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西省太原市山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西省太原市山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解析版)

山西省太原市山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块诊断 一、单选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乙图表示由四个单体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若甲图中的②在人体血液中参与脂质的运输,则②是胆固醇 B. 乙图中若单体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6种 C. 乙图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该化合物水解后的产物中氮原子数与原来相等 D. 若甲图中④能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则④可用无水乙醇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1)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2)核酸是由C、H、O、N、P元素构成;(3)脂质是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4)糖类是由C、H、O组成。‎ 分析题图甲: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最可能是蛋白质或氨基酸;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是糖类或脂肪或固醇等;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ATP或核酸等,④的组成元素是C、H、O、N、Mg,可能是叶绿素。‎ ‎【详解】②的组成元素只有C、H、O,且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则②是胆固醇,A正确;图2中若单体是四种脱氧核苷酸,则为DNA,该化合物彻底水解后的产物有脱氧核糖、磷酸和四种碱基A、C、G、T,共6种,B正确;图2中若单体是氨基酸,则为四肽,则该化合物彻底水解需要3分子水,水解后的产物中氧原子数增加3个,氢原子数增加6个,N原子数没有改变,C正确;若图1中④能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则④可能是叶绿素,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再用层析液分离,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D,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是用无水乙醇,分离是用层析液。‎ ‎2.—条由15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式为C74H110N19O26‎ S。这条多肽链经水解后的产物中有5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3H7NO2S)、丙氨酸(C3H6NO2)、天冬氨酸(C4H7NO4)、赖氨酸(C6H14N2O2)、苯丙氨酸(C9H11NO2)。则水解产物中苯丙氨酸和丙氨酸个数分别是( )‎ A. 1和2 B. 2和3 C. 3和4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由1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74H110N19O26S的多肽链经过水解后所得的5种氨基酸半胱氨酸(C3H7NO2S)、丙氨酸(C3H6NO2)、天冬氨酸(C4H7NO4)、赖氨酸(C6H14N2O2)、苯丙氨酸(C9H11NO2)中,只有赖氨酸含有2个氮原子(其它4种氨基酸均含1个氮原子)、只有天冬氨酸含有4个氧原子(其它4种氨基酸均含2个氧原子)。‎ ‎【详解】根据水解产物中只有半胱氨酸中含1个S原子,说明半胱氨酸含有1个;设该多肽(十五肽)中含有赖氨酸α个,根据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可得2α+(15-α)=19,解得α=4个;设该多肽(十五肽)中含有天(门)冬氨酸,根据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可得4β+(15-β)×2-(15-1)=26,解得β=5.最后设该多肽中含苯丙氨酸和丙氨酸个数分别是x、y个,根据C和N原子守恒可列式:3+3y+4×5+6×4+9x=74,x+y+1+4×2+5=19,解得x=2,y=3,故选B。‎ ‎【点睛】突破口:根据多肽化合物的分子式与水解的氨基酸种类的分子式中C、N、O、S等原子守恒建立关系式解得各种氨基酸的个数。‎ ‎3.关于细胞中常见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 A. 糖类都是能源物质,检测糖类常用斐林试剂 B.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检测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 C. 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在植物、动物细胞中都可以存在,检测时常用苏丹Ⅲ或Ⅳ染液 D.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刑侦人员可以将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以提供证据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存在、鉴定及作用,综合性强,要求考生熟记教材相关知识并能迁移运用。‎ ‎【详解】糖类不都是细胞的能源物质,如纤维素是细胞壁的成分,属于细胞结构物质,A错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检测蛋白质常用双缩脲试剂,B正确;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在植物、动物细胞中都可以存在,检测时常用苏丹Ⅲ(反应呈橘黄色)或苏丹Ⅳ染液(反应呈红色),C正确;核酸(包括DNA和RNA)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因DNA分子具有特异性,故可用于刑侦,D正确。‎ ‎【点睛】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有淀粉、纤维素(植物)和糖原(动物),都是由单糖脱水缩合而来。‎ ‎4.图甲为实验测得的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三类有机物的含量比例,图乙为花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丙为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速率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种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均减少 B. 图甲中同等质量的干种子中,所含N最多的是大豆 C. 图乙中花生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 图丙中12 h~24 h期间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且在无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均释放少量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中小麦种子含有淀粉含量最高,大豆种子含有蛋白质最多,花生含有脂肪最多;乙图中花生种子在萌发过程脂肪不断减少,而可溶性糖不断增加;丙图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速率先快速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而O2吸收速率先缓慢增加后快速增加。‎ ‎【详解】种子在萌发的初期至真叶长出之前,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含量因细胞呼吸被消耗而减少,但细胞呼吸会产生中间代谢产物,加之淀粉、蛋白质等被水解,所以有机物的种类会增加,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三种种子中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因此同等质量的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所含N最多的是大豆,B正确;ATP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图丙中12 h~24 h期间,CO2释放速率远大于O2吸收速率,说明种子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进行,以无氧呼吸为主,但是无氧呼吸仅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D错误。‎ ‎5.图为几种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则其水解产物为氨基酸 B. 若②为脂肪,则其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 C. 若③为蓝藻的遗传物质,则其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D. 若④为糖原,则其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肌肉和肝脏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质、核酸的种类和元素组成及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图中①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若①为某种具有催化作用的化合物,则①为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酶,其水解产物为氨基酸,A正确;②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若②为脂肪,则其大量积累于皮下和内脏器官周围,B正确;③由C、H、O、N、P 五种元素组成,若③为蓝藻的遗传物质,则③为DNA,虽然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但蓝藻没有染色体,C错误;④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若④为糖原,则其主要分布在人和动物的肌肉和肝脏中,D正确。‎ ‎【点睛】此类问题常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为依托进行考查。