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数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19—2020 学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考试 数学 I 卷 一、填空题 1. 已知集合  0A x x ,  1,0,1,2B   ,则 A B 等于 . 【答案】 1,2 【解析】 试题分析:      | 0 1,0,1,2 1,2A B x x      考点:集合运算 【方法点睛】 1.用描述法表示集合,首先要弄清集合中代表元素的含义,再看元素的限制条件,明确集合 类型,是数集、点集还是其他的集合. 2.求集合的交、并、补时,一般先化简集合,再由交、并、补的定义求解. 3.在进行集合的运算时要尽可能地借助 Venn 图和数轴使抽象问题直观化.一般地,集合元 素离散时用 Venn 图表示;集合元素连续时用数轴表示,用数轴表示时要注意端点值的取舍. 2. 设i 是虚数单位,复数 z 满足 (3 4 ) 4 3i z i   ,则复数 z 的虚部为_____. 【答案】 1 【解析】 【分析】 利用复数的除法运算求得 z ,由此求得 z 的虚部. 【详解】依题意       4 3 3 44 3 25 3 4 3 4 3 4 25 i ii iz ii i i          ,所以 z 的虚部为 1 . 故答案为: 1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复数的除法运算,考查复数虚部的概念,属于基础题. 3. 执行下图的程序框图,如果输入 6i  ,则输出的 S 值为 . - 2 - 【答案】 21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 0 1 2 3 4 5 6 21S         . 考点:程序框图. 4. 函数 y= 23 2x x  的定义域是 . 【答案】 3,1 【解析】 试题分析:要使函数有意义,需满足 2 23 2 0 2 3 0 3 1x x x x x          ,函数定义 域为 3,1 考点:函数定义域 5. 若将甲、乙两个球随机放入编号为 1, 2 , 3 的三个盒子中,每个盒子的放球数量不限, 则在 1, 2 号盒子中各有一个球的概率是 . 【答案】 2 9 . - 3 - 【解析】 试题分析:将甲、乙两个球随机放入编号为1,2 ,3 的三个盒子中,共有3 3=9 种方法,其 中在1, 2 号盒子中各有一个球有 2 1=2 种方法,因此所求概率是 2 .9 考点:古典概型概率 6. 若 x , y 满足不等式组 1 1 0 1 x y x x y         ,则3 2x y 的最大值为______. 【答案】3 【解析】 【分析】 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数形结合即可求得目标函数的最值. 【详解】画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下图所示: 目标函数 3 2z x y  ,即 3 2 2 zy x   与直线 3 2y x  平行. 数形结合可知,当且仅当目标函数过点  1,0A 时,取得最大值. 故 3maxz  . 故答案为:3 . 【点睛】本题考查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处理,属基础题. 7. 已知两条直线 m , n ,两个平面 ,  ,给出四个命题: ①若 //m n , m  ,则 n  ②若 / /  , m  , n  ,则 //m n ③若 / /m  , m  ,则  ④若  , / /m  ,则 m  - 4 -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 【答案】①③ 【解析】 【分析】 根据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逐一判断即可. 【详解】对①,由线面垂直的性质以及判定定理可知,①正确; 对②,若 / /  , m  , n  ,则 ,m n 异面或者平行,②错误; 对③,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③正确; 对④,若  , / /m  ,则 m 可能在  内或与  平行或与  相交,④错误; 故答案为:①③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判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属于中档 题. 8. 等差数列{ }na 的公差为 2, nS 是数列{ }na 的前 n 项的和,若 20 40S  ,则 1 3 5 7 19a a a a a     _________. 【答案】10 【解析】 【分析】 利用等差数列奇数项的和与偶数项的和的关系即可求解. 【详解】等差数列{ }na 的公差为 2, 20 40S  , 则 20 1 2 3 19 20S a a a a a      1 3 5 17 19 2 4 18 20a a a a a a a a a           1 3 5 17 19 1 3 17 19a a a a a a d a d a d a d                1 3 5 17 192 10 40a a a a a d       , 解得 1 3 5 7 19 10a a a a a     . 故答案为:10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奇数项的和与偶数项的和,掌握等差数列的性质是关键,属 - 5 - 于基础题. 9. 已知双曲线 2 2 2 14 x y b   的右焦点与抛物线 2 12y x 的焦点重合,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 为______. 