒……” 不,我分明听到了那亲切的永不消逝的喊声!像一首动听的灼人心胸的歌。(本文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描写了室内温暖如春的氛围,把盆植的幽香、点缀的五彩石等作为背景,主要目的在于渲染夫妻之间感情的融洽。 B.小说通过“我”的妻子之口叙述了主人公的身份与社会关系、生活与工作现状等情况,表达了她对老人不可思议的行为的不解。 C.“诧异”“不满”“呆了”“心热”“释然”“不安”这些词语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主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 D.小说以“冬夜的歌”为题,反复描写老人的吆喝声,将之喻为“灼人心胸的歌”,起到标明线索、提示主旨的作用。 8.文中划横线语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小说写“我”读欧·亨利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请结合文本,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三个角度进行探析。(6分) 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山里人 侯发山 周末,我和老孟等几个朋友驱车前往靠山屯的一家农家乐,那儿有土鸡肉、野兔等野味,还有乌龟、鹿肉什么的。我去的次数多了,跟老板二狗熟悉,他透露说也有一部分是圈养的,其实他不说我也能猜测个八九不离十。 老孟,是个盖房子的,尊称房地产商,这天是他请客。刚坐下,就对二狗豪气十足地说:“先来盘鳄鱼肉。” 二狗看看这个,看看那个,为难地说:“老板,小店没有这个。” 老孟眼也不瞄二狗,“啪”地声甩出鼓囊囊的钱包:“不差钱,上。” 二狗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老板,这个真没有。不信您问侯老板。” “行了老孟,有那个意思就行了……来,土鸡一只,野兔一份……”二狗拿我当救星,我不能不出面。我知道老孟这人,在有些人面前当孙子,来这里尝尝当大爷的滋味,找找平衡。 二狗这儿有个规矩,怕客人喝多后算账掰扯不清,点菜后先交钱再上菜。 点完菜,二狗一算账,四百八。老孟从钱夹里捻出四张老人头。二狗死活不愿意,说俺是实诚人,饭菜也是实价格,没法优惠。 老孟又抽了一张五十的。二狗还是不愿意。 我见识过二狗的较真,劝老孟:“人家也不容易,你也不差这一星半点的,给了吧。” 老孟没说话,又掏出一张十元的。 “还差二十。”二狗伸着手,很执着,“都是有本钱的,俺不能干赔本买卖。” 我看不过去,刚要掏钱,老孟见状,忙掏出一张五十的摔给二狗:“不用找了。” 二狗也不说话,又找回老孟三十元。 “太抠了,以后打死我也不来了。”老孟黑着脸。 菜一道道上来了。味道嘛,也确实不错。气氛在酒精的滋润下活跃起来,老孟的脸色慢慢变得红润了。这就好,吃饭嘛,要的就是心情。 这当口来了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高声叫道:“一碗鸽子面。”二狗笑眯眯地应答着,收下了男孩递过去的一张红色的钱币。 面条还没做成,男孩到门外边耍去了。我忍不住提醒二狗:“狗老板,你看清楚了,那可是冥币!” “我知道。”二狗说罢,就把团在手里的冥币撕了。 “难道男孩的父亲是个地头蛇?”我有点糊涂地看着二狗。 二狗淡淡一笑:“孩子得过脑膜炎,脑子不大灵醒,常把冥币当钱使。” 老孟附和道:“都是有本钱的,咋说也不能干赔本买卖啊。”听口气,完全是在嘲讽二狗。 “他也只是买碗面,没啥。”二狗不以为然。 我由衷地说:“你这么好心,孩子真幸运。” 二狗说:“不只是我,村里凡是开店铺的都这样对他。” 这时,服务员刚好过来端菜,她说:“这个孩子是村长的。”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老孟放下酒杯,冷冷一笑,说:“谁说山里人老实?也会拍马屁嘛。” 二狗真是傻蛋,居然没有看出老孟的冷嘲热讽,说:“别说吃碗面条,吃俺身上的肉俺都舍得。” 想想也是的,谁让人家的爸爸是村长呢?许多事要仰仗人家。这么一想,我也就释然了,忙给老孟碰杯,不让他再嘲弄二狗。 “明白了,村长挂着账……行。狗老板会做生意。”老孟一副豁然明白的样子。 “肯定这样。”在座的一个朋友同意老孟的说法。 难道他们说的是事实?我眨巴着眼盯着二狗。如果真是如他们所说,错也不在二狗。 二狗没接话茬,叹口气,说:“去年秋天一个晚上,大暴雨,村长进山巡视,见屋子裂缝了,忙背出孤寡老人刘大爷,刘大爷说收音机还在屋里。村长刚返回屋子,轰隆一声,屋子塌了……刘大爷在屋子前跪了整整一天。” 我们几个人一下子都沉默了。 半个月后,接到老孟的电话,邀我一起去靠山屯。我说:“嘴又馋了?”老孟说:“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开篇写老孟点菜时先点鳄鱼肉,再“甩出鼓囊囊的钱包”,言行看似充满豪气,实际上是老孟在山里人面前显示优越感。 B.“忙掏出烟来给我们散烟”,表现了二狗对顾客的恭敬,其中含有没能满足顾客要求的歉意,也有与顾客拉近情感距离的善意。 C.二狗将团在手里的红色钱币撕掉,说明他知道自己从男孩手中接过来的就是冥币,那一刻他的内心有着深深的无奈和愤怒。 D.服务员的插话交代了孩子的身份,却也招来了老孟对二狗的冷嘲热讽,甚至使“我”也对二狗的做法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 E.小说插叙了村长为救刘大爷牺牲的内容,解说了男孩免费吃面的原因,也展现了山村淳朴的民风,升华了小说表达的情感。 8.小说结尾老孟说“那个农家乐还真有点味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关于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二狗,有人认为是老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奖状 杜秋平 到西部贫困的山区后,我的脾气变得越发的坏了。其实早先我已经意识到这里条件的恶劣了,但未曾想到竟是如此之差。要不是来西部支教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有许多优惠政策,我想我是不会来的。 总算熬过了多半年的时间,再没多久就可以回去了,离开这里的艰难与困苦。寒风吹着四面透风的破旧教室,我的心冰凉冰凉的;但是看到学生们天真的小脸、单薄的衣衫、带着冻疮的手指,我的心突然有些愧疚。我是有些对不起他们的,他们是多么希望我能多呆些时间,甚至希望我能长久地留下来。可我呢,却一直想着回到大城市去。我鼻子酸酸的。我想起夏日里学生们给我带来家里舍不得吃的瓜果,他们真诚地捧到我的面前微笑着说,老师,你吃你吃嘛。我想起冬日里他们还用带着冻疮的小手捧起我的大手给我往手上哈暖气,把温暖一直送到我的心里。 可我终究没有太高的觉悟,我还是盼着回去。我强打着精神,继续一日日给孩子们上课,心里却在盘算着回去的日程。 学生们都很听话,特别是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事实上这里多半是贫困的学生。学生们成绩还不错,他们也很上进,每每考试,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可以获得奖状。是的,奖状,他们拿回家后会得到父母的夸奖,把奖状小心翼翼地、庄重地贴在墙上,这就是全家的荣誉啊。虽然学校连奖品都买不起,但小小的、单薄的一张奖状就足以让他们感觉无上的光荣。小强子得到过奖状,他高兴地跳过;小霞也得到过,她高兴得连流出的鼻涕也忘了擦。小娜得到的最多,她有一双天真而智慧的眼睛:不怎么爱说话,笑得也很少,但领到奖状的那刻她总是微笑着的,冲着我微笑。 我组织完考试,决定过几天就离开。学生们提前知道我要离开的消息,都显得闷闷不乐,他们用祈求的眼神看着我,轻轻牵着我的衣角嘟囔着小嘴舍不得离开我。上完最后一节课,我认真注视着每个学生,希望能记住他们每张可爱的面孔。可是我却发现小娜没有来。我一下子心里怪怪的,紧接着是焦虑和担忧,莫不是山路艰难出什么事了?今天连学校的领导都在教室里,村民也拥挤在窗子外面。他们都不希望我离开,但今天他们又是诚心来为我送行的。我的脸开始有些涨红,应该是羞愧。你看,连小娜都不愿意来给我送行了。 我正疑惑间,校长已经走到我的面前,他手里捧着一张很大的鲜红的奖状:“杜老师,你看,你要走。我们也没什么好送的,这张奖状是我们送给您的。感谢您给我们山区做出的贡献!”老校长面带皱纹的脸上写满真诚。 我深深向他们鞠了一躬,眼里止不住落下泪来。我手捧奖状,看着上面“支教模范”的字样,又一阵愧疚之情涌上来。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于是问校长,小娜为啥没来啊?校长居然说小娜可能以后不来上学了。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再念下去了。 我的心被重重地一击——这么刻苦、学习又很好的学生怎么能不上学呢! 我必须在我离开前去趟小娜家,劝说他的父母,再穷也得让孩子上学呀。我望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决意要去看看小娜。 走了个把小时的山路才赶到小娜家。真难以想象,她每天那么早就可以赶到学校。我擦擦脸上的汗,刚要敲门,里面的吵闹声早已传出来,小娜哭喊的声音也传出来。父母一定在打她。 我急忙推开门,她母亲正一手拿着木棒,一手拉着小娜。我急忙跑过去夺过木棒,把小娜揽在怀里。“别打了,小娜学习很用功,为什么不让她上学,还要打她!”我气愤地瞪着她母亲。 “是杜老师啊,你不知道,她这娃以前学习还用功,可这回一定是在学校没好好学习。你看,你看,”小娜母亲用手指指墙壁——那上面满是鲜红的奖状,“以前回回都得奖状,可这次呢,居然没得奖状!我们大人辛苦供孩子上学容易吗!” 我的心一颤,一股更大的痛苦涌上来,我似乎感觉天昏地暗。事实上这次是怪我啊。我只顾早点回家,居然,居然忘记了评三好生,忘记了给孩子们发奖状。小娜是应该得奖状的! 我流着眼泪对她们说:“都怪我,是我的错……” 第二天,我把买好的火车票退了,我决定在这里多呆一年。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个内心矛盾而本性善良的支教教师的形象。 B.小说写孩子们的小手带着冻疮却给“我”往手上哈暖气,表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以及对“我”发自内心的爱。 C.去小娜家的山路远而曲折,而小娜平时每天很早就到学校,她学习刻苦优秀,说明她想通过学习走出大山。 D.“我”由原来急切地想回城市,到最后决定留下来再呆一年,展示了“我”精神蜕变、人格升华的复杂过程。 8.简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5分) 9.请结合小说内容,推测“我”能否在山区学校长期呆下去,并谈谈理由。