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历年高考真题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历年高考真题17

‎(2015·新课标Ⅰ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答案】: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分)‎ ‎【答案】: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 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 ‎(2014·新课标Ⅰ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 分)【答案】:‎ 特点:宋应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古代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受当时社会打压;‎ ‎ 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物、学科网影响深远巨大、受当时社会追捧。‎ 背景:封建制度走向衰弱;商品经济发展;思想文化趋于解放。‎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答案】:原因:政治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思想文化发展程度不同、社会环境不同。‎ ‎(2013·新课标Ⅰ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答案】: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只是,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 ‎【答案】: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政府被动参与海洋利用;海洋权益的各方面都受到西方列强的干预控制;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影响加深。‎ 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2015·新课标Ⅰ历史)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 ‎“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答案】: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答案】: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9分)‎ ‎(2014·新课标Ⅰ历史)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多条,“律令颇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选906卷,770余万宇,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答案】:适应新情况进行完善、继承有益的部分、明确责任部门、突出了等级差别。‎ ‎(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 ‎【答案】:儒学大师完善了该时期的法律;儒学的等级思想影响了该时期的法律。‎ ‎(2013·新课标Ⅰ历史)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有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与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行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答案】: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答案】: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的国内外情势不同。‎ ‎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2015·新课标Ⅰ历史)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指《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宣言中所举诸项,如放弃暴动政策与赤化运动,取消苏区与红军,皆为集中力量,救亡御侮之必要条件……‎ 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自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引自《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1937年9月23日)‎ 材料二 中国国民政府蒋主席于抗战胜利后,邀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先生,商讨国家大计……兹特发表会谈纪要如下:‎ 一、关于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一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业已结束,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 ‎……‎ 五、关于党派合法问题,中共方面提出:政府应承认国民党、共产党及一切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政府方面表示:各党派在法律之前平等,本为宪政常轨,今可即行承认。‎ ‎——引自《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5年10月10日)‎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前后各党派地位发生的变化。(6分)‎ ‎【答案】:抗战时期,各党派集中于国民党领导之下;抗战胜利后,各党派在宪政原则下地位一律平等。(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党派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9分)‎ ‎【答案】:原因:抗战胜利,国共两党军事、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多数政党和国民民主和平力量的推动;美苏等国际因素的制约。(6分)‎ 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民主力量,推进了国内政治民主化进程;为以后构建多党合作奠定了基础。‎ ‎(2014·新课标Ⅰ历史)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08年8月,清廷批准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九年内计划做的主要工作包括:设立谘议局、资政院,开办地方自治,清理财政,推行普及国民教育,修订法典,厘定官制、官规,宣布宪法,颁布议院法、选举法,进行上下议院议员选举,等。‎ ‎1910年(宣统二年)11月,清廷发布上谕:“今者,人民代表吁恳既出于至诚,内外臣工强半皆主张急进,民气奋发„„应即俯顺臣民之请„„着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先将官制厘订,提前颁布试办,预即组织内阁。迅速遵照钦定宪法大纲,编订宪法条款,并将议院法,上下议院议员选举法,覆有关于宪法范圊以内必须提前赶办事项,均着同时并举。”‎ ‎1911年5月,责任内阁成立,13名国务大臣中满人9人,其中皇族7人,汉人仅4人,时人形象地将此称为“皇族内阁”。‎ ‎——摘编自金毓黻《宣统政纪》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8、1910年清政府在预备立宪安排上的区别,并分析其原因。(9分)‎ ‎【答案】:区别:前者安排了长时期的准备时间、改革涉及面十分广泛;后者各个事项同时进行、自上而下加速进行。‎ 原因:国内的政治局势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预备立宪未能挽救清政府的原因。(6分)‎ ‎【答案】:原因:根本上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实际上是“皇族内阁”。‎ ‎(2013·新课标Ⅰ历史)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科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比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比;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9分)‎ ‎【答案】: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6分)‎ ‎【答案】: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宽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亡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做了舆论准备。‎ ‎(2015·新课标Ⅰ历史)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6月,当法国政府战败投降之际,戴高乐将军发起了“自由法国”运动,向法国人民发出了坚持抵抗的号召,他通过英国电台多次向法国人民发表演讲,指出法国输掉一场战役,但没有输掉这场战争;法国并不是孤立的,在它的后面还有一个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法国可以和英国结成同盟,它还可以利用美国取之不尽的资源。‎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投入到盟国在非洲和欧洲战场的战斗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族委员会成立,1943年改组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国建立了外交联系。