【答案】 5 2y x  【解析】 【分析】 求出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双曲线的右焦点坐标,结合双曲线标准方程中 , ,a b c 之间的关系求出b 的值,最后利用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因为抛物线 2 12y x 的焦点坐标为 (3,0) ,所以双曲线 2 2 2 14 x y b   的右焦点也是 (3,0) ,即 3c  ,而 2 2 2 29 4 5c a b b b       ,所以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5 2y x  . 故答案为: 5 2y x  【点睛】本题考查了求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考查了抛物线的焦点,考查了数学运算能力. 1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直线 1 : 4 0l kx y   与直线 2 : 3 0l x ky   相交于点 P , 则当实数 k 变化时,点 P 到直线 4 3 10 0x y   的距离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答案】 9 2 【解析】 【分析】 判断出 P 点的轨迹,然后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求得 P 到直线 4 3 10 0x y   的距离的 最大值. 【详解】设直线 1l 与 y 轴交于  0,4A ,直线 2l 与 x 轴交于  3,0B , 2 23 4 5AB    . - 6 - 当 0k  时,直线 1l 为 4y  ,直线 2l 为 3x  ,所以两条直线的交点为  1 3,4P . 当 0k  时,两条直线的斜率分别为 k 、 1 k  ,斜率乘积为 1 ,故 1 2l l ,所以 P 点的轨迹是 以 AB 为直径的圆(除 ,A B 两点外). 设以 AB 为直径的圆的圆心为 3 ,22C      ,半径 5 2 2 ABr   ,圆的方程为   2 2 23 522 2x y             .点  1 3,4P 满足圆的方程. 综上所述,点 P 点的轨迹是以 AB 为直径的圆(除 ,A B 两点外). 圆心C 到直线 4 3 10 0x y   的距离为  22 34 3 2 102 2 4 3 d         . 所以点 P 到直线 4 3 10 0x y   的距离的最大值为 5 92 2 2d r    . 故答案为: 9 2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直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考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属于中档题. 11. 已知点 P 在 ABC 内,且满足 1 1 3 4AP AB AC    ,设 PBC 、 PCAV 、 PAB△ 的面 积依次为 1S 、 2S 、 3S ,则 1 2 3: :S S S  ______. 【答案】5:4:3 【解析】 【详解】因为    1 1 1 1 3 4 3 4AP AB AC PB PA PC PA            , 所以 5 4 3 0PA PB PC      ,所以 1 2 3: : 5: 4:3S S S  . 12. 已知函数   24 , 0, { 3 , 0, x x x f x xx     若函数     3g x f x x b   有三个零点,则实数b 的 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答案】 1( , 6) ( ,0]4     【解析】 - 7 - 【分析】 求 出 函 数  f x 的 解 析 式 , 分 别 画 出 函 数  f x 与 3y x b  的 图 象 , 将 函 数     3g x f x x b   有三个零点转化为函数  f x 与 3y x b  的图象的交点有三个求解 即可 【 详 解 】 3y x b  与 3 ( 0)y xx    相 切 时 6b   ( 正 舍 ), 3y x b  与  24 0 4y x x x    相切时 1 4b   , 3y x b  与 2 4 ( 4)y x x x   不相切.由图可知 实数b 的取值范围为 , 6   1 ,04     . 故答案为  1, 6 ,04        . 【点睛】已知函数有零点求参数取值范围常用的方法和思路 (1)直接法:直接根据题设条件构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再通过解不等式确定参数范围; (2)分离参数法:先将参数分离,转化成求函数值域问题加以解决; (3)数形结合法:先对解析式变形,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然后数形结 - 8 - 合求解. 13. 已知函数 ( ) sin(2 )6f x x   ,若方程 3( ) 5f x  的解为 1 2 1 2(, 0 )x x x x    , 1 2sin( )x x  ____________. 【答案】 4 5  【解析】 【分析】 根据 1 22 26 6x x      ,可得 2 1 2 3x x  ,所以 1 2 1sin( cos(2 )6)x x x     ,再根据 角的范围和同角公式可得结果. 