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六探究文本意蕴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六探究文本意蕴讲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核心突破 六 探究文本意蕴 ——思考要广,开掘要深 “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个小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 蕴。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 某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 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但是很多 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 也是不同的。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 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比如涉及的 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探究意蕴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 蕴;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小村即景 韩小蕙 ①这是晋中南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普通到你都不必问起它的名字。 我曾到过许多名山大川,譬如“归来不必看五岳”的黄山,“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湖,“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长江三峡,“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黄果树大瀑布等。但不知为什 么,在这些有口皆碑的天下胜景面前,我一次也不曾体味到像古村这样的地域文化给予我的 心灵震撼。 然而世事却偏偏这么奇妙。这晋中南的普通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了一种地域的魅力。 这一带的地貌真是奇特,令平原人看上一眼便永远难忘。 人正在大地上行走,突然,脚起脚落之间,路便没有了。探身一望,脚下就是直上直下 的悬崖,有的深度达数十丈,令人头晕目眩。 而身后,人刚才过来的地方,明明是平展展的土地。生着庄稼,长着树木,流着河水, 跑着马车。还有一座座土砖结合而筑成的农舍和用秫秆隔成的农家小院。从里面,不时传来 鸡鸣、羊叫和娃儿的笑声。 倏的,一群漂亮的狗你追我逐地奔了来,撒欢儿地在地上跑着、跳着、扑咬着,尽情地 嬉戏,却没见一只掉下崖去。 人在高处放眼望去,但见对面崖壁像是一面巨大的史前壁画,那上面的神秘图形令你读 不够也思不够。而远处,则是一派倒海翻江的山茆沟壑图,纵是天下最杰出的大师,也绘不 出它们的英雄本色。 老乡们却绝少这样看景。他们更相信老辈人留下的传说。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那会儿, 补到这里地界时伸了个懒腰,漏下一缕沙砾,地面上便不平起来。因为年深日久,他们早已 没有了对女娲的愤激,生命的因子里,只留下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在极不规则的地 表之上,他们竟顺势建起了房舍,形成村落,莳稼养畜,婚丧嫁娶。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 能在春种秋收之中,闻得一些戏文。何况,当青草漫满黄土世界之时,山茆沟壑也显得蓊郁 苍翠起来。鸟儿也能飞来几只,唧唧喳喳地叫上一阵。 这地方只是不能过冬天。一到荒凉的冬季,造化的穷凶极恶便再难掩饰了。 每当钻天杨的最后一片叶子被狂风吹落之后,生命的绿色消失殆尽,苍茫的黄土高坡就 裸露出它的贫穷。高崖与低谷之间,只萧疏着荆棘枯草的几只枝杈,天低云暗,更载不动悬 崖、坡坡、沟沟、壑壑的忧并愁。而夹带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只一阵紧似一阵地 刮着,对准光秃秃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一层黄土,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 ②在这样的日子里,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院子,更是门户紧闭。汉子蹲在炕 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黄 土的怒号和黄土的呻吟…… 这一切,是平原人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的。 与江南的鱼米之乡相比,不用说,这样的地域环境是太沉重了。 可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这里始终被称为晋中南宝地。庄户人家的日子红火,为历史上 偏居此隅的各路诸侯们奠定了太平昌盛的基础。