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效演练稳达标1创作技巧的赏析和探究
创作技巧的赏析和探究 高效演练·稳达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裱 画 徐 马 犇 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说是裱画,其 实字也裱。 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但后 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 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 裱。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 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居于 淮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 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裱画的程序复杂烦 琐,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 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 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 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 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 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 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 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 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 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 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 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 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 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 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 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 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 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 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 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作假,晚年糊涂,晚节不 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 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 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小说从裱画作为一门传统手艺的传承状况写起,这样既交代了写作背景,也将淮城的裱画 行业经营不善与“裱画徐”的善于经营形成对比。 B.边寿民是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的大画家,裱画徐在给边寿民裱画的同时,也向他学习, 于是裱画徐做到了善裱、能画、工篆刻。 C.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 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D.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的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 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 【解析】选 D。A 项,小说中没有说“裱画徐”善于经营,只是写他一直坚持手工装裱。B 项,向边寿民学习的是裱画徐的祖上,而不是他。C 项,小说中并没有语言描写。 2.小说的题目是“裱画徐”,文中比较集中具体地写了有关他的哪些事情?这样处理有什么 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说只具体写了两件事:一是装裱徐渭的画,二是给犯罪分子做赝品。(2 分)②如 此安排情节,能够在有限的笔墨里,从不同的两个方面充分地展示人物的品格。装裱徐渭的 画,他不作伪,写出了他不为利益所动的诚实。被犯罪分子逼迫做赝品并最终举报这些人, 写出了他在被胁迫时也不违本心,坚守诚信。(3 分) ★3.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不是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在不多的文字里仍能 靠伏笔照应使小说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说在伏笔和照应方面做得很好,使情节结构集中严谨。①裱画徐继承了祖上善裱、 能画、工篆刻等技艺,是后文犯罪分子找他做赝品的直接原因;②徐家家规中的“三规”与 他给人裱画的做法形成照应;③他装裱之后要钤印,在后文他被迫做的赝品中得到照应;④ 前文写他能画,与他在给公安局的举报信里用毛笔勾画那几个人的肖像前后呼应。(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老 照 片 申 平 古镇上出现第一个照相师傅时,慈禧老佛爷还没死。她看见火车,连叫“妖怪”。那个 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来到古镇的,他也带来了一个“妖怪”——一个黑 匣子。这匣子会“砰砰”起火冒烟,发出刺眼的镁光。老外看见古镇的美景,一边摇头晃脑 地喊“OK”,一边拿着它东扫西瞄。那黑家伙咔嚓咔嚓地响着,仿佛要把整个古镇吃进去。 古镇人惊慌失措,人人避之犹恐不及。只有小五子他太爷不怕。他主动上前搭讪,还为他充 当向导。老外就用生硬的中国话给他讲照相的道理,教他如何冲洗照片。 老外在镇上住了几日,一个可怕的谣言开始流传。都说那黑家伙会抽人血,说如果给那 家伙照上,你的魂灵就会被老外带走。镇上的几个头人一商量,这天夜里,一伙蒙面人便冲 进老外的住处,把他痛打至死。在混乱之中,小五子的太爷取走了老外的照相机及照片,藏 了起来。 过了些年,小五子的太爷开设了古镇第一家照相馆。他除了给人照相外,也喜欢像那个 老外一样到处拍摄,把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定格下来。接着,小五子的爷爷子承父业,也积 累了许多古镇的老照片。到了小五子爸爸这一辈,情况有点不妙,因为一场红色风暴席卷而 来。 这个时候,小五子他们家的老照片已经分门别类堆满了一间屋子。小五子当时只有十几 岁,他经常偷偷潜入这间屋子,翻看那些老照片。照片上奇异的风景和人物,给他留下了深 刻印象。 忽然就有人说他家里藏满了“封资修”大毒草。小五子的妈妈非常害怕。这天她趁小五 子的爸爸不在家,就让小五子协助她搬出一捆捆照片,用它点火做饭。正烧着,小五子的爸 爸回来了。他一看,撕心裂肺一声大叫,一脚踢翻了正在烧火的小五子,又把做饭的老婆暴 打一顿。小五子似懂非懂地听爸爸说:这些老照片记载的就是古镇的历史,价值连城。咱就 是丢了性命,也要保护好。 当天夜里,全家人一起行动,转移那些老照片。天亮后造反派就冲进他家,到处搜查, 可是一无所获。全家人一口咬定:老照片已经全部烧掉了。造反派不信,就把爸爸抓走了。 他们批斗他,可他就是一句话:照片烧了。 接着,镇里当年老外下榻的龙王庙开始闹鬼。不止一个人看到,夜深人静之际,那个老 外就从龙王庙里走出来,端着照相机,到处飘荡。有人甚至听见他用生硬的中国话喊:还我 的命来,还我的照片来!鬼影后来居然飘到造反派头头家的窗前,大叫:你不是要老照片吗? 我给你送来了,你出来拿啊!吓得头头一家要命。古镇一时充满了恐怖的气氛,一到黑天, 家家关门闭户,人人自危,造反派们再也不敢提老照片的事情了。 奇怪的是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鬼也不再闹了。又过了几年,小五子的爸爸因病去 世。临终,他把小五子单独叫到身边,郑重交代了一件事情。小五子涕泪滂沱,连连答应。 时光流逝,当小五子即将成为老五子的时候,国内外一批又一批有钱人不断光临古镇, 纷纷以高得令人咋舌的价格来找他收购老照片。但是小五子要么说没有,要么说不卖。后来 他说,照片不属于他一个人,他在等待最早一批老照片主人的后代到古镇来。 终于有一天,一对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来到了古镇。经过反复询问,小五子最后确信 他们就是当年那个老外的后人。小五子带着他们来到龙王庙后院的一个储藏室,打开门,首 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一架相当古老的照相机,还有一套外国人的衣服。小 五子指着这些东西说:“这就是你们的先辈留下来的。这套衣服的料子很好,这么多年都没 有坏。家父还曾穿着它装鬼,保证了老照片的安全。” 走到储藏室里边,就看到了一箱箱早已发黄的老照片。小五子找出其中的一箱说:“这 就是你们先辈最早拍摄的老照片了。两个外国人手抚这些东西,唏嘘不已。” 双方协商的最后结果,是把老照片全部无偿捐赠给当地政府。政府在古镇建立一个展览 馆,整理展出全部老照片,并为外国人汤姆逊和中国人赵据(小五子的太爷)、赵汗青(小五 子的爸爸)在展览馆里塑蜡像。 展览馆投入使用那天,小五子和那两个老外在现场合影留念。他说:“再过 100 年,这 也会变成老照片的。” (选自《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当年老外下榻的龙王庙闹鬼,吓得造反派头头一家胆战心惊,造反派们也不敢再提老照片 的事,这表明造反派们内心有鬼,知道他们做错了事。 B.老外带着照相机来到古镇拍照,让古镇人惊慌失措,老外也因此死于非命,说明当地传统 实力强大,外来人员难以立足。 C.开篇写慈禧看见火车连叫“妖怪”,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写古镇上的人们 做出种种愚昧无知、凶狠残暴的行为做了铺垫。 