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宁夏海南理理科数学(宁夏、 海南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卷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宁夏海南理理科数学(宁夏、 海南卷)

200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宁夏、 海南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II 卷第 22 题为选考题, 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 准考证号、姓名,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 2B 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答案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作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 标号涂黑. 参考公式: 样本数据 1x , 2x ,, nx 的标准差 锥体体积公式 2 2 2 1 2 1 [( ) ( ) ( ) ]ns x x x x x xn        1 3V Sh 其中 x 为样本平均数 其中 S 为底面面积、 h 为高 柱体体积公式 球的表面积、体积公式 V Sh 24πS R , 34 π3V R 其中 S 为底面面积, h 为高 其中 R 为球的半径 第 I 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命题 :p x  R ,sin 1x≤ ,则( ) A. :p x   R ,sin 1x≥ B. :p x   R ,sin 1x≥ C. :p x   R ,sin 1x  D. :p x   R ,sin 1x  【答案】:C 【分析】: p 是对 p 的否定,故有: ,x R sin 1.x  2.已知平面向量 (11) (1 1)  ,, ,a b ,则向量 1 3 2 2  a b ( ) A. ( 2 1) , B. ( 21) , C. ( 1 0) , D. ( 1 2) , 【答案】:D 【分析】: 1 3 2 2  a b ( 1 2). , 3.函数 πsin 2 3y x     在区间 π π2     , 的简图是( ) 【答案】:A 【分析】: π 3( ) sin 2 ,3 2f         排除B、D, π( ) sin 2 0,6 6 3f         排除C。也可由五点法作图验证。 4.已知 na 是等差数列, 10 10a  ,其前 10 项和 10 70S  , 则其公差 d  ( ) A. 2 3  B. 1 3  C. 1 3 D. 2 3 【答案】:D 【分析】: 1 10 10 1 1 ( ) 10 5( 10) 70 4.2 a aS a a       10 1 2.9 3 a ad    y x 1 1 2  3  O 6   y x 1 12  3  O 6   y x 1 1 2  3 O 6   y x 2  6  1 O 1 3  A. B. C. D. P D C B A 5.如果执行右面的程序框图,那么输出的 S  ( ) A.2450 B.2500 C.2550 D.2652 【答案】:C 【分析】:由程序知, 1 502 1 2 2 2 50 2 50 2550.2S            6.已知抛物线 2 2 ( 0)y px p  的焦点为 F , 点 1 1 1 2 2 2( ) ( )P x y P x y, , , , 3 3 3( )P x y, 在抛物线上, 且 2 1 32x x x  , 则有( ) A. 1 2 3FP FP FP  B. 2 2 2 1 2 3FP FP FP  C. 2 1 32 FP FP FP  D. 2 2 1 3FP FP FP · 【答案】:C 【分析】:由抛物线定义, 2 1 32( ) ( ) ( ),2 2 2 p p px x x     即: 2 1 32 FP FP FP  . 7.已知 0x  , 0y  , x a b y, , , 成等差数列, x c d y, , , 成等比数列, 则 2( )a b cd  的最小值是( ) A. 0 B.1 C. 2 D. 4 【答案】:D 【分析】: , ,a b x y cd xy    22 2 (2 )( ) ( ) 4.xya b x y cd xy xy      8.已知某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根据图中 标出 的尺寸(单位:cm),可得这个几 何体的体积是( ) A. 34000 cm3 B. 38000 cm3 C. 32000cm D. 34000cm 开始 1k  0S  50?k ≤ 是 2S S k  1k k  否 输出 S 结束 20 20 正视图 20 侧视图 10 10 20 俯视图 【答案】:B 【分析】:如图, 1 800020 20 20 .3 3V      9.若 cos2 2 π 2sin 4         ,则 cos sin  的值为( ) A. 7 2  B. 1 2  C. 1 2 D. 7 2 【答案】:C 【分析】: 2 2cos2 cos sin 22(sin cos ) ,π 22sin (sin cos )4 2                    1cos sin .2     10.