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4 曹冲称象》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4 曹冲称象》部编版

《4 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曹、员”等 14 个生字,会写“称、柱”等 10 个生字,认读生字 组成的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能用 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 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教学方法 讲授、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大象图片。 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动物吗?它叫什么呀?那你们见过有人称大象吗? 学生交流回答。 2.揭题:在古时候,要称一头活着的又高又大的大象真是一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 走进课文,看看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板书课题) 二、学习字词 (一)学习会认字。 1.认读“曹冲、称象、重量”。 (1)认识曹冲:出示课题——曹冲称象。谁来读课题?了解曹冲做的事情:称象。 要点:曹冲是历史名人曹操的儿子。 (2)认识重量:你还见过谁称什么?一称,就知道了重量,你的重量是多少? 要点:“称”是后鼻音。 2.认读“根、柱、杆、秤”。 (1)认识大象:出示大象图片,读好量词短语:一堵墙四根柱子一杆大秤 要点:读准字音,尤其是“秤”的后鼻音,节奏停顿在“一堵、四根、一杆”后面。 (2)认识秤和秤杆:出示图片,观察比较秤杆粗细长短 提示:不同重量的事物,用不同大小的秤来称。很重的事物,用很小的秤是称不了的 3.认读“官员、议论”。 (1)看到又高又大的大象,官员们会怎么说? (2)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官员们又怎么说? (3)你觉得官员们说的有道理吗? 提示:活动展开,层层推进,通过官员的话认识、理解什么是“议论”。 4.认读“砍、线、止”。 (1)说说你认识哪个字?请你读读这个字,也可领着大家读一读。 (2)这个字由哪几部分组成,猜一猜这个字的意思。谁能用这个字组一个词? 要点:“止”,独体字,表示停止。文中指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5.巩固识字。教师出示生字组成词语的卡片,让学生再次认读词语。 要点:可以把“秤、称”“杆、柱、根”反复出示,比较辨别。也可以猜猜几个字的意 思。 (二)学习会写字。 1.整体观察,区分结构。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10 个生字中多数是左右结构的字 (2)发现构字规律后提示书写要领,必要时示范书写“做”。 (3)练习书写这几个字:称、做、秤、站、柱、杆、船。 2.范写“底”,学写“然、岁”。 (1)教师引导发现这几个字的结构。 (2)突出“底”,发现其上下两点均在竖中线上,提示其撇和斜勾的舒展。 (3)示范“然”,强调四点底的四点方向不同。 (4)“岁”字提示注意结构比例和点的位置。 提示:以学生书写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3.展示评价,适时指导。 (三)学习词语。 1.展示“一同、柱子”等 11 个词语。 2.请同学们在课文上找到这些词语,做上记号。 3.有没有同学能结合课文给大家解释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呢?我们看看谁说得最准确。 三、认知贯通 (一)学习课文第 1、2 自然段。 1.别人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曹操心里很高兴,我们一起读读课文的第 1 自然段。 2.指导朗读第 1 自然段。 看到罕见的大象,大家都觉得很有趣,我们也跟着曹操一起去看看大象。 3.这只大象长得什么样? (又高又大。) (1)课文中怎么具体描写大象的? (像……像……) (2)指名读句子: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看图理解) (3)“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样子写得既生动又形象。 (4)指导朗读。(重读“又高又大”) 4.官员们在议论什么? 什么叫“议论”?(小声地讨论。)“到底”是什么意思?(究竟。) 5.你们能用“一边……一边…”说个句子吗?(学生自由说句子) 6.指导朗读。(声音低些,强调“到底”) (二)学习第 3 自然段。 1.大家都想知道大象的重量,于是曹操问大家谁有办法称这头大象。 2.小声读读课文,看看官员们想出了什么办法,用笔做个记号。 (造大秤。) 3.讨论:你们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4.显然曹操也对这个办法不满意,所以他(直摇头)。 5.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段话。 (三)学习第 4 自然段。 1.7 岁的曹冲究竟想出了什么办法来称象?请大家朗读第 4 自然段。 2.比较“曹操的儿子曹冲 7 岁”和“曹操的儿子曹冲才 7 岁”,体会“才”强调了曹冲 年纪小。 3.用横线画出描写称象过程的句子,把句子中的动词圈起来。 4.实验演示: 第一步: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水的大玻璃缸里,再把“大象”(赶)上“船”,“船 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第二步:把“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及“下沉”“沿着水面”“画线的地方为止”等 词语的意思) 第三步:(称)“船”上的石头。 第四步:得出结论: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让学生明白知道了石头的总重 量就等于知道了“大象”的重量。因为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程度是一样的) 5.用“先……然后……再……最后……”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6.曹冲能想出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的办法称大象的体重,真是太聪明了。 7.指导朗读第 4 自然段。(边读边想曹冲是如何称象的) (四)学习第 5 自然段。 1.指名读。 2.曹操对儿子想的办法满意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3.理解“果然”。(事情的结果和原先预想的一样) 4.指导朗读。(强调“果然”,读出曹操的高兴和你们对曹冲的佩服) 四、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认识了聪明的小朋友曹冲,了解了他称象的故事,学会了很多生字新词,学会 用多种方法识记,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 五、课后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六、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词卡片。 2.复习词语:做秤杆 站出来 柱子 果然 七岁 上船 曹冲 议论 砍倒 重量 官员 为止 一条线。 (1)指名学生认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请学生讲一讲故事大概,其他同学补充。 4.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4 曹冲称象》。(板书课题) 二、巩固提升 (一)比较曹冲和官员的称象方法的优劣。 1.曹冲称象的办法和官员们相比,好在哪里? 2.用曹冲的办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在场的官员会说些什么呢? 3.你想对曹冲说什么? 4.曹冲称象的方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受官员们的启发:以船代秤,以石代象, 化整为零,聚零为整。这是曹冲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问题的结果。大家平时只要多 观察、多思考,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5.想一想: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方法呢? 生 1:搬石头费力,不如改成装猪、羊等动物。 生 2: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 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 称象。一名土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 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 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二)课堂小结 人的智慧是无限的,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问题、困难时,千万不要灰心丧 气,而是要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想出办法来解决问题解决困难。 三、句段解读 1.曹操听了直摇头。 解读:直:一个劲儿,表示动作连续。“直摇头”就是不停地摇头,表示曹操不赞成官 员们的办法。 2.曹操的儿子曹冲才 7 岁。 解读:“才”是仅仅的意思,说明曹冲这么小就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突出了他非常聪 明、善于观察和动脑筋的特点。 四、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 第二部分(第 2 自然段):大家一起看象。 第三部分(第 3~5 自然段):称象。 五、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告诉我们平时要多观察,遇事 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六、课后作业 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七、教后反思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