【详解】依题意可知, 1 2 3sin(2 ) sin(2 )6 6 5x x     , 因为 1 20 x x    ,所以 1 2 112 26 6 6 6x x         , 所以 1 22 26 6x x      ,所以 1 2 2 3x x   ,所以 2 1 2 3x x  , 所以 1 2 1 2sin( ) sin(2 )3x x x    1sin(2 )6 2x     1cos(2 )6x    , 因为 2 1 2 3x x  1x ,所以 10 3x   ,所以 12 ( , )6 6 2x      , 所以 2 2 1 1 3 4cos(2 ) 1 sin (2 ) 1 ( )6 6 5 5x x        , 所以 1 2 4sin( ) 5x x   . 故答案为: 4 5  . 【点睛】本题考查了同角公式和诱导公式,属于基础题. 14. 已知 1x , 2x 是函数   2 ln 2f x x m x x   ,m R 的两个极值点,若 1 2x x ,则  1 2 f x x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答案】 3 ln 2,02      【解析】 【分析】 - 9 - 先由题得所以 1 2 1 21, 2 mx x x x    , 1 10 2x  .化简得  1 2 f x x = 1 1 1 1 11 ) 2 ln 1x x x x     ( , 再构造函数 1 )x x g( )=( 1 1 12 ln (0 )1 2x x xx    ,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值域即得解. 【详解】由题得函数的定义域为 (0, ) , 21( ) 2 2 (2 2 )mf x x x x mx x        , 所以 1 2,x x 是方程 22 2 0x x m   的两个实数根, 所以 1 2 1 21, 2 mx x x x    , 因为 1 2x x , 1 > 0x , 所以 1 1 20 2 1x x x    , 所以 1 10 2x  . 所以   2 2 1 1 1 1 1 1 2 1 2 2 2 ln 2 ( 1) 2 ln 1=f x x m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1 1 1 1 11 ) 2 ln 1x x x x     ( 记 1 1 11 ) 2 ln (0 )1 2x x x x xx      g( )=( , 所以 2 2 2 1 1( ) 1 2ln 2 ln( )( 1) ( 1)g x x exx x          由 10 2x  2 20 1, ln( ) 04 eex ex      , 所以 ( ) 0, ( )g x g x   在 1(0 )2 , 单调递减, 又由洛必达法则得当 0x  时, 2 1 lnln 01 1 x xx x x x x       ,即 0 0 lim( ln ) 0, lim ( ) 0x x x x g x     1 1 1 3( ) ln 2 ln 22 2 2 2g       , 所以函数 g(x)的值域为 3 ln 2,02      . - 10 - 即  1 2 f x x 的取值范围为 3 ln 2,02      . 故答案为: 3 ln 2,02  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和取值范围,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 解掌握水平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解答题 15. ABC 的内角 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 a ,b ,c .已知 cos cos ( )cosb A c B c a B   . (1)求 B 的大小; (2)若 D 在 BC 边上, 2 2BD DC  , ABC 的面积为3 3 ,求 sin CAD . 【答案】(1) 3B  (2) 13 13 【解析】 【分析】 (1)利用正弦定理化简已知条件,然后利用两角和的正弦公式、诱导公式进行恒等变换,由 此求得 cos B 的值,进而求得 B 的大小. (2)利用三角形 ABC 的面积求得 c ,由余弦定理求得 AD ,利用勾股定理证得 AD BD , 由此求得 AC 进而求得sin CAD 的值. 【详解】(1)因为 cos cos ( )cosb A c B c a B   , 所以sin cos sin cos (sin sin )cosB A C B C A B   , 所以sin cos sin cos 2sin cosB A A B C B  , 即sin( ) 2sin cosA B C B  , 因为在 ABC 中, A B C   , (0, )C  , 所以sin 2sin cosC C B ,且 sin 0C  , 所以 1cos 2B  , 因为 (0, )B  ,所以 3B  . (2)因为 2 2BD DC  ,所以 1BD  , 1CD  , 3BC  , - 11 - 因为 ABC 的面积为3 3 ,所以 1 3 sin 3 32 3c   ,解得 4c  , 由余弦定理得 2 2 2 2 12 cos 4 2 2 4 2 2 33 2AD AB BD AB BD             , 所以  22 2 2 22 2 3 16AD BD AB     ,即 AD BD , 所以 2 2 13AC AD BD   , 所以 13sin 13 CDCAD AC 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考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考查运算求 解能力,考查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 16. 