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福建师大二附中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 分,完卷时间:150 分钟) 班级 姓名 座号 学号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那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的两极式的人生意义赋予方式,在现代中国的启 蒙者一连串不切实际的运动带来幻灭之后,导致民众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狂热,财富的诱惑,曾几何时让人忘掉了意义的需求。如今“无 公德个人”的盛行,再次表明了个体面临着深层的意义危机。 启蒙的根本,其实是意义体系的重建。但意义体系必是依托于相应的文明秩序。中 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个意义危机,就是国家的危机。今天依然还有国家真正强盛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但个人自主和个性解放确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觉 醒的自我如何安顿?相互的关系如何协调?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体系的重建,无疑是 最大的挑战。这种意义体系的重建,不可能是完全新创,而必定是扬弃既往的积淀,顺 应未来的趋向,同时能够满足深层的期待,耦合微妙的情感结构。 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儒家精神是不可能缺席的元素。当然,儒家本身是一个 不断演变的复合体。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这个复合体中择取了与之 亲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不少当代学人就是在反思儒家的社会历史建构中,萃取出 儒家的精神。譬如,杜维明将儒家精神总结为学以成人、现世精神、内在超越和人际关 系。这种解读显然基于现代视域而让儒家能在现代文明中继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为 曾由西方主导的现代文明注入中国的内涵和活力。 命题人 高三集备组 审核人 蔡理秦 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儒家自我是否可以超越西方伦理自我与审美自我之间的矛 盾而另辟一条启蒙的出路?一种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化,确实主 要致力于心力的建设,而不太措意制度性安排。这种直指人心的学说及其实践,当人心 迷失于权势和利益之中的时候,经常颇为无奈。但当时机成熟,机缘巧合,又如当头棒 喝,可以激发和焕发出勃勃生机,别开生面。 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一直放任法家的渗透和收编,固化为三纲五常而最终跟专 制权力合谋,将一颗活泼泼的仁心,安放在庞大官僚躯体之中。但道德的强心剂,并不 总能将易于麻木不仁的机体唤醒。20 世纪初的中国启蒙者眼中的儒家,事实上成了专制 压迫和社会麻木的替罪羊。但将罪恶归咎于遮羞布,显然是找错了标靶,何况这块遮羞 布还不是原本的底色。如何将这一颗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仁心,经过现代理念的启蒙后, 安置在体现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也许是儒家应该追求乃至应有的归宿吧。当然, 这颗仁心必定也会给这个文明秩序带来自己特有的韵律。 (摘编自成伯清《自我与启蒙:儒家精神的现代转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现代中国的启蒙者之所以存在普遍的迷茫,特别是自我的失落,与两极式的人生 意义赋予方式有很大关系。 B.完成国家真正强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与重建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意义 体系相比,前者更具挑战性。 C.中国传统儒家,在制度上持续不断地被法家渗透和改造,进而成为 20 世纪初中 国启蒙者批判的标靶。 D.儒家应该追求的是将经过现代理念启蒙的自强不息的活泼泼的仁心,安置在体现 这种理念的文明框架之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个体面临的深层意义危机为事实背景,论证了意义体系重构中的儒家精神 与文明秩序之间的关系。 B.第二段先后论述了意义体系重建的重要性、方法与作用以及面临的新问题。条理 清晰,论述严谨,逐层深入。 C.第三段列举杜维明总结儒家精神的例子,旨在论证儒家精神的萃取是在反思基础 上对自身的时代内涵的总结阐发。 D.第四段论述了致力于心力建设的儒家文化,其体现出的局限性和进步性很大程度 上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意义体系的重建,不是完全新创,而是扬弃了既往的积淀,满足了深层的期待, 耦合了微妙的情感结构。 B.儒家精神在中国人的意义体系的重建中是不可阙如的基础。当然,儒家这个复合 体本身也在不断演变。 C.历史上展现的儒家,都是特定权力结构从儒家这一复合体中有目的的择取与之亲 和的要素进行组合的产物。 D.在所谓的后现代处境中,忽视制度性安排导致以厚德载物为基本取向的儒家文化 无法另辟启蒙的出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阅读方式日益多元化,从读纸质书到读电子书, 再到如今的“听书”(即有声阅读),丰富多样的阅读方式带给读者别样的乐趣。其中, 有声阅读不仅解放了人们的眼睛,还能满足大众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需要, 而且也符合未来数字产品发展的方向。用耳朵代替眼睛,正在让阅读有了更多可能。有 声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成为阅读的新增长点。从世界范围来看,有声阅读呈现 上升趋势。拿目前全球最大、增长率最快的有声图书市场美国来说,早在三年前,其市 场的有声读物就达 25 亿美元的市场份额,那时已有约 35%的美国人每年至少收听一部有 声读物。