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史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关系专题优化提升学案
专题优化提升 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历程 时间 表现 原因 初步形成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 北平新政协召开,形 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 胜利;中国共产党和 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 构建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至 20 世纪 60 年代初 期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制定;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遭到破坏,国家法 律形同虚设,党内政 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 “左”倾错误泛滥, 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 央出了修正主义,林 彪、江青一伙别有用 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 泽东的错误 发展完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后 平反冤假错案;建立 完备的法律体系; “依法治国”写入宪 法;加强基层民主政 治建设 改革开放的进行; 党 的工作重心转移;民 主法制日益完善 认识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 ②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 ③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左” ④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拓展训练——对接 25 分综合题] 1.(2020·北京朝阳区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开启了新的征程。 材料一 毛泽东于 1949 年 1 月在关于时局的声明中将“废除伪宪法”“废除伪法统” 作为和平谈判的重要条件之一。1949 年 9 月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 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 度。”刘少奇多次强调,党的决议,只有经过人民政府的法定机关的宣布,才能具有法律上 的效力;要牢固树立守法意识,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为了“以人民的新法律作依据” 执政,制订了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和 1954 年宪法。依据宪法又制定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一批基本法律和重要法令。 ——摘编自孙泽学、汪茜《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共依法执政述论》 材料二 1979 年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走向平稳化、正规化,八二宪法及其四个 修正案是我国国家最高政治生活的圭臬。立足于改革开放,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满足发 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需要的民商经济法律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79 年以 后,在 30 年时间内,我国先后颁布了两部刑法典,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这同样是 针对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情况而进行的适时立法。至(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 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摘编自张晋藩《法治的脚步:回顾新中国法制 60 年》 (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12 分) 【思路点拨】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逐句寻找材料的关键词语并围绕 关键词语概括表达,如关于“废除”“建立”的关键词,反映的是废除旧法统,创制新法律; “通过的”“制订了”反映的是创制新法律,即从“临时宪法”到颁布正式宪法;结合所学 知识《共同纲领》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1954 年宪法是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的,可得出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到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尝试作答】 (2)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程,并谈谈你的认识。(13 分) 【思路点拨】 注意审题,该题是两小问,一问是历程,一问是从中的认识,每一小问 概括两到三点即可。第一小问历程,结合时空定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法律,到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断,再到 1979 年以来的完备法律体系;从材料二扣准党的十五大 目标可以提炼关键点。第二小问认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认识到加强民 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也可以比较东西方不同的民主制度,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优越性。 【尝试作答】 答案:(1)实践:废除国民党旧法统;创制人民的新法律;从“临时宪法”到颁布正式 宪法;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到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人民的新法律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依据,奠 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基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建设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颁布 1982 年宪法并多次修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 规,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20 世纪 90 年代,“依法治国”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 重点,中国进入法制化建设新时期。 认识: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的四次调整及特点 时间 表现 特点 20 世纪 50 年代中 期 由“一边倒”转变为 “睦邻友好”、发展与不 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 家的关系,表现为“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和“求同存异”的方针 (1)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 变,就是始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 整,保障国家的发展。但侧重点随着国 内外形势的变化有所改变,特别是改革 开放以来,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 “经济外交”的比重明显增加。保障国 家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新时 期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 (2)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但独 立自主的表现形式随着国际形势的变 化在变。具体表现为从“一边倒”联苏 抗美,到“一条线”联美抗苏,再发展 到新时期的不结盟。 (3)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加强 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政策 没有变 20 世纪 70 年代 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 关系,建立外交关系,打 开外交新局面,表现为与 日、美建交 改革开放以来 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 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 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 境的创设。