如图,在四棱锥 PABCD 中,M 是 PA 上的点, ABD△ 为正三角形,CB CD ,PA BD . (1)求证:平面 MBD  平面 PAC; (2)若 120BCD  , / /DM 平面 BPC,求证:点 M 为线段 PA 的中点.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取 BD 的中点 O,连结 OA,OC,可证 AC BD ,又由 PA BD ,可得 BD  平面 PAC, 即可得证; (2)取 AB 的中点 N,连结 MN 和 DN,首先可得 AB BC , DN AB ,所以 DN //BC ,即 可得到 / /DN 平面 BPC.又由 / /DM 平面 BPC,可得平面 / /DMN 平面 BPC.根据面面平行的 性质可得 / /MN PB ,即可得证; 【详解】(1)取 BD的中点 O,连结 OA,OC, - 12 - ∵ ABD△ 为正三角形,∴OA BD . ∵CB CD ,∴OC BD . 在平面 ABCD 内,过 O 点垂直于 BD 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A,O,C 三点共线,即 AC BD . ∵ PA BD ,AC, PA  平面 PAC, AC PA A  , ∴ BD  平面 PAC.∵ BD  平面 MBD, ∴平面 MBD  平面 PAC. (2)取 AB 的中点 N,连结 MN 和 DN, 因为 120BCD  ,且 BC DC ,所以 30CBD   所以 90ABC  ,即 AB BC . ∵ ABD△ 为正三角形,∴ DN AB . 又 DN,BC,AB 共面,∴ / /DN CB . ∵ DN  平面 BPC,CB  平面 BPC, ∴ / /DN 平面 BPC. ∵ / /DM 平面 BPC,DN, DM  平面 DMN, ∴平面 / /DMN 平面 BPC. ∵ MN  平面 DMN,∴ / /MN 平面 BPC. ∵ MN  平面 PAB,平面 PAB  平面 BPC=PB, ∴ / /MN PB . ∵N 是 AB 的中点,∴M 为线段 PA 的中点. 【点睛】本题考查面面垂直的证明,线面平行以及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的应用, 属于中档题. 17. 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M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6 3 ,焦距为 2 2 .斜率为 k 的直线l 与 椭圆 M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A , B . - 13 - (1)求椭圆 M 的方程; (2)设 ( 2,0)P  ,直线 PA 与椭圆 M 的另一个交点为C ,直线 PB 与椭圆 M 的另一个交点 为 D .若C , D 和点 7 1( , )4 2Q  共线,求 k . 【答案】(1) 2 2 13 x y  ;(2) 2k  . 【解析】 【分析】 (1)根据离心率和焦距求得 ,c a ,由此求得b ,进而求得椭圆 M 的标准方程. (2)设出直线 PA 的方程,联立直线 PA 的方程和椭圆方程,写出根与系数关系,进而求得C 点的坐标,同理求得 D 点坐标.求得 QC  、QD  ,结合 , ,Q C D 三点共线列方程,化简求得 k 的 值. 【详解】(1)由题意得 2 2 2c  ,所以 2c  , 又 6 3 ce a   ,所以 3a  ,所以 2 2 2 1b a c   , 所以椭圆 M 的标准方程为 2 2 13 x y  . (2)设 1 1( , )A x y , 2 2( , )B x y , 3 3( , )C x y , 4 4( , )D x y , 则 2 2 1 13 3x y  ①, 2 2 2 23 3x y  ②, 又 ( 2,0)P  ,所以可设 1 1 1 2PA yk k x    , 直线 PA 的方程为 1( 2)y k x  , 由 1 2 2 ( 2) 13 y k x x y     消去 y 可得: 2 2 2 2 1 1 1(1 3 ) 12 12 3 0k x k x k     , 则 2 1 1 3 2 1 12 1 3 kx x k     ,即 2 1 3 12 1 12 1 3 kx xk    , - 14 - 又 1 1 1 2 yk x   ,代入①式可得 1 3 1 7 12 4 7 xx x    , 所以 1 3 14 7 yy x   ,所以 1 1 1 1 7 12( , )4 7 4 7 x yC x x     , 同理可得 2 2 2 2 7 12( , )4 7 4 7 x yD x x     . 故 3 3 7 1( , )4 2QC x y   , 4 4 7 1( , )4 2QD x y   , 因为 , ,Q C D 三点共线, 所以 3 4 4 3 7 1 7 1( )( ) ( )( ) 04 2 4 2x y x y      , 将点 ,C D 的坐标代入化简可得 1 2 1 2 2y y x x    , 即 2k  .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椭圆方程的求法,考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考查运算求解能力, 属于难题. 18. 某市开发了一块等腰梯形的菜花风景区 ABCD(如图).经测量, AB 长为 2 百米,CD 长为 6百米, AB 与CD 相距 2 百米,田地内有一条笔直的小路 EF ( E 在 BC 上,F 在 AD 上)与 AB 平行且相距 0.5百米.现准备从风景区入口处 A 出发再修一条笔直的小路 AN 与 BC 交于 N ,在小路 EF 与 AN 的交点 P 处拟建一座瞭望塔. (1)若瞭望塔 P 恰好建在小路 AN 的中点处,求小路 AN 的长; (2)两条小路 EF 与 AN 将菜花风景区划分为四个区域,若将图中阴影部分规划为观赏区.