(6分) 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二十年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杰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杰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们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杰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杰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杰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杰米·威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顶呱呱,凡是我要的都给了我。你的变化很大啊,杰米,我从来没有想到你会长得这么高,好像高了两三英寸。” “哦,我二十年以后长高了一些。” “杰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杰米·威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圆滑的’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溜到我们这边来,跟我们通知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巡警威尔斯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杰米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语言凝练,是本文一大特色。情节简单平铺直叙。前文写了鲍勃对自己和朋友的命运的展望和分析,后面接着就被捕了。场景的布置和安排与主题紧紧相连,惜墨如金。 B.结构严谨,作者的安排一环紧扣一环,将读者领进了故事使其无法自拔。最终一个小字条解开了浓重的雾团,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尽管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的刻画生动逼真,跃于纸上。鲍勃为了财富不择手段以致沦落为通缉的罪犯,经过二十年的奔波处事十分镇定。 D. 本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赞扬了鲍勃和杰米两人珍视友情、信守承诺的人品。 E.小说中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就是为了下文写杰米出场时的穿着“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做铺垫的。 5.第2段画线语句(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有什么作用?请作简析。(4分) 6.故事结尾便条上的内容体现了作者讲故事的匠心。说说你对此的见解。(5分) 八、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 卖面包的小女孩 ①我准备去做手术时,一个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老公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手术结束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回公司忙去了。 ③ 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哎呦,原来她会说话!那之前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纷纷指着桌子上的面包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暗自庆幸:幸亏丈夫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样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任她站在那里,也不和她目光对接,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分五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这次大家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一般。我看不下去了,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砰”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⑧这天,丈夫一早过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有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没有欺骗,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⑨整整一天,小女孩都没出现。第二天,第三天,她都没来,我反而有点牵挂了,是不是我刺激或伤到她了? ⑩第四天办出院手续时,我悄悄向护士打听。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⑪“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⑫“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⑬“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早点回家呀。” ⑭“她有智力缺陷,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⑮我走出护士站,丈夫正等着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丈夫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请她转交。出了医院,丈夫问我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小说有两条线索:“我”遇到小女孩——误解小女孩——向小女孩致歉;“我”反对买面包——没收老公零花钱——消除误会。 B.小女孩第一次来病房卖面包时,假装不会说话,来骗取大家的同情心,第二次来时见装哑的办法不奏效,便开口推销自己的面包。 C.“我”出院那天,“老公”听我说起小女孩的事情,“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是因为“我”鼓动大家不要买小女孩的面包。 D.“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这一行为表现了“我”对小女孩实际的帮助,也表现了“我”真诚的歉意。 E.医院关怀小女孩,老公爱护小女孩,连“我”也向小女孩致歉,小说传达出了一种浓浓的暖意,温暖着人间,温暖着社会,体现着正能量。 8.“老公”是出场不多的人物,小说是怎样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4分) 9.这篇小说带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九、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3)题。 重 聚 【美】约翰·契弗 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纽约中央车站。我写信告诉父亲,因为要在纽约换另一班火车, 我会在那儿停留一个半小时,并问他,我们能否一起吃午饭。 他的秘书回信告诉我说,父亲那天中午将在车站的咨询台和我碰面。12点整,我看见他从人群中走来。他对于我来说是个陌生人——母亲3年前和他离婚了,自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他。但是,我一看到他,就感觉到他是我的父亲,是我的肉和血、我的未来和命运。父亲是个高大、相貌英俊的男人。能够再见到他,我开心极了。他一边拍拍我的后背,一边和我握手。 “嗨,查利。”他说,“嗨,孩子。我想带你到我的俱乐部去,但它位于第60街。如果你得赶早班火车,我想我们最好在这附近吃些东西。” 他单臂搂着我,我用母亲闻玫瑰花的方式闻着父亲身上的气味。那是一种成分丰富的气味,混合着威士忌酒、须后水、鞋油、羊毛衣物以及一个成熟男人的味道。我希望有人看见我们在一起。我希望有人拍下我们在一起的照片。我想要一些关于我们在一起的记录。 我们走出车站,沿着一条小巷往上走到一间餐馆。时候还早,餐馆空空的。有一个穿着一件红大衣的很老的侍者蹲在厨房门边。我们坐下来,父亲大声地召唤侍者过来。 “伙计!”他又是法文,又是意大利语地吼着,“侍者!酒保!嗨,你!”他的大声喧嚣在空空的餐馆里,显得格格不入。 “能不能给点儿服务呵!”他嚷道。 “快点,快点!”说着,他拍了拍手掌。这才引起了侍者的注意,他慢吞吞地朝我们餐桌蹭了过来。“你是朝我拍掌的吗?”他问道。 “别急,干嘛火气那么大,冷静点,”父亲说,“如果不过分——如果没有太超越你的职责之外,我们想要两杯吉卜森马丁尼酒。” “我不喜欢被人拍手示意。”那个侍者说道。 “我应该把我的口哨带过来。”父亲说,“我有一只口哨,只有老侍者们的耳朵才听得见。现在,拿出你的小便笺簿和小铅笔,看看你能否拿齐这些东西给我们:两杯英国卫兵牌吉布森鸡尾酒。跟着我重复一遍:两杯英国卫兵牌吉布森鸡尾酒。” “我想你们最好到别的地方去。”那个侍者轻声说道。 “是我这辈子听到的最了不起的主意了。走,查理,谁稀罕这个鬼地方。”父亲说。 我跟着父亲走出那间餐馆,来到了另一间餐馆。我们要的酒送来了。他反复询问我关于棒球赛的点点滴滴。然后,他用餐刀敲打他面前那个空玻璃杯的边缘,又开始大叫起来:“伙计!侍者!嗨,你,能不能麻烦你再给我们两杯同样的。” “这个男孩多大了?”侍者问道。 “关你屁事!”父亲说。 “对不起,先生,”侍者说:“我不能再卖酒给这个孩子了。” “喔?这我倒要告诉你个大新闻,”父亲说,“非常有意思的大新闻。你们这儿可不是纽约唯一的餐馆。街口刚开了一家。无礼的庸人,走,查理。” “我得赶车了。”我说。 “对不起,宝贝。”父亲说,“真的很抱歉。”他的手臂紧紧地搂住了我。