分析此类问题要明确蛋白质、脂肪、糖类和核酸的化学组成、分布、功能等,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6.有些实验可以通过染色改进实验效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叶绿体的结构更清晰 B. 在蔗糖溶液中加人适宜红墨水,可用于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 C. 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可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 D. 在研究蛋白酶专一性实验中,可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由质以确定底物分解是否彻底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原理是: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具有中央液泡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当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且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导致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逐渐分离,即发生质壁分离,此时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间隙充满了外界溶液。检测生物组织中脂肪的实验原理是: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之一是:染色体容易被龙胆紫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详解】A、健那绿使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叶绿体本身呈绿色,其形态为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因此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不需要染色,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无色,以此为实验材料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时,在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红墨水使之成为红色,会使观察到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B正确;‎ C、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可将染色体染成深色,因此检测花生子叶中脂肪时,不能用龙胆紫溶液对子叶切片进行染色,C错误;‎ D、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在研究蛋白酶专一性实验中,用双缩脲试剂检验仍有紫色反应,D错误。‎ 故选B。‎ ‎7.下列有关细胞中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分别以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为单体组成多聚体 B. 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它可来自于植物细胞内乳糖的水解 C. 水可以作为细胞代谢所需的原料,也可以作为细胞代谢的产物,如有氧呼吸、蛋白质与DNA的合成中都有水的生成 D. 在人体心肌细胞中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7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等不能水解的糖称为单糖,由2个单糖脱水缩合形成的糖称为二糖,多糖有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成分。‎ ‎2、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中的核酸根据所含五碳糖的不同分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两种,构成DNA与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每个核糖核苷酸分子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形成。‎ ‎3、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在组成上的差异有:①五碳糖不同,脱氧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核糖核苷酸中的五碳糖是核糖;②碱基不完全相同,脱氧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T、G、C,核糖核苷酸中的碱基是A、U、G、C。‎ ‎4、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单体就是构成多聚体的基本单位,蛋白质的单体是氨基酸,多糖(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单体是葡萄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A错误;‎ B、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植物细胞内麦芽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B错误;‎ C、水不仅是细胞代谢所需的原料,也是细胞代谢的产物,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水,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蛋白质过程也产生水,DNA合成过程也能产生水,C正确;‎ D、人体心肌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含有碱基A的核苷酸有两种(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含有碱基G的核苷酸有两种(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和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含有碱基T的核苷酸只有一种(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含有碱基U的核苷酸只有一种(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即由A、G、T、U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2+2+1+1=6种,D错误;‎ 故选C。‎ ‎8.下列关于细胞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1)真核细胞的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2)蓝藻虽然无叶绿体,但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3)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对尾部消失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 ‎(4)叶绿体合成的ATP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5)在观察成熟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后得出核糖体附着在高尔基体上的结论 ‎(6)雌性激素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 ‎(7)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观察到用健那绿染色的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A. 两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需要考生平时积累这些众多细胞器的区别及特有的功能,注意总结归纳分析,从不同角度将细胞器进行分类,做到对细胞器知识的加深理解记忆。‎ ‎【详解】(1)真核细胞的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比如心肌细胞耗能多,所以线粒体含量高于其他细胞;胰腺细胞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一些,正确;‎ ‎(2)蓝藻是原核生物,无叶绿体,但是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正确;‎ ‎(3)蝌蚪进行变态发育时,尾部逐渐消失,属于细胞凋亡,在这个过程中,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因此蝌蚪尾巴的消退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溶酶体,错误;‎ ‎(4)叶绿体光反应产生的ATP全部用于暗反应,不用于其他生命活动,错误;‎ ‎(5)亚显微结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核糖体附着在内质网上,不附着在高尔基体上,错误;‎ ‎(6)雌性激素属于脂质,在滑面内质网上合成,错误;‎ ‎(7)健那绿是专一性的线粒体的活细胞染色剂,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正确。‎ 综上正确选项有(1)(2)(7),共三项,选B。‎ ‎9.对植物根尖细胞中某细胞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发现A、T、C、G、U五种碱基的相对含量分别约为25%、10%、30%、20%、15%,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器无膜 B. 该细胞器能固定CO2‎ C. 该细胞器能产生水 D. 该细胞器不能进行能量转换 ‎【答案】C ‎【解析】‎ ‎【详解】细胞器中同时含有T和U,说明既有DNA也有RNA,该细胞在根尖细胞中为线粒体,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水,选C。‎ ‎【定位】细胞器 ‎【点睛】①细胞中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核糖体中是RNA,叶绿体和线粒体同时含有DNA和RNA;‎ ‎②根据“根尖细胞”得出细胞器是线粒体。‎ ‎10.