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在我国的不断普及,有声阅读已具备了充分发展 的条件和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有声阅读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掀起一场阅读新革命。这种阅读潮流不仅给 商家带来福音,更是为“书香社会”添砖加瓦。目前,我国有不少专门的听书网站,现 有的大型网站,大部分都提供“有声阅读”,此外,听书频道或客户端下载等不断向大 众开放,例如“懒人听书软件”可以随时下载,操作简单,快速实用。有声阅读不仅有 小说、评书、相声等娱乐内容,更有科学技术、人文哲学等更多领域的听书素材。 (摘编自《广州日报》2018 年 5 月) 材料二: 图 1 2012-2017 中国有声阅读市场规模 图 2 2017 年 5 月主要听书 APP 用户人均启动次数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三: 我国有声阅读产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起步较晚,市场环境尚未成熟,且发展 极不平衡。传统出版机构力量偏弱,新兴移动电台和听书 APP“跑马圈地”,甚至恶性竞 争,亟需进行引导与扶持。随着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 新趋势。有声阅读是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方式,因而也应当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推广对象。 倡导有声阅读,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全民阅读率的有效手段。读者的有声阅读习惯是 有声阅读产业长期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将有声阅读纳入全民阅读推广工程,引导全社会 形成有声阅读的氛围,使之扩展为全民阅读的形式之一。 良性竞争和公平秩序的市场环境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要稳定有声阅读的市场秩 序,保障有声书产业健康长期地发展,政府部门尤其要加强版权管理的力度,健全监督 机制。同时,有声阅读的发展既给传统的电子音像出版带来了颠覆性的冲击,也带来了 技术变革的机遇。我国相当一部分传统音像出版企业拥有长期积累的内容资源,自带多 媒体基因,与电台、移动电台、有声阅读平台有天然的联系,应主动转型升级,实现跨 媒体经营,以加快推进传统音像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摘编自蔡翔、王睿《2018 年中国有声阅读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12-2017 年,国内有声阅读的同比增长率经历了“增长稳定一增长下滑”的过程,但 国内有声阅读市场规模仍在逐年稳步地持续扩大。 B.2017 年有声阅读市场规模达到 40.6 亿元,其中借助音频媒介开展的综合类知识付费 服务贡献了约 10 亿元的收入规模,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中坚力量。 C.2017 年 5 月,懒人听书、氧气听书、酷我听书等听书 APP 用户人均启动次数分别为 4.5 次、4.4 次和 3.7 次,占据前三名;其余 APP 用户人均启动次数较少。 D.在主要听书 APP 中,懒人听书是有声阅读市场的王者,酷听听书与之相比仍有较大差 距,氧气听书则与之比肩,或许有望超越它。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阅读方式的变化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今为人们所接受的有 声阅读方式的出现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B.有声阅读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成为阅读的新增长点。以美国为例,早在三年前, 那时已有约 35%的美国人每年要收听一部有声读物。 C.我国现有的一些网站和不断向大众开放的听书频道或客户端下载,以及多样化的有声 阅读素材等,让商家和读者两败俱伤。 D.随着传统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化阅读已成为全民阅读的新趋势。有声阅读是数字化 阅读的重要方式,因而必须倡导有声阅读。 6.面对有声阅读产业的现状,如何让它进一步健康稳定地发展?请简要概括说明。(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最后一张车票 苏三皮 风很紧,夹杂着雪花,街上的行人已经很少。除夕了,街道上到处弥漫着年的气味。 忙完最后一宗业务,他急急地朝火车站走去。刚给母亲打过电话,今年一定会回家 过年。握着电话的母亲笑开了,仿佛很开心,像一个孩子。 在他的手伸向售票窗口时,几乎同时,一只邋遢带着汽油味的手也伸向了窗口。他 抬起头,看见一张苍老的脸,领口微开,沾着绒绒的雪花,肩上背负着大包小包,让他 看起来很矮小,给人仿佛经历了不少风霜的感觉。他一眼就能辨认出这是一位民工,这 座城市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下意识地后退了一步。这时,售票员说,最后一张票了,你 们谁要? 又几乎同时,他们的手伸向了窗口。 售票员叹了一口气,最后一张票了,你们又是同时到的,我很为难,不如这样吧, 你们给我讲一个回家的理由吧,谁的理由能打动我,这张票就归谁啦。 他急急地说,把票给我,我出两倍的价钱!说完,他掏出三张百元大钞丢到了柜台 上。 售票员严肃地踩了他一眼,有钱了不起啊?说着,口气就又软了下来,讲一个回家 的理由吧,故事也好,能够打动我的话,这票就归你啊。 这时,民工拍拍窗口对售票员说,同志,能借我打一个电话吗?他很大方地掏出手 机说,你打吧。民工接过手机,眼里写满了感激。民工一边拨着号码一边自言自语说, 这年估计又是不能回家过了,这书包孩子等得急了呢。他的心突然像被刀子剜了一下一 样痛。 他突然心软了,他拍拍窗口对售票员说,还是把票给他吧,我不回去了。售票员狐 疑地望着他,脸上掠过一丝失落。这时,民工打完电话了,将电话还给了他。他当即拨 了电话回家,对母亲说,妈,我不回去了,赶不上车。母亲想说什么,他一下就将电话 挂了。 售票员的眼光柔和起来,对他们说,都进来坐坐吧,其实还有两张票,刚才我只是 想试探一下你们为什么要回家,也许听了你们的理由我会好受一些呢,她顿了顿,就在 你们来之前,我唯一的儿子给我打了电话,说要陪女朋友不回来过年了,我心里很难受, 他爸去世后,我都是一个人过年,年过得没滋没味。