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讲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09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讲含解析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与常识 讲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与常识类试题基本题型及命题规律。‎ ‎2.熟练掌握高考文言文阅读断句与常识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 ‎※考点一: 断 句 ‎【高考典例】‎ ‎1、【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答案】B ‎【解析】B项,“真可惜也”的“可惜”,结合语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可知,应该是应予爱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主要考查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高中阶段考查的主要是《考试大纲》上规定掌握的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它们需要考生平时在学习中认真识记、辨析,并能灵活运用,在文言文阅读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结合文本的上下语境进行推断。‎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答案】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要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将题中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答案】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题需要注意“假使”,“足下之美”“足下之教”的对称等。‎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先诵读这个语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其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分)‎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4分)‎ ‎【答案】‎ ‎(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 ‎【解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1)“天资”译为上天给予,“光”译为光耀,“勉”译为努力。(2)“解释”译为分析说明,“挈”译为提携,“数子”译为他们。‎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词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代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则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我和您年龄相同但是为人处世方法不同,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态平正,气性温和,用温和谨慎装饰自己,因此能够处事光明高尚,没有什么过错。我做京城期间,家里家外的事情,天天束缚自己,不能够活得明白,当然不敢用我们的想法期待您啊。‎ 去年告假,从江汉回京城,才知道您由京官调任地方官的原因,勇于坚持正义,以前我猜测您的心思,果然是错误的,我内心窃喜,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托付和我之前所期待的,这就是我窃喜的原因,幸运啊,幸运啊。我不值得说,虽然治学,但是没什么帮助,对于您的才华,实在是值得爱惜啊。以前人说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态平正,气性温和,用温和谨慎装饰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才应该得到珍惜啊;40岁做刺史,到左小郡,有吃有穿,没有做官的苦,这也算是爱惜了。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我常常想很久之后,不一定为不幸运,为什么呢?因为信中说得很清楚了。现在人一定会说:“假使精深微妙的旨意没有传达,就是郑玄等写注释的人的罪过。”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如果假使让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不值得学习,那要等到圣人再生,像周公、夫子亲自教授,然后才能学。因此如果圣人不复活,一直不能学习;假使圣人复活了,就跟随学习,也是耍滑头啊。这是不学习的人,喜欢说大话,来欺骗扰乱普通人罢了。从汉降以来,那些国家兴衰成败,事情业绩的踪迹,记载很多,很清楚,证据充实的很少,都可以勾勒,考查它的原因,裁剪长短内容,十个还剩四五个了,足够应付当时的需要了。不像古人那样高入天际,追逐到无踪无极,不能有一点疏忽,这样以后才可以学习。因此说,活在百代之后,不一定不是幸运的。‎ 孔夫子说:“三人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这是随时可以有见闻,不能丢失却一直记着。楚王问什么是萍实,回答说:“我以前听童谣所知道的。”这是以童子为师。拿它检验上古之人,再在平时的见闻中斟酌,才能称为圣人啊。诸葛孔明说:“你们读书,是想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啊。”这是大概拘泥于所见的现象,不知道适应变化,称为腐儒,也是学者的通病。‎ 我从元和年来,一直到今日,所见到的那些名人人才的言论,掌管刑法,制定制度,讨伐平定叛乱,考查当时,参照前人,能够不忘记却还记得,也可以成就一家事业啊。但是一边看一边忘,一边听一边忘,轻视眼睛看的重视耳朵听的,这也是学者的一大通病啊。我的见识,和您的天性相差很多。我自己知道我愚妄固执,不能用心学习,假如能够用心学习,也不能有所成就,殷切想要领略您的美德,他日一定接受您的教诲,为官处事中不再有过失,自古以来,没有不学习能够名垂于后世的人,希望您努力。‎ ‎2、【2017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初”表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答案】C ‎【解析】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C。‎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近侍”职位并不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A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事件错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答案】‎ ‎(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的坟墓。‎ ‎【解析】注意重点词语“申饬”“岂”“对”“为”“同肆”“罗织”“发”和句式“何以……为”的翻译。‎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申饬”“岂”“对”“为”“同肆”“罗织”“发”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何以……为”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改变。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询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挖司马光的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担任颍昌府知府,又调任到大名府,在大名府六年,多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考点精解】‎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代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最近几年全国多个省市高考考查了文言文断句,应引起考生足够重视。‎ ‎【命题规律】‎ 断句是文言文阅读常考考点,一般为单独命题,试题有选择题的形式,也有主观题的形式。选择题是选取文中语句进行断句,选出正确的答案,一般为1题,3分,主观题形式是选取文第I卷文言文阅读中语句或另外选取古籍中的经典文段让学生断句,一般为6分左右。文言文断句在今后的高考中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将有许多省份步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文言文断句不可忽视。‎ ‎【技巧点拨】‎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断句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言文断句类题目的类型及命题规律,在备考中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用好课本,做好能力迁移。‎ 高考文言文命题以取材于课外的材料为主,很少直接取材于课内。但课本文言文的复习却很重要,课本文言文是文言知识的载体,高考命题取材于课外,其解题的依据、方法,乃至于技巧都存在于课内。