细胞自噬通过溶酶体途径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溶酶体发挥作用主要依赖其内的多种水解酶 ‎②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 ‎③细胞自噬过程需要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 ‎④溶酶体执行功能时伴随其膜组分的更新 ‎⑤溶酶体和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 ‎⑥自噬体内降解前后的物质或结构都是废物 ‎⑦自噬体的形成可能与内质网等细胞器有关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清除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由高尔基体出芽形成。‎ ‎2、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它通过溶酶体途径对细胞内受损的蛋白质、细胞器或入侵的病原体等进行降解并回收利用。分析图解可知,细胞内由内质网形成一个双膜的杯形结构,衰老的细胞器从杯口进入,杯形结构形成双膜的小泡,后其与溶酶体结合,自噬溶酶体内的物质被水解后,其产物的去向是排出细胞或在细胞内被利用。‎ ‎【详解】①根据溶酶体的功能可知,溶酶体发挥作用主要依赖其内的多种水解酶,①正确;②溶酶体中水解酶属于蛋白质,是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的,②正确;③细胞自噬过程需要形成具膜小泡,这是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③正确;④溶酶体属于生物膜系统,在消化细胞内的物质时要吞噬这些物质,形成具有消化作用的小泡,所以溶酶体执行功能时要发生膜成分的更新,④正确;⑤溶酶体和高尔基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⑤正确;⑥自噬体内降解前的物质或结构大多都是废物,但降解后的物质有许多都是有用的成分,如氨基酸,葡萄糖、脂质等,⑥错误;⑦根据题图分析,自噬体的形成可能与内质网等细胞器有关,⑦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⑦正确,D符合题意。‎ ‎【点睛】识别题图和识记溶酶体的功能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 ‎11.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其在昼夜节律(生物钟)的分子机制方面的发现。人体生物钟机理如下图所示,per基因的表达产物为PER蛋白,夜间PER蛋白积累到最大值后与TIM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影响per基因的表达,白天PER蛋白降解,从而调控其浓度呈周期性变化,变化周期为24h。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昼夜节律的变化只与per基因的表达有关 B. 过程①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过程②③体现了核孔的选择性 C. 过程③抑制了per基因的表达,属于负反馈调节 D. 图中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过程表示PER蛋白能进入细胞核,调节per基因的转录过程。‎ ‎【详解】昼夜节律的变化与per基因的表达有关,也与细胞内PER蛋白和TIM蛋白二者结合后的反馈调节有关,A错误;①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不需要单独的解旋酶,B错误;根据题干中“基因表达产物PER蛋白浓度呈周期性变化,振荡周期为24h“所以③过程体现了负反馈调节的调节机制,夜间,过多的PER蛋白进入核内抑制①过程,C正确;根据多肽链的长短,可判断核糖体在图中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向左,D错误。 故选C。‎ ‎12.干扰素是受病毒感染的细胞所产生的能抵抗病毒感染的一组蛋白质。侵入细胞的病毒激活干扰素基因,合成干扰素。干扰素并不直接杀死病毒,而是刺激自身和周围的细胞产生另一种能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从而抵抗感染。下面为干扰素抑制病毒复制图解。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干扰素的产生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参与 B. 干扰素是一类免疫活性物质,可由多种细胞产生 C. 抑制蛋白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 病毒的复制只需要被感染细胞提供原料核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干扰素是一种淋巴因子,具有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其本质是糖蛋白,类型可分为α、β、γ等几种。干扰素能诱导细胞对病毒感染产生抗性,它通过干扰病毒基因转录或病毒蛋白组分的翻译,从而阻止或限制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主要的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生物制品。‎ ‎【详解】干扰素是一种分泌蛋白,产生时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参与,A正确;干扰素是一类免疫活性物质,可由多种细胞产生,B正确;根据题意,干扰素能刺激自身和周围细胞产生抑制病毒复制的蛋白质,故抑制蛋白的产生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病毒寄生在活细胞内,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病毒的复制需要被感染细胞提供原料(脱氧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氨基酸)、场所(核糖体等)、酶等条件,D错误。‎ ‎【点睛】本题以干扰素为背景考查免疫、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以及病毒的知识点,属于综合考查类题目,相对较难。理解干扰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涉及的细胞器,并掌握病毒的生活特点,这是突破该题难点的关键。‎ ‎13.如下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 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应选用②③‎ C. 若视野中有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则异物位于③中 D. 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越近,而目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反比,据此并结合题意可知: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A错误;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即用高倍镜观察,使物像放大倍数增大,应选用②③,B正确;若视野中有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说明异物不在装片上,则异物位于②或③中,C错误;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即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正确操作顺序是:移动装片,将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光圈、增加进光量→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D错误。‎ ‎【点睛】显微镜的使用,此类问题常以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托进行考查。熟记并理解目镜和物镜的结构及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的大小以及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①硝化细菌、霉菌、颤藻的细胞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 ‎②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③柳树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 ‎④胆固醇、磷脂、维生素D都属于固醇 ‎⑤人体细胞内CO2的生成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 ‎⑥葡萄糖从小肠被吸收进入到人的红细胞要通过4层膜,每次都要消耗能量 ‎⑦汗腺细胞和唾液腺细胞都有较多的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A. 二 B. 三 C. 四 D. 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2、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性。  3、真核细胞的碱基互补配对发生于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  4、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详解】①硝化细菌和颤藻属于原核生物,霉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DNA和RNA,①正确;②细胞学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没有揭示细胞结构的多样性,②错误;③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在细胞质的叶绿体和线粒体中也有分布,DNA的复制、转录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故在柳树叶肉细胞的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现象,③正确;④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磷脂属于脂质,不属于固醇,④错误;⑤人体细胞只能通过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产生场所为线粒体基质,故人体细胞CO2的生成一定在细胞器中进行,⑤正确;⑥葡萄糖从小肠被吸收进入到人的红细胞要通过小肠上皮细胞的两层细胞膜、血管壁细胞的两层细胞膜和一层红细胞膜共5层膜,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⑥错误;⑦汗腺细胞分泌汗液,汗液中不含蛋白质,故汗腺细胞的核糖体并不多,⑦错误。综上分析,①③⑤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5.下列对各种“比值”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的值变大 B. 红细胞运输氧气功能受损后,其呼吸作用消耗葡萄糖量不变 C.