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北京市八十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解析版)
北京市八十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艾滋病和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艾滋病属于先天性免疫缺乏病 B. HIV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C. 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严重衰退 D. HIV通过性接触和握手等途径传播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英文AIDS的译名。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词的英文缩写。这是一种新发现的通过体液传播的疾病。它是由感染HIV所引起的。 【详解】A、艾滋病是由感染HIV所引起的,是后天获得的免疫缺陷病,A错误; B、HIV是一种RNA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B错误; C、由于HIV的破坏作用,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严重衰退,C正确; D、HIV的传播途径有三种: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不会经过握手传播,D错误。 故选C。 2.胡萝卜根单个细胞经体外培养,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其根本原因是胡萝卜根细胞 A. 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 B. 具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 C. 通过有丝分裂形成了植株 D. 能合成胡萝卜所需的蛋白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全能性:已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详解】胡萝卜根单个细胞经体外培养,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体细胞中含有该物种的全套基因。 故选B。 3.无机盐是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肌肉的兴奋性无关 B. 是类胡萝卜素的必要成分 C. 作为原料参与油脂的合成 D. 具有维持人血浆酸碱平衡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无机盐在生物体内含量不高,约占1%~1.5%,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但它们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还是某些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详解】A、Ca2+与肌肉的兴奋性有关,若哺乳动物血液中Ca2+含量过低,则会发生抽搐,A错误; B、Mg2+是叶绿素的必需成分,B错误; C、油脂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所以不需要H2PO4-作为原料参与的合成,C错误 D、HCO3-作为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具有维持人血浆酸碱平衡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4.某海岛上,因为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长此以往形成了现在的无翅或翅特别发达的昆虫类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 B. 昆虫翅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 大风在昆虫翅进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 D. 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海岛上经常有大风天气,昆虫中无翅的或翅特别发达的个体比翅普通(中间型)的更易生存,是因为翅特别发达的个体不容易被大风刮海里去,因而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无翅的可以躲避大风,也能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中间型由于翅膀不够强大,容易被海风刮到大海里淹死,在达尔文看来,自然对生物进行了定向选择,保留有利变异。 【详解】A、海岛上昆虫中有三种翅膀类型,说明昆虫翅的变异是多方向且可遗传的,A正确; B 、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种群的基因库,所以昆虫翅的全部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大风在昆虫翅的进化过程中起自然选择作用,C正确;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有利变异得到保留并逐渐积累,D正确。 故选B。 5.当人体注射了用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后,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A. 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 B. 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 C. 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 D. 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A. 在特异性免疫发生的时都有吞噬(巨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A不符合题意;B. 产生针对该禽流感病毒蛋白的抗体,在疫苗注射后会发生,B不符合题意;C. 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只有抗原的特点没有侵染细胞的特点,故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不会发生,C符合题意;D. 形成能识别禽流感病毒的记忆细胞,会在体内发生,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下列关于下丘脑与垂体及其分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的有些神经细胞能分泌激素 B. 