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济南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济南中考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1 导语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十大方法 :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 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 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 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 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 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 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 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 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 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2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 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 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 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 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2、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 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 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 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文言文断句方法指导 3 一、 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一)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 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 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 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二)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 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 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 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三)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 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 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 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 回钱物。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 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四)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 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 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 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 度玉门关。”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且看,标点的作用可谓大矣,大得救了一条人命。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 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 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考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 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 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除此之外,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1、 找名词(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 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例 1:刻削之道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4 刻削之道(名),鼻(名)莫如大(形),目(名)莫如小。鼻大可小(形),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 1)刻削:雕刻。 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 然:这样。 〔译文〕 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 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 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2、看虚词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 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 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 2:为学一首示子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而不怠焉迄乎成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 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译文: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 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我的天资昏昧,不及 别人;我的才能平庸, 不及别人。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 的了。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以此而论,昏昧平庸与 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 (“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 情态副词)一个。 3、察对话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 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 3:拙于用大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 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 [yí] 我大瓠 [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 无 所 容 。 非 不 枵 然 大 也 , 吾 为 其 无 用 而 掊 之 。 ” 庄 子 曰 : “ 夫 子 固 拙 于 用 大 矣 ! ” 《 庄 子 ? 逍 遥 游 》 5 〔注释〕 1)拙:笨。拙于:不善于。 2)惠子:姓惠名施,宋国人,曾做过梁国相国,是先秦的思想家,据说是庄子的好友。 3)魏王:即梁惠王,早年建都于安邑,国号为魏;后来,害怕秦的强大,被迫迁都大梁,改国号为梁,同时僭号称 王,故魏王有时也称梁惠王。 瓠:葫芦。 4)树:栽培种植。 成:成活。 5)剖:破开。 6)瓠落:平浅的样子。 7) 枵然:虚大。 8)掊:击破。 〔译文〕 惠施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一棵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栽种活了,结的葫芦能装下五石东西。我用这个大葫芦去装水 或酒,由于它皮薄易脆,承受不了这么大的重量。把剖开来做舀水的瓢,又嫌太平浅,盛不了多少水。葫芦不是不大 啊!可是,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 庄子说:“先生,你真是不善于利用它这个大的特点啊!” 4.依总分 例〔4〕、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 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 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 再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故曰: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故 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 法》) 译文:根据五中情况,可以预见战争的胜利:知道什么时候能交战,什么时候不能交战的可以获胜;懂得大部队和小 部队如何使用的可以获胜;上下同心同德的可以获胜;善于以我方充分准备的条件,等待对方疏忽的时机的可以获胜; 将帅有指挥才能,君王不从旁干预牵制的可以获胜。这五项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无论 打多少仗,都不会出危险;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只知道自己的情况,有时胜利,有时失败;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又不 了解我方,每次作战都会有危险。 5、据修辞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 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A.顶真: 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再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愚公移山》 6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 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B.对称: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 国策中山策》)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 国策中山策》)  中山君饗都士,大夫司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馬子期怒而走于楚,說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隨 其後者,中山君顧 謂二人:“子奚為者也?”二人對曰:“臣有父,嘗且餓死,君下壺餐餌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 事,汝必死之’。故來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歎曰:“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 羹亡國,以一壺飡 cān 得士二人。” (《戰國策.中山》)   译文:   中山国的国君宴请都城里的士大夫,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座。由于羊羹不够,司马子期没能吃上。他一怒之下,跑 到楚国去,并煽动楚王攻打中山,中山君逃走。这时,有两个人提着武器,尾随在他的后面。中山君回过头来问这两 人说:“你们为什么跟着我?”两人回答说:“我们的父亲曾经快要饿死的时候,多亏您给了他饭吃,才没有死。父亲在 临死的时候叮嘱我们说:‘中山一旦有急难,你们俩一定要冒死去保护。’所以,我们是来保护您,为您献身的。”中山 君听罢,仰天长叹:“给人东西不在于多少,应该在他灾难困苦的时候给于帮助;怨恨不在于深浅,关键的是不要使人 伤心。我因为一杯羊羹亡了国,却因为一碗饭得到了两个勇士。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 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C.反复: 例: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 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 孙子说:所有的用兵方法当中,保全一个完整的、没有被严重破坏的敌国而又使她屈服是上策,如果不能做到,再采 取战争毁灭手段;同理,对于敌国的有生力量军、旅、卒、伍,如果能全部收降才是上策,如果不能做到,才考虑战 争手段攻灭之。所以,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不用战争手段而降服对手,才是最好的。 战争只是手段之一,并不是目的;拥有高超的兵法,不一定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一个战略上的失误往往能让无数次战 术上的胜利化为乌有。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 6. 辨句式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 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 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 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 7 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请大家记住下面的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 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 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 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 句也要常实践。 例: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 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 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译文: 墨子说:"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现在有人说:'(我)给你帽子和鞋,砍断你的手脚,你肯干吗 '(你)一定不肯 干.(这)是什么原因 是(因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贵重啊!又说:'给你天下,杀死你,你肯干吗 '你(也)一定不干,(这)是什么原 因 (原因)是天下不如你身体贵重啊.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所以说:世间所有 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 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 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检测练习] 阅读语段,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并翻译。 1.