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件:第12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6张)

第 12 讲  PART 12 营造地表形态的 力量 考点分阶突破 │ 当堂自主检测 第 12 讲 考纲解读 ①地表形态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考点分阶突破 内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①________ 。 2 .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3. 结果: 使地表变得 ④_______________ 。 知识梳理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② 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 ③________ ________ 岩浆活动  只有喷出地表时才会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变质作用  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热能 巨大的褶皱山脉 海陆变迁 高低不平 一、地质作用 考点分阶突破 主干整合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大陆与海洋、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削低高山,填平低地,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 相互关系   ① 它们共同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② 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往往以某一种作用为主   ③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考点分阶突破 二、内力作用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运动 ( 升降运动 )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岩石圈的天然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考点分阶突破 三、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 关系   ① 它们相伴发生   ②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 从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考点分阶突破 四、 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 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 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 图 ( 图 12-1) : 图 12-1 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①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②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 (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 沉积岩 ③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 ( 温度、压力 ) 变质岩 ④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 考点分阶突破 知能拓展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应用举例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玄武岩  考点分阶突破 类型 形成 常见岩石 应用举例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堆积、固结形成岩石  石灰岩、砂岩、页岩、砾岩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资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大理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考点分阶突破 【 特别提示 】 ① 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中,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不可能含有化石;变质岩在发生变质时,由于温度、压力的影响,化石不能保存下来。 ② 根据地层组成物质和化石可推知沉积时的环境。因为不同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如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可推知为温暖的浅海环境;富含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可推知为湿热的森林环境。 考点分阶突破 考向一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 . 图 12-2 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   图 12-2 A .搬运作用 B .地壳运动 C .变质作用 D .风化作用 题组训练 【 答案 】 1 . B   【 解析 】 图示为向斜山地貌景观,形成该地质构造的原因是地壳的水平运动。山地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表现,搬运和风化均属于外力作用, A 、 D 项错误;变质作用改变了岩层的理化性质,沉积岩层会发生变化,而图中沉积岩层表现明显,故 C 项错误, B 项正确。 考点分阶突破 考向二 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 [ 2015· 天津卷 ] 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 图 12-3 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 材料,回答 (1) ~ (2) 题。   图 12-3  某古火山及附近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 (1) 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 A .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 .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 .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 .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 答案 】 2 . (1)C   【 解析 】 第 (1) 题,由题干可知,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图中岩层错位说明岩层曾发生断裂,地下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发出来到达地表,后经风化、侵蚀、流水搬运,在河滩沉积下来。 考点分阶突破 (2) 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 A .变陡了 B .变缓了 C .无变化 D .无法判断 【 答案 】 2 . (2)A   【 解析 】 第 (2) 题,读图可知,此剖面图中垂直比例尺要比水平比例尺大得多,故图中火山的坡度看起来比实际火山的坡度要陡。 考点分阶突破 考向三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3 . [ 2015· 上海卷 ] 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据此回答 (1) ~ (2) 题。 (1) 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 ① 岩浆冷却较快  ② 岩浆冷却较慢  ③ 在地表形成  ④ 在地下形成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 答案 】 3 . (1)D 【 解析 】 第 (1) 题,由“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推断该岩浆岩应该是花岗岩,在地球内部形成,为侵入岩,岩浆冷却较慢, D 项正确。 