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教育联合体新2021届高三7月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湖南省教育联合体 2021 届新高三 7 月联考生物 时量:90 分钟满分:100 分 得分: 第 I 卷选择题(共 45 分) 一、选择题(本题 15 小题, 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经测定某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是 C、H、O、N、P,下列不可能属于其功能的是( ) A. 构成细胞生物膜的骨架 B. 携带氨基酸进人核糖体 C. 降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D. 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蛋白质是由 C、H、O、N 元素构成,有些含有 P、S;核酸是由 C、H、 O、N、P 元素构成;脂质是由 C、H、O 构成,有些含有 N、P;糖类是由 C、H、O 组成。 题干本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是 C、H、O、N、P,该化合物可能核酸、磷脂、ATP 等。 【详解】A、细胞生物膜的骨架是磷脂,磷脂的组成元素是 C、H、O、N、P,A 正确; B、携带氨基酸进人核糖体的物质是 tRNA,其组成元素是 C、H、O、N、P,B 正确; C、降低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的物质是胰岛素,该化合物是蛋白质,其化学元素中不含 P,C 错误; D、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的物质是酶,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核酸,若为核酸,其组 成元素是 C、H、O、N、P,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2. 华北地区经常出现苹果小叶病,有人认为可能是土壤中缺锌引起的,有人认为可能是土壤 中缺镁引起的。科学家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锌是植物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大量元素,镁是植物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 B. 在缺锌的完全培养液中观察到苹果苗出现小叶病,说明苹果小叶病一定是缺锌引起的 C. 在缺镁的完全培养液中观察到苹果苗出现小叶病,说明苹果小叶病一定是缺镁引起的 D.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的种类,因变量是苹果苗生长发育状况,得出的结论有四种 - 2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构成细胞的必需元素根据含量可以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做探究性实验要明确实验目的 和实验原理等,同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 【详解】A、锌是植物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镁是植物细胞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大量 元素,A 错误; B、在缺锌的完全培养液中观察到苹果苗出现小叶病,如果再加入锌元素,一段时间后症状消 失,则才能说明苹果小叶病一定是缺锌引起的,B 错误; C、在缺镁的完全培养液中观察到苹果苗出现小叶病,如果再加入镁元素,一段时间后症状消 失,则才能说明苹果小叶病一定是缺镁引起的,C 错误;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的种类,因变量是苹果苗生长发育状况,得出的结论有小叶病是 缺锌引起的、小叶病是缺镁引起的、小叶病是缺锌和镁引起的、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没有关 系等四种,D 正确。 故选 D。 3.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为观察花生子叶切片中的脂肪,在滴加苏丹Ⅲ染液后需用蒸馏水洗去浮色 B. 将叶肉细胞置于健那绿染液中,可观察到蓝绿色的线粒体,细胞质几乎无色 C.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应设置蒸馏水培养酵母菌的对照组 D. 采用样方法估计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和取平均值 【答案】D 【解析】 【分析】 脂肪可以用苏丹Ⅲ染液进行染色,最终被染成橘黄色。健那绿是活体染色剂,能把线粒体染 成蓝绿色。可以用样方法估计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但不能用样方法估计单子叶植物的种 群密度。 【详解】A、为观察花生子叶切片中的脂肪,在滴加苏丹Ⅲ染液后需用体积分数 50%的酒精洗 去浮色,A 错误; B、叶肉细胞因含叶绿体,故细胞质呈绿色,B 错误; - 3 -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因为可以形成自身前后对照,不用设置蒸馏水培养 酵母菌的对照组;C 错误; D、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且要取各样方的平均值,D 正确。 故选 D。 4. 下图是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原理及流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三倍体无子西瓜果实中肯定没有种子 B. 在四倍体西瓜植株上结出三倍体西瓜种子 C. 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 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普通西瓜为二倍体植物,即体内有 2 组染色体(2N=22),用秋水仙素处理其幼苗,令二倍体 西瓜植株细胞染色体成为四倍体(4N=44),这种四倍体西瓜能正常开花结果,种子能正常萌 发成长。然后用四倍体西瓜植株做母本(开花时去雄)、二倍体西瓜植株做父本(取其花粉授 四倍体雌蕊上)进行杂交,这样在四倍体西瓜的植株上就能结出三倍体的植株,在开花时, 其雌蕊要用正常二倍体西瓜的花粉授粉,以刺激其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胚珠不能发育为种 子,而果实则正常发育,所以这种西瓜无子。 【详解】A、三倍体植株所结的无子西瓜偶尔也会形成少量种子,A 错误; B、图中四倍体母本上结出的果实,其果肉细胞细胞为母本的体细胞,故果肉细胞有四个染色 体组,其中的种子是三倍体的种子,B 正确; - 4 - 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作用于细胞分裂前期,C 正确; D、上述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方法为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D 正确。 故选 A。 【点睛】 5. 将同一部位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分别浸在 0.3g/ml。蔗糖溶液(甲),0.5g/mL 硝酸钾溶 液(乙)。质量分数为 15%的盐酸溶液(丙)中。测定了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 化。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实验结束时,甲溶液浓度上升,乙溶液浓度下降,丙溶液浓度不变 B. 