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历史同步新导练人教必修一精练: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阶段测试四
阶段测试四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 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 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 ( ) A.历史事实的叙述 B.历史过程的描述 C.历史原因的分析 D.历史结论的阐释 解析:选 D 材料是对鸦片战争的影响的解释,故答案选 D。 2.有学者指出: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的某项特权“将‘属 人优越权’推向极致,而绝对排斥‘属地’优越权,从而对被施行国 构成严重侵损。”该特权指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协定关税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解析:选 A 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 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 严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故选 A 项;题干与关税无关,排除 B 项; 居住及租地权跟近代租界有关,排除 C 项;片面最惠国待遇跟贸易 特权有关,排除 D 项。 3.“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 子来了,两个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 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可能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选 B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是主力,美俄是帮凶,故 选 B 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排除 A 项;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 发动的,排除 C 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除了以上 4 国还有德、日、 意和奥 4 国,排除 D 项。 4.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由此推断该事件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选 A 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是洪秀全的“拜上帝 教”,是中西文明的产物,矛头是反对清王朝,故选 A 项;辛亥革 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与题目中“基督教文明和中华本土文明融 合”不相符,排除 B 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清政府已经灭 亡,排除 C、D 两项。 5.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 ……太平军后来所实行的,还是最简单的老办法——‘照旧完粮纳 税’。”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 ) A.未反映农民阶级现实愿望 B.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 C.顺应了近代化的发展要求 D.揭示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解析:选 B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产品平均分配,材料“照旧 完粮纳税”说明该纲领没有真正实行,具有空想性质,故选 B 项;《天 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愿望,排除 A 项;《天朝田亩制度》 追求的是小农经济,不适应近代化的潮流,排除 C 项;近代民主革 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体现其反封建反侵略的一面,排除 D 项。 6.“农民战争当然是正义的,但最终却不可能建立一个超越封 建专制的特殊政权。”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军事策略的失误 B.治国理念的落后 C.反动势力的绞杀 D.阶级属性的局限 解析:选 D 材料中“不可能建立一个超越封建专制”表明农民 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建立的仍然是封建专制制度,无法超越这一 制度,故选 D 项;军事策略的失误并非主要原因,排除 A 项;治国 理念的落后根源还是阶级的局限性,排除 B 项;反动势力绞杀是客 观原因,排除 C 项。 7.“(鱼)雷艇既逃,军心更乱,纷纷直向丁统领(丁汝昌)求生路。 统领恐军心有变,只得温言慰之,但告各军粮草已绝,退无以守。” 该材料描述的事件发生于 (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解析:选 C 依据材料“(鱼)雷艇”“丁汝昌”等信息可知,该 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黄海战役,故选 C 项;A、B、D 三项均 与丁汝昌无关,排除。 8.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杨泗洪(宿迁籍) 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日军,壮烈牺牲。该材料( ) A.是研究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史料 B.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见证 C.体现了台湾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D.再现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情景 解析:选 C 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军民自发组织 了反割台斗争,故选 C 项;八国联军侵华是 1900 年,排除 A 项;全 民族抗战是 1937~1945 年,排除 B 项;反割台斗争是甲午战后,排 除 D 项。 9.下图为中国近代某团体用于联络的“信物”拓片,使用该“信 物”的团体是( ) A.拜上帝会 B.兴中会 C.义和团 D.中国同盟会 解析:选 C “保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故答案选 C。 10.1861 年,应列强要求设立了专门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1901 年《辛丑条约》又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列强这 样做的意图是( ) A.加快其瓜分中国的进程 B.推动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关系 D.便利其对清政府的控制 解析:选 D 《马关条约》签订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题 目中时间不相符,排除 A 项;总理衙门的设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 近代化,与题目中外交衙门到外务部的变化无关,排除 B 项;C 项美 化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排除 C 项;D 项表述与题目中“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相符,故选 D 项。 11.1905 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 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 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 ( ) A.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 B.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 C.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 D.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 解析:选 B 由材料“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 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 有‘天命预兆’”可知,通过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方式调动反清力 量,故选 B 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而非孙中山的封建思 想,排除 A 项;材料强调孙中山反对清政府的举措而非宣传革命思 想,排除 C 项;由材料“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可 知,“天运”纪年是民间反对清政府的纪年方法并没有佐证其是正 统,排除 D 项。 