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备战2020年高考地理之必刷考点汇编(5年真题版)
专题04 地表形态的塑造 目录 考点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 (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1 (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8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3 考点2 山地的形成 18 考点3 河流地貌的发育 19 考点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选择题 (2018·江苏卷)图3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5~6题。 5.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6.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5.A 6.A 【解析】5.根据等高线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项正确。6.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端三个地层,故A正确。 (2018·北京卷)图2为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C 【解析】 (2018·新课标Ⅲ卷)贝加尔湖(图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第6题。 6.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答案】6.A 【解析】 (2017•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3题。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答案】B (2016•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答案】9、A 10、A 【解析】 (2016•浙江卷)下图为某河谷地址、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完成第5、6题。 5. 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向斜 东侧大 B. 背斜 东侧小 C. 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6. 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宜开采。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 B. 乙 C. 丙 D.丁 【答案】5.C 6.B 【解析】 (2015年福建卷)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答案】A 【解析】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故选:A. (2015年江苏卷)图3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5~7题。 图3 6.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答案】C 【解析】甲地为湄公河三角洲,由流水堆积而成。 (2015年山东卷)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表1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11-12题。 11、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 )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1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答案】】1. D 2. C 【解析】1. 根据观测C地层选取观测点的坐标可知,C地层应当是西北-东南向倾斜的;再结合D、S地层选取观测点的坐标,可知D和S地层也是西北-东南向倾斜的;因此该考查路线应当是西北-东南向,因为考查路线与构造线垂直,故该区域总体构造线的方向为东北-西南向。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 根据材料可知,三个地层由新到老依次为C-D-S,则选项中A项和B项并没有表示出新老关系,D项为向斜,S地层应为最新的地层;C项为背斜,地层新老排列符合C-D-S,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15年上海卷)(七)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 15. 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A.山脊 B. 陡崖 C. 断块山脉 D. 峡谷 16. 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 崩塌堆积物 ② 突出小基岩 ③ 河中的沙洲 ④ 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D 2. A 【解析】 1. 两条400米等高线内侧多锯齿状,说明400米等高线处为陡崖,陡崖之间的区域地势较低,为峡谷地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 沙洲和山丘的等高线一般呈闭合状,且沙洲走向多与河岸线平行。图中310米等高线并不闭合,且部分和400米等高线重合,表明灰色区域地形坡度较大,很可能为悬崖上的崩塌堆积物或者突出于悬崖的小岩基,故本题应选择①②,正确答案为A。 综合题 (2019全国卷1)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图6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2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2分);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分)。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2分);补给大于蒸发(2分);受冰雪融水补给(2分)。 (3)地处内陆,蒸发强烈,蒸发大于补给,导致盐度升高(2分);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2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2分)。 (4)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4分)。 【解析】 (1)山脉隆起隔绝了里海与外界水体联系,使其成为内陆湖;山脉隔绝与海洋水体交换,湖泊补给水源主要来自河流水与大气降水,使得里海面积减小;山脉阻挡作用使水汽难以深入,使得汇入里海的水量减少,蒸发量加剧,逐步转变为内陆湖。 (2)里海北部大陆冰川消融使得冰川水进入里海;冰期气候转暖初期该地气温较低,蒸发较弱,补给大于蒸发,湖水含盐量小。 (3)里海为淡水湖期间,其主要补给水源为冰川融水;里海为咸水湖期间,其主要补给水源为河流水与大气降水。里海为内陆湖,入湖河流携带矿物质较多,导致湖水盐度升高;该湖成为内陆湖,难以与外界进行水体交换,盐度较高;且气候进一步转暖,蒸发强烈,导致盐度不断升高。 (4)要使黑海、地中海演变为湖泊,需要隔绝其与海洋的联系。黑海、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板块相向运动,直布罗陀海峡与土耳其海峡较早消失,使其与外界水体分离,演变为湖泊。 (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9全国卷2)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1题。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答案】9. B 10. C 【解析】 9.B项,山前平原属于洪(冲)积平原,主要由流水沉积作用塑造。故B项正确。 A项,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故A项错误。 C项,冰川作用主要表现为“U”型谷、冰斗、角峰等。故C项错误。 D项,风力作用主要分为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表现为风蚀地貌、沙丘等。故D项错误。 10. C项,山前平原主要由泥沙等冲积物构成。由于该平原大多处于半干旱区,河流断流时,风力会吹蚀、搬运地表沉积物,导致洼地逐渐增多增大。故C项正确。 A项、D项,地面沉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冻融塌陷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它们对于地表的塑造作用不会只在河流断流之后才显现出来。故A项、D项均错误。 B项,该地为冲积平原,河流断流后,流水侵蚀作用大大削弱。如果洼地的形成是由于流水侵蚀,那么河流断流后洼地应减少、缩小。故B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17•新课标Ⅱ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图3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9.C 10.B 11.B 【解析】 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 。