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福建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解析版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生物部分 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台题目要求。 1.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浆细胞 B.T淋巴细胞 C.B淋巴细胞 D.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免疫的基础知识。人教版必修三课本37页最后一段叙述如下: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就会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就会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2.下列有关造血干细胞中物质运输的途径,可能存在的是 A.吸收的葡萄糖:细胞膜一细胞质基质一线粒体 B.合成的细胞膜蛋白:高尔基体一核糖体一细胞膜 C.转录的mRNA:细胞核一细胞质基质一高尔基体 D.合成的DNA聚合酶:核糖体一细胞质基质一细胞核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各种有机化合物在细胞内合成有运输的过程。A项吸收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计入细胞质基质,被分解成【H】和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继续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B项膜蛋白与分泌蛋白一样,都是在粗面型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进入内质网,然后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和分装,通过具膜小泡运输到细胞表面。C项在细胞核内经过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出来与核糖体结合,准备开始翻译。D项DNA聚合酶是由于游离核糖体合成后,到细胞质基质经核孔进入细胞核。 3.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观察:显徽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10年福建省考试说明》生物知识表中所列出的16个实验。A项低温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是着丝点照常会分裂,使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形成子染色体。B项解离液是由15%的盐酸和95%的酒精等体积混合而成,其作用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形态。C项人教版必修二88页《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用改良苯酚品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人教版必修一115页《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醋酸洋红溶液使染色体着色。D项在显徽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看不到染色体,因为间期时间较长;而且只有少数细胞染色体会加倍,因为突变具有低频率性。 4.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索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及其结构基础。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浓度,使血糖浓度降低的途径是,1、加快细胞加速摄取血糖,使血糖浓度降低;2、阻止肝糖原分解;3、促使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和肌糖原。受体缺失使得细胞无法识别胰岛素,从而使胰岛素作用丧失,哪么就会导致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5.下图为人WNK4基因部分碱基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示意图。已知WNK4基因发生一种突变,导致1169位赖氨敬交为谷氨酸。该基因发生的突变是 甘氨酸:GGG 赖氨酸:AAA AAG 谷氨酰胺:CAG CAA 谷氨酸:GAA GAG 丝氨酸:AGC 丙氨酸:GCA 天冬氨酸:AAU A.①处插入碱基对G—C B.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 C.③处缺失碱基对A—T D.④处碱基对G—C替换为A—T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转录、翻译等基础知识,及突变对性状的影响。第一步先根据基因结构和氨基酸种类先确定密码子的排列顺序,即mRNA上建基排列顺序(…GGG AAG CAG…)。由于1169位赖氨敬(AAG)交为谷氨酸(GAA GAG),结合题干意思即①②③④四处只有一处发生突变可确定谷氨酸密码子是(GAG)从而推出是②处碱基对A—T替换为G—C。所以选B项。 26.(25分) 回答下列I、II题 I.东海原甲藻(简称甲藻)是我国东海引发赤潮的藻种之一,研究甲藻光合作用的生理特性可为认识赤潮发生机理提供重要信息。 (一)某研究小组探究pH对甲藻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 将生长旺盛的甲藻等量分成5组培养,各组藻液pH分别设定为6.0、7.0、8.0、9.O、10.0,在黑暗中放置12 h,然后在适宜光照等相同条件下培养,随即多次涮定各组氧气释放量并计算净光合速率。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右图。 (1)本实验除了通过测定氧气释放量,还可以通过测定 吸收量来计算净光合速率。 (2)黑暗放置过程中,藻液pH会有所变化.因此在测定氧气释放量前.需多次将各组pH分别调到 ,这是控制实验的 变量。 (3)若甲藻{圭时间处于pH10.0条件下,甲藻 (能、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请据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 (4)实验表明,甲藻光合作用适宜pH6.0—9.0。但海水在该pH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赤潮,原因是生赤潮除了与pH、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有关外,最主要还与海水的 有关。 (二)研究小组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对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甲藻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5℃左右,当温度为9℃和33℃时,甲藻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请根据这些信息在右图中画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示意曲线。 答案:(1)CO2 (2)原设定的PH值(起始PH值) 自 (3)不能 因为长时间处于PH10.0的条件下,甲藻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为负值,甲藻不能生长繁殖。 (4)富营养化(N、P含量 或 矿质元素含量) (二) 解析:本题关注生态环境方面,以引发东海赤潮的东海原甲藻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分析温度与pH等环境因素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东海赤潮发生的机理。 (一)净光合速率的观察指标有氧气释放量、二氧化碳吸收量、淀粉的产生量。有题意可知本题是为了探究pH对甲藻合作用的影响,所以PH值是自变量,且开始时pH分别设定为6.0、7.0、8.0、9.O、10.0,但是黑暗放置过程中,藻液pH会有所变化,作为实验的自变量要保持稳定,才能说明不同实验组所出现的实验结果不同是由自变量不同引起的。所以在测定氧气释放量前.需多次将各组pH分别调到原设定PH值或起始PH值或者分别调到6.0、7.0、8.0、9.O、10.0,都可以。从图中可以看出在pH=10.0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为负值,所以甲藻不能正常生长。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与N、P元素增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氧气被大量消耗致使水体缺氧,是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加剧氧气的消耗引起的现象成为赤潮。 (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甲藻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5℃-30℃,在这个温度范围来净光合速率必须大于零;最适温度为25℃左右,所以在25℃曲线达到最高点;当温度为9℃和33℃时,甲藻不能正常生长繁殖,在9℃和33℃时,净光合速率必须小于或等于零。K^S*5U.C#O II. 棉蚜虫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林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lO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 调查日期(月—日) 6—l0 6—15 6—20 6—25 6—30 7—5 7—10 7—15 7—20 棉蚜数量(只/株) 0.42 4.79 4l.58 261.73 1181.94 1976.96 2175.63 2171.46 2173.23 (1)棉蚜与棉花的种间关系是 。 (2)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 法。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 型,在 (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3)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 。(增大、不变、减小)。 答案:(1)寄生(2)样方 S 6—30(3)增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法,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寄生关系有两点,1、寄生虫必须生活在寄主体内或体表;2、必须从寄主体内获取营养。以上两点棉蚜虫与棉花植林都满足。人教版必修三P62第一段的叙述“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采用样方法。”样方法主要适用与活动能力弱的生物。从上表数据中得知到7月10日种群增长就停止了,说明达到了环境容纳量即K值。由此可知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S型,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应在6月30日。长期使用农药,不断挑选出具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淘汰没有抗药性的棉蚜虫,最终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27.(15分) 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挑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试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蟠桃 乔化园桃 矮化蠕桃 矮化园桃 甲 乔化蟠桃×矮化园桃 41 0 0 42 乙 乔化蟠桃×乔化园桃 30 13 0 14 (1)根据组别 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 。