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二)‎ 文科综合测试历史部分 ‎1.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后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 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 B. 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 C. 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D. 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均以古代选贤为榜样,反映其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治理社会、与国家的方案,故B项正确;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并未改造古代历史,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完善的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排除C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排除D项。故选B。‎ ‎2.《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年间曾两次调江苏、浙江一带的粮食赈济河南等地。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江南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B. 南北经济呈现互补趋势 C. 长途贸易获得长足发展 D.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曾两次调江苏、浙江一带的粮食赈济河南等地”来看,江南一带的农业有一定发展,有富余粮食供政府调拨到其他地方,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互补”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贸易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在南宋时期完成,排除D项。‎ ‎3.宋朝的军队分为三级,最高为禁军、次为厢兵、再次为乡兵。上一级队伍经常下一级的优秀人员而将不合格人员淘汰给下一级。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削弱地方整体实力斗小 B. 整顿全国军队编制 C. 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C ‎【解析】‎ - 12 -‎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军队的三级军队编制实质上反映了北宋“守内虚外,强干弱枝”思想,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削弱地方整体实力最终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排除A项;整顿全国军队编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排除B项;宋代三级军队编制削弱地方军队战斗力,排除D项。故选C。‎ ‎4.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改编《白蛇传》时,不仅将唐宋传奇中恐怖的神怪故事变为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许仙的身份也由官宦之子变成了“生药铺”主管。市井小民成为新文学的主角,这在明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上述变化反映了明代 A. 重农轻商观念根本改变 B. 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了传统伦理 C.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D. 工商业发展出现新兴社会群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朝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反对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价值观也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A项中的“根本”说法绝对,排除;传统伦理受到冲击,但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的变化,排除C项。‎ ‎5.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常与“养生”相连。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A. “卫生”被纳入到地方行政管理 B. 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 C. 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彻底消除 D. 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晚清时期政府仿造近代先进国家“卫生”行政化建立近代“卫生”机构,不再同于传统“卫生”概念,反映了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认同,B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卫生”纳入地方行政,排除A项;“彻底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仅反映政府推动“卫生”事业的近代化,并不能反映卫生服务普及化,排除D项。故选B。‎ ‎6.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所作的民族主义演讲中,特别褒扬《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指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全”。这反映了孙中山 A. 关注治国理念的本土化 B. 阶级立场发生根本转变 C. 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 主张复兴传统道德文化 ‎【答案】D - 12 -‎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孙中山赋予其民族主义以传统政治道德内涵,反映其主张复兴传统道德文化以丰富近代民族主义,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民族主义观念,并非治国理念,排除A项;孙中山阶级立场并未改变,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对孙中山民族主义内涵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 ‎7.1940年6月开始,受德国在欧洲战场胜利的影响,日本相继攻占宜昌、轰炸重庆、切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要道,企图逼迫中国投降。在这一背景下 A.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坚定了国人抗战信心 B. 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武汉会战以保护西南后方 C. 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以获取更多国际援助 D. 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破袭战打击日本嚣张气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节节胜利,欧洲战局刺激了日本迅速压服中国以利下一步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欲望,日本全面加强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军事进攻和政治诱降,中共中央在1940年发表《中共中央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决定把酝酿成熟的破袭正太路设想付诸实施,出击敌后交通线,给敌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粉碎日本的企图,以利全国局势好转,D项正确;《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排除A项;武汉会战发生于1938年6月至1938年10月,排除B项;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于1942年,排除C项。故选D。‎ ‎8.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在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出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调动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这次大会 A. 完成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 B. 推动了高考制度的恢复 C. 有利于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D. 响应了科教兴国的号召 ‎【答案】C ‎【解析】‎ - 12 -‎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全国科学大会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解放思想,全国科学大会是改革的先声,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为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有利于重新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国家工作重心转移,C项正确;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拨乱反正全面展开的标志,排除A项;高考制度的恢复于1977年,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排除D项。