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一新教材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学案: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www.ks5u.com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结合清朝中枢机构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清朝封建专制的强化和发展。‎ ‎2.结合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驻藏大臣的设立等措施,了解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意义。‎ ‎3.结合清朝中期的内外矛盾,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世界的变化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1)定义: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2)原因: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于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1)形成奏折制度 ‎①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 ‎②特点:联系方式迅速、机密;皇帝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③影响: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置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时。‎ ‎②职责: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③影响:中枢秘书机构发生了变化,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提高了行政效率。‎ ‎(3)频繁制造文字狱 ‎①目的:加强思想文化的控制。‎ ‎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二 疆域的奠定 区域 过程 地方管理及特点 东南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 ‎(2)在边疆地区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3)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相同。‎ ‎(4)特点: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 ‎1683年,郑氏家族降清;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东北 康熙前期,抗击俄国殖民侵略,两次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部边界 西北 ‎1757年,清军彻底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收复其控制的天山南北,以及漠北、漠南蒙古地区 ‎1759年,乾隆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 清政府在蒙古地区设盟、旗两级行政单位,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1762年,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西藏 清初,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顺治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康熙时赐予另一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从1727年起,清朝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疆域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 ‎1.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迹象。嘉庆、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 ‎2.内部危机 ‎(1)原因:①人口急剧膨胀,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②政治腐败;③贫富矛盾积累,乱象萌生。‎ ‎(2)表现:白莲教等农民起义不断。‎ ‎3.外部危机 ‎(1)原因:以英国 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政策:实行以闭关自守为主的政策。‎ ‎(3)影响: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拓展] 清朝实行文字狱的目的、影响 ‎(1)目的:巩固统治,加强思想文化专制,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影响:严重禁锢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封建君主专制日趋腐朽、没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强化了集权统治,造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思考探究1] 有人说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你认为对吗?说明理由。‎ 金版点拨:我认为对。理由如下:‎ ‎(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2)军机大臣的任命也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思考探究2] 郑成功收复和经营台湾的意义是什么?‎ 金版点拨: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奠定了台湾以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社会;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开发。‎ ‎[思考探究3] 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对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金版点拨: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易混易错] 正确认识理藩院与宣政院的职权 ‎(1)理藩院是清朝时设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2)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 ‎[知识拓展]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的意义 ‎(1)维护了国家统一。‎ ‎(2)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3)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思考探究4] 清朝统治危机初显的原因?‎ 金版点拨:(1)政治:官僚政治的腐败;土地兼并,贫富矛盾尖锐;闭关锁国导致闭目塞听。‎ ‎(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人口剧增导致资源危机显露;沉重的地租剥削和繁重的赋役负担。‎ ‎(3)思想:妄自尊大,天朝上国思维不利于开放。‎ 主题一 军机处的特点 一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①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二 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②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梁章钜《枢垣记略》‎ 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三 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③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 ‎——赵翼《檐曝杂记》‎ ‎ 三则史料均反映了军机处的特点,请重点关注①②③。‎ ‎ 上面三则史料分别反映出军机处有何特点?