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 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 特 与婴儿戏耳。”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 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 1.断句: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 也。 翻译: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儿子跟在后面哭着要去。曾子的妻子没有办法,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从街上回 来了杀猪给你吃。" 曾子的妻子刚从街上回来,曾子便准备把猪抓来杀了,他的妻子劝阻他说:"我只是哄小孩才说要 杀猪的,不过是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孩子没有知识,等着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 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说完,曾子便 杀了猪给孩子吃。 赏析: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竞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 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 8 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 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曰:“舌在也。”仪曰:“足 矣!”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壁∕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译文:张仪停止学业后到各诸侯国游说。他曾陪伴楚国的相国饮酒,后来这位相国发现丢了一块玉璧,他的门客怀疑 是张仪偷的,说:“张仪贫困,行为不端,一定是他偷了相国的玉璧。”于是他们一起把张仪抓来,用鞭子打了数百下。 但张仪拒不承认也不服气,只得放了他。他妻子说:“唉,你如果不去读书游说,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 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张仪说:“这就够了。” 3.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①,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 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 bì ché 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②子产乃问四国 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 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注:①四国之为:四周邻国所作的事。 ②诸侯之事:诸侯之间的重大政治活动。 断句: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 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翻译:郑国大夫子产参与执政,选择贤能的人来任用他。冯简子能够决断国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孙 挥能够知道四周邻国诸侯的行动,还能辨别它们大夫的种族姓氏、官职高低、尊贵卑贱、贤愚与否,并且还善于做外 交辞令;裨谌善于谋划计略,在野外谋划就能获得成功,在城邑内谋划就会失败。每当郑国要有诸侯之间的外交事宜 的时候,子产便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的情况,并且让他跟他们多做一些外交辞令。之后便与裨谌驾车来到野外,让他 看谋划计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诉冯简子,让他来作出决断。如果决定这件事可行,子产就会把任务分配给子大 叔让他去执行命令,来应酬对付各诸侯派来的宾客。因此子产执政时很少有失败的事情发生。 4、二十六年,楚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 jié 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 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 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 颉遇王子弱焉。 ” (《左传?襄公二十六 年》) 断句: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 鲁襄公二十六年,楚国侵犯郑国。五月,楚军到了城麇。郑国大夫皇頡驻守在这个地方,出兵与楚军交战,打了败仗。 楚国大夫穿封戌俘获了皇頡。楚王的弟弟王子围想把俘获皇頡说成是他的功劳,与穿封戌争执起来。两人请太宰伯州 犁进行评判。伯州犁说:“那就请让我问问俘虏本人吧。”于是命令俘虏皇頡站在那里。伯州犁一面说:“争论的双方都 是有身份的人,这件事有什么搞不清楚的!”一面把手抬得高高的,指着王子围说:“他老人家是王子围,是我们国君 的亲弟弟。”然后把手压低,指着穿封戌说:“这位先生叫穿封戌,是方城以外的一个县长。”然后问俘虏:“他们两位 到底是谁俘虏了你?”俘虏顺风转舵地回答道:“我是碰上王子围才打了败仗的。” 这段文章通过描写伯州犁“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 尹也。’”揭露了伯州犁讨好皇室时使用诱供作弊的手法,刻画了他那副卑劣的嘴脸。后来用“上下其手”比喻耍弄手腕, 营私作弊。   这个故事让人联想到当今某些司法部门里的个别官员,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曾使用过“上下其手”诱供作弊的手 9 法,致使犯罪嫌疑人歪曲事实,颠倒黑白,严重地影响了法律的公正性,造成冤假错案。   当今的某些官场中,也有一些下属为讨好上司,得以重用,采用“上下其手”,营私舞弊的手法,虚报数字,浮夸 政绩,以虚假繁荣欺骗上级,结果伤了百姓,也害了自己。  上下其手,实不可取! 5、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 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 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 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战国策?齐策一》) 断句: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靖郭君将要在自己的封邑薛地建筑城墙,许多宾客都来劝阻。靖郭君对指引宾客进见的臣仆说:“不要给劝阻筑城的宾 客来通报了。”这时,齐国有个请求进见的人说:“我只要求说三个字,如果多说一个字,就把我烹死。”于是靖郭君接 见了他。他快步走进靖郭君跟前说:“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靖郭君说:“你在这儿留一下,把话说明白了再 走。”宾客说:“我不敢把死当作儿戏。”靖郭君回答说:“没关系,说多了不会烹死你的,你往下说。”宾客回答说:“您 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网不能逮住它,钩不能牵住它,可是一旦它放肆离开了水,蝼蛄、蚂蚁就可以得意地吃掉它。 现在齐国也就是您的水呀。您如果能永远得到齐国的保护,又何必在薛地筑城呢?若是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邑的城 墙建筑得同天一样高,也是没有用处的。”靖郭君听了说:“说得好。”于是就停止在薛地修筑城墙了。 这段文章写静郭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盘,一意要在封地薛邑建筑城墙,后来经齐国宾客的劝说终于停止了筑城。   文章中用“大鱼”和“海水”的关系作比喻,说明只有保持国家的强大,小家才能长治久安。文中也表现了齐国宾客 善于劝谏的艺术以及靖郭君从善如流的作风。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鱼儿离不开水,小家离不开大家,只有国家强盛,小家才能安全稳定。 6、伐虢[guó]之役,师出于虞。宫之奇谏而不听,出,谓其子曰:“虞将亡矣!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除暗①以应 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既不忠信,而 留外寇,寇知其衅②而归图焉。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吾不去,惧及焉。”以其孥③适西山。三月,虞乃亡。 (《国语?晋语二》) 断句: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晋国讨伐虢国,向虞国借道出兵。宫之奇劝谏虞公不要答应,虞公不听从。宫之奇出来后对他的儿子说:“虞国快要灭 亡了!只有以忠信立国的人,才能让外国军队留住在自己的国土上而不受其害。除去自身的愚昧以应付外界的压力叫 做忠,坚持正确的立身之道以待人处事叫做信。现在国君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祸害加给虢国,就是没有除去自身的愚 昧;为了晋国的财礼而让自己的兄弟之帮灭亡,就是没有坚持正确的立身之道。一个国家没有忠就不能自立,没有信 就不能稳固。既不讲忠信,又让外寇借道,晋国了解了我们的弱点在回师途中将会算计我国的。自己已经拔掉了立国 的根本,怎么能长久存在下去呢?我若不离开虞国,恐怕灾难就要临头了。”于是带着妻子儿女逃避到西山,过了三个 月,虞国就灭亡了。 中考常见的 14 个文言虚词 一、之 1.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愚公移山》) 例句: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 10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曹刿论战》) 例句: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论语.》) 例句: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桃花源记》)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记》) 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 例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醉翁亭记》)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 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代齐军)(《曹刿轮战》) 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作助词。 (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例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例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例句: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例句: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例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出师表》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11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十则》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例句:学而不思则罔。却,但 是,表转折关系。《论语》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例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以 1.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例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例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例句: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根据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句:屠惧,投以骨《狼》——把 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隆中对》——把 例句:必以分人。《曹刿论战》——把 2.作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例句: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例句:家贫无从致书一观。《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例句: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 例句: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 例句: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12 例句: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4.特殊用法,通“已”,已经。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其 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 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例句: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 2.代词。 (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 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例句:例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他的,代“屠户” 例句: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 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 (2)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句: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 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狼》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例句: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五、为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 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 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译作“被”、“对”、 “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向、对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 例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例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为:心理活动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成为 例句:为宫室、器皿。