气势恢弘的中原文化,也由这里播往陕北高 原,甚至河西走廊、祁连山脉。就连异族侵略者,也不敢贸然践踏这片神圣的黄土地——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老乡告诉我,在抗战最严酷的 1940 年,小鬼子也只有在大规模“扫荡”时,才敢来村子里指 指戳戳。 到底是谁的功勋呢? 人杰?地灵?还是天意? 天意不过是人们自己编造出来的感觉。地灵向来也是依靠人杰才得以体现的。归根结底, 我以为,还是这里的人民是有血性的人民。自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们的挑战意识。倘若 人类不劳动,不创造,不抗争,不奋斗,天天依赖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优哉游哉地享受,恐怕 这世界上根本就没今天这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 这读不透也思不透的“史前壁画”,这倒海翻江的“山茆沟壑图”特别是这依地势而形 成和兴旺的小村,永远地载入我的记忆。我清楚,在今后的人生之旅上,我会常常想起它们 来的。(选自《现代散文鉴赏》,有删改) 本文题目是“小村即景”,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只是在写景,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 文章创作动机的理解。 角度一:写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三:告诉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一: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借小村之景,即奇特的地形,恶劣的气候,体现人民 的精神气质,抒发了对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赞美,表达了对小村人民坚忍不拔精神的钦佩 之情。 角度二:自然环境如此恶劣,小村不愿向命运低头,村民们择佳地生息,奋发图强,体现了 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的思考。 角度三:小村人乃至整个人类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不息的进取精神,不仅给作者以巨大的 心灵震撼,也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激励着我们拼搏进取。 备练试题: (1)画线句子①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为下文描写小村的普通恶劣的自然环境埋下伏笔;(2)欲扬先抑,点出小村的普通, 与下文提及的名山大川形成强烈反差,从而更突出小村体现的地域文化给我极大的心灵震撼; (3)使文章有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运用拟人手法,“狂风的怒号和黄土地的呻吟”等将风和黄土地予以拟人化,生动 形象地表现了风之狂,冬季气候之恶劣,地域环境之沉重。 ②运用夸张手法,“狗也不敢跑出门去”“ 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动形象地表现了小村冬季气候之恶劣,造化的穷凶极恶。 ③运用侧面描写手法,通过人的动作与表现,如 “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 了的娃儿”,突出了小村冬季环境之肃杀。 (3)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拿江南鱼米之乡的地域和黄土高原地域的对比,突出小村地域的沉重恶劣,层层对 比之下,使小村的地域魅力凸显出来。 ②平原人与小村里的人对比,气候对平原人来说是无论如何经受不住的,而村里人却从容忍 耐,从而突出小村人的坚强。 ③普通的小村与名山大川构成对比,说明小村体现的地域文化给我极大的心灵震撼。 ④小村里的人“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之中享受到些许乐趣,感受到大自然 的生机,与冬天再难掩饰的“造化的穷凶极恶”形成对比,说明小村严冬生活之艰难。 准确探究有四个关键: 1.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内寻找依据。 探究性阅读讲求个性化认识,但认识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切不可对文本只做粗略肤 浅的浏览后,就乱作分析,乱下判断,从而犯误解文意的错误。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效 果应当得到尊重。 2.善于选择不同角度。 要想获得丰富意蕴,就必须善于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散文的切入角度主要有内容、主 题、结构、手法等,其中内容、主题角度是最主要的角度,要打开它们,须讲究不同的方法: (1)因形悟神。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就是文本中有丰富而不同的材 料,如不同的人、物、事、景等,不同的材料,蕴含着不同的意蕴。要善于从不同的材料挖 掘不同的意蕴。 (2)见微知著。要从文本中那些细微的材料、细节中挖掘丰富的意蕴。 (3)因象取神。