如加入世贸组 织、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 的多边外交、成立上海合 作组织等 21 世纪以来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 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 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 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 认可,发展为积极谋求建 立合理的国际秩序 [拓展训练——对接 12 分开放题] 2.(2020·石家庄二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 20 世纪 50 年代 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国家财 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复。“一 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中共八 大二次会议后,“大跃进”和人民公 社化运动兴起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日 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 化。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 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 23 个 20 世纪 60 年代 开始提出“八字方针”,经济经历 困难后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 动乱波及经济领域 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 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 建交国家有 16 个 20 世纪 70 年代 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 时期,经济好转。中共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进步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邦 交正常化。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 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 62 个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12 分)(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 【思路点拨】 本题属于信息提取类,比较材料中经济与外交的信息,可拟论题为经济 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再从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分期结合史实进行阐述。注意题目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 【尝试作答】 答案:示例 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 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 年至 1952 年土地改革进行, 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 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总之,经济实力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核心素养——培优提能] 时空观念——特定的时空下考查史事的途径) 历史“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 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素养,是使学生掌握 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 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构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 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 1.时间观念 一般是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规律梳理,也就是所谓的“时间概念”,即以时间为线索, 遵循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特征,对处在不同发展时段的历史现象做垂直联系比较。时间知 识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 (1)时间表达:时、刻、日、月、纪年(王公、干支、公元、年号、民国)、年代、朝代、 世纪、公元前(后)等。世纪与年代只是“时间段”概念,不特指某一具体时间点,其使用主 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记住具体时间点时使用;另一种是某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出现在一 个或长或短的时间段内,不适宜用一个时间点来表达。 (2)阶段分期:史前、古代、近代、现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 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理大发现 时期、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战时期、二战时期、战后、冷战时期等。 (3)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时间:也就是特定史事或历史现象发生的某一特定时间段。如 19 世纪五六十年代、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次大战前等用语的交替使用;还如,民族资本 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民国初期、一战期间等。 (4)历史大事年表:按照中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史事或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来记忆重大 历史史事或现象的时间等。 2.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简单说是史事、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地点或地理范围,它是对历 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的必备基础,也就是历史的横向规律,即所谓的“空间概 念”。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照国别或者区域确定空间:从国别看,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从区域看, 亚洲、欧洲、美洲等,或者北美、东亚、西欧等。 (2)某一朝代或历史现象的活动地点或区域:如朝代的更替,都城的变迁,如古代中国 西周都城为镐京(今陕西西安)、宋代为东京(今河南开封)等;地理方位,如东南沿海地区等。 (3)随历史现象的发展活动地点转移的空间:如明朝建都应天府(今南京),后迁都北京;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世界近现代经济重心从伦敦转移到纽约;等等。 (4)对某些地点或区域的重要性要给予必要说明的: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把中国 同西亚以及欧洲连接起来,它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也是东西交通和文化交流的要道。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要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地域为基础,把处在同一时段的历史现象 做水平比较,寻找每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和特殊性,最终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结合,古今 贯通、纵横比较,使学生在纵横坐标中形成“时间观念”。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能运用各种对历史时间术语描述的方法,并认识几种主要的历史分期方式;能 认知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并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主要以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为节点, 以时间为线,融点、线、面为一体。 (2)正确运用地理知识,特别是地图知识,从世界自然地理(大洲、大洋,著名的山脉, 河流、湖泊等)、世界政区划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疆域的沿革、当今中国政区及经济区 域划分等方面认识地理知识。 (3)运用好古今中外的历史地图,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构建起时间观念。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中苏(俄)关系的发展 1.中美关系 (1)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对抗 ①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扶蒋反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又推行孤 立中国的政策。 (2)第二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①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 战争的泥潭。 ②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3)第三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①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②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 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2.中苏(俄)关系 (1)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 年,双方签订《中 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上、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 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则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 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模仿苏联模式,形成了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的作用。 (2)第二阶段: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 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的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 年,苏 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严重威胁中国的边境安全。 (3)第三阶段: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现在 中苏(俄)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 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 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中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当前,中俄致力于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 [针对训练——对接 48 分选择题] 1.(2020·汕头二模)1960 年苏联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中经互会占了 74%,到 1963 年这一比值猛增到 84%。产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封锁政策 B.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巩固壮大 C.中国与苏联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D.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 解析:选 C。中国和苏联在 20 世纪 60 年代矛盾加剧,关系破裂,所以苏联与中国的贸 易额明显下降,这就导致了苏联和经互会国家之间的贸易额比例上升,故选 C 项;美国对 苏联的遏制政策从二战后就开始了,不是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的,排除 A 项;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遭到破坏,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苏联与经互会贸易 额发生变化,看不出经互会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排除 D 项。 2.(2020·北京门头沟区一模)下图所示漫画左上角英文含义是“中美关系简史”,画中 牛仔代表美国,龙代表中国。以下对此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20 世纪 60 年代中美处于敌对期,朝鲜战争使得中美两国关系僵化 B.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改善关系为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 C.20 世纪 90 年代中美交往加深了,两极格局瓦解之后中美主宰世界 D.进入 21 世纪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中美由一贯的盟友变为竞争对手 解析:选 B。20 世纪 7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改善关系为 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故选 B 项;20 世纪 60 年代中美处于敌对期,朝鲜战争发生在 1950~1953 年,时间不符,排除 A 项;20 世纪 90 年代中美交往加深了,两极格局瓦解之后多极化趋势加强,“中美主宰世界”与史实不符, 排除 C 项;进入 21 世纪,中美关系曲折发展,但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实行“无敌国 外交”,中美没有建立盟友关系,排除 D 项。 史学界对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原因的争鸣 【史界观点】 观点一 有的学者强调综合因素:中美关系正常化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苏联因 素,台湾、越南问题,国际国内局势变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作用和 影响,并且使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有起有落。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国际格局发生剧烈变动的背 景下,从各自的国家利益出发,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促成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这是当代国 际关系史上最为重要的外交突破之一。 观点二 有学者强调毛泽东的因素:20 世纪 60 年代末,面对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 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着眼,为了中华民族的经济腾飞,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樊篱,迈出了与美国解冻的步伐。毛泽东同志于 1970 年会见斯诺、1971 年开展“乒乓外交”、1972 年会晤尼克松,始终亲自掌握着处理中美关 系的主动权,推动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展。 观点三 有的学者强调苏联因素:中美两国对苏联战略意图的判断、不尽相同的对苏 政策取向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两国之间的政策互动,始终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重要因 素。苏联重兵压境促使中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做出战略性调整,对苏联进行防卫成为中国军 事战略的重中之重,寻求与美国合作成为中国战略支点。苏联强劲的全球扩张势头,使美国 的对苏缓和政策严重受挫,从而强化了中美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创造了 条件。 【争鸣感悟】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以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 的不同因素。除了上述学者所强调的因素外,周恩来、邓小平对中美关系正常化也做出了重 要贡献。另外,美国国内因素也不可忽视。 专题质量检测(三) (时间:45 分钟,分值:85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20·桐乡测试)1949 年 9 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历史上具 有重要地位,因为它( ) A.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 B.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C.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D.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 解析:选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起 着临时宪法的作用,故 A 项正确;《共同纲领》出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尚未成立,更不可能 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故 B 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 1954 年召开, 故 C 项错误;《共同纲领》出台时尚未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 国家的任务,故 D 项错误。 2.