甲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是逐渐增大后达到稳定 C. 乙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D. 丙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不发生变化,细胞已经死亡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 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 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 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实验结束时,由于甲溶液中的洋葱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故甲溶液浓度下降,乙溶 液由于其中的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进入洋葱细胞而浓度下降,丙溶液为强酸会导致细胞死亡, 其中的浓度会因为细胞中物质的渗出而发生变化,A 错误; B、甲溶液中,随着质壁分离的进行,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的距离变化是逐渐增大后 而达到稳定,达到水分进出的动态平衡,B 正确; C、乙溶液中,洋葱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故在该过程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 壁间距离变化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直到恢复,C 正确; D、丙溶液为强酸溶液,细胞在该溶液中会死亡,因此,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不 - 5 - 发生变化,D 正确。 故选 A。 【点睛】 6. 有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能将体外无机物合成体内有机物的生物是生产者 B. 能将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是分解者 C. 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食物链上的营养级数不会超过五个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 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 【详解】A、自身能将体外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生物属于生产者,A 正确; B、能将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也可以是生产者和消费者,B 错误; C、因为能量流动具有逐渐递减的特点,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食物链上的营养级数不会超过 五个,C 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和食 物网渠道进行的,D 正确。 故选 B。 7. 有关科学研究史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斯帕兰扎尼通过鹰的肉块吞咽实验发现了化学性消化 B. 萨克斯进行半叶遮光法实验发现了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C. 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光合作用中 O2 的来源 D. 欧文顿依据相似相溶原理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结论 【答案】C 【解析】 【分析】 19 世纪末,欧文顿对细胞膜结构的研究结论是: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 6 - 1925 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 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 列为连续的两层。 1959 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观察细胞膜的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 质三层结构构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 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 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 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O2 来自水;(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 CO2 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A、斯帕兰扎尼进行鹰的肉块吞咽实验发现了化学性消化,为酶的研究揭开了序幕, A 正确; B、萨克斯采用半叶遮光法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B 正确; D、卡尔文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过程中 C 的转移途径,C 错误; D、欧文顿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得出膜由脂质组成的结论,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8. 豌豆的粒色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粒形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两对基因 独立遗传,现有黄色圆粒(甲)、绿色圆粒(乙)、黄色皱粒(丙)三个纯合豌豆品种。下列 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用甲与丙或乙与丙的杂交组合可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B. 甲和乙不能作为亲本进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 C. 乙与丙杂交组合的子二代中重组类型占的比例为 3 8 D. 鉴定绿色圆粒植株基因型的最简便的方案为让此植株自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 - 7 - 分离,非等位基因会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重组。 【详解】A、甲与丙或乙与丙的杂交组合分别能通过 R 和 r,Y 和 y 来验证分离定律,A 正确; B、甲和乙中不含 r 基因,故二者不能作为亲本进行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B 正确; C、乙与丙杂交组合的子二代中重组类型为绿色皱粒(yyrr)和黄色圆粒(Y_R_),其中绿色 皱粒(yyrr)占 1/16,黄色圆粒(Y_R_)占 9/16,故重组类型占的比例为 5/8,C 错误; D、鉴定绿色圆粒植株基因型是纯合还是杂合,最简便的方案为让此植株自交,看子代是否发 生性状分离,D 正确。 故选 C。 9. 