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一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微案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 息 微点突破 客观题 1.选项信息 1999 年,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在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 通过,这标志着中国的建筑理论开始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 原文信息 1999 年国际建协第二十届建筑师大会上,作为中国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的 领军者,吴良镛宣读了由他起草的《北京宪章》并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广义建筑学”与“人 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学界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 的局面。 比对分析 剖析 原文“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不能涵盖“中国的建筑理论”;“接受 和推崇”“扭转……局面”不能表述为“占主导地位”。选项属于以偏概全类错误,且言过 其实。 2.选项信息 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 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 原文信息 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他发现, 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 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 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比对分析 剖析 选项与原文观点相反:选项认为“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原文认 为“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选项认为“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 构”,原文认为艺术“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没有说“虚 构”。选项属混淆是非。 3.选项信息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 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原文信息 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 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 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比对分析 剖析 选项中“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不恰当,把原文的“所念 者”说成了“唯一放心不下的”,缩小了范围,以致选项有误。 4.选项信息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 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原文信息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 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 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比对分析 剖析 选项中“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 诵”错,原文只说他特意抄录并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并没有自幼熟读成诵的信息,故 该项属无中生有。 5.选项信息 侯仁之发现有着 800 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 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原文信息 有 800 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 20 世纪 80 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 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 表在《北京日报》上。6 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 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 比对分析 剖析 “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是北京政府的决定,原文只提到侯仁之“写了《保 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选项属张冠李戴。 6.选项信息 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 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原文信息 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 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 ……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 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 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 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比对分析 剖析 原文用“证明”“打下了认识基础”来叙述评价侯仁之的研究,选项用“纠正 了”一词,把未然表述为已然,选项属混淆时态。 7.选项信息 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 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并为此身体力行,全力趋赴。 原文信息 相关链接② 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 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 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 (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比对分析 剖析 原文的“乡村建设”被表述为“中国战后建设”;乡村建设的“消极方面”和 “积极方面”被表述为“首要目标”,选项属偷换概念。 技法透视 一、客观题设题误区 1.人物方面陷阱 (1)张冠李戴(对象):就是在有关联的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把甲某说成乙某,或者把 甲某的事迹、言论、成绩、贡献等说成乙某的。另外,在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设置干扰,把 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乙方面,如把时间、地点、事件等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等。 (2)行为有偏差(行为):就是在选项表述过程中,或扩大传主行为,或缩小传主行为, 或把传主的行为给改换了。 (3)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这一陷阱往往从两个方面设置,一是曲解传主的建议、观 点;二是曲解别人对传主的建议、观点。这里的曲解是指选项在表述观点或建议时在肯定与 否定、是与非、有与无、表扬与批评等方面设置干扰,与原文相悖,造成与原文不符。 (4)曲解传主兴趣:就是在选项设置时有意把传主的兴趣爱好给转换,或在时间、地点 上给换位。 (5)无中生有:此陷阱在选项的表述中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没 有提及;第二,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无此暗示或根据,属主观臆断。 2.事件方面陷阱 (1)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此类陷阱的干扰项就是命题者故意把现实中未发生的事件 (又称“未然”)判断为已发生(又称“已然”)或把已发生的事件判断为未发生。 (2)以偏概全或说法绝对(范围):就是在选项设置时把个别的、特殊的、局部的、少数 的表述成普遍的、全部的、整体的、所有的。特别是传主对事件的处理方面。 (3)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就是在选项表述中把事件发生的原因给换 了;或者把在某原因下发生事件的结果给换了;或者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 “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二、解题方法 1.定位:在选项中选择需要“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区域。 2.比对:勾出对应信息,比对信息出入。以文章的内容、情节、主旨为背景,在相关 区域中思考选项是否有根据、是否符合事理和文意。 3.判定:通过合理联想、推断,判断选项的正误。 针对练习 比对下列选项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是否恰当,如不恰当,请说明理由。 1.选项 “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 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原文信息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 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 骞翮思远翥。”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 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公元 400 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 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还是公元 405 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 比对分析 答案 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不仅仅是处于“学而优则仕”的胸怀抱负,还有“生计” 问题,选项属以偏概全。 2.选项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钱伟长经过刻苦努力,终于在前人研究的基 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相似。 原文信息 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 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 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比对分析 答案 原文说“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而选项表述为“过程和结 果相似”在“过程”“途径”问题上,选项属混淆是非,与原文完全相悖。 3.选项 史怀哲的一生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而在医学方面只获得过一次不太出名 的奖,这表明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出现了问题。 原文信息 他艰苦卓绝的医疗探索与创造性实践,没能得到医学界的重视。虽然他是诺 贝尔奖得主,但拿回的是和平奖。他一生中接受过数十次奖励,只获得过一次医学领域的不 太出名的奖章。新锐的医学家还不时批评他思想保守,只热衷于重复性的技术操作,不重视 时新的技术成果。他的医院也一点儿都不现代化,但他的丛林医院在高度技术化的高度组织 化的医学时代里保持了对病人个体的尊重、人性的温情,以及在适宜技术处置下的一流疗效。 在他眼里,过度技术化的医学常常导致医患关系的冷漠。还是爱因斯坦理解他:“这个人的 影响与其说来自令人赞叹的成就,毋宁说来自他那对通常的理智来说难以把握的整个人 格”。 比对分析 答案 选项中“这表明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出现了问题”表述有误,依据原文“没能得 到医学界的重视”和“新锐的医学家还不时批评他”等可知,“整个社会”的表述不准确, 属夸大范围。 4.选项 作者写这本自传只是为了“重拾记忆的片段”,并未考虑出版事宜,故而写 的只是那些让自己“感到无比开心和满足”的一些朋友。 原文信息 每个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或许都会愿意重拾记忆的片段,讲述那些大大小 小的耕耘与欢愉。我正在变成这样一个絮絮叨叨的老人,在本书中,我将记录下一些在我生 命中出现过的人和事。在某种程度上,我所交往的是这个国家里最优秀的人。我所要记录的 事件对我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们在我记忆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着手写这本回忆性质的文字时,我并没有希望将它出版成书。 聊起多年来患难与共、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与同事,我感到无比开心和满足,同时也意 识到:虽然这些记忆对我来说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但是长篇大论会令读者厌烦,所以我只提 到了其中一些朋友,正是他们造就了我商业上的成功。 比对分析 答案 选项中的“只是为了‘重恰记忆的片段’”错误,属缩小范围;选项中的“故而 写的只是那些让自己‘感到无比开心和满足’的一些朋友”不恰当,原文是“我感到无比开 心和满足……所以我只提到了其中一些朋友”。 5.选项 对自己厌恶的学生严厉古板,对自己欣赏的学生则毫无保留地付出。钱学森 截然相反的态度引起了一些学生的不满,有人刻薄地称呼他为“中国皇帝”。 原文信息 在课堂上,钱学森的评语切中要害且非常冷酷。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发问 道:“我不明白第二块黑板上的第三个等式。”钱学森根本就不予回答。另一位学生问道: “喂,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只是说道:“那是个事实陈述,不是一个问题。”另 一次,一名学生问钱学森刚刚提出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然 后刻薄地答道:“只有傻子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 “学生们都害怕他的严厉古板,他看上去就像个中国皇帝。”汉斯·利普回忆道。 然而,钱学森却对那些他认为智力上有潜质的人毫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比对分析 答案 选项中“截然相反的态度引起了一些学生的不满”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属无中生 有。“刻薄地”是他回答学生时的态度,而非别人对他的态度。 6.选项 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过程十分艰辛,不仅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就是商 人也对他缺乏信任,只是袖手旁观,不愿意参股。 原文信息 张謇为纱厂定名为“大生”。纱厂起初确定为纯粹的商办,拟招商股 60 万 两,但一年只招得三四万两。为了筹款,张謇奔走各地,心力交瘁。无奈之下,将大生纱厂 改为官商合办,接受将张之洞用官款购买的美国纱机作价 50 万两入股,但商人担心官股专 权舞弊,不愿参与。后盛宣怀和张謇均分官机,作价 25 万两,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问 盈亏”,纱厂变为“绅领商办”,商人这才接受。1899 年 5 月,大生纱厂建成纺纱,但经 费却依然不足,只能采取“尽花纺纱,卖纱收花”的方法艰难周转。幸运的是当年棉纱市场 不错,大生纱厂才柳暗花明,当年便赢利 20 万两白银。 比对分析 答案 一是“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错误,大生纱厂有官股。二是“商人也对他缺 乏信任”错误,原文说“商人担心官股专权舞弊,不愿参与”,可见不是对他缺乏信任,而 是对官股缺乏信任,此处属张冠李戴。 7.选项 托尔斯泰一生都思考农民贫困的根源并力图找到解决的办法。他亲自耕种, 为农民盖房子,为农民的孩子办学校……在这些努力都失败之后,他选择了皈依宗教。 原文信息 他一直在思考,社会上层与下层、地主与农奴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在哪里,农 民贫困的根源何在,这突出反映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不服输的托尔斯泰在 1859~1862 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在自己的庄园及 其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创办了 20 多所学校。 在 1879~1882 年写成的《忏悔录》中,他谈到了当时的情况: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 人也变得忧郁了……这样,他开始转向宗教,有规律地去教堂,早晚在书斋中祷告。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托尔斯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方式,不时地参加体力劳动, 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砌炉子。 比对分析 答案 选项中的“亲自耕种,为农民盖房子”是发生在皈依宗教之后,属混淆时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