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考点一遍过专题5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考点一遍过专题5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含解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5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 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 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 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 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①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 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如资本主义私有制和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由其决定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伦理道德等社会 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如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政 治体制改革等。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 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 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 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知识延伸 正确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含义 (1)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 总和。要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科学含义: 第一,经济基础不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为 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则称为经济基础。 第二,经济基础不等于一定社会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而是指这个社会中占统治地 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第三,经济基础不是指各种生产关系的混合,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各 环节的有机统一。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 治、法律制度等。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 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 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 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 政治关系的统一。 (3)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是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的。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而政治、法律制度 等一旦建立,又成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简言之,政治上层建筑在上 层建筑中处于主导地位,思想上层建筑则起指导作用。 即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1)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对社会的发展起作用,而是要通过经济基础这个中间环节才能 起作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 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 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 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可见,判断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看上层建筑是否适合经济基 础状况,还要看它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还是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因此,即使上层 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也不一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基 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 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社会发展规律发现的意义。 这一普遍规律的发现,使人类第一次解开了社会历史领域的“斯芬克司”之谜,使关于 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知识延伸 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 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 革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础上产生和 发展的,所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不仅遵循它自身的运动规律,而且服从于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总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 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知识延伸 从三个方面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新的社会制度战胜和取代旧的社会制 度。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社会历史领城的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反映了社 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这是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 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 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 物。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是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不等于社会发展过程总是前进的、上升的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发展的过程是前 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并不意味着社会历史的每一次 运动都是向前的,社会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前进中有曲折甚至倒退,但总体上是在曲 折中前进的。 2.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1)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解决方式。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迫使统治阶级不得不调整某些 经济和政治关系,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矛盾。但是,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解决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即非对抗性),决定了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 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而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即改革)加以 解决的。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 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知识延伸 社会主义社会和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相同的,但是解决方式不同 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 是这一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 在阶级社会里,这一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 对抗性的,可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 考向一 全面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 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 律,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 质和面貌,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 3.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并列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 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 【典例 1】2017 年 3 月 1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获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 201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中国民事法律制度从此开 启“民法典时代”。1980 年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因为当年中国市场经济的 不健全,当时的很多民法原则、规则已经与现在的经济环境格格不入,而当前的《民法总则》 更多强调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强化契约权利。从哲学角度看,《民法总则》的编撰表明 ①价值观影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②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③社会物质生活状况是社会意识变化的客观依据 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考向二 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知识分析问题 1.“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本框的标题,本框内容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三方面。 2.“社会发展的规律”三方面内容的内在逻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中最 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 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上层基础,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 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 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推动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3.全面把握这三方面内容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全面把握和调动知识,避免解题时仅仅把 视角局限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个知识点上。 【典例 2】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 同体,全球性挑战更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2017 年 1 月 18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 体》的主旨演讲,从“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 困扰世界的问题。 “命运共同体”一词,植根于传承千百年的中华文化。外交是历史文化的映射。打造人 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华文化的接续传承,同坚持独立自主 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 界等中国外交理念一脉相承。 习近平提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 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只有各国都树立人类 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共同应对挑战”。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 大势,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发展起积极的 推动作用。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应该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并推动 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了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③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构建不是一帆风顺的,但顺应了当今世界潮流与历史大势,有着光明的未来。 1.2017 年 8 月 23 日,国务院发布《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自 2017 年 10 月 1 日起 施行,《办法》共十九条,主要调整了无证无照经营的查处范围,明确了部门监管职责,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先照后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 监管效率,促进创业创新。可见,《办法》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李克强总理在 2017 年 6 月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会见企业家代表时指出,国际上一些 领域出现产能过剩,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很多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一个结果。 在消化过剩产能方面,中国为自己的结构性改革做出了努力。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结构性改革是基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付诸的实践 ②改革有助于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③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产能过剩,表明社会意识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④改革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模式的创新,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孟子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意思是,若只有善德,则不足以 处理国家的政务;若只有法令,则不能够使法律自行发生效力。