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春走向高考高三人教历史一轮复习练习选修 梭伦改革与欧洲的宗教改革 巩固
选修1 第38讲巩固提升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 在雅典居民中,20万奴隶和3.2万外邦人是被剥夺政治、法律权利的;在16.8万雅典人中,假定成人居半,是8.4万人,其中妇女毫无权利,所剩全权公民男子就只有4.2万人了。其中,第三级公民占2.5万人,第四级占1.6万人,第一、二级大奴隶主和大所有者公民就不过1 000人而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的信息,简析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的主要目的和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二的信息,简析雅典权利分配的特点和财产等级制的实质。 [解析]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的目的、特点、实质和影响。第(1)问,回答时注意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抓住材料中“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和“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梭伦改革的目的和影响。第(2)问,依据材料二可知,奴隶、外邦人、未成年人和妇女都没有公民权,只有极少数“大奴隶主和大所有者”享有充分的公民权,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只是极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下层公民不能享受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答案] (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利。影响:打破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下层平民也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基础。 (2)特点:雅典民主政治中,真正掌握权力的是极少数男性上层公民。 实质:富有的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2.(2015·临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梭伦制定的四个财产等级及其权利的分配 500麦斗级:拥有年产500麦斗(1麦斗约合52公升多)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官职的资格。 骑士级: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麦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官职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拥有两头耕牛,其财产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麦斗农产品。享有除执政官以外的各级官职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日佣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麦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请回答: (1)雅典公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的依据是什么?与凭血缘建立的等级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对雅典的哪一个阶层最有利? (2)财产等级制度能给雅典公民带来真正的平等吗?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及其影响。(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是财产的多寡;进步性是打破了贵族靠血缘门第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改革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最有利。(2)考查梭伦改革的局限性,依据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 (1)财产的多寡。 进步性:打破了贵族靠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 阶层: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最有利。 (2)不能。因为按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的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有的权利越多,这是一种有条件的平等,而不是公民的普遍平等。 3.(2014·包头一中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 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一“ 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可知,结婚需要登记。从材料二“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可知需家长同意。“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可知婚礼公开、需证婚人。第(2)问,从材料一和二可知,原来只要“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就构成正式婚姻”,即教会主导;改革后,需家长同意和政府登记,即世俗力量主导。回答其积极影响,可主要从削弱教会势力、解放人们的思想等方面作答。 [答案] (1)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三点即可) (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以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 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言之有理,三点即可) 4.(2015·莆田八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第二是任何人都有自愿替被害人要求赔偿的自由,第三是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这一点据说是群众力量的主要基础,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了。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二 诚然,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使富有的自由民和贫苦的自由民都不致各走极端,是古典思想家们的政治信条。因此,他们对“贫富有所协调”的理论构想,并非为了最终消灭穷人或富户,而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 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维护了“人民”的哪些权利?这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一突出特点? (2)为“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梭伦采取了哪些经济措施? (3)通过梭伦改革,其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是否达成,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解析]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及其影响。(1)本题考查的是梭伦改革的措施,梭伦改革废除了债务奴隶制,颁布解负令等,还给人们土地,保障了人民的人身自由。雅典民主的特点根据所学很容易知道是人民主权和直接民主等。(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梭伦改革内容的识记能力。回答问题要注意“防止极贫极富”等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梭伦在经济方面通过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等措施来“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有两种答案:第一种通过梭伦改革达成了社会力量的“平衡”,其理由是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既赋予了平民以参政机会,又保留了贵族的既得权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成了社会平衡。第二种通过梭伦改革没有达成了社会力量的“平衡”,其理由是以财产等级取代血缘等级,仍然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未能实现真正的平衡。 [答案] (1)权利:人身自由、财产安全、法律维权; 特点:人民主权、直接民主。 (2)措施: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鼓励发展工商业。 (3)是。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贵族政体的权力分配原则,既赋予了平民以参政机会,又保留了贵族的既得权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成了社会平衡。 否。以财产等级取代血缘等级,仍然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未能实现真正的平衡。 (以上两种观点,任答其一即可。) 5.(2014·山东仿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这一切都为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16世纪20年代,马丁·路德在德国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全德;在瑞士,加尔文的改革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新教的影响……到16世纪中叶,新教的三个主要教派,即马丁·路德创立的路德宗、加尔文创立的归正宗和作为英格兰国教的安立甘宗,都已在欧洲出现。……新教虽然有很多派别,但在教义方面有三个共同原则,即因信称义、信徒人人都可成为祭司和《圣经》具有最高权威,这三大原则和天主教是针锋相对的。 ——《鳌江论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因信称义”与天主教的“针锋相对”的不同之处,并指出这一思想的进步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宗教改革。第(1)问,材料主要从政治上“神圣罗马帝国和罗马教廷的力量大大削弱”,思想文化上“经院主义神学日渐衰落,文艺复兴唤起的理性主义和批评精神在知识分子中迅速传播,产生巨大影响”两方面阐述了宗教改革的背景,概括即可。第(2)问,天主教强调因行称义,人得救要靠教皇和教会,而因信称义,则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作用;“进步意义”主要是动摇天主教会的地位,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等方面。 [答案] (1)新兴的民族国家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 (2)不同之处:天主教宣扬因行称义,依靠以教皇为首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才能得救;而新教宣扬因信称义,主张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意义: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起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6.(2014·嘉峪关一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学三合法》: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三合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 《贡举法》:王安石认为“欲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改革贡举法,废明经、存进士,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颁新贡举制,废明经,专以进士一科取士。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 材料二 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萨克森学制计划》以法律的形式要求萨克森地区实施世俗办学,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所涉改革发生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分析宋代教育与宗教改革后德国教育的异同。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变法的原因。解答时要结合材料首先确定是两次变法,然后再联系所学回答原因。如从材料一“王安石认为……”的提示可知是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材料二“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的提示可知是西欧的宗教改革。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两次改革的异同。分析时要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首先归纳材料的内容,然后加以比较,找出异同。如从材料“希望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熙宁三年(1070年)三月,进士殿试罢诗、赋、论三题而改试时务策。……另设‘明法科’,考察律令和断案。”及所学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特点。从材料“……宗教改革以后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各个封建邦国……颁布强迫教育法令……强迫义务教育阶段。《萨克森学制计划》也称为萨克森法令(the Saxon Code),由梅兰克顿执笔、路德修订,是16世纪第一部学校法。……为国家和教会培养具有新教信仰、具有良好德行的人才。”及所学知识归纳宗教改革的特点。 [答案] (1)材料一王安石变法,北宋统治面临危机;材料二宗教改革,天主教会的特权地位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同:用教育来推动改革;重视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政府办学。 异:中国:以培养官员为目的;教育与科举、选官相联系,功利性强; 德国:重视儿童教育;强迫教育;教育立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