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说明文阅读汇编
【辽宁营口】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5 ~28题。(12分) 森林大火为何扑灭难度这么高 魏 齐 ①据“西昌发布”公众号4月1目下午报道,截至当天13时25分,泸山正面明火全部扑灭,四川凉山西昌森林火灾灭火取得阶段性成果。不过人们不会忘记,3月30日下午,四川凉山西昌突发森林大火造成打火队员19人牺牲。联想到去年几乎烧遍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人们可能会问,森林火灾为何如此凶险,又为何如此难以扑灭? ②森林大火较难扑灭,首先是因为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加之一些林木富含油脂,积累不少林下可燃物,再加上火借风势,往往会很快扩大、扩散。以此次西昌地区发生的火灾为例,据西昌市人民政府3月31日下午召开发布会介绍的情况,起火后由于风向多变,火情扩散迅速,并伴多处飞火,造成多处多线速燃态势。截至3月31日16时,火灾过火面积1000余公顷,毁坏面积80余公顷。 ③其次,不少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为灭火增加了难度。以凉山地区为例,该地区仅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峰就超过20座,山区地形极大限制了人员活动,大型灭火器材很难快速抵达现场。在山区,林火可能发生爆燃,特别是在陡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这就会极大增加灭火危险性。 ④此外,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影响尤其大。在干旱季节,山区容易形成明显上升气流,加之各种涡流、越山气流影响,往往风向突然发生变化。 ⑤专家认为,随着科技进步,适当引入更多高科技装备协助灭火是一大趋势。首先要做到预警早,在火灾萌芽阶段就尽早发现火情,例如通过携带红外传感器的卫星或长航时无人机及时预警,然后“打早,打小”,进而“打灭”。灭火时,可适当派出消防直升机、灭火飞机等大型装备,此外,国内一些企业也研制出“灭火榴弹炮”“灭火导弹”等一些适合森林灭火的新型“武器”,尽管其有效性需要进一步论证,但完全可以尝试。 25.选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 26.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往往”不能删掉。为什么?(3分) “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气候干旱、气温较高的季节……” 27.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8.认真阅读选文,概括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3分) 四)(12分) 25.(3分)由西昌和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极其凶险的事件(1分),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森林大火难以扑灭的原因(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6.(3分)“往往”是通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1分),说明森林大火发生在气候干燥、气温较高的季节的概率很大,如果删去,语言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1分),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1分)。 27.(3分)举例子(1分)、列数字(1分):列举凉山地区高海拔山峰多、救援难的事例,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森林火灾发生在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灭火难度增加(1分)。 28.(3分)往往火势很大,点多面广(1分);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1分);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比较复杂,山谷之间风向变化比较快(1分) 【广东省】 (三)(10分) 北斗,国之重器 ①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成功发射,标志着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系统组网完成。 ②提到卫星导航,人们自然会想到GPS系统。GPS系统由美国研发,自1995年建成后,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既然GPS系统方便可用,为什么还要建设北斗系统呢?卫星导航系统属国之重器,只有拥有自主建设和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才能长期、稳定、可靠地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 ③目前,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以及中国的北斗系统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服务功能大体相近,都能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测速、授时服务。而中国的北斗三号系统在诸多方面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 ④高精度的“太空灯塔”。相比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系统通过配置新一代原子钟,提升了卫星性能,定位精度提升1至2倍,改善了用户体验。北斗三号可以为汽车导航提供静态厘米级、动态分米级的高精度定位,实现车道级的导航。换句话说,在北斗的帮助下,未来导航软件能准确地判断你的车是在中间车道,还是左转车道。北斗三号系统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精密测量测绘数据。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表示,测量地震后建筑物的下沉变化,即便是几毫米,都逃不过北斗的法眼。 ⑤ 更有效的搜救服务。北斗三号系统通过在6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上搭载搜救载荷,为水上、陆地以及空中遇险目标提供定位和救援服务。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只能收到求救者向卫星发出的求救信息,至于求救信息是否发出,救援人员是否收到,求救者无从得知。我国的北斗三号系统专门设计了反向链路,求救者不仅可以发出求救信息,还可以收到救援人员的反馈信息。这样大大增强了求救者的获教信心,从而提升了搜救成功率。 ⑥独门绝技的“短报文”。与众不同的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附加了通信功能想报具备在没有网络信号条件下的通信功能。在无人区、荒漠等地区,或在通信基站遭受地录水、台风等破坏时,装有短报文模块的北斗终端仍能保证通信畅通。如今,北斗三号从文通信能力显著提升,每次能发送汉字1200个,还可发送图片等信息,应用场景更为.北斗的一体化功能不仅能让用户知道自己“在哪儿”,也能告诉别人“发生了什么”。北斗的这一功能,GPS之父帕金森教授盛赞道:“这是多么美妙的体验!” ⑦不少人好奇,我们何时才能用上自己的北斗呢?其实,北斗就在你我手中!卫星导航以态片模式搭载在手机硬件里,只要拥有一台装有北斗芯片的手机,就可以收到北斗卫星导航信号。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销量已突破1亿片。2020年一季度,国内市场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超过75%支持北斗定位。就连大家非常熟悉的共连车,也大量使用了北斗定位系统。可以说,北斗早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研发周期最长、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最为复杂的航天系统工是我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选文有删改) 12.选文思路清晰,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3分) 1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之重器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和组网完成必将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具体说明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新一代原子钟的精度得到显者提升。 C.第⑥段引用GPS之父帕金森教授对北斗三号一体化功能的赞誉,说明了该项功能给用户带来的全新体验。 D.第⑦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截至2019年底”对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的销量统计从时间上进行限制,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4.北斗系统已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气象测报、防灾减灾以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结合选文,解释北斗系统被广泛应用的原因。