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一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莱芜一中 2020-2021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0 页,总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级部、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 0.5mm 中性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规定区域。答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之外或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 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 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 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 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 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 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 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 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 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 - 2 - 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 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 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 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 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精微、动人的修 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 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 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 19 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 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 否定:20 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 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 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 20 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 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 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 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 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 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 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 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 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 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 - 3 - 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 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 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 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 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 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 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 20 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 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 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 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 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 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 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 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 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 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 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光中等人探索了新诗音乐性,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 李山认为新诗创作没有必要讲究格律,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 C. 于坚认为对新诗的误解、忽略,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 D. 材料三认为,对诗人进行评价不应该抹去时代背景,否则容易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光中的《乡愁》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 B. 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 - 4 - C. 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 D.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要持续下去。 3.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处于高峰期后的“熟透”阶段,现代新诗处于生长期,二者不可比。 B. 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 C. 与西方现代诗歌相比,中国新诗的发展时间短,虽有学习借鉴,依然不够成熟。 D. 新诗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挖掘自身的元素,逐渐走向了自洽的生长。 4. 材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这一问题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应如何评价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 D 2. D 3. B 4.①以中国古典诗歌为参照。②以西方现代诗歌为参照。③以自身“小传统”为参照。 5.①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②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 长;③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 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 项,根据原文说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 新的道路”,可知“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理解错误,他们只是“在这个意义上”,“为新 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B 项,“西川则认为讲究格律会使诗人失去创造力”理解错误,原文说“西川提出,格律是个 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 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不是格律使人失去创造力,而是这些人“大 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 C 项,“表明新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处境开始变好”理解错误,原文“中国 20 世纪的 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 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的意思是新诗的价值不可低估。 故选 D。 【2 题详解】 - 5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一和材 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 行比对。 A 项,“借助叠词和数量词表现出的音韵美,显示了深厚的语言功力”理解错误,原文说“而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 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B 项,“证明了中国新诗富有音乐性的特点”错,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 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 构的道路”可知,“材料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例”是为了说明余光中等人对中 国新诗的贡献。 C 项,“材料二中谢冕与王久辛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就要提高自身素养”错, 谢冕的观点是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王久辛的观点是音乐性的强弱与诗人修辞能力有 关。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 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B 项,“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现代新诗具有了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错, 根据“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 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 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 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可知,这两 者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 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 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 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本题要求概括“材 - 6 - 料三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根据“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 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 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 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 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分析,可知此处是从中国古 典诗歌的角度看待中国新诗;根据“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菁 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 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分析,可知此处是从西方现代诗歌的角度看待中国 新诗;根据“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 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 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 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分析,可知此处是从中国新诗自身“小传统”的角度看待新诗。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 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快速寻找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 方向,然后组织答案。