故选B。 11.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以砾石为主的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故选B。 (2016•海南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9~20题。 19.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 东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西南坡 20. 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 温带荒漠带 B. 温带草原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19.D 20.C 【解析】 (2016•江苏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图1 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 题。 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 ② C.③ D.⑤ 2.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 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 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 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1.D 2.C 【解析】 1.江南丘陵地形属于丘陵地形,从图中可以①地形崎岖,相对高度很大,属于山地地形;②远处有石林,在我国有名的属桂林山水,属于喀斯特地貌; ③ 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在我国以黄土高原流水作用最突出; ④地形有一定的起伏,但是相对高度不是很大,属于丘陵地形。D正确。 2. ③沟谷发育比较好的地形,属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早期是风从西北地区吹来的尘埃沉积而形成的高原,后来的沟谷主要是植被受到破坏,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 (2016•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 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 由西向东倾斜 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 由北向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答案】1.C 2.A 【解析】 (2016•北京卷) 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理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8分) 3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31. 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2分)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少,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2分)。 32. 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高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2分)。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分) 33. 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2分)。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任答一点即可,2分)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2分) 【解析】 31. 黄土塬是指顶面平坦宽阔,面积较大的平坦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台地;黄土茆是彼此孤立的穹状丘陵,被黄土覆盖变成浑圆的黄土丘;黃土梁是原长梁状低山、丘陵,覆盖黄土后成为的缓坡的长岗状黄土丘陵。读图易知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黄土高原基本地貌的形成与其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相关。疏松的黄土受暴雨的侵蚀形成冲沟,先形成黄土塬;后在流水的持久作用下进一步形成黄土梁,黄土梁受沟壑的切割作用,破碎演变为黄土峁。描述清楚驱动因素和动态演变过程即可。 32. 分析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首先需要把握黄土地貌演变的实质。联系所学可知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就是黄土高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进而考虑这一演变带来的影响。首先,这势必会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其次,破碎的地表会使得耕种条件变差;此外,原有地表植被被破坏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壤贫瘠化。 33. 黄土高原地貌演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会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和水土流失加剧。用推土机平整土地可以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增加耕地面积,降低地表破碎程度,有利于具体的农业生产(如机械化操作、农田灌溉等);但同时此措施也会破坏黄土高原原有地表耕作层,使土壤松化,加剧水土流失。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018·海南卷)图4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4~15题。 14.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15.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答案】14.D 15.C 【解析】 (2017•江苏卷)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答案】5.B 6.B 【解析】 (2016•江苏卷)图10 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 题。 21.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 ②指搬运作用 C. ③指成岩作用 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2. 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 A. 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 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 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 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答案】21.AD 22.AC 【解析】 (2016•北京卷)图3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第4题。 图3 4.平顶海山( ) A.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 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答案】4.D 【解析】仔细读图,此山地是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随岩石圈下降,山地顶部没入水下,受外力作用而慢慢形成平顶火山。答案选D。 (2015年浙江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5、6题。 5.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6.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 ) A.石灰岩 砂岩 B.花岗岩 流纹岩 C.大理岩 石英岩 D.安山岩 玄武岩 【答案】5. C 6. A 【解析】 5. 