(4分) 12 3 研制北斗系统的原因 北斗系统独特的服务功能 北斗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全文的说明顺序,要认真通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来理清文章的思路。②段关键句“为什么还要建设北斗系统呢”可概括出研制北斗系统的原因;②段关键句“而中国的北斗三号系统在诸多方面还拥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可概括出北斗系统独特的服务功能;⑦段关键句“不少人好奇,我们何时才能用上自己的北斗呢”可概括出北斗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 13 3 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类选择题,一定要先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结合原文与选项中陈述的文字进行比照。A选项中所提及的“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是原文中没有涉及的。原文中就精确导航和测量、搜救服务、“短报文”保证通讯三方面展开,未就经济影响展开。故A是无中生有。 此题还可以用排除法。结合原文,BCD三个答案都可以直接从原文找得。 14 4 示例:①北斗系统兼容其他导航系统;②拥有更高的精准度;③更有效的搜救服务;④独特的短报文功能。(每1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依据上述分析的文章层次,从各段落中抽出与“北斗系统”相关的、得以广泛应用的具体事例,并分析它们各自给人们来的好处。 (贵州省遵义市2020)说明文阅读(9分) 中微子,关乎宇宙起源之谜 曹俊 ①日本“顶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于2027年开始收集数据。该项目由日本主导、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参与,目的是阐明物质的起源及基本粒子的“大统一理论”,揭开宇宙起源之谜。 ②中微子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基本粒子是已知的最小粒子,它们不能像原子那样被分成更小的粒子,是构造宇宙中一切的基本元素。而中微子又是最轻的物质粒子,迄今还未能测出它的确切质量,但至少比电子还要轻100万倍。它们无处不在,如太阳发光、核反应堆发电、岩石的天然放射性衰变等核物理过程中都会产生,就连我们每个人也会因体内的钾-40衰变而每天发射约4亿个中微子。 ③中微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不管是人体还是地球,在它看来,都是极为空旷、可以自由穿梭的空间。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科学上探测也极为困难。因此,中微子的发现和研究过程,饱含着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 ④1930年,奥地利科学家泡利为了解释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的现象,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认为就是这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偷偷带走了能量。经过20多年的寻找,美国科学家科万和莱因斯终于在核反应堆旁探测到中微子,证明了它的存在。莱因斯因此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⑤1968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在地下1500米深的废弃金矿中进行实验,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证实太阳无穷无尽的能量来自氢核聚变。1987年,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第一代神冈实验中,探测到了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他们二人因此都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戴维斯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却发现太阳中微子的数量比理论预言的要少得多,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此后,小柴昌俊的学生梶田隆章发现,宇宙射线在大气层中产生的中微子也比预期少,称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 ⑥中微子为什么比预计的少?1998年,梶田隆章在升级后的第二代神冈实验中发现,大气中微子比预期少,是因为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变成了其他种类的中微子,这一现象就是中微子振荡。他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⑦中微子振荡现象证明了中微子有质量,尽管质量极其小,但会影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根据已知的物理规律,在宇宙早期,正反物质应该成对产生,数量是一样的。但在现在的宇宙中,并没有发现大量反物质存在的迹象。为什么宇宙只由正物质构成?反物质到哪里去了?这是宇宙起源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中微子振荡会带来一个意外的结果,即正反粒子的行为可以不一样,很有可能造成反物质消失。因此,全面了解中微子振荡,是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的重要一环。 ⑧由于中微子难以探测,解决这些谜团需要巨大的探测器,获取更精确的数据。日本前两代神冈实验坚持自己的优势方向,掌握核心技术,持之以恒地探索,取得了巨大突破。此次启动的第三代实验“顶级神冈”将建造一个26万吨的水探测器,造价约8亿美元。此前,中国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和美国的深层地下中微子实验也已开始建设。三个实验间既竞争又互补,联合分析能显著提高发现能力。新一代的中微子实验,也许有一天可以揭开宇宙起源的谜题。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基本粒子中微子最大的特点是不与任何物质反应,科学上探测也极其困难。 B.科学家科万和莱因斯探测到中微子,进而发现了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不守恒的现象。 C.“太阳中微子数量比理论预言少得多”的发现,被称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 D.文中几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事例,体现了大胆预言、小心求证的科学探索精神。 13.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2分) 14.请解释“中微子振荡现象”,并说明其可能产生的结果。(4分) 12.D 13.划线句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中微子质量和电子质量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了中微子是最轻的粒子的特点。 14.中微子震荡现象是指大气微子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变成其他种类中微子的现象。其可能产生的结果有:证明了中微子有质量,会影响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中微子震荡可能会造成反物质消失;也许有一天会揭开宇宙起源之谜。 (广东省广州市20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17题。(18分) 广府灰塑 灰塑是以草筋灰、纸筋灰或贝灰等为主要塑形材料,辅以竹钉、铁钉、铜丝、瓦片等为骨架,使用灰匙等色彩进而描绘成形的一种建筑装饰类别。灰塑大量应用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墙体上,细分为脊饰、门楼、山墙、照壁、墙楣、楹联、墀头、落水口和落水管等。据《广州市志·卷十六》文物志记载,始建于南来庆无三年的增城正果寺已使用灰塑龙船脊,现可考证最早的广府地区灰塑为明代作品。是佛山祖庙中明代正德六年的“郡马梁祠”牌坊。 灰塑装饰工艺曾被广泛使用,并非岭南广府地区独有。但因为灰塑大面积使用不耐低温的草筋灰和纸筋灰材料,而这种材料在气温低于零度时会开裂,所以专家推测,受环境影响,仅余冬季气温高于零度的部分岭南地区留存灰塑至今。 现潮汕地区也多有使用灰塑装点建筑,但与广府灰塑存在较大差别。潮汕地区灰塑以半浮雕和浅浮雕为多,也有使用阴刻的例子,色彩较清淡,有墨线描边。总体色彩趋向冷色调,多用蓝、白、绿三色。潮汕灰塑因其地理位置近海,空气盐度、酸度高,大大加速石灰的风化,因此潮汕灰塑多见于檐下、墙楣、凹门斗等不见日光风雨处。 广府地区地处广东省中部,夏热冬暖,空气盐度低,湿度大,气候环境适合在室外大面积使用石灰材料。广府地区的灰塑多应用在可受日光和风雨的部分,较少鉴于建筑物阴影区。广府灰塑色彩斑斓,饱和度高,使用题材的取材范围较潮汕灰塑广泛。 广府地区有著名的“三雕两塑”共5种建筑装饰工艺,即木雕、石雕、砖雕、陶塑和灰塑,灰塑与其中的陶塑多有交集。陶塑表面上釉,极耐风雨,多装设在屋脊上,与琉璃屋面瓦配合,效果极佳。陶塑构建全为预制,中空,装设时须有砖垫层,预制件之间靠石灰粘结,陶塑一般有青、黄两种主色调。灰塑适用范围较广泛。屋脊、挥头、山墙、照壁等均可使用,上彩颜色范围涵盖矿物质颜料的各大色系,然大部分的灰塑题材与陶塑题材一致,表现方法也相似。灰塑不可预制,全靠现成手工制作,整个作品的主要材料是石灰,作品内部须有固型骨架,不可留空,但内外层材料使用了不同的添加剂,致硬度、吸水率和表面密度有一定的差异。在广府地区,较常见使用陶塑屋脊压灰塑脊基的正脊做法。 自古以来,广东地区就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很多传统工艺的形式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灰塑也是其中之一。