“如果还有足够的时间带你去我的俱乐部看看就好了……” “没关系,爸爸。”我说。 “我去买份报纸给你。”他说,“我去买份报纸给你带上火车看。” “我必须走了,爸爸。”我说,“时间很晚了。” “马上,就等一会儿,宝贝。”他说,“就等一会儿。” “再见,爸爸。”我说。然后我走下台阶,登上了我乘坐的那班火车。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 (选自《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心理描写生动。因为要和父亲见面,查理“开心极了”。虽然只有短短的90分钟时间,但他希望能和父亲合影,留下父子共度时光的一点记录;他也希望留在父亲身边,因为他对家庭生活充满渴望。 B.父亲在见面中两次提到想让儿子去他的俱乐部看看,这一细节表现了父亲想向儿子证明自己的身份,由此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C.在父亲第二次准备转换到另一家餐馆时,查理用“我得赶车了”粗暴的打断了父亲,说明他的忍耐到了极限,他看不惯父亲的所作所为但又不想伤害他。 D.文中的酒是表现人物关系的重要事物,是父子见面后建立父子关系的纽带。查理的父亲通过喝酒凸显了自己的地位,也让他和儿子的关系变得亲密。 E.小说构思巧妙,它选择父子分别三年后90分钟重聚的经历作为叙述内容,男孩在短暂的时间内从父亲的言行中逐渐发现父亲的性格,留在孩子心中的这最后的记忆也引起了读者的思考。 (2)小说以“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结尾,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街汉子 刘建超 牛五每天清晨在薄雾中跺着青石板从老街南头的葫芦大院向街中的钟鼓楼走来。钟鼓楼下“马一鲜”羊肉汤馆刚好肉烂汤肥,牛五是第一个顾客。要一碗肥汤,两个火烧馍泡进去,碗面上漂着一层红红的辣椒油。牛五一边摇头晃脑的吹着,一边顺着碗沿呼噜呼噜的喝着。肥汤下肚,热气便往脸上窜,额头便渗出细汗。牛五惬意的抹抹嘴,伸伸双臂。此时太阳正好担在钟古楼的檐角。 牛五回到院中。嫂子说,五子,你退伍回来3个月了,该出去找点事做啊。牛五晃着脑袋:那哪儿行啊,我是大军区给司令员做过警卫的,不能给首长掉脸。我就不信没人来请我。 还真有人来请牛五。宏发公司金老板是做电料生意发家的,专程到葫芦大院找牛五:好,跟我干,月薪两千。 周末,金老板急匆匆叫上牛五,说揽了笔大买卖。这次一定要把宋处长打发好,他就爱喝酒,喝痛快了,单就签了。300万啊,够咱吃一年了。牛五拍拍胸脯,那还用说。 老街水席远近闻名,始于唐朝,因上菜是一道一道往桌上端,吃完一盘撤下去再上另一盘,如行云流水一般,而且几乎道道菜都带汤,干稀有致汤随菜走,故此得名。一张八仙桌,四人各居一端,一瓶杜康酒分倒进四个杯子。 宋处长兴致勃勃:怎么,带着保膘壮胆啊。不就是四瓶杜康嘛,来! 金老板对牛五说,五子,喝! 牛五说,老板,那不行,我不能空着肚子喝酒。 金老板说,好先上盘蒸馍,韭黄炒肉丝,让我这小兄弟垫巴垫巴。 馍、菜端上。牛五拿起一个蒸馍从中间掰开,夹进韭黄肉丝,大口大口的吞嚼。很快,5个馍就没了踪迹。客人看得眼都直了,好胃口,好胃口。 五子,饱了没? 老板,饱了。 好,把酒干了。 那不行啊,我吃饱了是不喝酒的。 金老板嘴都气歪了,饿了你不喝饱了你也不喝,你啥时候喝? 牛五说,部队不准喝酒的,要关禁闭的。 金老板火了,你滚,你给我滚! 老板,我不能走。你干,醉了我背你回家。 金老板喝得醉成一堆烂泥,还真是牛五把他背上五楼的家。 丢了一宗买卖,金老板气得躺了两天。找了个借口,他派牛五去公司门岗做警卫,做了警卫的牛五每天也很神气,雄赳赳气昂昂的。 金老板对牛五也没说什么,态度是大不如从前,后来就拖欠工资。3个月后,金老板愁眉苦脸的对牛五说,公司经营不景气,外欠款也讨不回来。明市K公司讹了咱的30万元的货,两年了一分钱也没给。一帮子无赖,没人敢去。你若能讨回来,30%提成,讨不回来你也就另谋高就吧。牛五说,那还用说,我明天就去。 K公司的办公楼气派豪华。K公司的老板听说牛五是来讨账的,就呵呵地笑,你还来讨账啊,看你大老远来的,也挺辛苦,到财务支500块回去吧。牛五说,我不要500块,我要30万呢。老板收敛了笑脸说,你恐怕还不知道我K公司在本市的影响吧,走吧,我手下的弟兄脾气有些不好。别惹他们不高兴啊。说着从门外就进来两个高出牛五一头的彪形大汉,牛五啥也不说扭头就走。 下午,牛五背了个编织袋又来到K公司。牛五从袋中倒出一堆红砖,老板吓了一跳,立即叫来两个保膘。保膘正要上前,就见牛五蹲下身,拿起一块砖一掌劈下,砖便断为两截。保膘怔住了,不敢靠前。牛五连劈五块砖,脸不红气不喘。随即左手拿起半块砖,右手中指尖顶在砖面,只见红色的粉尘纷纷扬扬,顷刻间红砖就被手指钻透。牛五连钻五块砖,还是脸不变色心不跳。牛五抽出一节铁丝,将钻透了的砖块穿成一串,这才缓缓站起身,拍拍手掌:我初来乍到也没啥送老板的,这串项链算是见面礼。说罢,他用脚尖挑起铁丝,小腿一抖,一串砖便挂到墙角的衣架上。 30万元的汇票放在金老板的面前,金老板张大了嘴。 牛五说,我知道老板对我好,可我不适合在这干。没帮你做啥事又不好意思离开,今天我可以告辞了。 金老板拿出10万元,五子,这是给你的。 牛五摇摇头,欠我的工资给我,公司的钱我一分不要。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牛五在宏发公司发展不好,陪酒不成,丢了买卖,再加上公司经营不景气,导致金老板对牛五的态度越来越差,以至于拖欠工资。 B. 文中关于羊肉汤和老街水席的描写,一方面照应了题目中的“老街”,另一方面交代了人物的生活环境,使得人物形象丰富而真实。 C.手掌劈砖、手指钻砖、脚尖挑砖,一系列行云流水般的动作让牛五的人物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小说由此完成了牛五人物形象的塑造。 D.小说在塑造牛五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段,特别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更突出主人公“汉子”的特点。 5.小说在刻画牛五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6.金老板对待牛五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小说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 十一 优优的眸子 杜卫东 优优是我退休后结识的第一个小朋友。他是早市卖菜女的孩子,剪一个盖儿头,穿一身泛白的牛仔服。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充满好奇;黑葡萄一样的眸子天真无邪,仿佛一潭清澈的泉水,能让你的心沉进去。 算是机缘巧合,那夭我在家门口的街心公园散步,见一个小男孩儿在前面走,天性喜欢孩子的我赶上去拍了一下他后脑勺。男孩儿回眸一笑,目光纯净如水。我问:“你叫什么?”“优优。”“几岁了?”“五岁。”“给我当孙子吧?”本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他停住脚步,很认真地用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拒绝道:“不行啊,我有爷爷了。”我笑了:“那……就叫我干爷吧。”他煞有介事地歪头做思考状,少顷,似乎觉得这个折中方案还不错,就眨眨眼说:“干爷?好,就叫你干爷吧!” 从此,我们成了朋友。 散步时遇到他,小家伙总会陪我走上一段。通过优优,我认识了妞妞、小胖儿、大牛和孟虎。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他们的双眸是那么纯洁,那么清澈,那么让人心醉。我懂了,孩子之所以被称为天使,或许就是因为那一双纯洁无瑕的眸子吧?相对成人世界的龌龊与欺诈,他们的双眸就是上天为我们点亮的雪谷明灯,在寒风凛冽的情感世界,向我们传递着美好与希望! 说是早市,其实要到午后两点来钟才收摊儿。因为房租便宜,他们的家都在城乡接合部,从城里赶回去,已到了吃晚饭的光景。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两顿饭怎么成呢?有一天优优陪我散步,路过我家时,我随手一指,说:“干爷就住在这栋楼的1单元702号,你们要是中午饿了,可以去找我啊。” 其后两天我因故没去散步,第三天临近中午听到有人按门铃。“谁呀?”没人答话,却听见有意窸窸窣窣的声响。隔着门镜一看,哈,原来是优优带着妞妞、小胖儿、孟虎来了。我急忙开门,小东西齐声叫:“干爷!”厨房里的太太闻声出来,一看这阵势就明白了,但是没有多准备饭啊,吃什么?我想了想,孩子们五湖四海的,蒸点米饭,炒个鸡蛋西红柿吧,南北皆宜。吃完饭,妞妞要看动画片,小胖儿要玩电脑,优优和孟虎则在客厅里玩起了骑马打仗。像是一壶滚开的水,家里顿时热闹起来。我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逝去的岁月——有纠结,有烦恼,但更多的是快乐与温馨。 没想到,风云突变,形势急转直下。第二天,孩子们见到我不再干爷干爷地叫着扑上来,而是目光闪烁,视同路人。小胖儿和孟虎甚至还快步离我而去。经过早市门口,我看到了优优,优优也看到了我,他有些迟疑,想走又停下脚步,咬了咬嘴唇说:“干爷,妞妞的妈妈、小胖儿的妈妈,还有我的爸妈都说你是坏人,会把我们卖掉,不让我们和你接近。” 瞬间,我的心拔凉拔凉的,我真想拽上优优去找他们的父母论理。我又一想,如今拐卖、伤害儿童案高发不下,父母们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我转身离开,走出没几步,听见优优叫了一声:“干爷!”回头望去,见他站在那里怔怔地望着我,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依然充满好奇。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黑葡萄一样的双眸上笼罩了一层令人心碎的阴霾。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活泼可爱、纯洁无瑕的孩子的形象。 B.优优带着小朋友们到“我”家里吃饭,“我”有纠结,有烦恼,但“我”仍然特别欢迎他们的到来。 C.文章语言质朴生动,“拔凉拔凉的”等口语运用得当,写了“我”不被人信任的心理。 D.优优等小朋友的父母们不让孩子跟“我”交往,并不一定就认为“我”是坏人,但家庭环境使他们不敢让孩子完全信任他人。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中“眸子”的理解。(5分) 6.对于文章的体裁,有人认为是散文,有人认为是小说,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6分)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掌 眼 刘志学 好字画的陈四仙,是骑河镇上唯一的看病先生。