垂体分泌的生长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 C.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 D. 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会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详解】A、根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可知,下丘脑的有些神经细胞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 B、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B错误; 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垂体,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错误。 故选A。 7.酵母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①~③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释放的能量大多贮存在有机物中 B. ③进行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C. 发生①③时,释放量大于吸收量 D. 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①②和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为糖酵解过程,即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③为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即需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别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②为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 【详解】A、①释放的少量能量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有少部分合成ATP,A错误; B、③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B错误; C、①③是需氧呼吸,释放量等于吸收量,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能进行需氧呼吸也能进行厌氧呼吸,所以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①②和①③,D正确。 故选D。 8.信息传递方向可用中心法则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病毒的RNA可通过逆转录合成单链DNA B. 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可通过复制将遗传密码传递给子代 C. 果蝇体细胞中核DNA分子通过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 D. 洋葱根尖细胞中DNA聚合酶主要在G2期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即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也可以从DNA传递给DNA,即完成DNA的复制过程。这是所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所遵循的法则。在某些病毒中的RNA自我复制(如烟草花叶病毒等)和在某些病毒中能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过程(某些致癌病毒)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发展。 【详解】A、HIV病毒含逆转录没,其RNA可通过逆转录合成单链DNA,A正确; B、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可通过RNA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B错误; C、果蝇体细胞中核DNA分子通过先复制后平分的有丝分裂方式,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C错误; D、洋葱根尖细胞中DNA聚合酶主要在G1期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以便S期DNA复制时使用,D错误。 故选A。 9.研究叶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取匀浆或上清液依次离心将不同的结构分开,其过程和结果如图所示,表示沉淀物,表示上清液。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TP仅在P2和P3中产生 B. DNA仅存在于P1、P2和P3中 C. P2、P3、P4和S3均能合成相应的蛋白质 D. S1、S2、S3和P4中均有膜结构的细胞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分析各个部分中所含有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 P1为细胞核、细胞壁碎片,S1为细胞器和细胞溶胶, S2为除叶绿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溶胶,P2为叶绿体, S3为除叶绿体、线粒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溶胶,P3为线粒体, S4为除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之外的细胞器和细胞溶胶,P4为核糖体。 S1包括S2和P2;S2包括S3和P3;S3包括S4和P4。 【详解】A、ATP可以在细胞溶胶、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产生,即在P2、P3 、S4中均可产生,A错误; B、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即P1、S2、P2和P3中,B错误; C、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核糖体,所以P2、P3、P4和S3均能合成相应的蛋白质,C正确; D、P4中核糖体没有膜结构,D错误。 故选C。 10.细菌内某种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戊代表生长必需的不同物质,①~⑤代表不同的酶。