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考地理新高考加练半小时:专题五高频考点4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作业(鲁京津琼)(解析版)
(2019·哈尔滨市高三调研)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据此完成1~2题。 1.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重点解决城市( ) A.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 B.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 C.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 D.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 2.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A.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B.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 C.密布商业网点,发展中心商务区 D.减轻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 (2019·临沂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我国东部某城市积极推进紧凑型城市建设,即通过控制城市蔓延,提高土地集约混合利用,以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连接各个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下图示意三种建筑布局类型。据此完成3~5题。 3.为发展紧凑型城市,该市建筑布局类型应优选( ) A.甲类型 B.乙类型 C.丙类型 D.以上都是 4.紧凑型城市应该( ) A.不划分功能区 B.鼓励无人汽车 C.增加立体绿化 D.杜绝城市扩张 5.发展紧凑型城市会( ) A.降低公共空间 B.加剧钟摆式交通 C.加剧大气污染 D.保护农业用地 城市“绿心”是指主要承担城市中心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的绿色空间。有学者提出,要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绿心”,探索包含城市组团“绿心”空间结构的新型城镇化之路。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绿心”区域适合布局( ) A.公共娱乐设施 B.苗圃园艺 C.商贸中心 D.交通枢纽 7.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绿心”将会( ) A.保持原有地表形态不变 B.增强城市“热岛效应” C.导致城市“空心化”现象 D.增加区域的地下径流量 (2018·贵州重点中学联考)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目前,植生滞留槽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下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 ) A.地表径流增加 B.大气降水减少 C.水汽蒸发减少 D.地表水下渗增加 9.下列属于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 ) A.发挥生物滞水功能,根治城市内涝 B.加重地表土壤干燥度,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 C.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D.增加地表水下渗,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 (2019·广州调研)读“城市温度与建成区面积、城市人口变化关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判断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 ①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③城市人口与城市面积不相关 ④该城市职能为政治、文化中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由此必然会带来的现象有( )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②城郊间形成热力环流 ③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④城市环境恶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据此回答12~13题。 12.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13.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C.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14.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信阳市某中学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对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甲、图乙(基准温度取当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 下表为几种下垫面的吸收率(吸收率是指投射到物体上而被吸收的热辐射能与投射到物体上的总热辐射能之比)。 下垫面 道路 (沥青) 混凝土 砖 石 土壤(黑土) 沙漠 草 木 吸收率 0.8~0.95 0.65~0.9 0.6~0.8 0.65~0.8 0.6~0.95 0.55~0.85 0.74~0.84 0.9~0.97 材料二 下图中小区①为下垫面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②为下垫面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下图中小区③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④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m/s。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下垫面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 (3)如果你是住宅小区设计者,你认为在楼房占较大比重的小区,应如何减轻热岛效应。 答案精析 1.A 2.D [第1题,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城市紧凑布局,避免了城市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是步行化城区建设的主要目的;不能解决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问题。第2题,步行化城区对外联系的交通方式,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公交出行,可以减轻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不能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与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无关;步行化城区没有密布的商业网点,有核心商业区,没有中心商务区。] 3.A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甲类型建筑布局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土地利用率高,属于紧凑型城市。第4题,紧凑型城市人口集中,经济活动密集,应该增加立体绿化,以改善居住环境;紧凑型城市也应该划分功能区;而杜绝城市扩张不利于城市发展,不符合实际;无人汽车与紧凑型城市关系不大。第5题,紧凑型城市土地利用率高,有利于保护农业用地;发展紧凑型城市,有利于增加公共空间;钟摆式交通加剧、大气污染加剧是城市不合理发展的结果,不是紧凑型城市发展的结果。] 6.B 7.D [第6题,图中“绿心”位于城市群的中心部位,结合题目可知,城市“绿心”的主要功能有生态功能、游憩功能。公共娱乐设施不具有生态功能,A错;苗圃园艺兼有生态功能、游憩功能,B对;商贸中心、交通枢纽不具备这两个功能,C、D错。第7题,人工建造的城市群“绿心”可能会改变地表形态,A错;“绿心”的生态功能是调节气候,会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B错;打造城市群“绿心”不会导致城市“空心化”现象,C错;城市群“绿心”建设可增加区域植被覆盖率,能增加降水的下渗量,使区域的地下径流量增加,D对。] 8.D 9.C [第8题,“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增加地表水下渗量。第9题,城市“植生滞留槽”的建设,使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0.A 11.D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面积越大,热岛效应越明显;城市人口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第11题,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市区气温增加,故会形成城郊热力环流。城市人口增加导致城市化水平提高。] 12.D 13.C [第12题,城市渠化主要作用是河道硬化,增强了排污排涝能力。第13题,城市渠化硬化河堤和河底,使水底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14.(1)影响:下垫面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升幅度(作用)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相同吸收率,下垫面热容量大的小区温升幅度小于下垫面热容量小的小区。原因:大气增温的热源主要来自于地面辐射,不同下垫面,热容量不同,吸收率小的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相同吸收率条件下,下垫面热容量越大,向外传递热量越慢,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越少,引起的温升幅度越小。 (2)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风速越大,温升幅度越小;风速越小,温升幅度越大。)原因: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 (3)楼顶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反射率大)的建筑材料;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相结合,增加绿地和水面,增加下垫面热容量;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