而且,岭南地区远离中原,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有丰富想象力的世俗文化。灰塑题材体现了广府民俗趋吉避凶的心理习惯,蕴藏着祈福和教化的意味。灰塑的取材范围有故事传说、祥禽瑞兽、花卉果木、博古杂宝、吉祥文字、纹样图案和大量舶来题材。灰塑匠师实质上只使用有限的元素,通过谐音、借喻和比拟三种方式,便足以表达如此广发的题材。 【链接一】岭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每年3月到5月的雨季,大量的雨水造成的高湿度会加速建筑结构的风化,温热潮湿的天气还会带来各种虫害,特别是白蚁,对砖木结构建筑的破坏是毁灭性的,而灰塑的材料就具有防潮驱虫的效果,用其加固建筑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因风化和虫害倒塌的风险。广东地区临近大海,每年都会有十余个合风过境,如若建筑结构不稳固,屋顶重量过轻,都会造成房屋倒塌的严重后果。灰塑能有效增加房顶的重量,稳固建筑结构,帮助建筑抵御台风的侵袭。除此之外,由于台风的关系,岭南建筑(特别是大体量建筑)都没有密集的防火山墙,辅助防火墙、阻断火势蔓延也成为了灰塑的重要作用之一。 (节选自《谈岭南灰塑的美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链接二】 广府灰塑的主要装饰题材 题材分类 主要代表图案 主要使用部位 适合表现技法 几何纹样 卷草纹、蘷纹 山墙八字、脊座、博古 浅浮雕 花卉草木 松树、梅花、杨桃、荔枝等 正脊、墀头、照壁 高浮雕结合局部透雕 动物纹样 喜鹊、蝙蝠、仙鹤、鲤鱼等 正脊、看脊、垂脊、照壁 高浮雕结合局部透雕或原雕 风景题材 珠江早春、羊城八景 看脊、照壁 高浮雕 人物神仙 刘关张、八仙、三官、寿星等 看脊 高浮雕、立体圆雕 博古杂宝 八宝、暗八仙、三官、寿星 脊座 浅浮雕 文字纹样 吉祥祝语、名家诗句 正脊小品、楹联 浅浮雕 13. 以下关于“灰塑”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灰塑是一种建筑类别,大量应用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墙体上。 B.岭南地区的灰塑能留存至今,主要原因是其更能耐受低温。 C.广府灰塑多应用在可受日光和风雨的部分,潮汕灰塑则相反。 D.灰塑不可预制,陶塑构件可预制,灰塑题材比陶塑的多一些。 答案:C 解析:A项偷换概念,原文为“建筑装饰类别”和“建筑类别”不同。 B项因果混乱,岭南地区的灰塑能留存至今,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气温较高,材料不易开裂。 D项无中生有,原文为“大部分的灰塑题材与陶塑题材一致”。 13. 关于灰塑工艺运用在广府建筑上的好处,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灰塑的材料能够防潮,可以降低建筑因风化倒塌的风险。 B.灰塑的材料能够驱虫,防止虫子对砖木结构建筑的破坏。 C.灰塑能增加房顶重量,稳固建筑结构,帮助建筑抵御台风。 D.灰塑能够提高防火墙密集度,辅助防火墙,阻断火势蔓延。 答案:D 解析:无中生有,原文未提及灰塑能够提高防火墙密度。 14. 下列对广府灰塑题材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广府灰塑题材中的杨桃、荔枝等岭南特有的水果,体现出浓郁地方特色。 B.广府灰塑题材中的喜鹊、蝙蝠(福)、仙鹤等动物,蕴含着祈福的意味。 C.广府灰塑题材中的“刘关张”结义的故事,宜扬忠义思想,体现教化功能。 D.广府灰塑的各种题材最常用的表现技法是高浮雕,塑造动物图案难度最大。 答案:D 解析:材料未提及广府灰塑“最常用”的技法等级是高浮雕,也没有对动植物的难度进行对比。 16.选文(含链接材料)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点列出并举例。(4分) 答案: (1) 列数字:①这种材料在气温低于零度时会开裂。②广府地区有著名的“三雕两塑”共5种建筑装饰工艺,即木雕、石雕、砖雕、陶塑和灰塑,灰塑与其中的陶塑多有交集。 (2) 举例子:灰塑适用范围较广泛。屋脊、挥头、山墙、照壁等均可使用。 (3) 作比较:潮汕地区也多有使用灰塑装点建筑,但与广府灰塑存在较大差别。 (4) 分类别:灰塑大量应用在建筑物的屋顶和墙体上,细分为脊饰、门楼、山墙、照壁、墙楣、楹联、墀头、落水口和落水管等。 17.广州市为灰塑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获得通过。你认为通过的理由可能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点陈述。(5分) 答案: (1) 灰塑制作工艺复杂,结构精致,成体系。 (2) 灰塑历史悠久,始建于南宋。 (3) 灰塑在广府和潮汕地区各有特色,与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相融。 (4) 灰塑题材体现了广府的民风民俗。 (5)灰塑不仅有美学价值,还有防潮驱虫等现实意义。 【四川泸州】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1—3题。(10分) 大陆滨海一带不仅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还有许多五彩缤纷的珊瑚,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海域,那大大小小的珊瑚礁就如同生机勃勃的海底花园,美丽而又富饶。然而近些年来,世界各地的珊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2019年9月,有数位科学家在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上联名发表文章,称全世界的珊瑚礁到2070年可能会全部消失。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珊瑚退化现象,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1998年、2002年和2016年的3次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更对全球的珊瑚礁造成了严重破坏。据科学家研究证实,目前世界上约有10%的珊瑚礁已经完全退化,大约有60%的珊瑚礁正处于危险之中,到2030年,全世界超过50%的珊瑚礁可能会遭到破坏。 大面积的珊瑚退化,将引发一连串的环境效应,甚至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如同森林植被可以防风固沙一样,珊瑚礁这片“海底森林”是极其重要的天然防波堤。健康的珊瑚礁能够吸收大约97%的海浪能量,缓冲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破坏。甚至可以说,未来海浪增高的主要原因并非是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而是珊瑚退化。 珊瑚退化还将威胁具他生物,包括鱼类、海鸟等的生存。例如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里,地处非洲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红海,一些紧邻城市的海域不仅出现了珊瑚礁大量退化的现象,而且那些依靠珊瑚礁生存的鱼类也在急剧减少。 除此之外,珊瑚退化还将严重影响沿海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珊瑚退化造成鱼类锐减,必将降低海产品的产量。据估计,东南亚地区近95%的珊瑚礁正遭受威胁,其中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滨海地区所受威胁最大,数百万人的生活将会因珊瑚退化而遭受严重影响。 珊瑚虫十分脆弱,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它们喜欢在温暖、清澈、含盐度较低的浅海环境中生活。目前,全世界发现的造礁珊瑚主要分布于水深不超过90米的海底,且水深20米以内地带发育最盛,适宜水温为15℃~29℃,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其生存。如果水温变化超过1℃~2℃,或者海水含盐度发生变化,就会导致一些珊瑚物种死亡。 然而,全球气候变暖是个大趋势,所以珊瑚退化的情况也将持续恶化。特别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海洋表层水温超过正常温度,这对珊瑚来说是致命的。一份2016年3月的研究报告预测,珊瑚退化现象将比以前想象的更加严重,尤其是澳大利亚大堡礁最原始的北部区域将会受到重大影响。仅仅一年之后,《自然》杂志刊发的一篇论文显示,在大堡礁北部海域大约800千米的广阔范围内,大量的珊瑚已经在2016 年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温度过高的海水中死亡。 不仅如此,海洋污染、过度捕捞海产品、人工采集珊瑚和河流注入海洋导致浅海水域的盐度降低等因素,都对珊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2018年3月,泰国新闻媒体报道称,当地著名的旅游景区玛雅海湾和望列海湾已经有80%的珊瑚出现退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游客数量太多,据统计,每天有大约4000人或者200艘船进出这些景区。 面对全球范围的珊瑚退化现象,人们究竟该怎么做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深入研究,大胆提出了在海底种植珊瑚的想法:科学家们从海洋中采集珊瑚虫的受精卵进行珊瑚的人工培育,把它们培育成为耐受性强的珊瑚幼体,然后再把珊瑚虫投放到适宜生长的海城;或者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把珊瑚切成细小的断枝,在海底搭建的人工支架及浮床上进行培育,然后再移植到特定的海域。据媒体报道,以女科学家黄晖为首的研究团队,已经在我国南海部分海域种植了约10万平方米的珊瑚,其中2016年底播种的无性繁殖的珊瑚断枝成活率约75%。 尽管珊瑚礁生长极其缓慢,通常每年只长几毫米至几厘米,但在海底种植珊瑚的计划给人类拯救珊瑚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我们坚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美丽的珊瑚王国在不远的将来必将重现光彩。 1. 