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教师版含解析)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 2021 届高三联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 年,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 6.2 分(10 分制),延续了近年来小幅稳定上升的趋势。在中 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领域中,科技、经济、文化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与 2017 年调查相比,海 外受访者对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各领域的期待均有所提升。同时,海外受访者普遍看好中国经济未来发 展,接近半数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65%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全球 影响力将会持续提升。 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仍是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中餐、中医药、武 术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此外,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形象的评价更为正面。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的积极意义获关注,总体来看,六 成左右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具有积极意义;“一带一路” 的海外认知度不断提升,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为印度、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和韩国,海外发展中国家受 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 (摘编自《“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出炉: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 材料二: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我们要积极 开展对外宣传工作,向世界多方面展现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 目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并不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南北发展差距依 然巨大,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的民众生活在困境之中。【甲】中国提出并实践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新发展理念,对外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事实证明,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 济发展更加平衡。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推进,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引领着全球发展。 当下,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有必要对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对此,中国没有选 择独善其身,而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 际秩序的维护者。【乙】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 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 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人员支持、 智力支持,建成了大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项目。2013 年至 2016 年,我国对世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 达到 30%,居世界第一位。[丙]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人也具有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丁】中国人爱好和平的 历史基因,曾经遭受的苦难境遇和渴望发展的现实愿望,以及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都决定了中国 的发展不能也不会走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老路。目前,中国累计派出 3.6 万余人次维和人员,成为联合国 维和行动的主要出兵国和出资国,彰显了我们维护国际和平的决心和能力。 (摘编自孙敬鑫《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 材料三: 国家形象是通过大众传媒呈现的,其形式有作为传播主体的自我形象塑造和作为传播客体的他者形象 塑造。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信坦诚地向世界讲述延安故事,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则 通过《红星照耀中国》向世界揭开了红色中国的神秘面纱。今天翻阅这段历史,足以让人思量中国国家形 象何以自塑与他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取得重要成果,但在世界上有时仍处于有理说不 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 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我们要把“道”融通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之中,把“道”贯通于故 事之中,用外国人能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人认可认同并自觉践 行,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同时,面对困境,我们要冷静、客观分析。古语云:“忠信谨慎, 此德义之基也。虚无谲诡,此乱道之根也。”国家形象的真实性容不得半点虚假,否则,最真实的部分也 会让人觉得不真实。我们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讲述故事。 