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的值不变 D. 对某绿色植物进行遮光处理时,遮光后瞬间叶绿体中NADPH/NADP+的值变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也没有各种细胞器,其细胞呼吸方式为无氧呼吸。‎ ‎【详解】A、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浓度会因失水而变大,所以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的值变大,A正确;‎ B、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其细胞呼吸的方式为无氧呼吸,红细胞运输氧气功能受损后,其呼吸作用消耗葡萄糖量不变,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由于没有着丝点分裂,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的值不变故C正确;‎ D、绿色植物遮光后,光反应产生的NADPH减少,所以叶绿体中NADPH/NADP+变小,D错误。‎ 故选D。‎ ‎16.取甲、乙、丙三种植物组织切块分别放入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前,各切块细胞液浓度丙>乙>甲 B. 实验中,丙切块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 实验中,乙切块细胞内蔗糖浓度与浸泡液中蔗糖浓度相等 D. 实验后,甲切块细胞放入清水中一定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导致外界溶液浓度变小;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导致外界溶液浓度变大;当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相等时,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外界溶液浓度不变。‎ ‎【详解】A.据此分析实验结果“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可知,实验前,蔗糖溶液>甲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乙细胞液浓度、蔗糖溶液﹤丙细胞液浓度,所以实验前各切块细胞液浓度:丙>乙>甲,A项正确;‎ B.实验中,丙切块细胞的吸水,导致其吸水能力逐渐降低,B项错误;‎ C.实验中,乙切块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与蔗糖浓度相等,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C项错误;‎ D.实验中,甲切块细胞不断失水,若失水过多会导致细胞死亡,死亡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所以实验后,甲切块细胞放入清水中不一定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水分子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即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跨膜运输的。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以题意中“相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和“定时间后测得甲浸泡液的浓度变小,乙浸泡液的浓度不变,丙浸泡液的浓度变大”为切入点,就很容易判断出各选项。‎ ‎17.下表为测定的人体细胞外液(表中没列出淋巴的测定数据)与细胞内液的部分物质含量的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ol/L)‎ Na+‎ K+‎ Ca+‎ Mg+‎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B. 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③组织水肿现象,B正确;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②血浆至少需穿过5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即10层磷脂分子层,C错误;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18.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细胞才进行Na+、K+的跨膜运输 B. 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终产物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运出细胞的 C. 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物质的速率与细胞呼吸强度始终呈正相关 D. 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即可完成,不消耗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 小分子:‎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 ‎【详解】A、在静息电位产生时,钾离子外流,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正确;‎ C、细胞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还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离子的速率不仅与细胞呼吸强度有关,也与载体数量有关,错误;‎ D、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的过程依靠膜的流动性,并且需要消耗能量,错误。‎ 故选B。‎ ‎19.如图甲、乙所示是渗透作用装置,其中半透膜为膀胱膜(蔗糖分子不能通过,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图中溶液A、B、a、b均为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前其浓度分别用MA、MB ‎、Ma、Mb表示。一段时间达到平衡后,甲、乙装置中漏斗的液面上升高度分别为 h1、h2,下列正确的是( )‎ A. 若Ma=Mb>MA>MB,则 h1>h2 B. 若MA=MBh2‎ C. 若h1>h2,MA=MB,则 Ma>Mb D. 一段时间后,漏斗内外的溶液浓度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水分子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其动力是浓度差,且总是由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运输。渗透发生的原理是:(1)具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详解】A、若Ma=Mb>MA>MB,则甲吸收的水分少于乙,所以h1<h2, A错误;‎ B、若MA=MBh1,B错误;‎ C、若h1>h2,说明甲吸收水分多于乙,而MA=MB,则说明Ma>Mb, C正确;‎ D、由于大气压强,液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达到平衡,此时漏斗内蔗糖溶液浓度仍大于漏斗外蔗糖溶液浓度,D错误;‎ 故选C。‎ ‎20.下列关于图甲、图乙、图丙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 成熟的植物细胞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之一是其细胞膜相当于图甲中的③‎ B. 图乙中,三种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中只有钠离子的运输不是主动运输 C. 图乙中,转运葡萄糖和钠离子的载体相同,可见载体不具有特异性 D. 图丙中,限制b点和c点的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分别是载体数量和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甲,①表示外界溶液,②表示漏斗内的溶液,③表示半透膜。‎ ‎2、分析图乙,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而钠离子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 ‎3、分析图丙,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物质运输速率先增加后稳定,说明在主动运输,c点受载体的数量的限制。‎ ‎【详解】题图甲中,③指的是半透膜,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的是原生质层,A错误;题图乙中,氨基酸和葡萄糖都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故两者都是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而钠离子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且需要载体,其运输方式应为协助扩散,B正确;虽然运输葡萄糖的载体也能运输钠离子,但并不能运输氨基酸,故载体依然具有特异性,C错误;题图丙中,限制b点的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应为能量,而限制c点的才可能是载体数量,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1.下图为生物学实验过程或结果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色素带②和④分别是黄色的叶黄素和蓝绿色的叶绿素a B. 若图乙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则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C. 图丙右侧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替代进行检测 D. 图丁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待根长至5 cm左右剪取尖端2~3 cm用于解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色素带①到④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分析图乙: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细胞的吸水能力和细胞液的浓度成正比。‎ 分析图丙:图为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分析图丁: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洋葱底部要接触到烧杯内液面,以便供给植物水分,利于根尖的生长。