说着,售票员揩了一下眼泪。 他心头一酸,仿佛有泪流了出来。民工不自然地搓着手,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售票员打开门走了出来,都进去坐坐吧,反正车还没来,我们就当是聊聊天啦。 走进售票室,他们顿觉暖和了许多。售票员让他们坐下,给他们答自倒了一杯热水, 然后说,不过我还是很想听听你们回家的理由。 民工先说了:我五年没回家了,那时孩子刚满月,身子薄弱,他娘又没奶,没钱买 奶粉,于是就出来打工了。每年都想回去陪他们母子俩,可是又心疼那一百多块的车费, 就这样拖了五年。今年孩子他娘说,孩子该上学了,要我捎一个书包回去,我担心这孩 子认不得我这个爸了。还好啊,今天遇上了贵人,我可以回家啦。 他抬起头,看见售票员正檫着眼泪。售票员对他点点头,示意该他说了。他顿了顿, 就说开了;其实我去年就答应了母亲说要回家过年,刚好有一个工友病倒了,我送他去 医院,从医院回来赶到车站,车已经开走了。后来,我跟母亲说,无论如何今年也要回 家跟她一起过年呢。 售票员很感动地望着他,可是刚才你又要把票让给他? 他呷了一口水,我觉得他比我更需要这张票,他自己说了什么“这书包孩子等得急 了呢”,我想,这算是他对他孩子的承诺吧。 售票员似乎不相信地问,就这么简单? 他又呷了一口水,缓缓地说,六岁那年,我爸承诺给我买一个书包当新年礼物,回 来的路上,他遭遇了车祸,当我赶到医院的时候,他将书包递给了我说,哟,儿子,你 看,这是我买给你的书包……他似乎还想说什么,可是上帝没有给他机会。说完,他已 经泣不成声。 他们都很感伤,不知该说什么好。这时,有人拍了拍窗口。在他和民工抬起头的瞬 间,售票员已经冲出去拥抱着窗外的年轻人了。他们知道,那是售票员的儿子回家过年。 几乎同时,火车的汽笛悠扬地响了起来。他们站了起来,和售票员简单道别后,稳步地 朝站台走去。在车上,他不停地想着,她的儿子怎么又回来了呢?不是说不回来了吗?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刚给母亲打过电话,今年一定会回家过年。”因为去年没回家过年,今年“他”答 应了母亲的要求,为下文写这张车票对他的重要性作了铺垫。 B.“其实还有两张票,刚才我只是想试探一下你们为什么要回家。”小说写售票员令人 不可思议的做法,其目的是借人物的好奇心来增强作品的波折。 C.“他”之所以听到“书包”“孩子”后马上要让出票,是因为他与这个民工有相似的 经历,并且刻下了丧父之痛。“他”推己及人,足见他的善良。 D.故事发生在除夕时一个小小的售票室,交织着家庭情感和社会伦理之间的矛盾冲突, 但大团圆的喜剧结局富有温暖的人情味,符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8.小说以“最后一张车票”为纽带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 作品简要分析。(6 分) 9.小说以“她的儿子怎么又回来了呢?不是说不回来了吗?”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 写作意图?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甘宁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也,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群聚 相随,挟持弓弩,负毦带铃,民闻铃声,即知是宁。往依刘表,因居南阳,不见进用, 后转托黄祖,祖又以凡人畜之。 于是归吴。周瑜、吕蒙皆共荐达,孙权加异,同于旧臣。宁陈计曰:“今汉祚日微, 曹操弥憍①,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 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 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 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 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权深纳之。张昭时在坐,难曰:“吴下业业②,若军果 行,恐必致乱。”宁谓昭曰:“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居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 权举酒属宁曰:“兴霸,今年行讨,如此酒矣,决以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 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 宁虽粗猛好杀,然开爽有计略,轻财敬士,能厚养健儿,健儿亦乐为用命。建安二 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 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宁厉声 问鼓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嘉之。宁厨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 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置桑树,自挽弓 射杀之。毕,敕船人更增舸缆,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 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 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 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宁涕泣欺欷曰:“负卿。”与蒙 俱还见母,欢宴竟日。 (节选自《三国志·甘宁传》,有删改) 【注】①憍:同“骄”。②业业:畏惧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 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 B.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 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 C.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 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 D.