曲线 1 2e x y  在点 2(4 e ), 处的切线与坐标轴所围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29 e2 B. 24e C. 22e D. 2e 【答案】:D 【分析】: 1 1 2 21( ) ,2 x x y e e    曲线在点 2(4 e ), 处的切线斜率为 21 2 e ,因此切线方程 为 2 21 ( 4),2y e e x   则切线与坐标轴交点为 2(2,0), (0, ),A B e 所以: 2 21 | | 2 .2AOBS e e     11.甲、乙、丙三名射箭运动员在某次测试中各射箭 20 次,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 1 2 3s s s, , 分别表示甲、乙、丙三名运动员这次测试成绩的标准差,则有( ) A. 3 1 2s s s  B. 2 1 3s s s  C. 1 2 3s s s  D. 2 3 1s s s  【答案】:B 【分析】: (7 8 9 10) 5 8.5,20x      甲 甲的成绩 环数 7 8 9 10 频数 5 5 5 5 乙的成绩 环数 7 8 9 10 频数 6 4 4 6 丙的成绩 环数 7 8 9 10 频数 4 6 6 4 h 1 h(h 2 ) P D C B A E 2 2 2 2 2 1 5 [(7 8.5) (8 8.5) (9 8.5) (10 8.5) ] 1.25,20s          (7 10) 6 (8 9) 4 8.5,20x      乙 2 2 2 2 2 2 6 [(7 8.5) (10 8.5) ] 4 [(8 8.5) (9 8.5) ] 1.45,20s           (7 10) 4 (8 9) 6 8.5,20x      丙 2 2 2 2 2 3 4 [(7 8.5) (10 8.5) ] 6 [(8 8.5) (9 8.5) ] 1.05,20s           2 2 2 1 3 2 1 3 .s s s s s s   2由 得 12.一个四棱锥和一个三棱锥恰好可以拼接成一个三棱柱.这个四棱锥的底面为正方形, 且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相等,这个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与各侧棱长也都相等.设四棱锥、 三棱锥、三棱柱的高分别为 1h , 2h , h ,则 1 2: :h h h  ( ) A. 3 :1:1 B. 3 : 2: 2 C. 3 : 2: 2 D. 3 : 2: 3 【答案】:B 【分析】:如图,设正三棱锥 P ABE 的各棱长为 a , 则四棱锥 P ABCD 的各棱长也为 a , 于是 2 2 1 2 2( ) ,2 2h a a a   2 2 2 3 2 6( ) ,2 3 2h a a a h     1 2: : 3 : 2: 2.h h h  第 II 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13 题-第 2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 做答,第 22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 13.已知双曲线的顶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2,焦点到渐近线 的距离为 6,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答案】:3 【分析】:如图,过双曲线的顶点 A、焦点 F 分别 向其渐近线作垂线,垂足分别为 B、C, 则: | | | | 6 3.| | | | 2 OF FC c OA AB a     14.设函数 ( 1)( )( ) x x af x x   为奇函数,则 a  . 【答案】:-1 【分析】: (1) ( 1) 0 2(1 ) 0 0, 1.f f a a          15.i 是虚数单位, 5 10 3 4 i i    .(用 a bi 的形式表示, a bR, ) 【答案】:1 2i 【分析】: 5 10 ( 5 10 )(3 4 ) 25 50 1 2 .3 4 (3 4 )(3 4 ) 25 i i i i ii i i            16.某校安排 5 个班到 4 个工厂进行社会实践,每个班去一个工厂,每个工厂至少安排 一个班,不同的安排方法共有 种.(用数字作答) 【答案】:240 【分析】:由题意可知有一个工厂安排 2 个班,另外三个工厂每厂一个班, 共有 1 2 3 4 5 3 240.C C A   种安排方法。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测量河对岸的塔高 AB 时,可以选与塔底 B 在同一水平面 内的两个测点 C 与 D .现测得 BCD BDC CD s     , , , 并在点C 测得塔顶 A 的仰角为 ,求塔高 AB . 解:在 BCD△ 中, πCBD      . 由正弦定理得 sin sin BC CD BDC CBD   . 所以 sin sin sin sin( ) CD BDC sBC CBD        . 在 ABCRt△ 中, tan sintan sin( ) sAB BC ACB         .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在三棱锥 S ABC 中,侧面 SAB 与侧面 SAC 均为等边三角形, 90BAC  °,O 为 BC 中点. (Ⅰ)证明: SO  平面 ABC ; (Ⅱ)求二面角 A SC B  的余弦值. 