因此 课本的内容一定要认真复习,做到消化吸收,惟有“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3.增强自信,用读现代文的方法读文言文,培养语感,正确断句。‎ 要把文言文当做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而不是一堆古汉语的材料,这样有助于培养阅读的语感,提高断句正确率。‎ ‎4.掌握文言文断句技巧:‎ ‎(1)找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干、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一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6)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7)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跟踪训练】‎ ‎1、【18届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豪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B.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C.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D. 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人们谨守“事死如事生”的原则,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 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左迁”“迁谪”表示贬官;“右迁”“迁除”表示升职。‎ C. 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语中,与“敕”组成的词一般与皇帝有关,如“敕书”指皇帝行文给臣僚的文书,“敕符”指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D. 薨,是诸侯死的讳称。依照周礼,“死”在讳称上按尊卑分为五个等级: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死,士曰不禄,庶人曰卒。‎ ‎【答案】D 点睛: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家、称号、官职、历法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 ‎(3)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萧劢为政有方,深受爱戴。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做广州刺史离任之时,无论老少皆至情相送。‎ B. 萧劢为子至孝,守丧尽礼。他在为母亲守孝时因无力承担丧事而痛苦不堪,常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断绝亲友往来。‎ C. 萧劢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到广州任职后,一除此前官员贪得积弊,因他丝毫不侵扰、盘剥,外国商船来往频繁;一年里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 萧劢为人大度,博闻强识。随从曾经将菜汤不慎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他治学勤奋,刘显曾经拿着书提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答案】B ‎【解析】B项理解错误。“他在为母亲守孝时因无力承担丧事而痛苦不堪”有误,“殆不胜丧”是由于悲痛伤身几乎难以操办丧事。‎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选项D来源于文章第四段,随从曾经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慢声叫人给他换衣服。并且,拿书提问他的人不是裴子野而是刘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②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 ‎【答案】①①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于是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②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萧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萧劢字文约,喜怒不形于色。位居太子洗马时,因母去世而辞官,由于悲痛伤身几乎难以操办丧事。每当想到母亲,必定要徒步到墓上去。有时遇到风雨,摔倒在半路上,便坐在地上痛哭,然后起来再往前走,家里人也阻拦不住。父亲萧景特别喜爱他,曾说:“我百年之后,怎能少了这样的儿子呢。”吩咐左右人关照他节哀。服丧期满后,被任为太子中舍人。萧景在郢州去世,有人因为路远,就对他隐瞒了凶讯,而用病重作为托词。萧劢于是奔波前往,赶到江夏,已是七天水米未进。埋葬父亲后,他在墓旁结庐而眠,断绝亲友往来。正逢他叔父萧昙被朝廷逮捕下狱,他带领家中兄弟们一起赶到大理上诉,即使是他家的门生故吏也没有人认出他来。‎ 作淮南太守时,因治理有方而被称颂。后改任宣城内史,境内多猛兽,经常危害人民,萧劢到任后,野兽的危害得到治理。又改任豫章内史,结果境内路不拾遗,男女有别而道不同行。后调任广州刺史,当离开豫章郡时,官吏百姓都悲痛落泪,沿途几百里舟车堵塞,人们都各自带着酒食来给他送行。萧劢都接收下来,但随后又给予他们钱财。走到新淦县岓山村时,有一位老太太用盘子托着泥鳅,从送行的船侧奉献上来,又有几十名少年跳进水里给他拉船,又是唱歌,又是流泪。‎ 广州地处沿海,向来是富庶地区,外国商船到此,多被当地刺史盘剥侵夺,所以每年来船不过三几次。自萧劢到此,对他们秋毫无犯,于是一年就有十几趟到来。当地的俚族人不顺服,多数做了海盗(经常在海上行凶抢劫),萧劢对他们进行讨伐,俘获的人口财物,除犒赏军队外,全部送交朝廷。他以前的刺史们都营私中饱,当地的土产贡品多被私吞,很少能进入朝廷仓库。自从萧劢到任,一年里向朝廷进奉数次,国家军政所需的资财,源源不断地输送。梁武帝感叹道:“朝廷算是又添了一个广州。”有诏令让他以原来的官号还朝,这时西江的俚人头领陈文彻进犯高要,于是又下诏让萧劢再任原职。不久,陈文彻投降归附。萧劢认为南江地方险要,应该设立重镇,于是上表朝廷,建议在高凉郡设州。朝廷下令改为高州,命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召萧劢回朝任太子左卫率。‎ 萧劢生性率直有节制,而且气量宽宏。一次手下人曾把一碗菜汤不慎打翻在他胸前,他脸色不变,慢声叫人给他换衣服。他收藏图书多达三万卷,披阅观览而不知疲倦,尤其爱读《东观汉记》,大部分都能背诵下来。刘显曾经拿着书考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他很少结交朋友,只和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关系密切。在回京路上去世,追赠侍中,谥号光侯。‎ ‎2、【18届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萧思话,南兰陵人,孝懿皇后弟子也。思话年十岁许时,未知书,好骑屋栋,打细腰鼓,侵暴邻曲, 莫不患毒之。自此折节,数年中,遂有令誉。颇工隶书,善弹琴,能骑射。后袭爵封阳县侯。元嘉中,为青州刺史。亡命司马朗之兄弟聚党谋为乱,思话遣北海太守萧汪之讨斩之。初在青州,常所用铜斗覆在药厨下,忽于斗下得二死雀。思话叹曰:“斗覆而双雀殒,其不祥乎?”既而被系。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思话迁镇南郑。法护,中山无极人也。过江,寓居南郡。弟法崇自少府为益州刺史。法护委镇之罪,为府所收,于狱赐死。 十四年,迁临川王义庆平西长史、南蛮校尉。文帝赐以弓琴,手敕曰:“前得此琴,言是旧物,今以相借 ‎,并往桑弓一张,材理乃快。良材美器,宜在尽用之地,丈人真无所与让也。”尝从文帝登钟山北岭,中道有磐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钟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征为吏部尚书。思话以去州无复事力,倩府军身九人。文帝戏之曰:“丈人终不为田父于闾里,何忧无人使邪?”未拜,迁护军将军。 是时,魏攻悬瓠,文帝将大举北侵,朝士佥同,思话固谏不从。魏军退,即代孝武为徐、兖二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后为围碻磝城不拔,退师历下,为江夏王义恭所奏免官。 元凶弑立,以为徐、兖二州刺史,即起义以应孝武。孝武即位,征为尚书左仆射,固辞,改为中书令、丹阳尹、散骑常侍。时都下多劫掠,二旬中十七发,引咎陈逊,不许。后拜郢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穆侯。‎ ‎(节选自《南史·萧思话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 B. 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 C. 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 D. 