散文中的形象有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可以挖掘人物形象中蕴含的道德 品质、精神特质、人性内涵,可以挖掘自然形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神象征。 (4)借助语言。抓住散文中的议论抒情性语言,探究其内涵。 3.善于由表及里探究。 文本的意蕴一般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而深层意蕴则既包含文本的深层含义,更指向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以及哲学、美学、文化等 方面的意义。 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有: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主静,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 统;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吃亏是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 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 苦难的悲悯情怀等,核心是人的关怀。 要挖掘出上述纵深层面的东西,除了具备较深的语文素养外,“由表及里”是一条重要 途径。所谓“表”,是指探究题涉及的文本中的基本内容,以此为立足点,建立起与上述深 层意蕴的联系,从而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意蕴开掘。如探究民族心理常常是由此及彼,通过 文本中的“这一个”,见出“一类”和“一批”,从而揭示出具体形象的典型意义;探究人 文精神,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升华,从而折射出人、物、事、理的本质特征。 4.善于有序呈现结果。 答案要体现不同的探究层面和角度,层面与角度应属不同的维度,彼此不可交叉、重复; 组织答案时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有序地排列,且在每一条要点的前面,都要尽可能地用 一句纲领性的语句作提示,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层次井然。另外,不论选择“角度” 还是“层面”,都要选定在两至三个,这样可以充分满足“不同”的要求。 散文阅读探究类题,其立意是强调散文的整体阅读,是对散文的表达技巧、思想情感意 蕴和作品的价值观、审美观、人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以及作品所带给人们的启示、 思考等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探究。 一、句子意蕴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墓 地 冯骥才 ①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死亡也是诗,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续,这是使我每逢 到国外,路经一处墓地,必要进去流连一番的原故。它与中国坟地不同,毫无凄凉萧瑟之感, 甚至像公园,但不是活人游乐而是死人安息的地方,处处树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坟墓 都是优美的石雕,有的称得上艺术杰作。在德国我见过一座墓,墓石两边浮雕一双巨大的耳 朵。死者长眠地下,还要倾听世间的万籁,这才叫不甘寂寞。这一双大耳线条浑厚而洗练, 和胖墩墩的墓石谐调为一个浑厚的整体。墓碑上刻着一行字:“我带不走的只有爱。” ②看来这雕刻家像死者的朋友一样了解他。 ③漫步墓地间,浏览在那些树影深处、花草丛中各式各样的坟墓,真比在安特卫普的雕 塑公园享受更多也感受更多。因为这里永远沉睡着无数连梦也没有、绝对安宁的灵魂。他们 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人。此时,每一个墓穴里安葬着一个故事。小说家 的故事是虚构的,他们的故事却是真实的。他们的容貌、个性、过失、业绩、命运以及真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的内心无从得知,只有任你去猜,一大片人生的想象构成墓地无限的空白。仅有的提示,便 是墓碑上的铭言。我最喜欢伫立在这些陌生人的墓前,默然读着这些碑文。墓碑上很少“树 碑立传”和“歌功颂德”,大多只有生卒年月,还有一句或几句话,大多是死者留下的遗言, 或是他的亲友对其最后的馈赠。有几个碑文至今依然记得: “所有的事我都快乐,包括这一次。” “我是个酒鬼,现在才真醉了。” “忘掉这个人的过失,记着他的好处。” “你不认识我,我从未成功过;我的朋友都牢记我,凡事我都认真地做过。” ④常常见到墓碑前斜放着一枝鲜艳的玫瑰,或是一大束死者生前喜欢的花。那是饶有诗 意的想念。 ⑤在英国一处墓地,深秋天气,我见到一个老年妇女在地上拾落叶。她把精心选择到的 最美最红的叶子一片片轻轻放在一座坟墓碑上的石板上。她做得好虔诚,又好像在享受着什 么。我在公墓绕一圈回来,她不见了,只有墓穴上盖一大片秋叶。太阳静静晒着,好像愈晒 愈红…… ⑥欧洲宗教说死者要进天堂,中国佛教说死者要进地狱。进天堂快活而安详,因此西方 的葬礼没有闹丧。幻想的形象是天使,不是阎罗小鬼牛头马面;祭奠用鲜花而不用人的纸花。 