(《核舟记》)——做,这里指雕刻 六、于 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 于"、"给"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13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从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在 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在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例句: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 例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给 例句: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向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句:“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例句: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例句: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例句:皆以美于徐公。——比 七、乃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 例句: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句: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八、且 1.表层进关系,后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可译为“而且”、“况且”等。 例句:且焉置土石?例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将近”的意思。 例句:年且九十。 九、则 1.却,可是。 例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黔之驴》) 2.那么,就。 例句: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例句: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3.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4.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例句:《论语》六则 14 6.就是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8.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十、者 1.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例句: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 惩奖)(《出师表》) 例句:京中有善口技者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例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十一、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若毒之乎? 例句:君将哀而生之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句: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5.同“于”。 例句: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句: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例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句:于是乎书。 十二、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例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15 例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十三、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句: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例句:谓为信然。(《隆中对》)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句: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3.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例句: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 像……似的”。 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四、与 1.作虚词用。  (1)连词,解释为:和、跟、同。   例句: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愚公移山》) (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例句:蹴而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例句:我寄愁心与明月 2017 年中考文言文汇编 1. 12.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 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běn ch 以出,筑东南长堤,首 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 ②锸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②徙知徐州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盖竹柏影也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C.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D.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②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4)从甲乙两文中,你能感受到苏轼怎样的情感或者是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分别加以概述。 16 【乙】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 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 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 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 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 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答案:(1)①但:只②徙:调任(2)D(3)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②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4)甲文:表达了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更有豁达的情怀.乙文: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 而忘私、亲民爱民等. 2. 李白传(节选) 【元】辛文房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①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 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②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 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③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④。 【注】①宰:指县令。②辟:召,征召。③本诗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④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 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从《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4 分) (1)怒引至庭下曰( ) A.引导,诱导 B.拉,拽 C.引用 (2)拜谢曰( ) A.认错,道歉 B.辞别,离开 C.感谢,酬谢 (3)白时卧庐山( ) A.睡觉 B.倒伏 C.隐居 (4)累系浔阳狱( ) A.连接,维系 B.拘囚 C.留意,挂念 2.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 3 处)(3 分)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4.下列句中的“望”字,与诗中“西望长安不见家”的“望”字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3 分) A.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D.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园春·雪》) 5.诗歌末句,诗人借想象之景,表现凄凉、感伤的心境。结合所选诗文,分析产生这种心境的原因。(4 分) 【参考译文】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街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 “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 17 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 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 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招聘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 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 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参考答案】 1.(1)B (2)A (3)C (4)B 2. 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3.当初,李白游历并州,见到郭子仪,觉得 他奇特不凡,曾经把他从死罪中救出来。 4.C 5.才高气傲的诗人受永王李璘起兵连累并获罪,后经郭子仪营救改为流放夜郎。他听到笛 声,联想到自己命运坎坷,壮志难酬,因此产生这种心境。 3.【古诗文阅读】(共 6 小题,计 16 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7~20 题。(12 分) 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尝抑之曰: “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 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 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 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 一年,封鄢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彰:曹彰。 ②膂力:体力。③课:督促。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年少时擅长射箭骑 马,力大过人,徒手与猛兽搏斗,不躲避险阻,多次跟从(太祖)征战,意气慷慨,斗志昂扬。太祖曹操曾批评他说:“你不想读书、敬 慕圣贤之道,却喜好骑马击剑,这只是匹夫之勇,哪值得看重啊。”(太祖)督促曹彰读《诗》《书》。曹彰对左右的人说:“大丈夫若 想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军,就应该率领十万骑兵驰骋大漠,驱逐异族,建功立业,怎么能做博士呢?”太祖曾经问几个儿子的爱好, 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曹彰说:“爱好做将帅。”太祖说:“做将帅应该怎样?”(曹彰)回答说:“穿坚硬的铠甲,拿着锐利的 兵器,而面临灾难义无返顾,作士卒的表率,奖赏一定实行,惩罚一定信守诺言。”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被封为鄢陵侯。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4 分) (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 ) (2)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 ) (3)将十万骑驰沙漠 ( ) (4)被坚执锐,临难不顾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 而好乘汗马击剑 云归而岩穴暝 B. 此一夫之用 甚矣,汝之不惠 C. 使各言其志 其真无马邪 D. 为将奈何 吴广为都尉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4 分) (1)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2)赏必行,罚必信 20.对于曹彰好武,太祖曹操起先制止,为什么后又大笑并封曹彰为候?(2 分) 18.D19.(1)(曹彰)屡次跟随太祖(或:曹操)征战讨伐,意气慷慨,斗志昂扬。 (2)奖赏一定实施(或:做,施行),(宣告)惩罚一定信守诺言。 20.因为太祖听了曹彰的话,明白了他的理想是做一个身先士卒、赏罚分明、建功立业的将军,而不是做一介武夫。 18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 9~11 题。(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杨震四知 范晔 (杨)震少好学,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①之,举茂才②,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 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 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君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 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注释】①辟:征召。②茂才:秀才,意为才能优异,它是汉朝举荐人员的科目之一。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 从小好学,博通经术。众儒生说:“真是关西的孔子杨伯起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从荆 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当他赴任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 带着十斤金子来赠送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里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上 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杨震) 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他(杨震)的子孙常吃粗茶淡饭,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 业,杨震不肯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廉洁守正的官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9.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两处)(2 分) 使 后 世 称 为 清 白 吏 子 孙 以 此 遗 之 不 亦 厚 乎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11.