‎ ‎【详解】A、图甲中色素带②和④分别是黄色的叶黄素和黄绿色的叶绿素b,A错误;‎ B、若乙图表示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则其细胞液的浓度在逐渐增大,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 C、图丙右侧锥形瓶中的澄清石灰水不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替代进行检测,酸性重铬酸钾用于鉴定酒精,酒精在酵母菌培养液中,C错误;‎ D、丁图表示洋葱根尖的培养,待根长至5cm左右剪取根尖2至3毫米用于解离,D错误。‎ 故选B。‎ ‎【点睛】易错点:根据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有无CO2,酸性重铬酸钾是否变成灰绿色用于鉴定酒精的有无。‎ ‎22.某课外小组在25℃、不同pH条件下,用人体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分别催化蛋白质水解,实验结果如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向pH为6的反应容器中滴加盐酸后,胃蛋白酶的活性会升高 B. 两种酶混合使用的催化效率大于两种酶单独作用的效果 C. 本实验中pH和酶的种类是自变量,温度是无关变量 D. 升高温度两种酶的最适PH都会增大 ‎【答案】C ‎【解析】‎ 当PH=6时胃蛋白酶失活,降低pH酶的活性也不能恢复,A错误;两种酶作用的pH范围不同,所以同时使用时,催化效率变化要看pH范围,B错误;本实验是在不同pH的条件下,探究不同种类的酶促反应速率,所以自变量是PH和酶的种类,温度则是无关变量,C正确;升高温度,最适pH不变,D错误。‎ ‎23.不同的变量设置可用于验证酶的不同特性,相关实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下列相关特性验证实验对应的组合选择或变量设置中,错误的是( )‎ A. 酶的催化性:1、2号对照 B. 酶的专一性:1、2、3号对照 C. 酶的高效性:4、5、6号对照 D. 温度影响酶活性:5号逐渐变温前后对照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特性,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应是不同的底物,或者是不同的酶种类。酶的高效性是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所以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种类(酶和无机催化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其他因素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设置为等量,且适宜。‎ ‎【详解】1不加酶,2加淀粉酶,1、2号对照可得出酶具有催化性,A不符合题意;1不加酶,2加淀粉酶,3加鸡肝匀浆(含H2O2酶),1、2、3号对照可得出酶具有专一性,B不符合题意;4不加催化剂,5加鸡肝匀浆(含H2O2酶),6加无机催化剂,4、5、6号对照可得出酶具有高效性,C不符合题意;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应设置不同温度作为变量形成对照,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相关实验,考查学生对酶知识的理解程度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4.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 P来标记DNA分子。用α、β和γ表示ATP或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主动运输所需能量来自ATP的“γ”位前的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的能量 B. 若用带有32P标记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γ”位上 C. 将ATP中的“β”和“γ”位磷酸基团去掉,所得物质是合成RNA分子的单体之一 D. 将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上的DNA都用32P标记,该细胞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有放射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含有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核糖、三分子磷酸、2个高能磷酸键。dATP含一分子腺嘌呤、一分子脱氧核糖、3分子磷酸、2个高能磷酸键。‎ ‎【详解】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协助,所需能量来自ATP的“γ”位前的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的能量,A正确;dATP脱去两个磷酸后为DNA的基本单位之一,若用带有32P标记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α”位上,B错误;将ATP中的“β”和“γ”位磷酸基团去掉,所得物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C正确;将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上的DNA都用32P标记,该细胞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完成一次有丝分裂,间期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每条染色单体的DNA均为31P32P的杂合链,故形成的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有放射性,D正确。故选B。‎ ‎【点睛】ATP脱去两个磷酸后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dATP脱去两个磷酸后,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 ‎25.图中的新鲜土豆片与H2O2接触后,产生的现象及推测不正确的是( )‎ A. 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 B. 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量筒中产生气体的速率加快 C. 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土豆片的数量有限 D. 若有气体大量产生,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图:H2O2是底物,新鲜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过氧化氢酶能催化H2O2的水解,产生氧气和水,所以产生的气泡是氧气,且气泡产生速率代表了化学反应的速率。新鲜土豆片数量越大,酶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详解】A、为保证实验的严谨性,需要控制温度等无关变量,A正确;‎ B、新鲜土豆片中含过氧化氢酶,增加新鲜土豆片的数量即增加酶的数目,这样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使量筒中产生的气体速率加快,B正确;‎ C、一段时间后气体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底物已经消耗完,C错误;‎ D、若有气体大量产生,说明化学反应速率快,由此可推测新鲜土豆片中含有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过氧化氢酶,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装置图,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首先要求考生明确新鲜土豆片含有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水解;其次要求考生根据实验装置图,结合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对A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还要求考生掌握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特别是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26.在甲发酵罐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消耗了5mol的葡萄糖,在乙发酵罐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消耗了20mol的葡萄糖,在它们体内所形成的ATP量以及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例是 A. 19:4和3:4 B. 19:8和3:1‎ C. 3:1和3:4 D. 3:1和3:8‎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1mol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2mol二氧化碳和2mol酒精,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消耗6mol氧气,在有氧条件下,无氧呼吸受抑制。‎ ‎【详解】根据有氧呼吸反应式可知,有氧呼吸消耗了5mol的葡萄糖,则产生5×38=190mol的ATP和5×6=30mol的二氧化碳;根据无氧呼吸反应式可知,无氧呼吸消耗了20mol的葡萄糖,则产生20×2=40mol的ATP和20×2=40mol的二氧化碳;所以形成的ATP量以及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例分别是19:4和3:4,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7.下列关于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脂肪、蛋白质和核酸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 B. 骨骼肌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C. 人体细胞内,线粒体中O2/CO2比值比细胞质基质高 D. 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图解:‎ ‎【详解】A、脂肪、蛋白质和核酸都能被相应的酶水解,A正确;‎ B、细胞内乳酸积累过多导致细胞内浓度增大,进而导致细胞吸水使细胞体积增大,B正确;‎ C、线粒体吸收细胞质基质中的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到细胞质基质中,因此,线粒体中O2/CO2比值比细胞质基质低,C错误;‎ D、停止供应CO2后,二氧化碳的固定减弱,C3的生成量减少,短时间内C3的还原还没有收到影响,因此的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高,D正确;‎ 故选C。