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长宁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长宁区高三历史在线学习效果评估试卷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事件 A. 建立了封建制国家 B. 实行了禅让制度 C. 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 确立了皇帝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由此可知,启继承了父亲禹的位置。这一事件开创了王位世袭制,故C正确;夏朝属于奴隶制社会,故A错误;显然,材料无法体现禅让,故B错误;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故D错误。‎ ‎2.史书记载的“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最符合 A. 禹建夏朝 B. 汤灭夏建商 C. 西周分封制 D. 春秋诸侯争霸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诸侯的同时赐予诸侯器皿等作为等级制度标识,故C项正确。禹建夏朝不符合分封制特点,故A项错误。汤灭夏建商属于政权更替,不符合分封制特点,故B项错误。春秋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时期,故D项错误。‎ ‎【点睛】文字材料情境型选择题一般是依托教材主干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运用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史实,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历史结论或者论证历史现象的题目。‎ - 13 -‎ ‎3.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变革。这次变法使秦国 A. 择业相对宽松 B. 工商业得到发展 C. 出现思想争鸣 D. 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重要措施有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等,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择业相对宽松、工商业得到发展不符合重农抑商的思想,故AB错误;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不可能出现思想争鸣,故C错误。‎ ‎4.《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 实行察举制度 B. 推行推恩令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最终威胁了中央集权,C选项符合题意;察举制属于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而采取的措施,B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西汉初年推行的是郡国并行制,排除。‎ ‎5.“诸子学说,……衰于西汉中世统一学术之后,此壹时代环境使然。”“西汉中世统一学术”是指 A. 黄老之学 B. 独尊儒术 C. 程朱理学 D. 八股取士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因此,“西汉中世统一学术”是指独尊儒术,故B正确;黄老之学是在汉初,故A错误;程朱理学是在宋代,故C错误;八股取士是在明清,故D错误。‎ ‎6.“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材料中的“官僚制度”是 - 13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推举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指的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科举制,故C正确;分封制是贵族政治,故A错误;郡县制在全国推广是在秦朝,故B错误;推举制是在西汉,故D错误。‎ ‎7.下图为中国某一朝代机构设置示意图。这样的制度设计 A. 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特权地位 B 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直接管理 C. 废除了秦朝以来的丞相制度 D.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选项,材料中的机构应该为元代行省制度,是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与贵族特权无关,故错误;B选项,表述不准确,早在秦朝的郡县制度就已经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体系,行省制度并非首创;C选项,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制度是明朝朱元璋加强专制的举措而材料是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不符合,故错误;D选项,行省制度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控制,适应了元朝疆域扩大的要求,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符合题意故正确。‎ ‎8.清朝时期,由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机构,使皇权空前强化的是 A. 中朝 B. 刺史 C. 内阁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的军机处,最初是服务西北用兵的临时性机构,后来固定为常设的机构,故D正确;中朝、刺史出现于西汉,故AB错误;内阁不是中央的正式机构,且出现于明朝,故C错误。‎ ‎9.清朝晚期,从“一口通商”到“多口通商”的改变,源于 - 13 -‎ A. 开眼看世界 B. 《南京条约》签订 C. 洋务运动开展 D. 《天津条约》签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从而改变了只开放广州的“一口通商”,故B正确;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开展和题意无关,故AC错误;《天津条约》签订是在1858年,故D错误。‎ ‎10.“第二次鸦片战争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中国的社会中枢对此的反应是 A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B. 开展洋务运动 C. 实行戊戌变法 D. 实施清末新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下,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器物,开展了洋务运动,故B正确;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不是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反应,故A错误;戊戌变法是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反应,故C错误;实施清末新政是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反应,故D错误。‎ ‎11.1904年,上海工部局印行《马路章程》规定:行车一律靠左边道路;车辆转弯须慢行,驾驶员必须伸手示意等。这主要说明 A. 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B. 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 C. 近代中国的交通业滞后于西方 D. 清朝政府注重交通文明培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1904年的《马路章程》规范了行人和车辆的运行,这是近代交通文明的体现,故A正确;中国的交通领域开始近代化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近代中国的交通业滞后于西方,故C错误;上海工部局是清末列强在中国设置于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故D错误。‎ ‎12.下列图表中,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13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时期历年设立的厂矿 年份 商业 官办或官 商合办 中外合办 合计 累计 ‎1886-1890‎ ‎19‎ ‎6‎ ‎25‎ ‎45‎ ‎1891-1895‎ ‎39‎ ‎7‎ ‎46‎ ‎91‎ ‎1896-1900‎ ‎53‎ ‎6‎ ‎6‎ ‎65‎ ‎156‎ ‎1901-1905‎ ‎87‎ ‎9‎ ‎10‎ ‎106‎ ‎262‎ ‎1906-1911‎ ‎190‎ ‎30‎ ‎14‎ ‎234‎ ‎496‎ ‎——引自《中国近代史参考图片集》‎ A. 