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及答案2008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
2008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及答案 2007.12 本试卷21题,共11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的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上。在答题卷右上角的“试室号”栏填写本科目试室号,在“座位号列表”内填写座位号,并用2B铅笔将相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1~7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8~21题为非单项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9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坍圮(qǐ) 熨(yù)帖 恪(kè)守不渝 文采斐(fěi)然 B.颤(zhàn)栗 颓垣(yuán) 凝神屏(bǐng)息 自怨自艾(ài) C.孝悌(tì) 赧(nǎn)然 瞠(chēng)目结舌 纵横捭(bǎi)阖 D.削(xiāo)平 百舸(gě) 余勇可贾(gǔ) 毁家纾(shū)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然而,有关部门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私自拆除了当年是慈禧弟弟的桂公府的跨院。 B.浈江区有政协委员建议,风度路作为全市唯一的全天候步行街应尽早树立导游导购指示牌。 C.有德之人不会以权谋私,不会贪污受贿,虽然清贫点,但活得坦荡,没有东窗事发之虑,也没有半夜敲门之惊。 D.面对张海同学一家的不幸遭遇,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五十,我一百,二一添作五,不一会功夫,捐了三千多元钱。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保护母亲河”活动的举办者认为,要让环保理念进入生活,关键在于能否建设好绿色队伍和绿色基地。 B.3月22日,斯特恩正式向法庭提起诉讼,状告伯克尔、《纽约每日新闻》报、克林顿夫妇对他进行人身攻击,阻挠他在《纽约邮报》上发布不利于他们的消息。 C.通过举办“七彩云南夏令营”“七彩云南野外科学考察”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大自然中增强了环保意识。 D.调查表明,此次受访者中30%的青年都有自己的创业愿望,但付诸于行动的只有1%。专家分析认为,青年创业缺乏一条引导创业的“绿色通道”。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 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 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 :水之北 B.舟车冠盖之冲 冲:冲过来 C.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 循:遵守、依照 D.处者皆有廉退之行 退:谦退、谦逊 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1)其外修竹森然以高 (3)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2)硕求余文以记之 (4)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A.(1)(2)相同,(3)(4)不同 B.(1)(2)不同,(3)(4)相同 C.(1)(2)相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 6.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3分) (1)陂田苍茫,行者倦厌 (2)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3)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 (4)果蔬可以饱邻里 (5)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6)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A.(1)(2)(3)(4) B.(2)(3)(4)(5) C.(3)(4)(5)(6) D.(1)(2)(5)(6)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社稷殚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稷的责任和义务。 D.饥渴时候就要吃喝,吃饱喝足就要停止。苏轼用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8.(一) 用“/”给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3分)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3分) 译: (2)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3分) 译: 诗歌阅读 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 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 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1)诗人在该诗写“夏莺”之“啭”和“鸳鸯”之“浴”有何作用?(2分) 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尽日无人看微雨”。(4分) 答: 10.名句名篇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任选三题,共6分,每空1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 。