证明: (Ⅰ)由题设 AB AC SB SC= = =  SA ,连结OA , 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 2 2OA OB OC SA   ,且 AO BC , 又 SBC△ 为等腰三角形,故 SO BC , 且 2 2SO SA ,从而 2 2 2OA SO SA  . 所以 SOA△ 为直角三角形, SO AO . 又 AO BO O . 所以 SO  平面 ABC . (Ⅱ)解法一: 取 SC 中点 M ,连结 AM OM, ,由(Ⅰ)知 SO OC SA AC , , 得OM SC AM SC , . OMA∴ 为二面角 A SC B  的平面角. 由 AO BC AO SO SO BC O  , , 得 AO  平面 SBC . 所以 AO OM ,又 3 2AM SA , 故 2 6sin 33 AOAMO AM     . 所以二面角 A SC B  的余弦值为 3 3 . 解法二: 以O 为坐标原点,射线OB OA, 分别为 x 轴、 y 轴的正半轴, 建立如图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O xyz . O S B A C O S B A C M 设 (1 0 0)B ,, ,则 ( 1 0 0) (01 0) (0 01)C A S ,,, ,,, ,, . SC 的中点 1 102 2M     ,, , 1 1 1 10 1 ( 1 0 1)2 2 2 2MO MA S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0MO SC MA SC    ,∴ · · . 故 ,MO SC MA SC MO MA   , ,< 等于 二面角 A SC B  的平面角. 3cos 3 MO MAMO MA MO MA        , · · , 所以二面角 A SC B  的余弦值为 3 3 .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经过点 (0 2), 且斜率为 k 的直线l 与椭圆 2 2 12 x y 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P 和Q . (I)求 k 的取值范围; (II)设椭圆与 x 轴正半轴、 y 轴正半轴的交点分别为 A B, ,是否存在常数 k , 使得向量 OP OQ  与 AB  共线?如果存在,求 k 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Ⅰ)由已知条件,直线l 的方程为 2y kx  , 代入椭圆方程得 2 2( 2) 12 x kx   . 整理得 2 21 2 2 1 02 k x kx       ① 直线l 与椭圆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P 和Q 等价于 2 2 218 4 4 2 02k k k          , O S B A C M x z y 解得 2 2k   或 2 2k  .即 k 的取值范围为 2 2 2 2                , ,∞ ∞ . (Ⅱ)设 1 1 2 2( ) ( )P x y Q x y, , , ,则 1 2 1 2( )OP OQ x x y y     , , 由方程①, 1 2 2 4 2 1 2 kx x k     . ② 又 1 2 1 2( ) 2 2y y k x x    . ③ 而 ( 2 0) (01) ( 21)A B AB  ,, ,, , . 所以 OP OQ  与 AB  共线等价于 1 2 1 22( )x x y y    , 将②③代入上式,解得 2 2k  . 由(Ⅰ)知 2 2k   或 2 2k  ,故没有符合题意的常数 k .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面积为 S 的正方形 ABCD 中有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M ,可按下面方法估计 M 的面积: 在正方形 ABCD 中随机投掷 n 个点,若 n 个点中有 m 个点落入 M 中,则 M 的面积的估计 值为 m Sn . 假设正方形 ABCD 的边长为 2,M 的面积为 1,并向正方形 ABCD 中随机投掷 10000 个点,以 X 表示落入 M 中的点的数目. (I)求 X 的均值 EX ; (II)求用以上方法估计 M 的面积时, M 的面积的估计值与实际 值之差在区间 ( 0.03 ) , 内的概率. 附表: 10000 10000 0 ( ) 0.25 0.75 k t t t t P k C      k 2424 2425 2574 2575 ( )P k 0.0403 0.0423 0.9570 0.9590 解: 每个点落入 M 中的概率均为 1 4p  . D C BA M 依题意知 1~ 10000 4X B     , . (Ⅰ) 110000 25004EX    . (Ⅱ)依题意所求概率为 0.03 4 1 0.0310000 XP        , 0.03 4 1 0.03 (2425 2575)10000 XP P X           2574 10000 10000 2426 0.25 0.75t t t t C      2574 2425 10000 10000 1 10000 10000 2426 0 0.25 0.75 0.25 0.75t t t t t t t C C           0.9570 0.0423 0.9147   . 21.(本小题满分 12 分) 设函数 2( ) ln( )f x x a x   (I)若当 1x   时, ( )f x 取得极值,求 a 的值,并讨论 ( )f x 的单调性; (II)若 ( )f x 存在极值,求 a 的取值范围,并证明所有极值之和大于 eln 2 . 