考点分阶突破 (2) 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 答案 】 3 . (2)D   【 解析 】 第 (2) 题,用来生产优质砚台的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最符合变质岩的特征, D 项正确。 考点分阶突破 考点分阶突破   一、六大板块示意图   图 12-4 六大板块: a①______________ 、 b②______________ 、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 知识梳理 考点二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考点分阶突破 二、板块运动与地形 板块运动方向 地形 张裂分离 (③________ 边界 )  陆地: ④________ ,如东非大裂谷  海洋: ⑤________ 挤压碰撞 (⑥________ 边界 )  大陆板块相互挤压  高峻的山脉和巨大的 ⑦________ ,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等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   ⑧________ 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山脉或岛弧 生长 裂谷 海岭 消亡 高原 海沟 考点分阶突破 主干整合 主要 观点   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   ② 板块处于相对运动状态,内部比较稳定,交界处比较活跃  ③板块运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板块与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一是板块与板块彼此张裂分离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形成地形 举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海岭或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 考点分阶突破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碰撞挤压 陆陆 相撞 消亡边界 →|←  巨大的褶皱山脉和高原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陆洋 相撞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屿、陆缘岛弧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台湾山脉 剖面图 考点分阶突破 考向一 六大板块的分布 4 . [ 2014· 全国卷 ] 图 12-5 中 K 岛于 1983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读图判断, K 岛处于 (    )        图 12-5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题组训练 【 答案 】 4 . C   【 解析 】 结合经纬度可知, K 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的北侧。 考点分阶突破 考向二 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 图 12-6 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完成 (1) ~ (2) 题。 (1) 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 因为受到 (    ) A .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 .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 .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 .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图 12-6 【 答案 】 5 . (1)D    【 解析 】 第 (1) 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太平洋的西岸,该半岛为堪察加半岛,位于板块消亡边界。 考点分阶突破 (2) 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可能来源于 (    ) A .地热能 B .风能 C .水能 D .太阳能 【 答案 】 5 . (2)A   【 解析 】 第 (2) 题,从经纬度和图例可知,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活动,地热资源丰富。 考点分阶突破 考点分阶突破 外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主要是 ①______________ 。 2 .主要表现形式   3. 结果: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 ④________ 。 知识梳理 考点三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表现 作用 风化作用  使岩石发生 ②________ _____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 ③________ 地貌 搬运作用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太阳辐射能 崩解、破碎 侵蚀 平缓 主要的外力作用与其形成的地貌 考点分阶突破 主干整合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 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  普遍 ( 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 考点分阶突破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 例:雅丹地貌 ) 流水 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 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 “ 红色沙漠 ”“ 石漠化 ”  湿润、半湿润地区 ( 例:长江三峡地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 )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 ( 石灰岩等 ) 分布地区 ( 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 “U” 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例:挪威峡湾、中欧 — 东欧平原 ) 海水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考点分阶突破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堆积作用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 ( 河流出山口 ) 、三角洲 ( 河口 ) 、冲积平原 ( 河流中下游 ) 颗粒大、质量大的先堆积,颗粒小、质量小的后堆积 ( 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  河流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口地区 ( 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 ( 静止沙丘、移动沙丘 ) 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  干旱的内陆及邻近地区 ( 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 ) 海水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考点分阶突破 · 归纳 [ 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 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为主 —— 高山峡谷  中游:搬运为主 —— 河道变宽  下游:堆积为主 —— 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 冰川作用  高山上:侵蚀为主 —— 角峰、冰斗  高山下:堆积为主 —— 冰碛湖等 风力作用  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  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等 考点分阶突破 考向一 流水作用 6 . [ 2016· 全国卷 Ⅰ ]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图 12-7 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 (1) ~ (3) 题。 (1)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 程中,海岸线 (    )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图 12-7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题组训练 【 答案 】 6 . (1)C   【 解析 】 第 (1) 题,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都会有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这是海岸线位置稳定才会形成的现象。 考点分阶突破 (2)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 答案 】 6 . (2)B 【 解析 】 第 (2) 题,本题主要考查流水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的海岸;泥沙不断堆积,从而使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变大。 考点分阶突破 (3)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 答案 】 6 . (3)D    【 解析 】 第 (3) 题,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海岸线出现多次位置变动,同时河流带来的泥沙量大。 考点分阶突破 考向二 风力作用 7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 图 12-8 所示区域中, M 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 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图 12-8  (1) 分析 M 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 答案 】 7 . (1)(M 处附近的 ) 河流从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堆积;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堆积。 【 解析 】 第 (1) 题,沙源丰富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河流从黄土高原挟带的泥沙在此堆积;二是该地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汛期与枯水期明显,河床裸露提供沙源;三是 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 M 处刚好处于冬春季节的下风地带,沙尘在此堆积。 考点分阶突破 (2) 分析 H 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 答案 】 7 . (2)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 ( 偏北风 ) ;该地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H 县城地处峡谷,位于风口,山地导致“狭管效应”,因此风力强劲。 【 解析 】 第 (2) 题, H 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且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说明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河谷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对风的阻挡作用小, H 县城地处峡谷,且该地峡谷较窄,容易形成风口。 考点分阶突破 (3)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 M 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 A : 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 B : 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 答案 】 7 . (3) 观点 A : M 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论据:该地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大风出风口后,在 M 处速度降低,沙尘在此堆积。 观点 B : M 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论据:该地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天气发生季节短 ( 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 ;河流发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 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 )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 任选一种观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 【 解析 】 第 (3) 题,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两种观点都会有自己相应的论据。首先,认真思考两种观点,看哪一种观点你提供的论据更加充分、更具有说服力;其次,选择相应观点,结合选择观点提出相应论据。 考点分阶突破 考点分阶突破 [ 2016· 江苏卷 ] 图 12-9 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 双选 ) (1) 关于图中 ①②③④ 所示箭 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 是 (    ) A . ① 指化学沉积作用 B . ② 指搬运作用 C . ③ 指成岩作用 D . ④ 指火山喷发作用 图 12-9 典例呈现 考点四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 答案 】 (1)AD   【 解析 】 第 (1) 题,本题主要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表示一些离子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岩石,属于化学沉积作用;②表示沉积物变成沉积岩的固结成岩作用;③表示变质岩变成沉积物的外力作用;④表示岩浆物质进入大气圈,应表示火山喷发作用。所以 AD 正确。 考点分阶突破 考点分阶突破 (2)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 答案 】 (2)AC   【 解析 】 第 (2) 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生物体中的碳再通过地壳物质循环进入地球内部圈层,因此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大气圈吸收太阳能对地球内部影响很小。所以 AC 正确。 考点分阶突破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它们与地球内部物质 ( 岩浆 ) 在不断进行的物质循环运动中相互转化,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岩石 ( 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 经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壳中由于变质作用而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由于地壳变动,在地下深处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岩浆。   图 12-10 判读技巧 考点分阶突破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构成了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变式图较多,但不管哪种变式图,我们在判断岩石圈物质名称时都应掌握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1 . 岩浆是 “ 岩石之本 ” ,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岩浆也是岩石圈物质循环中各类岩石的 “ 归宿 ” ,因此找准岩浆是判断岩石圈物质的基础。