西方宗教思想讲出世,中国的儒家讲入世之道,对死的想象紧紧联系着生存现实,每到祭日 便要烧纸钱纸衣纸车纸马,如今还烧纸电视纸洗衣机。中国人重实际,这也是中西文化传统 的区别。 ⑦夏威夷的一片墓地给我印象独特。在山顶一片平荡荡的绿茵地上,放着上千块距离相 等的方石板,大约一本杂志大小,这是小小石棺,是埋葬骨灰用的。据说凡是参加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人都可以埋葬在这里,石板上只有号码,埋葬好,就按号码把死者名字刻在前方一 堵青色的墙上。这地方风景极美丽,无时无刻都有潮湿的海风轻轻吹拂,清爽而透亮。石棺 是统一规格的,不论死者身份,不分大小粗细,完全相等。我猛然想起雨果在巴尔扎克墓前 的一句话:“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⑧当然,凡是对死的寄语,都是对生存世界的追求。 1.结合全文,探究“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的内涵,并谈谈你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内涵:这句话写对死亡的思考,死亡令人平等和自由,折射的是对生活的看法;表 达了作者对人生平等、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生存世界的良好愿望。 (2)感悟:既然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与其执着于死亡带来的哀痛,倒不如精彩过完活着 的每一天,使生命充满色彩,坦然面对生命的最终归宿。 备练试题: (1)分析文章开头“死亡并非凄惨,并非一片空茫”这句话的作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以议论起篇,写出作者对死亡的认识;b.引出下文对外国墓地的描写。 (2)赏析文章第⑤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通过对老妇人捡拾红叶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反映她用浪漫美好的方式表达对逝者深 情的思念,体现了对死亡超脱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这种纪念方 式的欣赏态度。 (3)第⑥段插入关于东西方对待死亡态度的议论,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说明西方墓地毫无凄凉萧瑟之感的原因;揭示中西方对死亡的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 使读者对死亡有更深刻的认识,对生与死有更理性的态度,深化了文章主题。 探究句子意蕴同理解句子含意的方法差不多,或者说它要以理解句子含意为基础,善于 抓住句子的具体特征,从关键词语、内部结构、表达特点等入手。但是,它与理解句子含意 毕竟不在一个能力层级,它是探究级,其难度与广度均超过理解层级中的句子含意。它所选 择的句子位置靠后(多是文末句)、内涵深厚,是要从全文乃至文外的角度来探究的。具体说 来有: (1)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探究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以,在弄 清句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 联系主旨探究句子,一定能探究出句外意蕴、更深层的意蕴。 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开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看看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对于所给句子的深层意蕴,要特 别善于抓住它背后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抓“作者”要素。 (3)看看文本写作的时代背景。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 面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可能要求考生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或作品中特别重要 的句子进行合理的解读、探究。当然,我们反对机械、生硬地联系。 二、启示感悟探究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聆听寂静 魏艳枫 我们惧怕沉默, 声音救赎。 但沉默无限, 它没有面相。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美]爱米利·狄金森 ①有人说沉默是金,对我来说,沉默的确像黄金一样宝贵了,因为我再也找不到可以沉 默的所在。我周围到处都是声音,如果我想沉默,没入自己心灵一会儿,立即就会有人来要 我发言或要我听他们发言。因为他们不能沉默,所以,他们也要来破坏别人的沉默。沉默就 像孤独,是这些躁动的人无法理解的领域,所以,他们要将其化为一种他们可以理解、可以 控制的东西,如果他们不能,在他们看来,这种事物就是与他们敌对的。 ②都市里到处充满了喧哗——长满绿树的花园中,许多人在随着歌曲的节奏跳舞,从早 到晚地跳,如果没有这种狂歌劲舞,他们就会觉得乏味。