‎ 金版参考:史料一反映出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是秉承皇帝旨意,传达皇帝命令;史料二反映出军机处处理政事保密性强;史料三反映出军机处处理政事具有快捷、效率高的特点。‎ ‎ 军机处的特点 ‎(1)便:地处内廷,便于皇帝宣召。‎ ‎(2)传: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传达皇命。‎ ‎(3)密:选用亲信重臣,保密性强,宦官不得参与。‎ ‎(4)速:办事效率高,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按皇帝旨意办理军务。‎ 主题二 清朝疆域的奠定和巩固 一 ①中国疆域的发展变化表明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深厚力量和悠久历史。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政治上曾出现过种种的动荡和危机。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历代相沿基本不变,并未发生政治史上的断裂现象。②政治史上的连续性在疆域上表现为持续的稳定性。‎ ‎——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载《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二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③许多原先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不断的接触、混杂和融合,不断出现的分裂和消亡,逐渐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统一体。‎ ‎——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载《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三 地理环境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疆域形成都会有很大的影响。④中国古代文明在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连续性以及多民族统一和联合的趋势及疆域范围,也受到客观条件,即地理环境的影响。‎ ‎——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载《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 三则史料均反映了清朝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因素。史料一中关注①②。史料二中关注③。史料三中关注④。‎ ‎ 上面史料分别反映出清朝中国疆域最终奠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金版参考:史料一反映出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史料二反映出民族交融;史料三反映出地理环境。‎ ‎ ‎ ‎1.影响清朝疆域最终奠定的因素 ‎(1)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国疆域保持稳定的基础,也是清代疆域最终奠定的基础。‎ ‎(2)历史上活跃在中原王朝四周的少数民族及民族交融对中国疆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3)中国地理条件的内向性是国家统一和疆域奠定的条件之一。‎ ‎(4)清朝极力倡导“大一统”的观念,是清朝疆域最终奠定的思想基础。‎ ‎2.《尼布楚条约》签订对中国清朝疆界形成的意义 ‎(1)标志着清帝国已具备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领土、主权与国民(臣民)意识,虽然这些要素有时还很微弱或时隐时现。‎ ‎(2)清帝国已存在着近代意义上的疆域、边界与边境制度;清帝国对其疆域、边界具备有意识的自我认定、法理确定。‎ ‎(3)清帝国的疆域、边界已取得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承认。‎ 满洲政治传统是清代皇权强化的内在因素 清代的军机处和内阁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权力系统,二者在权力分配上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而是在维护皇帝独裁权威,完善独裁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当然,新的分工体制反过来也微妙地改变着清廷内部复杂的权力关系。而奏折制源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事实则告诉人们:清代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仅仅是汉族儒家文化作用的结果,尤其不是军机处这样一个简单的办事班子所能办到的。应该看到,清朝政府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政治实体,如果这一政权本身不存在有利于皇权进一步加强的因素,单纯儒家学说也不可能造就出“乾纲独断”的独裁局面。事实上,在入关前的满洲传统政治中早已存在着大量有助于强化皇权的内在因素,例如:满族重视主奴差别,严格尊卑贵贱,强调笃诚事上等在实际政治生活中都极易转化为忠君敬上的政治教义。热衷于强化皇权的雍正帝对此知之甚悉,故他反复强调“我满洲人等纯一笃实忠孝廉节之行”远胜于“汉人之文艺,蒙古之经典”。而对皇帝独裁至关重要的奏折制不过是基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一种能动工具罢了。‎ ‎——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 对传统说法之质疑,兼析奏折制之源起》,‎ 载《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 课堂跟踪训练 ‎1.如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 ‎①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倍增的工作压力 ②成为了解下情、商讨政务的重要渠道 ③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 ④禁锢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官员直接上奏皇帝的“奏折制度”成为了皇帝了解下情、商讨政务的重要渠道,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使权力向皇帝集中,②③说法正确;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工作压力的是明朝内阁制度,奏折制度不是针对士人进行的文化专制,①④说法错误。故选B项。‎ ‎2.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每日早5点左右进宫应召觐见皇帝,主要是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经皇帝认可后,按谕旨向下传达。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奉旨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出谋划策 D.纵论军务,谋划战事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承受谕旨,然后回堂拟写……经皇帝认可后,按谕旨向下传达”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奉旨笔录,上传下达,故A项正确。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并不参与决策,故B、D两项错误;C项是康熙时期南书房入职翰林文人的职权,故排除。‎ ‎3.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乾隆,清政府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台湾、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  )‎ 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 B.政府致力于巩固一统局面 C.具有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 D.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清代时期重视全国性地图的纂修,并对边疆地区进行测量,反映了清代政府致力于巩固国家统一的诉求,故B项正确。结合史实可知,主权观念强调的是处理国际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观念,材料描述的是对中国领土的测绘,故A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全国性地图的绘制,不是处理边患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测绘技术,排除D项。