本题要求分析“如何评价百年新诗”,根据原文“余光中等诗人的贡 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 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 路”,可总结出新诗为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根据“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 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 式”,可总结出新诗形成了自己的“制式”,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根据“中国新 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 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新时期的中国诗歌 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 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可总结出新诗发展时间短,尚不成熟。 二.古诗文阅读。(共 60 分) (一)文言文课内阅读.(16 分,每小题 1分) 6. 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距关,毋内诸侯 ②因击沛公于坐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范增数目项王 - 7 - ⑤令将军与臣有郤 ⑥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⑦皆为龙虎,成五采 ⑧张良出,要项伯 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⑩秋毫不敢有所近 A. ①③⑥⑦⑨ B. ②④⑤⑦⑩ C. ②④⑥⑧⑩ D. ①③⑤⑧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辨识能力。 ①“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②“坐”通“座”,座位; ③“倍”通“背”,违背; ⑤“郤”通“隙”嫌隙,隔阂; ⑦“采”通“彩”,彩色; ⑧“要”通“邀”,邀请; ⑨“蚤”通“早”,早早地。 ④⑥没有通假字。 故选 D。 7. 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乃.令张良留谢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 公为我献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 不如因.善遇之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何辞为.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 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 需要逐项分析。A 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B 项,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副词,趁机。D 项,介词,替;句末语气词,呢。 故选 C。 8.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8 - A. 孰.能无惑(谁)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B. 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或师焉,或不.焉(通“否”) C.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一 提) D.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害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D项,“无:没有”解释错误,应改成“无论”;“羞:害羞”解释错误,应改成“以……为 羞/感到羞耻”。 故选 D。 9.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A. 其.皆出于此乎? B. 吾未见其.明也 C. 其.可怪也欤 D.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 例句中的“其”,用法是代词,意思是他们。 A 项,表示推测的语气副词,大概; B 项,代词,他们; C 项,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难道; D项,助词,无实义。 故选 B。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 吾其.还也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 夜缒而.出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答案】C - 9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A 项,“焉用亡郑以陪邻”中,以,介词,用来;“以其无礼于晋”中,连词,因为。 B 项,“君知其难也”中,其,代词,这样做;“吾其还也”中,其,副词,商量语气,还是。 C 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与“若使烛之武见秦君”中的“若”都是“如果”。 D项,“夜缒而出”中,而,连词,表修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而,连 词,表转折。 故选 C。 11. 下列各句中,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何厌”是“有”的宾语,前置了。 A 项,“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千里”是“马”的定语,后置了。 B 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句,“以为”应为“以(之)为”,省略了介词宾语“之”。 C 项,“邻之厚,君之薄也”判断句式,“……也”判断句的标志。 D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 故选 D。 12. 下列句子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举) 弃甲曳.兵而走(拖着) 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护) 河内凶.(有战乱) C.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靠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陈述) D. 序.八州而朝同列( 排列座次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B 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爱,吝惜;“河内凶”中,凶,年 - 10 - 成不好。 故选 B。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宽厚而爱.人 B.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②履至尊而制.六合 C.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D ①以致.天下之士 ②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A 项,动词,吝惜;动词,重视而加以保护。意义不同。 B 项,动词,控制、统治;动词,控制、统治。意义相同。 C 项,动词,沿袭;介词,凭借。意义不同。 D项,动词,招致;动词,达到。