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上海市杨浦区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杨浦区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在线教学”质量评估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3.答题前,务必用黑色钢笔、签字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作答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尚未发现 A. 青铜器 B. 甲骨文 C. 宫殿遗址 D. 玉制礼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据考古挖掘,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出现的中国较成熟的文字,而据考古挖掘推断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城,故在此文化遗址中尚未发现甲骨文,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仁”,力图复兴 A. 中央集权 B. 礼乐秩序 C. 法治社会 D. 帝国气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孔子提出了“仁”和“克己复礼”学说,希望以此来重建礼乐秩序,达到稳定社会的目的,故B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社会确立的,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故A项错误;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的思想主张,C项错误;秦朝时期才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D项错误。故选B。‎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据此,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A. 制度落后 B. 宫廷斗争 C. 农民起义 D. 施政暴虐 ‎【答案】D - 15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是总结了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就是不实行仁政,而推行暴政所导致的,故D项正确;秦朝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并不落后,A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宫廷斗争的相关信息,B项排除;农民起义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材料中作者认为的原因,C项排除。故选D。‎ ‎4.西域指今天的新疆及中亚地区。中国历史上较早对这一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行政机构是 A. 河西四郡 B. 安西都护府 C. 宣政院 D. 伊犁将军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西汉汉武帝时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其设立便利了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对西域实施有效管辖的行政机构,故A项正确;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的,不符合题意,B项排除;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设立的管理西藏等地区的机构,不符合题意,C项排除;伊犁将军是清朝设立的管理新疆的机构,不符合题意,D项排除。故选A。‎ ‎5.某同学笔记上出现下表,他记录的是 A. 商鞅变法 B. 诸葛亮治蜀 C. 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推行均田制”、“改姓氏、禁胡语”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某同学笔记上记录的是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个改革的内容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6.明末清初,一位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因推断太阳纬度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同而备受皇帝推崇,官至工部右侍郎。这个外国人最有可能是 - 15 -‎ A. 阿拉伯商人 B. 日本留学生 C. 欧洲殖民者 D. 西方传教士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明末清初”和材料中的“因推断太阳纬度与实际测试结果相同而备受皇帝推崇”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一些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把西方的先进的科技传入中国,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排除。故选D。‎ ‎7.下图所示王权,盛行于 A. 16世纪法国 B. 17世纪的日本 C. 18世纪的英国 D. 19世纪的美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奉行君权神授的理论,统治者对人民具有管治和生杀的绝对统治权,人民要绝对服从国王和向国王缴纳赋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法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时代,16世纪法国正处于这个社会阶段,故A项符合题意;17世纪的日本是幕府统治时期,不符合材料信息,B项排除;18世纪的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C;19世纪的美国也已经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不符合题意,D项排除。故选A。‎ ‎8.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些地名带有浓厚的 A. 人文主义光芒 B. 民族独立意味 C. 理性主义精神 D. 殖民主义色彩 ‎【答案】D ‎【解析】‎ - 15 -‎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进行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所以在美洲大陆出现了具有殖民主义色彩的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地名,D项符合题意;材料同人文主义无关,排除A;材料是西方国家的殖民,不是民族独立,B项错误;理性主义精神同材料无关,C项排除。故选D。‎ ‎9.19世纪中期,通过下图所示的国际贸易,英国获取了大量利益,除了 A. 原料产地 B. 商品市场 C. 商业利润 D. 在华投资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世纪中期”,此时英国对中国进行的主要是商品输出,在华投资权主要是在19世纪末期取得合法权利开始进行的,故D项符合题意;此时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把中国变成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以商品输出的形式来获得商业利益,故A、B、C三项都可以获得,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0.