‎ ‎28.下图为蓝藻细胞在光照强度分别为 a、b、c、d 时,单位时间内 CO2 释放量和 O2 产 生总量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光照强度为 a 时,细胞中只进行呼吸作用 B. 光照强度为 b 时,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 C. 光照强度为 c 时,细胞中产生ATP 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D. 光照强度为d 时,单位时间内细胞从周围吸收 2 个单位的CO2‎ ‎【答案】C ‎【解析】‎ ‎【分析】‎ a无氧气产生,故无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为6;b有氧气产生,但关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c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为6,光合速率=呼吸速率;d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8,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详解】光照强度为a时,无氧气产生,故只有呼吸作用,A正确;光照强度为b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6,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是3,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B正确;蓝藻无叶绿体和线粒体,C错误;光照强度为d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即固定的二氧化碳为8,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为6,故需要从环境中吸收2个二氧化碳,D正确。故选C。‎ ‎【点睛】总光合速率的表示方法:氧气的产生量,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有机物的制造量。‎ ‎29.在下列有关实验叙述的组合中,正确有几项( )‎ ‎①双缩脲试剂A液、B液和蒸馏水的组合既可用来鉴定蛋白质,也可用来鉴定还原糖 ‎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使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的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③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的叶绿体时,应选用含叶绿体小而多的细胞来观察 ‎④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时,需将刮取的口腔上皮细胞先置于生理盐水中以维持正常形态,再滴加健那绿染液染色 ‎⑤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先后用低倍和高倍显微镜观察三次,形成自身前后对照 ‎⑥科学家通过伞藻的嫁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控制着伞藻帽的性状 A. 0项 B. 一项 C. 两项 D. 三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还原糖、脂肪的鉴定,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实验相关知识。‎ ‎【详解】①鉴定蛋白质和鉴定还原糖所用的试剂浓度不同,使用方法也不同,错误;‎ ‎②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质量分数8%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可以使DNA和蛋白质分开,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的相互结合,错误;‎ ‎③叶绿体太小会影响到观察效果,应选择叶绿体大的细胞观察,错误;‎ ‎④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0.9%的NaCl溶液相当,载玻片上滴一滴0.9%的NaCl溶液,在载玻片上用吸管滴一滴健那绿染液,再用牙签在口腔壁上刮几下,以获得人口腔上皮细胞,将用牙签刮取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放在健那绿染液滴中,盖上盖玻片,错误;‎ ‎⑤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先后用低倍显微镜观察三次,形成自身前后对照,错误;‎ ‎⑥嫁接实验是为了与核移植对照比对,单做一个实验不能说明细胞核控制遗传性状,还有可能是细胞质中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控制的,两个实验比照才能说明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错误。‎ 故选A。‎ ‎【点睛】生物大分子的检测方法: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淀粉遇碘液变蓝;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脂肪需要使用苏丹Ⅲ(苏丹IV)染色,使用酒精洗去浮色以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橘黄色(红色)的脂肪颗粒。‎ ‎30.下图表示菠菜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转移途径,其中①~⑥代表有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过程①②③不在生物膜上进行 B. 参与过程②③⑤的酶种类不同 C. 过程②③④⑤都有ATP产生 D. 过程③产生的[H]全部来自于丙酮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②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④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水,即线粒体内膜;⑤为水的光解,光合作用光反应类发生在类囊体薄膜;⑥为二氧化碳的固定,表示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 ‎【详解】A、过程①光合作用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②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不在生物膜上进行,A正确;‎ B、过程②、③为有氧呼吸的过程,其催化酶类都为呼吸酶;⑤为光合作用光反应酶类,它们的酶种类不相同,B正确;‎ C、过程②、③、④为有氧呼吸三个过程有ATP产生;⑤水的光解过程中有ATP产生,C 正确; D、过程③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释放少量能量,产生的[H]部分来自于丙酮酸,部分来自于水,D错误。‎ 故选D。‎ ‎31.某密闭温室大棚内CO2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B、C两点的温度相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经一昼夜后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增加 B. 经一昼夜后大棚内O2浓度增加 C. B、C两点时温室大棚中植物有机物的含量分别为最高和最低 D. B、C两点时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表示密闭温室大棚内CO2浓度的变化,图中AB段过程中,植物的呼吸强度大于光合强度,有机物一直在消耗,在B点时,植物的呼吸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在BC段过程中,光合作用强度一直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有机物不断积累,在C点时,植物的呼吸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此时植物有机物含量最高,CD段过程中,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有机物又开始减少。纵观这个曲线,经过一昼夜后CO2浓度减少了,说明经过一昼夜有机物积累量增加,氧浓度增加。‎ ‎【详解】经一昼夜后,CO2浓度下降,减少的CO2用于合成有机物,大棚内植物有机物积累量增加,A正确;经一昼夜后,CO2浓度下降,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大棚内O2浓度增加,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点时大棚内有机物含量最高, B点时有机物含量最低,C错误;B和C两点温度相同,说明呼吸强度相同,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等于该植物所有细胞呼吸强度,因此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于叶肉细胞呼吸的速率,D正确。‎ ‎3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类型生物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正确的是 A. 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B. a、b、c都有可能是细菌 C. a曲线代表的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D. 由a、b、c三种生物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后者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图中a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正值且保持不变,一定不是生产者,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b生物一天中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会随光照强度发生变化,说明该生物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c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负值且不随光照强度发生变化,说明该生物是化能合成作用的生产者。