近些年来,在重大突发事件、重大国际关切和重大热点问题上,我国主流媒体主动发声,主动出击, 快速发声,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第一时间传播事实,表达观点已成为常态。但也要看到,在目标国家的 落地率仍然没有达到预期,外国公众依然主要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从这个实情出发,善于借助 目标国家主流媒体推进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仍然是必要的。 (摘编自《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世界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虽然有较大提升,但仅限于中国科技、经济、文化,而对中国 其他方面不太了解。 B. 只要中国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与各国联动发展,就可彻底解决世界发展 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C. 中国出兵和出资进行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 际关系理念的重大实践。 D. 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 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中国的整体形象稳定上升,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形象是历史悠久、充满魅力的东方大国和全球发展 的贡献者。 B. 海外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的倡议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能给个人、国家、全球治理带来积 极意义。 C.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自塑和他塑方式让世界了解了红色中国,虽然时代不同,但对于目前中国 形象的展示仍有借鉴意义。 D. 因为外国公众依然主要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识中国,所以我们要善于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推进中国 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 3. 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为证明“中国是一个有能力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国家”,下面一句话放回材 料二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所说,如今中国拥有强大的声音,中国完全有能力承担起引领性的角色。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目前中国在具体实践中是如何展现丰富多彩的自我形象的?请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5. 新冠肺类炎疫情发生之后,西方有些国家对中国有不实报道,请结合材料,试分析在此种情况下中国该 怎样具体应对,树立好中国形象。 【答案】1. D 2. B 3. C 4. ①提出经济发展新理念,用中国智慧引领全球发展。②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做世界 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承担更多 国际责任和义务。④维护世界和平,决不走也不会走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老路。 5. (1)自塑:①用中国之“道”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面对困境,我们要冷静、客观 分析。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讲好中国故事。②我国主流媒体要构建自身话语体系, 第一时间发声,表达自己观点。(2)他塑: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发声,让外国民众通过本国媒体了解和认 识中国。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项,不合文义。原文为“科技、经济、文化是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并不意味着“仅限于 中国科技、经济、文化,而对中国其他方面不太了解”。 B 项,表述绝对。“只.........的说法太绝对。因为这不仅仅只是中国的问题,还涉及其他各国的问题,而其 他各国的问题不以中国意志为转移。 C 项,分析错误。中国进行维和行动的事例,只能证明中国维护国际和平的决心和能力,与“中国提出‘一 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无关联。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项,比较对象错误,从原文“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个人、国家、地区和全球 经济的积极意义更认可”可看出这里是将“海外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和海外其他国家受访者进行比较。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丙处前面“2013 年至 2016 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 30%,居世界第一位”内容可知, 这些是中国的经济实力的体现,再根据后面“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的信息可知,本段的论点是“中国是一个有能力承担国 际责任和义务的国家”,因此,丙处前面是事实论据,丙处后面是道理论据,一起为论点服务。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摘编自《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可知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二。材料二主要从经济、全球治理、对外 援助和维护和平四个方面阐述论点,故从这四个方面组织答案即可。 从第二段“中国提出并实践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 提供了重要动力,引领着全球发展”,可以得出答案①。 从第三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 的维护者”,可以得出答案②。 从第四段“长期以来,中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无偿援助、优惠贷款,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人 员支持、智力支持……中国将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 未来”,可以得出答案③。 