意义不同。 故选 B。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 ②序八州而朝.同列 ③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④流血漂.橹 ⑤乃也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⑦以愚.黔首 ⑧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 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B. ①⑤/②④⑥⑦/③/⑧ C. ①③/②④⑤⑦/⑥⑧ D. ①⑤/②③⑥⑦/④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判断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的活用类型能力。题干要求选出 “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①内:名词作状语,在内。②朝:使动用法,使…… 朝拜。③亡:动词作名词,逃亡的人。④漂:使动用法,使……漂。⑤北:名词作状语,在 北面。⑥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⑦愚:使动用法,使……愚昧。⑧水:名词作动 词,游泳。故选 B。 15.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 11 - A.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C. 自以为关中之固 D.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ABD 三项,“以为”,都是“以(之)为”,把它作为; C 项,“以为”,认为。 故选 C。 16. 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 又前.而为歌 C. 皆白衣冠...以送之 D.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具体用法的理解能力。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中,函,名词作状语,用木匣。 A 项,“箕踞以骂”中,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 B 项,“又前而为歌”中,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C 项,“皆白衣冠以送之”中,“白衣冠”,名词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D项,“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中,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故选 A。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B.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C.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D. 愿大王少假借..之 【答案】C 【解析】 - 12 -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 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 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无信”对应的是“没有信物”,还有是此意 的转移,如此题的“穷困”“假借”,还有词义范围的变化等,注意区分。A 项,精神潦倒, 走投无路;B 项,没有信物;C 项,宽容。 18. 对下列各句句式特点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状语后置句 B.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C.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D.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作答本类题型时,应注意积累课 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结合上下文进行分。 本题 A 项,“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翻译为: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正确语序为“太子 及知其事者宾客”,故本句定语后置句。本题选 A 项。 【点睛】文言句式的分析是文言文阅读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集中在文言文翻译上。在 文言文句式的判定过程中,应注意记忆标志性词语,如判断句中“…者…也”、“…也”。 对于倒装句式主要通过翻译比较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进行分析。 19.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吾从而..师之 A. 全都相同 B. 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 全不相同 D. 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 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词义弱化,词义强化,古 褒今贬等。“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所以”,古义:用 - 13 - 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众人”,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家,很多人。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教育小学生的教育机构。“不必”,古义:不一定;今 义:用不着,不需要。“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顺接词。 20.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 蛮夷或四夷。 B. 郡县: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 C. 宗庙:供奉历代国王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 三庙,士一庙。只要有条件,任何人都可以设宗庙。 D. 筑:中国古代传统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 广为流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C 项,“只要有条件,任何人都可以设宗庙”不当,庶人不准设庙。 故选 C。 21.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五更, 指平旦,是寅时,相当于现在的 3 点至 5 点。 C. 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 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鸿门宴》即如此。 D.