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 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人有名有字。古人幼年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男子 20 岁取字,女子 15 岁取字。 B.祚,本意是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之意。在文中指汉皇帝的地位。 C.建安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只能有一个。 D.敕,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甘宁年少时就善于交往,有侠义。他常聚合一伙言行不庄重的少年,成为他们的首领; 投靠刘表不受重用,投奔东吴后,孙权非常器重甘宁。 B.甘宁开朗豪爽,足智多谋。在给孙权的建言中表现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把握,提出 了先取黄祖的战略,孙权对他的分析非常赞赏。 C.甘宁言而无信,杀性很重。部下有过,投奔吕蒙,吕蒙担心甘宁杀了有过的部下,没 有将其归还。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但等部下放回,还是杀了他。 D.甘宁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建安二十年,甘宁跟随孙权攻打合肥,赶上军中瘟疫流行, 曹操乘机发动袭击。甘宁奋拉开弓箭射向敌人,与凌统等人殊死搏斗。 13.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权遂西,果禽祖,尽获其士众。遂授宁兵,屯当口。(5 分) ②故不即还,后宁赍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 14-15 小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①诗 (宋)韩淲② 满城风雨近重阳,独上吴山③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④。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潘邠(bīn)老:传北宋诗人潘大临,字邠老,其诗句“满城风雨近重阳”名 闻遐迩。后世多有借此句续诗成篇者。②韩淲(biāo):南宋诗人,有高节,从仕不久即 归乡,作此诗时年约 40 岁。③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④行藏:语出《论语·述而》: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诗人在重阳节前登吴山,正逢风雨,前人的诗意与自己眼前的景象恰相吻合,于是即 景生情,落笔成章,虽直引前人成句入诗,但妙合无垠,别成佳作。 B. 第三句写自己虽在中年,却已有年届晚境之感,老眼昏花,健忘到记不清行路,索性 不再把远近放在心上。既有岁月催人老的悲慨,又有不戚戚于此的超然。 C. 第四句紧承上句,抒写胸臆,说自己虽然年老体衰,但胸怀坦荡,壮心尚存,全句呈 现激扬的情绪,但“任”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 D. 第三联写自然风光每每让人诗兴大发,而眼前这派秋景,却只带给诗人无尽的痛苦感 伤。两句一放一收延续上联的跌宕之势,颇有杜诗顿挫之风。 15. 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表明乐曲终止了而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境界里的两句是: “ , ”,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突出了音乐效果。 (2)《逍遥游》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 自如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 (3)《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经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照料,还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源自民间、源于生活的中国刺绣艺术,经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从生活中得到升华, 成为璀璨的艺术明珠。刺绣画艺术品,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 再创作,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以 的工匠精神于丝缕针黹间传达 着绘画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神韵,彰显着丝质特有的天然光泽和柔美,赋予作品輸墨 所不能及的风采,使之发展为更具观赏性的中华艺术瑰宝。中国当代的刺绣画较之历代, 无论是题材、技法、色彩,还是针黹、缣帛,( )。近几十年,各绣种在绣 材的拓展、泛取,针法的借鉴、相融,题材的继承、创新等方面,都有令人 的 作品问世,尤其是双面绣和双面全异绣作品,更是给刺绣艺术增添了不可思议的感染力。 各绣种发展出的地域特色突出的分支层出不穷,或如摄彩作品般写实,或如西方油画般 立体,或去工笔描摹而写意挥洒,或新创针法而与众不同,或人物正反面和谐自然,或 动物双面全异,了无针迹,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不 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給后人感受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将女红针 黹薪火相传,为刺绣艺术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B.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C.不仅这些作品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感受到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D.