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南等新高考地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备考金卷语文(B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海南等新高考地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备考金卷语文(B卷) Word版含答案

(新高考)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金卷 语 文(B)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 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 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 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 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 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 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 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 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 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 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 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 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 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 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 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 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 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 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 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 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 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 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 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 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 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 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 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 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 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 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 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 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 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 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 (摘编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材料三: “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 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经历经济转型、社会与文化变迁之后,乡村社会中诸多微观结构与行动 都可能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的变化。然而,村落共同体的地 方性以及共同体的整体性特征依然留存。 在村落共同体中,村民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熟悉的关系并非指具体的两个个体间的交往情况 和熟知程度,而是指村落社会关系是相互熟知的。熟悉的社会是一种信息非常对称的社会,也是一 种信息透明的社会。信息对称指的是自我与他人是知根知底的、相互能达成默契的。不论两个村民 个体之间是否有直接的交往和互动,也不论一个人对其他个体具体情况的熟知程度如何,人们都能 达到相互熟知或知根知底,因为村落共同体本身就是一个信息透明的社会。在一个固定的场域里, 个人及其社会关系的信息其实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人们的行动信息也容易被村里人所知晓,并不一 定需要专门的努力就能达到。 熟悉关系仍代表着乡村社会的一种特质,因为这是与城市社会关系有着本质区别的。尽管在城 镇化扩张和乡村劳动力流动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熟悉关系也处于变迁之中,但在村落生活共同体依 然存续的情况下,基于地缘和血缘而形成的熟悉社会关系的特征也就继续留存。 (摘编自陆益龙《后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乡土社会里,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谋生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 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固守乡土。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乡村之间的彼此关系的孤立与 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村社会的农民,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而现在受到外部条件变 化影响,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 D.“熟悉的社会”是指个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在村落共同体中信息对 称,村民个体之间知根知底、能够达成默契。 2.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 人际交往原则是有区别的。 B.乡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 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 C.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知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 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 D.材料二认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与材 料一的一些说法相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B.“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乌鸦反哺,羔羊跪乳。” D.“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社会需要做出哪些改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34 个鸡蛋 玉如意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 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 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 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 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 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 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 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 T 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 间,我心疼了。