12.有人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事实上,革命党 人的起义和流血一直没有停过,“党人之从事运动者,初不少怠,尤 注意军队”。这说明辛亥革命( ) A.坚持暴力斗争的道路 B.具有明显的妥协和不彻底性 C.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D.从一开始就潜伏着失败的危险 解析:选 A 根据材料“革命党人的起义和流血一直没有停 过”“党人之从事运动者,初不少怠,尤注意军队”,可知辛亥革命 从开始就很注重军事斗争的方式,故选 A 项;辛亥革命起初缺乏明 确的反帝纲领,具有不彻底性,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B 项;材料突 出辛亥革命军事斗争的一面,排除 C 项;材料体现了辛亥革命革命 性的一面,得不出潜伏危机的结论,排除 D 项。 13.1912 年 3 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下列条款,有利于直接制约临时大总统权力的是 ( ) A.“中华民国的人民一律平等” B.“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C.“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D.“临时大总统代表全国接受外国之大使公使” 解析:选 B A 项体现了平等的原则,与题意无关,排除 A 项; B 项体现了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对总统权力的制约,故选 B 项;C 项体现了民主,与题意无关,排除 C 项;D 项阐述的是总统的权力, 与题意无关,排除 D 项。 14.《申报》评论道:“巴黎和会之始,我们多闻所谓的‘公正 的胜利’、支持弱小民族的权利,但是我们得到了什么?求助他人者 是注定要失望的。”这种“失望”直接带来了( )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C.国共合作的建立 D.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解析:选 A 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和会没有照顾到弱小国家和民族 的利益,对中国来讲,直接刺激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故选 A 项;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于十月革命后,排除 B 项;国共合作的建 立标志是 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 C 项;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的标志也是 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排除 D 项。 1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时毛泽东说:“中国人民在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 和人民解放。”你认为这 28 年开始于( ) A.1911 年 B.1919 年 C.1921 年 D.1927 年 解析:选 C 由题干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时”指 1949 年,“经过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可知起点年份是 1921 年,故选 C 项。 16.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英勇善战,先后攻 克汀泗桥与贺胜桥,率先攻入武昌城,俘虏守敌 1 万余人,基本上歼 灭了吴佩孚的主力,两湖战事胜利结束。这表明( ) A.国民革命在闽粤等省兴起 B.共产党开始掌握革命武装领导权 C.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D.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 解析:选 C 由材料“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 团”“基本上歼灭了吴佩孚的主力”可知,北伐战争胜利使革命势力 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选 C 项;材料强调的是北伐战争的 胜利而非国民革命的兴起,排除 A 项;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放弃革 命领导权,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北伐战争的胜利而非国共合作 统一战线的巩固,排除 D 项。 17.20 世纪 30 年代,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 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 “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这主要说明了 ( ) A.苏维埃不适合中国国情 B.中国农村的闭塞和落后 C.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D.马列主义的中国化成果 解析:选 C 苏维埃政权得到农民的支持使得政权能够长期存 在,故选 C 项;苏维埃政权是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建立的,排除 A 项; 材料主要说明苏维埃得到农民的支持,排除 B 项;苏维埃政权的确 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但材料只是体现了苏维埃政权得到民众的 拥护,排除 D 项。 18.1932 年,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负责赣南地区 的钨砂生产并将钨砂运到广东交易。从 1932 年到 1934 年 10 月红军 长征前,钨砂贸易总计创造了 620 万元的财富。这一举措 ( ) A.调动了苏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 B.改善了根据地的民生 C.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 解析:选 C 由材料中时间,可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共苏区政府生产钨砂及进行钨砂贸易,增加了中共苏区的经济实 力,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故选 C 项;中共苏区通过土地 革命,给农民土地从而调动了苏区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排除 A 项; 中共苏区生产钨砂主要用于贸易以获取利润,与改善民生无关,排除 B 项;中共苏区生产钨砂主要用于贸易以获取利润,并不是用来制造 武器弹药,因而与提高红军战斗力无关,排除 D 项。 19.索尔兹伯里在评论某个事件时写到:“一切都变了,这是分 水岭——毛泽东牢牢掌握了领导权,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 莫斯科的指挥棒。”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 ) A.中共“三大”的召开 B.遵义会议的召开 C.八七会议的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解析:选 B 由题干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且中国共 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可知是 1935 年的遵义会 议,该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的领导,中共开 始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独立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故选 B 项;中共 “三大”召开于 1923 年,排除 A 项;“八七会议”召开于 1927 年, 排除 C 项;新中国成立于 1949 年,排除 D 项。 20.1931 年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宣言。此后, 东北义勇军一度达到 50 余万人,活动范围达 100 余县。东北抗日联 军至 1937 年 10 月,发展到 11 个军,共 3 万余人。材料可以表明 ( ) A.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于东北 B.东北民众开创了全民抗战局面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获得有力支援 D.