求 观赏区面积 S 的最小值. 【答案】(1) 10 百米;(2)( 32 4  )平方百米. 【解析】 【分析】 - 15 - (1)过点 P、N、C 分别做 AB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Q、M、G,在直角三角形 AMN 中,结合勾股 定理,即可求解; (2)以直线 CD 所在直线为 x 轴,边 CD 的垂直平分线为 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 1 3( , ) , [0, )2 2P t t  ,得出面积 21 2 3 2 2 1 t tS t     ,结合基本不等式,即可求解. 【详解】(1)过点 P、N、C 分别做 AB 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Q、M、G, 因为 P 是 AN 的中点,所以 2 1MN PQ  , 由已知条件易知 CB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 1BM MN  , 所以 2 1 3AM AB BM     , 在直角三角形 AMN 中,由勾股定理得 2 2 2 23 1 10AN AM MN     , 答:小路 AN 的长为 10 百米; (2)以直线 CD 所在直线为 x 轴,边 CD 的垂直平分线为 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设 1 3( , ) , [0, )2 2P t t  ,则直线 1: ( 1)2( 1)AP y xt   , 联立直线 : 1BC y x  ,得 2 2 1Ny t   , 所以 PEN△ 的高为 2 1 3 2 2 1 2 2(2 1) t t t    , 所以 21 3 1 1 3 3 2 1 2 3( ) ( )2 2 2 2 2 2(2 1) 2 2 1 t t tS t t t t              , 令 2 1 [1,4)t m   ,则 21 3 8 1 8 33 24 4 4 m mS mm m              , 所以当 2 2m  即 12 2t   时,S 的最小值为 32 4  . - 16 - 答:观赏区面积 S 的最小值为( 32 4  )平方百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以及基本不等式的应用问题,其中解答中认 真审题,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得面积的表达式,结合基本不等式求解是解答的关键, 着重考查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19. 已知函数 ( ) 2 ( 2)x xf x ae e a x    ,( a R , e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1)讨论 ( )f x 的单调性; (2)当 0x  时, ( ) ( 2)cosf x a x  ,求 a 的取值范围. 【答案】(1)分类讨论,详见解析;(2)[2, ) . 【解析】 【分析】 (1)求得 ( )f x ,然后对 a 分成 0a  和 0a  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由此求得  f x 的单调 区间. (2)首先令 2x  ,代入 ( ) ( 2)cosf x a x  ,求得 a 的一个取值范围.构造函数 ( ) ( ) ( 2)cosg x f x a x   ,利用  g x 的导函数 ( )g x 研究  g x 的最小值,由此求得 a 的 取值范围. 【详解】(1) 2 ( 2) 2( ) 2 ( 2) x x x x x ae a ef x ae e a e            2 1x x x ae e e    , 当 0a  时, ( ) 0f x  ,函数 ( )f x 在 R 上递减; 当 0a  时,由 ( ) 0f x  ,解得 2lnx a  ,故函数 ( )f x 在 2( ,ln )a  上单调递减, - 17 - 由 ( ) 0f x  ,解得 2lnx a  ,故函数 ( )f x 在 2(ln , )a  上单调递增. 综上所述,当 0a  时,  f x 在 R 上递减;当 0a  时,  f x 在 2( ,ln )a  上递减,在 2(ln , )a  上递增. (2)当 2x  时,  2 2( ) 2 ( 2) 0 2 cos2 2 2f ae e a a             , 即 2 2 2( ) 02e a e        ,故 0a  , 令 ( ) ( ) ( 2)cosg x f x a x   2 ( 2) c( 2 s) ox xae e a x xa      , 则 2 2( ) ( 2) ( 2)sin x x aeg x a a xe       , 若 2a  ,则当 [0, ]x  时, ( ) 0g x  , 函数 ( )g x 在[0, ] 上单调递增, 当 ( , )x   时, ( ) 2 ( 2) ( 2)x xg x ae e a a       22 4 4 4 04ae e a        , 当 [0, )x  时, ( )g x 单调递增, 则 ( ) (0) 0g x g  ,符合题意; 若 0 2a  ,则 (0) 2( 2) 0g a    , ( ) 2 ( 2) ( 2) 2 4x x x xg x ae e a a ae e           , 由 2 4 0x xae e   得 2 4 2 0ax ln a    , 故 2 4 2( ) 0ag ln a    , - 18 - 存在 0 2 4 2(0, ]ax ln a   ,使得 0( ) 0g x  , 且当 0(0, )x x 时, ( ) 0g x  , ( )g x 在 0(0, )x x 上单调递减, 当 0(0, )x x 时, ( ) (0) 0g x g  ,不合题意, 综上,实数 a 的取值范围为[2, ) . 