下图表示某高等哺乳动物卵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下列分 析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细胞核 DNA 分子数不变,染色体数加倍 B. ②过程中着丝点分裂是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直接原因 C. ②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类型多样的主要原因 D. 若分裂产生的 F 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 XX,则肯定是图中④过程发生异常引起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从原始生殖细胞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在减数分裂中,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 胞的一半。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 成后,形成初级性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产生的子代细胞中 染色体数目减半,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产生多种多样的配子。在减数第二次分 - 8 - 裂中,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体单体成为独立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其次,胞两极。 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 第一极体,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一个卵细胞和极体。 【详解】A、①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完成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 分子数增加,A 错误; B、②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B 错误; C、②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产生的子细胞中非同源 染色体的组合类型多种多样,C 正确; D、F 细胞为第二极体,若其性染色体组成为 XX,则有两种可能的原因:若 XX 为姐妹染色单 体未分离形成,则是④过程发生异常,产生的 F 细胞中含有 XX 染色体,G 细胞则无 X 染色体; 若 XX 为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形成,则是②过程发生异常,即 XX 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一起进入细 胞 C 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进行,产生的 F 细胞和 C 细胞中都含有 XX 染色体,而 D、E 细 胞中无 X 染色体,D 错误。 故选 C。 【点睛】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复制后由 着丝点相连,DNA 分子数加倍,而染色体数不变。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发生联会、交叉互换、同 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而非同源染 色体的自由组合增加了子代细胞的多样性。减数第二次分裂中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 分离,子细胞染色体数目是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 10. 在一名被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 感染而康复的病人血清中。检测到高水 平的抗 MERS-CoV 抗体,下列有关该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与 MERS-CoV 等多种病赤发生结合 B. 水解的产物中可能含有非必需的氨基酸 C. 由内质网发出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 D. 由浆细胞和记忆 B 细胞中的核糖体合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运输过 - 9 - 程,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 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由囊泡包裹着到达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再加工,然 后形成囊泡,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消耗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 【详解】A、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故不可以与 MERS-CoV 等多种病原发生 结合,A 错误;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水解的产物中可能含有非必需的氨基酸,B 正确; C、抗体作为分泌蛋白,其分泌过程是由高尔基体发出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分泌出去的,C 错 误; D、抗体是由浆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的,D 错误。 故选 B。 【点睛】 11. 下图表示某田间老鼠防治前后种样的数量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对老鼠防治的最佳时间是 t2 B. 防治前老鼠种群数量围绕 K1 波动 C. 防治后老鼠种群数量围绕 K2 波动 D. A 与 B 曲线在 t3 时各自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地老鼠防治前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这两条曲线都呈 S 型变化。S 型 曲线是在食物、空间等环境资源有限、有天敌等条件下的一种增长曲线。 【详解】A、对老鼠防治的最佳时间是 t2 之前,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小,不易恢复原有数量, - 10 - A 错误; B、据图可知,防治前老鼠种群数量达到稳态时,数量围绕 K1 波动,B 正确; C、据图可知,防治后老鼠种群数量达到稳态时,数量围绕 K2 波动,C 正确; D、A、B 两曲线在 t3 时各自达到 K 值,此时出生率均等于死亡率,D 正确。 故选 A。 12. 单侧光照射水稻的根和茎,结果如下图甲所示。在图乙中所标出的图甲中 a、b、c、d 对 应的位置,正确的是( ) A. B. - 11 -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甲可知,茎具有向光生长的特点,根有背光生长的特点。这与生长素的两重性以及不 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有关系。 【详解】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茎尖和根尖的生长素会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弯曲,导致背光 侧 b、c 的生长素含量分别高于 a、d。茎对生长素不敏感,b 侧生长素含量高促进作用强生长 快。根对生长素敏感,c 侧生长素含量高抑制其生长,生长的慢,据此可知,A 正确,BCD 错 误。 