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知识专题13 诗歌鉴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知识专题13 诗歌鉴赏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重点知识专题13 诗歌鉴赏 ‎★知识划重点★‎ 一、诗歌形象的鉴赏 ‎(一)明确概念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人物形象,包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作者自己。第二类:景物形象,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第三类:事物形象,是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鉴赏诗歌形象是要抓住三点:一是把握形象的特征。二是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三是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存在诗人的形象和痕迹。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恰当地描绘出来,并加以赏析。羁旅思乡诗、边塞征战诗、贬谪怀远诗、怀古伤今诗等题材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诗人自己的形象。‎ ‎2.鉴赏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送别留别诗、爱情闺怨诗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个人物形象来表情达意。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塑造了临别时依依不舍的人物形象,其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读来仿佛就在眼前。‎ 鉴赏人物形象解题过程:‎ 第一步,找到诗歌中描绘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二、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多个景物形象往往形成意境。考题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把握,或者是对某种意境的描述。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总是融入诗人的主观感情,如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作者在三句中连用九个事物,但这些事物都不是作者信手拈来的,作者所选的“枯 藤”“老树”等都是与主题“秋思”紧密联系的。所以,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景物形象的外部特征上,应该揭示出它包含的思想情感,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即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的描写对象(拟人、象征)。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理。‎ 鉴赏事物形象解题过程:‎ 第一步,找到诗歌中描绘事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第二步,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事物形象的特征。‎ 第三步,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形象的作用或效果。重点关注诗歌的比喻意义或象征意义。‎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四、诗歌语言的鉴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诗歌语言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也更具有感染力。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领悟诗歌语言的精妙。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除了理解诗歌语言的字面意义之外,还要体会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准确把握其深层含义;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分析语言的用法,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诗歌语言方面考查的重点主要有:一是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二是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三是能分析诗眼的作用或炼字的妙处,四是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一)炼字艺术 古人作诗填词大多讲究炼字,诗人往往着意锤炼一个字或几个字,使之最生动形象,最富有表现力,最独具匠心。‎ ‎(二)炼句艺术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炼句”就是诗人精心提炼出的名句、警句,它是诗中最富有艺术魅力、非常精确地表现主旨或情感、具有高度典型性、能引起后人共鸣的句子。炼句要注意与诗歌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相联系,要注意知人论世。我们在赏析句子时,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要善于从中概括基本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五、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塑造形象、抒发思想感情、表现主旨服务的,所以在答题时要围绕表情达意来作答。‎ 提问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2.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分析诗歌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 分析这种手法(方式、修辞)的内容;‎ 第三步:揭示这种手法(表达方式、修辞)在诗歌中对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情感、传达主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六、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评价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诗句隐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解义,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已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4.