从第五段“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人也具有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以及当今世界 和平发展的历史潮流都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能也不会走西方列强霸权主义的老路”,可以得出答案④。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三。根据第二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路径”和第 三段“我们要把‘道’融通于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之中,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用外国人能听得懂、 喜欢听的语言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人认可认同并自觉践行,不断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 影响力”,得出答案“自塑”①。 从第四段“近些年来,在重大突发事件、重大国际关切和重大热点问题上,我国主流媒体主动发声,主动 出击,快速发声,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第一时间传播事实,表达观点已成为常态”,得出“自塑”答案 ②。 从第四段“从这个实情出发,善于借助目标国家主流媒体推进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仍然是必要的”, 得出“他塑”答案。 【点睛】本题是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 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 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 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 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别 茶① 刘帆 钱之江从小就想去看茶。 有一年,香江天气闷热,罗湖桥一带却异常热闹。 听说部队就要从鹏城移防过罗湖桥了,钱之江的心提了起来。爷爷说四十八年前,也有一支部队过江, 粗布军衣,打着背包,在南京路上枕着马路沿睡了一宿,有起得早的富商巨贾,推门一看,都大吃一惊! 钱之江的爷爷在他小时候一再讲这个故事,还说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仁义的部队。 钱之江印象深刻。爷爷从来没有这么眉飞色舞过。 钱江纱厂公私合营后,爷爷沪港两头跑,后来常驻港岛,生意继续,家里时常来人,讲的话与岛上的 人不一样。钱之江就觉得,说话的人,讲国语,他们说的江南水乡,钱之江没去过,倒是课本上白乐天的 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钱之江至今记得。 爷爷说,江南塞北,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机会你可以去看看。 去看看江南塞北,这是钱之江一直的梦想。 人们说,去看江南塞北,要过桥,过罗湖桥。 钱之江好想去。刚开始年龄小,去不了;等长大了,又念书,仍去不了;再大一点儿,去了英国,还 是去不了。钱之江就想,等我能够经济独立的时候,就自己去。爷爷说过,江南的水,江南的茶,你带一 点儿回到香江。 钱之江终于来了,问茶,看茶。下榻的酒店在春江路,虽然距离香江不过一百七十多里,但是自从爷 爷腿脚不方便后,又是十年光景。钱之江下榻的房间里有一张太师椅,斜卧在那里,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钱之江离开洁白的床,踱步到落地窗前,远处高楼林立,阳光恰到好处地倾泻在楼宇和树叶上,此刻, 他只想静静地待一会儿。 他俯瞰城市,蓦然发现,一缕香气氤氲。茶几上,一杯清茶香气袅袅。钱之江回头,知道茶是碧螺春, 产于太湖边的吴县,爷爷生于斯。多年来,受爷爷影响,他对这款茶也是情有独钟。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钱之江侧过身子,单手倚在窗前,目光灼灼,仿佛入定一般 站在那里。爷爷曾说,几声鸡叫啼亮,湖山醒来,晨雾弥漫,采茶姑娘踏着朝霞,成群结伴,向山上的茶 园走去。钱之江似乎看到了,那些时光,空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青翠欲滴的茶树丛中,采茶姑娘们神采 飞扬,灵巧的双手敏捷地从茶树上摘下片片嫩芽,俊美的身影穿梭在绿树间,江南美丽动人的图画蓦然在 眼前。 钱之江决定明天就飞往那里,看那入夜万家灯火的山村。此行,考察茶道,钱之江曾在《诗经》中体 验“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爷爷说沧桑世事,除了采茶外,制茶还要经过蒸、捣、拍、烘等工序,“故 情周匝向交亲”,茶人的感情完全因为人茶彼此交往才显得亲密。 钱之江端起茶杯,眼睛一动不动: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青螺入水,叶芽伸展,茸毛轻 舒,嫩绿透亮,姿态动人。 你说嘛,明天的行程。钱之江的妻子,声音很好听。爷爷说吴侬软语,不要忘记了。绵软润滑,有酥 糖的味道吧?钱之江瞅着妻子,马上高兴地问,你到过江南吗? 结婚这么多年,你今天才这样问我。姑苏的报恩寺,你知道吗?在那里,我是个采茶女。有空一定要 去那个地方。 报恩寺。名字真好。 钱之江品了一口茶,微笑地望着妻子,似乎沉浸在某种幸福的回忆里。妻子的脸上好像升腾起一朵红 云,在柔和的灯光下魅力无限。 钱之江动容了:多好啊!有你这样懂茶道的妻子。 钱之江说完,准备去拉妻子,这才发现太师椅上空空如也,只有茶几上茶叶飘香,依然绿意盎然,香 气袅娜。 妻子在哪?钱之江一惊,及至愕然醒悟,方知妻子并未随行,只是那洁白的茶杯上的仕女,活脱脱一 个采茶女。 钱之江太容易失神了。爷爷曾说,内地是魂牵梦萦的地方,你一定要去。 钱之江,站了多久?直到夕阳西下,明月初升。不能再待了! 次日一早,钱之江收拾行囊,中午就到了梦幻的老姑苏。白墙黛瓦,护城河,老城墙,石板街,转个 弯,钱之江在院中摆了一张桌子,邀请来的几个人团团围坐,一套青花瓷茶具,七八十度的温开水,放入 一小撮春茶。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新朋旧友,相聚茶园,品茶谈心,那份伊呀呀的小调就 落到了茶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0 年第 14 期) [注]①别茶:鉴别茶叶。“别”是“鉴别”的意思。②鹏城:深圳的别称。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同样的部队驻防一事,前后相隔四十八年,当年爷爷所说的富商巨贾的心理状态是惊讶,而现在钱 之江的心理状态是紧张。 B. 小说多处写了爷爷要钱之江到内地看看,这既体现了爷爷的思乡情怀,又强化了钱之江前往内地看看的 原因和心理状态。 C. 小说所选地名很有讲究,如“报恩寺”词既点出了钱之江妻子的大致出生地,又暗含了要不忘家乡、回 报家乡的主题思想。 D. 小说结尾写钱之江带着“爷爷”的嘱托,来到期盼已久的江南,尝到了江南的茶,呼应标题,突出了钱 之江的喜悦心情。