野生型细菌只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甲就能生长,而突变型细菌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甲、乙、丁才能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变型细菌缺乏酶①、②、③ B. 酶①与乙结合后不会改变酶①的形状 C. 酶②能催化乙转变为丙,也能催化丙转变为丁 D. 若丙→戊的反应受阻,突变型细菌也能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据题干信息可知,甲~ 戊代表生长必需的不同物质,①~⑤代表不同的酶。野生型细菌只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甲就能生长,而突变型细菌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甲、乙、丁才能生长,说明说明突变型细菌不能合成乙、丁,不能合成酶①和酶③。 【详解】A、根据题干可知:野生型细菌只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甲就能生长,而突变型细菌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甲、乙、丁才能生长,说明突变型细菌不能合成乙、丁,缺乏酶①、③,A错误; B、酶①与乙结合后会改变酶①的形状,由酶①完成对乙的催化,B错误; C、酶②能催化乙转变为丙,由于酶具有专一性,故其不能催化丙转变为丁,C错误; D、若丙→戊的反应受阻,突变型细菌能通过酶④合成戊物质,也能生长,D正确。 故选D。 11.某小岛上生活着自然寿命为一年半左右的某种鼠,数量较多且无迁入和迁出。研究人员通过等距布放鼠笼开展每月一次、为期一年的标志重捕,进行其种群特征的研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标志重捕法所得的全部数据,可绘制该种群的存活曲线 B. 标志重捕法可以估算该鼠的种群密度,但不能估算总个体数 C. 若不同雄鼠很少相同鼠笼布放点上被重捕,说明雄鼠具有领域 D. 若资源均匀分布且有较强的种内竞争,其种群的分布型为随机分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决定。 2、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详解】A、存活曲线是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所以利用标志重捕法所得的全部数据,不可绘制该种群的存活曲线,A错误; B、标志重捕法可以估算该鼠总个体数,进而计算种群密度,B错误; C、若不同雄鼠很少在相同鼠笼布放点上被重捕,说明雄鼠具有领域,C正确; D、若资源均匀分布且有较强种内竞争,其种群的分布型为均匀分布,D错误。 故选C。 12.若马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均为淡棕色马,随机交配,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完全显性 B. 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 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8 D. 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与表现型的比例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中信息:“棕色马与白色马交配,均为淡棕色马,随机交配,中棕色马:淡棕色马:白色马=1:2:1。”可知马的毛色的控制属于不完全显性。 【详解】A、马的毛色性状中,棕色对白色为不完全显性,A错误; B、中出现棕色、淡棕色和白色是基因分离的结果,B错误; C、中相同毛色的雌雄马交配,其子代中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1/4+2/4×1/4=3/8,雌性棕色马所占的比例为3/16,C错误; D、中淡棕色马与棕色马交配,其子代基因型的比例为1:1,,表现型为淡棕色马与棕色马,比例为1:1, D正确。 故选D。 【点睛】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分离定律,根据题中信息可知,马毛色遗传属于不完全显性,然后再依据基因分离定律写出每种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即可得出准确答案。 13.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某细胞的部分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如下,图中①、②表示染色体,a、b、c、d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可存在于a与b中,但不存在于c与d中 B. 在减数分裂中期Ⅰ,同源染色体①与②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 C. 在减数分裂后期,2条X染色体会同时存在于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 D. 若a与c出现在该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中,则b与d可出现在同时产生的另一精子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此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形成四分体,①、②为同源染色体,a、b为姐妹染色单体,c、d为非姐妹染色单体。 【详解】A、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存在于同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所以可存在于a与b中,但不存在于c与d中,A正确;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B正确;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所以2条X染色体会同时存在于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C正确; D、若a与c出现在该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中,则b与d不可能出现在同时产生的另一精子中,D错误。 故选D。 【点睛】在解决减数分裂的相关问题的关键是,需要考生特别铭记:减数第一次分裂进行的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进行的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再结合题图解题即可。 14.胎萌是指种子未脱离母体即发芽。