解: (Ⅰ) 1( ) 2f x xx a    , 依题意有 ( 1) 0f    ,故 3 2a  . 从而 22 3 1 (2 1)( 1)( ) 3 3 2 2 x x x xf x x x         . ( )f x 的定义域为 3 2      , ∞ ,当 3 12 x    时, ( ) 0f x  ; 当 11 2x    时, ( ) 0f x  ; 当 1 2x   时, ( ) 0f x  . 从而, ( )f x 分别在区间 3 112 2              , , , ∞ 单调增加,在区间 11 2      , 单调减少. (Ⅱ) ( )f x 的定义域为 ( )a , ∞ , 22 2 1( ) x axf x x a     . 方程 22 2 1 0x ax   的判别式 24 8a   . (ⅰ)若 0  ,即 2 2a   ,在 ( )f x 的定义域内 ( ) 0f x  ,故 ( )f x 的极值. (ⅱ)若 0  ,则 2a  或 2a   . 若 2a  , ( 2 )x  , ∞ , 2( 2 1)( ) 2 xf x x    . 当 2 2x   时, ( ) 0f x  , 当 2 22 2 2x                  , , ∞ 时, ( ) 0f x  ,所以 ( )f x 无极值. 若 2a   , ( 2 )x , ∞ , 2( 2 1)( ) 0 2 xf x x     , ( )f x 也无极值. (ⅲ)若 0  ,即 2a  或 2a   ,则 22 2 1 0x ax   有两个不同的实根 2 1 2 2 a ax    , 2 2 2 2 a ax    . 当 2a   时, 1 2x a x a   , ,从而 ( )f x 有 ( )f x 的定义域内没有零点, 故 ( )f x 无极值. 当 2a  时, 1x a  , 2x a  , ( )f x 在 ( )f x 的定义域内有两个不同的零点, 由根值判别方法知 ( )f x 在 1 2x x x x , 取得极值. 综上, ( )f x 存在极值时, a 的取值范围为 ( 2 ), ∞ . ( )f x 的极值之和为 2 2 2 1 2 1 1 2 2 1( ) ( ) ln( ) ln( ) ln 1 1 ln 2 ln2 2 ef x f x x a x x a x a             . 22.请考生在 A B C, , 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标号涂黑. 22.A(本小题满分 10 分)选修 4-1:几何证明选讲 如图,已知 AP 是 O 的切线, P 为切点, AC 是 O 的割线,与 O 交于 B C, 两点,圆心O 在 PAC 的内部,点 M 是 BC 的中点. (Ⅰ)证明 A P O M, , , 四点共圆; (Ⅱ)求 OAM APM   的大小. (Ⅰ)证明:连结OP OM, . 因为 AP 与 O 相切于点 P ,所以OP AP . 因为 M 是 O 的弦 BC 的中点,所以OM BC . 于是 180OPA OMA    °. 由圆心O 在 PAC 的内部,可知四边形 APOM 的对角互补,所以 A P O M, , , 四点共圆. (Ⅱ)解:由(Ⅰ)得 A P O M, , , 四点共圆,所以 OAM OPM   . 由(Ⅰ)得OP AP . 由圆心O 在 PAC 的内部,可知 90OPM APM    °. 所以 90OAM APM    °. 22.B(本小题满分 10 分)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1O 和 2O 的极坐标方程分别为 4cos 4sin     , . (Ⅰ)把 1O 和 2O 的极坐标方程化为直角坐标方程; (Ⅱ)求经过 1O , 2O 交点的直线的直角坐标方程. 解:以极点为原点,极轴为 x 轴正半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两坐标系中取相同的长度单位. (Ⅰ) cosx   , siny   ,由 4cos  得 2 4 cos   . 所以 2 2 4x y x  . 即 2 2 4 0x y x   为 1O 的直角坐标方程. A P O M C B A P O M C B 同理 2 2 4 0x y y   为 2O 的直角坐标方程. (Ⅱ)由 2 2 2 2 4 0 4 0 x y x x y y        , 解得 1 1 0 0 x y    , , 2 2 2 2 x y     . 即 1O , 2O 交于点 (0 0), 和 (2 2), .过交点的直线的直角坐标方程为 y x  . 22.C(本小题满分 10 分)选修 4 5 ;不等式选讲 设函数 ( ) 2 1 4f x x x    . (I)解不等式 ( ) 2f x  ; (II)求函数 ( )y f x 的最小值. 解: (Ⅰ)令 2 1 4y x x    ,则 15 2 13 3 42 5 4 x x y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3 分 作出函数 2 1 4y x x    的图象,它与直线 2y  的交点为 ( 7 2) , 和 5 23      , . 所以 2 1 4 2x x    的解集为 5( 7) 3x x     , , . (Ⅱ)由函数 2 1 4y x x    的图像可知, 当 1 2x   时, 2 1 4y x x    取得最小值 9 2  . 1 2  O 2y  4 x y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