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下面从两大方面对今年的中考情况进行分析
嘉兴市2002年中考情况分析 社会·思想政治 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冯炳麟 一、改革深化, 情况变化——2002年中考基本情况的分析 根据教育部《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2002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根据嘉兴市目前高中办学的规模、高中段的入学率以及初中生面临的学习负担等实际情况,嘉兴市中考改革进一步深化。2002年实施的中考改革带来了今年的中考和去年的中考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明显不同: 1、在考试命题上,去年是纯粹的委托省命题。今年虽然也是委托省命题,但市派员参与了命题; 2、在考试的形式上,社会·政治学科去年采用的是半开半闭。今年是全部开卷; 3、在考试的功能上,尽管两年都采用两考合一的试卷,但去年是选拔功能与水平测试并重,在某种意义上说,还是偏重于选拔功能。今年则要求淡化选拔功能; 4、在试题难度的期望值上,去年希望难度系数控制在0.65—0.68之间。今年要求难度系数控制在0.70— 0.75之间 ; 5、在考试的总分上,去年中考五科的总分只有570分,今年有720分。与去年相比总分增加了150分。其中社会·政治学科比去年增加了20分。 二、大胆改革, 锐意创新——2002年中考试卷的分析 尽管2002年的中考试卷还存在某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如个别试题的问题指向不够明确,个别试题的设问超出了教材要求的范围,个别问题用词欠严密等等。但总的来说,2002年社会·思想政治试卷无论是内容和形式,试题和参考答案,难、易度和信、效度等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份体现改革的、成功的试卷。试卷在保证命题科学性前提下,能力立意,注重综合,试题新颖,图文并茂,文字简约,材料精焊,主客观题比例适当,体现中考改革思路。考试结果显示,2002年社会·思想政治试卷符合上级要求,符合学生实际。赢得社会各界好评,也赢得本学科老师和应考学生欢迎。因此, 2002年社会·思想政治试卷又是一份双赢的试卷。具体有以下表现: (一)试卷难度总体下降 评分标准留有余地 2002年中考是嘉兴市历来难度最低的一次。而社会·思想政治试卷又是中考五门学科中,难度最低的学科。与2001年中考相比,试卷难度有较大幅度下降,平均成绩有显著提高。(见嘉兴市招生部门2001、2002年中考成绩统计表) 2002年嘉兴市中考各科成绩统计表 语文 数学 英语 自然 社政 总分 满分成绩 150 150 120 200 100 720 平均成绩 107.7602 106.9144 88.0702 135.89696 74.61552 509.3038 难度系数 0.72 0.71 0.73 0.68 0.75 0.71 分数线A 95 77 55 88 62 390 分数线B 73 35 32 45 28 257.14 注:表中分数线A的分数是指考生成绩从低分到高分,依次取20%人数的最高分数 表中分数线B的分数是指考生成绩从低分到高分,依次取7%人数的最高分数 2001年嘉兴市中考各科成绩统计表 毕 业考 试 语文 数学 英语 自然 社政 总分 满分成绩 120 120 100 150 80 570 平均成绩 90.85 96.61 74.40 107.01 57.29 426.15 难度系数 0.76 0.81 0.74 0.71 0.72 0.75 升 学 考 试 语文 数学 英语 自然 社政 总分 满分成绩 120 120 100 150 80 570 平均成绩 81.84 85.74 67.60 91.19 52.79 379.16 难度系数 0.68 0.71 0.68 0.61 0.66 0.67 注:2001年中考试卷结构及成绩计算方法为:试卷结构为卷一、卷二。卷一为毕业考试卷,考生所得分数即为毕业成绩;卷二为升学考试卷,考生所得分数和毕业考试成绩的70%两项成绩相加,即为升学考试成绩。 从制定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来看,答案多元化的趋势明显,阅卷教师的回旋余地较大。如“评分说明:‘学生回答卷二(非客观题)时,如文字表述与参考答案有异,但只要符合题意,均应酌情给分;如见解独到,且层次清楚,可酌加1—2分,’”类似这样宽松的评分标准也在其他试题的参考答案中有提示。如28题请学生帮助设计两个问卷调查题目的试题时,就有“只要围绕材料主题设问,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这样的提示。有的试题的答案可能有多个,参考答案就只提供相应的范围,以满足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需要。对开放性试题的评卷,改“采点给分”为“采意赋分”,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自圆其说,符合题意”的答案,都可酌情给分。 (二)“双开”特征体现明显 能力要求占位突出 1、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记忆负担,重理解,轻记忆,这是开卷考试的特点。 实施开卷考试后,原来闭卷考试偏重“知识立意”,将测试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上的命题思路已不符合开卷考试的要求。开卷考试要求注重“能力立意”和“教育价值立意”。即强调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强调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结合。除特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外,本次中考社会政治试题不增加学生记人名、地名、时间、数据等不必要的记忆负担。在解答问题时,重过程,轻结论,在答题的过程中体现能力。