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先秦时期)
2020 高考历史冲刺提分训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先秦时期) 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 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 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 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所以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 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 B;夏商周 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D 错误。 2.《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 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 C.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 【答案】A 【解析】材料“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 体现的是周王控制着诸侯国部分大臣的任免权力,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 选项符合题意; 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 选项排除;西周时期对权力和财产继承上十分重视血缘 关系,C 选项排除;事实证明分封制下诸侯最终成为对抗中央的重要力量,D 选项排除。 3.“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 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 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 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礼乐制度。材料信息体现的就是: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 级的思想,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A 项最能体现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B 项只体现礼乐 制度中的“乐”,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君子庶人日趋平等”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 排除 C。D 项只体现了礼乐制度中“礼”的思想,也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故本题答 案选 A。 4.夏商周时期曾采用过不同的历法,分别称为夏历、殷(商)历和周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 期,周王室及姬姓诸侯国多奉行周历,其他诸侯国则是三历并行。这说明 A.周天子的权威被严重削弱 B.同姓子弟是分封制的主体 C.周文化得到了天下的认同 D.大一统国家体制尚未形成 【答案】D 【解析】由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和诸侯国之间没有强制实行统一的历法,任由异姓诸侯 推行周历之外的历法,说明 D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周代的整体情况,并不是春秋战国与西周 的不同,A 项“严重削弱”无从体现;材料中没有说明分封姬姓诸侯的比重之多,B 项说法不 符合题意;在周代“三历并行”的现象与 C 项说法矛盾。 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 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 5 口甚至 9 口 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 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 案为 A 项。“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 B 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 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 C 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 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 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 D 项错误。 6.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 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 式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 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 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 【答案】A 【解析】材料“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 土地”反映了中国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民以精耕细作提高产量,故 A 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农 业经营方式的问题,故 B 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故 C 错误;材 料主旨并不是说明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而是强调劳动力的要素回报率高,故 D 错误。 7.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 连种制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 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休耕制向连种制的转变,使地力问题得到一定解决,这主要是由于铁 犁牛耕的使用,故 B 正确;休耕制向连种制的转变,不能说明井田制的瓦解,排除 A;劳动人 口的增长是连种制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小农经济的形成在一定推动了土 地技术的进步,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 8.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 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 C.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依据“关中为沃野”“秦以富强”,结合所学可知,秦王政时期兴建的郑国渠,使关中 为沃野,秦国富强起来,并兼并了其他诸侯国,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之所以取得成功,也 与兴建水利工程直接相关,说明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故 A 正确;B 项表述太绝对,属于地 理环境决定论,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唐朝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C 错误; 争霸战争造成社会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关中为沃野”“秦以 富强”,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9.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 “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 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 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 符合题意;据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 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 错误;据材 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 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 错误。 10.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可知,这体现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因此 D 选 项正确。A 选项错误,先秦百家诸子价值观念并不相同;B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先秦 诸子对“六经”的传承与守护,并未说明儒学影响力的不断增强;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 统一的时代潮流。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1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答案】C 【解析】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 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 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D 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 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 项错误。 12.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 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A.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了是一种利益的关系,这就使 得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来选官的这一制度逐步在瓦解,C 选项正确。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诸子百 家中的一家,他的思想被一些统治者接受,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A 选项排除。韩非子指 出的君臣之间的这种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与诚信之间无关联,B 选项排除。儒家确立 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之后,时间不正确,D 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第 13-14 题为必考题,每个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5-16 题为选考 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37 分。 13.(25 分)山东省是我国经济和文化大省,历史悠久。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 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山东省行政图 材料二 据文献记载:①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②秦代官吏必须经过国家委任才能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员;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 调遣,违者要依法治罪。 (1)材料一中的下图反映的山东大地出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它是何时实行的? (2)材料一中的下图,反映的山东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始于何时? (3)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以上所述两种政治制度在地方权限上有何不同? 【答案】(1)分封制,西周。 (2)郡县制,秦朝。 (3)权限:在分封制下,地方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而郡县制下的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绝对 服从中央。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图中的“齐、鲁、卫、晋”,可以看出是分封制,今天山东大地 通常被称为齐鲁大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西周时期推行分封制。 (2)依据图二中的“大泽乡”、“南郡’等词,可以判断为郡县制。依据所学知识,郡县制在 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诸侯国就已经推行,秦朝时期将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分为郡——县—— 乡——里、亭四级地方行政制度。 (3)依据材料中“鲁、齐等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的独立性”,可 以看出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内拥有世袭统治权,地方的独立性很强。依据材料中“秦代 官吏必须经过国家委任才能就职;官吏调任时,不得带随员;官吏一经任命,必须服从调遣,”, 可以看出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和调动,不得世袭,且要绝对服从中央。 14.(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时引起人们思索的问题有:理想政府的道德基础,社会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 的起源和目的,等等。约公元前 6 世纪前后,整个文明核心区到处都在提出、探讨以上这样的 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古典时代伟大的哲学、宗教和社会体系。这些体系的代言人— —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是同时代的人,这并非偶然之事。因为上述地区, 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只是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 同。 ——整理自《全球通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公元前 6 世纪前后中国和希腊社会主流思想的发展方向有所不同。 阐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其中儒学代表自己阶层 的利益,提出“仁:政”和“德治”的主张,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力图使每 个人的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这种思想逐渐发展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古代希腊的 一些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得到发展,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越来越关注“人” 本身,出现了智者学派,他们以人和人类社会作为探索主题,以人的眼光考察社会,强调人的 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这种思想成为西方人文思 想的起源。 【解析】本题据材料“约公元前 6 世纪前后……中国的孔子、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只是 各自做出的回答极为不同,从而,各自的发展方向也明显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提取 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例如:公元前 6 世纪前后中国和希腊社会主流思想的 发展方向有所不同。再从“百家争鸣”儒学逐渐发展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古代希腊智 者学派成为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等方面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注意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 15 分。请考生从下面任选一题作答。 15.(15 分)【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 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 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 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 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 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 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 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 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 可低估。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合度达到最高点,父、 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 质。 【答案】(1)陋俗:大家庭共居一室。 措施: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 (2)表现: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 济实体。 (3)作用: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 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 实质: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这种陋俗”,可归 纳为大家庭共居一室。第二小问,联系克服陋俗,再由材料“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一 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可见措施强制推行小家庭制。 (2)由材料“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可见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由“一个最基本的 社会组织细胞”可见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由材料“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可见是是国家户籍的 最基本单位;由材料“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可见是独 立的经济实体。 (3)第一小问,由材料“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可见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由克服陋俗来看,有利于良好民风的 形成。由“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可见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便于国家赋役的征派。由材 料“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实际起到瓦解了宗族势力的效果。 第二小问,材料中商鞅家庭制度改革服务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秩序的建立,所以从本 质来看属于封建化过程。 16.(15 分)【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曾子,名参,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曾参守孔子墓三年后,孔 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 参拒绝说:“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 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 之一。 ——摘编自《曾子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曾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的原因。 【答案】(1)注重内在修养与德行;重孝;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注重反 省的修身观。 (2)传承和发展了儒学思想;其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统治者的认可与支持。 【解析】第(1)问,“内容”,由曾子否定“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反映出他注重内在修养; 由材料信息“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 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 得出重孝;“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 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出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吾日三省 吾身”反映注重自身修养。 第(2)问,“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曾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因为曾子传承和发展 了儒学思想;曾子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曾子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与支持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