(2020·无锡期中)右图是 1953 年的一张选民证,它折射出的政治制度 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选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1954 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在 普选的基础上进行的,与材料中“1953 年”“选民证”相符,故选 A 项。 3.(2020·临沂期中)自 1953 年以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时,农村 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 8∶1;1995 年变为 4∶1;2010 年后变为 1∶1。这 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民主政治建设需要 C.各民族共同发展原则 D.国民素质普遍提高 解析:选 B。根据材料“1953 年以来……农村和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之比是 8∶1;1995 年变为 4∶1;2010 年后变为 1∶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民 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发展进步,故选 B 项。 4.(2020·南通调研)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 1949 年到 2011 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学者们在半个世纪 以来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乙”指的是( ) 时间 论文数量(篇) 甲 500 乙 70 丙 6 000 丁 2 000 A.1949~1965 年 B.1966~1976 年 C.1977~1991 年 D.1992~2011 年 解析:选 B。乙时期数量最少,说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最大,应该是“文化大革命”时 期,故选 B 项;1949~1965 年不是最少,因为 1956 年提出“双百”方针,排除 A 项;1977~ 1991 年论文数量不可能最少,因为 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排除 C 项;1992~2011 年论文 数量不可能最少,因为“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排除 D 项。 5.(2020·赣州十四县期中联考)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美国一方面拒绝了台湾国民党当 局提出的让美军“协防(金门、马祖、大陈等)外岛”的要求,另一方面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 外岛,退守台湾、澎湖。美国这一政策( ) A.有助于缓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 B.企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裂的事实 C.表明其无意于插手台湾地区事务 D.客观上有利于大陆解决台湾问题 解析:选 B。美国的建议不利于中国国家的统一和两岸的和平稳定,故 A 项错误;根 据材料“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并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是隔断两岸 的联系,造成两岸的分裂,故 B 项正确;美国的建议本身就是对我国台湾问题的粗暴干涉,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美国的政策不利于大陆解决台湾问题,故 D 项错误。 6.(2020·徐州期中)2016 年中共中央台办和国务院台办负责人说:“我们愿意与两岸同 胞一道,维护两岸共同政治基础,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海和平稳定,共创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光明未来。”两岸和平稳定的政治基础是( ) A.“和平统一”的方针 B.“一个中国”的原则 C.“政治协商”的制度 D.“一国两制”的构想 解析:选 B。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因此两岸和 平稳定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 B 项正确。 7.(2020·淮南二模)1948 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 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20 世纪 50 年代初,毛泽东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这表明我国外 交( ) A.始终坚持不结盟原则 B.走出美苏冷战的阴影 C.因形势的变化而调整 D.已经打开全新的局面 解析:选 C。由材料内容结合史实可知,1948 年中共的外交政策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一边,20 世纪 50 年代初则主张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国家和平共处,这说明我国外交根据 世界形势和国家利益进行调整,故选 C 项。 8.(2020·兰州二模)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让我们最大限度地团结了更多的国家,让中 华人民共和国摆脱了被孤立的状态,改变了周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敌对立场。这 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解决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B.淡化了与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分歧 C.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制度趋同 D.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解析:选 B。题干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改变了周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 权的敌对立场”,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冲破了意识形态分歧,有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 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故选 B 项。 9.(2020·福州质检)1967 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 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 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 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新时期中国 援非的特点是( ) A.政府主导注重实效 B.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 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 解析:选 D。由题干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新时期中国对非洲既有援助也有投资,二者有机 结合,故选 D 项;“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体现不出政府主导,排除 A 项; “2003 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提供贷款 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得出有获取资源的要求,排除 B 项;中国援助安哥拉不 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排除 C 项。 10.(2020·南京二模)下表是《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末各大洲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 量统计表》(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网站)。下列对表格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地区 1950~1959 年 1960~ 1969 年 1970~ 1979 年 1980~ 1989 年 总计 亚洲 12 1 10 3 26 非洲 5 13 23 3 44 欧洲 6 1 14 0 21 美洲 0 1 13 6 20 大洋洲 0 0 5 2 7 总计 23 16 65 14 118 A.1950~1959 年外交成就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 B.1960~1969 年非洲建交国增多得益于日内瓦会议的召开 C.1970~1979 年建交国家数量增加得益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D.1980~1989 年建交国家增加表明我国推动了不结盟运动 解析:选 C。