‎ ‎4.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  )‎ ‎①戚继光抗倭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置台湾府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戚继光抗倭属于明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排除①;设置驻藏大臣、设置台湾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均属于清朝统治者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5.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规定外国商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材料所述规定(  )‎ A.意在扼制工商业的发展 B.限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 C.断绝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禁止大清国臣民出海贸易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外国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准入浙江海口”可知,清政府只开放广东供外国商船的收泊贸易,限制了外国商人的来华贸易,B项正确。A、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由材料“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可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并未断绝,C项错误。‎ 课时作业 ‎1.法国学者伏尔泰(1694-1778年)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  )‎ A.“贞观之治” 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 D.万历年间 答案 B ‎2.(2018·浙江11月选考)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答案 B ‎3.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 A.为了整顿文化市场 B.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制造冤狱,破坏社会稳定 D.禁锢思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答案 B ‎4.下列历史事件与“戚继光抗倭”性质相同的是(  )‎ ‎①岳飞抗金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文天祥抗元 ④雅克萨之战 A.①② B.②③ ‎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戚继光抗击倭寇是反抗倭寇对中国的侵略,属于反侵略的斗争。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了台湾,雅克萨反击战是康熙帝反抗沙俄对中国的侵略,二者均属于反抗外来侵略,②④正确;金是中国境内女真族建立的,岳飞抗金是境内民族之争,属内战,①错误;蒙古建立元朝,南宋文天祥抗元是境内民族之争,属内战,③错误。故选D项。‎ ‎5.清朝前期统治者加强对新疆管理的史实包括(  )‎ ‎①册封达赖、班禅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设置驻藏大臣 ④设伊犁将军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②④正确;册封达赖、班禅和设置驻藏大臣都是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①③错误。故选D项。‎ ‎6.下图是驻藏大臣衙门的大门。关于其中“大臣”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代表元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政事 B.代表清朝中央政府管理西藏事务 C.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D.有利于加强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答案 A 解析 驻藏大臣是清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故A项描述不正确,B、C、D三项描述正确,故选A项。‎ ‎7.清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下面清朝疆域示意图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的文字是(  )‎ A.珠江流域 B.广东省 C.海南岛 D.西沙、南沙等南海诸岛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中期的疆域: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和赤尾屿等,南包括西沙、南沙等南海诸岛,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岸。故选D项。‎ ‎8.清嘉庆四年(1799年),有官员上疏说:“教匪滋扰,始于湖北宜都聂杰人,实自武昌府同知常丹葵苛虐逼迫而起。当教匪齐麟等正法于襄阳,匪徒各皆敛戢。”此处的“教匪”是指(  )‎ A.黄巾军 B.白莲教 ‎ C.基督教 D.大顺军 答案 B ‎9.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 ‎①专制皇权高度加强 ②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清政府正处于封建社会,专制皇权高度加强,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①②④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排除③。故选D项。‎ ‎10.下列有关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闭关政策是指完全禁止对外贸易 ②闭关政策的实施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入侵的目的 ③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④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完全禁止”表述过于绝对,清朝仅保留广州一处通商口岸,①错误;闭关的目的之一是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②正确;③④均为闭关政策的消极影响,均正确。故选B项。‎ ‎11.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A.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增强了政府的执行能力 D.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答案 D 解析 清朝的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日夜轮流值班,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根据材料“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 可知,这一机构的设立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故选D项。材料不是从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进行评价,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权力运作过程、政府的执行状况,排除B、C两项。‎ ‎12.乾隆帝继位后,历时10年,组织编撰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B.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C.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D.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答案 A 解析 清乾隆年间,皇帝怀着整理文化典籍和销毁“反动”书籍的目的进行编纂,这是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故A项正确。