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时间和空间跨度很大,但自始至终都围绕“想去看茶”这一线索展开,其中如“四十八年前”等, 让读者可窥见相关历史背景。 B. 小说主要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直接刻画了钱之江爷爷和钱之江妻子的形象,二人都对钱之江前往 内地有促进作用。 C. 小说的结尾极富有画面感,其风景风物、人物相欢、品茶氛围均美不胜收,让读者读后如身临其境,恍 如梦境,惬意无比。 D. 小说采用散文化叙述,人物的情感在自然中融注,用语富有意蕴,多处运用的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增 强了情感表达。 8. 文中多处引用了古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本文的情节构思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B 8. ①既强化了茶香的浓郁,也全方位展现了制茶、品茶等茶文化及茶人情感,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使 小说具有散文化特质。②强化了主人公前往内地看看的愿望,引发了主人公钱之江沉浸在茶之氛围中以及 由此带来的想象,从而丰富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也使文章有了诗情画意之美感。 9. ①小说以“想去看茶”为线索,贯穿全文内容,高度浓缩了两代人几十年的人生,且脉络清晰。②结尾 以完成了心愿作结,与开头形成呼应,使得文章浑然一体。③中间插叙了爷爷相关的经历,既丰富了文章 的内容,又交代了钱之江想去看茶的原因,还揭示了做人要有家国情怀的主题。④用大量的笔墨写钱之江 在春江路酒店喝碧螺春的感受,使行文有了波澜,又强化了江南之茶的魅力与在钱之江心目中的分量。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 项,“现在钱之江的心理状态是紧张”错误。原文说“听说部队就要从鹏城移防过罗湖桥了,钱之江的 心提了起来”,这里的“心提了起来”并非紧张,从后文看,钱之江对江南日思夜想,充满了向往。部队 移防勾起了他的情感。因此,这里不是紧张,而是激动。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 B 项,“直接刻画了钱之江爷爷和钱之江妻子的形象”错误。文本中刻画钱之江爷爷主要通过钱之江的回 忆,对妻子的刻画是通过钱之江的想象完成的,并非直接描写。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强化了主人公前往内 地看看的愿望。“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强化了茶香的浓郁。“采荼薪樗,食我农夫”“故 情周匝向交亲”“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全方位展现了制茶、品茶等茶文化及茶人情感, 增强了小说的文化底蕴,使小说具有散文化特质。这些诗句都是因为主人公沉浸于茶的氛围之中而带来的 想象,使人物的心理描写内容丰富,在效果上,也让文章有了诗情画意的美感。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构思特色的能力。 本题,钱之江从小就想去看茶“钱之江好想去”“钱之江终于来了,问茶,看茶”“钱之江品了一口 茶”“次日一早,钱之江收拾行囊,中午就到了梦幻的老姑苏”,由以上内容可见,全文一直围绕着钱之 江“想去看茶”而展开的,从线索的角度来看,本文是以“想去看茶”为线索。从开头和结尾的方式来看, 结尾部分“次日一早,钱之江收拾行囊,中午就到了梦幻的老姑苏”,与开头“钱之江从小就想去看茶” 照应,久久的愿望得以实现。从叙述顺序的角度来看,中间插叙了爷爷的经历,对主要情节其补充作用, 交代了原因,也使文章结构紧凑。从详略的角度来看,用大量的笔墨写钱之江在春江路酒店喝碧螺春的感 受,体现了钱之江对江南之茶的渴望,深化了主题。 【点睛】小说中的选择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 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 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 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 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希哲字原明,少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学,复从程颢、程颐、张载游,闻见由是益广。以荫. 入官,父公著友王安石劝其勿事科举,以侥幸利禄,遂绝意进取。安石为政,将置其子雱于讲官,以希哲 有贤名,欲先用之。希哲辞曰:“辱公相知久,万一从仕,将不免异同,则畴昔相与之意尽矣。”安石乃 止。公著作相,二弟已官省寺..,希哲独滞管库,久乃判登闻鼓院,力辞。公著叹曰:“当世善士,吾收拾 略尽,尔独以吾故置不试,命也夫!”希哲母贤明有法度,闻公著言,笑曰:“是亦来知其子矣。”终公 著丧,始为兵部员外郎。范祖禹,其妹婿也,言于哲宗曰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 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令方将引去窃谓无嫌诏以属崇政殿说书..。其劝导人主以修身为本,修身以正心诚意为主。 其言曰:“心正意诚,则身修而天下化。若身不能修,虽左右之人且不能论,况天下乎?”擢右司谏,辞, 未听,私语祖禹曰:“若不得请,当以杨畏、来之邵为首。”既而不拜。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 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中书舍人林希又言:“吕大防由公著援引,故进希哲以酬私恩。凡大防辈 欺君卖国,皆公著为之唱;而公著之恶,则希哲导成之,岂宜污华职。”于是但守本秩,俄分司南京,居 和州。徽宗初,召为秘书少监,或以为太峻,改光禄少卿。希哲力请外,以直秘阁知曹州。旋遭崇宁党祸, 夺职知相州,徒邢州,罢为宫祠。羁寓淮泗间,十余年卒.。希哲乐易简俭,有至行,晚年名益重,远近皆 师尊之。 (节选自《宋史·吕希哲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言于哲宗日/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 无嫌/ B. 言于哲宗日/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 无嫌/ C. 言于哲宗日/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 无嫌/ D. 言于哲宗日/希哲经术操行/宜备劝讲其父/常称为不欺暗室/臣以妇兄之/故不敢称荐/今方将引去/窃谓 无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是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如“封妻荫子”“荫庇”。 B. 省寺,古代朝廷“省”寺”两类官署的并称。亦泛指中央政府官署。唐朝时,“省”有中书、尚书、门 下三省。 C. 说书,一般指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宋朝陪侍天子内廷讲说经书的职官也叫“说书”。文中使用 的是后一义项。 D. 