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D项,“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表述错误,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 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 14 - 故选 D。 (二)文言文课外阅读(共 20 分) 廉希宪字善甫。幼魁伟,举止异凡儿。岁甲寅..,世祖以京兆分地命希宪为宣抚使。京兆 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暇日从名儒若许衡、姚 枢辈谘访治道,首请用衡提举京兆学校,教育人材,为根本计。国制,为士者无隶奴籍,京 兆多豪强,废令不行。希宪至,悉令著籍为儒。 至元元年,丁母忧,率亲族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则呕血,不能起,寝卧草 土,庐.于墓傍。宰执以忧制未定,欲极力起之,相与诣庐,闻号痛声,竟不忍言。未几,有 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缞绖。及丧父,亦如之。 奸臣阿合马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希宪穷治其 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帝谕希宪曰:“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 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对曰:“陛下圣犹尧、舜,臣等未能以 皋陶、稷、契之道,赞辅治化,以致太平,怀愧多矣。今日小治,未足多也。”因论及魏征, 对曰:“忠臣良臣,何代无之,顾人主用不用尔。” 方士请炼大丹,敕中书给所需,希宪具以秦、汉故事奏,且曰尧、舜得寿,不因大丹也。” 帝曰:“然。”遂却之。时方尊礼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受孔子戒矣。”帝曰:“孔 子亦有戒耶?”对曰:“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 十六年春,赐钞万贯,诏复入中书,希宪称疾笃。皇太子遣侍臣问疾,因问治道,希宪 曰:“君天下在用人,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臣病虽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政, 群小阿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殿下宜开圣意,急为屏除。” 十七年十一月十九夜,希宪卒,年五十。大德八年,赠忠清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 三司,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选自《元史·廉希宪传》,有删改) 2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 B. 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答讲求/民病抑强扶弱/ C. 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差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 D. 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 23. 下列对文中的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寅,干支之一。古代把天干、地支按照顺序相配,以六十为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用来 - 15 - 纪年,被称为干支纪年法。 B. 庐,古人在家人或亲戚死后,为守丧而在墓旁构筑居住的屋舍。文中廉希宪“庐于墓傍” 体现了他对母亲的孝敬。 C. 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 D. 受戒,指佛教信徒通过一定的宗教仪式接受戒律,或受训诫。皇帝命令廉希宪受戒,但是 遭到他的婉言谢绝。 2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廉希宪重视教育,坚信儒学。他首请任用名儒许衡掌管京兆地区的学校,把培育人才作为 根本大计,改隶属奴籍土人的身份为儒籍,坚守孔子的忠孝观念。 B. 廉希宪孝心深厚,忠孝两全。父母去世时,他遵循古代丧礼,每次痛哭就呕血,不能起身; 在被夺情之后,他虽然不敢违抗旨意,但仍然为母服丧。 C. 廉希宪敢于谏言,规劝皇帝。借助谈论魏征的时机,他向皇帝举荐忠正贤良之臣;当皇帝 让中书省提供方士炼丹所需的东西时,他上书劝谏,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D. 廉希宪深谋远虑,心系国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在太子派侍臣问疾之时,向太子传 递治国之道,提出治国在于用人,主张启发圣意,除去奸臣群小。 2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 (2)臣病虽剧,委之于天。所甚忧者,大奸专政,群小阿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 26. 廉希宪不仅尊崇儒学,多有政绩,而且在品德修养上也堪称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典范。请 简要概括他品格方面的特点。 【答案】22. C 23. B 24. C 25. (1)廉希宪彻底查办这件事情,把情况陈述出来使皇帝知道,(皇帝)杖责阿合马,免去他所 兼任的职务并(将其)归属负责该事务的官员。 (2)臣的病虽然严重,(但是我)把命交付上天。我非常担心的是,大奸之人独揽政权,众多小 人逢迎依附,耽误国家,危害百姓,这是(真正的)大病啊。 26.①忠诚为国,善理政事,能够直言进谏;②富有孝心,为父母丁忧,极尽孝道;③刚直不 阿,秉公执法,敢于严惩不法权贵。 【解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 - 16 - 句子的翻译是:京兆地区能够控制陇蜀一带,各王及贵族的封地分布在附近,当地百姓与羌、 戎杂居在一起,尤其被称为难治之地。廉希宪重视民众疾苦,抑制豪强,帮扶贫弱。 “左右”是“分布”的补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尤号”与“难治”是动宾关系,中 间不能断开,排除 B。 故选 C。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B 项,“在家人或亲戚死后”错误,庐指古人在父母或老师死后,为守丧而在墓旁构筑居住的 屋舍。 故选 B。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 项,“他向皇帝举荐忠正贤良之臣”理解错误,由原文“忠臣良臣,何代无之,顾人主用不 用尔”可见,廉希宪是说任何一个朝代都会有忠臣良臣,只是君主用或不用罢了,并未举荐 任何人。 故选 C。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1)穷治,彻底查办;状,情况;杖,名词作动词,杖责。 (2)剧,严重;委,交付;阿附,阿谀归附;误国误民,病之大者,判断句,耽误国家,危 害百姓,这是(真正的)大病啊。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丁母忧,率亲族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则呕血,不能起,寝卧草土,庐于墓傍”“有 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缞绖。