(荀子《劝学》)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杜牧《阿房宫赋》)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论语》十则) (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诸葛亮《出师表》) 现代文阅读 三、(18分)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汉装,中国华彩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骨针,7000年前河姆渡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上下一体的长衣)。作为汉装原型的深衣,在《礼记》中有记载:“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袖子)圆以应规,曲袷(领)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盛唐和宋明。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最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裈(裤子)的竹林七贤。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为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得意而忘形”,如晋武帝间“冬天尽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 。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于是此时出现风度,风采,风姿,风韵,云中白鹤等自喻。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飞天”中看出,袖子宽大,衣带飘飘。 盛唐开放繁荣,也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华丽的服饰,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男子相对俭敛,不再穿裙。而多是圆领袍衫加襥头(一种搭拉两个脚的软帽子),一直沿用至明,并有严明的官服制度,“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武则天时还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而女子服装则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开放、华贵和宽大。孟浩然《春情》中描写“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可见衣带和裙摆之长。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都是当时华丽的时世装。 至宋明,随着汉文化的沉淀,服饰也表现的更沉稳严谨,形成了更严格的官服制度。同时,民间服饰的细节装饰也趋繁复。裙子式样修长,穿着时在腰间扎以绸带,带上垂绶环。尤其宋朝程朱理学强调封建伦理思想,禁锢人们思想,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的建筑绘画等其他艺术风格一致(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并且此时缠足风盛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但服制仍多沿用宋制,同时随着棉丝的大量生产,民间服饰也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如将不同色彩拼接起来的“水田衣”。至此,中国服饰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体系。从形制上来说,官服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如上海俚语中的“无啥花头”原意就是指没有什么官衔。一般男服都是“直缀”,即一种类似道袍的简单长衫,简单的服饰外形将男性的社会意义定义在“理性”。从寓意上来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形象比喻,而发展到非常繁复的抽象寓意。如谐音,画鱼以代“余”,磬代“庆”等。 中国服饰虽是平面的一块面料,但知情的人都知道,里面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本书,可以慢慢品,细细读,而远非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选自2006年12月号《森林与人类》,有删节 11.对唐朝及宋明服饰解说不正确的是( )(4分) A.唐朝女子服饰开放、华贵和宽大,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心。 B.唐朝开始推行严格的官服制度,能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 C.宋朝服饰美学更趋向纤弱、拘谨,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颇深。 D.宋明的官服制度更为严格,从形制上说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 E.明代的民间服饰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水田衣”就很能体现这个特点。 12.下列说法符合本文内容的两项是( )(4分) A.中国的服饰其实有着自己的传统,早在7000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B.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之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上衣下裳连成一体,可作为汉装的原型。 D.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其鲜明的特征,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体现出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及宽广博大的胸怀。 E.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记载,形象地写出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服饰的看法,体现出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意识的崛起。 13.请概括出魏晋时期汉服饰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精神实质。