卒,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士之死称为“卒”,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称为“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希哲才名卓显。吕希哲师从焦千之、孙复等人,后又与二程、张载三人交游,王安石因其名声,想先 任用吕希哲。 B. 吕希哲无意仕途。其父曾官至宰相,且与王安石是好朋友。但吕希哲却无意于官场,并推辞相关任命, 这一点吕希哲的母亲比较了解。 C. 吕希哲注重修养。吕希哲被皇帝下诏任命为崇政殿说书,他劝导君主以修身为根本,修身以正心诚实为 主,并因此升职担任右司谏。 D. 吕希哲操行不改。绍圣和崇宁年间,吕希哲都受到政敌的谗言攻讦,仕途受阻。吕希哲晚年时却名声更 高,远近的人都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善士,吾收拾略尽,尔独以吾故置不试,命也夫! (2)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 14. 绍圣时期吕希哲为何“但守本秩”,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当代好的读书人,我都提拔得差不多了,你却唯独因为我的缘故不被任用,这是命吧! (2).正逢绍圣时期党论兴起,御史刘拯说他不是科举出身做官,因此以秘阁校理身份担任怀州知州。 14. ①当时党论兴起,御史刘拯认为吕希哲不是科举出身;②中书舍人认为吕大防等人欺君卖国的事与吕希 哲有关,故不能提拔吕希哲。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对哲宗皇帝说:“吕希哲有经学修养和品行,应该置身于劝学侍讲之列,他的父亲曾说他在 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昧心事。臣因为他是我妻子兄长的缘故,不敢举荐,现在臣正要引退,没有嫌疑了。” 其中,“劝讲”是官职名,是“备”的宾语,而“其父”是“称”的主语,应当在“其父”前断开,排除 AD 项;“以……之故”是固定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 项,“士之死称为‘卒’”错误,士之死称为“不禄”,大夫之死称为“卒”。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 项,“因此升职担任右司谏”于文无据,且从原文“辞”“既而不拜”可看出吕希哲并没有担任右司谏 一职。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1)小题的关键点有:“善士”,意为“好的读书人”;“不试”,意为“不被任用”;“命也夫”,判 断句,翻译时要加判断词“是”。 第(2)小题的关键点有:“会”,意为“正逢”;“进”,意为“为官,做官”;“知”,意为“担任”。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会绍圣党论起,御史刘拯论其进不由科第,以秘阁校理知怀州”可概括出“当时党论兴起,御史 刘拯认为吕希哲不是科举出身”; 由原文“中书舍人林希又言:‘吕大防由公著援引,故进希哲以酬私恩。凡大防辈欺君卖国,皆公著为之 唱;而公著之恶,则希哲导成之,岂宜污华职。’于是但守本秩,俄分司南京,居和州”可概括出“中书 舍人认为吕大防等人欺君卖国的事与吕希哲有关,故不能提拔吕希哲”。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 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 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 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 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吕希哲字原明,年少时跟从焦千之、孙复、石介、胡瑗学习,又和程颢、程颐、张载交游,见闻从此 更广。凭借父亲恩荫入朝为官,父亲吕公著的朋友王安石劝他不要参加科举考试,因为侥幸取得利禄,于 是就不再有进取的意思。王安石执政,想把他的儿子王雾安置在讲官之职,因吕希哲有贤能的名声,想先 任用他。吕希哲推辞说:“承蒙相爷长期赏识,万一做了官,就不免会有不同的政见,那过去相交的情谊 就完了。”王安石于是作罢。吕公著担任宰相,吕希哲两个弟弟已在朝中做官,吕希哲独自滞留在管库小 职位上,很长时间才被改任到登闻鼓院为官,但他竭力推辞。吕公著感叹说:“当代好的读书人,我都提 拔得差不多了,你却唯独因为我的缘故不被任用,这是命吧!”吕希哲的母亲贤明而有法度,听到吕公著 的话,笑道:“这也是不了解他的儿子啊。”吕希哲为父亲吕公著服丧期满,初次担任兵部员外郎。范祖 禹,是他的妹夫,对哲宗皇帝说:“吕希哲有经学修养和品行,应该置身于劝学侍讲之列,他的父亲曾说 他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昧心事。臣因为他是我妻子兄长的缘故,不敢举荐,现在臣正要引退,没有嫌 疑了。”皇帝下诏任命吕希哲为崇政殿说书。他劝导君主以修身作为根本,修身以正心诚实为主。他说: “心正意诚,那么修养自身德行天下人就会被感化。如果不能修身,即使是左右的人也不能感化,何况天 下人呢?”升职担任右司谏,他推辞,朝廷不允许,他私下对范祖禹说:“如果辞不掉,应该任命杨畏、 来之邵为第一官员。”后来没有接受官职。正逢绍圣时期党论兴起,御史刘拯说他不是科举出身做官,因 此以秘阁校理身份担任怀州知州。中书舍人林希又说:“吕大防由吕公著提拔,所以推荐吕希哲来报答私 恩。凡是吕大防等人欺君卖国的事,都是吕公著带头做的;而吕公著的罪恶,是由吕希哲诱导而成的,他 不能玷污荣华的官职。”于是只能维持本来官级,不久分司南京,住在和州。徽宗初年,被召为秘书少监, 有人认为任职太高,改为光禄少卿。吕希哲竭力请求出朝任官,以直秘阁身份担任曹州知州。不久遭遇崇 宁党祸,被夺去直秘阁职务改任相州知州,又改任邢州,最后被罢为宫祠。旅居在淮河、泗水之间,十多 年后去世。吕希哲平易简朴节俭,有极好的品行,晚年名声更高,远近的人都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经火山① 岑参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②,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③,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注]①经火山:749 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长安赴安西上任,大约次年途经蒲昌,看到火焰 山的壮丽景象,顿时诗兴大发,于是创作了这首《经火山》。②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③阴 阳炭: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西汉贾谊在《鹏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 属的熔铸。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呼应标题,“突兀”意为高耸,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 B. 三、四句意为: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 C. “蒸”字化静为动,夸张地写出火焰山热气由低向高,由近及远,威力蔓延远塞之猛势。 D. 