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台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台定律,则甲纽的杂交后代应出现 种表现型。比例应为 。 答案:(1)乙 乔化 (2)DdHh ddhh (3)4 1 :1 :1 :1 (4)蟠桃(Hh)自交 或 蟠桃和蟠桃杂交 ①表现型为蟠桃和园桃,比例2 :1 ②表现型为蟠桃和园桃,比例3 :1 解析:本题主要以蟠桃生物育种为题材考查遗传规律。通过乙组乔化蟠桃与乔化园桃杂交,后代出现了矮化园桃,说明矮化为隐性。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我们可以对每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乔化与矮化交配后,后代出现乔化与矮化且比例为1 :1,所以亲本一定测交类型即乔化基因型Dd 与矮化基因型dd,同理可推出另外一对为蟠桃基因型Hh与园桃基因型hh,所以乔化蟠桃基因型是DdHh、 矮化园桃基因型是ddhh。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得知甲组乔化蟠桃DdHh与矮化园桃ddhh测交,结果后代应该有乔化蟠桃、乔化园桃、矮化蠕桃、矮化园桃四种表现型,而且比例为1 :1 :1 : 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这两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32.[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0分) 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体内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一种糖蛋白,可用于治疗肾衰性贫血等疾病由于天然EP0来源极为有限,目前临床使用的红细胞生成素主要来自于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期间要生产流程如右图 (1)图中①所指的是 技术。 (2)图中②所指的物质是 ,③所指的物质是 。 (3)培养重组CHO 细胞时,为便于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严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应定期更换 。 (4)检测 rhEPO外活性需用抗rhEPO单克隆抗体。分泌单克隆抗体的 细胞,可由rhEPO免疫过的小鼠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 答案:(1)PCR (2)mRNA rhEPO (3)培养液 (4)杂交瘤 解析:本题主要以人红细胞生成素生产为材料来考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四种(从基因文库中获取、用PCR扩增技术、用反转录法、用化学合成法)由图以核DNA为模板获得目的基因的方法可知①为PCR技术。进行反转录的模板是mRNA。由题意可知重组CHO细胞适用于生产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所以重组CHO细胞能过表达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或者红细胞生成素。培养动物细胞是用液体培养基——即培养液,细胞从培养液中吸收营养,并同时向培养液中排放代谢废物,当代谢废物积累时会危害细胞,因此要不断更新培养液。制备单克隆抗体是让淋巴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然后由杂交瘤细胞来分泌抗体。 化学部分 6.下列关于有机物的正确说法是 A.聚乙烯可发生加成反应 B.石油干馏可得到汽油、,煤油等 C.淀粉、蛋白质完全水解的产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D.乙酸乙酯、油脂与NaOH溶液反应均有醇生成。 【解析】答案:D 本题考查有机化学方面有关的知识点 A.乙烯加聚反应生成聚乙烯后,双键变单键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B.石油分馏可得汽油和煤油属于物理变化过程,干馏是指隔绝空气加强热,属于化学变化 C.淀粉属于糖类,完全水解生成葡萄糖;蛋白质完全水解生成氨基酸;两者的产物不可能是同分异构体 D.乙酸乙酯和油脂都属于酯类,在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均生成醇,前者生成乙醇,后者生成甘油 7.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18中含有个氧原子 B.标准状况下,22.4L空气含有个单质分子 C.1 mol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一定为2 D.含个的溶解于1L水中,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解析】答案:A 本题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计算和判断 A.18g正好是0.5 mol,一个氧分子正好含有两个氧原子,所以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1 mol,即为1 B.空气是混合物 C.在氯气与水的反应中,1 mol就只转移1的电子 D.所得溶液中含个可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 mol,但这时候溶液不是1L,所以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 mol· 8.下列有关化学研究的正确说法是 A.同时改变两个变量来研究反映速率的变化,能更快得出有关规律 B.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的焓变相同 C.依据丁大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D.