1944年6月,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国的战斗,并在盟军协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国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国和美、英、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戴高乐将军号召法国人民坚持抵抗所持的理由。(7分)‎ ‎【答案】:自由法国的事业是正义的,是为法兰西民族利益而战;法国本土虽然沦陷,但可以依托海外殖民地继续战斗;可以借助英美军事力量和经济援助。(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复兴的历史经验。(8分)‎ ‎【答案】:具有战胜法西斯侵略的坚定信念;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反法西斯盟国相互合作;依靠人民坚持军事斗争。(8分)‎ ‎(2014·新课标Ⅰ历史)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曲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井结台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5分)【答案】:联合国的原则、两大阵营的存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10分)‎ ‎【答案】:原因: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两大阵营对抗的结果、防止世界大战的共同愿望。‎ 作用:限制核武器的使用、维护世界和平。‎ ‎(2013·新课标Ⅰ历史)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试;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9分)‎ ‎【答案】:美国吸取越南战争的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答案】:越南战争: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海湾战争: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2015·新课标Ⅰ历史)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年),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考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宣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 ‎【答案】: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 ‎【答案】: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9分)‎ ‎(2014·新课标Ⅰ历史)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责,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鳊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尸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答案】:统治者的鼓励、官场风气的变化、老百姓的支持、包拯个人的能力突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答案】: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作品的宣传作用。‎ ‎(2013·新课标Ⅰ历史)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止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事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 ‎【答案】: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7分)‎ ‎【答案】: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2015·新课标Ⅱ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10分)‎ ‎【答案】: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5分)‎ 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5分)‎ ‎【答案】: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6分)‎ 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3分)‎ ‎(2014·新课标Ⅱ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 ‎【答案】: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答案】: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2013·新课标Ⅱ历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 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 ‎【答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7分)‎ ‎【答案】: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6分)‎ 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11分)‎ ‎(2015·新课标Ⅱ历史)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两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答案】: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答案】: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2014·新课标Ⅱ历史)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成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 ‎【答案】: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 ‎【答案】: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失去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013·新课标Ⅱ历史)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 ‎【答案】: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 ‎【答案】: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9分)‎ ‎(2015·新课标Ⅱ历史)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6分)‎ ‎【答案】: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9分)‎ ‎【答案】: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9分)‎ ‎(2014·新课标Ⅱ历史)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3分)‎ ‎【答案】: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7分)‎ ‎【答案】: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巩固。‎ ‎(2013·新课标Ⅱ历史)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县设六十议员,是谓县议员;府设六十议员,是谓府议员;省设六十议员,是谓省议员。县议员于秀才中选择其人,公举者平民主之……府议员于举人中选择其人,公举者秀才主之……省议员于进士中选择其人,公举者举人主之……公举法:凡男子二十岁以上,除喑哑盲聋以及残疾者外,其人能读书明理者,则予以公举之权……兴革之事,官有所欲为,则谋之于议员,议员有所欲为,亦谋之于官,皆以叙议之法为之,官与议员意合,然后定其从违也。从违既定,乃由县详府;府议员意合,则由府详省;省议员意合,则详于君;君意合,则书名颁行;意不合,则令其再议。若事有不能衷于一是者,则视议员中可之者否之者之人数多寡,而以人多者为是,所谓从众也。推之,凡军国大政,其权虽出于君上,而度支转饷,其议先询诸庶民,是真为政者矣。——何启、胡启垣:《新政论议》(1895年)‎ ‎(1)概括指出材料中民主设计方案的主要原则。(10分)‎ ‎【答案】:议员选举和科举功名相联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一定限制;仿行宪政,议事原则自下而上,少数服从多数;军国大政仍归君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方案在中国近代民主进程中的意义。(5分)‎ ‎【答案】:进行制度设计;为之后的政治改革提供了思想资源。‎ ‎(2015·新课标Ⅱ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谈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著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 ‎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 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到:“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答案】: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战争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 ‎【答案】: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5分)‎ 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5分)‎ ‎(2014·新课标Ⅱ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机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答案】: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答案】: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013·新课标Ⅱ历史)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一)反和平罪: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二)战争犯罪: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5分)‎ ‎【答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罚。