因为诊病、进药、买字画一类的事儿,常到七十里外、黄河对岸的省城开封去,因而,很多外边的消息,都是陈四仙带到镇上来的。比如说京城里的宣统爷退位、从陈州府起家的洪宪大皇帝被气死、冯玉祥打下开封等等,但这次,陈四仙却从城里带来了一个旗人。 旗人是陈四仙多年的老朋友,汉名叫金辨芝,三十多岁,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说起话来,一口的“里城音儿”,一听就知道是从北京城里出来的。金辨芝的高祖是穿四爪正蟒袍的贝勒爷,到他这一辈儿,才搬来开封府。金辨芝见多识广,过手的名人字画不计其数,自小练成了一双法眼。开封城里的官宦商贾,手里有了货又拿不准时,都要请金辨芝去瞜一眼。前段日子,陈四仙用古方治愈了自己的肺痨,一高兴,去大相国寺后头的寺后街捡漏,花二百现洋买了一幅徐渭的《古道青藤图》,正有心想请金辨芝给看看,碰巧冯玉祥在开封遣散旗营,于是,俩人就到了骑河镇。 好茶好酒为伴儿,与金辨芝神聊了几日后,陈四仙终于挂出了那幅《古道青藤图》:“辨芝兄,您给搭个眼儿。” 金辨芝端着自己那个大水烟袋,咕噜咕噜地抽了几口烟之后,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眯着眼睛,看款识,看笔韵,看墨色;再踱一阵,再看…… 陈四仙屏着气,看金辨芝走来走去,只看不语,顿时呼吸粗了起来。 终于,金辨芝扭过身来,咕噜咕噜 又抽了几口烟,问:“四哥,您多少钱到手的?” “二……二百块现洋!”陈四仙伸出俩手指,冲金辨芝晃了晃,另一只手抚着胸口,嗓子里嘶嘶地开始发喘。 “缘分!能在这小镇上见到徐渭神品,缘分啊!”金辨芝这些话出口后,陈四仙嗓子里的嘶嘶声渐渐落了。 在骑河镇小住了几个月后,金辨芝要走了。临走,他要了陈四仙灸病用的几根银针,说:“四哥,行里规矩,替人掌眼,不能落空。这针,算是我的酬劳吧。” 金辨芝这一走,陈四仙就再也没见过他。听开封城行里人说,他去了天津卫。 十六年过去了,日本人打开封,从黄河北岸调兵,在骑河镇以南的贯台口架浮桥。骑河镇被日本人占了后,镇上的人都逃了,但陈四仙被日本人扣了,要他给受伤的日本兵治刀枪伤。日本人在搜查他的诊所时,发现了那幅《古道青藤图》。陈四仙见了,胸口忽地一闷,嗓子嘶嘶地响,肺痨犯了。 一个日军大佐看到那画时,立即惊呼:“徐渭,支那明朝大画家!金辨芝的,有请!” 一听“金辨芝”三个字,陈四仙心里咯噔一下,刺疼! 不一会儿,一个日军下士跑来,伏在大佐耳朵上说了一通陈四仙听不懂的日本话之后,大佐的脸色突然变了。 等陈四仙再见到金辨芝时,他已经瞎了,但他手里,依然端着那个银制的大水烟袋。 夜里,陈四仙和金辨芝被关在一起,这才知道,还在天津卫的时候,金辨芝就被日军抓住来为他们劫得的古玩珍宝掌眼,一路到了骑河镇,他听说日军掠了《古道青藤图》,就趁人不备,用当年从陈四仙这儿拿走的银针刺瞎了双眼。 “辨芝兄弟,你这是……”陈四仙不解。 “我如果说实话,他们就会杀了你!”十余年没见,金辨芝还是一口的“里城音儿”。 “啊?!”陈四仙猛咳了几声,吐出一口血来。 “那幅画,是新活儿!”金辨芝忽然说。 “你说啥?!那你当年……”陈四仙忽然觉得心里一阵轻松,呼吸也畅快了不少。 “我那时要说实话,你肺痨刚好,又花了二百块现洋,会经受不起,有性命之虞。”金辨芝一只手捂着还在作疼的眼睛,另一只手托着水烟袋,慢吞吞地说。 “那这次,你何苦刺目?还那样说,不就得了?”陈四仙已经不喘了,他抚摸着老友的盲眼。 金辨芝苦笑了一声,说:“这次?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我说实话,你一个人活不成;我说假话,咱俩都得送命!唉……掌眼,掌眼,给畜生掌眼,不如瞎掉!” 陈四仙长叹一声,落下泪来。 (有删改) 4.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随手端着一个银制的大水烟袋”“一口的‘里城音儿”’等外貌描写充分体现了旗人金辨芝的风采神韵。 B.金辨芝为《古道青藤图》“搭个眼儿”时“只看不语”这一细节为小说结尾揭示画作是“新活儿”埋下了伏笔。 C.金辨芝擅长鉴定字画,明知画作是赝品,却做出了违心的判别,是出于对朋友的保护,怕陈四仙得知真相有性命之虞。 D.小说写金辨芝有“一双法眼”、看画也看人,到最后“刺瞎了双眼”,在照应题目的同时,塑造了金辨芝的光彩形象。 5、文中画线句子着重描写了陈四仙的呼吸,请逐一分析其内涵。(5分) 6、有人认为小说结尾金辨刺瞎双眼这一情节的设置并不合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十三、疯 娘 王恒绩 23年前,有个傻笑着蓬头垢面的年轻女子流落到我们村,奶奶动了心思,收下她给我父亲做媳妇。35岁残疾的父亲虽极不情愿,但看着揭不开锅的家还是答应了。 娘一生下我来,奶奶就把我抱走了,从不让娘靠近,毕竟,娘是个疯子。 添了娘和我后,家更贫困了。一天,奶奶亲手给娘添了一大碗,说:“媳妇儿,这个家太穷了,婆婆对不起你。你吃完这碗饭,就去找个富点儿的人家过日子……”娘望着奶奶怀中的我,口齿不清地哀叫:“不,不要……” 吃完饭,娘将一双手伸向婆婆怀里,奶奶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襁褓中的我递给了娘。娘第一次将我搂在怀里,咧开嘴笑了,笑得春风满面…… 我六岁时离家5年的娘居然回来了。娘还是破衣烂衫,头发上还有些枯黄的碎草末,手里还拿着个脏兮兮的气球。当我和一群小伙伴站在她面前时,她急切地搜寻着,终于盯住我,死死地盯住我,咧着嘴叫我:“小树……球……球”她站起来,不停地扬着手中的气球,讨好地往我怀里塞。我一个劲儿地往后退:这个疯娘我不要了。奶奶和父亲却把娘领进了门。我从没给娘好脸色看,更没有喊她一声“娘”,我们之间的交流是以我“吼”为主,娘是绝不敢顶嘴的。 不久,娘单独出去割猪草,不到半小时就割了别人家长在正生浆拔穗的稻谷。奶奶当着稻田的主人的面拿出根棒槌追着她到处跑……娘歪在地上抽泣着,我鄙夷地对她说:“草和稻子都分不清,你真是个猪。”话音刚落,我的后脑勺挨了一巴掌,是奶奶打的:“小兔崽子,你怎么说话的?再怎么着,她也是你娘啊!”奶奶又举起巴掌,这时只见娘像弹簧一样从地上跳起,横在我和奶奶中间,娘指着自己的头,“打我、打我”地叫着。 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时一个冬日,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娘给我送雨伞,可能一路摔了好几跤,浑身像个泥猴似的,她站在教室的窗户旁望着我傻笑,口里还叫:“树……伞……”一些同学嘻嘻地笑,还在夸张地模仿,我气急了和他们厮打起来。这时,只听教室外传来“嗷”的一声长啸,娘像个大侠似的飞跑进来,一把抓起一个,拖到了屋外,双手将他举向半空,毫不理会吓得哭爹喊娘他,丢到了学校门口的水塘里,然后一脸漠然地走到我面前。娘又恢复了一副怯怯的神态,讨好地看着我。当时我情不自禁地叫了声:“娘!” 这是我会说话以来第一次喊她。娘浑身一震,久久地看着我,然后像个孩子似的羞红了脸,咧了咧嘴,傻傻地笑了。那天,我们母子俩第一次共撑一把伞回家。刚进屋,一群拿着刀棒的壮年男人闯进我家,不分青红皂白,将锅碗瓢盆砸了个稀巴烂。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爸爸看着杀气腾腾的他们,解下腰间的皮带走向娘…… 2000年夏,我以优异成绩考上了高中。由于是住读,奶奶又走了,为我送菜的担子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娘身上,娘牢牢地记下了20公里的羊肠山路,风雨无阻。也真是奇迹,娘一点儿也不疯。2003年4月的一天,娘来了,不但为我送来了菜,还带来了十几个野鲜桃。我拿起咬了一口,笑着问她:“挺甜的,哪来的?”娘说:“我……我摘的……”我说:“娘,您真是越来越能干了。”娘嘿嘿地笑了……第二天,我正在上课,婶婶匆匆地赶到学校,说我娘到现在还没回家。婶婶替我请了假,我们在回家的山路旁长着一株桃树的峭壁下发现了娘……” 浑身凝着血块的娘静静地躺在谷底,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桃。我五脏俱裂,紧紧地抱住娘,将头贴在娘冰凉的脸上…… 100天后我揣着通知书来到娘的坟前,泪水唰唰的流了下来:娘啊,我的疯娘……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简要的介绍了疯娘的来历及形象与文中多出形成照应,通过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疯娘”,还运用对比揭示了疯娘的爱。 B.文中始终称呼“娘”,饱含“我”对这个疯子娘的认可、尊重、深沉的爱以及我自己对疯娘错误行为的悔恨。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娘语言含混结巴、割别人家长的稻谷当猪草、冬日里不计后果的将同学丢到水沟里等体现了娘的疯子形象。 D.小说以时间为序,把疯娘的事娓娓道来,令人感动:伟大的母爱——哪怕是疯子也不例外。 5.小说以划线的两句,矛盾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5分) 6.小说以“娘啊,我的疯娘……”结尾,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结尾的好处。(6分) 十四、 落实 许世杰 不知从哪个角落发出一阵轻微的鼾声,总算打破了会议室里令人窒息的沉寂。在县教育局汪副局长不满的目光下,有个胳膊肘悄悄捅了捅垂头打盹的人。于是,室内空气又凝滞了,连临窗张挂的“全县二十年以上教龄老教师座谈会”红布横幅,都纹丝不动。 一个低柔的声音:“翁老师谈一谈?”梳着两把短刷子的女秘书终于忍不住了,她脸涨得通红,胆怯地窥察着汪副局长的表情。 刷——!从全场二十余双老师的眼睛里,立刻射出或热或冷的束束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在翁思茂身上。 翁思茂却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依然凝视着什么,呆呆地出神。迎面墙上“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标语,正牵缠着他的绵绵思绪。 二十五年了!如今,大学同学有的已经成了大学的副教授、编辑部的副编审、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而他——大学的高才生,由于受父亲历史问题的牵连,被分配在远离省城的县立中学。至今,仍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员。陪伴他的,也仍然是那简陋的校舍,坑洼不平的黑板,夏漏雨、冬灌风的住房。当然,变化也是有的,他已经鬓发斑白、瘦骨嶙峋;他那“银河”对岸的爱妻,也总算熬到了身边,虽然已经瘫痪在床,又吃了劳保,人事关系还在外地…… 一个清脆的声音:“请翁老师谈谈吧!”