从HF、HCl、、HI酸性递增的事实,推出F、Cl、Br、I的非金属递增的规律 【解析】答案:B 本题侧重考查反应速率、盖斯定律、分散系、元素周期律重要的基本概念,规律。 A.同时改变两个变量来研究反应速率的变化,不容易判断影响反应速率的主导因素,因此更难得出有关规律。 B.这是盖斯定律的表述。 C.分散系的划分是以分散质颗粒大小来区分的。 D.在以酸性强弱作为判断元素非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依据时,是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为判断依据的。 9.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解析】答案:C 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可用代入法,即把各选项中的X、Y、Z代入右图的圆圈中进行判断。C中在一定条件下与单质钠反应可以生成金刚石和硝酸钠。 10.下列关于电解质溶液的正确判断是 A.在pH = 12的溶液中,、、、可以常量共存 B.在pH= 0的溶液中,、、、可以常量共存 C.由0.1 mol·一元碱BOH溶液的pH=10,可推知BOH溶液存在BOH= D.由0.1 mol·一元碱HA溶液的pH=3, 可推知NaA溶液存在A- + H2O⇋HA + OH- 【解析】答案:D 本题考查常见离子的共存、弱电解质溶液的电离和水解 A.pH=12的溶液呈碱性含有比较多的OH-,不能与HCO3-共存。 B.pH=0的溶液呈酸性含有较多的H+,在NO3-离子存在的情况下,亚硫酸根离子容易被氧化成硫酸根离子,无法共存。 C.0.1mol/L的一元碱的pH=10表明该一元碱是弱碱,在溶液中不能完全电离。 D.由题意可得该酸是弱酸,在NaA溶液中A-会发生水解而使溶液呈碱性。 11.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研读 右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K 闭合时,d电极反应式: B.当电路中转移0.2mol电子时,I中消耗的为0.2 mol C.K闭合时,II中向c电极迁移 D.K闭合一段时间后,II可单独作为原电池,d电极为正极 【解析】答案:C 本题考查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的相关知识 K闭合时Ⅰ为电解池,Ⅱ为电解池,Ⅱ中发生充电反应,d电极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其反应式为PbSO4 + 2H2O -2e- = PbO2 + 4H+ + SO42- 所以A正确。在上述总反应式中,得失电子总数为2e-,当电路中转移0.2mol电子时,可以计算出Ⅰ中消耗的硫酸的量为0.2mol,所以B对。K闭合一段时间,也就是充电一段时间后Ⅱ可以作为原电池,由于c表面生成Pb,放电时做电源的负极,d表面生成PbO2,做电源的正极,所以D也正确。K闭合时d是阳极,阴离子向阳极移动,所以C错。 12.化合物Bilirubin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下发生分解反应,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右图所示,计算反应4~8min间的平均反应速率和推测反应16min时反应物的浓度,结果应是 A.mol·L-1·min-1和mol·L-1 B.mol·L-1·min-1和mol·L-1 C.mol·L-1·min-1和mol·L-1 D.mol·L-1·min-1和mol·L-1 【解析】答案:B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第8秒与第4秒时反应物浓度差为mol·L-1·min-1,为4秒,所以在4-8min间的平均反应速率为mol·L-1·min-1,可以排除C、D两个答案;图中从0min开始到8min反应物浓度降低了4倍,根据这一幅度,可以推测从第8min到第16min应该也降低了4倍,即由mol·L-1·min-1降低到mol·L-1·min-1,因此推测第16min反应物的浓度为mol·L-1·min-1,所以可以排除A而选B。 23.(15分) J、L、M、R、T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J、R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J元素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与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M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1)M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元素T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族。 (2)J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分子有6个原子,其结构简式为______。 (3)M和T形成的化合物在潮湿的空气中冒白色烟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L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甲的水溶液显碱性。 ①在微电子工业中,甲的水溶液可作刻蚀剂H2O2 的清除剂,所发生反应的产物不污染环境,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一定条件下,甲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分解反应(△H>0)并达平衡后,仅改变下表中反应条件x,该平衡体系中随x递增y递减的是_______(选填序号)。 选项 a b c d x 温度 温度 加入H2的物质的量 加入甲的物质的量 y 甲的物质的量 平衡常数K 甲的转化率 生成物物质的量总和 (5)由J、R形成的液态化合物JR2 0.2mol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两种气态氧化物,298K时放出热量215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答案】 (1) (2) (3)(或其它合理答案) (4)① 或 ②a和c;a或c (5) 【解析】 (1)J元素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与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可以判断J元素为碳元素;M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即为铝元素,根据J、R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以判断R为硫元素,则T为氯元素,处于第三周期第七主族。 (2)J和氢组成含有6个原子的分子为乙烯,其结构简式为。 (3)M和T形成的化合物为,与水反应,其中氯化氢气体成雾状。 (4)①氨水与双氧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无污染的氮气;②甲在固体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分解反应(),表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朝正方向移动,甲物质的量减少;加入的物质的量即增加生成物的浓度,平衡朝逆方向移动,甲的转化率减小。 (5)为,燃料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依题意可以很快地写出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24.硫酸锌可作为食品锌强化剂的原料。工业上常用菱锌矿生产硫酸锌,菱锌矿的主要成分是ZnCO3,并含少量的Fe2O3 、FeCO3 MgO、CaO等,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如下: (1) 将菱锌矿研磨成粉的目的是_____。 (2) 完成“氧化除铁”步骤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Fe(OH)2+□____+□_____==□Fe(OH)3 +□CI- (3)针铁矿(Goethite)是以德国诗人歌德(Goethe)名字命名的,组成元素是Fe、O和H,化学式量为89,化学式是_______。 (4)根据下表数据,调节“滤液2”的pH时,理论上可选用的最大区间为______。 Mg(OH)2 Zn(OH)2 MgCO3 CaCO3 开始沉淀的pH 10.4 6.4 — — 沉淀完全的pH 12.4 8.0 — — 开始溶解的pH — 10.5 — — Ksp 5.6× — 6.8× 2.8× (5)工业上从“滤液3”制取MgO过程中,合适的反应物是______(选填序号)。K^S*5U.C#O% a.大理石粉 b.石灰乳 c.纯碱溶液 d.烧碱溶液 (6)“滤液4”之后的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7)分析图中数据,菱锌矿粉中ZnCO3 的质量分数不低于________。 【答案】 (1)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或增大反应速率或使反应更充分 (2) (3)(或其它合理答案) (4)(或其它合理答案) (5)b或(b和d);d (6)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或其它合理答案) (7)(或其它合理答案) 【解析】 (1)将菱锌矿研磨成粉可以增加反应时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加充分。 (2)漂白粉的成分中含有次氯酸根,调节酸碱度后,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使+2价的铁氧化成+3价,氢氧化亚铁变成氢氧化铁必须增加氢氧元素的量,可以推测出另一种反应物为水,清楚了反应物,一般可以顺利地配平。 (3)化学式量为89,组成元素是、和,其中铁的相对院子里为56,扣掉56剩下33,式子中只能含2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名所以可能的组成为。 (4)完全沉淀,开始溶解,而在的时候开始沉淀,为了使能完全析出且不影响,溶液的酸碱度控制在范围。 (5)a大理石粉难溶于水、选择熟石灰和烧碱溶液可以使溶液的碱性增强,有利于镁离子完全沉淀。 (6)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能使晶体尽快地析出。 (7)综合计算(不展开) 25.工业上常用铁质容器盛装冷浓酸。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1)将已去除表面氧化物的铁钉(碳素钢)放入冷浓硫酸中,10分钟后移人硫酸铜溶液中,片刻后取出观察,铁钉表面无明显变化,其原因是 。K^S*5U.C#O% (2)另称取铁钉6.0g放入15.0ml.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气体Y。 ①甲同学认为X中除外还可能含有。若要确认其中的,应先用 选填序号)。 a.KSCN溶液和氯水 b.铁粉和KSCN溶液 c.浓氨水 d.酸性溶液 ②乙同学取336ml(标准状况)气体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反应: 然后加入足量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2.33g。由于此推知气体Y中的体积分数为 。 [探究二] 分析上述实验中体积分数的结果,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量有和Q气体。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状置(图中夹持仪器省略)。 (3)装置B中试剂的作用是 。 (4)认为气体Y中还含有Q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为确认Q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M于 (选填序号)。 a. A之前 b.A-B间 c.B-C间 d.C-D间 (6)如果气体Y中含有,预计实验现象应是 。 (7)若要测定限定体积气体Y中的含量(标准状况下约有28ml ),除可用测量体积的方法外,可否选用质量称量的方法?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 【答案】 (1)铁钉表面被钝化(或其它合理答案) (2)①d ②66.7%(或其它合理答案) (3)检验是否除尽 (4) (5)c (6)D中固体由黑变红和E中固体由白变蓝 (7)否,用托盘天平无法称量D或E的差量 可,用分析天平称量D或E的差量 【解析】 (1)铁钉(碳素钢)放入冷浓硫酸中,浓硫酸有较强的氧化性能能使铁钉钝化组织反应进一步进行。 (2)+2价亚铁离子能使酸化的高锰酸钾褪色,溶液中已经有+3价铁离子,选择a会造成干扰。选c生成两种沉淀,受氢氧化铁沉淀颜色的影响无法分辨。 (3)A除去,B可以检验A中是否完全除去 (4) (5)Q为,它与二氧化硫一样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选择a或b受二氧化硫的影响无法判断Q的存在;选择d,Q被碱石灰吸收。 (6)氢气还原氧化铜会生成水蒸气能使白色的硫酸铜粉末变蓝色。 (7)中学阶段质量的称量选择托盘天平,分度值0.1g,无法精确称量出差量。 30.[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13分)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它的爆炸反应为 (已配平) ①除S外,上列元素的电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 。 ②在生成物中,A的晶体类型为 ,含极性共价键的分子的中心原子轨道杂化类型为 。 ③已知与结构相似,推算HCN分子中键与键数目之比为 。 (2)原子序数小于36的元素Q和T,在周期表中既处于同一周期又位于同一族,且原子序数T比Q多2。T的基态原子外围电子(价电子)排布为 ,的未成对电子数是 。 (3)在的水溶液中,一定条件下存在组成为(n和x均为正整数)的配离子,将其通过氢离子交换树脂(R-H),可发生离子交换反应: 交换出来的经中和滴定,即可求出x和n,确定配离子的组成。 将含0.0015 mol 的溶液,与R-H完全交换后,中和生成的需浓度为0.1200 mol·L-1 NaOH溶液25.00 ml,该配离子的化学式为 。 【答案】 (1)① ②离子晶体; ③1:1 (2);4 (3) 【解析】 (1)①钾为活泼金属,电负性比较小;C、N、O在同周期,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电负性也逐渐增大;②是离子化合物,属于离子晶体,产物中含极性共价键的分子为,其空间构型为直线型,中心原子轨道杂化类型为;③中与结构相同,含有三个键,一个键和两个键;另外和之间形成一个键,所以分子中键与键数目之比为2:2,即为1:1。 (2)原子序数小于36的元素Q和T,在周期表中既处于同一周期又位于同一族,应该都属于元素Ⅷ,原子序数T比Q多2,可以确定T为,Q为,所以T的基态原子外围电子(价电子)排布为,即的未成对电子数是4。 (3)中和生成的需浓度为0.1200mol·L-1溶液25.00ml,则可以得出的物质的量为0.12×25.00×10-3=0.0030 mol,所以x=0.0030/0.0015=0.00302;的化合价为+3价,x=2可以得知n=1,即该配离子的化学式为。 31.从樟科植物枝叶提取的精油中含有下列甲、乙、丙三种成分: (1)甲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 。 (2)由甲转化为乙需经下列过程(已略去各步反应的无关产物,下同): 其中反应Ⅰ的反应类型为 ,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 (注明反应条件)。 (3)已知: 由乙制丙的一种合成路线图如下(A~F均为有机物,图中Mr表示相对分子质量): ①下列物质不能与C反应的是 (选填序号) a. 金属钠 b. c. 溶液 d. 乙酸 ②写出F的结构简式 。 ③D有多种同分异构体,任写其中一种能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异构体结构简式 。 a. 苯环上连接着三种不同官能团 b. 能发生银镜反应 c.能与发生加成反应 d。遇溶液显示特征颜色 ④综上分析,丙的结构简式为 。 【解析】答案: (1)很明显甲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羟基OH; (2)甲在一定条件下双键断开变单键,应该发生加成反应; 催化氧化生成Y为;Y在强氧化钠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 (1) ①C的结构简式为,不能与碳酸钠反应 ②F通过E缩聚反应生成 ③D能发生银镜反应,含有醛基,能与发生加成反应,说明含有不饱和双键;遇溶液显示特征颜色,属于酚。综合一下可以写出D的结构简式 ④丙是C和D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的产物,有上面得出C和D的结构简式,可以得到丙的式子 物理部分 第1卷(选择题共108分) 本卷共18小题,每小题6分,共10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3.中国已投产运行的1000kV特高压输电是目前世界上电压最高的输电工程。假设甲、乙两地原采用500kV的超高压输电,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为P。在保持输送电功率和输电线电阻都不变的条件下,现改用1000kV特高压输电,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则输电线上损耗的电功率将变为 A.P/4 B.P/2 C.2P D.4P 【命题特点】本题以特高压输电这一生活情境为背景,相应了“两会”提出的节能减排的建议,考查了用远程高压输电减小能耗的知识点,具有实际意义。 【解析】由可知输出电压由500kV升高到1000kV时,电路中的电流将减为原来的一半;由线可知电路中损耗的功率变为原来的。 【答案】A。 【启示】高考复习中应关注物理问题联系生活实际。 14.火星探测项目是我国继神舟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之后又一个重大太空探索项目。假设火星探测器在火星表面附近圆形轨道运行的周期,神舟飞船在地球表面附近的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为,火星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为p,火星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q,则与之比为 A. B. C. D. 【命题特点】本题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考查万有引力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这也几乎是每年高考中必考的题型。 