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 曹冲称象 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 曹冲称象 部编版

‎◎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 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编排了《曹冲称象》《玲玲的画》《一封信》《妈妈睡了》4篇课文。这些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记叙了儿童的生活。《曹冲称象》讲的是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如何称大象的故事;《玲玲的画》讲的是玲玲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在画被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一封信》记叙了露西想念在国外工作的爸爸,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妈妈睡了》里的妈妈在哄孩子午睡的时候睡着了,孩子觉得熟睡的妈妈很美丽。‎ 字词句 ‎◎认识66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7个字,会写32个词语。‎ ‎◎能正确辨析与运用同音字。‎ ‎◎了解“弹钢琴”等词组的结构特点。‎ ‎◎学习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学习制作积累卡,交流课内外积累的词句,初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阅读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试着讲讲故事。‎ ‎◎能针对问题,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背诵积累古诗《小儿垂钓》。‎ ‎◎阅读《王二小》,感受王二小的机智勇敢。‎ 口头表达 ‎◎选择自己的一件手工作品,能按照顺序介绍制作的过程。‎ ‎◎认真聆听别人的介绍,能够边听边记住主要信息。‎ 书面表达 ‎◎写写自己喜欢的玩具。学习“在方格纸上写,标点符号占一格”等基本写话格式要求。‎ ‎1.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本单元课文中有许多人物对话,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读好这些人物的语言:‎ ‎◎关注人物的情感变化。‎ ‎◎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生活体验,体会人物的心情。‎ ‎◎通过分角色朗读进行比较和感悟。‎ 内容 曹冲称象 玲玲的画 一封信 妈妈睡了 口语交际 语文园地三 合计 课时 ‎2‎ ‎2‎ ‎2‎ ‎2‎ ‎1‎ ‎3‎ ‎12‎ ‎4 曹冲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难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 人文主题 通过对比官员们和曹冲称象的方法,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知道曹冲称象的过程和办法好在哪里。‎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重难点相关课件、一杆带有秤砣的秤的实物。‎ 课时安排 两课时 预习要求 ‎1.按要求完成重难点本课预习卡的内容。‎ ‎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课时目标 ‎1.认识“曹、称、员、根、柱、议、论、重、杆、秤、砍”11个生字,会写“底、称、秤、杆、柱”5个字,会写“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力气”6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比,体会“到底”这一词语表达的意思。读懂官员们称象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观察插图,引发思考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这个小孩叫曹冲,七岁。观察大象和曹冲,你有什么发现?‎ 过渡: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曹冲却只是七岁的小孩儿。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曹冲称象》,看看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出这个庞然大物的重量的。‎ 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中七岁孩童和庞然大物大象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事件“称象”,引发学生对“怎么称”的思考。‎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认识“曹、称”两个生字。‎ ‎(1)用手指课题中的“曹”字,提问:你身边有姓“曹”的人吗?你是否在同学或其他人的名字中见过这个字?‎ ‎(2)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称”,请学生仔细观察,再范写“称”字。提醒:注意左窄右宽,右边“尔”的撇和点要穿插到左边的禾木旁中。‎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发现书写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展评。‎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称象过程 ‎1.过渡: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你们见过称大象吗?快去读读课文,看看曹冲是怎么称大象的。‎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要读准生字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得、杆、秤”等字的读音,指导学生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这句话比较长,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3.启发思考:课文一共写了几种称象的办法?‎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总结:一共两种办法,官员们想的办法和曹冲想的办法。‎ ‎4.提问: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哪个自然段写了曹冲称象的办法?‎ 三、学习第1、2自然段,了解大象的样子 ‎1.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2.