这些作品不仅带给人艺术的享受,而且给后人展示了刺绣艺术巧夺天工的魅力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传承中有创新,发展中有循古 B.传承中有创新,循古中有发展 C.创新中有传承,循古中有发展 D.创新中有传承,发展中有循古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精益求精 刮目相看 数不胜数 B.励精求治 耳目一新 数不胜数 C.精益求精 耳目一新 美不胜收 D.励精求治 刮目相看 美不胜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含义是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实际 上,① ,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② ,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 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活动频繁。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 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③ ,“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 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21.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5 分) 地方法院今天推翻了那条严禁警方执行市长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 剧场的指示的禁令。 (1)地方法院究竟允许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2 分) (2)将上面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可适当调整语序,增减词语)(3 分)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0 月 1 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20 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 70 华诞。这场盛大的国庆庆典,让 14 亿中国人群情振奋。自豪、震撼、激动、幸福……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 感悟。 请从下列任务中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在电视机前观看盛典的你,有怎样的感受?对“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到祖国伟 大复兴事业”又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观后感。 ②请你给远在海外留学的好友思源写一封信,分享你的心情、感悟或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注意对象;符合文体特征;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1.C(A.张冠李戴,普遍迷茫的是民众,现代中国的启蒙者是不切实际的运动 的发起者。B.曲解文意,原文认为后者是最大的挑战。D.或然成必然,原文有"也许是 "的表述。) 2.B(第二段的论述顺序是先谈历史与现实问题,后谈方法和作用。) 3.C(A.意义体系的重建是面临的挑战,尚未完成,不能说成已然。B.曲解文意, "基础"不等同于"元素"。D.过于绝对,用"无法"否定了儒家自我有另辟出路的可能,与 文意不符。) 4. 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 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B 项,“其中借助音频媒介 开展的综合类知识付费服务贡献了约 10 亿元的收入规模,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中坚 力量”错,于材料无据。故选 B 项。 5. 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 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各个选项内容的正误。B 项,“要 收听一部有声读物”错,材料一说“至少收听一部有声读物”;C 项,“让商家和读 者两败俱伤”错,材料一说“这种阅读潮流不仅给商家带来福音,更是为‘书香社会’ 添砖加瓦”;D 项,“有声阅读是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方式,因而必须倡导有声阅读” 错,材料三说“有声阅读是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方式,因而也应当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 推广对象。倡导有声阅读,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提高全民阅读率的有效手段”。故选 A 项。 6. ①有声阅读应当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推广对象,政府应将有声阅读纳入全民阅读 推广工程。②政府部门要加强版权管理的力度,健全监督机制。③传统音像出版企业 应主动转型升级,实现跨媒体经营,以加快推进传统音像出版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解析】本題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 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本题作答时先明确题干问题指向 “面对有声阅读产业的现状,如何让它进一步健康稳定地发展”,就是要筛选出每一 则材料与此相关的信息,本题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三中,材料三“政府应将有声阅读 纳入全民阅读推广工程,引导全社会形成有声阅读的氛围,使之扩展为全民阅读的形 式之一。”