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杨震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 9、使 后 世 称 为 清 白 吏 子 孙/ 以 此 遗 之 /不 亦 厚 乎 10、拜见之后,到了晚上,(王密)怀揣黄金十金前去拜会杨震,,要送给杨震。 11、从“子孙常蔬食步行”看出他教子有方(生活俭朴);从“性公廉,不受私谒”看出他为人清廉正直。 5.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 9~11 题。(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宣宗不赦罗程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能变易新声,得幸于武宗,恃恩自恣。宣宗初,亦召供奉。程既审①上晓音律,尤 自刻苦,往往令侍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程一日果以眦睚②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付京兆③。他 工辈以程艺天下无双,欲以动上意。会幸④苑中,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诸乐工罗列上前连拜且泣。 上曰:“汝辈为何也?”进曰:“罗程负陛下,万死不赦。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不得永奉陛下,以是为恨。”上 曰:“汝辈所惜者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卒不赦程。 (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审:明白,清楚。②眦睚:瞪目怒视,这里指极小的仇恨。③付京兆:交付京兆府法办。④幸:特指皇帝 到某处去。演奏音乐的乐师罗程,擅长弹奏琵琶,技艺成为天下第一,能够变换创作出新颖的乐曲。他们唐武宗时得到了 皇上的宠爱, 凭仗着皇上的恩宠,自己骄横放肆。唐宣宗初年又召他到宫廷演奏。罗程已经深知皇上通晓音乐的曲调韵律,自己研习音乐尤其刻苦。时 常皇上命令罗 程依照格律为妃嫔作歌伴奏,罗程必定演奏出新奇巧妙的乐曲使皇上动情,因此罗程得到了宣宗皇帝的宠幸。  一天, 罗程果然因为瞪眼一类小小的怨仇杀死了人,皇上大为震怒,立即命令赶出宫廷,押付他到京地城衙门依法处治。  其他乐工们因罗程 的演奏技艺天下无人能比,便想要以此触动皇上怜悯的心意。适逢皇上到皇宫花园中去,音 乐将要演奏,乐工们便在乐队席座的近旁安 设了一个虚设无人的座位,把琵琶放置在座位的上面。乐工们排列成队,走上前来,连连叩拜并痛哭流涕。皇上说:“你 们这些人干什 么呀?”众乐工向前来说道:“罗程对不起皇上您,他犯的罪无论怎样都不能赦免。然而我们这些臣民们怜惜罗程天下第一的技艺,不能 得以永远侍奉 给皇上,因此把这件事,当成为内心的遗憾。”皇上说:“你们这些人,所怜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技艺罢了,我所注重的是 唐高祖、唐太宗时代所制定的法律啊。”最 终,没有赦免罗程的罪。 19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2 分) 诸 乐 工 罗 列 上 前 连 拜 且 泣 诸 乐 工 ∕罗 列 上 前∕ 连 拜 且 泣 1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汝辈所惜者罗程艺耳,我所重者高祖、太宗法也。 10.示例:你们怜惜的不过是罗程的技艺罢了,而我看重的是高祖、太宗时代制定的法律。 1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宣宗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 11. 示例:从宣宗因为乐工罗程技艺天下无双而宠幸于他,可见宣宗爱才惜才;从罗程杀人后,宣宗却“卒不赦程”,可见宣宗秉公执法 (赏罚严明)。(2 分) 6.(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 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 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9.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执经垄畔 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10. 为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远 人 从 其 学 者 皆 执 经 垄 畔 以 追 之 11.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载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精神品质。 9. ①拿(持、握)②回头看(转过头看、看)10.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11.示例:勤学,孝顺,能吃苦,仁让,淡泊名利(鄙弃功名) 【参考译文】 孙期,字仲彧,济水南部成武人。少年时为读书人,勤奋学习典籍。家里贫困,服侍母亲非常孝顺,在大沼泽中养猪,来 奉养他的母亲。有从远方来跟他学经义的人,都拿着经文在田埂上追着他请教。附近村庄都被他的仁爱、谦让所感化。黄巾军起义后,盗 贼四起,他们经过孙期的家乡,相互约定不侵扰孙期的家。郡太守因为孙期为人方正,举荐他做官,派遣手下送来羊酒,请他定时间出发, 孙期驱赶着猪进入草丛里,头也不回。司徒黄琬,特地征辟他出山为官,他不出门应辟,最后死在家中。 7.(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桑中生李 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焉以余浆①灌溉。后人见桑中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 息阴下,言:“李君②令我目愈,谢一豚③。”目痛乃小疾,亦行④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⑤, 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④。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注释】①余浆:多余的水。②李君:李先生。此指李树。③豚:小猪。④行:不久。⑤翕赫:此指轰动。⑥滂沱: 本指大雨,此指很多。 9.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划两处)(2 分) 顾 见 空 桑 中 有 土 因 植 焉 以 余 浆 灌 溉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o(2 分) 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 11.说说这个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2 分) 9. 顾 见 空 桑 中 有 土 /因 植 焉 /以 余 浆 灌 溉 10.眼睛疼痛是小毛病,不久就会自然痊愈。 11.启发:⑴不能道听途说,不加思考分析而形成迷信的错误。⑵必须具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不人云亦云。 20 评分意见:此题 2 分,两个要点答出其中一个即可得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 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 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拿小猪献给您。”眼痛是小毛病,不久自然就会好。这样一来,众人便你一声我一 声地附和传说为:“李神能使瞎子重见光明。”远近涌动,树下车马成千上百,大家纷纷拿酒肉前来敬祭。时隔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 见此情形不禁觉好笑,很惊奇的说:“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便种下的。”于是顺手砍掉了它。 8.(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 9~11 题。(共 6 分) 太祖时,郭进①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②通河东刘继元③,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 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赏尔一官。”岁馀,其人诱其一城来降。 进具其事送之于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 “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欧阳修《用臣不疑》) 【注释】①郭进:深州博野(今河北博野)人。年轻时家境贫寒,有臂力,喜欢结交豪杰。宋太祖建隆初,充任山西 巡检。后多次随太祖征战,很得信任。②阴:暗中,私下。③刘继元:本姓何,其母是北汉建立者刘崇的女儿。 9.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画一处)(2 分) 太 祖 于 是 赏 以 一 官 君 臣 之 间 盖 如 此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 分) 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 11.郭进最后“请赏以官”成功的原因:一是他 ;二是宋太祖 。 (2 分) 9.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原文:太祖于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 评分意见:本题 2 分。 10.你诬陷我的忠臣,现在立功只能抵偿你的死罪而已,不能封官。 评分意见:本题共 2 分。句子大意理解准确且语言通顺,即可得 2 分。第一个“尔”解释错误扣一分(第二个“尔”未翻译的不扣分); 语句翻译不通顺扣一分。 11.对诬告自己的人宽宏大量、有信有义(或:以国家利益为重,忘怀个人得失),令人敬重; 用臣不疑,知人善任(或:爱惜郭进, 看重郭进重承诺的品德) 评分意见:本题共 2 分。每空 1 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太祖时,郭进的官职是西山巡检,有人密报说他暗地里和河东刘继元有交往,将来有可能造反.太祖听后大怒,认为他是诬害忠良之人,下令将 他绑起来交给郭进,让郭进自己处置.郭进却没有杀他,对他说:"如果你能帮我攻占河东刘继元的一城一寨,我不但赦免你的死罪,并且还能赏 你一个官职."这年末,这个人果然将刘继元的一个城诱降过来了.郭进将他的这件事上报给了朝廷,请求给他一官半职.太祖说:"你诬陷忠良, 现在立功只能抵偿你的死罪,不能封官."命令还是将这个人交给郭进.郭进再次进言:"如果皇上让我失信于人,那我以后怎么用人啊?"于是,太 祖就给那人赏了一个官职.君臣之间也是应该守信的。] 9. 【甲】子昂碎琴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曰:“辇①千缗②市之!”众 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宣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 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③,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 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④溢都。 (选自<《智囊全集》) [注释]①辇(niǎn):载运。②緡(mín):成串的铜钱。古代一千文为一緡。③京毂(gǔ):通往京城的大道。④声 华:声名。 21 【乙】敬之①识才 敬之尝为《华山赋》示韩愈,愈称之,士林一时传布,李德裕尤咨赏。敬之爱士类,得其文章,孜孜玩讽,人以 为癖。雅爱项斯②为诗,所至称之,繇③是擢④上第⑤.斯宇子迁江东人。敬之祖客灞上,见闵人濮阳愿⑥,阅其文,大 推挹⑦,遍语公卿间。会愿死,敬之为敛葬。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八十五》) [注释]①敬之:杨敬之,唐代文学家。②项斯:晚唐著名诗人,台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③繇(yáo):人名。④擢 (zhuó):提拔。⑤上第:前几名。⑥濮阳愿:人名。⑦挹(yì):提携。 (1)解释下列居中加点的词。 ①顾左右曰:“攀千緡市之!” ②答曰:“余善此乐。” ③食毕,捧琴语曰 ④会愿死,敬之为敛葬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辩者。②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斯 字 子 迁 江 东 人 (4)【乙】文中杨敬之“爱士类”,表现在哪几件事上? (5)【甲】文中陈子昂“声华溢都下”,【乙】文中杨敬之“士林一时传布”,其原因是什么?请比较异同。 【分析】参考译文: 【甲】子昂碎琴 唐朝时陈子昂刚到京城时,人们都不认识他.一天,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 百万.陈子昂突然说:“我出一千缗钱买了.”大家听了,惊异得不得了,陈子昂说:“我擅长弹奏胡琴,这是把好琴.”众人要求子昂弹奏一曲,陈子昂说:“如各位 不嫌弃,明天请到宜阳里来.”第二天众人果然依约前往,陈子昂准备了酒菜,将胡琴放在桌上,用过酒菜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是四川陈子昂,写过上百篇的文 章,到京城来也已有一段时日了,但是始终得不到任何赏识.至于胡琴嘛,是低贱的乐工所弹奏的,哪值得花时间心力去钻研.”于是举起胡琴摔在地下,将自己所 写的文章分赠在场的宾客.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轰动整个长安城. 【乙】敬之识才 杨敬之曾经写了一篇《华山赋》给韩愈看,韩愈看后极力的称赞,那些文人士大夫一时之间争相传看,其中李德裕格外的欣赏这篇文章.杨敬之很喜欢文人士 大夫中有才华的人,一旦得到他们的文章,就会仔细地阅读把玩、欣赏,人们认为这是他的癖好.他十分喜欢项斯的诗,每到一处都会对他极力的称赞,也是因此 被提拔为前几名.项斯字子迁是江东人.杨敬之祖籍灞上,遇见天津人濮阳愿,读了他的文章,极力的推荐与提携,在公卿士大夫之间称赞他.后来恰逢濮阳愿去 世,杨敬之为他入殓安葬. 答案(1)①市:买 ②善:擅长 ③语:对…说,告诉 ④会:正赶上,恰逢 (2)①有个卖胡琴的老头喊价百万要卖手中的胡琴,一些豪门富商传看那胡琴,没人看得出这琴是不是真的价值百万 ②等酒菜都准备好了,将胡琴放在桌上.(3)斯/字子迁/江东人. (4)①把玩欣赏他们的文章;②大力举荐项斯;③欣赏濮阳愿的文章,向各公卿推荐他,并为他安葬. (5)陈子昂“声华溢都下”,是因为他用买琴,摔琴的方法,借此引起人们的注意,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杨敬之“士林一时传布”,是因为韩愈与李德裕两人对他文 章的极力称赞,是借名人的称赞出名. 10.(二)课外文言文阅读(6 分) 唐时,太宗问许敬宗①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酥,农夫喜其润泽, 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恨其光辉。天地之大,犹有憾焉,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 之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戮,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帝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许敬宗:唐太宗的文学馆学士,深得太宗赏识。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大臣之中,只有你德才兼备,但有人却不这样认为, 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像油一样珍贵,农民喜欢它对庄稼的滋润,但是走路的人却厌恶它在路上产生了泥泞。秋天的月亮像镜子一样,漂亮的女 子喜欢它有明亮的光辉能够用来欣赏,但是盗贼却怨恨它的光辉。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叹,何况我呢?我没有山珍海味来调节别人的口味,因此别人 说三道四不能听,即使听了也不能相信。皇帝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无故的大臣就要遭到杀害,作为父亲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把儿子杀死,夫妻之间听信了类似的 22 话就要离婚,朋友之间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分手,乡邻之间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相互疏远,亲戚之间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断绝来往。