【解析】设中心天体的质量为,半径为,当航天器在星球表面飞行时,由 和解得,即;又因为,所以,。 【答案】D。 【启示】本类型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在处理有关第一宇宙速度、天体质量和密度、周期与距离及同步卫星的方法,特别要关注当年度航天事件。 15.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中的实线所示,t=0.02s时刻 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若该波的周期T大于0.02s,则该波的传 播速度可能是 A.2m/s B.3m/s C.4m/s D.5m/s 【命题特点】本题考查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双向性。 【解析】这类问题通常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质点振动法 (1)设波向右传播,则在0时刻处的质点往上振动, 设经历时间时质点运动到波峰的位置,则,即。 当时,,符合要求,此时; 当时,,不符合要求。 (2)设波向左传播,则在0时刻处的质点往下振动, 设经历时间时质点运动到波峰的位置,则,即。 当时,,符合要求,此时; 当时,,不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只有B选项正确。 解法二:波的平移法 (1)设波向右传播,只有当波传播的距离为时,实线才会和虚线重合,即0时刻的波形才会演变成时的波形,, 所以, , 当时,,符合要求,此时; 当时,,不符合要求。 (2)设波向左传播,只有当波传播的距离为时,实线才会和虚线重合,即0时刻的波形才会演变成时的波形,, 所以, , 当时,,符合要求,此时; 当时,,不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只有B选项正确。 【答案】B。 【启示】波的双向性、每一个质点的起振方向、质点的运动特征(不随波逐流)、波长与波速间的联系、机械波与电磁波的比较是主要考查对象,在复习中应重点把握。 16.质量为2kg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水平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从t=0时刻开始,物体受到方向不变、大小呈周期性变化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取10m/s2,则物体在t=0到t=12s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为 A.18m B.54m C.72m D.198m 【命题特点】本题属于多过程问题,综合考查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牛顿运动定律、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需要考生准确分析出物体在每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性质。 【解析】拉力只有大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物体才会由静止开始运动。 0-3s时:F=fmax,物体保持静止,s1=0; 3-6s时:F>fmax,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 v=at=6m/s, , 6-9s时:F=f,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s3=vt=6×3=18m, 9-12s时:F>f,物体以6m/s为初速度,以2m/s2为加速度继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 所以0-12s内物体的位移为:s=s1+s2+s3+s4=54m,B正确。 【答案】B。 【启示】多过程问题能体现考生的判断力,组合题能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这类题目复习中应引起重视。 17.如图(甲)所示,质量不计的弹簧竖直固定在水平面上,t=0时刻,将一金属小球从弹簧正上方某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球落到弹簧上压缩弹簧到最低点,然后又被弹起离开弹簧,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下落,如此反复。通过安装在弹簧下端的压力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弹簧弹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 A.时刻小球动能最大 B.时刻小球动能最大 C.~这段时间内,小球的动能先增加后减少 D.~这段时间内,小球增加的动能等于弹簧减少的弹性势能 【命题特点】本题考查牛顿第二定律和传感器的应用,重点在于考查考生对图象的理解。 【解析】小球在接触弹簧之前做自由落体。碰到弹簧后先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当加速度为0即重力等于弹簧弹力时加速度达到最大值,而后往下做加速度不断增大的减速运动,与弹簧接触的整个下降过程,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上升过程恰好与下降过程互逆。由乙图可知时刻开始接触弹簧;时刻弹力最大,小球处在最低点,动能最小;时刻小球往上运动恰好要离开弹簧;这段时间内,小球的先加速后减速,动能先增加后减少,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答案】C。 【启示】图象具有形象快捷的特点,考生应深入理解图象的含义并具备应用能力。 18.物理学中有些问题的结论不一定必须通过计算才能验证,有时只需要通过一定的分析就可以判断结论是否正确。如图所示为两个彼此平行且共轴的半径分别为和的圆环,两圆环上的电荷量均为q(q>0),而且电荷均匀分布。两圆环的圆心和相距为2a,联线的中点为O,轴线上的A点在O点右侧与O点相距为r(r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
- 下载本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