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 ‎【答案】B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及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失和/氐帅杨难当因此寇汉中/乃自徒中起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汉中/悉收侵地/置戍葭萌水”,这句话的含义是“后来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时丧失了亲和,氐人统帅杨难当因此侵犯汉中,于是便从刑徒中起用萧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定了汉中,全部收复了被侵占的土地,在葭萌水设置了守军”,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比较多,如“梁州刺史甄法护”“氐帅杨难当”“汉中”“思话”“梁/南秦二州刺史”“汉中”“葭萌水”;然后再根据根据主语、谓语和整体句意来推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州,古九州之一,益州、雍州、徐州和兖州均属古九州之列,九州泛指中国。‎ B. 文帝,指宋文帝刘义隆。文,是刘义隆的谥号,文中“孝武”也是谥号。‎ C. 吏部,掌管科举考试和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D. “敕”在古代,多与皇权联系在一起,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答案】C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思话知错能改,多才多艺。他幼时不喜读书,邻人的怨恨使其自我克制,几年之间,他便擅长隶书,善于抚琴,能够骑射,拥有美好的名声。‎ B. 萧思话平定叛乱,屡建功勋。他担任青州刺史期间,派遣下属萧汪之平定司马兄弟之乱;后来又抵御敌寇杨难当的侵犯,全部收复汉中失地。‎ C. 萧思话意趣高雅,悠游闲适。梁文帝十分欣赏他的高雅志趣,将自己珍藏的古琴赠送给他;在供职吏部尚书期间,他将工作事务交予府君,悠游自在。‎ D. 萧思话忠于君王,深得宠信。他不顾众议,谏阻文帝北侵;元凶杀君篡位他起义响应孝武帝,功高不居,备受皇上厚爱,生前委以重任死后屡获殊荣。‎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在供职吏部尚书期间”有误,从文中来看,萧思话没有正式就任吏部尚书,就改任护军将军了。‎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C项对应的内容,文中说的是“历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征为吏部尚书。思话以去州无复事力,倩府军身九人”,意思是“他历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征为吏部尚书。萧思话因为离开了州府,不再多用气力,工作交予府军九人”。 ‎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思话叹曰:“斗覆而双雀殒,其不祥乎?”既而被系。‎ ‎②文帝赐以弓琴,手敕曰:“前得此琴,言是旧物,今以相借。‎ ‎【答案】①萧思话感叹说:“铜斗翻扣而双雀丧命,恐怕是不祥吧!”不久以后就被囚禁起来。(“其”“殒”“既而”“系”)‎ ‎②文帝把弓箭和琴赐给他亲自发给他手令说:“以前得到这张琴,(人家)说是旧物,现在把它借给你。”(“赐以弓琴”句式、“手”名词作状语、“省略句”,“相”)‎ 参考译文:‎ 萧思话,南兰陵人,是宋朝孝懿皇后弟弟的儿子。萧思话约十岁时,不懂书籍,好骑在屋梁上,打细腰鼓,侵害邻居,邻人无不怨恨。从此自我克制,几年之中便有了美好的名声。他工于隶书,善于弹琴,能骑射。后来承袭了封阳县侯的爵位。元嘉年间(424~453),担任青州刺史。亡命的司马朗之兄弟聚集党徒企图作乱,萧思话派遣北海太守萧汪之讨平并斩杀了他们。起初在青州,平常所用的铜斗覆扣在药厨下面,忽然在斗下得到了两只死麻雀。萧思话感叹说:“斗覆而双雀丧命,恐怕是不祥吧!”然后就被囚禁起来。后来梁州刺史甄法护在任时丧失了亲和,氐人统帅杨难当因此侵犯汉中,于是便从刑徒中起用萧思话为梁、南秦二州刺史,平定了汉中,全部收复了被侵占的土地,在葭萌水设置了守军。萧思话迁移军镇到南郑。法护,是中山无极人。过江以后,寓居在南郡。他的弟弟法崇从少府升为益州刺史。法护丢弃军镇犯下罪过,被府衙拘捕,在狱中赐他自杀。元嘉十四年,调他担任临川王刘义庆的平西长史、南蛮校尉。文帝赐给他弓箭和琴,发给他的手令中说:“以前得到这张琴,(人家)说是旧物,现在相借,并送桑弓一张,这是物品的幸运。良材美器,应该放在能够尽显功用的地方,这位老者实在是无可推让的人物。”他曾随文帝登上钟山北岭,中途有巨石清泉,皇上让他在石上弹琴,于是赐给他银酒盅,对他说:“非常欣赏你有松石间的意趣。”他历任宁蛮校尉、雍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征为吏部尚书。萧思话因为离开了州府,不再多用气力,工作交予府军九人。文帝开玩笑说:“老者终于不在乡间做农夫,哪用忧虑没人可以支使呢?”还没有上任,又改任为护军将军。在这个时候,魏军攻打悬瓠,文帝将要大举北侵,朝中士大夫全都表示同意,萧思话却坚持劝谏,不被采用。魏军退走,他便代替孝武帝为徐、兖二州刺史,监四州军事。后来因为围困郂城不能攻下,退军到历下,为江夏王刘义恭所举奏而免官。元凶刘劭杀父自立为皇帝,让他担任徐、兖二州刺史,他于是举行起义以响应孝武帝。孝武帝即位,征他为尚书左仆射,他坚决推辞,改为中书令、丹阳尹、散骑常待。当时京城中有很多抢劫事件,二十天当中发生了十七次,他引咎要求辞职,皇上不同意。后来被授予郢州刺史,加任都督。逝世后,赠他为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穆侯。‎ ‎3、【18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邵雍字尧夫。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祐中赐谥康节。‎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 ‎(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B.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C.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D. 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答案】B ‎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然后再根据动宾关系及主谓关系断开;最后再根据文言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故”表示下结论,表示主谓结构并列,中间断开“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物理性命之学”系指有关“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以及人生性命的学说”。‎ B. “及执亲丧,哀毁尽礼”是说到了他的至亲去世的时候,他尽力守丧,哀伤过度导致身体毁伤。‎ C. “投劾”是指官员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这是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 D. “赠秘书省著作郎”是指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的官职,“赐谥康节”是指皇上追赐给他官爵称号。‎ ‎【答案】D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邵雍少时志向远大,广泛阅读,刻苦磨砺,周游四方。后来拜北海的李之才为师,学习《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B. 邵雍安贫乐道,司马光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邵雍常到田间耕作,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C. 邵雍宽厚仁义。门生故友因新法之事征询邵雍意见,邵雍认为新法固然苛严,但应该尽己之力让老百姓多受一分恩赐。‎ D. 邵雍不重名利。嘉祐时,皇帝下诏求贤才,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前后两次推举他任同一官职,结果他都坚决推辞,称病不赴任。‎ ‎【答案】D ‎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文意。D“前后两次推举他任同一官职”错。‎ 点睛:做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题目,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⑴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⑵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⑶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⑷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⑸凭空添加,无中生有;⑹强加因果关系。‎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 ‎②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 ‎【答案】①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所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 ‎②邵雍德行气质纯粹敦厚,看上去就知道他很贤良,但邵雍自己从来不设置什么界限,没有架子,和大家在一起安闲和乐谈笑风生,和他人没有什么大不同。‎ ‎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翻译。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注意一下关键词的翻译:①蓬荜环堵:所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芘:挡,避。