(4分) 答: 14.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说中国服饰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6分) 答: 四、(15分) 说明: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作答前填上文本序号“(一)”或“(二)”。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7题。 走过黑夜 史小溪 ①那是许多年前的一次夜行,我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 ②西边如血河般涌动的晚霞,开始凝作一片绛紫,又凝作苍茫,黛黑,黑森森的帷幕立刻遮盖了大地。 ③ 我踽踽地走着,心上压着的悲哀、疲乏和沮丧,逐渐被一种恐惧全面掩盖。真后悔为什么不投宿前面经过的那个村子,现在落得进退维谷,晚了…… ④夏夜散布着燠热、干燥,恐怖在急剧漶漫着。四野的庄稼黑洞洞的,密不透风。模模糊糊的高空闪烁几点星星,遥远,幽暗。我开始逡逡巡巡——愈临近故乡,愈熟悉那些隐患地带及那些神秘传说,心也愈发地惶怵紧张起来。 ⑤我觉得山坳平谷都似坟墓一般升腾着阴森、沉闷窒息,那每一刻孤寂都似乎在无尽长地延宕。大山的褶皱在苍穹下变得更深了,似倒竖起来的深不可测的孔穴。树林子、野蒿,黑森森的长厚了许多,那草丛中会潜伏狼么?狼!我顿时记起老奶奶们说的大苍狼叼走村里小孩的事,我的心砰砰地狂跳,全身置于一种极度紧张的威慑惊骇中…… ⑥离村子不远。现在,可怕的夜风吹过,荒草掀起一片起伏不断的飒飒声响,树叶也轧轧地碰撞着发出不绝的回应,连那往日淙淙的音乐一般好听的小河流水声也听起来骇骇的,惨惨的。突然,那突兀的红崖上传来呲怪子鸟的怪叫:“呵呵呵呵……”那声音似哭似笑,在黑暗中刺耳地令人不堪忍受地回荡。我感到一阵毛骨悚然,同时,就看到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向我扑来┅┅啊呀!我差点叫出声来,但定定神,黑影消失了,一切归于消隐,只有恐怖的印象和令人窒息的无边黑夜。我屏着气呼吸,战战兢兢循着黑夜的路,一边高度警觉四周的动静。转过那个小峁,是那棵黑森森的老树,我记起那棵黑森森的树上曾吊死过一个女人。头顶一颗流星陨落,恍惚中,我看到前面有亮点红红的一闪,陷现出一团黑影,接着,又暗淡下去。鬼火!一刹那,我的心又腾地瑟抖起来,仿佛大地陡然裂开了一道长长的缝隙,就要将我无情地吞噬进去。远处重又出现了那团黑影,蠕蠕地,和一明一暗的鬼火重叠在一起。我屏着气,惊悸的瞪大眼睛凝视,不像幻觉;再定定神,是人,是吸烟的夜行人。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 ⑦那人在前面孤孤地走着,我在后面寂寂尾随。我们老是保持一节距离。我不敢拉得太远,也不敢向前靠去,我怕。父亲叮嘱过我:“路上千万小心!这年代,人……”人,那持枪的看守,对一个孩子都那么冷酷狰狞;那佩红袖标的人,竟恶狠狠地给瘦弱的父亲背上驮那么重的石头。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坏在人!他上茅厕,不小心将衣袋里的红语录本掉下去了,人,检举了他…… ⑧苍穹的星星依然遥远幽暗。我们就这样走着。他一定察觉到他的后面有动静了,中途有好几次停下来,肯定是朝后面观望;此时,我也就立刻高度警觉地停下来。我想好了,这黑洞洞的青纱帐将到处是我的隐匿之地,若有不测,我立刻就会钻进去逃跑掉的。而当他重新起程时,我也赶快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就这样,一对夜行人,冷漠僵滞,彼此防范。他走,我也走;他停,我也停…… ⑨最后,大概是他终于捺不住了,停下来,向后大声召唤:“是人嘛?” ⑩而我,一下听清了,那是同村宽厚和善的干爷的声音。我不由自己地喊了一声:“是我……唔唔……”我不顾一切跑起来,再也忍不住地哽咽起来…… ⑾村里,传来狗汪汪的狗叫。 15.“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这里,“我”为什么会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又为什么会感叹“人啊人┅┅”?(4分) 答: 16.阅读文章第②段,回答问题:这里写晚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中对晚霞的色彩的描写有何作用?这段与下文有何关系?(5分) 答: 17.精读文章⑦⑧两段,回答以下问题:文题中的“黑夜”除了指其本义“夜晚”外,还有更为深层的蕴义。请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答: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7题。 陆星儿记 陈村 假如想在一群人中间认出陆星儿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那个像一阵风似的,边走边说着的,衣着色彩丰富的,发式每周一歌的女子,一定便是她了。她是那种一眼看去就很健康的人,肚里没有弯弯绕的心思。 陆星儿属牛,自然是“老三届”①,有过当北大荒人的光荣。她的文学生涯便是从那里开始的。那块冷寂的土地据说是很肥沃的,自然还萌生了爱情。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 后来有了机会,陆星儿进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那是一个和舞台有关的地方,却不曾把她培养成一个剧作家。虽然也写了一点戏,终究不如她的小说。但是,不管怎么说,文学工作从此成了她的职业。 她把家安在北京,儿子叫陈厦。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安得广厦千万间”,只是一个梦想,而那个小小的厦厦却是切切实实的。儿子生得眉清目秀,陆星儿怕他长大后难以沉静,怕得没有道理。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戏剧学院的老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 陆星儿带着儿子和小说家的名声回到上海。这是她生活的两大支柱。生活自然不很容易,她却应付过去了,还有闲心写点男人女人一类的文章,当当大众的先生。据说,有许多姐妹们向她倾诉衷肠。作家被动地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者。但是,她的故事去向谁诉说? 只有小说了。陆星儿总在写女人的故事,不很欢愉,也不忧伤。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常是很要强的。她们没有太好的命运,没有辉煌的背景,不做粉色的梦,曲曲弯弯地生活下来并将生活下去。当然,也不作强人状。 陆星儿之所以健步疾行,是因她总是很忙。