堂堂七尺男子汉,需 要提防的是三寸不烂之舌,有些人的舌头像龙泉宝剑一样,说出来的话杀人不见血。”皇帝听后说:“你说的话很有道理,我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9.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 分) 朋 友 听 之 别 解析:朋 友 听 之 / 别 可根据句意断句,句意: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春雨如酥,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 解析:春雨像乳汁一样,农夫喜爱它润泽万物,走路的人厌恶它让道路泥泞。 11.本文讲述唐太宗与许敬宗的君臣对话,许敬宗运用 的方式,意在向唐太宗阐明 的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 分) 解析:类比(设喻)。人无完人;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无须理会别人说长道短;不要听信是非;要谨言慎行。 11.(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每小题 2 分,共 6 分) 顾和搏虱如故 顾和①始为扬州从事,月旦当朝②,未入,顷停车州门外。周侯诣丞相,历和车边,和觅虱③,夷然④不动。周既过反 还指顾心曰:“此中何所有?”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周侯既入,语丞相曰:“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 ⑤。”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顾和:字君孝。 王导任扬州刺史时,调他做从事(从事:古代官职名),后来官至尚书令。②月旦:农 历每月初一。朝:下属进见长官。③虱:虱子,体外寄生虫。④夷然:安然。⑤令仆才:作尚书令和仆射的才能。  9. 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 周 既 过 反 还 指 顾 心 曰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顾搏虱如故,徐应曰:“此中最是难测地。” 11. 联系上下文,说说周侯为什么向丞相推荐说 “卿州吏中有一令仆才”? 9. 周既过/反还/指顾心曰 10.示例:顾和照样掐虱子,慢吞吞地回答说:“这里面是最难捉摸的地方。”11.示例:因为顾和搏虱如故,据实回答(率性而为);淡 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对权贵低首)。 【参考译文】顾和当初任扬州府从事的时候,到初一该进见长官了,他还没有进府,暂时在州府门外停下车。这时武城侯周颌也到丞相王导那里去,从顾和的车子 旁边经过,顾和正在抓虱子,安闲自在,没有理他。周侯已经过去了,又折回来,指着顾和的胸口问道:“这里面装些什么?”顾和照样掐虱子,慢吞吞地回答说:“这 里面是最难捉摸的地方。”周侯进府后,告诉王导说:“你的下属里有一个可做尚书令或仆射的人才。” 12.(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义海习琴 京师僧夷中鼓琴为天下第一,以其技授越州僧义海。海尽夷中之艺乃入法华山习之谢绝过从①。积十年不下山, 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天下从海学琴者辐辏②,无有臻其奥。海今老矣,指法于此遂绝。海读书,能为文,士大 夫多与之游,然独以能琴知名。海之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此众人所不及也。 【注释】①过从:来往,交往。②辐辏(còu):形容人或物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聚集。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琴待诏朱文济弹 琴技艺天下第一。京城僧人慧日大师夷中完全学到了朱文济的技法,将弹琴技法传授给了越地的僧人义海。义海全面掌握了夷中的弹琴技艺,于是来到越州法华山 中潜心练习,谢绝人际交往,累计十年不曾下山,白天黑夜手不离弦,终于掌握了弹琴的奥秘。各地师从义海学习弹琴的人会聚而至,但是没有人能够完全达到义 海的水平。义海现在已经老了,他的弹琴技法就此失传了。义海爱好读书,能写文章,士大夫们多与之交游,然而唯独以擅长弹琴而闻名。义海的琴艺不仅仅在于 声音,那种蕴涵于琴音之外的冷静深邃的意韵,是一般人所无法达到的。 9.用“/” 为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2 分) 海 尽 夷 中 之 艺 乃 入 法 华 山 习 之 谢 绝 过 从 23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 11.依据原文内容,说说义海习琴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 分) 9. 海 尽 夷 中 之 艺 /乃 入 法 华 山 习 之/ 谢 绝 过 从评分意见:本题 2 分。每处 1 分。10.白天黑夜手不离弦,最终穷尽了弹琴的奥妙。 11.师从名师;勤奋刻苦;坚持不懈;广泛涉猎。评分意见:本题 2 分。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 13.(三)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 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 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④而有危亡之败⑤也。”                   (选自《孔子家语》) 【注释】 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戆(g àng):愚。 ⑤败:祸乱,祸害。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 分) ①黄口从大雀则不得 ②孔子顾谓弟子曰 1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画一处)(2 分) 善 惊 以 远 害 利 食 而 忘 患 1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2 分) 12.善惊以远害 / 利食而忘患 13.一是不要只顾眼前利益;二是要多借鉴长者的经验;三是要有忧患意识;四是要谨慎择友;五是不仿效 年轻人的愚蠢鲁莽。 【参考译文】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都是黄口的小雀。夫子问捕鸟的人:“唯独大雀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雀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 雀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雀跟从大雀,就捕不到(小雀);如果大雀跟从小雀,也能捕到(大雀)。”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 就忘记了祸害,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但却由于所跟从的对象不同或得到福或得到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所要跟随的人,依靠年长者的谋虑就会有保全自身 的凭借,跟从年少者的憨直就会有危急死亡的祸患。” 14.(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1 题。(14 分) 东 坡 居 士 极 不 惜 书 ,然 不 可 乞 ,有 乞 书 者 ,正 色 责 之 ,或 终 不 与 一 字 。元 祐 中 锁 试①礼 部 ,每 来 见 过 案 上 纸 ,不 择 精 粗 ,书 遍 乃 已 。性 喜 酒 ,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烂 醉 ,不 辞 谢 而 就 卧 ,鼻 鼾 如 雷 ,少 焉 苏 醒 ,落 笔 如 风 雨 ,虽 谑 弄 皆 有 义 味 ,真 神 仙 中 人 ,此 岂 与 今 世 翰 墨 之 士 争 衡 哉 ? (节选自黄庭坚《题东坡诗后》) 【注】①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②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③谑弄:开玩笑,嘲弄。④ 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有 乞 书 者( ) ②不择精粗( )③书遍乃已( )④虽谑弄皆有义味(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东坡居士极不惜书 ,然不可乞 A.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幼时记趣》 A.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晏子使楚》 B.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24 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烂 醉 10. 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正 色 责 之 ,或 终 不 与 一 字。(2 分) (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2 分) 11. 为什么黄庭坚称苏东坡是“神仙中人”?(用自己的话概括) ① ② 8.(1)①……的人 ②选择 ③停止、止 ④即使(2).D 9.然 /不 能 四 五 龠(yuè)/已 烂 醉 10.(1)(他都会)神情严肃地责问他,有时到底(最终)也不给(他)一个字。 (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12. 为人率真(自己喜欢书法,从不给别人;酒量不行也要喝醉);书法技艺高超(酒醒后写的字潇洒飘逸)。 附译文:苏东坡平时极不吝啬自己的书法,但却不可求他写。凡是求他写的,他都会严肃地拒绝,有时到底也不给一个字。元祐年间他在礼部任职,每次来见到桌 上有纸,他会不择好坏地在上面写,写完了才停止。他天性好酒,然而饮上四五龠便会醉,不管什么场地,倒头便睡,鼾声如雷。不久醒后所写的字落笔如风雨般 潇洒,即使是开玩笑也是非常有意味的,真像是神仙中的人呀!这哪里是当世的书法创作者能与他争高下的呢? 15.(三)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③ 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槨④皆所未具。公怃然⑤,即彻⑥宴席,厚赒⑦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 ①僚属:下属的官吏。②缞绖(cuī dié):丧服。③寓居士人:寄居在外的读书人。④赗敛棺槨:下葬 的物品。⑤怃然:失意的样子。⑥彻:通“撤”。 ⑦赒:救济。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13.文中画线句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思想境界?(请用《岳阳楼记》中的语句回答)(2 分) 12. 在座的客人感叹不已,有的人流下了眼泪。13.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在邠州(大概在陕西凤翔府)任职的时候,一天有空闲率领下属登临楼阁,置办酒席。大家还没有开始酒宴的时候,看见几个人身穿丧服,带着葬礼的物品。 范公急忙命令下属去询问情况,告知是寄居他乡的人死在邠州(陕西彬县),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范公得知后很忧伤, 立即撤下酒席,给了出殡的人很多钱,让他们办完丧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16.(三)吴王欲伐荆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 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 委身④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①荆:楚国的别称。②舍人:国王的侍从官。③少孺子:年轻人。④委身:弯曲着身体。 11、用 / 为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画一处)(2 分) 舍 人 有 少 孺 子 欲 谏 不 敢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 分) 13、文中隐含一个成语 ,其阐述的道理是 11.舍 人 有 少 孺 子/ 欲 谏 不 敢 12.这三种动物(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虑它们身后隐伏的后患。 1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凡事须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隐患。 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的近臣们说:“敢进谏的人处死!”吴王的门客中的一个年轻人想进谏可是又不敢,于是每天他都在怀里揣着弹弓、泥丸到王宫的后花 园,露水湿透了他的衣服,像这样过了许多天。吴王对他说:“你过来,苦于什么事要把衣服沾湿成这样啊”(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 蝉,它在高处鸣叫,吸饮露水,却不知一只螳螂在它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紧紧贴附在树枝上想捕捉这只蝉,但不知黄雀在它旁边;而当黄雀伸着脖子想要啄螳螂 时,却不知道我的弹丸在它下面呢。这三个都只考虑到眼前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祸患。”吴王说:“说得好啊!”于是就取消了这次出兵。 25 17.(三)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①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 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 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 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 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②,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 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舣船:船靠岸边。②吕马童:秦末人,少与项羽有旧,归汉为郎中骑将。③面:侧面以对。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⑴持短兵接战。 兵: ⑵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不忍杀之,以赐公 以其境过清 B.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 籍独不愧于心乎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D. 乃自刎而死 环而攻之而不胜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4. 你对项羽乌江自刎是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请简要说明理由。(2 分) 11.兵:兵器。 被:遭受(或:同“披”)。 12. B 13. 即使江东父老兄弟们爱怜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见(面对)他们呢? 14. 观点一:肯定。战败无颜见江东父兄,羞愤自杀,是他气节的表现,死亦为“鬼雄”。 观点二:否定。遭到失败就羞愤自杀,不能“包羞忍耻”,不思东山再起,不是真正的英雄。 .于是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也还有方圆千里的土地,几十万的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请大王急速过江。 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 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或者即使他们不说,我项羽难道不感到内心有愧吗?”接着对亭长说:“我知 道您是忠厚的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 说道:“这个人就是项羽。”项羽便说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两黄金要买我的脑袋,并封为万户侯,我就送你这点好处吧!”说完就自杀身亡了。 18.(三 ) 昔有一人,先瓮①中盛谷。