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必修2第二单元第22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案(江苏专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地理新导学大一轮讲义:必修2第二单元第22讲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案(江苏专版)

第 22 讲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考纲呈现]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2.城市化对地理环 境的影响。 [考纲解读] 1.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 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 差异。 2.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城 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 施。(重点)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城市化的进程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1)基本前提:农业生产的发展,剩余农产品的出现。 (2)促进因素:社会分工,特别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工以及商业的出现。 2.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划分 特点 工业革命前 数量少、规模较小、功能较单一 工业革命后 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 “二战”后 城市发展迅速,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出现,出现了“科学城”“大学 城”和旅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 (1)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 动的过程。 (2)表现: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推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①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 ②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空间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 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不同的进程。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城市起步 早(自工业革命开始) 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 目前水平 高,城市人口比重在 70%以上 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 40% 发展趋势 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 市化现象 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 迅速膨胀 合理性 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 移动,相对合理 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出现许多社会问题 补充点拨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图形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 市,乡村地域转变 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 乡村或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动机 追求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考向一 城市化现象 下表为“我国 2011~2015 年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对比”。据此完成 1~2 题。 年份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常住人口城市化率(%) 51.27 52.57 53.73 54.77 56.10 户籍人口城市化率(%) 34.71 35.00 35.70 37.10 39.90 1.下列关于我国 2011~2015 年人口增长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常住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户籍人口增长率 B.城市户籍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常住人口增长率 C.城市平均每年增加 2 000 多万常住人口 D.每年城市户籍人口增加数都大于城市常住人口增加数 2.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最可能的变化是( ) A.两者均增加,但差值减小 B.两者均增加,且差值增加 C.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增加,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减小 D.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增加,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减小 答案 1.B 2.A 解析 第 1 题,由表可算出,我国 2011~2015 年城市户籍人口增长率为 5.19%,高于城市常 住人口增长率(4.83%);我国总人口约为 13.7 亿,13.7×4.83%/5≈0.132 3,即城市平均每年 增加1 300多万常住人口;2012年和 2013 年城市户籍人口增加数都小于城市常住人口增加数。 故选 B。第 2 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和户籍人口 城市化率都将增加;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城市户籍政策的逐步 放开,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差值将减小。故选 A。 (2015·重庆文综)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 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 3~4 题。 3.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4.图中 2000~2010 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答案 3.B 4.A 解析 第 3 题,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即图中城镇化率。 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城镇化率最高为 66%左右,对应的乡村人口比重最小, 大约为 34%,B 项符合题意。第 4 题,结合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可知,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速度慢。2000~2010 年 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城市化率最低,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说明该国处于城市化快速 发展的中期阶段,可判断为中国。在此期间,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是城市化率提高的 主要动力;A 项符合题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已步入现代型模式,人口增 长率降低;逆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此期间我国尚未出现明显的逆城市 化现象;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但发展速度最快。 考向二 城市化进程的时空差异 (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制造业企业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图”。读图回答 5~6 题。 5.该城市 0~6 km 的中心城区企业数量(双选)( ) A.1985~2004 年增多 B.1985~2004 年减少 C.2004~2013 年增多 D.2004~2013 年减少 6.2004 年之后,该城市已进入(双选)( )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郊区化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 5.AD 6.BC 解析 第 5 题,读图可知,该城市 0~6 km 的中心城区,1985 年的企业数量约为 180 家,2004 年约为 870 家,2013 年约为 600 家。因而 0~6 km 中心城区企业数量 1985~2004 年增多, 2004~2013 年减少,故选 AD。第 6 题,2004 年之后,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数量减少,郊区数 量增多,大量工业企业向郊区迁移,说明该城市处于郊区化阶段;2004 年之后,企业数量增 加迅速,说明该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故选 BC。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3.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考向一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5·全国文综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 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 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第 1 题。 1.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答案 D 解析 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即农业用地变为非农业用地,植被覆盖率降低,使得局地大气 湿度下降,气候变干,降水减少,植被对气温的调蓄作用减弱,导致气温变率(日较差、年较 差)增大,因此,A、B 错,D 对。在城市建筑物的阻挡下,风速会减小,因此 C 错。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据此完成 2~3 题。 2.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3.“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答案 2.D 3.B 解析 第 2 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 “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 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火爆,故选 D。第 3 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 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 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 B。 考向二 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回答 4~5 题。 4.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5.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 A.退耕恢复湿地 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 D.增加绿地面积 答案 4.C 5.D 解析 第 4 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少因地下 水过度开采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城郊间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与水体 运动无关;酸雨是大气污染现象与“海绵城市”无关;海水倒灌是过度抽取地下水或河水水 位下降导致,“海绵城市”是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不能减缓因河水水位下降导致 的海水倒灌。选 C 正确。第 5 题,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增加雨水的下渗,利于下雨时蓄水, 利于植被吸收,利于“海绵城市”建设;上海市本身耕地少,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是地 面硬化,退耕恢复湿地作用有限,不能很好的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 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是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选 D 正确。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 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 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 据此完成下题。 6.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 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