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业手册湘教版更多资料关注微博高中学习资料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业手册湘教版更多资料关注微博高中学习资料库

课时作业(十三) [第13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图K13-1),回答1~3题。‎ 图K13-1‎ ‎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地层①~④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3.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C.湿润,森林茂密 D.寒冷,冰川广布 ‎4.毛泽东《沁园春·雪》的部分词句描写与其地理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地形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水文 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大气 D.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生物 图K13-2为我国某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全磷(TP)的水平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图K13-2‎ ‎5.该湖区表层沉积物中全磷的水平分布特征是(  )‎ A.总体有从湖区四周向湖心递减的趋势 B.自湖区西北向东南递减 C.湖区东西部含量低,中部最高 D.湖区南北含量高,中部低 ‎6.该湖区已成为以大型水生植物过量生长为主的重度富营养化草型湖泊,并向芦苇沼泽→碱蓬盐化草甸→白刺荒漠方向演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综合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整体性特征 D.差异性特征 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下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K13-3),回答7~9题。‎ 图K13-3‎ ‎7.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了关键的作用?(  )‎ A.③ B.④ C.⑦ D.⑩‎ ‎8.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 A.水文 B.地貌 C.植被 D.气候 ‎9.影响河流水文条件的最主要因素是(  )‎ A.③ B.⑤ C.⑦ D.⑨‎ 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海曾为世界第四大湖,面积为6.7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半个英格兰大,但过去50年来水量已减少9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0~11题。‎ ‎10.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有(  )‎ A.从温带季风气候转变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B.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渔业生产不会产生影响 C.湖水量减少,但地下水增多 D.沙尘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 ‎11.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该地每年都要发生几十次“白风暴”,使咸海附近的环境产生“白色荒漠化”,这种“白色荒漠化”是指(  )‎ A.风力侵蚀强烈,使岩石裸露 B.大风刮起白色塑料垃圾,污染严重 C.冬季风南下,降雪多,冰雪覆盖面广 D.土地次生盐渍化及露出含盐极高的湖底 安徽省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图K13-4所示。据此回答12~13题。‎ 图K13-4‎ ‎12.这里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 ‎13.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地处世界著名大河——黄河的入海口处,北临渤海,东靠莱州湾,总面积约为15.‎3万公顷。受黄河作用,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增长最快的地方。‎ 材料二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将近一半。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1)分析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随着流域的治理和水电站的建设,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速度变化趋势会怎样?原因是什么?‎ ‎(2)简要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河径流量大量减少的人为原因。‎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河断流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15.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图K13-5),完成下列问题。‎ 图K13-5‎ ‎(1)该国最可能是(  )‎ A.印度尼西亚 B.英国 C.日本 D.新西兰 ‎(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的变化,试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②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③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4)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因。‎ 课时作业(十三)‎ ‎1.D 2.B 3.C [解析] 第1题,首先看图,明确图中化石存在的地质年代。如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为古生代晚期或中生代地层。其次,结合地质年代与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第2题,从动物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第3题,煤炭是地质史上的森林埋藏到地下,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4.B [解析]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写的是天降大雪;“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写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黄河结冰封冻,这是对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描写的是地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描写的是景色。‎ ‎5.A 6.C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的等值线分布规律可知,该湖区表层沉积物中全磷的水平分布总体上从湖区四周向湖心递减。第6题,湖泊的演化是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统一变化的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7.A 8.D 9.B [解析] 第7题,我国西北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只有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有绿洲分布。第8题,我国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景观差异,主要是气候条件不同造成的。第9题,河流水文条件主要包括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气候(降水和气温)是影响河流水文条件的最主要因素。‎ ‎10.D 11.D [解析] 第10题,该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蒸发量增大。咸海面积缩小导致沿岸地区气候更加干旱、恶劣,土地沙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沙尘暴增多,渔业、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第11题,因土壤中含有大量盐分,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为“白色荒漠化”,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一是开垦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渍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白风暴”加剧了“白色荒漠化”。‎ ‎12.A [解析] 由题干和图可知,该地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是因为植被这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土壤等其他要素也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图中并没有涉及其他区域,故不能体现B、D项;图中不能反映出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3.C [解析] 植被破坏会导致其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水分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植被破坏会使该地区蒸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 ‎14.(1)面积增长快的原因:黄河带来的泥沙量大,在入海口处沉积。变化趋势:黄河三角洲的面积增长速度变慢。原因:随着流域的治理、水电站的建设,黄河泥沙含量减少,中上游输送到入海口的泥沙减少。‎ ‎(2)森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调蓄水的能力变差;人口激增、经济迅速发展,耗水量增大;水资源管理不协调;农业灌溉方式原始,水资源浪费严重;中上游地区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截留大量的水。‎ ‎(3)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水质变差;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减少;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变干旱,大陆性增强;土壤盐渍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解析] 第(1)题,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慢与河流含沙量大小有关。第(2)题,黄河径流减少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第(3)题,黄河断流,造成下游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影响河口生态平衡。‎ ‎15.(1)C ‎(2)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该地地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 ‎(3)①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高度的变化。‎ ‎③主要是受暖流的影响。‎ ‎(4)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又多火山、地震,木质结构利于防震。‎ ‎[解析] 由各要素关系图可知该国为日本,分析其影响因素,应主要把握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