骆驼头入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 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②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选 自《百喻经》) 【注】① 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②用:采纳。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 分) ⑴有一老人来语之 语: ⑵既杀驼,而复破瓮 既: 1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 分) 11.(1)告诉 (2)已经 12.遇到问题,不可盲目听从他人建议,否则会把事情弄糟;应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将事情考虑周全再去做,效果方好。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 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他白白杀死了骆驼结果还是要打破瓮才能取出粮食,不加思考的听信别人的话,结果白白损失了东西还未达到目的,所以会被人耻笑。 26 19. 永①之氓②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③。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 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④之溺大氓⑤者乎? (《哀溺文序》节选) [注释] ①永:唐代地名,今永州。②氓:民,百姓。③寻常:古代计量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 ,这里指平时。 ④大货:非常多的财物。 ⑤大氓:有钱有势的人。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 分) ①益怠 益: ②身且死,何以货为?且: 12. 在文章中,揭示人物被水淹死的原因的句子是: 。(1 分)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谈 一点即可;2 分) 11.益:更加。且:将,将要。每个解释 1 分。 12.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1 分。 收获示例:要善于取舍,在利益与生命之间,生命更重要,因此不能因一件小事而断送性命,本末倒置。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下水游泳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 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擅长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 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 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 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20. 张千载高谊 千载字毅甫,庐陵人,文山友也①。文山贵显,屡以官辟②,皆不就。文山自广还,至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 赴北,某亦往。”遂寓于文山囚所侧近,日以美食奉之。凡留燕三年,潜③造一椟,文山受刑后,即藏其首。后,火 其尸,拾骨置囊。南归,付其家葬之。千载高谊,亦千载而下所不多见也! 【注释】①文山:文天祥自号。②辟:征召。③潜:偷偷地。庐陵人张千载,字毅甫,别号一鹗,文山的朋友啊。文山富贵时,多次请他出山不出。直到文山从 广东衰败(被贬)回来,到吉州城下,千载暗地出来与之相见,说:“丞相去燕地,我张千载也去。”到了就住在文山牢房的附近,三年来给他送饭从无间断。又 秘密打造一个匣子,待文山接受斩首命令之日,就用来收藏他的首级,查访得知其夫人欧阳氏被俘虏了,让她火化了尸首,这样之后收起白骨放入囊中,带着装头 的匣子一同回到南方,交给他的家人安葬。 9.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 分)( ) A.文山自广还 自富阳至桐庐 B.千载来见曰 才美不外见 C.寓于文山囚所侧近 之次所旁丛祠中 D.凡留燕三年 凡三往,乃见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日以美食奉之。 11.张下载高谊“高”在何处?(2 分) 答案:6.①曾经 ②等待 7.(我)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8.对师长要尊敬、有礼貌。 9. B lO.张千载每天拿精美的饭菜来侍奉(献给)文天祥。 说明:本题 2 分。 11. 在朋友贵显时保持距离(屡辞不仕);在朋友落难时患难与共(侍奉三年并料理后事)。 21.(三)扁鹊投石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 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①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 27 国矣。”(《战国策.秦策》) [注] 石:石针,古时治病用的工具。 11.解释加点的字。(2分) ①君与知之者谋之 ②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12.下面与“扁鹊怒而投其石”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 而与不知者败之 B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C. 面山而居 D.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13.扁鹊的话一是针对__________ 而言,一是针对________ 而言。(2分) 11.(1) 计议,商量,谋划(1分) (2)使……灭亡(1分)12.C. 13.治病(1分) 治国(1分) 医生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让自己来医治,可是国君的近臣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将反而使 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很生气,扔掉他手中的石针,说:“君王与同懂得医道的人商量这件事,与不懂得医道的人商量会破坏 了这件事。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则是君王的一个举动随时都会导致亡国。” 22.(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8 至 12 题。(18 分)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 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 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说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是东周雒阳人,他曾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在鬼谷子先生门下学习。 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狼狈地回到家里。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人们都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 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干耍嘴皮子的事,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暗自惭愧、伤感,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说:“一 个读书人既然已经从师受教,埋头读书,可又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而钻研它。下了一整年 的功夫,悉求真谛,找到与国君相合的门道,激动地说:“就凭这些足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 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也不信任他。 【注释】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⑴饿其体肤( )⑵衡于虑( )⑶出游数岁( )⑷期年,以出揣摩( ) 10.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 分)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⑴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入则无法家弼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⑶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12.【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3 分) 答案:8.⑴“东更东”:东面还要往东。运用叠词,强调了朋友此去归家路途之遥远。 ⑵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对其归去一帆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 28 9.⑴使……饥饿⑵同“横”, 梗塞,指不顺⑶游历⑷一年 10.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11.⑴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 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 没有的才能⑵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走向灭亡。⑶(苏秦)于是就闭 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12. 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 合【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23.(三)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 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 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选自《太平广记》) 11、解释下面句中的字。(2 分) 俄而起惊 向梦见伏羲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2 分) A.乃博览群籍 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 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 皆朝于齐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实是欲界之仙都[来源:学。科。网] 13、文中吕蒙的好学休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11. 俄而:一会儿 向:从前,刚才。12. D 13.①博览群书 ②梦中诵书 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以《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有一次他在孙策家里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 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吕蒙说:“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 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24. (三)履洼趣思 蓉①少时,读书于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②,径尺,浸淫日广③。 每履之,足若踬④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命童子取 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⑤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 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⑥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平其故,则反窒⑦焉而不宁。故君子 之学,贵乎慎始。 【注释】 ①蓉:刘蓉(1816-1873),湖南湘江人,清代文学家。②洼:凹陷的地方。③浸淫日广:逐渐地越来越 大。浸淫:逐渐。④踬(zhì):被绊倒。⑤蹶然:跌倒的样子。⑥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⑦窒:阻碍。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①辄起绕室以旋 辄: ②顾而笑曰 顾: 13.小故事,大道理。本文言浅意深、发人深省,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谈谈你所明白的道理。(2 分) 12.①就 ②回头看(或:看)13. 示例一: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示例二: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求学伊始要慎重地对待,培养良好的习惯。 【参考译文】 刘蓉小的时候,在养晦堂偏西的一间房子里读书。低头苦读,仰头冥想,思考后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往往起身在房间踱来踱去。房子的地有块凹洼,直径一尺左 右,一天天逐渐大起来。起先,每次踩着洼处,都会被绊着,险些摔倒;时间一久,就习惯了。 有一天,父亲来到房间,看到洼凹笑着说:“一间房子都不整理, 怎么能治理天下和国家呢?”便叫童仆用土将洼凹填平。过后,蓉再踩到已填平了的洼凹处时,却又差点绊倒,吃了一惊,好象那块地面忽然凸出来似的。低头看 看,地面平平坦坦。又过了一段时间,然后就习惯了。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很厉害啊!踩惯平地的脚就不再适应凹洼地;等时间一久,踩洼凹就象踩平地一样, 以至把长久以来的洼凹填平、恢复原来的样子后,踩上去反而碍脚,感到不自然。所以君子的学习,贵在开始要慎重。 25.宋狄武襄青①征侬智高②,大兵出桂林,道旁有一庙,人谓其神灵。武襄驻节而祷之,祝曰:胜负无以为据,挥 手一掷,百钱尽红。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随钱疏密布地而钉帖之,加青丝笼覆,手自封焉。 日:“俟凯旋,当谢神取钱。”其后破昆仑关,败智高师,还取钱与幕府士大夫共视之.乃两字钱也。(选自孙能传 29 《益智编》) 【注释】①狄武襄青:狄青,北宋名将,谥号“武襄”。②依智高:人名.宋朝大将狄青征讨侬智高,大兵出了桂林,就见路边有一座庙,人们说庙里的神很灵 验。狄青就停下来,到庙里祷告说:胜负不可预测。(狄青)于是取出一百枚铜钱自己拿好,与神灵约定,如果能大胜,那么撒下这些铜钱,希望全部都正面朝上。 左右部下都劝谏狄青不要这样做,倘若不如意恐怕要影响军心。狄青不听。众人都敬畏地注视着狄青,只见他挥手一掷,百枚铜钱都是红色朝上。全军欢呼,声震 林野。狄青也大喜,回顾左右命令部下取来百钉把百枚铜钱依据疏密分布钉帖在地上,用青丝覆盖,亲自做了封记,说:“等到凯旋,定来感谢神灵取回铜钱!” 后来狄青攻破昆仑关,打败了侬智高的军队,回来取钱拿给幕僚们一齐看,原来都是两字钱(此钱正面反面都是一样)。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 分) (1)武襄驻节而祷之 (2)俟凯旋 (3)败智高师 1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 分) 15.用现代汉语鼠译下面的句子。(3 分) 乃取百钱自持之,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期尽钱面也。 16.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 分) 顾左右取百钉随钱疏密布地而钉帖之,加青丝茏覆,手自封焉。 17.狄青与《陈涉世家》中的陈胜都借助神灵来谋事,请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4 分) 13.(1)停留 (2)等待 (3)军队 14.举军欢呼/声震林野/武襄亦大喜 15.(狄青)于是取出一百枚铜钱自己拿好,与神灵约定.