躬樵爨:亲自打柴、烧火做饭。②德气粹然:德行气质纯粹敦厚。防畛:即畛域,界限。燕:安闲和乐。‎ 参考译文 邵雍,字尧夫。邵雍年少的时期,也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打扇子,夜里不睡觉地刻苦学习好几年。在苦读中他叹息道:“ 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但唯有我自己没有去四方走走学学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游历了很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地说道:“道就在这啊!”于是不再出行远游。‎ 当时北海李之才担任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问邵雍说:“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于是侍奉于李之才左右,系统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的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尽力守丧,哀伤过度导致身体毁伤。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做过高官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大学问家、著名诗词家吕公着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大家在一起交谈的方便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于是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 ‎ 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推着,随意所行。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姓名的。有时候留下连宿两夜才离开。有好事者在洛阳周边建有别致的小屋,如同是邵雍的小歇的居所,以方便他的到来时居住。名字叫“行窝”。‎ 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楷模。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有读书的士子取道洛阳,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处拜望的。邵雍德行气质纯粹,看上去就知道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没有架子,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区别于他人。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 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着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有才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弃官有什么好处呢?”‎ 嘉祐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下诏再推举有杰出才能的人,补任颍州团练推官,都坚决推辞之后才接受任命,最后还是称病不赴任。熙宁十年,去世,终年六十七岁,追赠他秘书省著作郎。元祐时又赐予他谥号康节。‎ ‎4、【18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僖宗入蜀,盗兴江、淮、寿春亡命王绪,刘行全合群盗据寿州。未几,众万余,自称将军,复取光州,劫豪杰置军中,潮自县史署军正,主禀庾,士推其信。绪提二州籍附秦宗权。它日,赋不如期,宗权切责,绪惧,与行全拔众南走。初以粮少,故兼道驰,约军中曰:“以老孺从者斩。”潮与弟审邽、审知奉母以行,绪切责潮曰:“吾闻军行有法,无不法之军。”对曰:“人皆有母,不闻有无母之人。”绪怒,欲斩其母,三子同辞曰:“事母犹事将军也,杀其母焉用其子?”绪赦之。会母死,不敢哭,夜殡道左。时望气者言军中当有暴兴者,绪潜视魁梧雄才,皆以事诛之,众惧。次南安,潮语行全曰:“子美须眉,才绝众,吾不知子死所。”而行全怪寤,亦不自安,与左右数十人伏丛翳,狙缚绪以徇。众呼万岁,推行全为将军,辞曰:“我不及潮,请以为主。”潮苦让不克乃除地剚剑祝曰拜而剑三动者我以为主至审知剑跃于地众以为神皆拜之审知让潮自为副潮令于军曰:“天子蒙难,今当出交、广,入巴、蜀,以干王室。”于是悉师将行,会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闻潮治军有法,故州人奉牛酒迎潮。乃围城,岁余克之,杀彦若,遂有其地。初,黄巢将窃有福州,王师不能下,建人陈岩率众拔之。又逐观察使郑镒,自领州,诏即授刺史。久之,岩卒,其婿范晖拥兵自称留后。岩旧将多归潮,言晖可取,潮乃遣从弟彦复将兵,攻福州。晖守弥年不下,潮令曰:“兵尽益兵,将尽益将,兵将尽,则吾至矣。”于是彦复急攻,晖亡入海,追斩之。建、汀二州皆举籍听命,潮乃尽有五州地。昭宗假潮福建等州团练使,俄迁观察使。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使,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潮苦让/不克乃除地剚剑祝曰/拜而剑三动者/我以为主/至审知/剑跃于地/众以为神/皆拜之/审知让潮/自为副 B. 潮苦让/不克乃除地剚剑祝曰/拜而剑三动者/我以为主/至审知/剑跃于地/众以为神/皆拜之/审知让/潮自为副 C. 潮苦让不克/乃除地剚剑祝曰/拜而剑三动者/我以为主/至审知/剑跃于地/众以为神/皆拜之/审知让潮/自为副 D. 潮苦让不克/乃除地剚剑祝曰/拜而剑三动者/我以为主/至审知/剑跃于地/众以为神/皆拜之/审知让/潮自为副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气”是指古代术学中观察气的状态和色彩来预测祸福凶吉的做法。《史记》中有“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的记载。‎ B. “祝”在本文中指祷告。它左边是“示”,带“示”旁的字,其义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和心理)有关,如“祈”“祥”等。‎ C. “从”字冠于辈份称谓之前,表示称呼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父”“从弟”“从侄”等,比“族叔”“族弟”“族侄”等的血缘更亲近。‎ D. “卒”为死去。古时表示“死”的词很多,其感情色彩,使用对象不尽相同,如“薨”“逝”“夭”等,本文用“卒”,带有贬义色彩。‎ ‎【答案】D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潮顺应时势,忍辱负重。他在乱世中被迫随贼军逃亡,因带母亲同行而受到责难,只得暂且默默忍让,母死也不声张。‎ B. 王潮利用矛盾,化解危难。王绪想排除异已巩固权力,王潮就暗示刘行全处境危险,促使刘行全除掉王绪,也保全了自身。‎ C. ‎ 王潮威信颇高,治军有方。他被王审知让为首领,后又受到泉州民众的拥戴,铲除泉州刺史瘳彦若,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 D. 王潮果敢决断,战胜强敌。在王彦复进攻福州一年多仍不奏效的情况下,他发出全军死战的命令,最终斩杀范晖,获得胜利。‎ ‎【答案】A ‎ ‎【解析】A项,“默默忍让”错,由原文“对曰:‘人皆有母,不闻有无母之人。’绪怒,欲斩其母,三子同辞曰:‘事母犹事将军也,杀其母焉用其子?’绪赦之”可知,王潮兄弟面对斥责曾据理力争,致使王绪发怒,辩解之后才被赦免。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确定答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它日,赋不如期,宗权切责,绪惧,与行全拔众南走。‎ ‎②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使,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答案】①后来,王绪没有如期送交赋税,受到秦宗权的严厉斥责,王绪恐惧,与刘行全向南逃跑。‎ ‎②王潮于是建立了四门义学,招还逃亡百姓,规定赋税,派官员鼓励农耕,百姓人人安居乐业。【解析】本题解答时要注意将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翻译。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①“如期”,按期;“切”,严厉;“拔众”,率领部众;“南走”,向南逃跑。②“还”,使动用法,招还;“流亡”,逃亡百姓;“功”,鼓励;“安之”,意动用法,以之为安,安居乐业。‎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王潮字信臣,是光州固始人。僖宗入蜀,盗贼在江、淮之地起事,寿春的逃亡人王绪、刘行全纠集群盗占据了寿州。不久,又攻占了光州,胁迫豪杰加入军中。王潮从县史而被任用为军正,掌管粮储,军中推重他的诚信。王绪献出二州的户籍归附了秦宗权。后来,王绪没有如期送交赋税,受到秦宗权的严厉斥责,王绪恐惧,与刘行全向南逃跑。起初由于粮少,因此兼程行军,传令军中说:“携带老幼者斩。”王潮与弟弟王审邽、王审知侍奉着母亲一同行军,王绪严厉责备王潮说:“我听说军队行动要有法度,没有无法之军。”他回答道:“人人都有母亲,从来没有听说有人没有母亲。”王绪发怒,要斩杀他的母亲,三个儿子一同争辩道:“奉事母亲犹如奉事将军,杀了人的母亲怎能再使用她的儿子?”王绪宽恕了他们。这时母亲去世,他们不敢哭,乘夜间把灵柩停放在路旁。当时有望气的人说军中将很快有人要大为显贵,王绪暗中观察魁梧雄才,然后找借口全都杀掉,众人感到恐惧。军队进抵南安,王潮对刘行全说:“你相貌英俊,才能出众,我不知你将死于何地。”而刘行全做恶梦突然惊醒,自己也感到不安,与亲信几十人埋伏在树丛中,阻截并拘捕了王绪然后示众。