【点睛】本小题主要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考查利用导数研究不等式,考查分类 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属于难题. 20. 已知数列{ }na 是首项为 1 的等差数列,数列{ }nb 是公比不为 1 的等比数列,且满足 1 2 2a a b  , 2 3 3a a b  , 4 5 4a a b  (1)求数列{ }na ,{ }nb 的通项公式; (2)令 *2 2 1 1 ( )( 1)( 1) n n n n n n n a bc n Na b a b        ,记数列{ }nc 的前 n 项和为 nS ,求证:对任意 的 *n N ,都有 41 3nS  ; (3)若数列{ }nd 满足 1 1d  , 1n n nd d b  ,记 1 2 n k n k k dT b   ,是否存在整数  ,使得对任 意的 *n N 都有 2 1 2n n n dT b    成立?若存在,求出 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 1 2( 1) 2 1na n n     , 12 2 2n n nb    ;(2)证明见解析;(3)存在整数 5  , 使得对任意的 *n N 都有 2 1 2n n n dT b    成立,理由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量表示已知条件,解方程组得到基本量,利用等差等比数列的 通项公式得到答案; (2)根据(1)的结论得到数列 nc 的通项公式,利用指数的运算裂项,相消求和后得到 nS - 19 - 的表达式,判定单调性,然后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即可证明; (3)假设存在满足要求的整数  ,取 1,2,3n  得到  的范围,进而求得  的值为 5 ,然后证 明当 5  时,对任意的 *n N ,都有 2 1 2n n n dT b    成立.为此先要根据 1n n nd d b  , 利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求得 1 14 =2 2 n n nT T        ,结合 1 1 1 1 4 n n n nT T d          ,求得 1 1 15 2 ( )2 4 n n n nT d         ,然后利用作差法证明即可. 【详解】(1)设等差数列{ }na 的公差为 d,等比数列{ }nb 的公比为 q, 则 1 2 1 3 1 2 2 3 2 7 d b q d b q d b q         ,所以 1 2 1 2 ( 1) 4 ( 1) d b q q d b q q      , 因为 1,0q  ,所以 2q = . 所以 1 1 1 2 2 2 3 4 2 7 8 d b d b d b         ,解得 1 2d b  所以 1 2( 1) 2 1na n n     , 12 2 2n n nb    . (2)因为 2 2 1 1( 1)( 1) n n n n n n n a bc a b a b        2 1 (2 3)2 [(2 1) 2 1] [(2 1) 2 1] n n n n n n           1 1 14 (2 1) 2 1 (2 1) 2 1n nn n            所以 1 2 3n nS c c c c    1 2 2 3 1 1 1 14 ( ) ( )1 1 2 1 3 2 1 3 2 1 5 2               1 1 1( )1 (2 1) 2 1 (2 1) 2n nn n           - 20 - 1 1 1 14 (1 1 2 1 (2 1) 2nn           1 1 1 44( )3 1 (2 1) 2 3nn      又因为对任意的 *n N ,都有 nS 单调递增, 即 1 1 5 8 40 13 13 39nS S c      , 所以对任意的 *n N ,都有 41 3nS  成立; (3)假设存在满足要求的整数  , 令 1n  ,则 1 1 2 2 1 2d d b b     ,解得5 9  ; 令 2n  ,则 1 2 2 2 4 4 1 ( ) 2d d d b b b      ,解得 17 33 5 5   ; 令 3n  ,则 1 2 3 3 2 4 6 6 1 ( ) 2d d d d b b b b       ,解得 67 133 23 23   ; 所以 1335 23   , 又已知 Z  ,故若存在,则 5  . 下证:当 5  时,对任意的 *n N ,都有 2 1 2n n n dT b    成立. 2 3 1 2 3 1 1 1 1 4 4 4 4 n n nT d d d d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1 1 1 2 3 1 1 1 1 1 1 4 4 4 4 4 n n n n nT d d d d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 1 1 1 1 2 2 3 1 1 1 1 1 1( ) ( ) ( )4 4 4 4 4 n n n n nT T d d d d d d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即 1 2 1 1 1 2 2 3 1 1 1 14 ( ) ( ) ( )4 4 4 n n n n nT T d d d d d d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 2 3 2 31 1 1 11 2 2 2 