“要稳定有声阅读的市场秩序,保障有声书产业健康长期地发展,政府部 门尤其要加强版权管理的力度,健全监督机制。”“我国相当一部分传统音像出版企 业拥有长期积累的内容资源,自带多媒体基因,与电台、移动电台、有声阅读平台有 天然的联系,应主动转型升级,实现跨媒体经营,以加快推进传统音像出版与新媒体 的融合发展。” 第二步整合材料,按照题干要求分点概括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达 的简洁。 【点睛】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类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 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 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 段首句和段尾句。 7. 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内容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重点把握 小说的艺术手法。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 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 B,“好奇心”说法不准确。售票员的儿子说要陪女朋 友不回来过年,她预感到即将到来的孤单和凄清,她想从别人的过年理由里体会年的 感觉。故选 B。 8.(6 分) ①最后一张车票将想回家的旅客和售票员的人生轨迹连在一起,凸显情节的戏剧性。 ②面对最后一张车票,人物的心灵受到拷问,使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每 答出一点给 3 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标题和文本的情节内容的关系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先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情节内容的作用、小说 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也可以从主题的作用等角度进行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是:小说 以“最后一张车票”为纽带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 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考生要从“连接人物”“安排情节”两个角度分析 “最后一张车示票”在文本中的作用。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最后一张车票”体现 了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在塑造小说人物中给人以真实的感受。在情节内容的体现 上,“最后一张车票”体现了小说情节的波澜起伏,增添了小说的戏剧色彩,也给人 以既在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9.(6 分) ①照应前文,既是对售票员儿子回家的感叹,又是对自己将给家人带来惊喜的暗示。 ②升华主题,突出了中国人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回家团圆的家庭情怀,寄托了作者期盼 所有中国人能够年终团聚的美好愿望。③戛然而止,留下空白,丰富了作品的想象空 间。(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小说结尾的创作意图的探究和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试题要从审题入手,要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主题、小说的艺术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是:小说以“她的 儿子怎么又回来了呢?不是说不回来了吗?”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写作意图?请结 合作品简要分析。从小说的结构上看,前文售票员已经交代了儿子不回家过年,此处 是对前文结构的照应和说明。从小说的主题上看,寄托了浓浓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的 习俗。从小说的艺术特色上看,给人以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 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 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 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 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 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 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0. 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般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 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本句首先要把握大意, “祖”,是人名,黄祖;“财谷”,名词作主语,“左右”,指身边的人,作主语, 它们前面都要断开;指“吏士”与“吏士”要断开,另外要注意,本篇文言文以四言 为主,断句时要留心。故选 A 项。 11. 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 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 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C 项,“建安”是东汉末 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的年号不是唯一的。