如试卷23题的(1)问中的第二问:“该条约的主要内容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本题旨在考核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因为,“南京条约”不等同于“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不等于“南京条约”的全部内容,“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不等于“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 2、以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达成度为核心目标,这是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体现在2002年中考试卷中的开放性试题有以下几种形式: (1)观点型(辩论型) 如24题要求对“我国的人口问题究竟是数量问题还是质量问题”的争论谈谈观点和理由;这是引进全国大专辩论会的辩题形式,考核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和要求,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如何应用手中掌握的材料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因为该题从立足点、着眼点的不同可以有三种观点,而三种观点的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从所学知识中找到论据。 (2)启示型(建议型) 如25题的读“生态环境”图设问的⑶问:“请你为解决右图反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以及 27题的⑵问:“伤熊事件”对我们中学生有何启示? (3)方法型(方法应用型) 象28题的⑴问“同学们准备进行问卷调查,请你帮助设计两个调查题目”和⑵问“假如你遇到类似问题,应通过哪些合法途径来解决?”等,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开放性试题。题的设问都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对考核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联系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意义。综观全卷28道试题,特别是非客观题,能力的考核占了主流。 (4)推理型(自圆其说型) 试卷的25题中的⑵问要根据⑴问的答案来回答,⑵问的回答可以根据⑴问的答案进行推理,可以自圆其说。再如26题的⑴问:“许某当时可以行使正当防卫吗?为什么?”虽然,根据所学知识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学生如果根据材料提供的背景作假设推理,认为寡不敌众,硬拼的结果势必会造成这名初中生的死或伤,还不如先损失钱物,然后伺机脱逃,迅速报案,捉拿凶手,达到既保全了自己,又为民除害的目的来得更好。这种推理和自圆其说虽然和答案有点距离,但也不失为一种创新思维。 不管是解那一种类型的开放型试题,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这里包括阅读能力、理解题意的能力、判断能力、归纳演绎能力、表达能力等基本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辩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等高一层次的能力。 (三) 注重学科知识综合 要求基础知识扎实 社会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学会知识的综合,培养综合素质是社会政治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社会政治学科考核的要求之一。体现考核综合能力的试题既符合学科的要求,也符合开卷考试的形式。这在今年的试卷中是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如23题(2)要求“列举近代在南京建立的三个不同性质的政权”,26题的两个问题中“正当防卫”、“国家机关”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三个与试题相关的设问,27题的(1)问“哪些方面的良好素质”以及28题涉及“社会调查”、“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的问题的综合。这些知识的综合不但有一块知识的综合,也有跨章节内容的综合和跨两、三册教材的综合。虽然,这些综合的层次还是初级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还是偏重前者。但在这次考试中已经注重这方面的要求,为本学科的教学进一步提供了明确的导向。然而,知识的综合必须以基础知识扎实为前提,否则,综合是空中楼阁。如果不知道近代南京建立过哪些政权,不了解每个政权的性质,就无法一、一列举;不知道人的素质大致有哪几方面,就难于分析得出北京某名牌高校那位伤熊的大学生缺乏的是那方面的良好素质? 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综合,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今年中考的又一次实践和提供的的教学导向。 (四) 试题新颖富有创意 学生答题尽可发挥 今年的试题是历年来最富有新意和创意的试题,具体表现如下: (1)在选择题中采用了一个材料多题问答的形式,使得演绎和归纳、情境与事例互为交融。改变了选择题以前一题一问的单一模式。 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和锻炼,也有利于课堂情境教学与考试的统一。 (2)试题取材广泛,不落俗套。特别是尽可能把已学过的知识与初中生联系密切、耳闻目睹、颇有感慨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制成题,言简意明,试图让学生读来富有联想,有话可说。这样的导向有利于中学生既关心教材重点,又关心时政,特别是关心自己身边有意义的事件或典型事例。象26、28题中“初中生遭遇抢劫”、“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伪、劣的学习、生活用品”等这些事例的材料,都应该是学生时有耳闻目睹的。有些学生还可能亲身经历过。而这些问题又与“法制建设”、“公民道德”等时政热点有联系。 (3)用“伤熊事件”为考核材料,有利于把初中生的视点引向社会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中去。