众人呼喊万岁,推举刘行全为将军,他推辞说:“我不如王潮,请立他为主。”王潮苦苦辞让不成,便在平地插剑祷告说:“跪拜此剑而剑动三下的人,我们就拥立他为主。”到王审知时,剑从地上跃起,众人以为神,都对他下拜。王审知让给王潮,自己为副。王潮传令军中说:“天子遭难,现要从交、广出兵,进入巴、蜀,以便辅助王室。”于是打算全军出征,时逢泉州刺史廖彦若贪婪残暴,州人听说王潮治军纪律严明,因此献上牛酒奉迎王潮。王潮于是围城,一年多后攻克,杀死了廖彦若,然后据有了该地。起初,黄巢的部将窃据了福州,官军不能攻下,建人陈岩率众攻克,又驱逐了观察使郑镒,自行统领州务,朝廷随即下诏授任他为刺史。过了一段时间,陈岩去世,他的女婿范晖拥兵自称留后。陈岩的旧将大多投归王潮,告诉他范晖可以攻取,王潮便派堂弟王彦复统兵,王审知督军,进攻福州。范晖固守了一年多王审知也没能攻下。王潮下令说:“兵尽增兵,将尽添将,兵将都尽,我就亲自上阵。”于是王彦复发动猛攻,范晖逃入海中,被追上斩杀。建、汀二州都献出户籍听从命令,王潮于是完全占有了五州之地。昭宗拜授王潮代理福建等州团练使,不久升任观察使。王潮于是建立了四门义学,招还逃亡百姓,规定赋税,派官员鼓励农耕,百姓人人安居乐业。‎ ‎※考点二:文化常识 ‎【高考典例】‎ ‎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 ‎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答案】B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可采取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细节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分)‎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分)‎ ‎【答案】(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 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后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也就足够了。”‎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他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长时间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时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皇上为此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2、【2017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 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愿意向他投降。”然后依据表对话的词语“云”断开两处,再抓住句中的名词代词,明确句子结构,比如“降之”后面应断开,逐一进行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作为文言断句题,考生应依据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抓住句中断句的标志。比如句首词“夫”“若夫”“然则”“然而”等,句末语气词“矣”“也”“焉”“邪”等,表对话的词语“云”“曰”“谓”等,固定句式或短语“何以”“是以”“是故”“所以”等,对称的句式、顶真的手法等,专有名词、一般名词及代词等。比如本题中就可以借助表对话的词语“云”以及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进行选择。‎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答案】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类型的题目是必考点,首先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归类,比如官职升迁、国号年号、科举考试、人名称谓等。然后结合文本的内容做出正确的辨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C项,“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选项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可以在第一遍阅读完文本后,再带着选项进行第二遍阅读,此时便要依据时间、年号国号、地点、官职等找到对应的句子,比如本题中的“邓奉”“怀令”“平原太守”等内容。最后把选项的内容与文中句子进行比对即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案】‎ ‎(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翻译句子之前,应先明确翻译的要求,即信达雅。然后把句子代入文中,做如下分析:有无特殊句式,有无专有名词(尤其要注意人的名字,因只有名没有姓易被当做实词翻译),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通假等现象,理解大意,最后逐字进行对译。‎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前去寻仇。可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远的。”更始帝登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招降,不肯,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讲信义很有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满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任命他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而李氏终于投降。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拜任为中郎将,封勇功侯。当时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交好,多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皇上怀疑这件事。等邓奉失败,皇上得到赵憙的信,才吃惊地说:“找憙真是有道德的人。”‎ 后来拜任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先前任琅邪相,又奸又猾,成为百姓的祸患。赵憙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其中的奸情,逮捕审讯李子春,他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几十起,他终究不听。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我希望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守法,法律不可不遵。再说说别的要求吧。”赵王不再说话。这一年,升任赵憙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强盗,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党应判罪的有几千人。赵憙上书称“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把其他人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到颍川、陈留。于是推荐提拔有善行的人,诛杀铲除坏人。后来青州受大面积蝗灾,蝗虫侵入平原境内就死,连年丰收,百姓都歌颂他。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贡,皇上命令赵憙主管边疆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病重,皇上亲自前去探视。等他去世,皇上前去祭吊。这一年他八十四岁。谧号正侯。‎ ‎【考点精解】‎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这就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从高考命题特点来看,常考知识点大致可分为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罚、古代音乐、古籍注释体例知识八个方面。‎ ‎【命题规律】‎ ‎2017年新考纲中明确加入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要求,要求考生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基础知识尤其是古诗文的积累,融汇历史知识,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脉络有基本的了解。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不仅是考纲中的基本要求,也是每年文言文试题中的常见内容,也是今后命题的热点内容,一般单独设题。‎ ‎【技巧点拨】‎ 一、常考知识点梳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这就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从高考命题特点来看,常考知识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八个方面。‎ ‎1.