国民政府积极组织对日作战 解析:选 A 据材料可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义勇军、东 北抗日联军积极抗日,军队人数不断增加,这说明中华民族局部抗战 开始,故选 A 项;“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不是东北民众开创了全民抗战局面,排除 B 项;1942 年元旦,中美 英苏等 26 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 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排除 C 项;材料是中共积极组织对 日作战而不是国民政府,排除 D 项。 21.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画家古元在延安创作了作品《青纱帐 里》。对该作品的历史解读最准确的是 ( ) A.工农武装革命根据地建立 B.发动敌后人民力量抗日 C.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 D.正面战场顽强阻击日军 解析:选 B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画家古元在延安创作了作 品《青纱帐里》”描写的是人民群众抗日的故事,故选 B 项;“工 农武装革命根据地”是 20 年代的历史,排除 A 项;“远征军进入缅 甸”是国民党的正规军,不是发动人民群众抗日,排除 C 项;“在 延安创作了作品《青纱帐里》”体现了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日的情景, 不属于正面战场,排除 D 项。 22.1947 年 12 月 18 日,日本战争狂人向井明敏、野田毅、田 中军吉因在 1937 年 12 月攻入南京后所犯罪行而在南京接受公审。他 们在南京犯下的主要罪行是( ) A.窃取中国情报 B.使用化学武器 C.屠杀无辜平民 D.掠夺中国资源 解析:选 C 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军进入南京后开始大量屠 杀中国平民及战俘,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 30 万,故选 C 项; 题中考查的是在入侵南京后的主要罪行,排除 A 项;使用化学武器 主要是在东北的 731 部队,排除 B 项;掠夺中国资源不是南京大屠 杀中的主要罪行,排除 D 项。 23.据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档案》载,重庆谈判前, 蒋介石指示谈判代表在政治上对中共可尽量宽大让步,甚至表示可以 一再容忍,务取宽大,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据此推知, 重庆谈判最终破裂的真正原因是 ( ) A.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巨大 B.共产党针锋相对并据理力争 C.军事统一是蒋介石既定方针 D.重庆政协会议力主和平建国 解析:选 C 材料强调国民党对军事的要求而非和平压力,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共产党的做法,故 B 项错误;由材料“蒋 介石指示谈判代表在政治上对中共可尽量宽大让步,甚至表示可以一 再容忍,务取宽大,以此妥协换取军事上的绝对统一”可知蒋介石力 图军事统一,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重庆谈判破裂的原因而非政协 会议的目的,故 D 项错误。 24.“1949 年 1 月 6 日,我军向负隅顽抗的杜聿明集团残部发 起总攻……到 1 月 10 日,我军已攻克了陈官庄周围 90 多个据点…… 继之发起攻击,全歼守敌。”这次战役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 B 由题干中“1949 年 1 月”“杜聿明集团”“陈官 庄”等可以确定是淮海战役,故选 B 项;辽沈战役发生在东北,排 除 A 项;平津战役发生在华北,排除 C 项;渡江战役发生在 1949 年 4 月解放南京时,排除 D 项。 25.七十年前这场意义重大的战役,解放了南京,更为中国历史 掀开新的篇章。毛泽东一首“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让这场战役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这场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选 D 从材料中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可以看出,这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其他三项为 三大战役,故选 D 项,排除 A、B、C 三项。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16 分,第 28 题 20 分, 共 50 分) 26.(2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梁启超曾感叹道:“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 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 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生活在 19 世纪后半期至 20 世纪初,那时的 中国民族独立受到严重侵害、主权不断丧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 过去了一个世纪,它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 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 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中国的民族运动自从五四运动才渐渐变成近代的民族运 动——有组织的群众的反帝国主义与军阀的运动。……五四运动是 “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 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 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它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 实的基础。 ——杜威《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1)材料一中的“庚申圆明园之变”和“台湾既割”分别与哪两 次战争有关?请列举中国人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抗争与探索。(列 举其中两件大事即可)(8 分) (2)材料二评价辛亥革命的功绩是“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 来”,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阐释。(6 分) (3)材料三反映出与辛亥革命相比较五四运动的突出特点是什 么?它“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哪些“最为坚实的基础”?(6 分) 解析:第(1)问,联系所学可知,“庚申圆明园之变”和“台湾既 割”分别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有关。中国人在 19 世纪 末 20 世纪初的抗争与探索,联系所学可以列举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 革命。第(2)问,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的评价,应当联系所学从辛亥 革命的历史意义,包括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以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第(3)问,从材料 中的“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 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可以看 出,五四运动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中国未来 的希望”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可以联系所学,从五四运动对思 想文化、无产阶级斗争、中共成立和民主革命发展进程的影响等方面 来回答。 答案:(1)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抗争与探索: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或答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爱 国运动) (2)阐释: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人民获得 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特点: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组织的、广泛的群众基础 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基础:促进了中国思想的解放;无产阶级登上历 史舞台;影响和教育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 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开端。 27.