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高考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借代 夸张 对偶 排比 反问 设问 比喻——打比方: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一般比喻句都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诗经中的“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指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1.明喻: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比喻。比喻词有:像”“如同”“好比”“仿佛”“宛如”“一样”等。例如: ①姑娘就像花一样,小伙子心胸多宽广。 ②网吧如同雨后的春笋,突然间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校园周围。 ③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2.暗喻:指的是本体和喻体都说出来,用“成”“变成”“是”“就是”“成为”“等于”等比喻词连接或者不用比喻词的比喻。如: ①她们是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②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知者。——《荀子》 3.借喻:指的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由喻体直接代替本体出现的比喻。如: ①天上的银盘皎洁明亮。 ②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③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①同类相比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五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如范仲淹、岳飞、文天祥、陆游、于谦、林则徐、谭嗣同等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同时又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同,不是同一类事物。 所有的比喻都是跛脚的,也就是说只取其一个相似点而已。 例如: 上排牙齿如同下排牙齿。 火车的汽笛如同轮船的汽笛一般发响了。 一、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2、化抽象为具体,深奥为浅显;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3、表达感情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比喻要贴切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 (没有相似点)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喻体不当)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判断下列比喻是否恰当 ①明净的未名湖犹如一面照妖镜。 ②红的、绿的、黄的,像黑夜中猫头鹰的眼睛。 ③这篇文章的结构十分严密,就像神经节和神经网的关系一样。 ④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顿时好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⑤机器隆隆响着/和着我心跳的韵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模仿下面句子的格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 审题: 要认真分析括号里面的要求,按照先“比喻”后“疑问” 的格式去组织,比喻句与疑问句之间应有内在联系,不能一味从形式上靠拢而忽略了内容上的关连。可以正面入手,也可以反面着眼。 (1)记忆是心的仓库,储藏了多少珍贵的往事? (2)眼睛是心的窗户,映出了多少美丽的风景? (3)虚伪是心的迷雾,抹杀了多少真挚的友情? (4)自卑是心的屏障,隔离了多少成功的机会?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①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③ 。 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答:① “刀法”喻“教育方法” ②“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 ③ “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比 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乙事物上,进行跨类式的描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 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1.拟人:把非人类的事物当作人来写,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例如: ■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 作或情态,或将此物当彼物来写。 例: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月亮一露脸,满天的星星就惊散了。 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 2、描绘形象; 3、表意丰富。 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3 、比拟是把人直接当物写,或把物直接当人写,把写人的词语直接描写物,把惯用于写物的词语用来直接写人。比喻则不同。把甲物说成像乙物,或是乙物,或者干脆用乙物来代替甲物。 比拟与比喻区别举例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 圣马克堂热情地迎接着八方游客。 住口,你这吠人的狗! 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 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我们要谨防弹衣炮弹。 借 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例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 例2: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例3:上面坐着两个先生,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借代种类 1、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6、结果代原因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7、原料代本体 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鲁迅《药》) ②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赠韦左丞》) ③我拿了新闻看,长腿装着无聊的脸,坐在安乐椅子上。(鲁迅译《现代日本小说集·沉默之塔》) ④金钗银钏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刘禹锡《竹枝词》) 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我买了一台“康佳”。 —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 樯橹灰飞烟灭。——借部分代替全体。 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 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n 辞格的综合运用 n 1.兼用 n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 2.联用 n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 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 ——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 读点鲁迅。——借作者代著作。 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借结果代事物本身。(代担心) 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解放军)——容易产生误解。 如何区分借喻与借代 相同点: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 1.看本体和客体(喻体、借体)具有相关性还是相似性。具有相关性的是借代,具有相似形的是借喻。 2.运用还原法,如果可以还原成明喻,那么就是借喻;不能,就是借代的修辞方法了。 举例: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对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这句话的含义是:中国不需要对长城的意义和作用否定的观点。 夸 张 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扩大夸张:就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大、高、多、重、强等处说,实际就是有意的言过其实。 1.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2.明日一早,定要家去了。虽然住了两三天,日子却不多,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的,都经验了。(《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 3.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4.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缩小夸张:是指故意把事物往小、低、少、轻、弱等处说,实际就是往小里的言过其实。 1.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 2.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4.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指的是故意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同时出现的。 1.他酒没沾唇,脸就红了。 2.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馍的香味来了。 3.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 4.叫一声:“请!”一齐举箸,却如风卷残云一般,早去了一半。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①同志们,你们看,我们的力量大如天。 ②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③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④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2.运用夸张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 比如“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再如“白发三千丈” 一眼便知是夸张,但如果说成“三尺”,就可能被误为事实,那就是事实上的浮夸了。 3.运用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就很少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选出下列没有运用夸张的一项( ) A.下了一天雪,到深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极了,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B.几年来的文治武功,在我犹如幼小时候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C.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会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D.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说这些昏话! B项 “子曰诗云”是借代旧教育的读物。 对 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句(或短语)组成一对句子,把两方面的意思突现出来。 对偶的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成分对偶: 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时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句子对偶: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注意:正确区分对偶和对比 对比: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描述。 例:有的人 骑在人民的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对偶与对比的比较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 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排 比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短语接连起来用。 1. 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2.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 3.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反 问 反问 即反诘。是无疑而问,答案就在问句之中,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明知故问、问而不答 ) 凭着崇高的理想、豪迈的气概、乐观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设 问 设问:是无疑而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自问自答)启人思考。 1.是谁创造了世界?是我们的劳动群众。 2.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设问和反问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是无疑而问,其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 2.联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科学的春天》) 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泰山极顶》) 修辞训练题 在画线部分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有些事情我们要勇于放弃,只有放弃才是明智的。悬崖上的青松懂得不放弃平坦,就难以展示自己独特的生命风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对什么都坚守,对什么都穷追不舍,则是愚蠢的,池中的鱼儿往往不知道放弃那些诱人的美味而上钩,从而把自己变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试题兼考修辞(拟人)、仿写、扩写、“连贯”诸项,有相当的综合性。所给材料,首句表明对“放弃”的看法,后面的话都是用来证明这一看法的。根据试题规定的“ 使分号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的要求,“风采”后可以接写“荒野上的梅花知道,只有放弃春天的舒适,才能赢得人们对自己的品格的赞美。”“美味”后可以接写这样的话:“池中的荷花不懂得在严寒来临之前要放弃漂亮的衣裙,从而使自己变得形容枯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