《四库全书》属于文化典籍汇编,不能推动文化中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四库全书》的编纂与科举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并不是弘扬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13.某同学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如图所示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 ‎①戚继光抗倭 ‎②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 ‎③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 ‎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封建社会的危机 答案 B 解析 ‎ 根据图中所示的素材,可知戚继光、顺治帝、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戚继光抗倭、平定三藩叛乱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不但是中央与地方,还包括君权加强,材料没有体现君权加强,不能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C项错误;材料内容显示国家主权的巩固,没有体现出封建社会的危机,D项错误。‎ ‎14.康雍乾时期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经过①两次雅克萨之战、②平定准噶尔部和新疆回部、③派驻藏大臣、④收复台湾,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  )‎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依据方位判断可知B项正确。‎ ‎15.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他评价的是(  )‎ A.闭关锁国政策 B.崇文抑武政策 C.“重本抑末”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是防守和排外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A项正确。崇文抑武政策是宋代的政策,B项错误;“重本抑末”政策与材料“防守和排外的”不符,C项错误;休养生息政策主要是汉初的政策,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土地与人口变化表 时间(年)‎ 人口(亿)‎ 全国耕地(万顷)‎ 人均耕地(亩)‎ ‎1734(雍正)‎ ‎1.0942‎ ‎820.35‎ ‎7.50‎ ‎1753(乾隆)‎ ‎1.8368‎ ‎677.58‎ ‎3.69‎ ‎1784(乾隆)‎ ‎2.8633‎ ‎700.94‎ ‎2.45‎ ‎1812(嘉庆)‎ ‎3.3370‎ ‎727.08‎ ‎2.18‎ 材料二 在清朝,各族人民的起义从乾隆中叶开始不断地发生,如乾隆三十九年有山东王伦的起义,乾隆五十一年有台湾林爽文的起义,乾隆六十年爆发了规模较大的波及湖南、贵州、四川三省的苗民起义,同时湖北发生白莲教起义,等等,但这些起义都很快地被镇压了。‎ 材料三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正式开放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沿海为通商贸易地点,并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设立四个海关,主持对外贸易。荷兰最早被批准与广州贸易,随后英、法、丹麦、瑞典也来广州设立商馆。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拓展贸易,与清廷政策发生了矛盾,再加上对当时国际形势和民族矛盾的考虑,乾隆二十二年,下诏只保留广东广州一地口岸,历史上称为“一口通商”时期。‎ ‎(1)从材料一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些起义都很快地被镇压了”?‎ ‎(3)材料三反映清朝前期对外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人口不断增长,人均占有土地越来越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问题:清朝前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起义不断。‎ 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中央力量强大,所以起义军均被镇压。‎ ‎(3)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不能消除外来潜在的威胁,反而加深了隔阂和矛盾,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态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 第(1)问,根据1734-1812年的人口和人均耕地变化概括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各族人民的起义从乾隆中叶开始不断地发生”及各地起义得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大,有能力镇压。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一口通商”可知,是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英国东印度公司拓展贸易,与清廷政策发生了矛盾”“当时国际形势和民族矛盾”等并结合所学回答。‎ ‎1.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制,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殿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 B.为了维护统治与巩固政权 C.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 D.为了彰显皇帝的特权地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些帝王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维护统治,B项正确。‎ ‎2.雅克萨之战(1685-1688年)是17世纪晚期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中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最终中国取得了胜利。该事件说明(  )‎ A.先进制度是反侵略战争胜利的保障 B.中央集权政府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 C.中外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依然保持先进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B 解析 清前期封建专制制度已落后于世界,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政府有效地集中了力量,沉痛地打击了沙俄侵略者,维护了国家主权,故B项正确;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故C项错误;清朝中国已逐渐落后于世界,故D项错误。‎ ‎3.清廷对于出海贸易颁布了各种限制性法律和条例。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广东十三行加以控制和垄断。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措施(  )‎ A.导致沿海地区的贫富分化 B.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 C.防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D.促进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说明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故B项正确。严格限制外商活动与贫富分化无关,故A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一定程度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但不能防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故C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阻碍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