这启示我们在国家治理中要 ①辩证施治,发挥他律和自律的合力作用 ②完善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③发挥社会意识作用,巩固社会经济基础 ④从实际出发,使法律与道德要求相一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改革一般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的改良革新。自古至今,改革从 来非易事。中国历史上历次“变法”“革新”,不无终成大功之先例,但更多的是中道崩颓, 或昙花一现。上述材料直接蕴含的哲理有 ①改革是对现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5.2017 年 1 月 23 日,国家人社部政策研究司副司长卢爱红在人社部第四季度新闻发 布会上指出,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与企业养老保险分 道 运行的“双轨制”合并为“单轨制”,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双 轨”并为“单轨”的改革 ①体现了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③体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旨在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6.2017 年 1 月 16 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深 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省行政许可事项从 554 项减少到 516 项,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 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 等。下列对上述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推动社会在非对抗性矛盾解决中向前发展 ②发挥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 ③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 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在新的历史 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 ②标志我们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 ③表明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决定社会发展进程 ④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十集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2017 年 7 月 17 日开播,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 进行权威报道。现阶段,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之所以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是因为 A.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B.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C.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生了改变 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9.中国将组建四大新机构: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 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 我国组建这些新机构的哲学依据是 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D.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10.经济全球化曾经被人们视为阿里巴巴的山洞,现在又被不少人看作潘多拉的盒 子……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 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 流,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A.经济全球化与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同步发展的 B.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事物的联系 C.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D.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需要人们从一开始就揭示出它的本质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是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不可动摇的底线,在这个底线之上逐步改革创新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设, 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有效解决了温饱问题, 农村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农村土地流转规模 不断扩大,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顺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和农户保留承包权、流转经营权的意愿,2016 年 11 月 30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发布《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 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推进农业现代化。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实行“三权分置”改革的必要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1.(2017·天津文综)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全新的民事法律,而是对现行的民事法律规范进行科学整理、修改完善, 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对性的新规定。这表明 ①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有规范和引导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016·江苏政治)某地作为全国 33 个农村土地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正在逐步完成 从“确权到人”到“确权到户”的制度转变,从而更好地让集体土地入市流转,使农户更好 地分享工业化收益。这一做法表明 A.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C.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2016·全国卷 1 文综)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 强调,推动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最大限度增加劳动关系和谐因素,最大限 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从唯物史观看,之所以重视构 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因为 ①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劳动关系矛盾是制约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矛盾 ③劳动关系矛盾的解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④正确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考点冲关】 1.C 【解析】《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主要调整了无证无照经营的查处范围,明确 了部门监管职责,是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举措,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办法》的出台和实 施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创业创新。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 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①项与题意不 符;材料对部门监管职责的明确是调整上层建筑而不是改革生产关系,④项与题意不符;正 确选项为 C。 3.A 【解析】孟子的话强调了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强调的是 “他律”,以德治国强调的是“自律”,所以孟子的话启示我们在国家治理中要辩证施治,发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挥他律和自律的合力作用,①正 确;国家治理中既要强调“法”,又要强调“德”,“德”与 “法”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所以孟子的话启示我们在国家治理中要完善上层建筑,促进 经济发展社会同步,②正确;孟子的话没有强调经济基础的有关问题,也没有强调法律与道 德要求相一致,③④不选,故本题选 A。 4.C 【解析】改革一般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的改良革新。这说明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①适 合题意;中国历史上历次“变法”“革新”,不无终成大功之先例,但更多的是中道崩颓,或 昙花一现。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④适合 题意;②③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选 C。 5.A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材料中“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 保险制度”的变双轨制为单轨制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状况,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选 A;①与材料无关;④不选,并非所 有上层建筑的调整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D 【解析】这种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抓手,深入推进“放管服”的改革,是积 极调整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因为在我国这一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因此有利 于推动社会在非对抗性矛盾解决中向前发展。①④项符合题意;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才 能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②项说法错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D。 7.B 【解析】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 ①正确;全面深化改革并不表明我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 ②不选;科学理论并不决定社会发展进程,③不选;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④正确,故本题选 B。 8.B 【解析】人类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发展的 强大动力均没有解释为什么我国基本矛盾的解决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A、D 项不选;我国 基本矛盾的解决之所以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是因为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B 项正确; 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发生变化,C 项错误。故本题选 B。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起积极的推动作用,C 错误。 10.C 【解析】材料表明经济全球化作为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我们只能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 积极参与其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C 项符合题意。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人们对全球化 的认识并不是与全球化的发展亦步亦趋的,A 项说法错误;经济全球化是人为事物的联系, B 项说法错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人 们对其本质的认识同样需要一个过程,D 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 C。 11.【答案】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 ②我国近年来农业和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求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以 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三权分置”改革有利于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维护 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益,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 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权分量”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遵循了生产 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知识,分析我国实行“三权分置” 改革的必要性。 实行“三权分置”改革遵循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 的客观规律;“三权分置”改革有利于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维护集体、承包农户、 经营主体的权益,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现代化农 业发展。“三权分置”改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遵循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客观规律。 【直通高考】 1.C 【解析】本题是以编纂民法典为背景材料,注意关键词,“科学整理、修改完善”, “新情况、新问题”,“新规定”,因此材料说明,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材料中 提到的是民法典的编纂,注意关键词,“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因此,体现了上层建筑一定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而②④的说法都是不妥的,也不符合材料,因此本题选 C。 3.C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劳动关系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关系的性质 是由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决定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①是错误的;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③是错误的;②④正确且适合题意;故本题选 C。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