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我曾说过,她是陆地,不是舢板。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有句家喻户晓的话叫作“跟着感觉走”,可惜这感觉是那种“大众汤”似的感觉,俯拾皆是,没有味道。幸好,陆星儿不是这样。 陆星儿的名字很好,既有陆地,又有星空。我们能坦然地对待天地。真正困难的是那些发生在大地之上星空之下的事情。中间那空空荡荡的一段,是我们生活的舞台,也是小说的天地。对陆星儿的人生来说,她正经历的也正是一生中的中年。儿子一天天长大,作品一年年增多,收获的季节早已开始,人生的课题似乎总在回旋。“女人”,不仅对男人是个谜,对女人更是。好在我们有兴致将这个谜猜下去,有兴致被别人猜谜。 不久以后,陆星儿也许又要搬家了。家在浦东。这次不再借住他人的房子。家,是个亲切的字眼。生活又一次重新开始。再也不是“十八岁出门远行”,陆星儿对此有点漠然。浦东的夜晚非常宁静,可以写作,可以遐想。 我想,好文章是人们爱读的,好女人也是人们爱读的。 注:①老三届是文化革命开始时候,当时在中学的高中,初中的三届学生,这批人后来基本都当了知青。老三届的下乡,基本都是到了边疆,东北的北大荒,西南的西双版纳,内蒙等等。 15.概括陆星儿的大致经历。(4分) 答: 16.文学性的人物小传切忌烦琐的描写,必要时可以穿插一点抒情或议论。要写得精,才能收到文约而意丰的效果。本文即具有这种特色,试举出文中这样的一个例子,并分析其丰富意蕴。(5分) 答: 17.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你从本文中读到了哪些时代特点?请就其中一点结合原文略作分析。(6分) 答: 五、(15分) 18.仿照下面小诗的前两句,续写两个句子。(4分) 成长歌 公平中长大的孩子学会正直 羞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自疚 , , 19.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4分) 触目惊心 答: 20.学校要举办论题为“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辩论会。请运用两种论证方法为正方(时势造英雄)或为反方(英雄造时势)写一段90字以内的辩论词。(7分) □方: □□□□□□□□□□□□□□□□□□□□□□□□□□□□□□□□□□□□□□□□□□□□□□□□□□□□□□□□□□□□□□□□□□□□□□□□□□□□□□□□□□□□□□□□□□ 六、(60分) 作文 2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眉毛、眼睛、嘴巴、鼻子,四种器官,都有灵气,有一天,它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互不服气。 嘴巴对鼻子说:“人所有的食物、营养,都是通过我才被接纳的,我的功劳最显著。而你,有什么本领,位置竟然居于我的上面?” 鼻子哼了一下,说:“我能辨香味臭味,然后你才知道什么可以吃,所以摆在你上面。”鼻子又冲着眼睛说:“你有什么本事,竟然摆在我的上头?” 眼睛被激怒了,它瞧都不瞧鼻子一眼,说:“我能观察美丑,瞭望四方,这功劳不小,应该摆在你上面。” 鼻子又说:“你说得有道理,但眉毛又有什么能耐,也摆在我上面?” 眉毛也不示弱,得意地一扬,说:“你们想想,如果把我摆在眼睛、鼻子、嘴巴之下,那可就滑稽了,那不知道整个脸该放哪儿啦!”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9分) 1.C(A、圮pǐ;B、艾yì;D、削xuē) 2.C[A、私自:不经批准,背着人做不合乎规章的事。此处应使用“擅自”(超越权限,自作主张)。B、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事物的好的事情)。此处应使用“竖立”(物体垂直地立着)。D、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不合本语境。C、东窗事发:比喻阴谋或罪恶败露。用在此处正确。] 3.B(A、“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去掉“能否”。C、介词结构掩盖主语,去掉“通过”或“让”。D、应去掉“付诸于”中的“于”。) 二、(33分) 4.B(冲:交通要道) 5.B[以:(1)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2)表目的,来。(3)(4)“之”都为结构助词,的。] 6.B[题干中的“其”指园中] 7.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逐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当临危不知止,招来杀身之祸。] 8.(一)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怃适而不可。(每错漏3处扣1分,扣完为止) (二)(1)译:退隐的人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很难外出做官(挺身而出);出仕的人贪恋利益而忘记退处。[处者:退隐的人(1分);“狃”:贪(1分),大意1分。] (2)译:(我)将要离开彭城,于心不忍(不舍),而彭城的父老乡亲也不嫌(讨厌)我,我将在泗水的岸边买田地准备在此养老。[莫余厌:否定句宾语前置句1分;于泗水之上:状语后置句1分,大意1分。] 9.(1)以动衬静(反衬或衬托)或渲染出一种幽寂的氛围(1分),有利于作者孤寂之情的抒发(1分)。 (2)(第一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1分)“微雨”,奠定了整个画面的大背景,给画面增添了迷朦之感。(1分)“无人”,直接应和了整首诗幽寂的氛围,同时又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比(衬托或正衬)。(1分)“尽日”,点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深深难遣之孤寂。(1分) (第二种答案)该句意为:整天都没有别人来这里欣赏微雨中美景。(1分)它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朦胧意境,(1分)同时又突显了全诗幽寂氛围,(1分)用衬托(对比或正衬)手法写出“我”久久伫立之身影,抒发了深深难遣之孤寂。(1分) 10.(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18分) 11.BD(B项原文无“官服制度从唐朝开始”之意,D项中“从形制上……”应属于明代官员服饰而非“宋明”)(该题多选、错选或者漏选一个扣2分) 12.BC(A项并非“在7000年前”形成特色,D项未能体现出“宽广博大的胸怀”,E项体现出的是“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而不是“贵族意识”的崛起) 13.