姓名和称谓 ‎(1)人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①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②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③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谦称、敬称、贱称 如,谦称可以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敬称可以称字、号,官职等。‎ ‎(3)名、字、号。‎ 称字,如 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4)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微号。‎ 如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 ‎(5)年龄称谓。如,总角、始龀、束发等。‎ ‎(6)作品命名。如以书斋命名,以官职命名等。‎ ‎2.官职和科举 ‎(1)官职:如郎中、太史令等;有关官职升降的词语,如擢、黜、除等。‎ ‎(2)科举:如察举、征辟、孝廉、乡试、会试、会元等。‎ ‎3.地理常识 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山川关隘名、城市村镇名等。‎ 如: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4.宗法和礼俗 包括宗法、礼俗、尊卑、忌讳、避讳等。如春节、元宵、太牢、少牢等。‎ ‎5.服饰和器物 如,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裳等。‎ ‎6.历法和刑罚:如干支纪年等。‎ ‎7.古代音乐 包括音乐知识和古代名曲,如,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 ‎8.古籍注释体例知识,如传、诂、疏。‎ 二、复习策略 ‎1.熟悉高考,把握规律。‎ 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常识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常考文化常识类试题命题特点以及高频考点,可以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高度重视,化整为零。 ‎ 文化常识记忆作为一种语言积累,需要循序渐进,长时间进行。有计划地每天背诵一部分,天长日久,积沙成塔,记住的常识也便越来越多。那种以为单靠高考前一时半刻突击便可即时奏效的想法是幼稚的,也是不足取的。‎ ‎3.回归课本,适当拓展。‎ 从多年高考命题来看,考查的文化常识还是以课文为主,由于高考的竞争性和选拔性,命题也必然涉及到一些课外知识,而这些课外知识又往往是课内知识的迁移或延伸,考题还没有出现过特别艰深、冷僻的偏题、怪题。 ‎4.分门别类,准确记忆。‎ 文化常识内容繁多,涉及的时空广,分门别类的去记忆,容易提高准确率。近年高考语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有: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器物、历法和刑罚、古代音乐知识以及古籍注释体例知识等。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清晰准确的记忆,如果记忆模糊或似是而非,答题时就无所适从。‎ ‎5.了解干扰手段和错误设置点。‎ 如混淆朝代,说错国别,将作品颠三倒四、张冠李戴、归错类别等等。高考选择题常见的错误点有如下五个方面:①对时代的错误判断,②对作家作品的错误配对,③对文学体裁的错误表述,④对作家主张的错误归类,⑤古代地理类常识错误,⑥古代官职类常识错误,⑦古代朝代类常识错误,⑧古代年龄类常识错误。‎ ‎6.掌握正确阅读方法,结合语境理解答题。‎ 高考突出考查考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强化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文化常识注重记忆,但因为是在语境中考查,考生在解答时就可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得出答案,这样可有有效减小试题的难度。‎ ‎【跟踪训练】‎ ‎1、【18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上学期零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頔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后六年,乃擢第。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中丞。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还,为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丁谓,谓贬,左迁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王氏时,赋民官田,岁输租税而已。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徙知潭州。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使契丹,至紫濛馆卒。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柩以归。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B. 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C. 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D. 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答案】A ‎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擿”是“指责”的意思,“宜州守”是指责的对象,“贪暴不法”是指责的内容,不要断开; “频子许”是讼的对象,“尝被刑”是讼的内容,不要断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与庙号一样都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 召对是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臣下要恭敬地回答。‎ D. 乘传指乘坐驿车。这里是章访奉诏乘坐驿站的马车接父亲的灵柩回来,能以示庄重。‎ ‎【答案】 B ‎【解析】“年号与庙号一样”错。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章频知书达理,谦让兄弟。在与弟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时,恰逢诏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礼让兄弟,自己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 B. 章频明察秋毫,判案准确。审理孙延世案时,通过字迹和章印的关系,查明事实真相,终于让孙延世伏罪,但他因未能及时备文结案而被降职。‎ C. 章频安抚有方,深孚众望。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他请命安抚好了京西,回京后被任命为三司度支判官。‎ D. 章频声望很高,备受尊重。他虽多次被降职远调,但也常被升职入京;出使契丹途中去世,契丹派使者奠祭,并用高规格的礼仪护送他的灵柩。‎ ‎【答案】C ‎ ‎【解析】“他请命安抚好了京西”错。原文是“命安抚京西”,即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②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 ‎【答案】 ①孙延世已经伏罪,案件还未报上,孙延世的家人又向转运使控诉,转运使改命华阳县黄梦松复查,结果完全相同。②皇城使刘美依倚仗是皇后家人受贿,派人用钱财买通狱讼官吏,章频请求抓捕刘美依,真宗因为皇后之故不予查问。‎ 参考译文:‎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与弟弟章頔都到礼部参加进士预选考试,恰逢诏令兄弟不能同时参加,章频就让给弟弟,自己放弃离开。六年后,才考中进士。由试秘书省校书郎、南昌县知县,改任大理寺丞、九陇县知县,升任殿中丞。眉州大户人家孙延世伪造地契夺取同族人土地,很久不能查明,转运使派章频查问惩办。章频看到地契上墨迹在朱印之上,就说:“这肯定是先偷着盖章然后填写的。”孙延世已经伏罪,案件还未报上,孙延世的家人又向转运使控诉,转运使改命华阳县黄梦松复查,结果完全相同。黄梦松靠此事入京任监察御史,章频因未能及时结案,降任监庆州酒,调任长洲县知县。天禧初年,增设谏官、御史十二人,章频因选中得以被召见应答,回答符合旨意,被提升为监察御史。陈、亳间百姓谣传要发生战争,老幼全部逃难,朝廷命章频安抚京西。回京后,担任三司度支判官。青州麻士瑶杀侄子温裕,吞并他的财产,章频被派去查问惩办,麻士瑶认罪被处死。又诏令章频去查究邛州牙校告发关于盐井之事。皇城使刘美依倚仗是皇后家人受贿,派人用钱财买通狱讼官吏,章频请求抓捕刘美依,真宗因为皇后之故不予查问。章频违反圣旨,出朝为宣州知州,改任殿中侍御史,升任侍御史。章频一向对丁谓友好,丁谓被贬官后,他也被降为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他被起用后任信州知州,进升刑部员外郎、福州知州。王安石当政时,把官府的田地交给百姓经营,每年缴纳租税而已。到这时,有人提议卖掉可获缗钱二十多万,章频上疏认为不可行。被调任潭州知州。改任广西转运使,他指责宜州太守贪婪残暴不守法律,宜州太守被免职后,反而告发章频的儿子章许曾经受过刑,却隐瞒奏请委任为秘书省校书郎,章频获罪被贬任饶州知州。又入京任度支判官,多次升职为刑部郎中。出使契丹,至紫濛馆去世。契丹派内侍来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送他的灵柩归葬,用骆驼架锦车运到中京,用银饰棺装殓,又备仪仗,官吏士兵全副武装护送到白沟。