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诗人的观点与态度。‎ ‎★练习划重点★‎ 一、(2020·全国单元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长地阔”“岭头”“白云”看似自然之物,但营造的意境却寄托了作者强烈的感情。‎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洛浦风光”和“崇山瘴疠”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读者的共鸣。‎ C.“人何处”是默念友人杜审言人在何方,类似于设问,不答而答,不言自明,表意含蓄。‎ D.最后一联“两地江山”即可指与朋友分隔之远,又可指与朝廷相距万里之遥,面君之难。‎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C项,分析有误,“人何处”更主要的是表达自己和朋友的天涯飘落、孤独失意之感,而不是“默念友人杜审言人在何方”。 ‎ 故选C。‎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概括说明。‎ ‎【答案】①“天长地阔岭头分”表达了与朋友同僚的惜别与思念家乡之情。②颔联表达了对流放之地的野僻荒蛮的失落之感。③颈联表达了流落天涯的飘零、孤独与对家乡故地的思念。④尾联表达了对重新得到皇帝起用、为朝廷效力的渴盼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和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岭南、去国离家的凄苦;“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杜审言和家乡的思念;“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表现了作者渴望重回朝廷,得到重用的情感。如果是律诗,要善于从“首颔颈尾”四联的顺序和角度,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 二、(2020·宾县第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王昭君二首 ‎ 白居易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1.下列对诗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同于他人咏昭君“死战生死俱为国”的高尚和宏大,白居易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刻画出了昭君楚楚可怜的形象,诗歌格调略逊一筹。‎ B.“愁苦辛勤憔悴尽”仅仅七字,便将这位辞家别亲、远赴匈奴的巾帼奇女子概括殆尽。 “愁苦”二字描绘出她为民族大义和亲北庭后,深抑于心底的忧愁和痛苦。‎ C.第一首诗偏重于静态的画面描述,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昭君的伟大形象;第二首诗则选取了颇具典型性的送别场面,借助人物语言塑造了人物形象。‎ D.这两首诗的侧重点虽不相同,但能在同一题目下彼此补充、相映生色,使得这组诗别开生面,在众多吟咏昭君的诗歌中脱颖而出,历久弥新。‎ ‎【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A项,“诗歌格调略逊一筹”是错误的。这首诗立意巧妙,诗歌以王昭君自己的角度来入笔,先描写她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形象鲜明,但不愿让皇帝知道,只希望回国,有恋主之情。故选A。‎ ‎2.试分析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和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有何异同之处。‎ ‎【答案】同:都有对故土家园的深切思念;都有深刻的忧愁和痛苦。异:白诗表现出昭君对君王发自内心 的深沉衷爱;杜诗中昭君对君王的昏庸糊涂满怀怨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本题是一道比较阅读题,分析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和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有何异同之处。首先要分别分析出每位作者笔下昭君形象所怀有的情感,然后再比较异同。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前两联写出了王昭君为民族大义和亲北庭后,为胡地风沙所困,已变得憔悴,写出了深抑于心底的忧愁和痛苦。后两联写出了王昭君想要回到自己的故土家园,表达了对故土家园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不愿让君王知道自己容颜憔悴衰老,也表现出昭君对君王发自内心的深沉衷爱之情。而《咏怀古迹(其三)》后两联写到王昭君的魂魄在月夜之下回到自己的故国,并且弹奏的琵琶曲中有幽怨之情,所以也表达了王昭君对故土家园的深切思念之情,有深刻的忧愁和痛苦之情。而王昭君的悲剧是因为汉元帝的昏庸造成的,他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摆布。因此,这首诗也表达了昭君对君王的昏庸糊涂满怀怨恨之情。‎ 三、(2020·南岗黑龙江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平澹然判官 王维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①。‎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②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③。‎ 注:①定远侯:即东汉班超,汉明帝时,奉命出使西域,令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归附,因功被封定远侯。②交河:水名,源于天山,因流经交河城(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而得名。③月氏:即月支,古时西域少数民族名。匈奴曾大破月氏王,用其头颅做饮酒之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不识”起笔,又用班超因功封侯的典故,点明友人新出关者的身份。‎ B.颔联,选取“黄云”“画角”两个意象,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实写边塞的荒凉与艰苦。‎ C.颈联,“瀚海”“交河”描绘出交河横穿沙漠的画面,“经年到”表现了路途遥远。‎ D.全诗虽没有着一“情”字,却有对友人的担忧和热切的期许,表现了对友人的一片深情。‎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B项,“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实写边塞的荒凉与艰苦”错误,“黄云”与“画角”都是虚写,“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是诗人送别友人时想象,别后友人的生活环境,不免感到凄凉。故选B。‎ ‎2.请从意境、炼字、情感三方面鉴赏本诗。‎ ‎【答案】选取“黄云”“画角”“瀚海”等意象,勾勒出苍凉雄浑的意境。②颔联用“断”“起”两个动词,声色兼备;颈联中的“出”字,健劲有力,勾勒出交河雄浑的气势。