文章围绕珊瑚主要写了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4分) 2. 请指出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任选一 种分析其作用。(3分)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目前世界上约有10%的珊瑚礁已经完全退化,大约有60%的珊瑚礁正处于危险之中,到2030年,全世界超过50%的珊瑚礁可能会遭到破坏。 1. (4分)①珊瑚退化现象严重;②珊瑚退化带来的危害;③珊瑚退化的原因;④珊瑚退化的防治方法。(一点1分,大意相同即可。) 2. (3分)举例子、作诠释、列数字。(答对1个不给分,答对2-3个1分。) ①以“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科学家黄晖的研究团队”为例,(1 分)说明了在海底种植珊瑚的可行性。(1 分) (若学生回答以“2016 年底的播种情况”为例,也可给分。) ②“海底种植珊瑚”用了作诠释的方法,(1分)具体地说明了“海底种植珊瑚”的做法。 ③“10万平方米”“75%”用了列数字的方法,(1 分)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们在海底种植珊瑚的面积及其成活率。(1 分) (三种方法任选工种分析即可) 3. (3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目前”从时间上对珊瑚礁退化的现象作了限定,表意更准确。(1 分)“可能”表猜测,说法不绝对。(1分) 【湖南衡阳】 (二)说明文阅读(9分) 口罩:隔离病毒的“武器” ①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他切断了传播途径,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4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②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③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颈后,下方的则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这样一款自制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④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 ⑤ 1918年3月,流感在美国爆发。由于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并造成全世界空前的灾难。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⑥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未对疫情信息进行封锁,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西斑牙流感传播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其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⑧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制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⑨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外科口罩,防尘、防花粉、防雾霾,甚至防紫外线、带清凉感等个性化品类也不断面市。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9.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伍氏口罩”由医学博士伍连德设计,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抗击肺鼠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B.“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造成全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C.“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使口罩变成了公众常备物品。 D.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巨大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 20.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第⑤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 。(2分)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分析原因。(3分) 这场瘟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 21.文章写了口罩的发展史,其中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有哪些?请写出两大事件。(2分) 19.B【解析】从第6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西班牙流感”的发源地不在西班牙。 20.(1)列数字 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传播,造成全世界空前的灾难。(意思相近即可) (2)不能删去。“短短”一词强调了时间很短,表明肺鼠疫传播迅速,若删去则不能表达这种意思,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肺鼠疫;英国伦敦的严重空气污染事件;“西班牙流感”事件。(任答两点即可) 【山东东营】 【四)(14分) 解构青春期大脑 尹杰·N·吉德 ①与儿童和成年人相比,青春期大脑特定脑区或神经元集群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变强或增多,这造就了青少年大脑的显著特征和行为方式。 ②在磁共振成像扫描中,青春期大脑中白质体积在不断增加。白质的“白”,来自于一种称为髓鞘质的脂质,神经元胞体伸出的轴突被髓鞘包裹。脂质髓鞘的形成贯穿整个大脑发育期,它大大加快神经元间信息的传导速度——是无髓鞘轴突的100倍。 ③轴突髓鞘化,加快了大脑信息处理的速度,且髓鞘可帮助轴突在放电后迅速复原待用。两者结合,结果可使脑数据带宽较婴儿期提高3000倍,从而在脑区间建立起广泛而精密的网络。髓鞘化又能管近代信息传递,它能让神经元接收的充足信号通过放电传输出去,使一系列分子反应迅速启动,加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进入青春期以后,髓鞘的快速扩张,能加速参与协调处于不同认知任务中的各个脑区。 ④此时灰质也加速增长。不过,大脑发育过程和其他复杂自然过程一样,都会经历一个先过量生产再选择性消除的过程,就像米开期基罗的大卫像从一整换大理石中慢慢凸显出来一样,认知的发展也是在弃除无用和适应性不好的脑细胞神经元连接后,逐渐成型,且常用的连接会被强化。此阶段灰质重心偏向消除过程,大脑会按环境常要自行重塑。随着神经元间无用连接的消除,大脑灰质开始减少。灰质包括大量无髓鞘结构,如神经元胞体、树突。进入青春期灰质达到峰值后又逐渐减少;虽然在青春期灰质总量达到最大,但在各脑区达到峰值的步调并不一致。灰质最早达到峰值的脑区是初级感觉皮层,该区负责知、视、触觉的刺激,而最晚达到峰值的脑区则是前额叶皮层。 ⑤前领叶皮层不但具有执行功能,如组织、决策、计划以及情感调节等,而且具有根据经验进行假设性预判未来结果的能力,令人不需要“亲身犯险”,正如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所说,““预见’会代替我们去死”。 ⑥在激素的作用下,大脑的边缘系统从10周岁开始变化,15岁左右成熟。它是包裹在丘脑外围的一组皮层下脑组织,主要负责情绪驱动,包括往事记忆、情绪激发和对回报的反应,其发育过程很短促。而前额叶皮层从12岁开始到25岁才发育成热。思维和行为受到这两者协同作用的制约,致力于行为调控的前额叶皮层对边缘系统驱动的情感进行判断和审核,然后确定是可实施还是需“控制”。 ⑦ 显然,青春期大脑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形成及其协调上出现了不同步、不平衡的现象,当过激不当情绪或意念被驱动或产生后,发育中的前额叶皮层由于功能因素不能加以“抑制”,冲动和冒险便成为青少年成长的“自然天性”,并非发育出现问题或存在缺陷所致。这令人浮想联翩,“初生牛犊不怕虎”,雏鸟敢于与猫“格斗”,不到六个月的猴子敢于从毒蛇口里抢救老鼠。前额叶皮层参与社会认知的功能是逐渐增强的,此时它的确也参与了各种行为调控,只是功能尚未到达最佳状态,其实是产生了调控功能与冲动行为不匹配,冲动和成熟失衡问题。 ⑧青春期大脑在白质、灰质和神经网络的发育过程中,共性是广泛的变化,即通过调整脑区的网络连接来适应环境变化,而这种可变性即可塑性在成年后会不断降低,但我们人类保持可塑性的时间比其他物种都要长。 ⑨漫长的成熟期和大脑可塑期的延长,让我们在成长中始终保有选择的余地,使得今天的人类才能在地球上繁荣生存,包括在寒冷的北极和赤道上的热带岛屿,甚至能待在太空舱里绕地球飞行。回想万年之前,人类还得每天花大量时间在觅食和寻找安身之所上。但可塑性时间的延长给人类也带来一些弊病。青春期最容易发生精神疾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精种错乱等。50%的精神病症从14岁开始出现苗头,75%在24岁首次发病。而且白质、灰质和神经网络的广泛变化增加了大脑出错的可能性。几乎所有成年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脑部病理改变,都类似于青春期大脑发育过程中的典型变化,只是程度更甚。 ⑩青少年大脑也因广泛变化表现出充满热情、创造性思维活跃的同时,更有追求刺激、喜欢冒险、产生暴力倾向以及结交朋友的显著特征,致使发生自杀、他杀、车祸以及违法入狱的比率比儿童和成人高2到3倍。这些都会带来严重的终身后果、 ⑪把握了青春期大脑显著特征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优势和产生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领悟探索出某些科学应对的思路。