诏令他的儿子章访乘坐驿车随从他的灵柩回来。章访为三班奉职,也就是章许。‎ ‎2、【18届河南省豫南豫北名校高三精英联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时来,字惟修,仙居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授松江推官,摄府事。倭犯境,乡民携妻子趋城,时来悉纳之。贼攻城,骤雨,城坏数丈。时来以劲骑扼其冲,急兴版筑,三日城复完,贼乃弃去。擢刑科给事中。劾罢兵部尚书许论、宣大总督杨顺及巡按御史路楷。皆严嵩私人,嵩疾之甚。会将遣使琉球,遂以命时来。时来尝抗章劾嵩曰:“嵩辅政二十年,文武迁除,悉出其手。潜令子世蕃出入禁所,批答章奏。世蕃因招权示威筐篚苞苴辐辏山积犹无餍足每行事推官必先禀命世蕃而后奏请陛下但知议出部臣岂知皆嵩父子私意哉!‎ 虚官帑以实权门,臣窃谓除恶务本,若不去嵩父子,陛下虽宵旰忧劳,边事终不可为也。”时张翀、董传策与时来同日劾嵩。而翀及时来皆徐阶门生,传策则阶邑子,时来先又官松江,于是嵩疑阶主使。密奏三人同日构陷,必有人主之,且时来乃惮琉球之行,借端自脱。帝入其言,遂下三人诏狱,严鞫主谋者。三人濒死不承,第言“此高庙神灵教臣为此言耳。”主狱者乃以三人相为主使谳上。诏皆戍烟瘴,时来得横州。隆庆初,召复故官。进工科给事中。条上治河事宜,又荐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宜用之苏镇,专练边兵,省诸镇征调。帝皆从之。隆庆二年,给事中光懋等劾其滥举。会高拱掌吏部,雅不喜时来,贬云南副使。复为拱门生给事中韩楫所劾,落职闲住。万历十二年,始起。十五年拜左都御史。诚意伯刘世延怙恶,数抗朝令,时来劾之,下所司讯治。时来初以直窜,再遭折挫,晚节不能自坚,委蛇执政间。连为饶伸、薛敷教等所劾,时来亦连乞休归。未出都,卒。赠太子太保,谥忠恪。寻为礼部郎中于孔兼所论,夺谥。‎ ‎(节选自《明史·吴时来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世蕃因招权示威/筐篚苞苴辐辏山积/犹无餍足/每行事推官/必先禀命世蕃/而后奏请陛下/但知议出部臣/岂知皆嵩父子私意哉 B. 世蕃因招权示威/筐篚苞苴/辐辏山积/犹无餍足/每行事推官/必先禀命世蕃而后奏请/陛下但知议出部臣/岂知皆嵩父子私意哉 C. 世蕃因招权/示威筐篚苞苴/辐辏山积犹无餍足/每行事推官必先禀命世蕃/而后奏请陛下/但知议出/部臣岂知/皆嵩父子私意哉 D. 世蕃因招权示威/筐篚苞苴/辐辏山积犹无餍足/每行事推官/必先禀命/世蕃而后奏请陛下/但知议出部臣/岂知皆嵩父子私意哉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科举考试,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出身:第三名探花,赐同进士出身。‎ B. 高庙即宗庙。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帝王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君主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 C. 太保,古代官职名。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明史中说,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 D. 夺谥,把已给予死者的谥号削去。古代的谥号有的与死者生前的行为不相称,常有溢美或加恶之词,甚至颠倒是非,会出现改谥和夺谥的情况。‎ ‎【答案】A ‎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进士”分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时来耿介中直,敢于弹劾权贵。他认真履行言官职贵,上疏弹劾罢免了严嵩的羽翼,并力劾严嵩父子,列其数罪;任左都御史时,弹劾作恶不改的诚意伯刘世延,刘世延被治罪。‎ B. 时来为官尽职,一心为国为民。他在松江接纳因倭寇犯境而逃难的乡民;任工部给事中,筹划多处治河事宜,又上疏推荐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做好边关军备,建议被皇帝接受。‎ C. 时来重情重义,不屈服于严嵩。他曾与董传策、张榊三人在徐阶授意下,相约同日上书弹劾严嵩,反被严嵩以“畏惧出使琉球”为由,打入大牢,受尽折磨也未供认出自己的老师。‎ D. 时来几经起落,人生颇为传奇。历任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谏官,曾抗疏弹劾严嵩,为严嵩暗算,谪戍横州;后被高拱门生论劾,落职闲住:再次起用后,接连被弹劾, 病死异乡。‎ ‎【答案】C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来以劲骑扼其冲,急兴版筑,三日城复完,贼乃弃去。‎ ‎②时来初以直窜,再遭折挫,晚节不能自坚,委蛇执政间。‎ ‎【答案】 ①吴时来用精良骑兵扼守要处,急忙筑土修城,三天城又修好,贼寇于是放弃离开。‎ ‎②吴时来最初因正直被贬,两次遭受挫折,晚节不能自保,在执政时委曲求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冲”,要害处;“版筑”,筑土修城;“去”,离开。第二句得分点:“窜”,被贬;“再”,两次;“委蛇”,委曲求全。‎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吴时来,字惟修,仙居人。嘉靖三十二年中进士。拜授为松江推官,代理府事。倭寇侵犯府境,乡民携带妻子儿女逃到城里来,吴时来全部收纳了。贼寇攻城,天突降大雨,城崩塌了数仗,吴时来用精良骑兵扼守要处,急忙筑土修城,三天城又修好,贼寇于是放弃离去。提拔为刑科给事中。弹劾罢免兵部尚书许论、宣大总督杨顺以及巡按御史路楷。他们都是严嵩私党,严嵩十分痛恨他。恰逢将派人到琉球,于是命吴时来前去。吴时来曾直言上奏章弹劾严嵩说:“严嵩辅理朝政二十年,文武百官任免,都出于他的手。秘密命令儿子严世蕃出入宫禁,批答奏章。严世蕃因此凭借权力显示威风,收受贿赂财物,堆积如山,仍然不满足。‎ 每做一事,推荐一官,必须事先禀报严世蕃然后奏请皇上。陛下只知建议出自各部大臣,怎知道这都是严嵩父子个人意思呢?国库钱币空虚而权臣之门财物充盈,臣私下认为出去邪恶务求根本。如果不除掉严嵩父子,陛下即使日夜忧愁操劳,边防大事也终于没有作为。”当时张翀、董传策与吴时来同一天弹劾严嵩,张翀与吴时来都是徐玠的门生,董传策则是徐玠同乡的儿子,吴时来先又在松江任官,于是严嵩疑心是徐玠指使的,秘密上奏三人同日诬陷他,必定有人主使,而且吴时来畏惧出行琉球,藉事摆脱。皇帝听从严嵩的话,于是将三人关进钦犯监狱,严厉审问主谋的人。三人濒临死亡也不承认,只是说“此是高庙神灵教臣说这番话的”。主审人于是以三个人互为主使人判决上呈。下诏命令都流放到西南烟瘴之地,吴时来贬到横州。隆庆初年,召回恢复原职,升为工科给事中。上奏陈说治理河道的事情,又推荐谭纶、俞大猷、戚继光任用到蓟镇,专门训练边防士兵,省去诸镇调用。皇帝都听从了他的提议。隆庆二年,给事中光懋等人弹劾他滥行推举。恰逢高拱执掌吏部,很不喜欢吴时来,于是将他贬为云南副使。又被高拱门生给事中韩楫弹劾,罢官闲住。万历十二年,起用为湖广副使。十五年拜授为左都御史,诚意伯刘世延作恶不改,数次违抗朝廷命令。吴时来弹劾他,朝廷下交有关部门审讯治罪。吴时来最初以正直被贬,两次遭受挫折,晚节不能自保,在执政时委曲求全,接连被饶伸、薛敷教等弹劾,吴时来也连续请求退休归家。还没有出京城便去世,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忠恪,不久被礼部郎中于孔兼论罪,夺取谥号。‎ ‎3、【18届陕西省安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晏球,字莹之。少遇乱,汴人杜氏畜之为子,因冒姓杜氏。晏球少沉勇有断,倜傥不群。梁祖之镇汴也,选富家子有材力者,置之帐下。宴球预选,从梁祖征伐,所至立功。梁末帝嗣位,以晏球为龙骧四军都指挥使。‎ 贞明二年四月十九日夜,汴州捉生都将李霸等作乱,纵火焚剽,攻建国门,梁末帝登楼拒战。晏球闻乱先得龙骧马五百屯于鞠场俄而乱兵以竿竖麻布沃油焚建国楼势将危急晏球隔门窥乱兵见无甲胄即出骑击之奋力血战俄而群贼散走。梁末帝见骑军讨贼,呼曰;“非吾龙骧之士乎?”晏球奏曰:“乱者惟李霸一部,陛下但守宫城,迟明臣必破之。”既而晏球尽戮乱军。以功授单州刺史。‎ ‎(唐)庄宗入汴,晏球率骑军入援。至封丘,闻梁末帝殂,即解甲降于庄宗。明年,与霍彦威北捍契丹,受齐州防御史,乃赐姓氏,名绍虔。邺之乱,明宗入赴内难,宴球时在瓦桥,遗人招之。明宗至汴,宴球率骑从至京师,以平定功授宋州节度使。‎ 天成二年,授北面行营副招讨,以兵戍满城。是岁,王都据定州,契丹遣秃馁率骑千余来援都,突入定州,晏球引军保曲阳。王都、秃馁出军拒战,晏球督厉军士,令短兵击贼。戒之曰:“回首者死。”贼军大败于嘉山之下,追袭至于城门。宴球围城既久,帝遣使督攻城,宴球曰:“贼垒坚峻,但食三州租税,抚恤黎民,爱养军士,彼自当鱼溃①。”帝然其言。‎ 晏球能与将士同其甘苦,所得禄赐私财,尽以飨士,日具饮馔,与将校筵宴,待军士有礼,军中无不敬伏。其年冬,平贼。自初战至于城拔,不戮一士,上下欢心,物议以为有将帅之略。以功授天平军节度使。长兴三年,卒于镇,时年六十。赠太尉。‎ ‎(节选自《旧五代史·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鱼溃:鱼腐烂。比喻自内崩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晏球闻乱/先得龙骧马/五百屯于鞠场/俄而乱兵以竿竖/麻布沃油焚建国楼/势将危急/晏球隔门窥乱兵/见无甲胄/即出骑击之/奋力血战/俄而群贼散走/‎ B. 晏球闻乱先得/龙骧马五百屯于鞠场/俄而乱兵以竿竖麻布沃油焚建国楼/势将危急/晏球隔门窥乱兵/见无甲胄/即出骑击之/奋力血战/俄而群贼散走/‎ C. 晏球闻乱/先得龙骧马五百屯于鞠场/俄而乱兵以竿竖麻布沃油焚建国楼/势将危急/晏球隔门窥乱兵/见无甲胄/即出骑击之/奋力血战/俄而群贼散走/‎ D. 晏球闻乱/先得龙骧马五百屯于鞠场/俄而乱兵以竿竖麻布沃油焚建国楼/势将危急/晏球隔门窥乱兵见/无甲胄即出骑击之/奋力血战俄而/群贼散走/‎ ‎【答案】 C 点睛:一、名词断句法。二、虚词断句法。三、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语序句式断句法。具体方法: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代男子成人后不便直呼其名,另取与本名涵义先关的别名,又称表字。