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珠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珠海市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 本试卷共8页,3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试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选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卷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4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考生选出,填涂到答题卡上。 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来、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几乎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2.图1是东汉纺织画像石拓片,展示了汉代纺织的集体劳作:右边女子在用络车进行“调丝”,中间女子在用纬车进行“摇纬”,左边是用织机制成绢帛。这块画像石反映的是 A.家庭手工业技术先进 B.民营手工业市场扩大 C.官营手工业管理规范 D.庄园手工业分工协作 3.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 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土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 C.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 D.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 4.麻曾经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5.下面是公元997-1072年北宋两税(针对农民征收的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与政府的统计图(单位:万贯)。对图中数据变化解析符合史实的是 A.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 B.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 C.民族战争胜利补充大量岁币 D.政府“裁员节流"政策初显成效 6.1672年,康熙帝诏谕全国,将清初规定的“新垦田皆以三年起科”,改为六年起科,后成为定制。康熙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增加财政收入 D.确保地方稳定 7.鸦片战争以前,广州已有洋纱进口,平均每年2.5万担,进口棉花每年达50万担。到1860年,除广州外,其他口岸基本上并无棉花、洋纱进口。1860年,广州连同当年开埠的汕头共进口洋纱3.5万余担,进口棉花57万担。对上述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利于抵制外国侵略 B.中国沦为列强资本输出场所 C.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所受的冲击有限 D.清政府严格限制洋纱的进口 8.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9.1897年上海举办了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某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 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积极推广西方的生活方式 C.西方舞会与中国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西方的生活方式得到一定认同 10.据统计,1937年8-12月,国民政府每月财政收入平均为1600万元,与上半年相比平均每月减少了一大半。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官僚资本对工矿业的垄断 B.军费开支大幅度增加 C.国民政府控制区域的减小 D.沿海工业大规模内迁 11.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建设三线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备战、备荒、为人民"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战略旨在 A.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B.增强我国的国防能力 C.推进落后地区的发展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2.“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实施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文字出现在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中,反映了美国 A.强调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 B.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C.仍然阻止中国回到联合国 D.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13.表2是我国1976-1982年粮食总产量统计表(单位:万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 C.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 D.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14.1684年,荷兰每磅中国武夷茶售价是80荷盾,1698年售价是7.75荷盾,至1701年跌至2.32荷盾。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荷兰贸易地位下降 B.受价格革命的影响 C.商业革命逐步展开 D.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15.表3为1680-1830年非洲塞内加尔主要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百分比。据表可知,1680-1830年塞内加尔 A.处于三角贸易的主导地位 B.民族独立运动得到发展 C.经济发展依附于欧洲市场 D.矿产资源开发始终迟滞 16.1840年的曼彻斯特。曲布劳顿的人口死亡率为15.8%,靠近市中心的阿德维克人口死亡率为28.6%,市中心的人口死亡率为35.2%,其他城市如伯明翰、利物浦等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破坏了城市环境 B.城市医疗技术水平的下降 C.城市化带来公共卫生危机 D.殖民扩张引发人口的外移 17.19世纪末,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罕见一致地对美国进行遗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并提出“欧洲国家应该将它们的经济领土进行重组,以最大化产出优势”,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欧洲丧失世界经济领导权 B.欧洲一体化进程正式启动 C.美国崛起威胁欧洲的地位 D.美欧间政治矛盾日趋激化 18.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关系就是资本主义。从1921年起,列宁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发生了重大改变。他指出,要掌握市场规律,以此制定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这说明 A.列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B.