当女秘书隔着屡屡青烟,看到汪副局长温文尔雅地点着头,肌肉松坠的脸上现出不大明显的笑容时,便鼓起了勇气。 “啊?”翁思茂从冥思中惊醒,“我——” 能谈些什么呢?如果是在一个月前,他一定会动情地向大家讲述,汪副局长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多次到家里问寒问暖、同他交朋友的经过。一次,得知他爱人看病竟是自费,原单位不予报销时,汪副局长气愤地站了起来:“岂有此理嘛!这样吧,把医药费单据给我,由组织上帮你交涉好了。”翁思茂眼里闪着泪花,他没有什么奢望,只要能有这样一位贴心的好领导,他的心就暖了,劲就足了,即使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再大,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汪副局长悄悄流露出为了让女儿考上大学,希望请个老师辅导辅导的意思之后,翁思茂便一口应允了。 “汪副局长同翁老师交朋友的事,省教育厅通报表扬了。请翁老师谈谈体会吧!”女秘书又催了,翁思茂礼貌地欠了欠上身,尴尬一笑,青筋暴露的右手置于胸前,拇指、食指和中指习惯性地拢在一起,就像平日在讲台上捏着一支粉笔那样:“体会嘛……” 体会?怎么说呢?一言难尽!因为,有两件事使他非常伤心。在高考报名的时候,汪副局长的女儿委屈地说:“翁老师,我想报师范,可爸爸说什么也不让。” “噢?不会吧?” “不骗您,我爸爸冲我瞪眼说:‘当一辈子老师有什么出息!’” 没过几天,这个女孩拿着几张医药费单据:“翁老师,这是阿姨的吗?” 翁思茂接过一看,惊愕了,原来正是去年交给汪副局长的那几张。 “我在字纸篓里发现的,保准是您给我补课时掉在我们家的。” 翁思茂双手颤抖,几张单据被撕得粉碎…… 女秘书不耐烦了,蹙眉代替了笑脸:“体会、希望、意见什么的,都可以谈谈。” “好吧!”翁思茂严肃、冷静,“我对局领导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工作,提点希望和意见。不多,只十二个字:端正认识、不弄虚假、落到实处!” 在短暂的沉寂之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会议室的空气总算活跃了…… (选自《全国微型小说精选评讲集》)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会议室里令人室息的沉寂、轻微的新声、凝滞的空气、副局长不满的目光等,渲染了隆重庄严的氛围,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B. 从汪副局长要单据,到女学生发现单据,再到翁思茂撕单据,小说巧她运用报销单据这一事物来贯通一些情节,表达了翁思茂被蒙骗的愤怒。 C. 小说运用插叙的笔法,叙述了令翁思茂伤心的一些事,反映了任副局长对教师职业的鄙视态度,从侧面刻面了汪副局长冷漠、虚伪的一面。 D. 小说在翁思茂提出十二字建议后爆发的热烈掌声中夏然面止,呼应标题,留给读者回味与反思的空间。这样写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5. 小说在刻画翁思茂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小说多次写到女秘书的声音和表情,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绳子的故事 莫泊桑 这是个赶集的日子。戈德维尔的集市广场上,人群和牲畜混在一起,黑压压一片。整个集市都带着牛栏、牛奶、牛粪、干草和汗臭的味道,散发着种田人所特有的那种难闻的人和牲畜的酸臭气。 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正在向集市广场走来。突然他发现地下有一小段绳子,奥士高纳大爷具有诺曼底人的勤俭精神,他弯下身去,从地上捡起了那段细绳子。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冤家对头马具商马朗丹大爷在自家门口瞅着他,颇感丢脸。他立即将绳头藏进罩衫,接着又藏入裤子口袋,然后很快便消失在赶集的人群中去了。 教堂敲响了午祷的钟声,集市的人群渐渐散去。朱尔丹掌柜的店堂里,坐满了顾客。突然,客店前面的大院里响起了一阵鼓声,传达通知的乡丁拉开嗓门背诵起来:“ 今天早晨,九、十点钟之间,有人在勃兹维尔大路上遗失黑皮夹子一只。内装法郎五百,单据若干。请拾到者立即交到乡政府,或者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家。送还者得酬金法郎二十。” 午饭已经用毕,这时,宪兵大队长突然出现在店堂门口。他问道:“布雷奥戴村奥士高纳大爷在这儿吗?”坐在餐桌尽头的奥士高纳大爷回答说:“在。”于是宪兵大队长又说:“奥士高纳大爷,请跟我到乡政府走一趟。乡长有话要对您说。” 乡长坐在扶手椅里等着他。“奥士高纳大爷,”他说,“有人看见您今早捡到了曼纳维尔村乌勒布雷克大爷遗失的皮夹子。马朗丹先生,马具商,他看见您捡到啦。” 这时老人想起来了,明白了,气得满脸通红。“啊!这个乡巴佬!他看见我捡起的是这根绳子,您瞧!”他在口袋里摸了摸,掏出了那一小段绳子。但是乡长摇摇脑袋,不肯相信。 他和马朗丹先生当面对了质,后者再次一口咬定他是亲眼看见的。根据奥士高纳大爷的请求,大家抄了他的身,但什么也没抄着。最后,乡长不知如何处理,便叫他先回去,同时告诉奥士高纳大爷,他将报告检察院,并请求指示。 消息传开了。老人一走出乡政府就有人围拢来问长问短,于是老人讲起绳子的故事来。他讲的,大家听了不信,一味地笑。他走着走着,凡是碰着的人都拦住他问,他也拦住熟人,不厌其烦地重复他的故事,把只只口袋都翻转来给大家看。他生气,着急,由于别人不相信他而恼火,痛苦,不知怎么办,总是向别人重复绳子的故事。 第二天,午后一时左右,依莫维尔村的农民布列东大爷的长工马利于斯•博迈勒,把皮夹子和里面的钞票、单据一并送还给了曼纳维尔村的乌勒布雷克大爷。这位长工声称确是在路上捡着了皮夹子,但他不识字,所以就带回家去交给了东家。 消息传到了四乡。奥士高纳大爷得到消息后立即四处游说,叙述起他那有了结局的故事来。他整天讲他的遭遇,在路上向过路的人讲,在酒馆里向喝酒的人讲,星期天在教堂门口讲。不相识的人,他也拦住讲给人家听。现在他心里坦然了,不过,他觉得有某种东西使他感到不自在。人家在听他讲故事时,脸上带着嘲弄的神气,看来人家并不信服。他好像觉得别人在他背后指指戳戳。 下一个星期二,他纯粹出于讲自己遭遇的欲望,又到戈德维尔来赶集。他朝克里格多村的一位庄稼汉走过去。这位老农民没有让他把话说完,在他胸口推了一把,冲着他大声说:“老滑头,滚开!”然后扭转身就走。奥士高纳大爷目瞪口呆,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终于明白了,人家指责他是叫一个同伙,一个同谋,把皮夹子送回去的。 他想抗议。满座的人都笑了起来,他午饭没能吃完便在一片嘲笑声中走了。他回到家里,又羞又恼。愤怒和羞耻使他痛苦到了极点。他遭到无端的怀疑,因而伤透了心。于是,他重新向人讲述自己的遭遇,故事每天都长出一点来,每天都加进些新的理由,更加有力的抗议,更加庄严的发誓。他的辩解越是复杂,理由越是多,人家越不相信他。 他眼看着消瘦下去。将近年底时候,他卧病不起。年初,他含冤死去。临终昏迷时,他还在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一再说:“一根细绳……乡长先生,您瞧,绳子在这儿。”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段绳子,因被冤家陷害,又受到众人奚落,最后忧郁而死,小说通过这一故事,最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 B.这篇小说叙事详略得当,巧妙地处理了“赶集”这样一个特定环境中的群众场面和主要人物的关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C.小说中的下层人民思想麻木,是非不分,是荒唐社会道德的基础,但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D.小说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篇没有纤巧华美的辞藻,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使全文呈现出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 5.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哪些?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的题目是“绳子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一个老实人而展开,有人说应该改为“老实人的故事”,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十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共计14分。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到了晚上,我竟然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哈罗?”“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C.“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D.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E.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精巧。 5、小说中“电话”这一物象在全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4分) 6、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5分) 十七、租个儿子过年 宗利华 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启事的内容别具一格,“期望一名有爱心有亲情观念的男孩子和我们一道过除夕之夜。” 署名是,一对年迈的老人。 他笑了。毫无疑问,那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境了。于是,他给老人打电话,说明自己的意思。那端的女人显得异常兴奋!他听女人说,老头子,终于有人打电话来了! 按照地址,他敲开了那家的门。是一个在这座边远小城常见的四合小院。迎接他的两位老人比他想象的还要老,头发都花白了,而且步履蹒跚。 