我不到 23 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 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 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 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 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 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 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 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 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 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 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 32 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 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 话……结果 32 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 34 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 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 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 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 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 20 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 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了她心思细密的特点,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 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小说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在她收到第 34 个鸡蛋的那天”,谜底揭开,孩子们的行为感 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D.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 20 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给 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李暖暖后来的性格发展 奠定了基调。 B. 小说采用了有限视角,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李暖暖的故事,使事件真实可信,拉近了小说 和读者的距离。 C.小说巧用插叙,补充情节,“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这一部分,交代了李暖暖决心支 教到底的原因。 D.小说以小见大,现实性强。主要扣住当前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也涉及父母对孩子 如何教育的问题。 8.小说第 5 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高祖生于长安,袭封唐公。大业中,炀帝征辽东,遣高祖督运粮于怀远镇。杨玄感将反,其兄 弟从征辽者皆逃归,高祖..先觉以闻。炀帝遽班师,以高祖为弘化留守,以御玄感,诏关右..诸郡兵皆 受高祖节度。是时,隋政荒,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 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 酒纳赂以自晦。 十一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击龙门贼母端儿,又击绛州贼柴保昌,降其众数万人。突厥..犯 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隋兵少,不敌。高祖选精骑二千为游军,居处饮食随水草如突厥, 而射猎驰骋示以闲暇,别选善射者伏为奇兵。虏见高祖,疑不敢战,高祖乘而击之,突厥败走。 十三年,拜太原留守,击高阳历山飞贼甄翟儿于西河,破之。是时,炀帝南游江都,天下盗起。 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 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高祖过 寂饮酒,酒甜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 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 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 是时,刘武周起马邑,林士弘起豫章,刘元进起晋安,皆称皇帝;硃粲起南阳,号楚帝;李子 通起海陵,号楚王;邵江海据岐州,号新平王;薛举起金城,号西秦霸王;王德仁起邺,号太公; 左才相起齐郡,号博山公。而刘武周攻汾阳宫,高祖乃集将吏告曰:“今吾为留守,而贼据离宫, 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将吏皆曰:“国家之利可专者,公 也。”高祖曰:“善。”乃募兵,旬日间得众一万。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见兵大 集,疑有变,谋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高祖觉之,乃阴为备。 五月甲子,高祖及威、君雅视事,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威、君雅反,即坐上执之。丙寅,突厥 犯边,高祖令军中曰:“人告威、君雅召突厥,今其果然。”遂杀之以起兵。 (节选自《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B.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C.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D.世民因亦入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文中指唐朝开国皇帝李渊。 B.关右,古人以西为右;关右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C.突厥,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一个重 要的游牧民族。 D.领,兼任,以职位较高的官员兼理较低的职务。“判”“摄”“荫补”也有兼任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高祖敏锐警觉。他事先觉察到杨玄感要谋反,就把这一消息禀报隋炀帝,使得隋炀帝采取了防备 措施;后来又觉察到王威、高君雅对自己图谋不轨,巧妙地除掉了这两人。 B.高祖能征善战。他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击败了贼寇母端儿,又降服了绛州贼寇柴保昌部下数万 人,还攻破了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 C.高祖足智多谋。隋军兵少,不能有效抵御来犯敌人,他挑选精锐骑兵作为流动部队,射箭捕猎以 示兵力悠闲有余,使敌人疑惑不敢交战,趁机大败突厥军。 D.高祖处事严谨。他的儿子李世民与他的下属裴寂起谋划,劝他起兵反隋,高祖虽然答应,但并未 马上采取行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2)纵贼不诛,罪当死。然出兵必待报,今江都隔远,后期奈何? 14.高祖得到隋炀帝的赦免后“其事遂已”,为什么他后来还是起兵发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5-16 题。 雨过偶书【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069 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请 罢相,出知江宁府。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冲洗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B.“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 C.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 D.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人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16.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归程的轻松愉悦,心灵得到了极 大的释放。 (2)《滕王阁序》中写洪州尽是名门望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杜甫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 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 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 ① )。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 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 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 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 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他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 的花木,春天一到, ,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也花团锦簇、蝶舞莺歌, 充满无限生机。