③尾联用典,既勉励友人建功立业,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希望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炼字、情感表达的能力。颔联,“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通过想象描写了别后友人的生活环境,“黄云”与“画角”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边塞的荒凉与艰苦,也勾勒出边地苍凉雄浑的意境。其中“断”“起”两个动词,声色兼备,写出了中原与边地自然条件的巨大反差,有助于营造雄浑的意境。颈联,“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也是诗人想象的意境,“瀚海”“交河”都是边地特有景色,“经年”“出塞”等写出了边地距离遥远,也流露出边地辽阔雄浑的自然环境。“到”“出”两个动词,健劲有力,有助于勾勒交河雄浑的气势。尾联,“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运用典故,勉励友人到任后建功立业,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希望自己也能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迈之情。“饮”字,动词,借助典故显示了友人建功立业后的豪迈气概。‎ 四、(2020·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毛泽东所作的词,完成下面各题。‎ 水调歌头 ‎ 游泳 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斩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一九五六年六月 ‎1.对这首词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B.诗人在这首词中,引用古语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借用神话歌颂祖国的变化。‎ C.词的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 D.“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中的“神女”即巫山神女,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 ‎【答案】D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项,“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错误,“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意思是神女如果还在,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作者希望巫山神女健在,不是说要神女也来分享社会主义的成果,而是强调“当惊世界殊”,神女该会惊讶世界跟从前不同了,来突出改造长江的宏伟图景。故选D。‎ ‎2.上阕写游泳,下阕写治理长江的宏图,词人在构思时是怎样把两者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 ‎【答案】主要靠词人的联想。联想是构思诗词不可缺少的环节。有了奇特巧妙的联想,才能写出新颖独到的诗词。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的。本词由横渡长江极目所见的情景和触景而生的豪情,自然地联想起孔子的名言。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的情景,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这种联想使词顺理成章地从上阕转入下阕,畅想建设长江的宏图,开拓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的能力。“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二句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的话,然后一字不差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 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词的下阕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本词上、下阕,从表面上看写的似乎是两件不相关的事,实质是环环相连,丝丝入扣,密不可分的。‎ 五、(2020·广东湛江二十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 辛弃疾 手捻黄花无意绪,等闲行尽回廊。卷帘芳桂散余香。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 忆得旧时携手处,如今水远山长。罗巾浥泪别残妆。旧欢新梦里,闲处却思量。‎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卷帘芳桂散余香”写女主人公百无聊赖之下,卷起帘幕,庭院里的桂树传来缕缕清香。‎ B.“枯荷难睡鸭”两句是说荷叶枯萎了,遮挡不住疏疏落落的雨滴,不能让鸭子安然入睡。‎ C.“罗巾”句是说泪水打湿丝帕,弄乱了妆容,于是,女主人公便干脆卸去残妆,表现了她的无可奈何。‎ D.旧时的欢乐常现于“她”梦中,结尾句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和鉴赏能力。B项,“遮挡不住疏疏落落的雨滴”理解不当,在本首词中应是疏雨打枯荷发出的声音。故选B。‎ ‎2.这首词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抒情的?‎ ‎【答案】(1)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独对秋景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2)①通过“手捻黄花”“行尽回廊”“罗巾浥泪”等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的孤独伤感;②通过“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 塘”的自然景色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情感;③通过“无意绪”“却思量”的词语直抒胸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先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需要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本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独对秋景的孤独、寂寞以及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其次本首词通过三种方式抒情:一是通过“手捻黄花”“行尽回廊”“罗巾浥泪”等动作描写表现女子的孤独伤感;二是通过“枯荷难睡鸭,疏雨暗池塘”的自然景色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情感;三是通过“无意绪”“却思量”的词语直抒胸臆来表达孤寂之感。