公交车中、出租车中、穿越原野的 火车中、高空飞行的飞机中,总是有电视机在播放各种节目或有广播或有歌曲在播放。除了 睡觉的时间之外,旅客们的整个行程都被这些节目填满,似乎大家觉得这样才是生活,而如 果没有这些声音,旅途就会变得令人无法忍受的无聊。都市里的许多餐厅都会播放乐曲伴随 客人进食,而许多超市也会播放乐曲。都市里的生活似乎是永远的躁动,这些人要一刻不停 地活动,不活动他们的生命力就会搅得他们烦恼不安,为了把这生命力释放掉,他们就会去 破坏,而当他们太累,没有力量活动时,他们就会像画上一个休止符一样猛然地睡去、沉入 断灭。而断灭不是宁静,我曾经以为睡眠可以忘忧,可是,我入睡前有什么烦恼,睡醒之后 就还有什么烦恼,短暂的丧失意识的状态没有给我带来我想要的愉悦。所以,无论在断灭中, 还是在躁动中,都市都不是宁静的,就像无论是在绝食中,还是在暴饮暴食中,人都是被食 欲控制的。 ③宁静不是没有声音,相反,宁静是声音的最好的表达,它给你声音,又让你觉得没有 声音,而当你感受不到声音的存在时,你才最好地接近了声音。 ④我曾在一座山中居住了一个夏季,山中从早到晚都是有声音的,可是,我却觉得没有 声音,因为这些声音是与我融为一体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洞开的窗口就会鸟语盈耳; 中午,是杨树林和槐树林中的蝉鸣;傍晚日落时,池塘边的蛙鸣响起;深夜中则是蟋蟀喁喁 的低唱。时而,有一声野鸡的啼唤给这宁静的奏鸣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切都那样热闹 又那样寂静,如果沉入其中,甚至可以听到草木生长的声音。 ⑤宁静不是死寂。没有声音的静室中不是没有声音的。死寂是黑色的,宁静却是白色的, 黑色是丧失了所有颜色之后剩下的空缺,白色却是所有颜色相加的和,包含所有颜色。静中 声音在所有声音之上,因而无声。在冥想的静室中,心绪的变动创造了每一种声音,所有这 些比光线还要快的变化的声音又汇合成一支像水波上的万种色彩相混一样的乐曲,它就是灵 魂的乐。在寂静中,这灵魂的乐才会显现,在喧闹中它就会消失,就像在机器的轰鸣和电车 的轧轧声中蝉和蟋蟀的低唱、水面上浪花起落的声音、地上草生长的声音就听不到了那样。 许多人为了逃避听这灵魂的乐就陷入了人造的乐中,他们实在是因为享受不了宁静才进入喧 闹,就像因为没有能力孤独才去找伴侣那样。许多人偏爱滋味浓厚的食物,滋味浓厚的食物 都是加了很多人工调味料的,这会破坏食物天然的香味,也会破坏人的味觉,而这些人总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喜爱这种食物是因为他们的味觉已经被破坏,不能尝出食物天然的香味了,于是,他们用人 工调料刺激自己,而人工调料会让他们的味觉更进一步离开天然的香味。人的心灵因为喧闹 的破坏远离了宁静,人又借助进一步的喧闹逃避这远离,于是都市中就变得越来越喧闹。 ⑥我曾短暂地居住在一个乡村,那里到处充溢着泥土清香般的静意,这静意饱含着蔬菜 的新鲜、果实的甜蜜和牛羊的欢悦。当我整个地投入其中,像干渴的人把头埋入清凉的泉水 中时,我受损的生命和心灵又得到重生,好似大雨过后干裂的地面上又长出了青草。而我们 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拜速度与力量的时代,总想把柔软的事物淘汰,因而它充满了躁动,它 只能给人止痛药,却不能让人伤口愈合。 ⑦有一位作家曾问:“你听见这些群山的寂静了吗?”我也要问:“你听见自己原来的 寂静了吗?”(有改动) 2.谈谈你对标题“聆听寂静”的理解及读了文章后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理解:“聆听寂静”既指去除都市的人为的喧闹,能够静下心来听到自然的声音, 也指听到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 (2)感悟:当今社会有很多人追求速度与效益,内心过于浮躁,静不下心来,心被蒙上了一层 灰,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应多聆听内心的呼唤。 备练试题: (1)第⑤段中“他们实在是因为享受不了宁静才进入喧闹”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分条 列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破坏别人的沉默。②花园中狂歌劲舞。③旅行中听广播看电视。④在餐厅、超市播 放音乐。⑤活动到累得睡着。⑥陷入了人造的乐中。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使听觉与视觉相通,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人真正拥有宁静之后感 受到声音的瞬息万变与丰富。 (3)第④段和第⑥段看似相像,但在内容和写法上有细微差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内容上:第④段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来解释宁静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声音与自然 和“我”融为了一体;第⑥段主要通过描写乡村生活的静意,表明人需要回归自然,在自然 的静意中愈合受损的心灵并获得重生。 ②写法上:a.第④段主要以时间为序,生动细致地描写了从“早晨”到“深夜”听到的各种 声音,第⑥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人需要宁静的心灵需求;b.