‎ ‎【详解】b曲线二氧化碳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代表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A错误;a可能是寄生细菌,b可能是光能自养型细菌,c可能是化能合成型细菌,如硝化细菌,B正确;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C错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无机环境,D错误。故选B。‎ ‎33.下面是叶肉细胞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体与线粒体的代谢简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该细胞单位时间释放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 B. 细胞②没有与外界发生O2和CO2的交换,可断定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 细胞③处在较强光照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量为N1与N2的和 D. 分析细胞④可得出,此时的光照强度较弱且N1小于m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状态时,黑暗状况时,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进行光合作用,此状态下,植物从外界吸收O2,并将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到体外。②‎ 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用于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用于光合作用,植物与外界不进行气体交换,即没有O2和CO2的吸收与释放。③状态时:较强光照时,植物同时进行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除用于植物的有氧呼吸消耗之外,其余的氧气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除来自植物自身细胞呼吸外,不足的部分从外界吸收。 ‎ ‎④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时,植物从外界吸收O2,并将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到体外。‎ ‎【详解】结合图示可知,细胞①中仅有线粒体中有气体的消耗和生成,故应处在黑暗环境中,此时细胞单位时间内释放的CO2量可表示呼吸速率,A正确;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用于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用于光合作用,植物与外界不进行气体交换,即没有O2和CO2的吸收与释放,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B正确;细胞③需要从外界环境吸收CO2,并向细胞外释放O2,此时细胞所处环境的光照强度大于光补偿点,细胞所利用的CO2包括呼吸作用产生的N2和从环境中吸收的N1,C正确;细胞④中,线粒体利用的O2除来自叶绿体外,还要从细胞外吸收,说明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O2的净消耗量(吸收量)m2与CO2的净生成量N1相等,D错误。‎ ‎34.下列有关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几个简单的小实验,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有科学性错误(   )‎ A. 叶绿素的无水乙醇提取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三棱镜的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变暗(或出现暗带)的区域是红光和蓝紫光区 B. 在温暖晴朗的一天下午,在某植物向阳处采得一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后做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被染成蓝色的结构是叶绿体 C. 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能向光集中移动,强光下以较小的侧面对向光 D. 在天气晴朗的一天的上午10时左右,用钻有直径为1 cm左右小孔的锡铂纸将田间一株植物的叶片夹住,下午2时左右取下这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用碘液处理,小孔处照光的部位成蓝色,而被锡铂纸遮住的部分则呈白色或灰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详解】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叶绿素色素的无水乙醇提取液置于自然光和三棱镜之间,从三棱镜的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变暗(暗带)的区域是红光和蓝紫光区域,A正确;‎ B、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而淀粉遇碘变蓝,因此在温暖晴朗的一天下午,在某植物向阳处采得一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并加碘液处理叶片,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变成蓝色,B正确;‎ C、在显微镜的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时,可看到叶绿体在细胞质基质中向光集中移动,当光照过强时叶绿体会以较小的侧面朝向光源,防止温度过高,破坏酶的活性,C正确;‎ D、因为事先没有进行“黑暗”处理,叶片内部的淀粉没有耗尽,故染色处理后,各个区域都会呈现蓝色,D错误。‎ 故选D。‎ ‎【点睛】识记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识记光合作用的原料及产物,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 ‎35.植物种子萌发时,胚乳或者子叶中储存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会大量分解或转化来满足萌发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现将玉米种子和某油料作物(脂肪含量达干重70%)种子置于黑暗,通气,水分充足且温度适宜的条件下萌发。‎ Ⅰ、每天定时取相同数量的玉米萌发种子,一半直接烘干称重,另一半切取胚乳烘干称重,计算每粒的平均干重(单位:mg/粒),结果如下表所示。若只考虑种子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来源于胚乳,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h)‎ ‎0‎ ‎24‎ ‎48‎ ‎72‎ ‎96‎ ‎120‎ 萌发种子 ‎221.3‎ ‎205.9‎ ‎2053‎ ‎204.2‎ ‎177.7‎ ‎172.7‎ 胚乳 ‎198.7‎ ‎183.8‎ ‎174.9‎ ‎161.7‎ ‎1181‎ ‎91.1‎ ‎(1)玉米胚乳中储存有大量淀粉、_____和_____等有机物。种子萌发时,胚乳中的淀粉被彻底水解成___________,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2)萌发过程中在__________ 小时之间玉米种子的有机物消耗速率最大;胚乳的部分营养物质会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其最大转化速率为______________ mg·粒-1·d-1。‎ Ⅱ、定期检查萌发油料作物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3)为了观察种子中的脂肪,常用________染液对种子子叶切片染色,再使用50%酒精________,然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___________色的脂肪颗粒。‎ ‎(4)实验过程中,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____________(填“C”、“N”或“O”)。‎ Ⅲ、(5)上述实验结束后,如果使玉米和油料作物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 (1). 蛋白 (2). 脂肪 (3). 葡萄糖 (4). 72—96 (5). 22 (6). 苏丹Ⅲ/苏丹Ⅳ (7). 洗去浮色 (8). 橘黄色/红色 (9). O (10). 光照 (11). 无机盐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对各时间段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依次计算出萌发种子中干重变化量:0-24小时为221.3-205.9=15.4mg;24-48小时为205.9-205.3=0.6mg;48-72小时为205.3-204.2=1.1mg;在72-96小时为204.2-177.7=26.5mg,在96-120小时为177.7-172.7=5mg,也可以依次计算出胚乳中干重变化量:0-24小时为198.7-183.8=14.9mg;24-48小时为183.8-174.9=8.9mg;48-72小时为174.9-161.7=13.2mg;在72-96小时为161.7-118.1=43.6mg,在96-120小时为118.1-91.1=27mg,因此萌发过程中在72-96小时之间种子速率最大。‎ ‎(1)玉米胚乳中储存有大量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其中淀粉被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萌发过程中在72-96小时之间种子消耗有机物速率最大;结合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量=胚乳减少的干重量-转化成幼苗的组成物质,计算出:72-96小时转化为43.6-26.5=17.1mg,96-120小时为27-5=22mg,最大转化速率为22mg•粒•d-1。‎ ‎(3)脂肪可以用苏丹Ⅲ或者苏丹Ⅳ染色,用50%酒精去浮色后,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橘黄色或者红色的脂肪颗粒。‎ ‎(4)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种子吸水之后将脂肪转化为糖类,故导致萌发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 ‎(5)种子萌发的幼苗与自然条件下萌发生长的幼苗相比,缺少的生命活动主要是无机盐的吸收和光合作用,如果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增加,幼苗必须进行光合作用,提供的条件是适宜的光照、所需的无机盐。‎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表格中两种情况下的数据进行减法计算,进而得出消耗有机物最强的时间段。‎ ‎36.自噬是细胞维持稳态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自噬可清除细胞内错误折叠或聚集的蛋白质以及受损或老化的细胞器。