( ② ),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 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 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 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 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 系。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磊磊 悬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 B.赫赫 匡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 C.磊磊 匡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 D.赫赫 悬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 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B.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 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C.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人的理解,他在农家茅舍里出乎意料地找到了寻 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D.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人的理解,他在农家茅舍里出乎意料地找到了寻 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 15 字。(4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①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给予灵感,②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③发明 并提炼出了青蒿素,④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⑤经过屠呦呦带领团队艰苦卓绝的科研攻 坚,⑥解决了疟疾机理研究等诸多科研难题,⑦将治疗疟疾的药物价格降低数倍,⑧让全球数亿人 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22.观察下面的图片,整合图片信息,紧扣“赢”字的构件和含义,写一段 100 个字左右的文字。 (6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国媒体做过一个社会实验:一名男子在地铁站用小提琴演奏巴赫等人的作品,在他面前的地 上,放着一顶口朝上的帽子。在 45 分钟的演奏时间里,大约有 2000 人经过,只有 6 个人停下来听 了一会儿,大约 20 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他总共收到了 32 美元。没有人知道,这位卖艺者是世界 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约夏·贝尔。他演奏的是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 350 万美元的 小提琴。而在两天前,他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的门票售磬,聆听他演奏同样的乐曲,平均 得花 200 美元。 这个实验激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 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新高考)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备考金卷 语 文(B)答 案 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 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 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B 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所以”前后分句 不是因果关系;C 项,曲解文意,“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很难延续下去”错误,材料二“熟悉社会 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D 项,曲解概念,似是而非。“是指个 体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和微观的社会网络状况”错误,根据材料三,“熟悉的社会”是对乡村社 会的地方性与整体性结构特征的一种概括,而非指微观的、个别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网络状况。故选 A。 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 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 确项。本题中,B 项,无中生有,“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于文无据。故选 B。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 方法。C 项,“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般喻指报恩父母,材料一无此观点。故选 C。 4. 【参考答案】①开篇提出观点,开门见山,旗帜鲜明;②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 性强;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④论证语言通俗自然,深入浅 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 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 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在论证上的 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角度分析。分析材料一,主要讲的是中国乡土社会 的特点:“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开篇 即亮明观点;“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 斯的社会”“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 则”这样层次推进,形成递进式论证结构;“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 者是‘机械的团结’”“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 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 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 发生的”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语言通俗易懂。 5. 【参考答案】①增加社区间往来,突破地域限制,走出孤立的社会圈子;②重视契约,增强法理意 识;③突破狭隘思想,追求普遍真理(或“普遍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 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 文本,自己发挥。本题为开放题,首先要先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乡土社会的弊端”相关信息: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 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乡土 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 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据此转换成“改进的方面”,用自己的语 言表述即可。 6.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 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 项,“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 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错误。原文没有反映出“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 的怨愤”。仅仅是因为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故选 B。 7.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 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通读全文,在掌 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D 项,说“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不恰当,文章没有花费笔墨 在讲述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文章文中没有兼及此,而是父母子女间如何相处。