故选 A。 13. 将酵母菌研磨离心后,得到上清液(细胞质基质)和沉淀物(含线粒体)。把等量的上清 液、沉淀物和未离心的匀浆分别按顺序装人 A、B、C 三支试管和 D、E、F 三支试管中,在六 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溶液,将其中 A、B、C 三支试管放置于有氧条件下,D、E、F 三 支试管放置于无氧条件下,均保温一段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糖,砖红色最深的是 B 和 E B. 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橙色变为灰绿色的是 D 和 F C. 能够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只有 C - 12 - D. 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溶液变成黄色的有 A、C、D、E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中基质中; 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 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有氧呼吸 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合成的 ATP 数量最多。 【详解】A、B 和 E 中只含线粒体,故只有 B 和 E 试管中葡萄糖不反应,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 糖,砖红色最深,A 正确; B、只有 D 和 F 试管中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用酸性重铬酸钾检验,橙色变为灰绿色,B 正确; C、C 试管既含有细胞质基质又含有线粒体,条件为有氧,故只有 C 试管进行有氧呼吸,能够 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C 正确;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二氧化碳。A 试管只能进行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没有二氧化碳 产生,B 和 E 中只含线粒体,不能利用葡萄糖进行呼吸作用,故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验, 溶液变成黄色的有 C、D、F,D 错误。 故选 D。 14. 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正常的女孩和一个患某种遗传病的男孩,若不考虑变 异的发生,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是( ) A. 夫妇双方均携带有该病的致病基因 B. 该遗传病的基因不一定只位于 X 染色体上 C. 他们再生患病男孩和患病女孩的儿率一定相等 D. 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 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 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 - 13 - 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 X 染色体遗传。 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 Y 染色体遗传。 【详解】A、如果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该对夫妇一定都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如果是伴 X 隐性遗传,则该对夫妇中只有妻子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A 错误; B、控制该病的基因可能位于 X 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B 正确; C、若该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母亲为杂合子,父亲不患病,则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 1/2,生 患病女孩的概率为 0,C 错误; D、致病基因可能位于 X-Y 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当夫妇都是杂合子,且 Y 染色体上含的是隐性 基因(致病基因),可以符合题意,D 错误。 故选 B。 15. 如图表示哺乳动物(或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腺体代表甲状腺)。①~⑤表 示五个生理过程。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细胞所分泌的激素都具有高效性 B. 过程③分泌的激素较多时会反过来抑制①②⑤过程 C. 组织液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 D. 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后,过程①~⑤中首先加强的是过程① 【答案】B 【解析】 - 14 - 【分析】 图中过程①是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过程②是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过程③ 是分泌甲状腺激素,过程④、⑤是反馈抑制。 【详解】A、激素调节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故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细胞所分泌的激素都具 有高效性,A 正确; B、过程③分泌的激素较多时会反过来抑制①②过程,B 错误; C、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细胞都直接浸泡在组织液中,故组织液是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细 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C 正确; D、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代谢产生的热量增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达到一定值后, 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D 正确; 故选 B。 二、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 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 3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1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6. 人在阅读时间较长困倦时常用咖啡因提神,咖啡因能提神的原因是因为其有着与腺苷相 似的结构。人在困倦时会产生腺苷,一定量的腺苷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让人感觉疲 惫并昏昏欲睡。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分子腺苷与两分子磷酸分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可为多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B. 