比如学校和社会应因势利导,帮助青少年打磨激情、创造和个人才艺,尽量避免让他们变成好斗者、激进派甚至恐怖分子。 15.概括说明青春期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具有哪些特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⑨⑩两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白质体积不断增加,轴突髓鞘化,脑区间形成广泛而精密的网络;灰质加速生长,但在各脑区达到峰值的步调不一致;大脑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从发育到成熟的进程不同步、不平衡,常出现调控功能与冲动行为不匹配、冲动与成熟失衡的问题;灰质、白质和神经网络在发育过程中不断调整脑区间连接造应环境变化。(或随着脑区白质灰质不断增长,边缘系统与前额叶皮层迅速发育,特定脑区和神经元集群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变强或增多,大脑为适应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网络连接) 评分:答对得3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青春期大脑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形成及其协调上不同步、不平衡,前额叶皮层若不能“抑制”过激情绪或意念,则出现冲动和冒险行为,这属于客观生理原因,所以说是“自然天性”。(或大脑边缘系统负责情感驱动,前额叶皮层负责行为调控,但两者发育变化和成熟期存在差异,情感意念驱动与意念判断审核不匹配,导致青少年出现冲动与冒险行为。这是大脑发育的自然机制。或青春期大脑脑区、神经网络在发育过程中共性是广泛变化,出现冲动与冒险行为是由大脑脑区功能上的不完善与调控机制不匹配导致的,因而是“自然天性”) 评分:答对得4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7.答案:不能。(1)(从内容关系看)上文具体说明青春期大脑不同脑区发育变化与神经网 络连接等生理特征。③⑥两段主要说明由这些生理特征所带来的优势和产生的问题。两者有着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内在基础与外在变化的关系。若删除,就不能使读者认识其优势与弊病以趋利避害。 (2)(从体式功能说)本文作为科技作品,介绍青春期大脑的发育特点、生理机制等,其目的重在阐明其与人类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进而指导人们遵循规律,利用优势,寻找问题解决对策。若删除,其功能价值就减弱了。 (3)(从结构关系看)本文设置三个层次:一是青春期大脑发育的生理特征;二是大脑生理特征具有的优势和产生的问题;三是如何利用和应对优势与问题。这样安排合乎写作思维规律和认知规律。若删除,文章逻辑链条就会断裂。 评分:判断占1分,答对一种理由得2分,答对两种得3分。本题共4分。意思对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18.答案:(1)作诠释。不但对脂质髓鞘的位置、形成过程和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等作了具体介绍,而且对轴突髓鞘化的功用作重点解释,使读者对白质在大脑发育过程中的特点功能等获得科学准确认识。 (2)打比方。如第④段用大卫像从大理石中凸显出来,比喻大脑发育中先过量生产再选择性消除的特点,生动具体、通俗易懂地说明了认知逐渐发展成型的过程。(或用大卫像从大理石中凸显出来比喻灰质变化中,无用和适应性不好的神经元被消除,反之被定型与强化的机制,形象生动地闸明灰质变化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或以大卫像从大理石中凸显出来作比,形象具体地说明大脑发育过程和其他自然过程一样,都会经历先过量生产再选择性消除的过程) (3)作比较。如将“初生牛犊”等动物的行为与人类冲动和冒险现象作比较,说明两者大脑有着共同的生物学特征,使陌生抽象的事物变得熟悉具体。(或如将“初生牛犊”等动物的危险行为与人类的冒险现象作比较,说明两者在相同阶段边缘系统与前额叶皮层在功能形成及其协调上不同步、不平衡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变抽象为具体且妙趣横生) (4)列数字。如第⑥ 段列举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层发育的起止年龄数据,说明了不同脑区生长发育时限的区别,从而为说明冲动与冒险行为奠定基础,具体准确,令人信服。 评分:答对一种得3分,方法、举例、作用各占1分。本题共3分。举出例句分析或概括 说明均可。只举例不得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亦可。 【广西河池】 【甲】说明文阅读 还能不能愉快的吃烤肠? ①烤肠自问世以来,即使品味、质量毁誉参半,但依然在短时间内成为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小吃之一,创下过年销售18亿根的惊人记录。 ②熟透的烤肠色泽红润、通体饱满有弹性,让你感觉不吃下它就会对不起你的胃。烤肠的外表为什么这般诱人?除了色素以外,主要还是亚硝酸纳的功劳。 ③亚硝酸纳的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肉制品中允许限量使用,主要起两个作用:防腐和护色。亚硝酸纳可以延长肉制品的保存期,亚硝酸纳和肉中的血红素结合形成粉红色的亚硝红素,烹熟后的肉便呈粉红色。 ④虽然亚硝酸纳对食品保存有一定好处,但它并不是善茬。人体吸收过量亚硝酸纳会影响红细胞的运作,令血液不能运送氧气,让人因缺氧而死。一般情况下,亚硝酸纳的致死量为22毫克/千克,如:对于一个体重为50千克的人来说,食用1.1克就有可能死亡。亚硝酸纳如果和胺类物质(由肉里的蛋白质分解产生)在胃里相遇,会变成强力致癌物质亚硝酸胺。 ⑤亚硝酸纳虽然有毒,但微量的亚硝酸纳对人体是不会产生伤害的。所以国家对加工肉制品中添加的亚硝酸纳的剂量有严格的要求:火腿肠、灌肠肉等加工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纳≤30毫克/千克。欧洲研究显示,过量食用加工肉制品会使死于心脏病的风险增加72%,研究界定加工肉制品每天摄入量超过160克为“过量食用”。所以加有亚硝酸纳等添加剂的烤肠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有限度。 ⑥其实,撇开添加剂,我们来看烤肠的肉质本身,形势也不容乐观。论营养价值,烤肠等加工肉制品比新鲜肉差很多。 ⑦综上所述,食用加工肉制品的风险毕竟存在,在解馋和规避风险之间如何选择,就得你自己权衡了。 (选自《学语文之友》有删改) 7.下列对说明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横线句中的“之一”起限制作用,表明只是其中的一种。 B.第③段画横线句属于生动说明。 C.第④段画横线句中的“一般情况下”改为“通常情况下”,不影响表达效果。 D.第⑤段画横线句中的“微量”一词不能删掉,删掉后不符合实际。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说明对象看,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B.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本文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来源:学科网ZXXK] C.只要每天食用不超过三两,烤肠其实还是很好的营养来源。 D.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 C 【上海】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8分) 植物也“聊天” ①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②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 ③研究发现,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以中国南方经常相邻种植的竟然促进相邻的了花生和木薯为例,我们来看它们是怎么交流的。 ④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在乙烯影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 ⑤此外,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点信号等)进行交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将罗勒栽种到胡椒附近,胡椒的长势就会变得更好。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开,胡椒依然能保持这种变化,这是植物的声信号在发生作用。 ⑥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菟丝子”就是一个热情 的“送信使者”,比如当昆虫侵害某植物的时候,该植物就发出抗虫信号,通过菟丝子将信号传输给其他植物,提醒它们戒备,增强抗虫力。 ⑦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就像是拿起武器发动战争。反之,则和。对水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科学家用确凿的证据表明,植物也有亲疏观念并具备相应的辨识能力,对内相互协调,对外扩张领土。 ⑧科学家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将适宜合种的植物相邻种植,抑制病虫害,增加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 13.第②段的“热闹”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4.本文③─⑥段一次说明的内容是(6分)。 ⑴ ; ⑵ ; ⑶ 。 15.第⑦段中“极力”一词不能删除,为什么?(3分) 16.