苏俄经济政策发生改变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矛盾 D.苏俄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19.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罗斯福致信会议:“健全的国内经济体制比其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兑换比值更为重要”,直接导致了会议的失败。次年美国单方宣布美元贬值,并拒绝削减高关税。这表明当时美国 A.无意为全球治理承担责任 B.积极推动美元的国际化进程 C.利用新政摆脱了经济危机 D.率先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 20.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有一段关于赤字的名言:“每月两亿美元赤字,将再把美国推向萧条深渊:3亿美元赤字将使萧条维持在现有水平:4亿美元赤字将带来复兴”。据此可知,该经济学家意在强调,美国应 A.发挥重商主义的优势 B.展拓对外贸易空间 C.扩大干预经济的力度 D.严控货币发行总量 21.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主张建立总额为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基金,由会员国按规定的份额缴纳,份额的多少由各国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等因素决定,表决权则取决于会员国缴纳份额的数量。怀特计划的提出 A.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 B.体现了互惠互利的原则 C.符合美国经济扩张的需要 D.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 22.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舒曼对法、德即将开展的合作说,今后“在法,德之间发生的战争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在物质上不再可能”。舒曼在此所说的合作主要是指 A.矿业资源互补 B.人力资源共享 C.科学技术交流 D.消除贸易壁垒 23.1959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访问法国,试图说服法国放弃搞自己的核武器。戴高乐在反驳中提出了“法国只要有能够杀死敌人一次的原子弹就够了,到那时敌人即使有十倍的手段也无济于事了”的“以小慑大”的核威慑理论。上述材料表明 A.核战争的阴云已经笼罩着世界各地 B.北约的共同防御体制遭到破坏 C.法国成为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D.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倾向增强 24.苏联《外交史》中写道,“苏联曾不止一次地建议美国撤除设在他国领土上的外国军事基地,但这些建议都遭到拒绝”,所以苏联在1962年使“美国人知道自己的国土和人民遭受威胁是什么味道”。据此可知,当时 A.国际局势走向了空前紧张 B.美国的冷战政策遭到失败 C.苏联军事力量已超过美国 D.美苏对抗开始转向全球化 25.1977年1月,美国总统卡特推动国会通过了“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它规定继续减税,包括给每个纳税者退税50美元,总额为114亿美元,并增加用于公共工程和综合就业训练的联邦开支计划。该计划实施的目的 A.引导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B.遏制经济滞胀带来的影响 C.放弃经济自由放任的政策 D.根本上解决美国失业问题 26.《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27.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史上最糟糕的贸易协定”,把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工作的流失全部归咎于以其为代表的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这现象反映了 A.美国抵制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 B.成员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上的互补 C.发达国家难以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区域集团 D.发达国家在经济区域集团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6分。)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概述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动。(8分) 2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年经济大危机使各国进出口大幅萎缩。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霍利-斯穆特关税法案》,提高了890种商品的进口税率。该法案引发了一场世界性的关税大战,法案一经实施即有33个国家提出抗议,7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到1931年底,欧洲各国进口税比1929年提高60%-100%,关税混战彻底动摇了资本主义世界自由贸易体制。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1984年中国政府正式推行贸易改革,简政放权,减少中央对贸易的集权控制。到1985年,只有约100种产品根据指令性计划出口,另外,有约100种产品根据指导性计划出口,国家只下达这些产品的总出口指标, 其余产品全由市场决定。各省市和部委逐步被批准建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广东和福建还享受一些特殊的外贸政策。1988年开始推行承包责任制,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 ——摘编自赵志芳《中国工业化的历史变迁与对外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关税战的目的,并分析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推行外贸体制改革的原因。(6分) 30.(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825年至1835年年底,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随着“铁路热”的升温,国内所需铁矿量巨大。此外,同期英国国内煤产量的50%用于冶铁工业。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从格里尔姆斯比等新型港口迅速地运出鱼等海鲜产品。依靠铁路运输,邮局送达的信件从1839年的7600万件增长到1870年的86300万件。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为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 ——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内地交通也日渐进步。有很多乡僻士商,未出门之前对西学新说不明所以,因而思想保守,眼界封闭,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自从有了轮船,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商贾贩运往返其间视以为常,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如.上海轮船通航后,有竹枝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感受:“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建设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