五、六句中有象征意味,“烧此中”影射当时边塞战乱不定的现实,表达出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16. 请赏析诗歌的后四句。 【答案】15. D 16. ①后四句运用了衬托手法。②作者从长安来边塞,一路上其他地方都是天寒地冻的, 这儿却是热气蒸人,人马都大汗淋漓。从而反衬了火焰山的成势。③既抒发了对火焰山奇特怪异景象的赞 美和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同时也激发出自己要在边塞施展宏图的豪迈情怀。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 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 认,得出答案。 D 项,“‘烧此中’影射当时边塞战乱不定的现实,表达出对和平的向往之情”错误,曲解诗意,此句意 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故选 D。 【16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译: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 立在蒲昌县东。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 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 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经火山》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诗作。此诗运用夸张、反问、衬托以及化用古 文等手法描绘了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抒发了作者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我 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 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 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 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 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 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 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 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 (2)杜牧的《阿房宫赋》在批评“秦爱纷奢”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出 了阿房宫中音乐之繁盛。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荡舟赤壁,如乘风飞行,逍遥自得。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管弦呕哑 (4). 多于市人之言语 (5). 浩 浩乎如冯虚御风 (6). 而不知其所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内容分别出自荀子《劝学》、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都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建议的诵读篇目。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呕哑、冯、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柚树惊蛰始花,三月是我们赏花的时光;而于果农,便是农忙的开始,① 。摘掉一些挨挨挤挤 开得过密的柚花,( )果实更加饱满充盈,即是疏花环节。将一树一树的柚花疏理至最合理的状态, 然后再进行授粉。授了粉的柚子花,更容易招徕嗡嗡飞舞的蜜蜂。这些聪明的小精灵,在这朵花吸吮一下, 再到那朵花逗留片刻,② ,柚花的受孕率也会明显提升,大自然神奇的魅力真是( )。疏花、 授粉仅仅是开始,接下来的除草、施肥、控梢、除虫、包裹、摘果、疏枝,每一项都不是省力的活儿。一 年到头,人们的身影都在柚树下( ),他们也像是一群勤劳的小蜜蜂,努力耕耘自己的幸福生活。 三月时节,柚花飘香惹人醉。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 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柚花从花开到花谢,花期虽不长,可它总能让人沉醉在那一片春光里,让人( )。 18.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以便 无所不及 穿越 乐而忘返 B. 以致 无所不在 穿越 乐以忘忧 C. 以便 无所不在 穿梭 乐而忘返 D. 以致 无所不及 穿梭 乐以忘忧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大家一个接一个,走在山间的小道上和柚树林中。我们任轻风抚摸, 看着眼前盛开的柚花,顿时就陶醉了。从语意来看,二者大致相同:但从表达效果来看,原文更好,试分 析。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 字。 【答案】18. C 19. ①句式上:原文句式整齐,采用对偶修辞,更有气势;②音韵上:原句音韵和谐,富 有音乐美感,更朗朗上口;③意境上:用语形象,极富画面感,表现力强。 20. ①忙于疏花、授粉、除草等;②授粉就自然而然均衡了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第一空,以便:指用于下半句话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以致: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 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语境说的是摘掉一些挨挨挤挤开得过密的柚花的目的是为 了果实更加饱满充盈,强调目的性,故此处应填“以便”。 第二空,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无所不及:没有地方不能达到。根据语境“在这朵花吸吮一 下,再到那朵花逗留片刻”分析,此处强调没有地方不能达到,故应填“无所不在”。 第三空,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穿越:通过;穿过。根据语境“他们也像是一群 勤劳的小蜜蜂”,此处说人们在柚树下来往繁忙,故应填“穿梭”。 第四空,乐而忘返:非常快乐,竟忘记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乐以忘忧:心情快乐而 忘记了忧愁。根据语境“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 赏柚花盛开”分析,此处说的是人在此快乐,忘记离开,故应填“乐而忘返”。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选用句式、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类题一般从修辞、句式和意境角度思考。