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 教学反思1

21、《三首古诗》教学反思 《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 良将的经典之作。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 畅。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 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 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 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 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当戍边士卒听到羌 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 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 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 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 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 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通过想象, 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 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 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 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 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 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 人的看法。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 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 的痛苦和寂寞。 2.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 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 萄美酒衣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 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都有保家卫国,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 豪情。有老师说,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 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如果 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这语文教学真的应 该如此另类。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难道对学生各种 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 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难道对学 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 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拥抱和平的情感? 3. 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从修辞 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赏析,体会项羽的英雄气概, 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 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 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 节。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 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古诗,拓宽学生 的视野,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 中,感受到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经过训练后,基本上能自己结合 工具书,完成对诗意的理解,。在教学中,我进一步加强了对诗歌的 评析,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不足之处 1.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 想化的共鸣。 2.教师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 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 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 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 式,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词,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应尽 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采用多种方式训 练学生诵读,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 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