第④段 以环境描写为主,第⑥段以议论抒情为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启示感悟探究题要掌握三个角度: ①文本角度。就是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抽取相关语句或内容提炼思想与认识,绝不可 脱离文本泛谈自己的感悟。 ②社会角度。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谈感悟启示。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社会意识, 就是为社会做些什么,承载什么样的社会担当。 ③个人角度。就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与阅历去感悟。 谈启示感悟,可以多点出击,也可以就文本的某一点生发开去,谈深谈透。 意蕴探究题还有其他一些题型: (1)标题意蕴探究题。其基本方法同前面理解词句内涵中的标题含义和作用差不多。需 要强调的是一定要在全面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切入:①表层含意与深层含意;②是 否点明了文中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内容;③是否表明了作者的情感倾向;④是否揭示或点明文 章的主旨;⑤是否是文章的线索。 (2)物象意蕴探究题。其基本方法同前面分析形象特点、作用中的物象特点、作用一样, 只不过它要综合全文,把特点与作用联系起来,由表及里,由实及虚。重点看其主旨意蕴、 象征意蕴和结构意蕴三方面。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合欢,合欢 李晓东 ①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②小城况味,多是从悠长悠长的小巷里荡漾出的,这是九岁的我就已经能感受得到的。 所以,当母亲牵着我的手慢慢走进不知名的巷道时,一种淡淡的情绪笼上我的心头。后来, 我学会了描摹那种情绪:忧伤。 ③事实上,九岁的我,和忧伤是不搭界的。三十八岁的母亲,似乎也看不出忧伤的样子。 天生的好皮肤让她总是显得比同龄人年轻十岁,同样一件的确良白衬衣,穿在她身上,就穿 出了时装的味道。母亲齐耳的短发,刚刚遮住耳朵,当她俯下身子给我整理衣服的时候,我 看见清晨的阳光投在她的脖颈上,让她的耳朵有了透明的质感,粉嘟嘟的耳垂让我忍不住伸 手去摸。母亲笑一笑,随手拂过脸颊的发梢,一段白皙的脖颈上也落下一片阳光。 ④这是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纵深的小巷是我们走 往住地的必经之路。小巷里隔三五步就见一棵槐树,粗壮的树干一个人不能环抱,浓密深绿 的树叶,漏着点点阳光。槐荫披拂处,是一个一个门庭,层层剥落的朱漆,锈迹斑斑的门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半掩着的木门,褪了色的对联,簇拥着一条碎石铺地,仅容我和母亲并排行走的小径,重重 叠叠的屋檐从爬满青苔的高墙上伸出来,把天空切割成一条窄窄的蓝色,随着我们的脚步晃 啊晃。 ⑤小巷尽头,豁然洞开,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水泥柱子上挂着“市政府招待所” 的木牌。院子里是一排一排白墙青瓦的平房,我随母亲走进一间,一开门,隐隐的霉味儿裹 挟着热浪扑面而来。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一种 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树,开着我从来没有见过的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 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⑥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见十来棵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 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如雾一般。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气。我站在树 下,看见那香气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然后 那香气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 重重叠叠。我在那香气里静悄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 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 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 ⑦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个名字让我喜欢,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 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 走近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待一会儿, 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让我失望的是,合欢在哪里呢? ⑧我真正认识合欢,是在羊城,那时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 漓,感觉自己已经奄奄一息。