故选 D。 8. 【参考答案】①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支教环境的恶劣,交代了故事背景;(环境 方面)②为后文叙述暖暖的一系列转变作铺垫(情节),衬托了暖暖朴素简约的新形象;(人物形象 方面)③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李暖暖成长成熟。(突出主旨方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 据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文本写“我”去看李暖暖的路途的语句是“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 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 根本抬不动脚。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 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 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通过以上语句可以看出这里 首先是交通不便,其次,可以看出李暖暖工作的环境非常差;同时根据文本“在车站,李暖暖一直 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为下文写李暖暖 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作铺垫,同时也可以看出李暖暖正逐渐成熟起来。本题根据以上分析可 运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即可。 9. 【参考答案】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练后的成长。①对父亲态度的变化。由 原来赌气离家,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到最后原谅老人。②自己由个性到朴素。原来长头发,穿着 怪异艳丽,喜欢首饰,到现在头发短而整齐,穿着朴素。③做事认真,顾及学生心理。决心把学生 带到初中;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分食物像母亲。 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①老师热爱学生。带学生吃饭能顾 及孩子自尊;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分食物像母亲。②学生热爱老师,学生为留住老师,每天给老 师送一个从家里偷来的鸡蛋,老师感动大哭。③为改善教学条件,暖暖让我给她集资,要他父亲拿 钱来赎身;学校给暖暖最好的房子,家长都尊敬她。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小说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既可以从“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 这方面分析,也可以从“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这方面来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观点一: 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练后的成长。先说“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 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 素面朝天,极其简约。”自己由个性到朴素,是一种成长。“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这 一部分情节,交代了李暖暖决心支教到底的原因,书写了艰苦环境中李暖暖从一个任性乖张缺乏责 任感的小女孩儿,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爱心会感恩乐于奉献的年青人。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 写的是在艰难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结果 32 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34 个鸡蛋”饱 含贫困地区的孩子对李暖暖的爱,给学生分选食物就像是母亲,体现老师对学生的爱。 10.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 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 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白”是动词,意思是“禀告”“禀报”,宾语是“其事”,即这件事,故应在“事”后断开,排 除 B 项;“阳”意思是“假装”,“假装”的具体做法是“不许”,“阳不许”意思是“假装不答 应”,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已而”意思是“不久”,是表时间的副词,一般放在句首,排 除 D 项。故选 A。 11.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 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 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 项,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没有“兼任”之意。故选 D。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 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 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还攻破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错误,“攻破 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是高祖任太原留守时的事,不是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事。应为“还使侵 犯边塞的突厥军大败而逃”。故选 B。 13. 【参考答案】(1)计谋已经决定,但高祖不知道实际情况,李世民想把实情告诉他,又怕自己说的 不被高祖采纳。(2)即使贼寇不杀我等,我等论罪也该处死。但要出兵迎击,必定等待朝廷回复, 现在江都交通阻隔、路途遥远,延迟了时间怎么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 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 “决”,决定;“未之知”,宾语前置句,应为“未知之”,不知道实际情况;“以”,介词,把; “见”,表被动,被。(2)中,“纵”,即使;“然”,然而;“报”,答复,回复;“后期”, 延迟时间;“奈何”,怎么办。 14. 【参考答案】因为当时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隋王朝大势已去,李渊自知无力镇压农民起 义,又深知隋炀帝猜忌嗜杀,难于自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 要求,如本题“高祖得到隋炀帝的赦免后‘其事遂已’,为什么他后来还是起兵发难?请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其事遂已”这一内容,再筛选出他起兵发难的内容,找出具体的原 因,理解其意思并进行概括。“其事遂已”出自第三段最后,从下文可知,“刘武周起马邑,林士 弘起豫章,刘元进起晋安,皆称皇帝;硃粲起南阳,号楚帝;李子通起海陵,号楚王;邵江海据岐 州,号新平王;薛举起金城,号西秦霸王;王德仁起邺,号太公;左才相起齐郡,号博山公”,这 说明当时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遍布全国;高祖“今吾为留守,而贼据离宫,纵贼不诛,罪当死”意 思是“如今我担任留守,如果贼寇攻占了皇帝的离宫,即使贼寇不杀我等,我等论罪也该处死”, 可见高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力挽狂澜,且第一段已经交代隋炀帝的特点“多以猜忌杀戮大臣”,所 以高祖只能起兵发难。 【参考译文】 高祖(李洲)在长安出生,袭位封为唐国公,大业年间,隋炀征讨辽东,派高祖在怀远镇督运 军粮。杨玄感将要谋反,他的那些随从隋炀帝征讨辽东的兄弟都逃回去了,高祖事前察觉,禀报隋 炀帝。隋炀帝立即率军返回,调高祖任弘化留守来抵御杨玄感,并诏令关右诸郡军队都受高祖调度 指挥。这时,隋朝的政治荒废,天下大乱,隋炀帝常常因猜忌而杀戮大臣。曾经因事诏见高祖,高 租有病,没能及时前往谒见。高祖有外甥女王氏在后宫,隋炀帝询问这事,王氏回答说因为有病, 隋炀帝说:“死得了死不了?”高祖听到更加恐惧,于是用纵酒行贿来遮掩自己。 大业十一年,高祖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还击龙门的贼寇母端儿,又攻打绛州贼寇柴保昌,降 服其部众数万人。突厥侵犯边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迎击。隋军兵少,不能抵御敌人,高祖挑 选两千精锐骑兵作为流动部队,宿管、饮食傍水就草,习俗如同突厥,并射箭捕猎纵马驰骋。以示 兵力悠闲有余,另外选择擅长射箭的士兵理伏下来。作为出奇制胜的军队。敌寇遇见高祖,疑惑不 敢交战,高祖趁机攻击他们,突厥军大败而逃。 大业十三年,高祖被授子太原留守,在西河攻打高阳历山的贼寇甄翟儿,攻破贼军。这时,炀 帝南游江都,天下盗寇四起。高祖的子李世民料定隋朝必定会灭亡,暗中交结豪杰,招纳逃亡人士, 与晋阳县令对文静谋划夺取天下。计谋已经决定,但高祖不知道实际情况,李世民想把实情告诉他, 又怕自己说的不被高祖采纳。高祖担任太原留守,兼任晋阳宫监,他所交好的宾客裴寂任晋阳宫监, 李世民暗中与裴寂谋划。高祖到裴寂家喝酒,等到高祖酒兴正浓心情悠舒畅的时候,裴寂把夺取天 下的决策告诉他,高祖大惊。李世民趁机也进来禀告这件事。高祖起初假装不答应,要抓李世民送 到官府,不久后答应了他,说:“我爱护你,难道忍心发你吗?”