(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钦定宪法大纲》摘编 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 均准其自由。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 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君上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 更改。 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 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摘编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 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 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1)根据材料,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异同。(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 意义。(6 分) 解析:第(1)问,“不同”可以从君民关系、君主权力、公民权利 等角度组织答案;“相同”则要体现两者的进步性。第(2)问,可以从 革命、民主和宪政三个角度分析“进步意义”。 答案:(1)异:《钦定宪法大纲》称呼臣民,体现封建等级,《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自由平等;《钦定宪法大纲》君主世 袭、总揽大权,专制色彩浓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选举产生, 行使行政权且受到限制,更加民主。同: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一些基 本权利;都体现了分权思想。 (2)进步意义: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的民 主化、法制化进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的国家临时大法。 28.(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若从古都变迁的轨迹看,西安,洛阳,开封成横线排列 在我国中部,恰好都在渭河—黄河南岸,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也 是先秦至唐中叶各王朝都城的基本所在区域;而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 北部,居古代中原的边缘,唐中叶以后,北方战乱时间较长,人口大 量减少,经济日渐萧条。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比较安宁,经济发展 因北方人民避乱迁入而大大加快。开封居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处,比较 靠近江淮地区,因此唐以后终于取代西安和洛阳,成为统一王朝都城。 元朝和清朝都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建立的朝代,两朝都是先取北 京,再取华北,在定都北京后统一全国的。此外,对于这些少数民族 的统治者来说,北京更贴近他们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以 便保留一条退路。 ——摘编自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 材料二:1912~1949 年间中国首都的变动 定(迁) 都时间 概况 1912 年 1 月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成立临 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 年 4 月 2 月 25 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 为临时大总统;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 誓就职;4 月,中华民国移都北京。 1927 年 4 月 4 月 14 日,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建都南京, 成立国民政府。18 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37 年 12 月 11 月 19 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发布; 12 月 1 日,重庆正式成为中国战时首都。 1946 年 5 月 4 月 23 日,重庆国民政府决定还都南京; 5 月 5 日,国民政府首都迁回南京。 1949 年 9 月 9 月 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 体会议决定,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首都。 ——据孙宅瓶、蒋顺兴《民国迁都纪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 趋势,分析说明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 (8 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 1912~1949 年间中国首都变动的特点。结 合相关历史背景,评述 1937 年和 1949 年中国首都的变动。(8 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开封……终于取代 西安和洛阳”,可知都城自西向东迁移;根据材料一“西安、洛阳、 开封……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居古代 中原的边缘”,可知从中原的腹心地区向中原的边缘地带迁移。第二 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一“西安、洛阳、开封……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 区”,可知处在或靠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根据材料一“北 京更贴近他们(元朝、清朝)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可知 位于或接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根据材料一“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比 较安宁,经济发展因北方人民避乱迁入而大大加快”,可知受古代经 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因素还包括“基于政治斗 争或民族斗争的需要”。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表格 “1912 年 1 月(南京)、1912 年 4 月(北京)、1927 年 4 月(南京)、1937 年 12 月(重庆)、1946 年 5 月(南京)、1949 年 9 月(北京)”这一变化, 可知都城变动比较频繁,且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变动。第二小问评 述,在作答时,回答出 1937 年 12 月迁都重庆的原因和 1949 年 9 月 迁都北京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于迁都重庆的原因,主要是 因为在 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东地区沦陷,迫使国民 政府迁都重庆,这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对于迁都北京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在 1949 年,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新中国定都北京,这是国内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 答案:(1)趋势:都城自西向东迁移;从中原的腹心地区向中原的 边缘地带迁移。因素:处在或靠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位于 或接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受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基于政治斗 争或民族斗争的需要。 (2)特点:都城变动比较频繁,且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变动。评 述: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东地区沦陷,迫使国民政 府迁都重庆,这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1949 年,南京国民政 府覆灭,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定都北京,这是国内政治势 力博弈的结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