故选C。‎ ‎9.在古代雅典城邦,官员在上任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卸任亦或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依法审理。这反映出了古代雅典 A. 司法审判中程序民主 B. 全体公民参与政治 C. 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 D. 法律服从民众意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雅典城邦官员就职及任职期间均受到雅典民主机构的审查监督,体现了雅典公民主权的执政理念,C项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司法审判程序的民主性,排除A项;题干信息并未说明雅典全体公民皆可任职官员,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法律管理,排除D项。故选C。‎ ‎10.如图是德国牧师、制图师马丁·瓦尔德泽米勒于1507年绘制的地球仪月形图,采用木板印刷出版;与此同时出版了《宇宙志导论》,教学生如何使用世界地图,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上述信息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人和世界被发现 B. 新教的广泛传播 C. 自然科学的兴起 D. 三角贸易的繁盛 ‎【答案】A ‎【解析】‎ - 12 -‎ ‎【详解】根据题干“马丁·瓦尔德泽米勒于1507年绘制的地球仪月形图……非洲、美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德国牧师并未使用传统宗教地图反映天主教权威受到冲击,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地球仪月形图非洲及美洲等信息反映了新航路开辟过程中1492年哥伦布最早发现美洲大陆及1487年,迪亚士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洋好望角的史实,两者反映了人与世界的被发现,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宗教改革中新教的传播,排除B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于天文学领域,排除C项;三角贸易中并不包括亚洲,排除D项。故选A。‎ ‎11.下表可以用来说明1870年和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 农奴制存在阻碍俄国经济发展 C. 英国丧失了贸易的优势地位 D. 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减少,而美国、德国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上升,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发展趋势,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初步形成,A项错误;俄国于1861年已经进行改革,废除了俄国农奴制,B项错误;英国在这时期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虽然减少,但依然占主导地位,没有丧失贸易优势地位,C项错误。‎ ‎12.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新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纲领,强调“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三原则,以现实主义立场重新界定了美国与盟国的关系,突出了外交在实现国家利益目标中的作用。这表明当时美国 A. 外交战略发生根本变化 B. 力图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 C. 放弃与苏联的争霸斗争 D. 经济陷入了“滞胀”状态 ‎【答案】B ‎【解析】‎ - 12 -‎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尼克松上台后美国面临诸多问题:经济上美国出现“滞胀危机”,军事上陷入越战,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与欧日盟国的关系矛盾重重,中美关系依旧紧张,故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中提出三原则,即建立伙伴关系,继续保持军事实力,同共产党国家谈判分歧,B项符合题意;美国意图称霸全球的外交战略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A项;美国并未放弃与苏联进行争霸,排除C项;经济陷入了“滞胀”状态仅是美国所面临问题的一方面,排除D项。故选B。‎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裁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二 台湾大规模种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纪上半期。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在台湾南部实行贷款、货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台湾成为荷属东印度公司产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为追求经济利益,台湾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台湾制糖业的兴起。清代后期,台糖是台湾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势。受其影响,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 ‎——摘编自《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台湾地区制糖业迅速发展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制糖业衰落的启示。‎ - 12 -‎ ‎【答案】(1)制糖业历史悠久;制糖原料以甘蔗为主,分布于东南地区;注重与国外技术交流,制糖技术不断创新;农书中注重对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糖品由奢侈品逐步变为日用品,消费逐渐平民化。‎ ‎(2)优越的自然条件,甘蔗广泛种植;大陆移民提供了劳动力;当时统治者政策的推动(荷兰和郑成功时期);两岸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台湾制糖技术进步;台糖外销,经济利益的驱动。‎ ‎(3)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技术革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制糖业历史悠久且制糖原料以甘蔗为主,主要分布于东南地区;根据材料一“《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得出古代中国注重与国外技术交流;根据材料一“《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裁技术”得出古代农书中注重对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根据材料一“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得出糖品由奢侈品逐步变为日用品,消费逐渐平民化。‎ ‎(2)原因根据材料二“无数贫民流亡至台……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追求经济利益……”从台湾自然条件优势、劳动力输入、统治者重视、技术进步及利益驱动进行分析阐述。‎ ‎(3)根据材料三“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古巴、爪哇等地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环境从政治环境、技术革新、区域经济合作进行分析阐述。‎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过去的20世纪,人类社会发生了很多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在征求了部分学者专家意见后,新华社评出了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大事件。‎ - 12 -‎ 从材料中提取2条或2条以上信息,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阐述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特征:社会主义运动曲折中前进。‎ ‎20世纪上半期,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和改革的卓有成效的继续,它使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苏联模式失败,社会主义运动出现挫折。‎ 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国家在总结自身发展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示例二:特征: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 ‎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重大革命,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物理学本身和人类思维产生深远影响。二战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后来因特网的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兴起的标志之一.它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人类不断探索自然,推动着科技进步,也改变了人类自身。(盲之有理即可)‎ 示例三:特征:两次世界大战极大改变了世界格局,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西欧遭到重创,欧洲相对衰落。