到时高祖没有发动兵变。他所在 地区的盗贼越来越多,突厥屡次侵犯边境,高祖出兵不见功效,隋炀帝派使臣来抓高祖到江都,高 祖十分恐惧。李世民说:“形势危急了,可以行动。”随即隋炀帝又派使臣快马赶来赦免了高祖, 高祖起兵发难的事情于是停止。 这时,刘武周起兵马邑,林士弘起兵豫章,刘元进起兵晋安,都自称皇帝;硃粲起兵南阳,号 称楚帝;李子通起兵海陵,号称楚王;郡江海占据岐州,号称新平王;薛举起兵金城,号称西秦霸 王;王德仁在邺地起兵,号称太公;左才相在齐郡起兵,号称博山公,当刘武周攻打汾阳宫时,高 祖于是召集众将领、吏属,告诉他们:“如今我担任留守,如果贼寇攻占了皇帝的离宫,即使贼寇 不杀我等,我等论罪也该处死。但要出兵迎击,必定等待朝廷回复,现在江都交通阻隔、路途遥远, 延迟了时间怎么办?”众将吏都说:“国家的利益大事,现在能独自决断的人是您。”高祖说“好。 于是招募兵丁,十天时间招得一万人。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看见士兵大规模集结, 疑心有事变发生,图谋趁着在晋祠求雨的机会来除掉高祖。高祖察觉到他们的阴谋,便暗地里做了 防备。 五月甲子那一天,高祖和王威、高君雅一道办理公务,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指控王威、高君雅谋 反,高祖当即在座位上抓捕了他们。丙寅那一天,突厥进犯边境,高祖传令军中说:“有人告发王 威、高君雅招来突厥,现证实他们果然这样。”于是杀了王、高二人趁势起兵。 15.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 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 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C 项,“表达了 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表述错误。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农业生产还得依靠自然 界的风调雨顺。故选 C。 16. 【参考答案】诗的最后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 隐山间。作者想像云一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诗,然后从内容、手法、情感的 角度来分析鉴赏。本题中,要求考生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谁 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诗中也还是从下雨落笔,但主旨已转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云的 进退,是很合时宜的,人间需要雨的时候,它便来到天空下起雨来;待到下过雨以后,它又立即退 到山的那边去了。现实生活中的人,有谁能像浮云那样地知道进退呢?从情感角度考虑:诗的最后 两句赞美了“浮云”的美德:给人们带来喜雨,给人间带来生机,功成后却归隐山间。作者想像云一 样,希望通过变法给国家和百姓带来好处,然后功成身退,不再留恋官场。 17. 【答案】(1)舟遥遥以轻飏 风飘飘而吹衣 (2)闾阎扑地 钟鸣鼎食之家 (3)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需要注意:遥、飏、闾阎、鼎、折、故园。 18.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 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磊磊: 形容石头很多。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结合后面的词语“功绩”,所以不用“磊磊”。第二处,匡 时济世: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悬壶济世: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结合后文修饰的 “远大志向”,所以不用“悬壶济世”。第三处,万紫千红:用来形容花草,也用来比喻景象繁荣兴 旺,事物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结合后文中的“花团锦簇”,所以不能用 “五光十色”。第四处,芸芸众生: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众多的平常人。茫茫人世: 指人生时间短暂,来去匆匆。结合后文“自己的归宿”,所以不用“芸芸众生”。故选 B。 1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 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 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A 项,语序不当,“出乎意料地”应放在“找到了”之前,“纯洁”改 为“纯朴”。B 项,“出乎意料地”放在“找到了”之前,“从”改为“在”,使前后介词一致。C 项, “纯洁”改为“纯朴”。“从”改为“在”,使前后介词一致。故选 D。 20. 【参考答案】①却有伤今之意,②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 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上 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的 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的续写。第一个空,根据前句中的关联词“虽”,可知此 空关联词为“但是”或“却”,而且同前句是转折关系,由于前句说“吊古”,所以此空应填:但是/ 却有伤今之意。第二个空,由后句“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可 知此空是对后文的总结,所以此空应填:杜甫与农民的关系很好/很密切。 21. 【参考答案】②“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删掉“冒着生命危险”;③“发明并提炼出了”,改为“提 炼并发明了”;⑤“经过屠呦呦带领团队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改为“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 绝的科研攻坚”;⑦“降低数倍”可删掉“数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 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 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 部地判断。②“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重复,删掉“冒着生命危险”;③“发明并提炼出了”语序 不当,改为“提炼并发明了”;⑤“经过屠呦呦带领团队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介词掩盖主语,改 为“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坚”;⑦“降低数倍”,“降低”不能与“数倍”搭配;可 删掉“数倍”。 22. 【参考答案】①“赢”字由“亡”“口”“月”“贝”“凡”构成。②“亡”表示危机意识,“口”表示 沟通能力,“月”表示时间概念,“贝”表示取财有道,“凡”表示平常心态。③危机意识、沟通能力、 平常心态、时间观念加上取财有道,是成为真正赢家的必备要素。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针对漫画“重神似”“善夸张”“常暗示”的 特点。我们在看漫画时,一要“悟神韵”——领悟漫画中人、悟的特征、品质等;二要“重细节” ——特别是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的地方;三要“善联想”——有画面内容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 事、现象等。图文转换题包括:描述画面、揭示画面寓意等。描述画面,具体说就是用描述性的语 言介绍画面的内容。分析寓意的时候,要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图标的创意(含义), 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描述出“赢”的组成部分,然后揭示各个部 分的含义,最后要把这些内容合到一处解说“赢”的内涵。 23. 【写作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要写好一篇作文最重要的是审准题,所谓审题:就是深入思 考和反复推敲作文题目(包括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 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的过程。这则材料作文, 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①不同环境(不同平台)创造不同价值;②环境影响人们对价值的判断, 在地铁站,有些人停下来欣赏,有些人给了前就匆匆离开,更多的人匆匆离去;但在剧院则门票售 罄。为什么地铁站就很少有人来欣赏呢?因为有人没有真正的眼光来识别事物的真正价值,由此可 以从听众的角度立意:要有真正的眼光,识别事物的真正价值;用心品味,不要盲从;追求美,不 应停留在表面;思维定式可能会让我们错失良机;美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可惜我们往往视而不见, 聪而不闻;不要忽略生活中微小而确切的幸福,幸福就在身边,要及时把握;生活中处处有精彩, 请放慢脚步来欣赏。但无论在哪里演奏,有价值就是有价值,这与环境、与其他任何因素无关,所 以从价值的角度立意:价值不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立意参考:不同环境创造不同价值;环境影响人们对价值的判断;要有真正的眼光,识别事物 的真正价值;用心品味,不要盲从;追求美,不应停留在表面;价值不会因为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 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