门户开放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在1901年以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清末新政密切相关,故C正确;门户开放是在1899年,且不可能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故A错误;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且很快失败,故B错误;辛亥革命是在1911年,故D错误。‎ ‎13.1915-1918 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 “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 不及“革命”的 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 马克思主义传播 B. 国民革命开始 C. 北洋政府被推翻 D. 社会矛盾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 1/10,不及“革命”的 - 13 -‎ ‎ 1/20。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有密切的关系,故A正确;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故B错误;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故C错误;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改变没有改变,故D错误。‎ ‎14.抗日战争中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企图的战役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企图,故A正确;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CD错误 ‎15.英国“光荣革命”被认为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指的是 A. 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C. 议会掌握了立法权 D. 议会分享国王权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前,王在法上;“光荣革命”后,王在法下,即议会掌握了立法权,对国王权力进行了制约,故C正确;“光荣革命”没有结束国王的权力,故A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逐渐确立君主立宪制,故B错误;议会分享国王权力说法错误,故D错误。‎ ‎16.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 6000 种,从柏林到瑞士,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德意志地区 A. 统一时机不成熟 B. 邦国林立、分裂割据 C. 宗教改革不成功 D. 邦国执政阶级不一致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 6000‎ - 13 -‎ ‎ 种,从柏林到瑞士,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说明19世纪初,德意志地区邦国林立、分裂割据,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统一的时机,故A错误;德国宗教改革是成功的,故C错误;各邦国都是由贵族执政的,故D说法错误。‎ ‎17.“这项改革的影响之大,被人称为法国大革命后最伟大的社会运动。因此,亚历山大二世获得了‘解放者’的名号。”“这项改革”是指 A. 日本明治维新 B. 拿破仑帝国建立 C. 美国南北战争 D. 俄国废除农奴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亚历山大二世获得了‘解放者’的名号”可知,“这项改革”是指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故D正确;日本明治维新、拿破仑帝国建立、美国南北战争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C错误。‎ ‎18.下侧是全球能源结构变化图,造成煤炭与石油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电力资源被煤炭取 B. 内燃机被大规模应用 C. 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 D. 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1928—1990年,煤炭的比例大大减少,而石油的比例则大大增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内燃机被大规模应用,故B正确;数据不能说明电力资源被煤炭取代,故A错误;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不是主要原因,故C错误;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带来的是煤炭的大量使用,故D错误。‎ ‎19.1934 年1 月,罗斯福政府宣布发行 30 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以加强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此政策属于 A. 调整工业 B. 以工代赈 C. 整顿金融 D. 社会保障 ‎【答案】C ‎【解析】‎ - 13 -‎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罗斯福政府宣布发行 30 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属于罗斯福新政中的整顿金融措施,故C正确;调整工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D错误。‎ ‎20.如图漫画《来自西边的风》创作于1948年。画中立于云端之上的西风神正鼓起双腮,向寓意欧洲(Europe)的大风车吹来劲风,大风车周围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此漫画反映的是 A. 杜鲁门主义的推行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约”“华约”对峙 D. 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依据材料中“1948年”、“画中立于云端之上的西风神正鼓起双腮,向寓意欧洲(Europe)的大风车吹来劲风,大风车周围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等信息可知,来自西方的风促进了欧洲的恢复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948年6月美国提出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漫画主要反映了是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不是杜鲁门主义;C选项错误,“北约”成立于1949年,“华约”成立于1955年,1948年尚未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D选项错误,此时期西欧国家普遍接受美国的援助恢复和发展经济,尚未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二、综合分析题(60分)‎ ‎21.思想理论先导 - 13 -‎ ‎(1)根据相关联系,将左列与右列配伍。‎ ‎(2)谈谈你对上述内在联系的认识。‎ ‎【答案】(1)①B.;②A.;③D.;④C.;⑤E。‎ ‎(2)思想引领实践;先进思想激发潜能,推动历史进步。‎ ‎【解析】‎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倡导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时期,既是发现“人”的时代,也是发现世界的时代,即哥伦布发现美洲,故①B.;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了《人权宣言》,故②A.;马克思主义为十月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故③D.;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成立,故④C.;“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指导下,香港、澳门回归,故⑤E。‎ ‎(2)“认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引领实践、先进思想推动历史进步等角度分析即可。‎ ‎22.中西文化 材料一 伏尔泰极力推崇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孔子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在《哲学词典》中曾作诗称颂:“唯理才能益智能,但凭诚信照人心;圣人言论非先觉,彼土人皆奉大成。”