他正不知道称呼什么才好,却见女主人眼圈发红,张着双手,嘴角抽动着说,孩子,你终于回家了! 他觉得什么部位被猛地敲击了一下,眼睛就潮润了。他不由自主就脱口而出,妈,儿子回来了!他一下想起自己的母亲了。 于是,一切顺理成章了,他被父母拥着走进屋子。一进屋,那股家的感觉就扑面而来。母亲敲打着他身上的尘土,父亲不动声色地递过一杯红糖水。他开始逐渐进入角色。母亲领着他说,你的房间早就为你收拾好了,一切都是老样子。这边是洗手间,这边是厨房。你先洗一洗。然后,咱一起包水饺。 他洗了一把脸,一边擦着,一边踱进了他的房间。突然视线里就出现了一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 那是我们的儿子。他一回头,就发现老头站在身后了。但老人说过这句,就闭了嘴。 这时,母亲在外面喊起来,洗好了没有,你们爷俩在那里磨蹭什么?老头马上换了脸色,笑着说,好了,我们就去。 水饺馅是早调好了的。母亲已在擀皮儿了。擀面杖在她的手下发出欢快的声音。他挽挽袖子,坐下来,开始揉面。以往春节,在家里就是这份情景。父亲的任务是烧水,这是一项轻快活,倒上水,打开炉子,就没事了。于是坐在一边,安静地瞧着娘俩快乐地忙活。母亲开始讲一些琐碎事情了。那些事情,他并不感兴趣,但他知道母亲喜欢,所以就听着,有时他会插问一句,母亲就把手里的活暂放一下,瞧着他,跟他解释。 水饺出锅以前,是要放鞭炮的。 母亲的情绪在这时达到了顶点。她站在屋檐下,看着夜空里烟花缤纷,脸上漾着光芒。 指挥着说,咱们也可以点鞭炮了。于是,他点燃了,母亲竟拍着手到院子里来了,而且,在鞭炮声中,孩子般地跳起来! 然后,一起吃水饺,一起看春节晚会,一起说着笑着。直到母亲累了。母亲说,我真高兴啊!可我是真累了。父亲走过来,说,你得休息一下了。 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连日的疲惫一扫而光了。当新一天的阳光照射进窗口时,他突然醒来,一下子坐起。半天才清楚了发生的事情。 那对老人看上去神情黯然了。母亲走过来,给他系系扣子,说,孩子,我知道,无论怎样,我不会取代你母亲在你心中的位置,记着,漂泊在外的时候,常给父母打个电话,抽空儿回家看看他们……他觉得眼眶一热,看到母亲泪水下来了,于是伸手轻轻地替她擦拭,一边点着头,我知道了。 老头送出来,悄悄地掏出一张钱,说,真的非常感谢你,这是你的报酬,我们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了。 他坚决不肯要。他说,你们已让我明白太多东西了。 老头仍道着谢,是你了了我们一份心愿。你大妈,她实际上,活不了几天了,她得了癌症!她最大的心愿就是陪儿子在除夕夜再吃一顿她包的饺子。可我们的儿子,他,再也吃不到了。 他根本没听清老人后来在说什么,在那一瞬间,他忽然觉得自己变了模样。 辞别了老人,他飞快地奔向电话亭,拨通了自家的电话。话筒里传来老母亲的声音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母亲一下子叫出了他的名字!母亲没听到他说话,就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了! 半天,他哭着说,妈,我想回家! 电话亭里的小姐莫名其妙地瞧着他。 她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小说中间插入“一张放大的照片,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男孩” 情节,巧妙交代了老人租儿子过年的原因,同时揭示了社会对失独家庭缺少应有的关爱。 B. 小说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最终被温暖的家庭、温馨的亲情所感化的在逃犯形象,这说明有温度的亲情比冰冷的法律更有感召作用。 C. “ 看到那则启事,他的眼睛亮了一下。” 小说从侧面描写人物的神态,表明他对 逃亡生活已经厌倦,渴望回归家庭的温暖。 D. 春节浓浓的氛围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既有失独老人对家庭亲情人的渴望,也突 出小说主人公“ 他” 对家庭温馨的向往。 5. 小说以“ 租个儿子过年” 为标题,结合小说内容,试简要分析标题的作用?(5 分) 6. 小说结尾点出“ 这个打电话的人是一个在逃犯” ,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6 分) 答案 一4.A.E(B木犁疯的原因是那些捕猎者的疯狂报复使他受了刺激;C.“严重影响到了附近村民的生活,导致了百姓的极大不满”错;D.不是“ 木犁的儿子要把木犁的死讯告诉村里人,村长拦住了他”,是“乡长把‘隐瞒死讯’作为木犁的儿子接他父亲班的条件”) 5. ①设置悬念,(1分)引发阅读兴趣(1分) 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1分),渲染了紧张的氛围(1分)③言简意赅,耐人寻味(1分),“疯狂”二字意蕴丰富,捕猎者捕杀野生动物是“疯狂”的,捕猎者对“守护员”木犁的迫害是“疯狂”的,导致木犁受辱后的报复是“疯狂”的,“乡长把‘隐瞒死讯’作为木犁的儿子接他父亲班的条件”的想法更是“疯狂”,木犁的儿子居然答应了更是不可思议(对“疯狂”意蕴进行解释1分)。(答到其中一点给2分,2点满分) 6. 木梨的儿子接班的做法值得称道:①继承父志,子承父业,体现孝道。 ②为保护野生动物出力,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尽心,值得称赞。③在知晓父亲遭受“疯狂”迫害并目睹父亲凄惨死去的情状下能够迎难而上,难能可贵。(答到其中一点给2分) 木梨的儿子接班的做法欠妥:①为了接班,以“答应隐瞒父亲死讯”作为交换条件,实乃不孝②接班只是看重带来的经济利益,并非为保护野生动物出力,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尽心③接班只为所谓“半个吃官饭”的名声,并非为了继承父志(答到其中一点给2分) 二、7、A、C, A项结合文章内容,此处仙人掌的存在并非寓意生活依然存在希望。纵观全文,仙人掌的作用有两点,一是表现特定的自然环境,二是荒原中仙人掌,更加突出了荒原的荒凉与死寂。 C项女人长期遭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内心已经麻木,这种爆发力,只是一种妻子维护丈夫的本能反应,一种不是源于是非判断的本能表现。 答对1项3分,答对2项5分。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8、 ①女人被毒打且被赶出家门,身体虚弱,天气酷热,女人缺乏饮食,慢慢失去知觉,意识不清,家虽不远,但视线模糊,看不见家在哪里; ②女人缺乏丈夫的理解与关爱,被丈夫毒打,甚至被赶出家门,感受不到来自家的温暖,所以看不见家在哪里。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9、 ①公路上没有人及其他,在荒原上显得纤细无力没有生气,它和路旁的荆棘、仙人掌,还有太阳等,组成了一个了无生机的世界。 ②丈夫长期的家庭暴力,使女人的生活没有幸福,没有出路。 ③长期的生活磨难,女人的精神已经麻木,人已毫无生气,犹如僵死。 ④寓示奇克、女人及其家庭都没有出路,都将被僵死的生活、世界所吞噬。 (答对1点2分,答对2点3分,答对3点4分,答对4点5分) 本题考查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 三 7.BE(A“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过度解读,C“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欠妥,D“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不妥)(每答对一项给2分) 8.①福马生活困窘,妻子也离他而去,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是一个坚强的人。②福马主动带“我”到他家避雨,后来又放走可怜的偷树人,是一个心存良善的人。③福马警觉机敏,责任心强,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9.①讲述故事。“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是故事的见证人,小说通过“我”串联起了相关情节,并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②推进情节。“我” 对偷树人持同情态度,愿意替偷树人赔偿损失,劝说福马放走偷树人、不要折腾偷树人等,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③刻画人物。小说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福马和偷树人的外貌神态,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四、 五、7.C、D (C项“无奈和愤怒”错误;D项“对二狗的做法的正当性产生了怀疑”错误,“怀疑”的是“事实”,但没有怀疑“做法的正当性”。) 8.①双关,是说农家乐不仅菜肴味道不错,而且在精神层面(互助、关爱等)更有有吸引人的意味;②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③使老孟的形象变得丰富、有亲近之感;④从对美好人性的赞美到对心灵的自省,深化了小说表达的思想情感;(每点1分) 9.观点一:主人公是二狗。①从标题上看,小说标题是“山里人”,小说的写作主体对象是二狗顺理成章;(2分)②从情节设置上看,点菜先算账、卖面不要钱等故事的叙述都围绕二狗展开,二狗是核心人物;(2分)③从思想内涵上看,小说的主题是在表现二狗等山里人身上的人性之美。(2分) 观点二:主人公是老孟。①从结构安排上看,老孟贯穿故事始终,故事展现的是老孟的心理状态及其精神的成长;(2分)②从艺术表现上看,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来自于老孟形象的丰富性;(2分)③从思想内涵上看,小说蕴含的人需要内省和完善的题旨,寄寓在老孟这一人物形象上。(2分)(其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六、7.B (A.小说中没有对“我”的肖像描写。C.小娜心中可能有走出大山的愿望,但作品中没有 明显的表现。D.“我”决定留下来,是善良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说“精神蜕变”“人格 升华”有些夸大。) 8.①突出表现了孩子们的优秀、上进,体现了奖状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 ②呼应标题,表现奖状的作用; ③与下文老校长为“我”发奖状使我感到羞愧形成对比; ④为后文“我”忘记发奖状导致小娜没得到奖状,回家挨打并辍学做铺垫。