下列关于种子胎萌和萌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外施赤霉素合成抑制剂,种子萌发会受到抑制 B. 抑制与脱落酸合成相关酶的基因表达,会引起胎萌 C. 外施脱落酸,可抑制脱落酸受体缺失突变体发生胎萌 D. 离体的水稻成熟胚,可在无激素的培养基上萌发 【答案】C 【解析】 【分析】 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可以促进种子休眠,抑制种子萌发。 【详解】A、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萌发,所以外施赤霉素合成抑制剂,抑制赤霉素合成,种子萌发会受到抑制,A正确; B、抑制与脱落酸合成相关酶的基因表达,导致脱落酸不能合成,使种子不能休眠而萌发,会引起胎萌,B正确; C、脱落酸受体缺失突变体,由于缺失脱落酸受体,即使外施脱落酸也不能发挥作用,也会发生胎萌,C错误; D、离体的水稻成熟胚,可在无激素的培养基上萌发,D正确。 故选C。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营养级数量越多,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就越低 B. 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 C. 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越大,各级消费者的体型就越大 D. 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2、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3、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4、过程: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三个去路:呼吸作用散失、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 5、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的高低与营养级数量无关, A错误; B、净生产量=同化量- 呼吸消耗量,生物量实际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所以,呼吸消耗量在同化量中所占比例越少,生物量增加就越多,B正确; C、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越大,各级消费者的体型不一定越大,C错误; D、食物链越长,在能量流动中损失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所处的位置越高,该营养级所具有的总能量就越少,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6.为研究乙烯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理,研究者以拟南芥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 (1)乙烯和生长素都要通过与__________结合,将__________传递给靶细胞从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2)实验一:研究者将拟南芥幼苗放在含不同浓度的ACC(乙烯前体,分解后产生乙烯)、IAA(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培养,_________________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结果如下表。 组别 植物激素及处理浓度(μM) 根伸长区细胞长度(μm) 1 对照 175.1 2 0.20ACC 108.1 3 0.051AA 91.1 4 0.20ACC+0.051AA 44.2 实验结果说明乙烯和生长素都能够__________根生长,与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共同作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含有不同浓度ACC的培养液中培养,12小时后测定幼苗根中生长素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乙烯通过促进__________来影响根生长。 (4)研究者将实验二中幼苗放在含NPA (生长素极性运输阻断剂)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结果无显著差异。由此分析,研究者的目的是探究乙烯是否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影响根生长。 (5)综合上述各实验的结果可推测,乙烯影响根生长的作用最可能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__________实现的。 【答案】(1)受体 信息 (2)测量并记录 抑制 抑制作用增强 (3)生长素含量增加 (4)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5)合成 【解析】 试题分析: (1)乙烯和生长素都是植物激素,发挥作用时要与细胞上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从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2)研究乙烯影响植物根生长的机理,要将拟南芥幼苗放在含不同浓度的ACC(乙烯前体,分解后产生乙烯)、IAA(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培养,以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为测量指标。实验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单独处理的伸长区细胞长度较小,两者共同处理的最小,说明乙烯和生长素都能够抑制根生长,两者共同作用时抑制作用增强。 (3)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含有不同浓度ACC的培养液中培养后,和对照相比,ACC浓度越高,生长素的含量越高,说明乙烯通过促进生长素含量增加来影响根生长。 (4)将拟南芥幼苗放在含NPA(生长素极性运输阻断剂)的培养液中培养,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幼苗根伸长区细胞长度,实验中生长素极性运输阻断剂是自变量,结果说明幼苗根伸长区的细胞生长需要的生长素不是通过运输而来的,也说明研究者的目的是探究乙烯是否通过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来影响根生长。 (5)根据各实验的结果可推测,乙烯对根生长的作用最可能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而不是通过生长素的运输实现的。