故选 C 项。 12.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 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 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 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 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D 项,“与统等死战”是指甘宁与凌 统等人率军与敌军拼死厮杀。而且“身先士卒”也于文无据。故选 D 项。 13. 答案:(1)孙权于是西征黄祖,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于 是孙权就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口。 (2)便没有马上将他送回,后来,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谒吕蒙的母亲,吕蒙才让那个 小童来并交给了甘宁。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他。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注意:首先要回到句 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第一句得分点: “遂”,于是;“西”,名词作动词,西征;“禽”,擒获、擒拿;“其”,代词, 他(黄祖);“授”,交给“屯”,驻扎。第二句得分点:“即”,马上;“赍礼”, 带着礼物;“礼”(第二个),拜谒;“乃”,副词,才;“还”,交给、还给;“许”, 答应。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 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 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甘宁,字兴霸,是巴郡临江人,年少时就有才气,善于交往,有侠义,他常聚合 一伙言行不庄重的少年,成为他们的首领;他们成群结队,携带弓箭,头插鸟羽,身 佩铃铛,百姓听见铃响,便知是甘宁一帮人来了。后来依附刘表,于是留在南阳,不 被重用,后来又转而投奔黄祖,黄祖仅把他当作一般的人留下了他。 于是归附吴国。由周瑜、吕蒙共同推荐,孙权对甘宁有着不一般的看待,就像对 那些老臣一样对待他。甘宁向孙权陈述计策:“如今汉皇帝的地位日渐衰微,曹操越 来越骄横,最终会成为窃取政权的人。荆州南部地区,山川交通便利,实在是我们向 西扩张的有利形势。我已观察过刘表,既没有远见,儿子又品行恶劣,不是能传承祖 业的人。主上您应当趁早谋划,事不宜迟。谋划这件事的方法,应该先攻打黄祖。黄 祖现在年老,已经非常昏聩糊涂,财物粮食也很匮乏,身边的人尔虞我诈,只追求私 利,欺压苛求下级官吏与士卒,官吏士兵心生怨恨。舟船等战斗器具,废弃并年久失 修,不重视农耕,军纪混乱。君主您如果发动进攻,一定可以打败他。打败黄祖后, 乘胜向西,在西边占据了楚关,形势就将更加广大,然后就可以逐渐地去谋取巴、蜀。” 孙权完全接受了他的意见。当时张昭在座,反驳说:“士兵们胆小畏惧,如果军队真 的行动,恐怕会招致动乱。”甘宁就对张昭说:“国家把和萧何一样的重任交付给你, 你身居守卫国家的职位却(如此)担心战乱,(你还)凭什么仰慕效法古人呢?”孙 权(见二人争执)就举杯向甘宁劝酒说:“兴霸,现今讨伐的任务,如同这杯酒,就 交给你了。你应当努力提出策略,如果你一定打败了黄祖,那么你的功劳,又何必在 乎张长史说的话呢?”孙权于是西征黄祖,果然擒获了黄祖,并俘虏了他所有的士兵。 于是孙权就交给甘宁一支部队,驻扎在当口。 甘宁虽然性情粗暴,杀性很重,但他开朗豪爽,足智多谋,轻视财物,敬重士人, 能够厚待下属,士兵们都乐于被他所用。建安二十年,甘宁跟随孙权攻打合肥,正赶 上军中瘟疫流行,部队大部都已经撤出战斗,只留下步兵精锐中的精锐士兵一千多人。 合并吕蒙、蒋钦、凌统及甘宁的人马,跟随孙权驻在逍遥津北。曹操将领张辽侦察瞭 望后,乘机率步兵骑兵发动袭击。甘宁拉开弓箭射向敌人,与凌统等人率军与敌军拼 死厮杀。战斗中甘宁厉声责问战鼓为何不响,壮气毅然,孙权尤其称赞了他。甘宁的 厨房下有一小童有过失,逃跑并投靠了吕蒙。吕蒙担心他遭甘宁杀害,便没有马上将 他送回,后来,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谒吕蒙的母亲,吕蒙才让那个小童来并交给了甘宁。 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他。不一会儿,回到船上,甘宁却把小童捆在桑树上,亲自挽弓将 他射死。然后,下令船上的人加固船的缆绳,自己脱下衣服卧在船中。吕蒙大怒,鸣 鼓聚兵,准备靠近船只攻击甘宁。甘宁听到动静,故意躺着不起来。吕蒙的母亲光着 脚跑来劝阻吕蒙:“主上对待你像骨肉兄弟一样,把大事交付给你,怎么(能)因为 私人恩怨而想攻杀甘宁呢?甘宁死的那一天,即使主上不过问,你这种作为也属于做 臣子的不合礼法。”吕蒙向来非常孝敬,听了母亲的话,心里豁然开朗,他亲自来到 甘宁船上,笑着招呼:“兴霸,老母等你吃饭,赶快上来吧!”甘宁十分羞愧,流着 泪悲伤着说:“是我辜负了你啊。”和吕蒙一起回去拜见吕蒙的母亲,并跟吕蒙欢快 地吃喝了一整天。 14.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 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任’ 字的使用也流露出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无奈”分析不当,应是“任”字的使用展现了 诗人旷达的精神面貌。故选 C。 15.尾联运用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的手法,用“今古骚人乃如许”收束前 三联的万千感慨,但又不具体点明,只用“乃如许”三字概括;而尾联后一句也不解说 这如许的感受究竟为何,而是宕开一笔,以眼前的苍茫暮色和耳畔的澎湃江潮收束全 诗,拓展诗歌意境,给读者回味、思考的空间,使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产生“言已尽 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解析】题干是“论者谓此诗尾联有‘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 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把握诗歌主旨能力。