请学生画出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3.出示生字卡片“员、根、柱、议、论、重”,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交流:‎ ‎(1)你见过哪个生字?在哪儿见过?‎ ‎(2)哪个字不认识?提出来,请大家帮助你记住它。‎ 预设1:学生提到“柱”字时,教师课件出示柱子的图片,讲解:我国古代的柱子多数是木头制造的,所以是木字旁。‎ ‎①课件出示大象图片,提问:文中写大象腿“像四根柱子”,和柱子的图片比一比,你有什么感受?‎ ‎②课件出示“四根柱子 ____根____”,引导交流:你还可以这样说一说吗?‎ ‎③引导观察:观察图片中大象的样子,想一想: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其他部位长得像什么呢?‎ 引导交流:文中写大象“身子像一堵墙”,观察教室里的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这头大象确实长得又高又大!这句话写得非常生动形象,大象仿佛就在眼前一样。‎ 预设2:学生提到“议论”时,课件出示句子:‎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①引导交流:仔细观察“议论”这个词,猜猜这个词的意思和什么有关。‎ ‎②提问:联系上下文,你认为“议论”在这句话中是什么意思呢?‎ ‎4.课件出示句子:‎ 大象有多重呢?‎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1)提问: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 ‎(2)拓展:用“到底”这个词语说一句话,表达想进一步追究的意思。‎ 设计意图:‎ 识字与学文相结合,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识记,把字的音形义紧紧结合在一起,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体现了随文识字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优化了识字效果。‎ 四、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官员们想的办法 ‎1.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官员们想的称象办法。‎ ‎2.指名读官员们的话。‎ ‎(1)课件出示句子:‎ 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①引导交流:你见过秤吗?‎ ‎②出示一杆秤的实物。讲解:这就是一杆秤,“杆”是个量词,比如可以说“一杆枪”。“秤”是称物体重量的器具。课件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哪里见过这些秤?‎ ‎③学生观察一杆秤的实物。提问:官员们提到的秤应该是这样的,你知道哪个是“秤杆”,哪个是“秤砣”吗?‎ ‎④引导实操:请一名同学亲自动手称一称这本书的重量,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他是怎样称这本书的,然后说一说。‎ 设计意图:‎ 理解官员们用大秤称象的办法,是一个难点,也是比较两种称象办法的前提。本课采用“实物观察——现场操作——梳理过程”的思路,帮助学生明白用大秤称象的过程,弄明白这一点,也便读懂了另一个官员的反问,读懂了曹操的“直摇头”,为感受曹冲的聪明做好铺垫。全课重视请学生讲发现谈想法,旨在能对应单元学习重难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点拨:用这种办法称书的重量,先要把书放在秤盘上,然后把秤提起来,移动秤杆上的秤砣,直到恰好到达平衡的位置,看砣绳所对应的秤杆上的读数,就知道这本书有多重了。如果用这样的秤称大象,“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再把大象赶到大秤上,最后把大秤提起来称重量。你认为这种办法可行吗?‎ ‎(2)课件出示句子:‎ 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提问:你同意官员的说法吗?(学生回答)所以曹操听了直摇头。“直摇头”是什么意思?你可以换个词说说吗?‎ ‎3.指名读第3自然段。指导朗读:这段话既是问句又是长句,在读好停顿的基础上,还要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要上扬,最后一句要读出曹操很不满意的语气。教师相机范读。‎ 五、观察交流,练写“底、秤、杆、柱”‎ ‎1.教师指导“底”字的书写。‎ ‎(1)出示“底”字,请学生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交流发现。教师示范书写并提醒:“氐”的一横收笔在横中线上,向右上略倾斜。斜钩要舒展,与左边的撇平衡。‎ ‎(2)学生试写一个,观察比较,再写一个。‎ ‎2.学生自主练写“秤、杆、柱”3个字。‎ ‎(1)请学生观察这3个字,交流发现: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右宽,左边偏旁书写的时候最后一笔都要变形,此外“杆、柱”都是木字旁。3个字右半部分书写要点:“平、干”的长竖都要比左边木字旁的竖略低;“主”的最后一笔长横穿插到木字旁右下方。‎ ‎(2)学生描红一个,观察比较,再写两个。‎ 六、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订正重难点本课预习卡,互相听写本课重难点词语。‎ ‎2.朗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认识“线、止、量”3个生字,会写“做、岁、站、船、然”5个字,会写“出来、船身、石头、地方、果然”5个词语。‎ ‎2.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这一词语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回顾课文内容 ‎1.出示上节课学习的11个生字的卡片,请学生认读。(也可以将本课学习的“线、止、量”3个生字的卡片一并出示,了解学生是否认识)‎ ‎2.教师有意将“重”字放在最后,过渡:是啊,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4自然段,详细地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二、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1.学生读句子,说动作。‎ ‎(1)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 ‎(2)让学生画出写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数数一共有几句话。‎ ‎(3)指名读第1句。提问这句话有几个动作。(板书:赶、画)‎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提问:观察图片,你知道船舷在哪里吗?‎ ‎(4)指名读第2句。提问,这句话有几个动作?