李大钊评价:“……禁止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文中“他们”的代表人物是 A. 林则徐 B. 洪秀全 C. 李鸿章 D. 康有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采用了宗教”、“建设天国”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是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是此运动的代表人物,故B项符合题意;A、C项代表的是地主阶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代表的是资产阶级,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闻,三千年所无之变局。如照此签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粤,英人窥滇,…… 四夷入侵,各示所欲。”这里的“此约”应该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 15 -‎ ‎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提出的赔款、割地的各条款”、“法人窥粤,英人窥滇”等信息可知,这次战争是由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也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C项符合题意;《南京条约》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符合题意,排除A;《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符合题意,排除B;《辛丑条约》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故选C。‎ ‎12.列宁说:“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这“围攻”的方式是 A. 武装暴动夺取政权 B. 战时共产主义 C.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材料中是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苏俄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把此政策改为了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部分恢复资本主义的办法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此政策符合材料中“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的信息,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斯大林时期开始的,D项错误。故选C。‎ ‎13.1904-1905年,日俄战争的结局在清朝被认为是立宪政体战胜了专制政体。随后,中国的一些官员纷纷奏请立宪。由此可见,这场战争影响了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04-1905年,日俄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这种结局在清朝被认为是立宪政体对专制政体的胜利,在中国的一些官员纷纷奏请立宪的背景下,加速了清政府清末新政的步伐,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在1895年已失败,A项排除;戊戌变法在1898年已失败,B项排除;辛亥革命同材料信息无关,D项排除。故选C。‎ ‎14.由英法美三大强国共同主导的国际格局形成于 - 15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苏联解体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围绕对战败国的处理,形成了帝国主义重新宰割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了由英法美三大强国共同主导的国际格局,故B项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是英法居主导,A项排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美苏两极格局,C项排除;苏联解体后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的加强,D项排除。故选B。‎ ‎15.“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下列各项中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①护国运动②辛亥革命③秋收起义④武汉会战⑤百团大战 A. ①②④ B. ③④⑤ C. ②④ D. ①②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和武汉会战均发生在武汉,②④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护国运动是在云南兴起的,秋收起义是在湘赣两省的边界发动的攻打长沙的起义,百团大战是在华北展开,故①③⑤三个事件均不是发生在武汉,排除A、B、D三项。故选C。‎ ‎16.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初,中共中央组织了一次阅兵式,这次阅兵式最有可能是为了 A. 纪念南昌起义 B. 纪念红军长征 C. 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D. 庆祝抗日战争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瑞金成立,故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初,中共中央组织的阅兵式最有可能是为了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C项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不符合题意,排除A;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不符合题意,B项排除;抗日战争胜利是1945年8月,不符合题意,D项排除。故选C。‎ ‎17.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一张宣传海报:一只挣脱锁链的高举的手。这根“锁链”指 - 15 -‎ A. 德意志的四分五裂 B. 缺少广大的海外殖民地 C. 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D. 《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30年代”和德国海报的内容“一只挣脱锁链的高举的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德国法西斯宣扬摆脱和冲破凡尔赛束缚的鼓动宣传,D项符合题意;德意志的四分五裂局面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结束,A项错误;材料不是表明德国的殖民地的状况的,B项排除;经济大危机的打击是促使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不符合材料信息,C项排除。故选D。‎ ‎18.下边是民国时期出现的一份国内专电,根据内容判断,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二次革命 B. 