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④段写到花生通过释放氰化物和乙烯与其他植物交流。 B.第⑦段写到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时可以通过产量。 C.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拟人手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D.文章的结尾指明了未来对“植物聊天”全新的研究方向。 17.第⑤段还需要加入下面的例子,请说明理由。(4分)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微弱的电信号,表示已经被采过蜜了。 13.(2分)交流方式多,交流次数频繁 14.(6分)⑴植物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交流 ⑵植物能通过发出物理信号进行交流 ⑶植物能通过第三方的帮助进行交流 15.(3分)“极力”是用尽一切力量的意思,准确说明相邻而种、非亲缘关系的水稻之间的竞争之激烈,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去则无法准确说明这种竞争程度。 16.(3分) C 17.(4分) 评分说明:例子概括;指出不同国别;指出不同的物理信号;说明效果。 【答案示例】这个例子写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电信号,与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发现 ——植物能发出声信号,是不同国家的研究成果,属于两种不同的物理信号,添加后使说明更 充分、更科学。 【湖北襄阳】 说明文阅读(7分) 疫苗:阻遏病毒感染的终极武器 ①每次疫情发生,人们首先总会想到疫苗。作为消灭疫病的终极武器,疫苗有最低的成本,更有先发制敌的优势,无疑成了公众的希望。 ②人类第一次对抗传染病的疫苗是怎样诞生的呢?据专家介绍,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 病的疫苗是用于防治天花的“人痘”,而且是我国首创。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 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 3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天花传入我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古人称之为“痘疮”。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的一次暴发:“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在与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发现了一些规律: 感染了天花的人,不一定都会死,一旦活下来,就不会再感染天花。在“以毒攻毒”的观念引导下,在宋代,人们就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研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后来称之为“人痘”。种过“人痘”,天花感染率显著下降。这也是人类有史可考的最早的免疫疗法。 ③那么疫苗是靠什么开展工作的呢?专家认为,“狼来了”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当细菌或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它们会攻击细胞并试图无限繁殖。这种入侵被称为感染,而感染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当然,人体也不会对敌人的侵扰坐视不理,我们的免疫系统会调动多种武器来对抗感染。人体第一次接触到细菌或病毒时,也许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也就是我们说的通过抗体来克服感染。感染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如何保护身体免受这种疾病的侵害,如果身体再次遇到同样的敌人,免疫系统会迅速起作用。 ④如何在不让自己感染的情况下,又能让免疫系统记住那些可能会登门拜访的细菌和 病毒?于是科学家设计出可以模拟细菌或病毒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性“硬核”的疫苗。 将其注射到人体中,让人体免疫系统误以为大敌当前,展开战备动员,并且牢牢记住这种细菌或病毒的面目,下次如果真正的敌人来袭,免疫系统就可以立即被激活,并全力投入成斗。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疫苗对免疫系统喊了一声“狼来了 ”,免疫系统开始筹备弹药,下次狼真的来了,免疫系统就可以马上给予充分回击。 ⑤是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可以设计出疫苗呢?理论上来说,所有的外界微生物入侵导致 的疾病,无论是病毒还是细菌,都可以设计疫苗来抵御,但事实上有些感染很难设计疫苗。 比如艾滋病,其病毒有极其特殊的逃避免疫系统机制,很难设计疫苗;有些病毒变异速度很快,广泛传播,也没有必要专门研发疫苗和大量免疫接种。 (选文有改动) 20. 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痘”为我国首创,也是人类第一个对抗传染病的疫苗。 B.“狼来了”是疫苗激活免疫系统的一种形象的说法。 C.疫苗设计针对细菌或病毒,模拟其特征,但又去除了其致病“硬核”。 D.对于能逃避免疫系统的病毒和变异速度很快的病毒,人类完全不能设计疫苗。 21.第②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说明其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也许”不能去掉,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文第①段开篇点题,引出说明对象;第②至④段介绍了疫苗的诞生,疫苗的工作原理;第⑤段补充说明有些感染很难设计疫苗,有的没有必要专门研发疫苗和大量免疫接种。 【解答】(2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BC.正确; D.有误,原文是“但事实上有些感染很难设计疫苗”,此项“人类完全不能设计疫苗”说法绝对,与事实不符; 故选:D。 (2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致死率高达30%”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有准确的说明效果,说明的是天花肆虐时间之早、危害之巨;“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是引用说明,使说明具有权威性,真实具体;“在宋代,人们就把沾有疤浆的患者衣物给健康儿童穿戴,戎将天花愈合后的局部痂皮研磨成细粉,让健康儿童吸入鼻孔,后来称之为‘人痘’”是举例子,具有真实具体的说明效果,说明的是“人痘”疫苗诞生的过程。任选一种说明方法,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效果作答即可。 (2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许”表猜测,即“需要几天的时间来制造和使用所有需要的杀敌工具”是估计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去掉,说法就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20)D (21)示例一:举例子,举宋代治疗“天花”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人痘”疫苗诞生的过程。 示例二:引用说明,引用晋代葛洪记载的一次天花暴发的语句,真实具体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具有权威性。 示例三:列数据,列举“3000年”“30%”“40万”等数据,准确地说明了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 (22)“也许”表猜测,表明人体制造和使用杀敌工具所需要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若去掉,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 【2020年甘肃省武威市中考题】阅读下面文意,完成题目。(13分)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莫砺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作为在大学中文系任教40年的老教师,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④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自己就是在当知青的时候,在江南农村茅檐底下“结识”李、杜、苏、辛等杰出人物,他们与我朝夕相伴,在冥冥之中引导我成为专攻古典文学的教师。而今我年臻70,决心把余生精力贡献给古典文学的研究与普及,来报答那些异代知己对我的恩情。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减) 12.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宋词是我们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首选阅读对象?(4分) 1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分)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在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了解传统文化精神。 B.第②段引用清人叶燮的话是为了论证“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C.