D.这篇小说围绕老照片的传奇经历构思情节,把人物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示 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图。 【解析】选 C。A.“表明造反派们内心有鬼,知道他们做错了事”分析有误。这只表明造反 派们迷信、胆小。B.“当地传统实力强大,外来人员难以立足”说法不准确,应该说明处于 封闭状态的人们害怕新生事物,进而要加以扼杀。D.“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图” 错。小说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没有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图。 2.“老照片”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全文的情节是通过老照片连接起来的。(2 分)②是塑造人 物形象的道具。借保护老照片的行动,小说塑造了小五子一家的群体形象。(2 分)③寄寓着 诚信、执着等丰富含义。(1 分) ★3.这篇小说篇幅虽短,但所写内容却角度多,跨度大,还颇具沧桑感。请结合小说内容对 此加以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说所描写的情节时间跨度大。从慈禧老佛爷还没死的清朝一直写到当代。②小说 所写的人物跨度大。从小五子的太爷、爷爷、父亲写到小五子本人,从老外写到老外的后人。 ③小说所写人物的命运变化大。老外被痛打致死,小五子的父亲为保护老照片也备受摧残。 ④小说所写的社会背景富有历史感。慈禧把火车认为是妖怪,古镇愚昧无知的人们把照相机 认为是妖怪,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打砸抢,这些描写让读者重温历史的同时也感受了沧桑。(每 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加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雅 盗 孙方友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 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穿着整齐,一副风雅之态。半 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 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接下来, 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 失在夜色里。 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 家。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当他举 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远处是深林回 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 凉。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苍渺以续古刹微茫…… 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 赵仲看得呆了。他由画联想起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 心境苍凉,心酸落泪。不料趁他哀伤之时,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用嘴啃开了绳索。周家主 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家丁一下把主人卧房围了个严实。 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对周家主人说:“我只是个文盗, 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 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 见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 吗?” “为了这幅画!”周家主人回答。 “你认得这幅画吗?”赵仲又问。 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这是明朝大家 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 “说说它好在哪里。”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 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 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 “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 露出的凄凉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 截,毫无犹豫之感。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峋,笔笔外露……”说着,他像 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图,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 周家主人和诸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对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 服不已。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 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 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 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排说:“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说完, 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 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做了人质。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开初包 好的银钱,赵仲走出了大门。 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仲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 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那真品仍在我家!为保真品, 我宁愿行窃落骂名而舍不得出手啊!” 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轴摔得老远,愤愤地说:“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 赵仲飞前一步,捡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 似的消失在夜色里…… 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 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 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 (有改动)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赵仲不仅是雅盗,而且是智盗。他先后抓住夫人和周家主人当人质,以便自己脱身,后来 又设计骗得《灞桥风雪图》,故事情节峰回路转。 B.作者紧紧抓住“盗”这个特征,分别从赵仲的衣着、作案手法、语言和动作来进行描写。 把赵仲与众不同的“盗”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C.小说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比如,“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 人”“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等都能突出雅盗的“智”“勇”。 D.小说中设置了许多波折,赏古画入神,主人逃脱,自己反被围困;以夫人为质,本可逃脱, 却雅兴未尽,沉醉于评点古画;说古画为赝品。整个小说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既在意料之 外,也在情理之中。 【解析】选 B。B 项,文中无衣着描写。 2.画线的文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照应上文,具体体现赵仲这个雅盗身份中的雅,学识丰富,情趣高雅;②推动情节 发展,使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有波澜起伏的效果;③因画而忘盗,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这 样一个文人为了心中的雅趣,连自己所爱之物也只能靠欺骗才得手。这是文人的悲哀,也是 时代的不幸。(意对即可,答出一点得 1 分,答出两点得 3 分,答出三点得 5 分) ★3.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人物的形象,展 开故事情节。②以赵仲的雅盗为线索,叙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③设置了许多悬念,整个 小说一波三折,情节起伏,悬念迭起。结尾赵仲的逃脱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④多 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 (意对即可,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得 6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