如果能大胜,那么撒下这些铜钱希望全都正面朝上。 16.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狄青不想让大家发现铜钱的秘密,表明狄青心思缜密,做事谨慎小心。 1 7.做法不同:狄青利用两面一样的铜钱来占卜;陈胜假借鱼腹中出现“陈胜王"的绸条和狐鸣“陈胜王"的喊声,让士兵相信他称王是天意。目的不同:狄青意 在振奋士气,提振信心;陈胜意在制造舆论,树立个人威信。 26.(二) 田饶谓鲁哀公曰:“臣将去君而鸿鹄举①矣。”哀公曰:“何谓也?”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 足傅距②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曰瀹③而食之何则 以其所从来近也。夫鸿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菽粟;无此五者,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臣请 鸿鹄举矣。” 哀公曰:“止!吾书子之言。”田饶曰:“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荫其树者不折其枝。有士不用,何书其言为?” 遂去之燕。燕立以为相。 (节选自《新序•杂事》) 【注】①举:飞去。②傅距:傅,附着;距,雄鸡脚掌后面像脚趾一样突起的部分。③瀹(yuè):煮。田饶对鲁哀公说:“我将要离开您而像鸿鹄那样远飞 啦。”鲁哀公说:“什么意思啊?”田饶说:“您难道没看见那只鸡吗?头上戴冠的是有文采的;脚后面有距(鸡脚后突出的似脚趾)的是孔武有力的;敌人在前 敢去打斗的是勇敢;看见食物招呼别的鸡是仁;守夜不会忘记报时那是信用。鸡虽然有这五种优点,您还是每天用它煮汤喝,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离得很近啊。而 鸿鹄一飞千里,落到您的园林水池中,吃您的鱼鳖,啄食您的豆粟作物,(也)没有那五种优点,您还是看重它,原因是它来自远方。我请求像鸿鹄那样远飞去 了。”鲁哀公说:“停!让我写下你说的话。”田饶说:“我听说吃了食物的人,不会毁坏食物的容器;在树下庇荫的人,不会折断树的枝条。有学士不用,还写 下他的话干什么呢?”于是离去前往燕国了,燕国委任他当宰相。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田饶谓鲁哀公曰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B.守夜不失时,信也 谓为信然(《隆中对》) C.吾书子之言 即书诗四句(《伤仲永》)D.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0.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 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 分) 12.田饶给鲁哀公讲鸡和鸿鹄的故事,目的是表达 的想法。(2 分) 9.(2 分)C 10.(2 分)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曰瀹而食之/何则/以其所从来近也。(画对两处得 1 分,画对三处得满分;画五处或五处以上不得分) 11.(2 分)田饶于是离开鲁国前往燕国。(补充省略成分 1 分,大意对 1 分)12.(2 分)希望鲁哀公能重用贤士。 30 27.(三)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者。经历多日,不能 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 得半车炭之直。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②沉水:又名沉香木。因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 分) ①诣市卖之 ②不得半车炭之直 12. 故事的结尾,作者感叹“世间愚人亦复如是”,请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迪。(2 分) 11.①诣:到、去 ②直:通“值”,价值 12. 示例 1: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等待,审时度势。 示例 2: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急于求成。 从前,有一位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进入海中打捞沉香木。累积了很多年,才得到一车(沉香木),把它运回家。他到集市上去卖沉香木,因为沉香木价格昂贵 的原因,最终没有人来买。过了许多天,他还不能卖出去。他心中产生疲劳厌烦的情绪,把这看成是一种苦恼。他看到别人卖木炭,时常能很快地将木炭卖出去, 就产生了一种想法:不如把沉香木烧成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他于是把沉香木烧成木炭,前往市场卖木炭,结果还不能卖到半车木炭的价钱。世界上的愚 蠢的人也像这样。 28.(三)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 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①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 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③,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选自《陆元方卖宅》 【注】①直:同“值”,价值。②以为言:就此说了埋怨的话。 12.翻译下面的的句子。(2 分)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13.从本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 分) 12.买房子的人听说这件事后,立即推辞不买了。 13.做人要坦诚,不能因为自己的私利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 译文: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东都(今洛阳)卖一个小宅子。家人将要收钱时,买房人请求见面。陆元方于是告诉买房人说:“这个宅子很好,只是没有出 水的地方。”买房人一听,就立刻推辞不买了。他的子侄们因此埋怨他。陆元方说:“不这样,这是欺骗别人。” 29.《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周①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 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③游宴,周一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 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注释】①周:两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琊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恒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两晋大臣。 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通“勠”,并力,勉力。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见睿微弱,谓曰 对…说  ②因相视流涕 眼泪 ③王导愀然变色曰 脸色 ④众皆收泪谢之 道歉  31 (2)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D  A.其邻人之父亦云(《智子疑邻》)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曲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4)给文中划横线部分断句。(用断三处) 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而 单 弱 如 此 将 和 以 济 ! (5)王导是个怎样的人?结合两则短文,简要分析。 (6)结合资治通鉴两则的相关内容,阅读陆游的《迫感往事》.联系全诗,品析划线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迫感往事① 宋 陆游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②。 不忘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诗人当时七十多岁。②秦:指秦桧,主张议和投降。 译文:[ 江左夷吾]周投奔琅邪王司马睿,司马睿任用周为军咨祭酒.前骑都尉谯国人桓彝也避乱渡过长江,见司马睿势力微弱,对周说:“我因为中州地区多变 故,来到这儿求安,结果这里如此势单力薄,将靠什么来成就大业?”不久又见到王导,与王导一起议论天下大事,退出去后,又对周说:“刚才如同见到了管仲,不 再有忧虑了.” [新亭对泣] 名士们一起登上新亭游玩宴乐,周坐在中间感叹说:“风景没有大差别,只是举目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大家听了相对流泪.王导脸色立刻 变了,说:“应当齐心协力报效朝廷,收复神州沦陷的土地,怎么能像只知悲痛而不思进取的楚囚那样相对流泪呢?”于是大家都擦泪向王导道歉. (1)①谓:对…说②涕:眼泪③色:脸色④谢:道歉(2)D (3)风景没有大差别,只是举目望去有长江黄河的区别. (4)我 以 中 州 多 故 来 此 求 全 / 而 单 弱 如 此 /将 和 以 济 ! (5)表现了王导巨大的感染力和高瞻远瞩的气魄. (6)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愤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30..(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 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 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莫能仰视。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杈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 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内。②籍:项籍,字羽。 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力拔山兮气盖世     虞兮虞兮奈若何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9.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项 王 泣 数 行 下 左 右 皆 泣 莫 能 仰 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32 ②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11.成语   从这段故事而来,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12.结合本文,谈谈你对项王这个人物的评价。 【答案】8.盖:超过、胜过;若:你;王:称王、为王;亡:使…灭亡 9.项 王 泣 数 行 下/ 左 右 皆 泣/ 莫 能 仰 视 10.①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 ②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 11.四面楚歌 12.项王是一个悲剧英雄,他武功盖世却兵败垓下;他重情重义却最终失去美人和军队;他极具自尊,兵败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而不苟活。他 自我夸耀武功,逞一己私智,不效法古人,错误判断形势,被围困垓下还用“时不利兮”‘天之亡我’作为借口,至死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用兵打仗的过错。 参考译文: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 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这 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 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 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 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 吗?” 31.(三)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 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④后主 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②笃(dǔ):病重。③股肱(gōng):大腿,用以比喻辅佐之臣。④ 敕:告诫,嘱咐。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 分) 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②臣敢竭股肱之力 13.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只画一处)。(1 分) 若 嗣 子 可 辅 辅 之 1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段中的历史事件: 。(1 分) 12.①通“嘱”,嘱咐,嘱托②竭尽,用尽 13.若 嗣 子 可 辅 /辅 之 14.白帝城托孤 译文: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重,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如果我 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如果他不具备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着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 气节,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 32.(三)鲁恭治中牢 鲁恭为中牢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间使人往视之。其人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④ 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 察君之政也。今蝗不犯境,一异也;爱及鸟兽,二异也;童有仁心,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 安。”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牢: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郡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雉(zhì): 野鸡。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2 分) ①间使人往视之 ②儿言雉方雏 12.为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 分) 久 留 徒 扰 贤 者 耳 13.鲁恭任中牢令时,上司袁安“使人往视之”,目的是 33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派去的人最后却决定“速反”,原因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2 分) 11.①暗地、偷偷地 ②正 12. 久 留 /徒 扰 贤 者 耳 13.示例 1: 探察鲁恭重德化,不用刑罚的情况是否属实 示例 2:考察鲁恭的政绩; 示例 1: 看到当地有“三异”(蝗不犯境、爱及鸟兽、童有仁心)示例 2: 地方百姓善良、民风淳朴、社会风气良好 示例 3: 鲁恭用道德教化百姓,效果明显 鲁恭担任中牢令,注重用道德来感化人民, 不采用刑罚的方式。袁安听说以后, 怀疑这不是真的,暗地里派人前往看看核实.那个人跟随鲁恭行走在田间小路,一起坐在桑 树下,有野鸡跑过,停在他们身旁,旁边有个小孩,那个人问:“你为什么不抓它?”小孩说:“野鸡还在孵小鸡,不应该捕捉”。那个人感到惊讶起身,和鲁恭告别说: “我之所以来,是想观察一下您的政绩。现在蝗虫不侵犯中牢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您连鸟兽都能感化,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方;小孩子都 有仁慈的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会打扰贤明的人罢了。