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我把 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倾泻。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棵大树, 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感觉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 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 我早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⑨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我茫 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在这里邂逅 的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 那香气里已然有了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过长沙,长沙的合欢看见过一个十九岁的白 衣少女仰面躺在火车站广场的草坪上,合欢就在她的头顶,默默看她。 ⑩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 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 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⑪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抹了胭脂一样。她从那香气里走过来 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 1.概括“我”第一次所见合欢树的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特征:高大深沉,柔美宁静,香气沁人。(2)象征意义:母爱、温暖与庇护。 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采用比喻手法,把合欢树的花比作“棉絮”“雾”,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合欢花的轻 盈柔美和芳香。(2)运用了排比和反复,写出了合欢花香的魅力,突出了“我”初见合欢时的 惊喜与震撼之情。(3)叠词的运用,如“丝丝缕缕”“重重叠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香的 悠长与浓重。(4)运用通感与丰富的想象写出“我”对花香的独特感受,富有韵味。 3.第⑥段和第⑪段用了相同的笔墨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次写母亲的头发与脸颊是实写,用合欢树的美来衬托母亲的美,写出了“我” 童年时对母爱的独特感受。第二次是想象,是虚写,“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在床,表 现了对母爱的眷恋与回忆。(2)结构上呼应前文,丰富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主题。(3)这种 重复行文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烘托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4.理解文中各个人生阶段有关合欢的叙写,探究文章的情感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合欢树是“我”最早的人生记忆,是走出童年忧伤的美好回忆,合欢是母爱的象征, 永远珍藏怀念。(2)在仓促茫然的青年时代,“我”漂泊外乡,合欢是亲情的温馨慰藉和对故 乡的思念。(3)如今“我”人到中年,而母亲老病,对母爱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表达了深深的 眷恋。(4)文末“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近合欢”,是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书 匠 陈人波 我是在一个小书摊上认识他的。他卖书,我买书;他是摊主,我是顾客。 那天,偶尔路过,忽见一处小书摊上堆着些旧书,便不禁心痒,大步过去,站到了书摊 前。眼睛扫描一番之后,便随手翻了几下《要面子的中国人》,觉得有些价值,便想买下。但 书上明码定价七元五角,他却抬到了十元,还声明一分不少。我嫌他的书太贵,便转身走了。 他却从旁边伸过一只手来,把我紧紧拉住,并让我坐到他的一张小凳上,一双犀利的眼睛全 方位地把我打量一阵之后,便涎沫四溅地把我“训”了起来。 他先毫不客气地问我,都读过些什么史书,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要面子、不要面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讲面子、掉面子的故事吗?