(答对一条1分, 两条3分,3条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9.观点一:“我”会长期待下去。 ①从感情上来说:孩子们的纯真、善良、努力以及祈求的眼神,村民们真诚的感谢,都使“我” 深受感动,而小娜被母亲误解这一事件,也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 ②从人物形象上来说:“我”是一个善良而有责任心的教师,对孩子、对事业的爱会促使他 决定留下来。 ③从大环境的角度来说:国家对去西部支教会给予很多优惠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每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观点二:“我”在一年后会选择离开。 ①山区的条件太艰苦太恶劣了,远离都市繁华,也不是自己的家乡。 ②“我决定在这里多待一年”,只是当时受到触动后的决定,所以“熬过”这一年后,“我” 还是会按计划选择离开。 ③山里人理解我的处境与选择,不会太过挽留。 ④“我”并没有“太高的觉悟”,一直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 (每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七 4.*B.*C.【A情节虽简单但是一波三折D“赞扬”云云偏颇。E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人物也不对号。】 5.【①表现了杰米敬业尽职、谨慎小心、精明干练的特点。②为情节展开奠定了基础,使杰米隐藏身份、察言观色、稳住对方、叫来同伴抓住疑犯等情节都显得严丝合缝、真实可信。③使杰米与嫌犯的相遇增加了必然性,使读者相信事非偶然。(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6.【要点:①告知读者先前相见的警察就是杰米,后来的警察是杰米的同伴,解开疑团。②表现了杰米稳重不轻率、守信诺重感情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事出意外,合乎情理,是欧·亨利短篇小说情节结构的典型风格,读者可以在与作者的智力角力中得到审美愉悦。④未按惯例对鲍勃的下场作明确交代,而以便条内容收束全篇,进一步激发读者兴趣,引发读者对于鲍勃后续行动、鲍勃如何与杰米再次相见等进行猜想。(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3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八、 7.DE (A项只有一条线索,即选项中第一条线索;B项小女孩并没有装哑骗取大家的同情心,从全文来看小女孩是单纯、没有心机的;C项“我”并没有鼓动大家不要买小女孩的面包,丈夫数落“我”主要是认为我缺乏同情心,不能友善地对待一个孩子。) 8. ①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塑造“老公”的形象。“老公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又对同病房的人说”“他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这些动作、语言描写等,表现了老公是一个善良、热心肠、富有同情心的人。(2分)②采用对比手法来塑造老公的形象。在对待小女孩的态度上,大家冷漠,老公热情;我不够友善,老公积极帮助。老公的形象特点在对比中得以展现。(2分) 9. ①善良之心是纯洁的,人应该有同情别人、帮助别人之心。就像医院给予一定条件下的帮助,就像文中的“老公”一样,用宽宏的胸襟包容,用纯洁的心帮助,我们也应尽自己所能帮助社会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2分)②行动前应尽可能多的了解实际情况,不盲目决断。像对小女孩一样,了解了事情的实际情况,就会理解小女孩的行为,也就不会产生矛盾和误会。(2分)③不要因为心灵沾染了世俗的灰尘而伤害他人。面对他人的乞求,不管帮不帮助,起码要做到尊重他人,不能给他人造成伤害。(2分) 九、11.(1)BE (2)①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形成完整的圆形结构。②从思想情感看,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失望与不满,以后不再见他。③从人物形象看,通过这个结局强化了父亲在儿子心中的负面形象。④ 从艺术表现看,言有尽而意无穷。小说以短短的一句话结尾,却意味深长,含蓄地表明了父亲当天的表现导致了父子关系更加疏远,甚至不再相见。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对父亲的行为进行思考,思考小说的深层意蕴。(答对一点得2分) (3)①酗酒。在短暂的见面时间里,父亲是想以喝酒来度过重逢的时光,且两次转换地方都是为了喝酒。 ②强烈的身份和地位认同意识。(答“看重身份和地位”,或“对自己身份的焦虑,缺乏安全感”也正确。)父子见面之前,父亲并没有亲自回复儿子请求一起吃饭的来信,而是把整个事交给秘书安排;见面中他几次提到想让儿子去他的俱乐部看看。由此想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③为人粗暴,总想显示自己的威严。(或: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高人一等。)他对侍者的态度粗暴无礼,说话大声吼叫,对侍者拍掌,都体现他在儿子面前想表现自己的地位和威严。 ④对儿子有所爱意,但关心不够。他愿意和我见面,“他反复询问我关于棒球赛的点点滴滴”,说明他对儿子并非漠不关心。面对三年未见的儿子,父亲依旧沉迷于酒精,并且毫不顾忌自己对他人语言上的冒犯。远远没有表现出一个父亲对孩子应该有的体贴和关心。见面过程中,父亲三句话不离酒并且三番五次的对餐厅服务生发号施令。他没有问过儿子的生活近况。直到父子分别时,他也没能好好的对儿子说再见。 (答对一点得2分,包括观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三点得6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十、 4. B(3分)解析:A项公司经营不景气不是金老板对待牛五态度越来越差的原因;C 项完成牛五人物形象塑造错误,下文拒绝10万报酬也能表现人物特点;D项心理描写不正确。 5.①清高傲气。因为是给司令员做过警卫的,不愿意屈身找工作,要等人来请。②做事有原则。不空着肚子喝酒,吃饱了饭不喝酒;水席吃饭被金老板驱赶也不走;老板交代任务从不推脱。③不重金钱。拒绝10万元报酬,只拿自己工资,公司的钱一分不要。 解析: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只有概括给一半分,意思对即可。如答武艺高强可酌情给分。 6.(6分)参考答案:态度变化:有所期待(请牛五上班)——态度变差,拖欠工资(陪宋处长喝酒丢了买卖)——刮目相看,兑现承诺(秀武艺讨得欠款) 作用: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情节的展开跟金老板对待牛五的态度变化是一致的。 ②前后态度的转变,突出牛五“真汉子”的人物形象。 ③揭示主题,歌颂坚持原则,不慕金钱的品格,颂扬时代精神。 解析:态度变化答全给2 分,有残缺给1 分。作用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十一、4.D【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由最后一段“如今拐卖、伤害儿童案件高发不下”可知是社会现实使父母们不敢让孩子完全信任他人。 5.①“眸子”是行文线索。从单纯无邪到笼罩着一层阴霾,全文围绕“眸子”行文。(2分)②“眸子”反映了孩子内心世界的纯净,传递了孩子世界的美好与希望;(1分)“眸子”的变化,反映了文章的主题:成人世界的龌龊与欺诈,给孩子的世界蒙上了阴影,社会需要信任。(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可以结合文本中几次对优优的“眸子”的描写,从情节安排和主题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6.示例一:我认为是散文。①散文强调真实性与抒情性,本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字里行间充满感情。②本文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人物形象,借“我”和优优等小朋友的交往片段,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③文中的“我”是作者自己,围绕“眸子”,写了“我” 和优优的故事,还写了其他孩子,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示例二:我认为是小说。①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本文以当下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塑造了“我”和“优优”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②小说强调虚构性,选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本文描写了“我”和优优等小朋友的交往片段,是在现实基础上的提炼。③第一人称“我”在小说中并不一定指作者,这种设计可以更方便地叙述故事,更具有真实性。(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散文和小说的典型区别,表现在前者强调真实性,后者强调虚构性;前者的叙述者常常是作者本人,后者则并非如此。另外,小说对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均有更高的要求。依据上述内容,结合文本整理即可。 十二、4、A “充分”不确切,金辨芝的风采神韵主要是通过两次“掌眼”情节表现出来的。 5、第一处:表现他听到画被鉴定为真品后的放松。第二处:表现他对古画落人日本人手中的担心。第三处:表现他获知真相之后的释然。(答对1点2分,2点4分,3点5分) 6、[示例一] 合理。①从情节看:前文金辨芝向陈四仙要银针已埋下伏笔,刺眼应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前后呼应,结构谨严。