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实验研究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7.下图某家庭肾源性尿崩症遗传系谱,Ⅰ-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回答下列问题。 (1)肾源性尿崩症是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_________基因控制的。若Ⅱ-1与一正常男子婚配,生育患病小孩概率为___________。若Ⅲ-1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一性染色体为XXY但无肾源性尿崩症的男孩,其原因最可能是亲代中的__________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异常配子所致。 (2)大量研究表明,肾源性尿崩症与抗利尿激素的生理效应有关,作用机理如图。 ①抗利尿激素与_________结合后,空间结构改变,激活G蛋白,作用于靶蛋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维持______________稳态。 ②通过DNA测序技术,发现控制P蛋白基因_______________发生变化,说明该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若mRNA中部引入了一个终止密码子,造成多肽链___________,G蛋白不会被激活,即使抗利尿激素含量正常,也无该激素效应。综上所述,从分子水平解释Ⅱ-3个体不患尿崩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X (2). 隐性 (3). 1/8 (4). 父亲(父本) (5). XY染色体或性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 (6). P蛋白 (7). 细胞外液渗透压(内环境渗透压.必须有渗透压) (8). 碱基序列 (9). 合成提前终止(变短;相对分子质量变小) (10). Ⅱ-3是杂合子,携带显性基因,可以控制正常 蛋白P的合成,能够与G蛋白结合并激活G蛋白 ,在有抗利尿激素情况下具有抗利尿激素生理效应 【解析】 试题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Ⅰ﹣1和Ⅰ﹣2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已知Ⅰ﹣2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1)根据分析,肾源性尿崩症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若Ⅱ﹣1(XAXA或XAXa)与一正常男子(XAY)婚配,生育患病小孩概率为×=.若Ⅲ﹣1(XaXa)与一正常男性(XAY)婚配,生一性染色体为XXY但无肾源性尿崩症的男孩(XAXaY),其原因最可能是亲代中的父亲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XY染色体或性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产生异常配子所致。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抗利尿激素与P蛋白结合后,空间结构改变,激活G蛋白,作用于靶蛋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态。 ②通过DNA测序技术,发现控制P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变化,说明该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若mRNA中部引入了一个终止密码子,造成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G蛋白不会被激活,即使抗利尿激素含量正常,也无该激素效应。Ⅱ﹣3个体是杂合子,含有显性基因,显性基因能表达出正常蛋白P,正常蛋白P能够与G蛋白结合,并激活G蛋白,在有抗利尿激素情况下,具有抗利尿激素生理效应,因此Ⅱ-3个体不患尿崩症。 【点睛】分析遗传系谱图的一般方法步骤: 18.请结合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知识和题目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产物,通常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到叶片以外的其他部位,因此如果需要用叶片干重变化反映(净)光合作用强度需要选取 ____(离体/不离体)叶片。如果植物光合作用产物不能正常运出叶片,产物在细胞中积累将直接抑制光合作用的 ___________阶段。一些器官接受蔗糖前先要蔗糖酶将蔗糖水解为 ________才能吸收。 (2)番茄中INVIN基因编码一种与蔗糖代谢有关的蛋白质,该基因在果实中表达。利用RNA沉默技术构建INVIN蛋白产生受抑制的转基因植株INVINsi ,测量获得的番茄果实中含糖量如图一所示,与野生型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果实含糖量较_____,说明INVIN蛋白可以____糖在番茄果实中的积累。 (3)为探究INVIN基因作用机理,将细胞分裂素响应启动子Lin6与INVIN基因连接, 利用 ____________________法转入烟草,构建Lin6:INVIN转基因植株,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可以诱导INVIN基表达。将细胞分裂素水液涂抹在叶片某一位,另一位涂抹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野生植株和转基因植株不同部位的含糖量如图二示通过该图可以判断INVIN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蔗糖酶的活性。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相关信息解释转基因植株INVINsi果实含糖量提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如果要证实上述说法,则实验组应选择的材料、检测指标_____。 A.INVINsi B.Lin6:INVIN C.野生型植株 D.叶片中糖含量 E.果实中糖含量 F.叶片中蔗糖酶的活性 H.果实蔗糖酶活性 该实验的预期结果为 _____。 【答案】 (1). 离体 (2). 碳(暗)反应 (3). 葡萄糖和果糖 (4). 高 (5). 抑制 (6). 农杆菌转化 (7). 等量蒸馏水 (8). 抑 制 ( 减 少 ) (9). INVINsi番茄果实中不产生INVIN基因编码蛋白,蔗糖酶活性不被抑制相对较高,来自叶片光合产物蔗糖,更多被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更多糖被果实细胞吸收。 (10). A H (11). INVINsi 果实蔗糖酶活性高于野生型 【解析】 【分析】 1.蔗糖是二糖,由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构成。 