从表格信息可知,1970~1979 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最多(65 个),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 C 项;20 世纪 70 年 代,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僵局,排除 A 项; 1960~1969 年非洲与中国建交国增多,得益于万隆会议的召开,排除 B 项;我国不是不结 盟运动的成员国,20 世纪 80 年代建交国家增加是因为我国实力增强,排除 D 项。 11.(2020·上饶二模)1979 年 3 月,美国国会通过所谓《与台湾关系法》。该法案表示遵 从卡特政府与北京谈判中接受的原则,即将来与台湾的关系是一种非官方关系,并规定在台 湾建立一个民间性代表机构——美国在台协会,由它来处理美台关系。这表明( ) A.中美关系已完全正常化 B.台湾认可中美关系的改善 C.美国并未放弃台湾,仍干涉中国内政 D.美国只从事中国政府认可的与台湾相关的外交事务 解析:选 C。通过题干中“将来(美国)与台湾的关系是一种非官方关系”以及“在台湾 建立一个民间性代表机构——美国在台协会,由它来处理美台关系”可知,在中美正式建交 之后,美国并没有放弃台湾,仍旧试图干涉中国内政,故选 C 项。 12.(2020·湖北八市联考)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 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 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 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B.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 C.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D.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 解析:选 C。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可知,对外援 助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服务于政治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求,故选 C 项。 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020·黄冈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与这些国家建立起来的“宗藩关系”是能够奏效 的,从而维持了东亚世界的长期和平。但某些时候,中国也不得不使用武力帮助藩属国抵抗 外敌。如明正德六年(1511 年),满刺加被佛郎机(即葡萄牙)人攻陷,该国国王派使节向明朝 求援……到了晚明,随着东亚世界新的地区强权兴起,它们不断挑战中国在既有的国际秩序 中的主导地位,甚至直接向中国发起进攻。结果,东亚固有的国际秩序名存实亡,其主导者 明朝被迫面对一个截然不同而充满危险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伯重《历史复盘:“中华朝贡体系”得与失》 材料二 当中国被突如其来的西方文明冲击之时……中国外交开始了被迫的转型来适 应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并设法维护清朝的统治。在此后一系列交涉过程中的失利也使得统治阶 级开始意识到清政府的对外交往不再是只重“天朝”虚名的礼尚往来的传统模式,而是关系 到国家主权和国家兴亡的对外交涉。当统治阶级在其保护传统的心态下进行勉强效仿西方模 式而试图调和矛盾的同时,侵略的创伤却促发了中国开始观察世界、学习先进的行动,激发 了中国内部促进变革改变困境的力量……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 利的旋律……推进了中国在诸领域内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路遥《简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 材料三 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阐述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代表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形成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促进了中国与亚 非等新兴民族国家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看到:与非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 乃至发展友好关系是可能的;建立国际和平统一战线是可行的。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1500~2007》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以后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出现的变化,并分 析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历史影响。(10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隆会议所反映出的中国外交新态势。(7 分) 答案:(1)变化:日益受到严重的挑战。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国家的侵扰与 破坏;与西方贸易增多,获得先进技术,东亚新兴强权国家兴起;明朝政治腐败、社会危机 严重,国力受到影响。 (2)特点: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从务虚向务实转变。评 析: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推动 了外交理念的变革;开阔国人视野,增强了国人对西方的了解,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有 利于近代中国融入世界潮流,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进程。 (3)新态势:注重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外交政策更趋灵活,淡化意识形态的 束缚;外交思想更趋成熟,“求同存异”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运用;对外交往领 域更广泛。 14.(2020·昆明诊断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维埃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事记(局部) 苏维埃俄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17 年 11 月 列宁宣告:“全部政权归 苏维埃”,世界上第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949 年 10 月 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 从此站起来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 利 1918 年 国内反动势力发动武装 叛乱,英法日等国干涉苏 俄革命 1950 年 1950 年夏,基本肃清大 陆上的国民党残余军队 和武装土匪;1950 年 10 月,志愿军受邀入朝作战 1918 年 11 月 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实物 配给,由国家按定额供应 生活必需品 1950 年 11 月 严厉打击倒卖银元,平抑 米棉价格,结束了我国连 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 面 1919 年 1 月 农村实行余粮收集制。不 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 发现,当即没收 1952 年年底 基本完成土地改革,3 亿 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全国 粮食产量比 1949 年增加 49% ——摘编自严志梁《世界近现代史》 比较苏维埃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大事,自拟论题,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 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12 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题必须体现中外比较,阐述 须史论结合)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政治事件、经济政策等,并根据选题角 度拟出相应论题,如政权建立开启了新纪元,成立初期反对列强进行武装干涉,采取的经济 政策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其次,根据论题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如从巩 固新生政权角度,中国进行抗美援朝,苏俄进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等,最后,根据提取的相 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 答案:示例 论题:两国成立初期都采取积极措施克服困难,巩固新生政权。 阐述:苏俄成立初期,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击溃国内外 反动势力,巩固苏维埃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追歼残敌,抗美援朝, 在城市中平抑物价,在广大农村继续开展土地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 综上,成立初期两国都结合国情,采取各种措施巩固了政权,具有深远意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