‎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10分)‎ ‎【答案】: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2015·新课标Ⅱ历史)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 ‎【答案】: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加以评析。(9分)‎ ‎【答案】: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4分)‎ 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5分)‎ ‎(2014·新课标Ⅱ历史)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 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答案】: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 ‎【答案】: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2013·新课标Ⅱ历史)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答案】: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答案】: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 ‎(2015·新课标Ⅰ历史)41.‎ 赞同材料观点答题方案:‎ ‎○考生可以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我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改进生产工具,提高管理水平,出现新兴产业等);或,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可以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有乘法效应)是有道理的。‎ ‎○然后证明自己的观点:技术水平落后的农业时代,生产力进步速度有限;进入工业时代后,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工具得以改进,生产管理更加科学高效等,这些因素使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速度加快,可用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性科技进行“证明”。‎ ‎○对中学生而言,比容易答出的例证如下(从同一时期的不同角度或不同时期同一角度均可):‎ 事例 科学+技术 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 生产力 一工革 牛顿力学,热学,蒸汽机等 蒸汽时代(工具),工厂制(管理水平提高),煤炭被大量开采(劳动对象)等 二工革 电磁感应,发电机,内燃机等 电气时代(工具)汽车(工具)企业制(管理)石油钢铁化工产业(劳动对象)等 三工革 量子力学,相对论等 信息时代,原子能,“经营者革命”(管理),第三产业兴起(劳动对象)等 修改、补充、否定材料解题方案:‎ ‎○观点:括号里面的生产要素不完善,应增加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等要素。因为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质量和周期。○‎ 论证: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提供了政治前提。二战期间,德国迫害犹太人而美国为科学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科技在两国产生的生产力有很大的不同。在前苏联及中国现代史上,“左”倾错误思想就不利于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战争环境可以破坏甚至摧毁现存的生产力水平(如两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巴以冲突等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核技术虽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但原子弹也可以摧毁现存的生产力(如二战末期对日本的核打击,美苏争霸中的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崩溃的边沿等)。‎ ‎(2014·新课标Ⅰ历史)41.‎ ‎⑴建议部分(4分):‎ 考生的建议,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只要紧扣抗日战争,建议合理,均给4分。‎ 增加国民政府抗战的内容,可以具体到某次会战(淞沪会战,或太原会战,或徐州会战等),或某次战役(如台儿庄战役等),也可以从宏观上概述国民政府正面抗战的情况,均给4分。‎ 考生答出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或压缩国民党反共高潮的内容,减少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的内容等,均给4分。‎ ‎⑵修改理由部分(8分):‎ 考生的“建议与理由”,要形成“因果”关系,逻辑严密(之所以……是因为)。‎ 修改理由分两个层面给分:‎ 事件本身的影响/意义,给4分;增/减以后有哪些好处(或事件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或作用),给4分。‎ 下面的答题模式是理想中的答题模式(阅卷时请仅参考形式,不要拘泥于具体文字论述):‎ 建议4分 事件本身的价值4分 ‎(为什么)‎ 增删之后的好处4分 ‎(怎么样)‎ 增加国民政府抗战的内容 结合具体事件回答(示例: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的全貌。(“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中国抗战,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绝贡献,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国际地位提高。)‎ 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 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军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 ‎(2013·新课标Ⅰ历史)41.‎ 从图10与图9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知汉唐间的历史变迁: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与汉代的‚州‛不同,而且唐朝在南方设置的行政区划增多, ‚道‛的地区分布更趋向南北平衡,而汉代的州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唐朝的‚道‛很多是依据山河等地势条件划分而设置;在唐朝南方的‚道‛‎ 的管辖范围大多比汉代的州缩小。这些变化反映了从汉到唐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在全国中的地位提高,唐朝加强对南方的管辖。‎ ‎(2015·新课标Ⅱ历史)41.‎ ‎【评分细则】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4分),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8分)。‎ ‎○趋势(观点):法定假日总天数由少到多/增加星期六为法定假日(形成双休日)/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如清明端午节)/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或增多/其他趋势。‎ ‎○理由(为自己的观点写出几条合理的理由/原因。各省阅卷中心要求答出理由的数目不同,如某省评分细则称“答出二条合理性理由即给8分”。从应试技巧看,考生最好能答出三条以上。)‎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提高/自信力增强/工作效率提高/国家政治运动减少;‎ ‎·政府更加注重民生/以人为本/提高国民幸福指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或人民需要提高生活水平/增加休闲娱乐/精神生活/业余生活/回归家庭/幸福指数;‎ ‎·促进经济发展/刺激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协调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政府重视传统文化习俗/增强民族和家庭的凝聚力/弘扬传统美德/对抗外来文化冲击(适用“新增传统节日”之理由); ·与国际接轨/提升国家声誉;其他合理的理由。‎ ‎(2013·新课标Ⅱ历史)41.‎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8分)‎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4分)‎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 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2分,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