我会赶紧回去,把这些情况都报给袁安听的。” 33.(三)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③能倍④诵乃止。用力多者收 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绝编:分别指董仲舒和孔子对于 学习态度的两个典故。③迨:等到。④倍:“倍”通“背”。 11.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2 分) 咏 其 文 思 其 义 所 得 多 矣 12.读了这则故事,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不少于两条)(2 分) 11.咏其文/ 思其义/ 所得多矣 12. 示例:我的启示有:①要精益求精,要学就学好,不半途而废,要刻苦勤奋 。②我明白了读书的好方法,那就是:“书不可不成诵”、要“咏其文、 思其义”。③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差要多努力。④要学会利用时间,不错过任何学习的机会,不浪费时间。 【参考译文】 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温公却)独自 放下帷幕刻苦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温公 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34.(三)鲁人有好钓者 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锻黄金之钩,错①以银碧,垂翡翠之纶②,其持竿处位即是③,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 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注释】① 错:镶嵌。 ② 纶:钓鱼绳。 ③ 是:正确。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 分) 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 12.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什么启发?(2 分) 11.钓鱼的关键不是漂亮的装饰,事情是否急迫不在于说辞。 12. 做事情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要讲求实效。 【参考译文】鲁国有个喜欢钓鱼的人,他把桂花当做诱饵,他用黄金做成鱼钩,上面还镶嵌着雪亮的银丝和碧绿的宝石作为装饰;他用翡翠鸟的羽毛捻成细线,他钓 鱼时选择的位置和摆出的姿势都很讲究,但是钓到的鱼却寥寥无几。因此说:“钓鱼重要的不是漂亮的装饰,事情是否急迫不在于说辞。” 35. 沈宣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①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 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 出,至则奋眄②,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 34 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③,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④,上 最爱宠,为当时名马。(选自《唐语林》) 【注释】①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②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③贡马:向皇帝进贡的吗。④飞龙:指皇家。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令,他常说 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 于是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 公遂说:“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于是将马牵出,马懒懒的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公遂生气的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将马关了起 来。第二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和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宣词得到马以后,情况也和公遂一样。恰 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意。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而意常不足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B.度终不可禁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C.亦如是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会魏师李公蔚市贡马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4.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 分) 他 日 谒 公 遂问向 时 马 15.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翌日, 令诸子乘值,亦如是。 A.沈宣词 B.客 C.王公遂 D.李公蔚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提示:真,价值、价钱。) 17.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卖出去;②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 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2 分) 18.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知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 说》,结合文本,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2 分)  13. (3 分)B14.(2 分)他日/ 谒 公 遂 /问 向 时 马 15.(2 分)C 16.(3 分)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17.(2 分)此处的“售”是“买”的意思,从“李公蔚市贡马”“后入飞龙”等可知李公蔚是买马的,从“一阅遂售之”可见李公蔚买马的果断、坚决. 18.(2 分)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骄傲发掘良马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 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潜能,使其成为名马. 36. (三)狼 太行毛大福,疡医①也。一日行术归,道遇一狼,吐裹物,蹲道左。毛拾视,则布裹金饰数事②。方怪异间,狼前欢跃, 略曳袍服即去。毛行又曳之。察其意不恶,因从之去。未几,至穴,见一狼病卧,视顶上有巨疮,溃腐生蛆。毛悟其 意,拨剔净尽,敷药如法,乃行。日既晚,狼遥送之。行三四里,又遇数狼,咆哮相侵,惧甚。前狼急入其群,若相 告语,从狼悉散去。毛乃归。 先是,邑有银商③宁泰,被盗杀于途,莫可追诘。会毛货④金饰,为宁氏所认,执赴公庭。毛诉所从来,官不信,械⑤ 之。毛冤极不能自伸惟求宽释请问诸狼。官遣两役押入山,直抵狼穴。值狼未归,及暮不至,三人遂反。至半途遇二 狼,其一疮痕犹在,毛识之,狼见毛被絷⑥,怒奔隶。隶大窘。狼竞前啮絷索,隶悟其意,解毛缚,狼乃俱去。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疡(yánɡ)医:治疗创伤肿毒的外科医生。②金饰:金银饰物。数事:数件。③银商:制造或贩卖金银饰物 的商人。④货:卖。⑤械:刑具。这里作动词用。⑥絷(zhí):捆绑。 9.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画两处)(2 分) 35 毛 冤 极 不 能 自 伸 惟 求 宽 释 请 问 诸 狼 10.下面各项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①为宁所认 ②子墨子解带为城 B. ①察其意不恶 ②既出,得其船, C. ①狼遥送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 ①祭以尉首 ②扶苏以数谏故 11.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下册中曾经学过蒲松龄的《狼》,作者在文末发出了“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议论。请 你就上文中狼的表现发表你的精辟议论。(2 分) 9. 毛 冤 极 不 能 自 伸 /惟 求 宽 释/ 请 问 诸 狼 10.B 11.提示:本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回答,比如:一是狼亦有情,狼也能知恩图报,懂得感恩,意思对即可;二是人要改变固有的印象,不能用死板的眼光看待事物;三, 有人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连狼都不如。 太行人毛大福,是专治疮伤的医生。一天,他行医归来,路上碰到一匹狼,嘴上叼着个小包裹,见到毛大福,便将小包吐在地上,蹲在路边。毛大福拾起来一看, 见里面包着几件金首饰。正感到惊异,狼又跃上前欢跳着,用嘴巴轻轻拉了拉毛大福的衣角就走开了;毛大福刚要离开,狼又回来拽住了衣服,像是要他跟它走。 毛觉察到狼没有恶意,便跟着它去了。不一会儿,来到一个洞穴,见一匹狼正生病躺在地上。仔细一看,狼头顶上长了个大疮,已腐烂生蛆。毛大福立即明白了狼 的意思,便为病狼仔细剔净蛆虫,又敷上药,才往回走来。此时,天已经晚了,狼远远地跟着送他。走了三四里路,又碰上几匹狼,咆哮着要围攻毛大福。毛非常 恐惧,正在危急的时候,后面跟着的狼急忙跑来,到狼群中似乎说了些什么,群狼便都散去了,毛大福才得以安全返回。在此以前,毛大福所在的县里有个叫宁泰 的银商,被人杀死在路上,凶手一直没有抓获。正好毛大福出售从狼那儿得来的金首饰,被宁家的人认出是宁泰之物,将他扭送到了县衙。毛大福诉说了首饰的由 来,县官不信,将他严刑拷打。毛大福冤枉至极,无法申辩,只得恳求县官让他去问问那匹狼。县官便派两个衙役,押着毛大福,进入山中,径直去那个洞穴找狼。 狼却没回来,等到天黑也不见踪影,三人只得返回。走到半路,迎面碰上两匹狼,其中一匹头上的疮疤还在,毛大福一下子认了出来,便向它作揖说:“上次承蒙 您赠我礼物,现在我因为那些礼物蒙冤受屈,您若不为我申辩昭雪,同去后我就被打死了!”狼见毛大福被绑着,愤怒地冲向衙役,衙役忙拔出刀抵挡。狼见状, 便用嘴巴拱着地,长声嗥叫起来。刚叫了两三声,只见从山中窜出了上百匹狼,转着圈将衙役团团包围起来。衙役受困,大为窘迫。有疮疤的狼一跃上前,去咬捆 着毛大幅的绳索。衙役明白了狼的用意,无可奈何地松开了毛大福,狼群才一起离去了。回来后,衙役讲述了经过,县官深感惊异,但也没有立即释放毛夫福。过 了几天,县官出巡,见一匹狼叼着只破鞋,放在道上。县官走了过去,狼又叼起鞋跑到前头,重新放到地上。县官很奇怪,命收起鞋子,狼才走了。 37.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为诸生,受业与校。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 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挈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 欲斫之。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而抑父被虏去,不知所之。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 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 jū:毒疮。 ③瞀 mào 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 zhuó:砍。 ⑥亟 jí:急忙。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亟以身蔽母 蔽:遮蔽,遮挡 B.不知所之 之:去、往 C.或语之曰 或:有人 D.汝慎无往就死也 就:完成 10.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其父被掳去 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 B.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C.其一犬坐于前 (《狼》) 36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11.下列句子,与“夫孝,德之本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B.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C.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 D.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 12.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最终没有成功。 D.无论是王敬臣悉心照料病中的父亲,还是孙抑挺身而出保护身处险境的母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根 本的孝道。 1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②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 【答案】9.D 10.A11.A 12.C 13.①只要稍微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待自己的父亲。②孙抑说:“我难道因为害怕死而舍弃我的父亲吗?”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 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A 句意:孙抑急忙用身体护住了母亲。蔽:遮蔽,遮挡。B 句意:不知到哪里去了。之:去、往。C 句意:有人告诉 他说。或:有人。D 句意:你小心不要去送死了。就:靠近。 10.试题分析: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例句:而孙抑的父亲被虏去。其:他的。A 句意: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其:他的。B 句意: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其:表反问语气。C 句意:其 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其:其中的。D 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 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C.有误,原文“卒得父以归”; 14.试题分析: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 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有:微:稍微。句意:只要稍微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待自己的父 亲.②重点词有:畏:害怕。句意:孙抑说:“我难道因为害怕死而舍弃我的父亲吗?” 参考译文: 《孝经》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王敬臣,长洲人.十九岁考中了诸生,跟随魏校学习。平生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后背上生了毒疮,王敬臣常常是嘴对着父亲的背疾处进行吮舐。父亲得了瞀眩病, 王敬臣每晚都睡在父亲床边的地下,连衣服也不脱,只要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待自己的父亲。 孙抑,世代居住在晋宁洪洞县。关保之变,带领父母妻子儿女逃避兵乱到平阳的柏村。有乱兵到村里抢夺财务,拔出刀吓唬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举刃欲砍孙抑 的母亲。孙抑急忙用身体护住了母亲,请求替母亲受砍,母亲才得以解放。而孙抑的父亲被虏去,不知到哪里去了。有人告诉他说:“你的父亲被驱赶向东去了, 然而东面的军队将掠到的百姓都杀了,你小心不要去送死了。”孙抑说:“我难道因为害怕死而舍弃我的父亲吗?”于是前往,进入危险的地方,几次差点死了, 终于带父亲回来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