及丧父,亦如之”概括出富有 孝心,为父母极尽孝道; “奸臣阿合马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希宪穷治其事, 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概括出秉公执法、刚直不阿; “方士请炼大丹,敕中书给所需,希宪具以秦、汉故事奏。且曰:‘尧、舜得寿,不因大丹 也。’”帝曰:‘然。’遂却之。时方尊礼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臣受孔子戒矣。’” - 17 - 概括出直言进谏、忠诚为国。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 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 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 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廉希宪,字善用。幼年时,身体魁梧高大,举止与一般儿童不一样。甲寅年,世祖皇帝 因为京兆地区分封土地,而任命希宪为宣抚使。京兆地区能够控制陇蜀一带,各王及贵族的 封地分布在附近,当地百姓与羌、戎杂居在一起,尤其被称为难治之地。廉希宪重视民众疾 苦,抑制豪强,帮扶贫弱。闲暇时候,跟从名儒像许衡、姚枢等人咨询探问治理之道,首先 提请朝廷任用许衡提举京兆学校,培养人才,作为根本大计。朝廷制度规定,士人不能归属 奴籍。但是,京兆地区有很多豪门大族,他们废止了这项制度,没有推行。廉希宪到任之后, 命令把这些士人的身份全部改为儒籍。 至元元年,丁母忧,廉希宪带领亲戚家人行古代的丧礼,三天不吃不喝,痛哭不止,以 致于吐血,不能起身,睡觉时就躺在草土上,在坟墓旁建造屋舍守丧。官员们认为丁忧制度 还没有确定,想要极力劝阻他,于是一起来到庐墓,但是听到他号哭的声音,最终没有忍心 劝阻。不久,皇帝下令让廉希宪夺情,恢复官职做事,希宪虽然不敢违抗旨意,然而出门做 事时身穿素服,回家之后就一定穿上丧服。等到父亲去世时,他也是像这样遵守丧礼。 奸臣阿合马专门总管财赋,适逢他的同党之间互相攻击,皇帝命令中书省重新审查此案, 众人畏惧阿合马的权势,没有人敢过问。廉希宪彻底查办阿合马的事情,把他的情况上报, 杖责阿合马,革去了他所统领的职权,并归属主管该事务的官员。皇帝告诉廉希宪:“官员 枉法贪污,百姓失业逃生,工匠不能提供足够使用的物品,财政不能供给充足的费用,先朝 时对这种情况忧心很久了。自从你做丞相,朕就没有这些忧虑了。”廉希宪回答说:“陛下 像尧舜一样圣明,臣等却没能用皋陶、稷、契等人的方法来辅佐您治理国家,教化人民,以 使天下太平,心中多有愧疚。现在略有政绩,不值得您称赞。”于是谈论到魏征,廉希宪回 答说:“忠臣良臣,哪一个朝代没有呢,只不过是君主用或不用罢了。” 方士请求炼制丹药,皇帝下令中书省提供所需的东西,廉希宪详细地把秦汉时期的旧事 上奏皇帝,并且说:“尧舜得以长寿,不是因为丹药。”皇帝说:“对。”于是停止了炼丹。 - 18 - 当时正尊崇礼待国师,皇帝命令廉希宪也接受佛教戒律,希宪说:“臣已经接受孔子的戒律 了。”皇帝问:“孔子也有戒律吗?”希宪回答说:“作臣子的应当忠诚,作儿女的应当孝 顺,孔子的戒律,就像这些罢了。” 至元十六年春,皇帝赐给廉希宪万贯钱钞,下诏让他再进入中书省任职,希宪说自己病 重。皇太子派遣侍臣探视,趁机询问治国之道,廉希宪说:“统治天下的关键在于用人,重 用君子国家就会大治,重用小人国家就会混乱。臣的病虽然严重,但是我把命交给了上天。 我最担心的是大奸之人独揽政事,众多小人阿谀归附,耽误国家,危害百姓,这是最大的病 啊。”殿下应当开启圣意,赶快为皇上消除祸患。” 至元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夜,廉希宪去世,终年五十岁。大德八年,赠忠清粹德功臣、 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为魏国公,谥文正。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裴侍御归上都 张谓 楚地劳行役,秦城罢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 离魂将别梦,先已到关西。 [注]此诗作于潭州(今长沙),诗人时任潭州刺史。上都,指都城长安。 2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首联写战乱平定后,裴侍御来潭州公干,现在要回去了。 B. 颔联写裴侍御一路所经之地,沿途风景优美,洞庭与武陵水陆并举。 C. “离魂”指分离的愁绪,尾联将送行化实为虚,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D. 这是一首送别诗,用语平淡,但诗味浓郁,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 28. 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是后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其艺术特色。 【答案】27. D 28.①炼字独特。两个动词“随”和“趁”,特别传神,“随”是跟从,读 者似乎感觉到水的流动;“趁”是追逐,读者似乎感觉到路上山花在风中摇曳。②使用了拟 人手法。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江月”和“山花”仿佛有了人的情感,使诗歌充 满了灵动。③前后照应。“江月随人影”照应颔联的“舟移”,“山花趁马蹄”照应“路出”, 构思巧妙。 - 19 - 【解析】 【2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 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 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 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着重渲染了离别的凄然和伤感”错,全诗只有最后一联渲染了离别的伤感,“舟移洞 庭岸,路出武陵溪”写行船的轻快,可见离愁与伤感并不是全诗主旨。 故选 D。 【2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 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 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本题要求赏析颈联“江月随人影,山花趁马蹄”。整体分析,这两句诗构思巧妙,因为这两 句分别照应前面的“舟移”和“路出”,体现了诗人巧妙的构思。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随”“趁”,把“江月”和“山花”拟人化,赋予了“江月”和“山花”以人的情态,运 用了拟人的手法。从炼字的角度看,颈联中的四个意象用“随”和“趁”两个动词连缀,别 具匠心,意味丰富;“随”和“趁”字有动态感,能让人感觉到江水的流动,山花的摇曳。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四)名篇名旬默写(每空 1 分,共 15分) 2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 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2)《赤壁赋》中写客人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0 -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桑叶之润泽,喻指女子年轻貌美。 (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 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5)《师说》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的观点是相似的。 (6)《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 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7)《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8)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都有所得的原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青青子衿 (2). 悠悠我心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桑之未落 (6). 其叶沃若 (7). 五陵年少争缠头 (8). 一曲红绡不知数 (9). 是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0). 师不必贤于弟子 (11). 故木受绳则直 (12). 金就砺则利 (13). 飞湍瀑流争喧豗 (14). 砯崖转石万壑雷 (15).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 字:衿、蜉、蝣、渺、沃、绡、缠、豗、砯、壑。 三、语言文字运用(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 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黄金芽”。我端着杯子细细端详, 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一股香气微微 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 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和老刘在微信上聊天。正聊着, 老刘发来“视频通话”请求。原来,他连接视频,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 白壶……错落有致,沿龙池之畔排列着一片茶壶雕塑群,据老刘说,足足有一百多个。“我 们村子现在都以茶为生。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茶叶主题的旅游景点呢。” - 21 - 视频里,老刘开心笑着,一脸的阳光…… 30.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 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B.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 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 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 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 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D. 看过石砲沟几十年,这里的山形是没有变化的——峰巅隆起,沟谷下沉,绵延起伏。四十 多年前是这样子,四十多年后依旧如此。 31.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特点。 3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从语 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30. D 31.①使用对称句,句式工整;②文白结合,“沿溪行”有文言色彩,“又 没多远”口语色彩突出;③语气上轻松幽默;④使用短句,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⑤流水 句,轻快流利。 32.①原文用排比句,句式整齐,韵律感强;②原文句子文学色彩更鲜明,更符合整个文段语 境;③原文从多个角度铺排,气势更盛;④原文句意更清晰。 【解析】 【3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的破折号是表示对前面的具体解说, 属于解释说明。 A 项,破折号引出总括性的说明; B 项,破折号表示突然转变话题或突出语意转折; C 项,破折号表示声音延长; D项,破折号后是对前面的具体解说,说与解释说明。 故选 D。 【3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 22 - 鉴赏品味语言一般可以从修辞角度、语体角度、句式角度、用词角度等几个方面分析。 “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从句式的角度来看,这段 话主要使用短句,没有过多的修饰,非常干净利落,同时“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和 “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结构一致,句式工整,且“出……”“沿……”“就到……” 采用流水句,流畅轻快;从用词角度来看,“沿溪行”有文言特色,而“又没多远”又是口 语,文白夹杂,富有特色;从这段话的内容来看,这段话是紧承“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 而来,后面是介绍老刘家的具体位置,语气上显得轻松幽默。 【3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首先理解原文句子和题干中改句的内容。“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 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和“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是说老刘放茶叶的具 体方式;然后分析原文的句子,“有的……,有的……,有的……”采用排比句式,句式非 常整齐,读起来很有韵律感;“有的……有的……有的……”使用了排比修辞,而整篇文字 文学意味很浓厚,所以原文中的排比句和文章的整体色彩更吻合;文中说“有的用塑料袋装 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从三种不同储存方式入手铺排,更有气势。 改动后的句子虽然也能表达文中的意思,但失去了文学意味,与整个语段的特点不合。 3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湖南耒阳考生钟芳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 676 分的成绩,名列湖南省 2020 年高 考文科第四名。钟芳蓉决定选择北大考古专业,在网上引起了热评。在部分网友看来,考古 是个冷门专业,毕业后很可能找不到工作。而另外一部分网友则认为,她完全有权利选择自 己喜欢的专业。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后悔。”钟芳蓉说,“确定自己的兴趣并坚定地选择了北大考古 专业,让我的成长有了更多的力量。” 这件事在某中学学生中间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或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做自己喜欢的事 湖南耒阳考生钟芳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 676 分的成绩,名列湖南省 2020 年高考文科 第四名。钟芳蓉决定选择北大考古专业,这件事在网上引起了热评。我认为,钟芳蓉选择考 - 23 - 古专业,是因为她喜欢考古专业;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值得鼓励的。 人活在这世上,不光是为别人而活,更重要的是为自己而活,做最真实的自己。