护国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北伐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国内专电内容中的“免曹令已下”、“免章”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五四运动中对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罢免,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同材料电报内容无关,排除。故选C。‎ - 15 -‎ ‎19.下列宣传画记录了新中国建立后不同阶段的时代风貌。其中反映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历史的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历史是指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农业合作化属于三大改造的内容,故A项符合题意;B项是十年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跃进运动,排除;C项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宣传画,排除;D项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宣传画,排除。故选A。‎ ‎20.围绕冷战历史设计学习专题,适合做标题的是 A.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B. “欧美日共同主导的世界格局”‎ C. “一体化道路上的欧洲重建” D.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抗”‎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冷战是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国家推行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这种对抗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抗,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主要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战后是美苏两级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变化,B项表述错误。故选D。‎ 二、综合题(共60分)‎ ‎21.中国朝代歌 自夏以来,中国王朝兴衰更替,推动了文明的演进。‎ - 15 -‎ 问题:‎ ‎(1)结合所学,将下列歌词填入朝代歌(填写字母)。‎ A.隋灭唐兴称富强B.春秋战国秦皇收C.灭金灭宋归一统D.契丹兴起在北方E.蒙古兴起国号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朝代歌反映了中国历史哪些发展趋势?‎ ‎【答案】(1)①B②A③D④E⑤C ‎(2)在分合交替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与发展。民族冲突是插曲,但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王朝经历兴衰更替,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持续发展。国家形态经历从王国到帝国,再到民国的演变。‎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中国部分朝代的先后顺序,需要学生准确把握中国不同时期朝代顺序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准确填出①是战国到秦朝,②应该是隋唐时期,③应该是契丹族建立的辽,④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⑤是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分裂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据以上分析可以正确填入答案。‎ ‎(2)根据材料中的朝代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朝代歌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与发展、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国家形态的演变顺序。‎ ‎22.近代的中国与西方 材料一:‎ - 15 -‎ 材料二:19世纪一位英国政论家的描述:“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照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的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是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材料四:清末列强对中国铁路的控制 线路 修建年代 起点和终点 备注 京汉铁路 ‎1898~1906年 北京-汉口 比俄法控制 - 15 -‎ 东省铁路 ‎1898~1903年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俄国修建经营 东省铁路南满支线 ‎1998~1901年 旅顺-哈尔滨 俄国修建经营,日俄战争后转让给日本 胶济铁路 ‎1898~1904年 青岛-济南 德国修建控制 滇越铁路 ‎1904~1910年 昆明-河口 法国控制 沪宁铁路 ‎1905~1908年 上海-南京 英国控制 津浦铁路 ‎1908~1911年 天津-浦口 英德控制 粤汉铁路 ‎1908~1936年 广州-武昌 英法德美控制 问题:‎ ‎(1)比较材料三、四,西方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和内容有什么变化?‎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中英国政论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西方关系的认识。‎ ‎【答案】(1)经济方面:由商品输出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军事方面:从沿海局部进攻到侵略整个内地;政治方面:由军事进攻到政治上瓜分控制中国。‎ ‎(2)不同意。英国政论家的评论反映了19世纪英国凭借着工业与科技的优势对外输出工业品与技术,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进程的事实。但他站在殖民者的立场上,将英国与其殖民国家的关系比喻成“兄弟姐妹”之情是不恰当的,掩盖了殖民扩张罪恶的本质,同时用“自然法则”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准则也是错误的。‎ - 15 -‎ ‎(3)要求学生能从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的角度,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客观分析。从以上材料看出,19世纪前期,中国与西方差距的拉大,是遭到西方侵略的重要原因。西方殖民国家在经济掠夺无法实现的情况下采用军事侵略的手段,迫使清政府与其签订不平等条约,实现对中国的瓜分与政治控制最后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近代西方在华的商品及资本输出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一定的客观作用,但是将中国变成西方的殖民地才是其本质目的。