‎ B. “贞明”“天成”“长兴”都是皇帝年号。年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 C. “刺史”是汉朝开始设置的职官,本为出刺各地的监察官员,后成为中央常置官员。‎ D. “赐姓氏”,一般指天子根据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项“后成为中央常置官员”不对,“刺史”历来都是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宴球少遇战乱,被人收养。王晏球少年时遇上动乱,汴都人杜氏收他为义子,因而改姓杜氏。他年少时就沉着勇敢有决断,卓越不凡,才能出众。‎ B. “贞明”“天成”“长兴”都是皇帝年号。年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 C. “刺史”是汉朝开始设置的职官,本为出刺各地的监察官员,后成为中央常置官员。‎ D. 王晏球爱护士兵,大获称赞。他和将士同甘共苦,俸禄赏赐全部分给士兵,对待军士有礼,舆论认为他有将帅风度,朝廷因此任他为天平军节度使。‎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D项“朝廷因此任他为天平军节度”不对,原文有“以功授天平军节度使”,是说他因为立军功才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梁祖之镇汴也,选富家子有材力者,置之帐下。‎ ‎②乱者惟李霸一部,陛下但守宫城,迟明臣必破之。‎ ‎【答案】①梁太祖镇守汴州时,选拔有才能的富家子弟,安置在帐下。②作乱的只有李霸一部分,陛下只须守住宫城,天亮时我一定能平定乱兵。 ‎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参考译文:‎ 王晏球,字莹之。少年时遇上动乱,汴都人杜氏收他为义子,因而改姓杜氏。王晏球年少时就沉着勇敢有决断,卓越不凡,才能出众。梁太祖(朱全忠)镇守汴州时,选拔有才能的富家子弟,安置在帐下。王晏球被选上,跟随梁太祖征伐,多次立功。梁末帝即位,任命王晏球为龙骧军指挥使。‎ 贞明二年四月十九日夜,汴州都将李霸等人作乱,纵火抢掠,进攻建国门,梁末帝登楼抵抗。王晏球听说发生兵变,先得到龙骧军战马五百匹关在球场,不久乱兵用木竿麻布沾油焚烧建国门城楼,情势十分危急。王晏球从门内窥见乱兵没有甲胄,便骑马出击,奋力血战,顷刻乱兵溃走。梁末帝望见骑兵杀敌,喊道:“这不是我的龙骧兵吗?”王晏球上奏说:“作乱的只有李霸一部分,陛下只须守住宫城,天亮时我一定能平定乱兵。”过一会儿,王晏球杀尽乱军,李霸军全营灭族。王晏球因军功授单州刺史。‎ 唐庄宗进入汴州(消灭梁朝),王晏球带骑兵去救援,走到封丘,听说梁末帝已经死了,就放下武器向唐庄宗投降。第二年,与霍彦威在北边抵抗契丹,授官齐州防御使,于是赐国姓李,名叫绍虔。邺州内乱时,唐明宗去救内难,王晏球当时在瓦桥,唐明宗派人征召他。唐明宗到汴州,王晏球率骑兵跟着到了京师,以平定内难有功授宋州节度使。‎ 唐明宗天成二年,王晏球被任命为北面行营副招讨,率兵守卫满城。这一年,王都占据定州,契丹派托诺率一千多骑兵来援助王都,突进到定州,王晏球撤军保守曲阳。王都、托诺出兵接战,王晏球督促军士,命令用短兵器杀敌,警告军士说:“回头退却者处死。”敌军在嘉山之下大败,后唐军追击到定州城门。王晏球包围定州城已很久,皇帝派使者督促攻城,王晏球说:“敌人壁垒森严,只要收取三州的租税,爱抚百姓,养护士兵,敌人自然会从内部溃烂。”皇帝认为他说的对。‎ 王晏球能和将士同甘共苦,得到的俸禄赏赐等私财,全部分给士兵,每天具办饮食,和将校们宴饮,对待军士有礼,军中没有不尊敬他的。这年冬天,平定敌军,从开始作战到攻下敌城,不杀一士,上下欢欣,舆论认为他有将帅风度。因为立军功被任命为天平军节度使。长兴三年,死在任职的地方,终年六十岁。追赠为太尉。‎ ‎4、【18届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原,字逢原,秀水人。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久之,奉母南归,家益贫。知府黄懋奇原文,补诸生,遣入学,举乡试第一。正统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十二年,与侍讲裴纶等十人同选入东阁肄业,直经筵。景泰初,进侍讲,与同官倪谦授小内侍书于文华殿东庑。帝至,命谦讲《国风》,原讲《尧典》,皆称旨。问何官,并以中允兼侍讲对。帝曰:“品同耳,何相兼为?”进二人侍讲学士,兼中允。寻进左春坊大学士。天顺初,改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徐有贞、李贤下狱之明日,命入内阁预机务。石亨、曹吉祥用事,贵倨,独敬原。原朝会衣青袍,亨笑曰:“行为先生易之。”原不答。寻与岳正列亨、吉祥罪状,疏留中。二人怒,摘敕谕中语,谓阁臣谤讪。帝大怒,坐便殿,召对,厉声曰:“正大胆敢尔!原素恭谨,阿正何也?”正罢去,原得留。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贤通达,遇事立断。原济以持重,庶政称理。其年冬,进翰林院学士。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乃之景州,启父兄殡归葬,舟中寝苫哀毁。体素丰,至是羸瘠。抵家甫襄事而卒,年四十五。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原内刚外和,与物无竞。性俭约,身无纨绮。归装惟赐衣数袭,分禄恤宗姻。‎ ‎(节选自《明史·吕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B. 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C. 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D. 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答案】A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生是科举时代对秀才的通称,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 《国风》指《诗经》中的民歌,《诗经》中还有《雅》和《颂》,《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C. 便殿指正殿以外的其他宫殿,是古时皇帝宴饮休息的地方,也称为“别殿”、“别宫”。‎ D. 赠,追赠,指古代皇帝给已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答案】B ‎ ‎【解析】《雅》为朝廷之音,《颂》为宗庙之音。‎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原受帝赏识,担任多职。先后历任侍讲学士、左春坊大学士、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翰林院学士等职,处理政务有条不紊。‎ B. 吕原文才罕见,熟读经典。他和倪谦讲解经典,符合皇帝心意,皇帝认为二人的才能和官品不相称,故提升了二人的官职。‎ C. 吕原不媚权贵,是非分明。当权的石亨要帮他换去代表低官职的青袍,但吕原却和岳正—起列举石亨的罪状上奏朝廷。‎ D. 吕原俭朴节约,关心族亲。他不穿绸缎,回家穿的衣服只有皇帝赐予的几套,他将自己的俸禄分出来接济宗族亲戚。‎ ‎【答案】B ‎ ‎【解析】二人进升官职的原因是皇帝认为他们现任的两个官职等级相同,不可兼任。‎ ‎(4)把女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诔成现代汉语。‎ ‎①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贤通达,遇事立断。原济以持重,庶政称理。‎ ‎②诏葬毕即起视事。原乞终制。不允。乃之景州,启父兄殡归葬,舟中寝苫哀毁。‎ ‎【答案】 ⑴不久,彭时也入阁,三人相处得很好,十分快乐。李贤通达,凡事立行决断。吕原以稳重谨慎帮助他,百政得以妥善处理。⑵(皇帝)下诏让他葬好母亲后即出来处理政事。吕原请求按礼制守孝终了(或:服满三年丧期),(皇 上)不许。于是吕原前往景州,挖出父兄的遗骸归葬。在船上他枕草垫,哀伤过度。‎ 参考译文:‎ 吕原,字逢原,秀水人。父亲吕嗣芳,任万泉县教谕。兄吕本,任景州训导。嗣芳年老后,就养于景州,与吕本相继去世。因为家贫,吕原无法将父兄归葬故乡,只好葬于景州,时常到墓前恸哭。后来,他奉母亲南归,家境更加贫困。知府黄懋惊奇吕原的文章,把他补为生员,送他入学,后来考中乡试第一名。‎ 正统七年(242),吕原中进士及第,被授予编修官。十二年,他与侍讲裴纶等十人一同被选入东阁学习,后来在讲经筵当值。景泰初年,他升为侍讲,与同学倪谦在文华殿东庑下教小宦官读书。皇上有一天来到,命倪谦讲解《国风》,吕原讲解《尧典》,他们合乎皇帝心意。皇上问他们是什么官,他们回答说是中允兼侍讲。皇上说:“二职品级相同,怎么相兼?”进升二人为侍讲学士,兼中允。不久他又升为左春坊大学士。‎ 天顺初年,他改任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徐有贞、李贤入狱的第二天,皇上命吕原入阁参预机务。石亨、曹吉祥弄权,高贵傲慢,却唯独敬重吕原。吕原朝会时穿着青袍,石亨笑道:“我将为先生换了它。”吕原不答。不久他与岳正列出石亨、曹吉祥的罪状上奏,但奏疏被扣留。石、曹两人大怒,摘引皇上敕谕中的话,说阁臣诽谤皇上。皇上大怒,坐在便殿上,召他们去问话,厉声说道:“岳正大胆,竟敢这样!吕原素来恭谨,为什么要迎合(阿护)岳正?”岳正被罢免,吕原得留了下来。李贤得复官入阁掌权后,吕原辅佐他。不久,彭时也入阁,三人相处得非常好。李贤通达,凡事立行决断。吕原以稳重帮助他,百政得以妥善处理。这年冬,他升为翰林院学士。‎ 六年(262),吕原遭母丧,连续三天水浆不入口。诏令他葬好母亲后即出来理事。吕原请求守孝终制,皇上不许。于是吕原前往景州,挖出父兄的遗骸归葬。在船上他枕着草垫,哀伤过度。原本很胖的身体,这时瘦了下去。到家后,刚办完丧事他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五岁。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 吕原内刚外和,与世无争。他个性节俭,身无纨绮。他回去时的行装只有皇上赐给的几件衣服,还分俸禄抚恤宗族和亲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