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顾面子而争权夺利、大动干戈的故事吗?知 道多少中国人为了争面子护尊严而奋斗不息、视死如归的故事吗?又知道多少中国人在权力 与屠刀面前屈膝受辱、掉尽了面子的故事吗?如果你想知道这些故事,就请买下这本书吧, 花十元钱就知道中国历史上这么多事情,不值得吗?接着他又问我,知道现在纸张、印刷提 价了多少吗?最后还问我,高就什么职业,月薪多少,常买书吗?我闭目养神,让六根清净, 等他问完了,才开了口。我说:“你真行,我服了,你的书我买了吧。”这时,他才哈哈大 笑起来,把书塞到我手里,接过我的十元钱,让我走了。一路上,我觉得此翁真有意思,为 了卖出一本书,竟煞费这么多口舌说服一个顾客,其经营之道....可谓妙矣。 某晚,我与朋友在茶坊喝茶,偶然又遇上了他。隔桌相望,他笑笑,我也点点头。过了 一会儿,不知什么时候,他已坐到了我身边,热情地与我聊了起来。这时,我才知道他姓何, 年已六十开外,是某农场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前两年退了休,便来城里投亲戚,开了这个小 书摊。他的小书摊可谓“小”,占地不过几平方米,几块木板搭在一条黑乎乎的小巷的一个 角落里,木板上堆着的几乎都是旧书,也有一些眼下流行的通俗杂志和资料性较强的书刊, 报纸却只有一份《海南日报》。每天吃过早点后,他便守着他的小书摊寸步不离,午餐晚餐吃 的都是盒饭或快食面,生活有些苍凉。但他认为,一个老书匠晚年还能与书为伴,让书香陶 冶老情怀也算满足了。再者卖书可以赚钱,又可以多读些书,了解世界的新变化,开拓老脑 筋,何乐而不为?到底是人不离本行,老书匠开旧书摊,可谓对上了谱。 他说,他开这个小书摊已近一年了,摊子虽然简陋得不成样子,但来买书的人并不看你 的摊子如何,而是看你架上的书是否可读,读之是否有益。买书人往往先看内容,后看价格, 然后再磨嘴皮,这就得靠你大体上懂得书的内容,给顾客做说服性的宣传、鼓动,这样你的 书才可以卖得出去。原来,他是靠这能说会道的“三寸不烂之舌”来经营他的小书摊的,怪 不得他的书摊虽然简陋,但生意却不坏,每月下来总能赚三四百元,赚得自自在在,欢欢喜 喜。 我问他为何经销旧书,不进新书?他说,现在书价太贵,他没有本钱,所以只好收购旧 书,转手卖出,赚点小钱度晚年。他还告诉我,他十九岁那年就因国家需要提前从师范学校 毕业,走上了讲台,屈指算来,已有三十五年教龄,算是一名老书匠了,退休前还入了党呢。 如今别了三尺讲台,心里倒不是滋味呢,梦里还常常回到他那个熟悉的地方,回到一双双黑 眼睛的面前。他跟我说这些时,老花花的眼镜后面竟渗出了莹莹的泪珠,仿佛有一串动人的 故事欲从泪水里涌来,使我触摸到了一个老书匠炽热的心跳和深沉的情感。 又过了几多时日,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又来到了他的小书摊前。只见一群孩子正围坐 在他身边,一字一句地跟着他朗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见我来了,便招呼我坐下,感慨 地说,每逢节假日或星期天,这些邻居的孩子们都爱到这里来听他讲故事,有时他便教他们 念念写写或辅导他们做作业,很有乐趣。也许,这就是一个老书匠拳拳的青春情怀吧,小小 书摊竟又成了他的大课堂。他把知识带给孩子们,把明天的希望也带给了孩子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我愿常来光顾他的小书摊,看看他这位老书匠,学他的经营之道,听他教导孩子们的声 音……(选自《人民日报》2016 年 12 月 19 日 24 版) 5.文章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内容方面:交代两人结识的源起,点明人物的身份。②结构方面:照应文章题目; 采用倒叙写法,引起下文的回忆内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处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书匠表现的怪异,表现了他渴 望留住顾客的急切心理,也暗合了他原来教师的身份;②同时提起下文他训话的内容,并为 后面写他的经营之道做铺垫。 7.综合全文,分析老书匠“经营之道”的具体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层含义:经营自己熟悉的行业,老书匠原来教书,现在卖书,也算不离本行;有 独特的经营技巧,老书匠了解书的内容,善于向顾客推销,效果也不错。②深层含义:老书 匠开旧书摊,既可赚钱又可读书,让书香陶冶老情怀,乐在其中;以书摊为课堂,带给孩子 们知识和明天的希望,体现了老书匠拳拳的青春情怀。 8.本文另一个标题叫“遇见”,若以“遇见”为题,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优势:①以“遇见”为题,可以概括本文的主要事件——“我”和老书匠的三次“遇 见”;②“遇见”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人与书之间美好的相逢,可以深化文章的主旨;③以 “遇见”为题,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愿望。 不足:①文章以写人为主,用人物作为标题更合适;②“书”是联系“我”和老书匠、老书 匠和孩子们的重要媒介,也是老书匠身份的重要特征,以“遇见”为题无法突出“书”的重 要性;③文章的主题重在赞颂老书匠的经营之道,“遇见”不能反映这一主题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