②从人物形象看:金辨芝重友情,讲义气,爱国家,在“掌眼”和“刺眼”之间,必然选择后者。③从主旨看:刺眼这一情节彰显了对在外来侵略者面前坚持民族气节的精神的褒扬。 (每点2分,只有观点不给分) [示例二] 不合理。①从情节看:“日军中也有不少行家”,说明金辨芝的刺目于事无补。②从人物形象看:刺眼这一鲁莽的举动不符合金辨芝人情练达的形象特点。③从主旨看:金辨芝的无奈的“刺眼”之举无法表现人物在侵略者面前的斗争智慧和民族血性。 (每点2分,只有观点不给分。言之成理即可) 十三、4.【答案】C 【命题意图】考查作品形象的赏析,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主题的概括,能力层级C。 【解题思路】娘语言含混结巴,在文中娘的语言共有四处,但都体现了娘对我的爱一点也不疯。 5.【答案】 ①不矛盾。(0.5分)②娘傻笑着蓬头垢面,语言含混结巴,割别人家长的稻谷当猪草,娘的举动行为、认知能判断都符合疯子水准,奶奶不让她抱我,就是怕她发疯的举动伤害到我,所以说“娘是个疯子”。(2分)③从娘抱着我开心的笑、看到奶奶打我时请求代挨打、看到同学欺辱我时不顾后果将同学丢到水沟里、坚持给我送菜、为我摘桃等可以看出,娘在对儿子的事情上像一个正常人。(2分)娘对我的行为和她平常的举动相比,娘对我的爱是正常的母爱,所说“真是奇迹,娘一点儿也不疯”。(0.5分) 【命题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小说中这两处是对疯娘的评价,对小说情节的评点,在人物的塑造上都起了重要作用,能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6.【答案】 ①“娘啊”,饱含“我”对这个疯子娘的认可、尊重、深沉的爱以及我自己对疯娘错误行为的悔恨。“我的疯娘”运用双关,在别人眼中及生活中娘的疯,是是疯娘;在为我所做的一切事时,所体现出疯狂的不顾生命的爱。(2分)②强化作者感情,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发人深思。(1分)③总结全文,呼应文章标题,照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中心。(1分)④饱含“我”对娘的深情,让娘的形象更加鲜明。(1分)⑤ 主旨上,深化主题:在娘平常疯的举动中凸显出对儿子深沉的母爱。(1分) 十四、【答案】4. A 5. ①默默承受:二十五年来在远离省城的县立中学做名普通中学教师,住宿条件差;分居多年的妻子才熬到身边却病瘫,他默默承受。②朴实、善良。易知足、懂感恩:汪副局长来探望,答应帮助解决妻子医药费报销问题,他很激动,并一口应允为其女辅导。③为人耿介、正直、真诚:他对局领导有关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作提出了意见:端正认识,不弄虚假,落到实处。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6. ①推动情节发展:文中四次写到女秘书的声音和表情,从“低柔”到“清脆”再到着急催促,乃至“蹙眉代替了笑靥”,层层蓄势,将情节推向高潮。②村托人物形象:以女秘书发话时察看汪副局长的脸色以及她的恭维话,来村托汪副局长的官僚做派。③实出主题思想:以女秘书的声音和表情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不力的现实症状。引人深思。 十五、4.B 分析: A项,“主要反映了小人物的性格悲剧”不准确,主要反映的应是当时法国社会的道德堕落问题;C项,“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而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错误,奥士高纳大爷的死不是马具商与他个人纠葛和他个人性格悲剧所造成的必然结果,而是社会道德堕落的必然悲剧;D项,“淡淡的幽默与辛辣的讽刺相交织”与“含蓄冷峻的风格特点”错误,小说把作者自己的爱憎、褒贬寄托在情节中,体现出对人物的深深同情,没有讽刺之意,也并非冷峻,而是将激情隐藏在内容的描写之中。 5.小说中置奥士高纳大爷于死地的力量有三种:①马具商的诬告,是事件的发难者;(1分)②乡政府的审问,加剧了整个社会的猜测与不信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分)③周围群众的奚落,把奥士高纳大爷推向忧郁而死的绝境。(2分) 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是由马具商的诬告开始的,乡政府的审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他反复解释,想抗议,但周围人给予他的却是嘲笑、怀疑。这些都是置于他死地的力量。 6.观点一:以“绳子的故事”为题合适。①从小说的情节(线索)看,全文以“绳子”为线索,逐层推进故事情节,精巧自然;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行文线索就不够明晰,情节衔接就不自然。②从小说的主题看,是通过一根绳子的故事,反映荒唐混乱的世风,揭示重大的社会道德问题,如果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显得过于直白粗浅。③从艺术手法看,小说以小见大,把“绳子的故事”作为透视点来反映普遍的社会现实,意蕴深刻。 观点二: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合适。①从人物形象看,奥士高纳大爷勤俭诚实,以“老实人的故事”为题,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特点。②从情节看,小说从奥士高纳大爷在赶集路上捡到一根绳子,到被冤家诬告,又受到众人奚落,以致忧郁而死,主要内容是围绕这个老实人而展开的。③从主题看,小说通过奥士高纳大爷的悲剧,展示了把诚实厚道、纯朴善良看作违反常理的社会道德观念,以此为题,更发人深省。 分析:本题设置的两个标题都有其合理性,所以首先应了解文章标题的基本作用,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再结合小说具体内容选择、判断题目合理性。 十六、 4 AD 【选对一个2分,选对两个5分。】 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 D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折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_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5 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2分)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2分)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2分)【答对两点即可。】 6 【观点: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控诉了战争的残酷,讴歌了人性的美好。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俩人都是因为战争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才拿起的电话,从而有了后面的层层推进,看似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发展。⑤在艺术手法上,题目“战争”是一个饱含象征寓意的词汇,战争代表着残酷和毁灭,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在它面前都会毁于一旦,这也预示着两人不得善终的结局。⑥在情感表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因为“战争”,才使得俩人的性格表现充满矛盾,既防备又坦诚,既克制又浓烈,也从而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的立体和丰满。 【观点:不合适】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仅作答观点不得分。每解析一点得2分。若有其他言之有理的解析可酌情得分。最高不超出6分。】 十七、4. 答案 D. (A “社会对失独家庭缺少关爱”欠妥。B“亲情比冰冷的法律更有感召作用”文中无依据。C 侧面描写内心,正面描写神态) 5. 答案: ①概括了故事主要事件 ②有利于突出主题------亲情家庭的温馨感化作用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或: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让读者 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饶有兴趣地看下去。)引发读者思考。 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过年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全文围绕“过年”展开。 (每答出一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6. 答案: ①情节结构上,出人意料的结尾,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波澜。小说从开初他 的应聘,到过年的温暖温馨,最后点出逃犯的身份,一波三折。 ②主题思想上,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主题。最后点出“他是一个逃犯”,更有助于表 现家庭亲情的巨大感召作用,家庭的温馨,亲情的温暖让“他”从灵魂上受到震荡, 情不自禁的喊出“我要回家”。 ③艺术手法上,也能很好照应小说前面多处的伏笔,如“那个地方太适合他当前的处 境了”“他觉得什么部位背猛地敲击了一下”,“他在那天晚上睡得非常踏实。连日 的疲惫一扫而光了”。小说的结尾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给读者恍然大悟之感,耐人 回味,发人深思。 (“内容”、“结构”、“艺术手法”三方面每答出一点得2分,意思答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