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1939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进一步衰落,世界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亚非拉掀起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崩溃: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二战也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战争的危险,我们应当防止战争,维护和平。‎ ‎【解析】‎ - 12 -‎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中提取2条或2条以上信息,任选一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阐述20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材料体现了在过去的20世纪,影响人类社会的重大事件,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的角度,结合相关大事件史实分析回答;也可以选择科技革命推动人类社会迅速发展的角度,结合科技在推动人类社会生活方面影响的角度分析回答。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5.材料 中国古代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年号纪年,一直沿用到清末的“宣统”。革命党人深谙纪年在革新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极力推广纪年的革新。民国建立,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公历。同时规定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为起始的纪年方法,与公元纪年法并行。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在议决使用阳历的问题时,便是遵从“以崇正朔,而便日用”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编订历书的四条规定:“一、由政府于阴历十二月前制定历书,颁发各省;二、新旧二历并存;三、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四、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纪年符号易改,然而民众的习俗却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校正”。1913年《大公报》记载了阴历新年与阳历新年的不同景象:“官厅贺喜,街市悬旗,此新新年之气象。千家爆竹,万户桃符,此旧新年之景色也。”有人就调侃此种官民各自过年的状况:“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民初的“纪年“变革与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纪年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民国初年的纪年变革。‎ ‎【答案】(1)特点:政府推行,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凸显政治权威);受西方影响,体现出中西时间的碰撞与交融;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 ‎(2)评价:构建了新的纪年体系;适应了政治革新的需要;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与民众风俗和日常生活不符,受到民众的抵制;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艰难与复杂性。‎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革命党人深谙纪年在革新政治中重要作用……遵从‘以崇正朔,而便日用’的基本原则”得出民国初年的纪年改革体现了政府推行,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特点;根据材料“新旧二历并存;三、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得出民国纪年改革受西方影响,体现出中西时间的碰撞与交融,同时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 - 12 -‎ ‎(2)综合上述材料可从构建新的纪年体系、适应了政治革新的需要、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等积极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根据材料“纪年符号易改,然而民众的习俗却并不是……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可知,纪年改革与民众风俗和日常生活不符,受到民众的抵制,体现了社会变革的艰难与复杂性。‎ ‎16.材料 战争观是指人们对战争问题总的看法。20世纪初,西方社会主流的现实主义战争观:把战争看作一种政治工具,与道德无关,也无所谓正义与否。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战争给各国经济带来的巨大破坏以及庞大的人力、物力损失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被战争残酷现实震惊了的精英开始反省自己对战争的认识。在此背景下,理想主义战争观产生,即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极力希望能避免战争。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理想主义战争观彻底破产。二战期间,特别是在了解了法西斯的疯狂侵略以及种族灭绝的非人道做法后,有识之士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以往对战争的认识。反法西斯的现实需要催生了战后国际战争观的转向,衍生出正义战争观,将战争划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推动三种战争观演变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战争观演变过程中得出的认识。‎ ‎【答案】(1)因素:政治的需要;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性和残酷性;有识之士的反思;经济大萧条引发的国际环境的动荡等。‎ ‎(2)启示:人类对于战争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战争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战争观的演变与战争形态变化密切相关;人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珍视和平,理性认识战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20世纪初……把战争看作一种政治工具,与道德无关……”得出政治需要的推动;根据材料“第一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理想主义战争观产生……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得出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经济大萧条影响战争观的变化;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理想主义战争观彻底破产……衍生出正义战争观……将战争划分为正义的和非正义的” 得出人们对战破坏性的反思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性和残酷性使们厌恶战争。‎ ‎(2)综合上述材料,启示可从人类认识战争的不断深入、战争时代性、战争形态变化影响战争观念、人类认识的滞后性及对战争的理性认识进行阐述。‎ ‎17.材料 ‎ - 12 -‎ ‎ 张仲景(约公元150—约219年),名机,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他自幼嗜好医学,少年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东汉末年,南阳一带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张仲景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博采众方,并结合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写成《伤寒杂病论》。该书序中写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伤寒杂病论》经晋王叔和整理,析为《伤寒论》与《金匱要略》两部。自宋至今,注解、阐述、发挥其书者数百家。历代医家推崇张仲景为医圣,其理论、经验、医方等,至今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甚至被奉为医学经典。‎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仲景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答案】(1)东汉末年疫病流行;继承前代中医学成果;长期从事医学研究;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 ‎(2)张仲景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医学理论和经验对后世仍发挥作用。‎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东汉末年,南阳一带伤寒流行”得出东汉末年疫病流行对张仲景的影响;根据材料“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书,博采众方,并结合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得出张仲景通过继承前代中医学成果,长期从事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经验撰写《伤寒杂病论》。‎ ‎(2)根据材料“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理、法、方药齐备,使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法则趋于完善……至今仍是治疗传染病、内科杂病的准绳,甚至被奉为医学经典”可从张仲景从医品质、《伤寒杂病论》在中医临床医学地位、张仲景医学理论和经验对后世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阐述。‎ ‎ ‎ - 12 -‎ - 1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