并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改编自伏尔泰《论孔子》、《风俗论》‎ 材料二 对于“中体西用”观最彻底和最有说服力的批判,是“西学第一人”严复。严复的批判开始集中在对中学的批判上,因为捍卫中学的神圣性是“中体西用”观提出的根本原因。严复对中学的批 判,是运用达尔文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学等先进理论对中国文化中的错误和局限性进行剖析,并结合 中西方文化对比来进行的。‎ ‎——王岗峰《严复对中体西用观的批判》‎ - 13 -‎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伏尔泰尊崇孔子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严复批判中学的原因和目的。‎ ‎(3)概括上述二则材料的共同之处。‎ ‎【答案】(1)背景:17、18世纪,西欧封建神学统治人民的思想,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压迫人民,限制思想自由。目的:批判封建专制,崇尚法治、理性和自由。‎ ‎(2)甲午战败,根据进化法则,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唯有变法才能“保种”;中体西用观,理论上未能摆脱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实践上导致失败。目的:以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思想武器,向西方学习,变法图存。‎ ‎(3)都积极吸收外来文明优秀成果;都批判封建专制,主张社会变革;都主张学习先进思想;都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 ‎【详解】(1)“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西欧封建神学统治人民思想、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压迫人民等角度分析。“目的”,根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批判封建专制、崇尚法治、崇尚理性和自由等的角度分析。‎ ‎(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严复对中学的批判,是运用达尔文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学等先进理论对中国文化中的错误和局限性进行剖析,并结合中西方文化对比来进行的”并结合所学从甲午战败,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中体西用在实践上的失败等角度分析。“目的”,依据所学知识从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变法图存等角度说明。‎ ‎(3)“共同之处”,依据材料一信息“伏尔泰极力推崇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孔子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材料二信息“严复对中学的批判,是运用达尔文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学等先进理论对中国文化中的错误和局限性进行剖析”得出:都积极吸收外来文明优秀成果;结合所学知识从都批判封建专制、都主张社会变革、都主张学习先进思想、都起到思想启蒙作用等角度补充说明。‎ ‎23.上海机器织布局的创办 材料一 郑观应道:洋布、洋纱、洋花边、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所以然者,外国机制、故工省而廉价,且成功亦易。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费,且成功亦难。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 13 -‎ 材料二 1874 年《捷报》记载了机器缫丝厂在广东的窘境:采用机器来缫丝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有些批评是没有道理的,但另有些批评则很耸人听闻。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 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材料三 1876 年,李鸿章派魏纶承办机器织布局。由于魏纶不懂经营之道,未筹到资金,只好以失败告终。1878年,郑观应参与筹办织布局。同年秋,织布局在上海正式成立。郑观应选聘美国纺织工程师来沪,看中国的棉花。工程师认为这种棉花与现在的织布机不匹配,来源,上海高考墙,要带棉花回美国进行试验,经过三 年时间,织布机运抵上海,有轧花、纺纱、织布多机全套设备,这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1883 年上海爆发了金融危机,织布局出现了严重的亏蚀现象,郑观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织布局事务遂由盛宣怀接办,几经周转,终于在1891年建厂竣工了。1892年,织布局生产了4万码棉布,100万磅棉纱,雇用工人约4000人,一投产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893 年李鸿章打算购买纱机,扩建织布局的规模。天有不测风云,这批新纱机尚未购妥,织布局的清花厂不慎起火,大部分厂房及机器毁之一炬。12月,李鸿章又派盛宣怀前往上海,处理事宜并另筹资本,在旧址上设立新厂。1894 年2 月,盛宣怀电告李鸿章:已筹集资本百万,准备重新建厂。同年9月,机器纺织总厂就开始投产了。旧局有布机五百台,纱锭二万五千枚;新局现有布机一千五百台,纱锭七万枚。‎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睿编著《自强新政》(历史聚焦丛书)‎ 问题:‎ ‎(1)材料一所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反对者的心态。‎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的认识。‎ ‎【答案】(1)西方先进的大机器生产对中国传统手工业生产的冲击以及用大机器生产出来的外国货物对中国市场的冲击。‎ ‎(2)对不熟悉事物的恐惧;封建思想作祟;指责机器对人身的伤害。‎ ‎(3)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传统手工业破产、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创办民用企业是积极应对和挽救统治危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民用工业创办的过程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科学管理;封建官僚主义的弊端等; ‎ - 13 -‎ ‎ 反映了中国民用工业的艰难历程,也是中国早期工业化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上海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工厂,它是应形势之需而筹建的。它的出现,打破了家庭手工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农民生存的支柱,开了风气之先。‎ ‎【解析】‎ ‎【详解】(1) “原因”,材料一体现了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现象,依据所学知识从西方大机器生产对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冲击、外国货物对中国市场的冲击等角度分析。‎ ‎(2)“心态”,根据材料二信息“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作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得出:对不熟悉事物的恐惧、封建思想作祟、指责机器对人身的伤害等。‎ ‎(3)“认识”,依据材料三信息“由于魏纶不懂经营之道,未筹到资金,只好以失败告终”、“经过三年时间,织布机运抵上海,有轧花、纺纱、织布多机全套设备,这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1894 年2 月,盛宣怀电告李鸿章:已筹集资本百万,准备重新建厂。同年9月,机器纺织总厂就开始投产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工业艰难起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促进中国近代化等角度分析。如上海织布局是在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科学管理,封建官僚主义的压迫等条件下起步的;上海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工厂,是应形势之需而筹建的;上海织布局打破了家庭手工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农民生存的支柱,开了风气之先等。‎ - 13 -‎ - 1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