24 4 4 4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2 31 1 1 1 11 22 2 2 2 2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又 1 1 1 1 4 n n n nT T d          ; 所以 1 1 1 15 2 ( )4 2 n n n n n nT T T d          则 1 1 15 2 ( )2 4 n n n nT d         1 2 2 1 15 2 ( ) ( )2 4 n nn n n n n n d dT db b      1 1 1 12 ( ) ( ) ( )2 4 4 n n n n nd d      1 1 12 ( ) ( ) ( )2 4 n n n nd d      1 12 ( ) ( ) 22 4 n n n    12 2 ( )2 n   而对任意的 *n N , 12 2 ( )2 n  单调递增, 所以 11 12 2 ( ) 2 2 ( ) 22 2 n      即对任意的 *n N 都有 2 1 5 2n n n dT b    成立,得证. 所以,存在整数 5  ,使得对任意的 *n N 都有 2 1 2n n n dT b    成立. 【点睛】本题考查等差比数列得综合问题,涉及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裂项 求和法,存在性问题和探索性方法,考查不等式的证明,属难题. 2019—2020 学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年级第五次模拟考试 数学第 II 卷 21. 已知矩阵 4 0 0 1A      , 1 2 0 5B      ,列向量 aX b      . - 22 - (1)求矩阵 AB ; (2)若 1 1 5 1B A X       ,求 a ,b 的值. 【答案】(1) 4 8 0 5      ;(2) 28a  , 5b 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矩阵乘法得矩阵 AB ;(2)根据逆矩阵性质得 5 1X AB      ,再根据矩阵 乘法得结果. 试题解析:(1) 4 0 1 2 4 8 0 1 0 5 0 5AB                  ; (2)由 1 1 5 1B A X       ,解得 5 1X AB      4 8 5 28 0 5 1 5                  ,又因为 aX b      ,所以 28a  , 5b  . 2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曲线 C 的参数方程为 3 cos sin x y      (α为参数),在以坐标 原点 O 为极点,x 轴的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点 M 的极坐标为 32 2, 4      ,直线 l 的极 坐标方程为 sin 2 2 04         . (1)求直线 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与曲线 C 的普通方程; (2)若 N 是曲线 C 上的动点,P 为线段 MN 的中点,求点 P 到直线l 的距离的最大值. 【答案】(1) 4 0x y   , 2 2 13 x y  ;(2) 7 2 2 . 【解析】 【分析】 (1)直接利用极坐标方程、参数方程和普通方程互化的公式求直线 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与曲线 C 的普通方程;(2)设 N( 3cos ,sinα),α∈[0,2π).先求出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 - 23 - 3 1cos sin 62 2 2 d     再求最大值. 【详解】(1)因为直线 l 的极坐标方程为 πsin 2 2 04        , 即ρsinθ-ρcosθ+4=0.由 x=ρcosθ,y=ρsinθ, 可得直线 l 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x-y-4=0. 将曲线 C 的参数方程 3x cos y sin      消去参数 a, 得曲线 C 的普通方程为 2 2 13 x y  . (2)设 N( 3cos ,sinα),α∈[0,2π). 点 M 的极坐标( 2 2 , 3π 4 ),化为直角坐标为(-2,2). 则 3 1cos 1, sin 12 2P        . 所以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 3 1 πcos sin 6 sin 62 2 3 7 2 22 2 d            , 所以当 5π 6   时,点 M 到直线 l 的距离的最大值为 7 2 2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和普通方程的互化,考查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 质,考查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值的计算,意在考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掌握水平和分析推 理能力. 23. 