‎ ‎【解析】‎ ‎【详解】(1)本题注意是从“侵略方式和内容”来对比变化,根据材料三和的图示及文字信息和材料四的清末列强对中国铁路的控制的图表,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变化即可。‎ ‎(2)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来表明自己对材料观点的态度,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来说明理由。首先根据材料信息,表明我们对英国政论家观点的不同意的态度;然后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论家虽然指出英国凭借先进的科技和技术,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进程,但是他们认为对落后国家的殖民侵略是“兄弟姐妹”之情,掩盖了殖民扩张罪恶的本质,同时又用“自然法则”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准则,来为自己的殖民寻找借口,以此来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3)对于近代中西方关系的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主观与客观、动机与效果的角度,然后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客观辩证的来分析即可。‎ ‎23.瘟疫与人类文明 疾病或瘟疫大流行伴随着人类文明进程而来,并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和全面的影响。下列史料记录了人类历史中几次大型瘟疫的片断。 ‎ 材料一:善男信女不止一次地组织宗教游行或其他活动,虔诚地祈求天主,但一切努力都徒劳无功。总之,那年刚一交春,瘟疫(注:黑死病)严重的后果可怕而奇特地开始显露出来。……只有开怀吃喝,自找快活,尽量满足自己的欲望,纵情玩笑,才是对待疾病的灵丹妙方。……以至令人敬畏的法律和天条的权威开始土崩瓦解。‎ ‎——(意)薄伽丘《十日谈》(小说创作于1350-1353年)‎ 材料二:由于巴黎空前拥挤,皇帝拿破仑三世在19世纪50-60年代实施了一个大型重建工程。……拿破仑三世还希望改善巴黎的卫生环境。一些宽敞的大道取代了肮脏住宅区蜿蜒的狭窄街巷。政府建造了水管,为居民提供清洁水源。400英里的下水道改善了这座前不久爆发过霍乱的城市的卫生状况。‎ ‎——(美)约翰·美里曼《欧洲现代史》(2015年)‎ - 15 -‎ 材料三:人们将1918年的这场瘟疫称为大流感。无数人因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一些有幸逃过此劫的人将其视为禁忌,不愿回首往事。……它在世界疲于征战之际到来,在几个月内横扫全球。(过去估计全球死亡人数约2000万,最新权威估计数字为5000万-1亿。)‎ ‎——(美)约翰·M·巴里著《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2008年)‎ 材料四:人类疾病史图像 材料五:据法新社日内瓦消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当地时间22日告诫,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不会马上结束。新冠肺炎大流行已经在全球造成近260万人感染,超过18万人死亡,疫情已影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向参加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呼吁,对待当前疫情要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只有遏制病毒传播才能拯救生命和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各国要加强团结,共享经验、专业知识以及其他资源,共同努力保持供应链畅通,并为需要帮助的国家提供最大程度支持。‎ ‎——参考消息网2020年4月23日报道 问题:‎ ‎(1)材料一、三中的瘟疫分别对什么历史事件造成了影响?‎ ‎(2)若要印证三场瘟疫分别对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上述史料是否形成证据链?请简要分析。‎ ‎(3)综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瘟疫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 15 -‎ ‎【答案】(1)黑死病: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流感:第一次世界大战。‎ ‎(2)材料一、图A是研究黑死病的直接史料,但均出自文学艺术作品,可能有虚构成分,还需要借助其它有力史料,才能形成证据链。‎ 材料二可作为研究霍乱的史料,但来自后人著作,仅凭此无法形成证据链。‎ 材料三、图B、图C、图D均是研究大流感的史料,既有当时的报道、照片、数据,又有后人的研究,证据链较为完整。‎ ‎(3)观点参考:如:瘟疫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它给人类文明带来冲击的同时,客观上倒逼人类文明的进步。又如:瘟疫的流行暴露了人类文明的弱点,促使人类文明的自我完善和升级。‎ 材料折射的史实:黑死病:给欧洲带来的死亡与恐惧,也削弱了教会的权威,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和文艺复兴。大霍乱:暴露了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化进程的环境问题,倒逼政府改善城市卫生设施。 大流感:大流感给人类造成了高死亡和心理震慑,但也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结束,带动了疾病防控措施的宣传与改进。当前在世界各国加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给世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当务之急,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携手抗疫,方能共克时艰。‎ ‎【解析】‎ ‎【详解】(1)注意材料一瘟疫的时间“1562”、材料三瘟疫的时间“1918”,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别得出材料一瘟疫影响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材料三瘟疫影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要掌握史料的基本分类,如: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等,这些史料各自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我们在印证一些历史事件时,一定要多方验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本题要根据所学判断各自的史料种类,然后根据这种史料的特点来总结得出是否可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的结论即可。‎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瘟疫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来思考。积极可以从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人类文明的完善、对人类一些重大事件的推动等角度思考;消极可以从对人类文明的冲击和对人类的灾难等角度思考,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的史实来对积极和消极进行解释说明即可。‎ - 15 -‎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