(板书:赶、装)‎ 引导思考:课文中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课件出示:‎ 教师讲解:“止”是一个象形字,本义是“脚”,你看甲骨文的“止”多像一只脚啊!后来演变成金文形体(手指第二个),又变成小篆形体(手指第三个),最后变成楷书的写法。“止”的本义是“脚”,后来演变为表示“停止”的意思。‎ ‎(5)指名读第3句。提问:这句话有几个动作?(板书:称)‎ ‎2.学生理清曹冲称象的顺序,说词语。‎ ‎(1)熟读曹冲的方法,给课后习题第二题内容排序。‎ 小组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赶象上船;在船舷上做记号;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称石头的重量。‎ ‎(2)启发思考:可以用哪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将这几句话连在一起呢?找一找课文中是怎么写的。‎ ‎(3)交流:你还能说出其他像这样表示顺序的词语吗?预设:先、接着……‎ ‎3.学生看操作,说过程。‎ ‎(1)引导质疑:读一读曹冲的称象办法,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预设: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教师拿出装有水的玻璃缸、小木船、玩具象(或有一定重量的东西)、小石块、秤等实物,亲手操作。‎ ‎①把演示用的“船”放在装有水的玻璃缸里,再把“大象”放进“船”里。‎ ‎②“船身”下沉,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③把“大象”拿出,往“船”上装小石块,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设计意图:‎ 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教学重难点,表面看似清晰简单,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此环节设计了让学生“读句子,说动作——排顺序,说词语——看操作,说过程”的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明晰和理解。尤其给学生提问质疑的机会,并采用现场实验的办法,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这一办法背后的思维转化和科学知识,深刻感受到曹冲的才智过人。‎ ‎④称一称“船”上石头的重量。‎ 小结:在船舷上画线,是因为要知道大象使船下沉到哪里。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是要让石头和大象使船下沉的深度一样,深度一样说明重量一样。石头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称,石头的总重量就等于大象的重量了。大象又高又大,古代又没有像现代这么先进的科学技术,曹冲的办法确实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现在,你们明白曹冲的办法了吗?这里面还包含着许多知识呢。‎ ‎(2)课件出示:‎ 课文中提到两种称象的办法。一个是官员们的办法,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杆称,用这杆秤称象。另一个是曹冲的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任务:谁能按照步骤把曹冲称象的过程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练习,注意用好“再、然后”等词语,让表达更有序。‎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一评他说得怎么样。‎ 三、对比两种称象的办法,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 ‎1.学生齐读第5自然段。‎ ‎(1)指导朗读:“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果然”这个词表示事情结果果真如曹冲所料,所以读这句话要带着对曹冲佩服的语气,谁来试一试?‎ ‎(2)出示字卡“重”和“量”,交流:这是词语——“重量”,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重量?‎ ‎2.启发思考,课文里官员们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你觉得哪个办法好?这个办法好在哪里?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点拨:曹冲想到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还让大象丝毫无损,大家也要学习曹冲遇到事情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品质。‎ 四、写字写词 ‎1.出示“做、岁、站、船、然”5个字,请学生观察这5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选择一个最想让老师范写的字。‎ 预设1:“然”字。提示书写要点:“然”字的四点,要拉开适当的距离,首尾两点稍大些。右上“犬”字,最后一点不能忘记。教师边提示边范写。‎ 预设2:“做”字。提示书写要点:中间的“口”要写得小一些,反文旁的长撇穿插到“口”的下方,捺要舒展。教师边提示边范写。‎ ‎2.学生描红一个,观察比较,再写两个。‎ ‎3.学生迁移书写其他生字。提示学生注意书写要点:“岁”上半部分要写得扁一些,下半部分横撇的撇要写得舒展;“站”左边的提要写得短,右下的“口”要写得稍微大一些;“船”左边舟字旁的横要写得短,注意右边不出头,右边的竖弯不带钩。‎ ‎4.学生描红一个,观察比较,再写两个。‎ ‎5.练写“出来、船身、石头、地方、果然”5个词语,注意写好“船”和“然”字,并选用其中两三个词语写句子。‎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完成重难点本课随堂练。‎ ‎2.搜集有趣的名人小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先通过看幻灯片了解称象的过程,再换一些连词说一说称象的过程。使学生从文字到图片,再从图片到文字,最后消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加深学生对称象过程的印象,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现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合作探究、实践操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认知,从中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爱。‎ 在设计拓展延伸环节方面,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不足之处,在学生认识生字之后,应注意生字的巩固理解,生字与学文应相联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