困倦时打哈欠,是因为二氧化碳可导致下丘脑中的相关神经中枢兴奋从而导致呼吸加深 C. 困倦提神时,咖啡因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导致腺苷不能传递信息 D. 困倦时,腺苷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发生膜电位变化 【答案】AD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感觉形成的部位在大脑皮层,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分析题意:一定量的腺苷与神经细 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让人感觉疲惫并昏昏欲睡,说明腺苷属于抑制性递质,能让一个神经元 的静息电位的差值增大。 【详解】A、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构成的,与两个磷酸分子结合形成的化合物是 ADP,可为 - 15 - 多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ATP,A 错误;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当周围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人也会感到困倦而打哈欠,这是 由于二氧化碳刺激了脑干中的相关神经中枢导致呼吸加深的结果,B 正确; C、咖啡因能提神的原因是因为其有着与腺苷相似的结构,故咖啡因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 结合,导致腺苷不能传递信息,C 正确; D、一定量的腺苷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会让人感觉疲惫并昏昏欲睡,说明腺苷属于抑制 性递质,能让一个神经元产生静息电位差值增大的变化,而能使膜电位变化,D 错误。 故选 AD。 17. 科学家以正常人及某种病患者的相应 mRNA 为模板合成了 cDNA.已知该患者相应蛋白质中 只有 32 号氨基酸与正常人不同,cDNA 中只有一个位点的碱基发生改变。对比结果见下表。以 下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研究对象 cDNA 的碱基位点 32 号氨基酸及密码子 94 95 96 密码子 氨基酸 正常人 G C G CGC 精氨酸 C G C 患者 G 组氨酸 C 注:组氨酸的密码子为 CAU、CAC A. cDNA 所含的碱基数等于 96 B. 合成 cDNA 时需要 RNA 聚合酶 C. 患者第 94 号位点的碱基对替换 D. 患者相应氨基酸密码子为 CAU 【答案】ABCD - 16 -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患者相应蛋白质中只有 32 号氨基酸与正常人不同,cDNA 中只有一 个位点的碱基发生改变,精氨酸的密码子为 CGC,而组氨酸的密码子有 CAU、CAC 两种,所以 患者 32 号氨基酸及密码子是组氨酸(CAC);根据精氨酸的密码子为 CGC,可判断正常人 cDNA 中模板链的碱基位点是 GCG,因此患者 cDNA 中模板链的碱基位点是 GTG。 【详解】A、如果相应蛋白质中只有 32 个氨基酸,则 cDNA 所含的碱基数等于 96(RNA 中碱基 数)×2=192 个;如果相应蛋白质中含有的氨基酸多于 32 个,则 cDNA 所含的碱基数大于 192 个,A 错误; B、合成 cDNA 是逆转录的过程,需要逆转录酶,B 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患者 32 号氨基酸及密码子是组氨酸(CAC),而原密码子是 CGC,根据表格可 知,患者第 95 号位点碱基发生替换,C 错误; D、由于 cDNA 中只有一个位点的碱基发生改变,说明 mRNA 中只有 1 个碱基发生改变,所以患 者相应氨基酸密码子为 CAC,D 错误。 故选 ABCD。 18. 下图为在适宜条件下甲、乙两种植物 CO2 吸收最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 ) A. 在黑暗条件下,甲植物呼吸作用强度较乙植物呼吸作用强度大 B. C 光照强度时,乙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中 C3 合物含量比 C5 合物含量高 C. 如果在图中 D 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中 C3 化合物的含量将增加 D. 甲植物在光照强度 B 时与乙植物在光照强度 A 时二氧化碳的消耗速率相等 【答案】ABC 【解析】 - 17 - 【分析】 1、题图为甲、乙两种植物 CO2 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光照强度为 0 时,两植物均 只进行呼吸作用,图中可以看出,甲植物呼吸作用强于乙植物;A 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是乙植物 的光补偿点,此时乙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而甲植物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B 点时, 甲植物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乙植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C 点时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均大 于呼吸作用,但是甲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明显高,D 为甲植物的光饱和点。2、由题图可知, 乙的光饱和点及光补偿点都比甲低,因此甲、乙两种植物在光照强度较低时乙更具有生长优 势。 【详解】A、据图分析,甲植物呼吸作用强度为 2mg/m2·h,乙植物呼吸作用的强度为 1mg/m2·h, A 正确; B、C 光照强度时,乙植物光合作用强度达到稳定,根据暗反应的特点,乙植物叶肉细胞叶绿 中 C3 合物含量是 C5 合物含量的两倍,B 正确; C、D 点突然停止光照,则 C3 的消耗减少,而 C3 的合成不变,因此短时间内 C3 化合物的含量将 增加,C 正确; D、B、A 分别为甲植物和乙植物的光补偿点,由于两者呼吸作用强度不相等,所以甲植物在光 照强度 B 时与乙植物在光照强度 A 时二氧化碳的消耗速率不相等,D 错误。 故选 ABC。 【点睛】 19. 研究发现:来自于胎盘的称为 Cdk2 的细胞,能够在心脏病发作时再生形成健康的心脏细 胞。Cdk2 细胞中除含有胚胎干细胞中所有的蛋白质外,还含有其他的蛋白质,使得这种细胞 直接迁移到受损的部位进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Cdk2 细胞再生形成的健康的心脏细胞中核 DNA 分子发生改变 B. Cdk2 细胞迁移到受损的部位时不发生体内细胞的编程性死亡 C. Cdk2 细胞再生形成健康的心脏细胞时发生着 ATP 与 ADP 的转化 D. 体内不同干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 18 - 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 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Cdk2 细胞再生形成的健康的心脏细胞属于基因分化,基因分化过程中 DNA 分子未 发生变化,A 错误; B、细胞凋亡是受基团控制的,Cdk2 细胞迁移到受损的部位时凋亡基因不表达,B 正确; C、Cdk2 细胞再生形成健康的心脏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故发生着 ATP 与 ADP 的转化,C 正 确; D、体内不同干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遗传信息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 择性表达,D 正确。 