2. 分析直方图一可知:利用RNA沉默技术构建INVIN蛋白产生受抑制的转基因植株INVINsi,测量获得的番茄果实中含糖量中,与野生型植株(空白直方柱)相比转基因植株果实含糖量较高;说明INVIN蛋白可以抑制糖在番茄果实中的积累。 3. 分析图二可知,Lin6:INVIN转基因植株的葡萄糖与果糖的含量比野生型植株的低,蔗糖可以被蔗糖酶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故通过该图可以判断INVIN可以抑制(减少)蔗糖酶的活性。 【详解】(1)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产物,通常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到叶片以外的其他部位,因此如果需要用叶片干重变化反映(净)光合作用强度需要选取离体的叶片,以便称重。如果植物光合作用产物不能正常运出叶片,蔗糖等产物在细胞中积累将直接抑制光合作用的碳(暗)反应阶段。蔗糖是二糖,不能被直接吸收,一些器官接受蔗糖前先要蔗糖酶将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才能吸收。 (2)分析直方图一可知:利用RNA沉默技术构建INVIN蛋白产生受抑制的转基因植株INVINsi,测量获得的番茄果实中含糖量中,与野生型植株(空白直方柱)相比转基因植株果实含糖量较高;说明INVIN蛋白可以抑制糖在番茄果实中的积累。 (3)常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如烟草中,构建Lin6:INVIN转基因植株;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可以诱导INVIN基表达。将细胞分裂素水液涂抹在叶片某一位,另一位涂抹等量蒸馏水做空白对照;测定野生植株和转基因植株不同部位的含糖量,分析图二可知,Lin6:INVIN转基因植株的葡萄糖与果糖的含量比野生型植株的低,蔗糖可以被蔗糖酶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故通过该图可以判断INVIN可以抑制(减少)蔗糖酶的活性。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和相关信息可知,转基因植株INVINsi果实含糖量提高的原因是INVINsi番茄果实中不产生INVIN基因编码蛋白,蔗糖酶活性不被抑制相对较高,来自叶片的光合产物蔗糖,更多被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更多糖被果实细胞吸收。 (4)如果要证实转基因植株INVINsi果实含糖量提高的原因,则实验组应选择INVINsi植株为实验材料,故选A;其含糖量高的原因是INVINsi番茄果实中不产生INVIN基因编码蛋白,蔗糖酶活性不被抑制相对较高,来自叶片光合产物蔗糖,更多被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更多糖被果实细胞吸收,故检测指标果实蔗糖酶活性,故选H。该实验的预期结果为INVINsi 果实蔗糖酶活性高于野生型。 。 【点睛】本题直方图是形式研究叶片光合作用与果实中含糖量的关系,结合题图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及将题图将已有知识有效结合的迁移运用能力。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6)题。 地衣是什么?这有关一个被颠覆的“真理” 1868年,瑞士科学家西蒙·施文德纳揭示了地衣是由单一真菌与单一微型藻类结伴相生的复合生命体。此后的150年,生物学家一直试图在实验室里栽培地衣,但是徒劳无功。 2011年,斯普利比尔使用现代遗传学手段,研究当地的两种地衣,其中一种会制造狐衣酸的强力毒素,呈现黄色;另一种则缺乏这种毒素,呈深棕色。这两种地衣看起来截然不同,被分类为两个“物种”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研究表明,它们中的真菌是一致的,搭配的也是一样的藻类。它们为什么会呈现不一样的颜色呢? 为寻真相,斯普利比尔分析了两种地衣所激活的基因,结果没有区别。他意识到,他的搜索范围太过狭隘了,地衣学家全都认为大型地衣中的真菌都来自子囊菌的类群,然后他将搜索范围拓展到整个真菌界。这时诡异的事情出现了,地衣当中大量被激活的基因来自一个完全不同的真菌类群——担子菌。 子囊菌是真菌中的一个类别,平时见到的霉菌中就有一些属于这类。担子菌也是真菌中的一类,平时见到的各种蘑菇大多都属于此类。 一开始,他们猜测是有担子菌碰巧长在地衣上面,可能只是样本污染,样品上落了一点点细屑什么的,再或者也可能是某种病原体,感染了地衣导致其生病等等。这甚至可能只是假信号。 但是,当斯普利比尔从他的数据中移除了所有担子菌基因后,与狐衣酸有关的一切也随之消失了。他开始怀疑担子菌实际上就是地衣的一部分,两种地衣都有,但是黄色地衣中担子菌的丰度和数量更高。 斯普利比尔收集了45000份地衣样本,批量筛查这些属于不同演化分支、来自不同大陆样本,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地衣中都能检测到担子菌类的基因。 在显微镜下,地衣由一层紧实的外壳包裹着绵软的内芯。藻类就嵌在那层厚厚的外壳上,子囊菌也长在那里,只不过它们的菌丝向内部分支,构筑成海绵状的内芯。担子菌在外壳的最外层,就在另外两个伙伴的周围。 然而就算是那些担子菌已经充分暴露出来,要鉴别它们也是困难重重,它们看起来跟子囊菌的菌丝横断面别无二致,完全没有理由认为那里存在两种而非一种真菌,这也是为何150年来都没人意识到这点的原因。 或许用上这三种成分,地衣学家终将能在实验室里成功栽培地衣。 (1)一个世纪以来把黄色地衣和深棕色地衣分类为不同的两个“物种”,为什么有人提出质疑呢__________?斯普利比尔寻找到的真相是什么?__________ (2)斯普利比尔最重要的发现是__________ A. 黄色地衣和深棕色地衣是不同的“物种” B. 担子菌和子囊菌的菌丝横断面没有区别 C. 几乎所有大型地衣中都能检测到担子菌类的基因 D. 黄色地衣和深棕色地衣的真菌和藻类是一致的 (3)若你已经意识到地衣的共生生物,你可以通过怎样的分子技术和手段直观地观察到地衣的共生生物?______ (4)请概述斯普利比尔的研究前后,人们对地衣共生生物的认识。__________ (5)请结合本文和所学知识概括互利共生的概念。__________ (6)本文中的研究对地衣学的概念进行了修正,你觉得还有哪些谜团有待打开呢?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 (1). 它们中的真菌是一致的,搭配的也是一样的藻类 (2). 黄色地衣中担子菌的丰度和数量更高 (3). C (4). 荧光标记 显微观察 (5). 之前认识:单一真菌与单一微型藻类结伴相生之后认识:子囊菌和担子菌两种真菌和一种藻类共生 (6). 两种或者三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多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7). 两种真菌到底各自发挥着什么作用? 担子菌和狐衣酸是紧密相关的,但究竟是担子菌需要摄入这种物质,还是产生了这种物质,还是说其解锁了另一种真菌制造此物的能力? 担子菌、子囊菌和藻类是如何相互有利的? 