本诗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 声卷入苍茫”,意思是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诗人以“今古骚人乃如许”句,来强调古今诗人的共同感受;这感受如何,诗不直说, 以景语来表达,也就是以景作结,说“暮潮声卷入苍茫”,通过江潮澎湃,诗人独立 山上,眼观这苍茫景色,来含蓄地表达内心世界,把意境无限地展拓,让读者自己去 回味、思考,正是所谓的“文已尽而意无穷”。 16.(1)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3)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 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 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 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唯、乘、御、辩、媵、衾。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 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 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 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 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 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 分数。 17.D 【解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 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A 项,语序不当,同一 主语,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B 项,搭配不当,介词使用不当,将“给”改为 “让”或“使”;C 项,关联词位置错,应当是“这些作品不仅”,介词使用不当, 将“给”改为“让”或“使”。 18.B 【解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 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 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 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 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结合语境, 按时间顺序:先古后今;按工艺流程:先继承学习,后创新发展;按语言艺术:“传 承”与“循古”对仗,“创新”与“发展”对仗,气势更足,更加积极向上。 19.C 【解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 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 求更好。励精求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第一空的对象为“工匠精神”, 不指国家,故应选用“精益求精”;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令 人感觉到很新鲜。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对象指人。 第二空的对象为“作品”,不指人,故应选用“耳目一新”;美不胜收:形容好的东西 太多,美景多得看不过来,强调“美”。数不胜数: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很难计算,强调“量”。第三空所言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给人的是审美感受, 故应选用“美不胜收”。 20. ①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或“昆虫并不是被雷声惊醒的”、“昆虫苏醒和春雷无关”) ②惊蛰前后之所以会有雷声(或“惊蛰前后出现雷声”) ③惊蛰始鸣的时间不一(“惊 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6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①前的“实际上”表明,空格处是对前文“春雷始鸣,惊醒蛰伏地下冬眠的 昆虫”的否定,且后文“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是对空格内容的 补充解说,故空格处应是“昆虫并不是春雷惊醒的”之类的内容。②是前文“现代气 象科学表明”的内容,据前文“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可知,空格处内容应是“惊蛰 出现雷鸣”。③据后文“‘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的“仅 与”分析,“‘惊蛰始雷’的说法”不适用于我国各地,这应是空格处的主要内容。 21.(1)不允许(2 分) (2)某市市长发出了关于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剧场的指示。但警方却接 到了严禁执行市长这一指示的禁令。今天,地方法院又推翻了这一禁令。(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否定规律。我们逐层剖析:市长不允许在学校附近修建任何等级的 剧场,严禁警方执行市长指示,法院推翻了严禁警方执行的禁令。可见,法院是不允 许在学校附近修建剧场的。 22.【试题解析】 本题为原创题,尚无样卷。主要是仿拟 2019 年全国 2 卷写作题,采用的是选择写作 的新形势,相关要求请参考其阅卷标准。 (1)写观后感,重点是写观后的感悟,可以记叙、抒情、议论,要写出当代青年的 历史责任感,要有政治站位、家国情怀、使命担当等,还要看其在行文中对任务与材料 之间关联的阐述是否合理,其“感”是否有理性价值。 (2)写一封信,要重其是否符合文体特征,是否符合身份与对象,是否有真情实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