故选 A。 20. 如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 J·m-2·a-1.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中鱼与小鱼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 该食物网中中鱼 d 位于第三、四营养级 C. 流入人工鱼塘中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31920 J· m-2·a-1 D. 由于某种原因,小鱼 c 大量减少,那么一定时间内中鱼 d 的数量会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 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 失的。(2)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 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4)能量传递效率:10%-20%。 - 19 - 【详解】A、中鱼以小鱼为食,而且二者有共同的食物浮游动物,故二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A 正确; B、该食物网中中鱼 d 分布在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中鱼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 鱼→中鱼中,显然中鱼位于第三、四营养级,B 正确; C、流入人工鱼塘中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31920 J· m-2·a-1 和人为投放的饵料中 的能量,C 错误; D、小鱼 c 大量减少,则食物链缩短,能量消耗较少,中鱼获得的能量更多,在一定时间内中 鱼 d 的数量会增加,D 正确。 故选 C。 【点睛】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包括 5 小题,共 55 分。) 21. 某兴趣小组用白炽灯作为光源,探究光照强弱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结果发现: 置于密闭黑暗的环境中(CO2 度适宜)的植株,随着白炽灯靠近,植株光合作用增强,但靠近 到一定程度后,继续靠近,光合作用强度会减弱。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通常用 ________________来提取该结构中的色素。 (2)白炽灯距植株较远时。暗反应速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光合作用强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研究证明白炽灯距离 植株很近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 (4)将白炽灯置于适宜的距离时,检测发现密闭小室中的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其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 (2). 无水乙醇 (3). 光照强度弱,光反应产生的[H]和 ATP 少,限制了暗反应 (4). 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制造的有机物的多少(固定二氧化碳的多 少或产生氧气的多少) (5). 温度 (6). 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 碳浓度下降导致的,或者是受到了温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 20 -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 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 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 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 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详解】(1)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由于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 解中,因此通常用无水乙醇来提取该结构中的色素。 (2)实验目的为探究光照强弱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 量是光合速率的变化,实验中通过控制白炽灯与植株距离的远近来控制光照强度的大小,距 离越近光照强度越大,距离越远光照强度越小,因此白炽灯距植株较远时,光照强度低,光 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 ATP 的量较少,从而影响了暗反应过程中 C3 的还原过程,进而导致暗反 应速率较低。 (3)光合作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制造的有机物的多少(固定二氧化碳的多少或 产生氧气的多少)。研究证明白炽灯距离植株很近时,由于距离灯泡越近,会使得温度升高, 影响暗反应的酶活性,因此此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4)将白炽灯置于适宜的距离时,检测发现密闭小室中的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其原因 是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密闭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导致的,或者是受到了温度等其他 因素的影响。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原理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影响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实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2. 请回答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出现面色苍白,全身颤抖。这说明体内血糖浓度 _______________,细胞产热不足,难以维持正常体温。机体通过______________的方式加速 热量的产生,出现全身颤抖;出现面色苍白的主要原因是 - 2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神经元(细胞)通常分为三类,参与构成感受器的是_____________,参与构成效 应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机体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运送到全身各处,激素分泌 的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和____________调节。 【答案】 (1). 下降 (2). 骨骼肌收缩 (3).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加快, 血流量减少。 (4). 传入神经元(感觉神经元) (5). 传出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6). 