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其他物质 ( 该物质为岩浆岩 ) ,而有多个箭头 ( 一般为三个 ) 指向岩浆。 2 . 组成岩石圈的物质中,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且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因此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是岩浆岩,而有多个箭头从岩浆岩指向其他物质。 3 . 各类岩石要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大多要经过变质作用,因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应为变质岩。 考点分阶突破 4 . 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据此可以判断出沉积岩。同时沉积岩可以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新的沉积岩,而其他两类岩石不具备该特征。 5 . 变质岩和沉积岩都是有两个箭头指向其他物质。 6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以下三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 (1) 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了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有的图中只表示岩浆岩。 (2) 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这个环节,直接过渡到了沉积岩这个环节。 (3) 岩浆岩和沉积岩在转化为岩浆的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必然经历变质过程。但这个变质的过程较为短暂,属于整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因而也可认为各类岩石都可以直接形成岩浆。 考点分阶突破 8 . 美国科罗拉多州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它上面的 “ 身躯 ” 庞大,下面的底座狭窄,科学家们称它为 “ 平衡石 ” 。 图 12-11 为 “ 平衡石 ” 景观图和三大类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 (1) ~ (2) 题。   图 12-11 (1) 图示 “ 平衡石 ” 岩石类型属于示意图中的 (    ) A . a B . b C . c D . d 巩固提升 【 答案 】 8 . (1)A 【 解析 】 第 (1) 题,“平衡石”是红色的砂岩,砂岩是沉积岩。根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示意图中的 c 为变质岩, a 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故 a 为沉积岩,因此选 A 项。 考点分阶突破 (2)“ 平衡石 ” 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 A .岩浆活动 — 冷却凝结 — 地壳抬升 — 风化侵蚀 B .岩浆活动 — 变质作用 — 风化侵蚀 — 地壳抬升 C .堆积作用 — 固结成岩 — 地壳抬升 — 风化侵蚀 D .堆积作用 — 变质作用 — 风化侵蚀 — 地壳抬升 【 答案 】 8 . (2)C   【 解析 】 第 (2) 题,“平衡石”属于沉积岩,先是岩石圈物质沉积,之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后经历地壳抬升,裸露地表,受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影响,形成“身躯”庞大、底座狭窄的外貌,故选 C 项。 当堂自主检测 [ 2014· 重庆卷 ]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图 12-12 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 1 ~ 2 题。   图 12-12 1 . 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 A .河源 B .凸岸 C .凹岸 D .入海口 【 答案 】 1 . B   【 解析 】 砾石滩主要是流水堆积形成的。河源主要受流水侵蚀作用影响;砾石滩属于河漫滩,河漫滩主要在河流的中游地区,且河道弯曲程度比较大的河漫滩地区会发生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入海口地区主要形成三角洲,三角洲的堆积物颗粒小,且堆积有一定的规律性。 当堂自主检测 2 . 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 图 12-12 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 A .石笋 B .冰斗 C .风蚀蘑菇 D .花岗岩风化球 【 答案 】 2 . C   【 解析 】 砾石变圆主要是受到流水的侵蚀作用。石笋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冰斗主要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石笋和冰斗棱角分明;风蚀蘑菇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在风的长期侵蚀下,岩石变圆;花岗岩风化球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 当堂自主检测 美国 “ 决心 ” 号大洋钻探船于 2015 年 12 月抵达西南印度洋中脊目标海域 ——“ 亚特兰蒂斯浅滩 ”( 见 图 12-13) ,开展旨在打穿地壳与地幔边界的第一次大洋钻探。据此完成 3 ~ 4 题。   图 12-13 3 . 选择在大洋中脊进行大洋钻探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 .板块比较活跃 B .海域风浪较小 C .海水深度较浅 D .地壳厚度较薄 【 答案 】 3 . D   【 解析 】 根据材料,此次钻探旨在打穿地壳与地幔边界,选择在大洋中脊进行大洋钻探的原因最可能是地壳厚度较薄, D 对。板块比较活跃的区域对钻探不利, A 错。大洋中脊所在海域风浪较大, B 错。海水深度较浅不是主要原因, C 错。 当堂自主检测 4 . 能正确表示 “ 亚特兰蒂斯浅滩 ” 所在区域板块边界类型的是 (    )        A        B        C         D 图 12-14 【 答案 】 4 . C   【 解析 】 “亚特兰蒂斯浅滩”所在区域是板块的生长边界,即板块张裂区域,不是板块碰撞挤压区域, B 、 D 错。板块张裂边界岩浆上涌,冷凝形成海岭,而非断裂下陷形成地堑, A 错, C 对。 当堂自主检测 2016 年 3 月 22 日,我国某中学学生参观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 图 12-15 所示 “ 黑龙江满洲龙化石 ” 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图 12-16 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码代表地质作用形式,字母表示物质类型,其中 D 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读图,完成 5 ~ 6 题。        图 12-15         图 12-16 5 . “ 黑龙江满洲龙化石 ” 常见于哪类岩石 (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 答案 】 5 . D   【 解析 】 “黑龙江满洲龙化石”属于化石的一种,化石一般只存在于沉积岩中, D 对。 当堂自主检测 6 .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反映 “ 黑龙江满洲龙化石 ” 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形式是 (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 答案 】 6 . B   【 解析 】 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反映“黑龙江满洲龙化石”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形式是外力作用。根据材料, D 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大理岩是变质岩。根据箭头方向判断,①是变质作用, A 错。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相互转化,②是外力作用, B 对。③是高温熔化,④是冷却凝固, C 、 D 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