读图可知,甲为向斜山,是由于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经长期侵蚀后反而可能成为山岭;乙为背斜谷,这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容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6. “飞来峰”意为外来岩块,常见老岩层覆盖在新岩层上,通常是老岩层自远处推移而来,上覆于相对停留在原地不动的原地岩块之上,当老岩层遭受强烈剥蚀,周围地区露出原来的新岩层,而残留的一部分老岩层孤零零地盖在新岩层上。读图可知,该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 A项,石灰岩和砂岩为沉积岩,故A项正确。 B项,花岗岩和流纹岩为岩浆岩,故B项错误。 C项,大理岩和石英岩为变质岩,故C项错误。 D项,安山岩和玄武岩为岩浆岩,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015年上海卷)(六)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13. 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 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 在地表形成 ④ 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4. 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答案】13. D 14. D 【解析】1. 根据岩浆作用方式的不同,岩浆岩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喷出岩形成时,岩浆喷出地表,冷却较快,矿物来不及充分结晶,矿物颗粒较细,多气孔构造,形成于地表;侵入岩形成时,岩浆侵入地壳,冷却较慢,矿物充分结晶,矿物颗粒较大,无气孔构造,形成于地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 生产优质砚台的石料一般岩性致密,坚硬耐磨,且砚瓦山的岩石呈薄板状,很可能为变质岩中的板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15年上海卷)(五)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11. 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版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 A.地震和火山 B. 火山和断裂 C. 地震和断裂 D. 火山和褶皱 12. 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 ① 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② 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 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④ 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 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同时由于地壳不稳定容易引起地震。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挤压碰撞易形成地震、断裂及褶皱。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 由题意可知,部分古老的海洋板块变为了陆地,则当我们在陆地上发现海洋板块的特征即可认为是海洋板块抬升的证据。 ②项,沉积岩又称水成岩,其形成受水流影响大,当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时,可以推断这里曾是大片水域。故②项正确。 ④项,当在古老大陆地壳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时,说明曾经有海洋生物在当地生存,可以判断这里曾是海洋。故④项正确。 ①项、③项,沉积岩不能转化为岩浆岩,沉积岩转化为变质岩经历了变质作用,与古海洋板块的存在无关。故①项、③项均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应选择②④,正确答案为C。 考点2 山地的形成 (2016•上海卷)(五)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9.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10.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 A.黑色玄武岩 B.灰色石灰岩 C.褐色沉积砂岩 D.肉红色花岗岩 【答案】9、A 10、A 【解析】 (2015年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5.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答案】C 【解析】一般板块的生长边界形成海岭、裂谷等,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相互挤压形成高原、山脉、岛链、海沟等。安第斯山脉纵贯南美洲大陆西海岸,这是由于其位于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属于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在大陆板块边缘就形成了高大的安第斯山脉,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3 河流地貌的发育 选择题 (2018·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依据图3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答案】3.D 4.A 【解析】 (2018·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 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6.A 7.A 8.D 【解析】 8.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2016•新课标Ⅰ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 8.B 9.D 【解析】 (2015年北京卷)图2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5题。 图2 4.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5.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答案】4.C 5.D 【解析】 4.由图可知,甲为花岗岩,不会发育喀斯特地貌;乙地低平,而泥石流发生在山区;丙村位于冲积扇边缘,沉积作用显著,土层厚,丁村位于冲积扇顶部,土层薄;图中所示丁村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深,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5.通过山地及地表水流向可以判断,该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山前平原受外力沉积作用明显;洪积扇面积取决于地形、岩石性质、植被覆盖率;渠水不宜下渗,主要通过蒸发、径流等环节参与水循环。 综合题 (2019年全国卷3)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6分)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8分)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8分) 【答案】 1.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3分);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3分)。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2分)。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3分);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3分)。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4分);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4分)。 【解析】 1. 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相互关系与河流的特征和内力作用与地貌的相关知识。 (1)河流两岸受地壳抬升影响,河流下切严重;且河流两岸岩性单一,受流水侵蚀程度相同,从而导致河岸直立。 (2)读图分析可知,4-6月河水深度增加。主要是由于4-6月气温不断升高,融雪补给增加,流量持续增长,河流水位上升;而此时河流以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8月,该河流主要以雨水补给为主;该区域多暴雨,流水对坡面的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而暴雨过后,河流水位下降,因此河流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