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力论证了“我们要以唐诗宋词为首选对象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心论点。 D.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论点。 15.如果为第④段再补写一个论据,还可以哪一个诗(词)人?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1)(4分)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其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传递到今天,能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若只答第⑤段第1句话“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 ,得2分) (2)(3分)运用举例论证,举杜诗作特点的例子,具体论证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具有说服力。 (3)(3分)D (4)(3分)能举出唐宋诗(词)人姓名,并说明其诗词特点即可得分。示例1:王维的边塞诗都是壮阔飞动之作,或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或愤慨于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 现象,或反映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或讽刺权贵……形象鲜明,笔墨酣畅。示例2: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应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掲露、批评政治弊端,关心民生疾苦。 5. 【2020年四川省自贡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最近一段时间,《龙岭迷窟》《我是余欢水》《清平乐》《传闻中的陈芊芊》等几部口碑上佳的电视剧、网络剧闪耀大小屏幕,好不热闹。这几部剧集有一个共同点,即皆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成。事实上,网络文学已成为近年来影视改编的富矿和重要创意来源,而这正得益于网络文学巨大的体量和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 ②经过20余年高速发展,网络文学这一新兴的、极具创造力的文学样式,日益成为新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最新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数量已达4.55亿,网民使用率达53.2%,网络文学创作者达1755万,累计作品2442万部。网络文学全新生产机制的出现,让许多人心中埋藏的文学种子得以生根发芽,写作不再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梦想,而成为有章可循、每个人都可一试身手的具体实践。这极大地释放了文学生产力。受益于读者和作者的深层互动,网络文学题材类型更加丰富,内容多元化表现显著,已经形成都市、历史、玄幻等20余个大类型、200多种小分类,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③尤其是近几年,网络文学整体稳健升级,显示出强韧的内生发展力。一方面,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主流风向标。这既得益于国家和社会的倡导、市场和读者的期待,也是网络文学自身发展与变革的必然要求。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走向现实题材的广阔天地,以新的时代生活经验激发类型写作活力,创作出一批现实题材“爆款”,使网络文学总体艺术水准明显提升、思想内涵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不断进化。一批作家在既有类型传统基础上持续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日臻成熟,向着精品化方向努力。此外,越来越多90后、95后新锐作家脱颖而出,不仅为网络文学新增体育、科幻等题材类型,也以其轻松幽默的文风为网络文学注入活力。新生创作力量源源不断的加入,将不断夯实网络文学创作的 “金字塔”塔基,使网络文学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④凭借强大的内容优势和庞大的市场容量,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化产业重要引擎。网络文学与影视、动漫、游戏、有声读物、衍生品开发等领域广泛联动,形成文化全产业链,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此外,网络文学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圈粉”无数,中国网文“出海热”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短短几年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方式不断升级,完成从内容到模式、从区域到全球、从输出到联动的进化,在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推进文明互鉴等方面迈出坚实有力的步伐。 ⑤当前,网络文学精品率尚低与网络文学巨大阅读需求、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依然突出。总体上看,网络文学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在质量、品位、价值观和导向等方面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平庸之作较多,历史虚无主义、伦理道德、凶杀暴力、过度色情描写等问题依然存在,甚至还出现历史观、民族观、边疆观、史学观错误。老百姓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家长迫切要求加强网络文学管理,进一步改变网络文学生态。 ⑥新时代新使命,中国网络文学正处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网络文学当在提高创作质量上持续发力,着力凸显价值引领,把更多正能量、高质量同时又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奉献给广大读者。为此,各方当共同推动形成有助于网络文学健康繁荣发展的环境。主管部门当规范管理与扶持引导并举,切实加强版权保护,依法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地作协当积极倡导正确创作导向,推动实施精品工程,开展网络文学评论引导,加快人才培养。网络文学企业当加强行业自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创新精神引领创作生产,坚决抵制侵权盗版和低俗内容。网络作家当铭记文学创作价值与使命,进一步提升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以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力作回应时代关切和读者期许。 (作者:张珊珊,发表于《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龙岭迷窟》《我是余欢水》等电视剧的热播,网络文学成了近年影视改编的富矿和重要创意来源。 B. 丰富的网络文学题材类型,显著的内容多元化,让读者和作者在互动中受益,满足了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C. 现实题材创作成为网络文学主流风向标,既有国家和社会的倡导、市场和读者的期待,也有其自身发展变革的要求。 D. 网络企业要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铭记文学创作价值,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论述网络文学体量的巨大和其内容生产能力的强大。 B. 第③段比较了“一批作家”与“新锐作家”在网络文学类型写作中的不同题材与风格。 C. 最后两段先分析网络文学存在的问题,然后为新时代网络文学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D. 文章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紧紧围绕“网络文学”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批作家在网络文学的类型写作上不断进化。他们精耕细作,创作风格更加成熟,不断向精品化方向努力。 B.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受到广泛关注,已在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形象展示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C. 目前,网络文学体量巨大,但精品率低,还需在质量、品位、价值观等方面加以改善,优化网络文学生态。 D. 主管部门只要依法规范管理,采取政策扶持等有效措施,就能推动形成有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环境。 答案;C D D 5. 【2020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 杨欣 ①2019年4月20日22时4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 ②这颗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二十颗组网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后,该卫星将与此前发射的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组网,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 ③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始建于1970年,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月球探测卫星等中高轨和深空探测航天器发射任务。