血液循环 (7). 分级 (8). 反馈 【解析】 【分析】 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 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 体的分泌活动。 2.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 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详解】(1)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此时体内血糖浓度 下降,细胞产热不足以维持正常体温,所以通过骨骼肌收缩方式加速热量的产生,表现为全 身颤抖。另一方面通过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失,所以面色苍白。 (2)神经元通常分为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三类,其中参与构成感受器的是 传入神经元,参与构成效应器的是传出神经元。 (3)机体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全身各处,激素分泌的调节,存在着 下丘脑一垂体一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比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 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 则可以 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 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 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平衡调节、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 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3. 2019 年 7 月,澳大利亚爆发了一场空前的山火,这场火灾使得数以十亿计的动物丧生, - 22 - 毁灭了超 100 万公顷的森林和灌木,并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 CO2 答下列问题: (1)森林中啄木鸟能捕食昆虫,啄木鸟是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其最主要的作用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啄木鸟有“森 林卫士”的美誉,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大气中 CO2 量增多会导致_________。碳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 CO2 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大火被毁的森林--段时间后恢复,这属于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光 裸的岩石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比从森林因火灾被毁的地方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消费者 (2). 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 调节生物的种间 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 温室效应 (5). 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6). 碳循 环具有全球性 (7). 次生演替 (8). 长 (9). 次生演替有土壤条件及保留的种子, 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条件贫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较 慢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生态系 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及动物粪便中 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详解】(1)森林中啄木鸟能捕食昆虫,说明啄木鸟是消费者,消费者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三个功能,分别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啄木鸟有“森林卫士”的美誉,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的作用。 (2)大气中 CO2 量增多会导致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 环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涉及到的生理过程主要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大气中 CO2 能够随 - 23 - 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3)因大火被毁的森林仍保留了土壤条件,故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光裸岩石上的演替属 于初生演替,因没有初始的土壤等条件,故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比从森林因火灾被毁 的地方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的时间长。 【点睛】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 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抓住二者初始条件 的不同,是解答本题的一个关键。 24. 果蝇是遗传学研究的经典材料,其五对相对性状中红眼(E)对白眼(e)。灰身(R)对 黑身(r)、长翅(V)对残翅(v)、细眼(B)对粗眼(b)、直刚毛(D)对焦刚毛(d)为显 性。如图是雄果蝇 M(bbvvrrXedY)的五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的基因储存的遗传信息不同,遗传信息蕴藏在___________之中。 (2)摩尔根采用果蝇作实验材料,观察果蝇眼色的遗传,通过实验证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雄果蝇 M 与基因型 BBVVRRXEDXED 蝇交配,F1 生雌果蝇配子时,不能与 B 基因进行自由 组合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焦刚毛白眼雄果蝇与直刚毛红眼纯合雌果蝇进行杂 交,则子代雄果蝇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验证遗传规律,让白眼黑身雄果蝇与红眼灰身纯合子雌果蝇进行杂交得到 F1,F1 交配得到 F2 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 F1 产生的雌配子有 ______________种;若要验证伴性遗传时,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 F2 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2). 