“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 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采用对偶,句式整齐,具有音韵美。“城里人走出家门,或三三两两,或成群 结队,漫步山间,徜徉林中看轻风曼舞,赏柚花盛开”,意境优美,极富画面感。相比之下,改句没有柚 花盛开的盛况,只是叙述人们看柚花的情景,缺乏意境美,而且句式不整齐,缺乏音韵的美感。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后面所写的疏花授粉内容以及“将一树一树的柚花疏理至最合理的状态,然后再进行授 粉”“疏花、授粉仅仅是开始”可知,此处应填“忙于疏花、授粉”之类的内容。 第②处,根据前面“在这朵花吸吮一下,再到那朵花逗留片刻”和后面的“柚花的受孕率也会明显提升” 可知,这里强调授粉的均匀性,故此处应填“授粉就自然而然均衡了”的内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 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 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 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②疫情发生以来,至少 98.0%左右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了。③ 防疫期间,受访者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④借助这次疫情,使人们认识到了文明 生活方式的重要性。⑤此前,数次有关部门整治随地吐痰,但未起到根治之效。⑥“公筷公勺”数十年前 便已倡导,但难以撼动传统习惯。⑦疫情过后,全社会要通过法律法规手段及时引导人们转变观念,也要 更加重视开展文明生活教育。 【答案】第①句,句式杂糅,删去“据”。第②句,自相矛盾,删掉“至少”或“左右”。第④句,缺少 成分,删掉“借助”或“使”。第⑤句,语序不当,“数次”放在“有关部门”之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的能力,实际就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①句“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句式杂糅,因此删去“据”。第②句“至少 98.0%左右的受访者更 加注重个人卫生了”,“至少”和“左右”自相矛盾,从句意可知应删去其中之一。第④句“借助这次疫 情,使人们认识到了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缺少主语,要删掉“借助”或“使”。第⑤句“数次有关 部门整治随地吐痰”应把“数次”放在“有关部门”之后。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5 个字。 新华社香港 2020 年 4 月 15 日电,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2020 网站 15 日 10 时开通,网站通过文字、图 片、视频、问答游戏等多种形式,介绍国家安全涉及的国防、外交、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 卫生、食品安全等多个方面内容,以及香港特区在相关方面面临的安全挑战和采取的应对举措。为使更多 市民参与其中,网站还特别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征文比赛,以“在疫情影响下,我对国家安全和 香港社会安定的体会”为创作主题,欢迎全港市民参加。网站由香港政策研究所“香港愿景计划”主办, 得到特区政府和香港中联办的支持。 【答案】关键信息:①2020 年 4 月 15 日 10 时;②香港开通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2020 网站;③此网站采取 多种形式介绍涉及国家安全的多方面内容、香港特区面临的安全挑战和采取的应对措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语段主要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找出材料的基本信息点,如时间、事件、过程、结果等等,再按一定的逻辑把这些信息组 合成一-段话。本则材料时间是“2020 年 4 月 15 日 10 时”,事件是“香港开通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2020 网站”,过程是“此网站采取多种形式介绍涉及国家安全的多方面内容、香港特区面临的安全挑战和采取 的应对措施”。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 年 7 月 10 日中午 12 时 30 分,“新高考”生物考试结束,山东聊城一中考场外,一名考生从考场 跑出来,突然向班主任下跪表达感恩之情。据报道,这位下跪的学生很感谢班主任一直以来对他的照顾, “当时没有多想,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刚刚走出考场的考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向班主任下跪,这样的场 景确实挺惹眼,而这种表达感恩的方式也顿时引发了各大媒体的报道转载和人们的争议。有人点赞,有人 反对,有人虽赞同他的做法却觉得这种感恩方式不宜大力宣传提倡。 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在高考结束后会对平日对你照顾有加的老师在大庭广众之下以跪拜礼的方式表达感恩 吗?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跪拜恩师又何妨?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跪拜恩师又何妨》。7 月 10 日中午 12 时 30 分,“新高考”生物考试结 束,在聊城一中考场外,一名考生从考场跑出来,突然向班主任下跪表达感恩之情。这位考生说,他很感 谢班主任一直以来对他的照顾。对于这件事,有人反对,有人虽赞同他的做法却觉得这种感恩方式不宜大 力宣传提倡,而我认为,下跪是表达感恩的最高形式,跪拜恩师又何妨? 也许有人问我,你在高考结束后会对平日对你照顾有加的老师在大庭广众之下以跪拜礼的方式表达感 恩吗?我今天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也会以跪拜礼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其实,感恩这道考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一生去好好作答。人在长大中是在不停毕业的,从小学毕 业,从初中毕业,从高中毕业,从大学毕业,我们有没有想过,因为我们走的太快,来不及好好回想那些 美好瞬间、想想那些对我们好的老师?要知道,那些对你好的老师,虽然他们是不求世俗回报的,也不求 什么谢师宴,也不求什么立即回报。如果有来自学生的精神层面的正面回报,对他们继续无私全力的投身 工作,无疑是巨大精神鼓舞。 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讲,“跪拜谢师恩”这件事,诠释了师生融洽相处互相成就的真谛。如今师生关 系不再如古代“一朝拜师终身如父”。