答:男装流行飘逸长衫,崇尚扎巾。(1分)女装袖子宽大,衣带飘飘。(1分)体现出反儒倡道的精神实质(1分),具体表现为:不拘礼教,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1分) 14.①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悠久,起源很早。 ②中国的服饰有别于西洋服装,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都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 ③不同朝代的中国服饰,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及民族心理和趣味。(共6分,每点2分) 四、(15分) (一) 15.因为终于确定令自己的心瑟抖起来的黑影是人,恐惧而紧张的心顿时缓和了下来。(2分)因为在“我”的意识里,人,冷酷狰狞,人与人之间关系极度紧张,互不信任,互相猜疑。(2分) 16.比喻。用“血河”喻晚霞,用“帷幕”喻天空。(1分,只答比喻也给1分。)通过描写晚霞的色彩变化,写出天色越来越暗而夜晚终至的过程,(1分)既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氛围(渲染气氛)(1分)也表明了“我”密切关注天色的心理(或越来越紧张惧怕的心理)。(1分)这都为下文事件的展开或写“我”的恐惧张本(作铺垫)。(1分) 17.(1)人性的冷漠猜忌无情。如第(7)段借父亲的叮嘱,第8段描写两个夜行人冷漠僵滞,彼此防范,无不体现出这一点。第⑧段中“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防黑胜于防人这一与前文似相矛盾的心理,可以知道,当时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不信任到了异常严重的程度。(2)社会状况的混乱。父亲叮嘱中的“这年代,人……”和“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坏在人!” 的感叹,委婉地告诉我们当时社会状况的混乱。(以上两个方面,学生只要从其中一个方面作答即可。观点2分,直引或概括原文2分,分析2分。其它概括合理也可。) (二) 15.是“老三届”毕业生;(1分)到北大荒插过队,并在北大荒开始文学创作;(1分)后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留在北京,但没有成为剧作家,而是写小说,成为专业作家;(1分)后带儿子回到上海定居,继续从事写作,著述甚丰(1分)。(经历应包括“在哪儿”“干什么”两个因素) 16.如“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例子,1分)北大荒广袤的土地培养了陆星儿,这段坎坷的经历造就陆星儿的成熟(写出北大荒对陆星儿的影响,2分)。在逆境中奋发拼搏,把种种的人生经历变成财富,把最大的苦难咀嚼粉碎,凭着一股坚定的意志朝前走,走向成功(揭示人物精神,2分)。 再如,“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例子,1分)这一代人背负着厚重的历史,但没有被它压垮,他们依然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去求索,去生活。(联系背景,紧扣“老钟”的比喻,把握陆星儿是一代人的代表,强调他们或她的顽强。2分)他们战胜了困难和挫折,为自己的理想开始新的奋斗,且永远不停息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绝不随波逐流。(联系比喻和下文的对比,强调“永不停息”“不随大流”。2分)(本例仅从陆星儿个人角度分析也可以。)(本题对“意蕴”的理解占4分,只要就所举的例子解说得较为全面合理即可给满分。举例子占1分,但光举例不分析意蕴的,不给分。) 17.(1)有房难,分家易。如在第三段写到“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后来“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并指出“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反映了当时分房难的事实,同时又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人们婚恋、家庭观念的变化,离婚现象多的事实。 (2)追求时尚,任凭感觉。如“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有句家喻户晓的话叫作‘跟着感觉走’,可惜这感觉是那种‘大众汤’似的感觉,俯拾皆是,没有味道。”反映出当代人赶时髦,追潮流,缺乏自我、没有个性的特点。(特点概括,2分;直引或概括原文2分,分析2分。其它概括,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过要避免以偏概全。) (以上两个方面,学生只要从其中一个方面作答即可) 五、(15分) 18.答案示例: 宽容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忍让;挑剔中长大的孩子学会苛责 /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学会欣赏;讥笑中长大的孩子学会羞怯 / 友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关怀;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争斗。 (评分标准:答案只写出一句且句式与前两句一致得2分,写出两句,且都能做到句式与前两句一致,内容合乎情理又紧扣“成长”得3分;在此基础上,又能满足第一句从健康环境、第二句从不良环境来写这一隐性要求得4分;否则,酌情给分) 19.内容:远处工厂的废水蜿蜒而来,废水边的人惊愕地发现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成了一具骷髅。(2分) 寓意:环境污染严重危及着人类的生存和生命。(2分) 20.答案示例: 正方: 我方认为时势造就英雄。冰天雪地锻造出傲骨腊梅,惊涛骇浪成就了勇敢的弄潮儿。纵观社会发展,清朝末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从而造就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反方: 我方认为英雄造就时势。一缕春风能吹绿大江南北,一轮明月能照亮如漆黑夜。一代伟人邓小平睿智地制定出富国强民的改革开放政策,从而造就了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时代。 (评分标准:观点鲜明1分;恰当运用两种论证方法,每种2分,共4分;语言流畅2分;字数每超过5个字扣1分。) 