‎ 六、(2020·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一)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各题。‎ ‎(双调)沉醉东风·归田 ‎(元)汪元亨 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熏陶成野叟情,铲削去时官样,演习会牧歌樵唱。老瓦盆边醉几场,不撞入天罗地网。‎ 达时务呼为俊杰,弃功名岂是痴呆?脚不登王粲楼①,手莫弹冯谖铗②,赋归来竹篱茅舍。古今陶潜是一绝,为五斗腰肢倦折。‎ 注:①王粲楼:王粲作《登楼赋》,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抒发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②冯谖铗:冯谖为孟尝君门克,因未被重用,尝弹其铗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1.“沉醉东风”是这首作品的______‎ ‎【答案】曲牌名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诗词的一些押韵、平仄、词牌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双调】沉醉东风•归田”,“【双调】”为宫调,“沉醉东风”为曲牌,“归田”为标题。‎ ‎2.下列对作品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首两句写景由远及近,由远方的城市写到近处的村居。‎ B.上片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之情。‎ C.下片三四两句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不愿追求功名的思想感情。‎ D.下片结尾两句借赞颂陶潜表明作者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A项,“写景由远及近”错误。“远城市人稠物穰,近村居水色山光”,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住在山水风光的乡村。“远”“近”分别修饰“城市”“村居”,不是由远及近的。用喧器热闹的都市与清幽恬适的村庄比照。故选A。‎ ‎3.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抒情言志,试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答案】(1)喧嚣的城市和清幽恬适的村庄对比。表现了作者鄙弃官场、追求自由生活的勇气。(2)“野叟情”和“时官样”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官样”的憎恶和对“野叟”的喜爱之情。(3)污浊险恶的官场和清新优美的田园对比。表现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憎恶以及摆脱羁绊终获自由的幸福之前。(4)作者自己、陶渊明和王粲、冯谖对比。表现了作者不愿追求功名富贵的归隐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用喧器热闹的都市与清幽恬适的村庄比照(明比)。都市的富贵繁华,没有给予作者优越的舒适感,反而觉得自己像久在笼中的鸟,失去自由,失去乐趣,失去本性,而竹篱茅舍,环山傍水的宁静村庄,天然无雕饰,极具诱惑,人在这里可以无拘束无忧虑,心情舒畅地过着淳朴的生活。通过城乡生活的对照,展现的不仅仅是环境氛围的差异,更是作者的勇气。用污浊险恶的官场与清新优美的田园比照(暗比)。作者曾以“苍蝇竞争,黑蚁争穴”形容当时官场的腐朽,表达厌恶之情;而对清新幽静的田园则描述到“居山林”,“看青山,玩绿水”……充满着喜悦之情。感情的色彩差异,折射出他对生活价值的取向,官场的生活已让他厌倦,并说出“急流中勇退是豪杰,不因循苟且”,表明退出仕途的决心,而那“采黄花,摘红叶”,“随分耕耘”,“演习会牧歌樵唱”的田园生活令他神往,于是他主动地选择“绝念荣华,甘心恬淡”的道路。最后,用虚假多变的“时官样”与纯真率真的“野叟情”比照(暗比)。作者对归田前的“官样”和归田后陶冶成的“野叟情”怀有憎恶和喜爱的不同感情。但这前后感情和态度的变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是以行动来表现作者思想本质的改变。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脱胎换骨及叛逆精神。“脚不登王粲楼,手莫弹冯谖铗,赋归来竹篱茅舍。古今陶潜是一绝,为五斗腰肢倦折”,结合注释内容分析,不学那王粲登楼,冯讙弹琴,他们只是追求功名,辞官归隐竹篱茅舍,古今只有陶渊明是真俊杰,不为那五斗米折了腰。作者自己、陶渊明和王粲、冯谖对比。表现了不愿追求功名富贵的归隐之情。‎ 七、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渓。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料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泼醅,没有滤过的酒。‎ ‎1.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双调•碧玉箫》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首小令,“双调”是曲牌名,“碧玉箫”是标题。‎ B.首句有领起作用,“堪题”是''值得题写、值得描画”的意思,引出下面三句对秋天山景的描写。‎ C.作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冷的画面:红叶凋谢,溪水清凉,野菊茂盛,苍松下的小路更显得偏僻幽静。‎ D.尾句中“渊明”是东晋诗人陶潜的字,作者借陶潜辞官归隐表达自己告别仕途、借酒浇愁的愤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项,“一幅肃杀凄冷的画面”错。作者一反肃杀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赞美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菊花,色彩绚烂明丽,秋意盎然,和谐宁静;清浅的山溪,幽邃的松径,氛围清新秀美。故选C。‎ ‎2.本曲蕴含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 ‎【答案】(1)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之情。(2)表达了作者告别仕途、归隐山林、借酒浇愁的激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娇的秋山图:金风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枫叶通红似火,泉水清澈,苍松荫道,金菊绕园盛开。这四句描绘的美丽画面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不满,这就为诗人在后面抒发超脱、隐逸的情志作了有力的支撑。“归,学取他渊明醉”用典。陶渊明曾为彭泽令八十余日,赋《归去来兮辞》后,自免官职,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诗的最后一句借用陶渊明隐居山林的典故,表 达了作者告别仕途、归隐山林、借酒浇愁的激愤之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