自1984年1月29日用长征三号运载火晋发射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以来,累计放飞“长征”系列逆载火箭129枚,将150余颗(个)卫星和航天器送入太空。目前北斗三号卫星已经发射了19颗,未来我国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将达到35颗卫星。 ④那么,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卫星来为我们提供导航服务呢?人造北斗星座在大空中是怎样运行的呢? ⑤北斗三号导航系统计划将发射35颗卫星展开全球组网,而这35颗卫星又分为三个不同种类,工作在三种不同的轨道当中。其中包括GEO轨道,即地球静止轨道,第二个IGSO轨道是倾斜的地球同步轨道,还有MEO轨道,即中圆轨道。运行在不同轨道,卫星分工也就各有不同。中圆轨道卫星距离地面20000公里左右,此处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地球静止轨道和领斜地球同步航道高度在36000公里左右,这种高轨道一般是通信卫星使用的轨道。 ⑥北斗系统可以扩大无线电测定功能,还可以实现星基增强功能。通过不同轨道上的卫星相互配合,北斗导航就像在太空中编制出一张大网,既能覆盖全球,又保证能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目前,北斗已经应用于交通运输、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森林防火、应急搜救、通信系跳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经济价值。专家指出,从2012-2018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年增长一直保在20%左右,而北斗对产业的核心贡献率达80%。预计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体产值将到4000亿元。 ⑦未来,万物互联,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市场巨大,其发展前景将一片光明。 (选自“央视网”,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四十四颗北斗导航卫星。 B.我国计划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系统的35颗卫星分为三个不同种类,工作在三种不同轨道中。GEO轨道和IGSO轨道运行高度距地面较高,一般是通信卫星使用的轨道,在MEO轨道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 C.由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设计的北斗三号系统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 D.北斗系统可以扩大无线电测定功能,还可以实现星基增强功能。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去后,对句意影响较小的一项是( )(3分) A.此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 B.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 C.中圆轨道卫星距离地面20000公里左右,此处运行的卫星可以游走全球。 D.目前,北斗已经应用于交通运输、气象测报、电力调度,森林防火、应急搜救、通信系统等多个领域,给社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经济价值。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了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时间、北斗导航系统的组网情况,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市场前景。 B.第③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北斗导航卫星和配套运载火箭的研制单位,发射中心及始建年,承担的任务、发射成绩和未来发射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卫星要达明的数量。 C.第④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文的提供导航服务需要很多卫星,又引起下文对人造北斗卫星在太空中运行情况的说明,使文意连贯,衔接自然。 D.第⑥段画线句子通过列举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北斗系统对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贡献大,增强了说服力。 答案:(1)C(从第②段从“采用……国际首创”一处可以看出表述有误,应为“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 (2)D(后面有“已经”一词,删去不影响句意的理解) (3)A(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没有时间顺序) 【2020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题】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年25%左右的北极海冰持续冻结4年以上,2013年这个比例降到了7%。在过去60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星观测,1979年至2000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670万平方千米。进入21世纪以来,这一数值在2012年达到最低,只有近334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 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北极很可能在1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200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1.5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月面积最大。 B. 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C. 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 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 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C. 本文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 第⑨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7. B 8. C 9. “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解析】 【7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 A.“9月面积最小”“3月面积最大”表述有误,原文依据第(2)段“在9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在3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 C.“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表述有误,原文依据第(6)段“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D.表述错误,原文依据第(8)段“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故选B。 【8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第(4)段“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第(5)段“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和第(7)段“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可知,本文④~⑥段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⑦段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人类生活有利的一面。故选C。 【9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和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之间,2034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可知,“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题目“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与文章开头“北冰洋很可能在2034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和结尾“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