但丁曾 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的,人生在世,有时候不要太过于在乎别人的看 法,自己喜欢做,就要坚守,不要动摇。 听说过一个故事:两个老朋友在公园里散步,一个是州长,一个是亿万富翁。州长向老 朋友抱怨说他被政务搅得心烦意乱,经常失眠,并慨叹当初要是他当作家的理想不被生活改 变,该有多好。而亿万富翁则向老朋友诉说金钱使他失去了自由,并对当年一个人坐在海边 看潮涨潮落、晚霞翻飞的惬意念念不忘。这时,他们看到大哲学家罗尔带着孙女在草地上放 风筝的愉快场景,异口同声道:“他们真幸福!”于是,州长和亿万富翁走上前求教罗尔: “幸福是如何获得的?”罗尔看了看他们说:“做你喜欢做的事!”说完,又放起了他的风 筝。 在这多彩的世界里,我们做自己喜欢的事,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弹自己拿手的乐器, 烹饪美味可口的饭菜以及享受舌尖上的美味。我们可以多运动,坚持锻炼身体,去和大自然 拥抱,去公园走走,欣赏美丽的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亦是一种美妙的享受。陶醉在自己 的世界里,我们会很自由,很放松,完全不受他人限制,爱干什么就做什么,开心做自己。 所以,钟芳蓉也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戴建业就认为,选最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比选最赚钱的专业 重要。这个道理简单质朴,却又一针见血——如果不喜欢,又怎么可能有前行的动力?考古 专业“钱景”也许不让人看好,但是考古专业是钟芳蓉喜欢的,因为金钱的利诱而改变自己 的选择,又有何快乐而言呢? 哲学家告诉我们:“做我们所喜欢的,然后成功就会随之而来。”自己喜欢什么,爱好 什么,感兴趣什么就去尝试,去做,去实施。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会体验到一种快 乐。所以,我支持钟芳蓉选择自己喜欢的考古专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应用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现象发表看法。材料说,湖南耒阳考 生钟芳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 676 分的高分,而她决定选择北大考古专业,对于这件事网 友有着不同的看法,对此,钟芳蓉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审清这些材料内容后,考生可以依 据网友的看法或钟芳蓉的观点,谈谈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或感悟。比如,可以提出肯定的看法, - 24 - 肯定部分网友的观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可以从钟芳蓉说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后 悔”入手,谈谈喜欢做就大胆做,不要瞻前顾后;还可以从钟芳蓉说的“确定自己的兴趣并 坚定地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让我的成长有了更多的力量”入手,写写兴趣让成长更有力量, 因为兴趣,所以成功等;当然,考生也可以从就业的角度或其它角度考虑,提出相反的看法。 立意: 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后悔; ②兴趣让成长更有力量; ③不能因为利益而忽视冷门专业; ④因为热爱,所以成功。 素材: 1.号称智商只有“007”的憨豆先生,现实却曾是主攻电机工程学的牛津大学硕士,所以屏幕 上那个“轻度智障”的搞笑形象,实在不是他的本色出演。那么他又为什么放弃硕士学位来 演戏呢?因为热爱。他放弃了前途,去努力追求他热爱的东西。虽然刚开始,并没有人买他 的帐,只是觉得这个人很傻,但后来,他慢慢的靠着他独特的方式与脸庞,收获了大批粉丝 与观众的喜爱。观众们说“他本是一个博士,却演了一辈子傻子。”也许,他按照原有的生 活过下去,也会有不错的收入,但为了追求热爱的东西,他宁愿受苦,也要拥抱快乐。 2.看过一个国外的故事:有两个少年在厕所相遇,其中一个找另一个戴帽子的借了点儿手纸。 等出了厕所借手纸的给戴帽子的上了根烟,以示感谢。于是俩人边走边聊。戴帽子的说:“最 近家里逼着我学钢琴,可我怎么都弹不好,郁闷啊。”借手纸那位诧异地说:“钢琴有什么 难学的?我从五岁开始弹,现在越弹越溜。倒是我们家里人老逼着我写诗,烦呐。”戴帽子 的一听乐了,从背着的挎包里拿出一沓稿纸:“哥们儿就爱写诗,喏,这都是,不行你拿走 回家交差去。”关键在结尾处,原来这个不爱学琴的就是大诗人歌德,不爱写诗的则是莫扎 特。 3.最美舞者廖智在汶川地震后失去了双腿,这无疑是对她身体与心灵的摧残。她热爱舞蹈, 甚至嗜舞如命。治疗期间,她脑海里总是想像自己重返舞台的样子。然后,她想出了《鼓舞》。 可对廖智来说必须从跪立这个对常人来说很简单的动作开始训练。“我用力抓住床的扶把缓 慢地跪起来,刚跪一分钟不到双腿便开始颤抖,接着全身都颤抖起来……当我再一次跪起 来……几乎要倒下去……”太疼了,而且每天要疼 3 个小时,廖智硬是咬牙挺过来了。为了 完成《鼓舞》,她第二次手术一推再推,当双腿残缺、一袭红装的廖智在大鼓上翩翩起舞时, 震撼了现场所有人。之后,雅安地震,她戴着假肢送粮、送衣;为家乡义演,用所得善款回 - 25 - 报社会,传递爱心。尽管肢体残缺,但她用独特的生命展示了对舞蹈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祖国的热爱。 4.莎士比亚生于英国艾汶河畔斯特拉福德镇一个羊毛商人的家庭,父亲和母亲的文化程度都 很低。他在六七岁的时候,入学学习拉丁文和古希腊文。五年之后,因家庭破产,他只得中 途退学,前往伦敦谋生。到了伦敦,他四处奔走,到处央求,才找到为一家戏院的绅士赶车 的差使。由于工作间歇,他常能从门缝和小洞里窥看舞台上的演出,渐渐地对戏剧发生了很 大的兴趣。一次他偶然被老板抓差临时扮演了一个仆从,表演得很出色。这样,他便开始走 上了舞台,后来竟成了剧场的正式演员。要做一名出色的演员,莎士比亚深感自己的知识浅 薄,就利用点滴时间苦读,博览了大量的书籍,还广泛地接触了英国的社会现实,凭借自己 的努力,为剧团写出了《亨利六世》等三部剧本,引起了戏剧界的注意,紧接着,他又写出 了《理查二世》等剧本,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时,英国戏剧界正活跃着一批受过高等教 育的职业剧作家,这些“大学才子”根本瞧不起这位仅有五年学历的“马车夫”,他们咒骂 莎士比亚偷窃了“孔雀的羽毛”,是混进白鸽队伍中的“乌鸦”等等。莎士比亚对这些攻击 和谩骂并不理会,埋头创作,孜孜不倦。在后二十年的时间里,写成了叙事长诗 2 部,戏剧 37 部,十四行诗一卷共 154 首,成为举世公认的戏剧家、诗人和文学巨匠。 结构层次: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文章开头引用材料并提出观点: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是值得鼓励的。接下来,文章引用但丁的名句并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再次 论证观点。之后,文章联系现实生活,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论证在这多彩的世界里,我们应 该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因为利益改变自己的选择。最后,文章引用哲学家的话语进行结尾, 并在结尾处再次申明:支持钟芳蓉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整体看来,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丰 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