【解析】 【分析】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详解】(1)由于黄色地衣和深棕色地衣中的真菌是一致的,搭配的也是一样的藻类,故有人质疑他们属于两个“物种”。斯普利比尔经过研究发现,黄色地衣中担子菌的丰度和数量更高。 (2)在斯普利比尔进行研究之前,已经有研究表明黄色地衣和深棕色地衣的真菌和藻类是一致的,并且人们长久以来把黄色地衣和深棕色地衣分为不同的物种。斯普利比尔通过研究45000份地衣样本,批量筛查这些属于不同演化分支、来自不同大陆的样本,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大型地衣中都能检测到担子菌类的基因,这是其最重要的发现。在斯普利比尔发现地衣由两种真菌和一种藻类共生之后,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担子菌和子囊菌的菌丝横断面几乎一样,所以150年来无人意识到地衣中存在两种而非一种真菌。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3)可以通过荧光标记及显微观察来直观地观察地衣的共生生物。 (4)斯普利比尔的研究之前,人们认为单一真菌与单一微型藻类结伴相生;研究之后人们认为子囊菌和担子菌两种真菌和一种藻类共生。 (5)互利共生指两种或者三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6)既然地衣是由担子菌、子囊菌和藻类共同组成的,那么担子菌、子囊菌和藻类是如何相互有利的? 【点睛】互利共生的生物相互之间彼此有利,缺一不可,离开彼此后都不能正常生存。 20.肿瘤血管生长是肿瘤生长的关键环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参与促进肿瘤血管生长的蛋白质,VEGF作为治疗癌症的靶分子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 (1)VEGF 的受体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_____,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_______,形成的细胞最终构成新的血管。 (2)研究者利用噬菌体文库筛选能与VEGF特异性结合的多肽。过程如下。 ①将人工合成的编码随机六肽的基因插入噬菌体DNA,形成重组DNA分子,用重组DNA分子转化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经培养后裂解,产生噬菌体。这些噬菌体构成一个文库,一个包含所有可能六肽的噬菌体文库至少有____种噬菌体组成,在这些噬菌体中可能有某种六肽能与VEGF特异性结合(图一)。 ②将VEGF能够与受体结合的部位固定在微孔容器底部,在微孔中加入随机肽文库,一段时间后用缓冲液洗去不能与VEGF结合的噬菌体,然后用含有_____的缓冲液将结合在微孔底部的噬菌体洗脱下来,这种分子能够与微孔容器底部的分子竞争性结合噬菌体,这说明噬菌体与目标分子的结合是_____(可逆或不可逆)的。 ③将洗脱下来的噬菌体转入另一试管,加入_____,经过一段时间振荡培养,产生新一代噬菌体库。 ④重复步骤②③多次。 (3)在多轮实验后产生的噬菌体文库比第一代噬菌体文库与VEGF的结合能力更强,文库中噬菌体的种类_____,请分析原因:_____。 (4)欲证明筛选到的多肽X能够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研究者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将多肽X溶液注射到⼀只肿瘤模型小鼠体内,(肿瘤型鼠是天然条件下就会产生肿瘤的小鼠品系),检测VEGF与VEGF受体的结合能力。请对该实验做出评价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VEGF与VEGF受体的结合能力。请对该实验做出评价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膜上 (2). 分裂分化 (3). 206或64,000,000 (4). VEGF或目标分子 (5). 可逆 (6). 大肠杆菌培养液 (7). 更少(或更单一) (8). 只有少数能与目标分子结合的噬菌体才能繁殖产生下一代文库,随着传代和选择次数增加,竞争性结合能力最强的几种噬菌体被选择出来。 (9). 该实验方案存在缺陷 (10). 1应选择多只各方面状态相似的肿瘤模型小鼠,2应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注射X肽,另一组注射其他六肽,3 应检测肿瘤大小或多少。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可知:受体与信号分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由于只有少数能与目标分⼦结合的噬菌体才能繁殖产生下一代文库,随着传代和选择次数增加,竞争性结合能力最强的几种噬菌体被选择出来,故在多轮实验后产生的噬菌体文库比第一代噬菌体文库与VEGF的结合能力更强,文库中噬菌体的种类更少(或更单一)。 【详解】(1)VEGF的受体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根据题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参与促进肿瘤血管生长的蛋白质可知,VEGF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分化,形成的细胞最终构成新的血管。 (2)①六肽由6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约有20种,故这些噬菌体构成一个文库,一个包含所有可能六肽的噬菌体文库至少有206或64,000,000种噬菌体组成。 ②将VEGF能够与受体结合的部位固定在微孔容器底部,在微孔中加入随机肽文库,一段时间后用缓冲液洗去不能与VEGF结合的噬菌体,然后用含有VEGF或目标分子的缓冲液将结合在微孔底部的噬菌体洗脱下来;这种分子能够与微孔容器底部的分子竞争性结合噬菌体,这说明噬菌体与目标分子既可以结合也可以分离,这种结合是可逆的。 ③将洗脱下来的噬菌体转入另一试管,由于噬菌体是专一性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故加入大肠杆菌培养液后,经过一段时间震荡培养,产生新一代噬菌体库。 ④重复步骤②③多次。 (3)由于只有少数能与目标分子结合的噬菌体才能繁殖产生下一代文库,随着传代和选择次数增加,竞争性结合能力最强的几种噬菌体被选择出来,故在多轮实验后产生的噬菌体文库比第一代噬菌体文库与VEGF的结合能力更强,文库中噬菌体的种类更少(或更单一)。 (4)欲证明筛选到的多肽X能够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分析研究者设计的实验可知:在实验过程中,该实验方案存在缺陷:1.为排除生物自身因素的影响,应选择多只各方面状态相似的肿瘤模型小鼠;2.应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注射X肽,另一组注射其他六肽做对照;3.VEGF与VEGF 受体的结合能力在细胞水平中不好观察,因变量应检测其发挥作用后的结果,即肿瘤大小或多少。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接受图表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21.