下图表示细胞内自噬体的产生以及溶酶体参与自噬的过程。‎ ‎(1)细胞自噬作用普遍存在于___________(填“原核”或“真核”)细胞中;鉴定细胞发生了自噬的方法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是否形成__________。自噬体是包裹了蛋白或细胞器的囊泡,该囊泡可与__________融合并被后者所含水解酶消化,这一融合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__________性。‎ ‎(2)细胞自噬现象是最早发现于酵母细胞中,酵母细胞能在饥饿状态下通过细胞自噬而生存在来,其机理是将自身物质或结构降解后作为__________过程的原料,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细胞内受损蛋白质可与热休克蛋白形成复合物,与溶酶体膜上的__________结合,并在其作用下转入溶酶体腔。据研究,癌细胞中热休克蛋白比正常细胞内的含量多,据图推测癌细胞能在营养条件较为恶劣环境下存活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基于上述原理,请提出治疗癌症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项即可)。‎ ‎(4)为探究B蛋白对细胞自噬的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的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 研究人员判断,B蛋白可以诱导自噬体的形成,依据如下:‎ ‎① a组作为____________;‎ ‎② b组________________后,细胞内自噬体数目下降;‎ ‎③ c组________________后,细胞内自噬体数目恢复;‎ ‎④ d组________________后,细胞内自噬体数目未恢复。‎ ‎【答案】 (1). 真核 (2). 自噬体(自噬小泡) (3). 溶酶体 (4). 流动性 (5). 细胞呼吸 (6). 受体 (7). 促进细胞自噬,获得的降解产物为癌细胞合成自身的有机物提供原料 (8). 抑制热休克蛋白的活性、抑制相关受体的活性 (9). (空白)对照 (10). 敲除B蛋白基因 (11). 敲除B蛋白基因并转入正常基因 (12). 敲除B蛋白基因并转入突变基因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细胞通过“自噬作用”及时清除受损线粒体过程。首先图示受损的线粒体形成自噬体;其次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其中的水解酶开始分解线粒体。‎ ‎【详解】(1)真核细胞含有溶酶体等各种细胞器,因此细胞自噬作用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通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中是否形成自噬体(自噬小泡)鉴定细胞发生了自噬的方法,自噬体是包裹了蛋白或细胞器的囊泡,该囊泡可与溶酶体融合并被后者所含水解酶消化,这一融合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性。‎ ‎(2)酵母细胞在饥饿状态下将自身物质或结构降解后作为细胞呼吸过程的原料,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分析图形,细胞内受损蛋白质可与热休克蛋白形成复合物,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结合,并在其作用下转入溶酶体腔。据研究,癌细胞中热休克蛋白比正常细胞内的含量多,据图推测癌细胞能在营养条件较为恶劣环境下通过促进细胞自噬,获得的降解产物为癌细胞合成自身的有机物提供原料存活。基于上述原理,可以通过抑制热休克蛋白的活性、抑制相关受体的活性治疗癌症。‎ ‎(4)为探究B蛋白对细胞自噬的作用,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a组没有B蛋白基因,作为(空白)对照;b组敲除B蛋白基因后,细胞内自噬体数目下降;c组敲除B蛋白基因并转入正常基因后,细胞内自噬体数目恢复;d组敲除B蛋白基因并转入突变基因后,细胞内自噬体数目未恢复,说明B蛋白可以诱导自噬体的形成。‎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信息的载体,综合考查蛋白质的功能、细胞器的功能等相关知识,难度适中,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分析图文信息能力和理解应用能力。‎ ‎37.下列表示的是植物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c代表细胞器)。‎ ‎(1)该植物细胞发生渗透吸水的外在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显示,在细胞器b中进行的能量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⑤代表的物质其分子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K+‎ ‎(4)将一株植物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用红外测量仪进行测量,测量时间均为1小时,测定的条件和结果如图乙所示(数据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得),据此回答:‎ ‎①在15℃、1klx光照条件下,该植物十小时光合作用固定CO2________________mL。‎ ‎②在无光条件下25℃比15℃释放CO2多,说明温度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来影响呼吸作用的。‎ ‎【答案】 (1). 细胞液(a)中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2). 光能→ATP中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 A-P~P~P (4). 224 (5). 酶的活性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1、在甲图中细胞器b吸收光照,将①②转变成葡萄糖,可推知:细胞器b是叶绿体,①‎ 是水分子、②是二氧化碳;同时可以推知:细胞器a具有调节渗透压的功能,是液泡;K+在⑤协助下进入细胞中,可推知⑤是能量;葡萄糖变成④,并加入c与③生成⑤⑥,可推知:细胞器c是线粒体、③是氧气、④是丙酮酸、⑥是二氧化碳。‎ ‎2、据图乙分析,纵坐标上二氧化碳的吸收量表示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在光照强度为0kLx时,曲线与纵坐标相交点表示呼吸作用强度。真正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积累葡萄糖的量=净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的量。‎ ‎【详解】(1)细胞器a具有调节渗透压的功能,是液泡。植物细胞发生渗透吸水的外在条件是细胞液(a)中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 ‎(2)图甲显示,在细胞器b是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其中进行的能量变化为光能→ATP中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图中⑤代表的物质是ATP,其分子结构简式是A-P~P~P。‎ ‎(4)①在15℃、1千勒克司光照下,求该植物5小时光合作用吸收CO2,这是要求总光合作用量。图乙中纵座标中的数值为净光合作用量,需加上呼吸量。所以由图可知,15℃、1千勒克司光照下净光合作用量为11.2mL,加上呼吸量11.2mL,总光合作用量为22.4mL,该植物5小时光合作用吸收CO2为22.4×10=224mL。‎ ‎②在无光条件下25℃比15℃释放CO2多说明温度是通过酶的活性影响来影响代谢的。‎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内容,提醒学生关注图象与文字之间的有关信息的阅读、提取和转换.善于归纳课本中的结构图,突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能运用课本中相关的知识,快速进行知识迁移,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利用图解准确作答。‎ ‎38.下图甲是马铃薯细胞内生命活动示意图,其中①~⑤表示生理过程,A~D表示生命活动产生的物质。乙图是温度影响马铃薯植株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研究结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在生物膜上发生的生理过程有______ (用图中数字表示),A表示______,④‎ 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 D表示______。‎ ‎(2)缺氧时马铃薯块茎细胞与玉米根细胞产物不相同,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假设每天光照12小时,从乙图中可以看出,30℃下植株一昼夜有机物的生产量为______(用CO2的量表示),最有利于植株生长的温度是________________。‎ ‎(4)在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影响的实验中,应控制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至少列举两项)。‎ ‎【答案】 (1). ③、④ (2). 丙酮酸 (3). 光反应 (4). ATP和[H] (5). (两者无氧呼吸第二阶段的)酶的种类不相同 (6). 78mg (7). 20℃ (8). 每次实验的时间、光照强度、CO2浓度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③是线粒体内膜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④是类囊体薄膜发生光反应;A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之一丙酮酸,D是光反应的产物ATP和[H]。 (2)马铃薯块茎细胞缺氧时进行的是乳酸途径的无氧呼吸,玉米根细胞缺氧时进行的是酒精途径的无氧呼吸,两者无氧呼吸第二阶段的酶的种类不相同;马铃薯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3)乙图中,光合作用强度=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在30℃时,净光合作用速率为3.5,呼吸作用速为3,一昼夜有机物的生产量为12×(3.5+3)=78mg(用CO2的量表示)。白天黑夜都是12小时,所以最有利于生长的温度的计算公式就是:净光合作用强度×12-呼吸作用强度×12=(净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12,差值最大的就是在20℃。(4)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温度,无关变量有每次实验时间、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