在一次运动会上,某单位派出了由 6 名主力队员和 5 名替补队员组成的代表队参加比赛. (1)如果随机抽派 5 名队员上场比赛,将主力队员参加比赛的人数记为 X ,求随机变量 X 的 数学期望; (2)若主力队员中有 2 名队员在练习比赛中受轻伤,不宜同时上场;替补队员中有 2 名队员 身材相对矮小,也不宜同时上场,那么为了场上参加比赛的 5 名队员中至少有 3 名主力队员, 教练员有多少种组队方案? - 24 - 【答案】(1) 30 11 ;(2) 1 91 【解析】 【分析】 (1)由题可知 X 服从超几何分布,求得 X 的取值,根据概率公式求得对应概率,即可求得 其数学期望; (2)根据题意,将问题根据主力分别有3,4,5 人上场进行分类,即可容易求得. 【详解】(1)由题可知 X 服从超几何分布, X 的可取值为 0,1,2,3,4,5 , 故可得   5 5 5 11 10 462 CP X C    ;   1 4 6 5 5 11 30 51 462 77 C CP X C     ;   2 3 6 5 5 11 150 252 462 77 C CP X C     ;   3 2 6 5 5 11 200 303 462 11 C CP X C     ;   4 1 6 5 5 11 75 254 462 154 C CP X C     ;   5 6 5 11 6 15 462 77 CP X C     . 故   5 25 100 25 11 2 3 4 577 77 231 154 77E X            630 231 . (2)要满足题意,则可以是 3 名主力 2 名替补;4 名主力 1 名替补;5 名主力. 若是 3 名主力 2 名替补,则共有    3 1 2 2 1 1 4 2 4 3 2 3 144C C C C C C      种; 若是 4 名主力 1 名替补,则共有  4 1 3 1 4 2 4 5 45C C C C    种; 若是 5 名主力,则共有 4 1 4 2 2C C  种; 故要满足题意,共有144 45 2 191   种出场方式. 【点睛】本题考查超几何分布的数学期望的求解,以及组合问题的分类分布求解,属综合中 档题. 24. (1)已知: 1 1 1 m m x n n nC C C    及 1m m n y m C Cn  ,( 2n  , *n N , *)m N .求 x ; y (结果用 m , n 表示) (2)已知 0 1 21 1 1 1( ) ( 1)2 3 4 2 n n n n n nf n C C C Cn        , *n N .猜想 ( )f n 的表达式 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 - 25 - 【答案】(1) x m 或 n m , 1y n  ;(2)猜想 1( ) ( 1)( 2)f n n n    ,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根据组合数的性质以及组合数公式证明即可; (2)根据 1(1) 6f  , 1(2) 12f  的值猜想出 1( ) ( 1)( 2)f n n n    ,再由数学归纳法证明即 可. 【详解】(1) 1 1 1 m m m x n n n nC C C C     ,可得 x m 或 n m ; 1 1 1 ! ( 1)! !( )! ( 1)!( ) m m m n n y m m n nC C Cn n m n m m n m           解得 1y n  ; (2) 1 1 1(1) 2 3 6f    , 1 2 1 1(2) 2 3 4 12f     猜想 1( ) ( 1)( 2)f n n n  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 1n  时 1 1(1) 6 2 3f    ,猜想成立; ②假设 ( *)n k k N  时猜想成立 即 0 1 21 1 1 1( ) ( 1)2 3 4 2 k k k k k kf k C C C Ck        1 ( 1)( 2)k k    则 1n k  时,由 1 1 1 m m m n n nC C C     及 1 1 m m n n mC Cn    得 0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 1)2 3 4 3 k k k k k kf k C C C Ck              0 1 0 2 11 1 1( ) ( )2 3 4k k k k kC C C C C      1 1 1 1 1 1( 1) ( ) ( 1)2 3 k k k k k k k kC C Ck k          0 1 1 11 1 1 1( ) ( 1) ( 1)3 4 2 3 k k k k k k k kf k C C C Ck k           又 1 1 1 1 1 3 3 1 m m k k mC Cm m k       1 1 1 211 3 m kCk m         - 26 - 则 1 2 1 1 1 1 1 2 2 2( 1) ( ) 1 1 11 3 4 3 k k k kf k f k C C C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 2 1 1 1 1 1 1( ) ( 1)1 k k k k k kf k C C C Ck                0 1 1 1 1 1 1 2 2 2( 1)2 3 3 k k k k kC C Ck                2( ) ( 1)1f k f kk    即 3 1( 1) ( )1 ( 1)( 2) k f k f kk k k       则 1( 1) ( 2)( 3)f k k k     ,则 1n k  猜想成立. 由①②知 1( ) ( 1)( 2)f n n n   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组合公式以及性质的应用,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属于中档 题.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