师生关系类似一种由职业属性自然带来的契约关系。做了老师,有 责任而且有约束的尽全力教书育人。而且社会越来越倾向于老师教的好、真心为学生好才更加值得被尊敬, 才上升到师恩层面。所以我们看到,山东考生出于对老师的感激,没有更好方式了,想起跪拜感恩老师。 这件事就启示了,师恩不全是由自然而然师生关系带来的,而是由敬业、奉献赋予的更深一层次的师生关 系。 跪拜礼是中国最隆重、最传统的礼节,古代手工艺相传徒弟一定要跪拜师父,这种形式本身就来自于 儒家传统文化。跪拜是传统文化师徒关系的一个承诺,弟子诚心诚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老师将毕生所学倾 心传授,这种承诺神圣而崇高,师生双方也都是自愿的。这位考生向恩师行跪拜大礼,正是这种良好师生 关系的体现。 下跪是表达感恩的形式中最隆重的一种,“师恩如山”,我认为再隆重的形式也不为过。跪拜恩师又 何妨呢?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所给材料交代了山东聊城一名高考考生向班主 任下跪表达感恩之情引发争议的事件,问“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在高考结束后会对平日对你照顾有加的老 师在大庭广众之下以跪拜礼的方式表达感恩吗?”,然后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对于感恩下跪事件,材料给出了三种观点:点赞、反对、虽赞同他的做法却觉得这种感恩方式不宜大力宣 传提倡。作答时,考生可以依据这三种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注意完成材料所给的任务。近年来,高考 作文命题越来越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紧扣时代脉搏,不回避时事热点, 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凸显了“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这道作文题目时代性很强,非常契合近年 来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 立意: 1.感恩下跪又何妨? 2.下跪感恩已是过去式; 3.我们提倡尊师,但是不提倡下跪尊师; 4.下跪是表达感恩的最高形式。 素材: 1.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 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 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 了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 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2.教师在以色列是一种无上光荣的职业,他们有尊师如敬上帝,把老师看得比父亲还重的古训。当年古罗 马人围剿耶路撒冷时,只许一个人逃生,犹太人宁愿自己死,也要推举老师逃生。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老师 在,教育就在,这个民族就能生存和发展。以色列也非常注重教育,它的教育财政预算是 7%,所占比率非 常高,但实际投入更高。因为世界各地的犹太基金,也在为以色列教育提供巨额资金。高度重视教育,让 以色列以弹丸之地,跻身科技强国之列,最近二十年更是以占全世界千分之一的人口,拿走了占全世界 5% 的诺贝尔奖。 3.十二岁时,鲁迅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书,此后一直对老师十分尊敬。后来他到外地读书,每当 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老师。1902 年,鲁迅出国留学,也经常写信向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 情况。1906 年,鲁迅从日本回绍兴结婚,只停留了短短的 4 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镜吾先生。 鲁迅去日本留学期间,曾在仙台学医,受到该校教授藤野先生的热情关怀。多年以后,鲁迅专门写了《藤 野先生》一文,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怀念。他写道:“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 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4.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回国后,曾回故乡金坛作学术报告。这天,人们发现华罗庚从进入会场开始,一直非 常恭敬的对待一位老人。原来这位老人是在华罗庚小时候的老师。在作报告之前,华罗庚对在场的人员专 门介绍了他的老师,并且向老先生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顿时,会场上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 5.1937 年 1 月 30 日,延安各界紧锣密鼓地为徐特立 60 大寿庆祝大会做准备。当时,正在商量抗日救国大 计的毛泽东,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老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祝寿信,并当晚派人送到了时在保安主持 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工作的徐特立。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 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祝寿信充分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更表达了中国共产党 领袖对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的最高褒奖。 结构层次: 《跪拜恩师又何妨?》是一篇优秀的发言稿,也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文章首先援引材料,并提出自己的 观点:下跪是表达感恩的最高形式,跪拜恩师又何妨?回答完材料的提问后,文章从人应该感恩、互相成 就的真谛、跪拜是承诺三个方面证明了自己的观点。论述中对所用材料的理解非常准确到位,条理清晰、 材料丰富,显示了作者的文化和思想的积淀。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 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 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然后提出论点(或观点),文 字简练。③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 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④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 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