植物在遇到不良环境影响时,会引起系列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这一程称为胁迫响应。而胁迫相关基因的转录与其启动子区DNA分子的甲基化修饰(DNA分子上连入甲基基团)密切相关。为研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的胁迫响应机制, 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ABA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起________作用。当植物处于胁迫状态时,体内ABA含量会升高,ABA处理可模拟外界不良环境,使植物产生胁迫响应。 (2)研究发现,拟南芥R基因编码的D酶能够切除某些基因启动子区DNA分子上的甲基基团,即DNA去甲基化,从而改变染色质结构,使_________能够与该部分启动子结合,从而开启相关基因的转录。 ①科研人员以R基因突变体及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ABA进行处理, 统计种子萌发率,所得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实验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R基因突变体由于D酶活性丧失,种子萌发对较高浓度的ABA胁迫更加敏感,可能与胁迫响应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有关。甲基化程度影响了植物对ABA的响应。 ②研究发现NIC基因是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所需的关键基因之一。科研人员检测了1.2μM ABA处理后,拟南芥R基因突变体及野生型种子中NIC基因启动子不同区域的DNA甲基化程度,结果如图2所示。 (注:图中甲基化程度用数字表示,绝对值越大,表明甲基化程度越高。DNA中一条单链的甲基化程度用0~1表示,另一条用-1~0表示。) 图2结果显示,突变体NIC基因启动子的A、D区域_____。 ③ 结 合 上 述 研 究 , 推 测 在 种 子 萌 发 过 程 中 , R 基 因 突 变 体 由 于 _____,因此对ABA胁迫更加敏感。 (4)科研人员进一步选取不同拟南芥种子为材料验证了上述推测。 ①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选择a~f中的种子填入Ⅰ~Ⅲ处,在IV、V处填写正确的ABA处理浓度,选择检测指标g、h填入VI处。 组别 种子 ABA浓度(µM) 检测指标 萌发率 1组 I_____ IV_____ VI ___ 80% 2组 II____ 1.2 10% 3组 III_ V_ 65% 种子类型: a.野生型 b.R基因突变体 c.NIC基因突变体 d.基因突变体中转入含无甲基化修饰启动子的NIC基因 e.野生型中转入含无甲基化修饰启动子的NIC基因 f .NIC基因突变体中转入含无甲基化修饰启动子的R基因检测指标 g.NIC基因转录的mRNA h.R基因转录的mRNA ②请解释表中各组实验的萌发率结果:_____ 【答案】 (1). 调节 (2). RNA聚合酶 (3). ABA浓度为0.9、1.2μM时,突变体种子萌发率较野生型明显降低 (4). 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野生型 (5). 缺失R基因,D酶活性丧失,不能去除NIC基因的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导致NIC基因不能转录(转录降低) (6). a (7). 1.2 (8). g (9). b (10). d (11). 1.2 (12). R基因广泛影响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ABA处理下萌发率低于野生型; 转入持续表达的NIC基因,能部分回补ABA敏感萌发表型,由于胁迫应答相关基因很多,但仍有许多基因功能没有得到回补 【解析】 【详解】(1)ABA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当植物处于胁迫状态时,体内ABA含量会升高,ABA处理可模拟外界不良环境,使植物产生胁迫响应。 (2)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结合的部位,故拟南芥R基因编码的D酶能够切除某些基因启动子区DNA分子上的甲基基团,即DNA去甲基化,从而改变染色质结构,使RNA聚合酶能够与该部分启动子结合,从而开启相关基因的转录。 ①科研人员以R基因突变体及野生型拟南芥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ABA进行处理, 统计种子萌发率,分析图1实验结果可知,实验结果显示,ABA浓度为0.9、1.2μM时,突变体种子萌发率较野生型明显降低;推测R基因突变体由于D酶活性丧失,种子萌发对较高浓度的ABA胁迫更加敏感,可能与胁迫响应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有关,甲基化程度影响了植物对ABA的响应。 ②研究发现NIC基因是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所需的关键基因之一。科研人员检测了1.2μM ABA处理后,拟南芥R基因突变体及野生型种子中NIC基因启动子不同区域的DNA甲基化程度,分析图2结果可知:在A、D区域,图中突变体甲基化数字显著高于野生型,其余区域相差不大,而图中甲基化程度用数字表示,绝对值越大,表明甲基化程度越高,故表明突变体NIC基因启动子的A、D区域甲基化程度显著高于野生型。 ③ 结合上述研究推测,在种子萌发过程中,R基因突变体由于缺失R基因,导致D酶活性丧失,不能去除NIC基因的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导致NIC基因不能转录(转录降低),因此对ABA胁迫更加敏感。 (4)科研人员进一步选取不同拟南芥种子为材料验证了上述推测。 ①实验应将野生型、R基因突变体、基因突变体中转入含无甲基化修饰启动子的NIC基因的种子,分组分别用相同浓度的ABA浓度处理,检测各种子中NIC基因转录的mRNA的量即可。故所填内容如下表。 组别 种子 ABA浓度(µM) 检测指标 萌发率 1组 I、a.野生型 IV、1.2 VI、 80% g.NIC基因转录的mRNA 2组 II、b.R基因突变体 1.2 10% 3组 III、d.基因突变体中转入含无甲基化修饰启动子的NIC基因 V、1.2 65% ②分析表中各组实验的萌发率结果可知:R基因突变体的第2组,由于R基因广泛影响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故ABA处理下萌发率低于野生型(第1组);转入持续表达的NIC基因(第3组),能部分回补ABA敏感萌发表型,由于胁迫应答相关基因很多,但仍有许多基因功能没有得到回补,故萌发率介于两者之间。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相关过程和条件,分析题图和所给的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