基因在染色体上 (3). b、V、v (4). 直 刚毛红眼 (5). 4 (6). 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 - 24 - 【解析】 【分析】 果蝇的体细胞中共有 4 对同源染色体,其中有 3 对常染色体和 1 对性染色体。据图可知眼色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Y 染色体上没有。 【详解】(1)不同基因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遗传信息就蕴藏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中。 (2)摩尔根通过实验,把一个特点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 基因在染色体上。 (3)雄果蝇 M 与基因型 BBVVRRXEDXED 蝇交配,F1 代雌果蝇基因型为 BbVvRrXEDXed,因为 B/b 和 V/v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不能与 B 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的基因有 b、V、v。用焦刚毛白眼 雄果蝇(XedY)与直刚毛红眼纯合子雌果蝇(XEDXED)进行杂交,则子代雄果蝇的表现型为直刚 毛红眼(XEDY)。 (4)为了验证遗传规律,让白眼黑身雄果蝇(rrXeY)与红眼灰身纯合子雌果蝇(RRXEXE)进 行杂交得到 F1(RrXEXe、RrXEY),F1 相互交配得到 F2,那么,在所得实验结果中,能够验证自 由组合定律的 F1 能产生的雌配子基因型及比例是 RXE:RXe:rXE:rXe=1:1:1:1。若验证伴性 遗传时应分析的相对性状是红眼和白眼,能够验证伴性遗传的 F2 表现型及其分离比是红眼雌 蝇:红眼雄蝇:白眼雄蝇=2:1:1。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应用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若要验证伴性遗传, 可通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对应的性状总会表现出和性别相关联来判断。还要注意能自由 组合的基因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且等位基因之间不能自由组合。 25. 果蝇灰体(E)对黑檀体(e)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连续观。察统计某地果蝇 种群基因型频率,统计结果如下表: 基因型 第 1 年 第 2 年 EE 51% 57% ee 11% 17% (1)据表分析,仅从果蝇体色判断,该种群是否发生进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 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 - (2)另一同学选取纯合灰体果蝇与黑檀体果蝇进行杂交,在子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黑檀体 雄果蝇。经分析,该黑檀体雄果蝇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亲本灰体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片段缺失。请设计两种方法来确定该黑檀体雄果蝇出现的原因。(注: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片段缺失的配子活力正常,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同源片段都缺失的胚胎致死)。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杂交实验。实验思路:用该黑檀体雄果蝇与纯合灰体雌果蝇杂交,获得 F1;F1 雌雄自 由交配,观察、统计 F2 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黑檀体雄果蝇出现 的原因是亲本灰体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黑檀体雄果 蝇出现的原因是亲本灰体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缺失。 【答案】 (1). 没有进化 (2). 种群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3). 用显微镜观察该黑 檀体雄果蝇的染色体形态是否正常 (4). 若 F2 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果蝇∶黑檀体果蝇= 3∶1 (5). 若 F2 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果蝇∶黑檀体果蝇=4∶1 【解析】 【分析】 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 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1)据表分析,第 1 年果蝇种群中 EE 的基因型频率为 51%、ee 的基因型频率为 11%, Ee 的基因型频率为 1-51%-11%=38%,则第 1 年果蝇种群中 E 的基因频率为 51%+38%/2=70%,e 的基因频率为 1-70%=30%。经计算可知:第 2 年果蝇种群中 E 的基因频率为 70%,e 的基因频 率为 30%,两年间与果蝇体色有关基因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仅从果蝇体色来说,该种群 没有发生进化。 (2)染色体片段缺失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出来,所以可用显微镜观察该黑檀体雄果蝇的染色 体形态是否正常来确定该黑檀体雄果蝇出现的原因。还可以让该黑檀体雄果蝇与纯合灰体雌 果蝇杂交,获得 F1,F1 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得 F2,观察、统计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 若该黑檀体雄果蝇出现的原因是亲本灰体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则该黑檀 - 26 - 体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ee,其与纯合灰体雌果蝇(EE)杂交得 F1(Ee),F1 雌、雄个体自由交配 得 F2,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果蝇∶黑檀体果蝇=3∶1; 若该黑檀体雄果蝇出现的原因是亲本灰体果蝇在产生配子过程中染色体片段缺失,则该黑檀 体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Oe(O 表示含 E 的染色体片段缺失),其与纯合灰体雌果蝇(EE)杂交, 获得的 F1 的基因型为 1/2Ee 和 1/2EO,F1 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 F2 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缺失 相同片段时,胚胎致死,所以 F2 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灰体果蝇∶黑檀体果蝇=4∶1。 【点睛】通过子代的表现型确定黑檀体雄果蝇出现的原因,是本题的难点。学生先假设两种 原因分别正确,然后推出子代的表现型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推导中学生要熟知减数分裂的 过程,这样能熟练推导出染色体片段缺失时形成的配子情况。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