六、(60分) 21.写作(60分) 等 级 评 分 标 准 一等(25~21)分 二等(20~16)分 三等(15~11)分 四等(10~0)分 基 础等级 内 容 25 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感情虚假 表 达 25 分 切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漂亮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 征 1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细节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点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内容”项以“题意”、“内容”为重点;“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 二、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 深刻: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 丰富:④材料丰富 ⑤论据充实 ⑥形象丰满 ⑦意境深远 3. 有文采:⑧用词贴切 ⑨句式灵活 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⑾文句有表现力 4. 有创意:⑿见解新颖 ⒀材料新鲜 ⒁构思新巧 ⒂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⒃有个性特征 三、 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每用错3处标点扣1分。 四、 套作、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附一: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园子外围有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前来敲开园门,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抱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 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用来替子孙后代谋虑的手段长远而且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早晚的奉养,饮宴游览的乐趣,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用这来保养身体修炼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遵理守法才干突出的吏治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馀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泅水滨买田地养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狗的叫声交互入耳。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附二:《齐安郡后池绝句》赏析〗 这是一首画面优美、引人人胜的小诗。它把读者引入一座幽静无人的园林,在蒙蒙丝雨的笼罩下,有露出水面的菱叶、铺满池中的浮萍,有穿叶弄花的鸣莺、花枝离披的蔷薇,还有双双相对的浴水鸳鸯。诗人把这些生机盎然、杂呈眼底的景物,加以剪裁,组合成诗,使人好似看到了一幅清幽而妍丽的画图。诗的首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和末句“鸳鸯相对浴红衣”,描画的都是池面景,点明题中的“后池”。次句“夏莺千啭弄蔷薇”,描画的是岸边景。这是池面景的陪衬,而从这幅池塘夏色图的布局来看,又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虽然淡淡写来,却是极为关键的一句,它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句中的“看”字,则暗暗托出观景之人。四句诗安排得错落有致,而又融会为一个整体,给人以悦目赏心的美感。 这首诗之使人产生美感,还因为它的设色多彩而又协调。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指出“螭表五色,贵在时见”,并举“《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为例。这首绝句在色彩的点染上,交错使用了明笔与暗笔。“绿锦池”、“浴红衣”,明点绿、红两色;“菱”、“浮萍”、“莺”、“蔷薇”,则通过物体暗示绿、黄两色。出水的菱叶和水面的浮萍都是翠绿色,夏莺的羽毛是嫩黄色,而初夏开放的蔷薇花也多半是黄色。就整个画面的配色来看,第一句在池面重叠覆盖上菱叶和浮萍,好似织成了一片绿锦。第二句则为这片绿锦绣上了黄鸟、黄花。不过,这样的色彩配合也许素净有余而明艳不足,因此,诗的末句特以鸳鸯的红衣为画面增添光泽,从而使画面更为醒目。 这首诗还运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它所要表现的本是一个极其静寂的环境,但诗中不仅有禽鸟浴水、弄花的动景,而且还让蔷薇丛中传出一片莺声。这样写,并没有破坏环境的静寂,反而显得更静寂。这是因为,动与静、声与寂,看似相反,其实相成。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正道破了这一奥秘。 这首诗通篇写景,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景中自有人在,自有情在。三、四两句是全篇关目。第三句不仅展示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而且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其百无聊赖的情状是可以想见的。句中说“看微雨”,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池水、鸣莺、蔷薇。而其人最后心目所注却是池面鸳鸯的相对戏水。这对鸳鸯更映衬出看雨人的孤独必然使他见景生情,生发许多联想、遐想。可与这首诗参读的有焦循《秋江曲》:“早看鸳鸯飞,暮看鸳鸯宿。鸳鸯有时飞,鸳鸯有时宿。”两诗妙处都在不道破注视鸳鸯的人此时所想何事,所怀何情,而篇外之意却不言自见。对照两诗,杜牧的这首诗可能更空灵含蓄,更有若即若离之妙。(陈邦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