“伤熊事件”是前段时间新闻媒体和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又是与教育、学生、社会公德、思想道德、法制意识、心理素质等社会热点的联系非常紧密,用这样的材料命题完全有利于“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 (4)大胆引进了思辩题这种试题形式,有利于考核和锻炼学生的判别能力、思辩能力、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 热点重点不作回避 综观全卷,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综合题还是开放性试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是本卷试题的主旋律。从教材到教材、理论到理论的知识立意已基本被对与学生生活实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联系的党的中心工作、社会热点、国内外重大时政的分析、判断乃至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立意所取代。同时,教材重点不超纲,时政热点不回避是贯穿全卷的一个基本原则。凡2001年11月—2002年4月的重大时政、大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教材的重点通过有效的选择,都在试题中有一定的体现。 三、中考反映出来的是与非 不可否认,考试是最好的指挥棒。在某种意义上讲,考试的导向远远胜过领导的指示。通过考试及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使头脑更清醒,目标更明确,教学更得法。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 学习负担轻了 无论去年社会政治学科的中考实行的是半开卷考试还是今年社会政治的中考采用的全开卷考试,与过去闭卷考试相比,在知识记忆这一点上,在社会政治这一学科方面,就复习时间来说,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不考虑由此节约的时间被其它学科占用而增加的负担)。 2、心理压力小了 由于传统的教育方法和学科的性质、内容的原因,学生对社会政治课的空洞的说教、脱离实际的大道理不感兴趣,甚至颇有抵触情绪。因而对这门学科的考试有很大的压力。现在,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特别是中考改革后,社会政治这门学科2002年实行了全开卷考试,这对于那些怕背、怕记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心理上的解放。 3、考试要求明了 中考带来了如下信息:中考难度大幅度降低,试题的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成为试题的主旋律,教材重点不超纲,时政热点不回避,试题取材的方向是与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相联系,又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党的中心工作、社会热点、重大时政两者之间的结合点。 4、教学方法开始变了 社会政治学科中考的形式已从闭卷到开卷,中考的选拔功能正在逐渐被淡化,考试的难度在降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就试题本身来说,综合的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要求等,这一系列的变化已经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不少老师已经真正认识到,死记硬背是肯定不行了,脱离基础知识搞从难、从严应付中考的思路已不合时宜,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没有生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或正在开始改变。 (二)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现实 还有不少教师,特别是不少农村教师,面对新的教改形势,无动于衷的有之,无所作为的有之,无能为力的有之。课堂上跳跃的还是和现代节拍很不协调的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音符,教师手中挥舞的还是那根陈旧得不能再陈旧的教鞭,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还是那种过时得不能再过时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念,采用的还是老得不能再老的教学方法。这一些“传统的音符”、“陈旧的教鞭” 、过时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念和苍老的教学方法,或已成为中考改革的顽疾,或将成为中考改革的障碍。亟待解决。 2、对中考传统的认识和评价影响着教、学、考 中考是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教师意味着教师的水平是否能得到认可,教学质量是否能得到体现的考验,对学校意味着在社会上的声誉是好还是坏的试金石,能否被社会认可的最重要的标准,对学生及其家长来说,中考更是第一次人生转折的重要关键,甚至被誉为“能否成为人才的分水岭”。于是,出现“初一、初二素质教育,初三年级应试教育”,社会政治学科正逐渐被淘汰的死记硬背的学习和复习方法在初三年级中又死灰复燃。认为“死记硬背”是复习考试的常规武器,猜题押宝是中考的秘密武器,初一、初二可以克服,初三年级不可不用,。这些对中考传统的认识与评价和过时了的观念和方法,严重影响着社会政治学科的教、学、考,阻碍着中考改革的深化,亟待解决。 3、克服开卷考试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去年的半开卷考试和今年的开卷考试的实践已经证明,开卷考试的形式及其有关规定在体现着改革举措的同时,也不可否认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学生麻痹轻敌 不少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反正可以看书、翻资料,开卷考肯定比闭卷考容易。所以,平时的上课听不听无所谓。 ⑵教师越俎代疱 对老师来说,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可能要考的内容,结合外来的试题和答案,编制成题解资料交给学生,于是,教师充分准备好的答题思路和答案成了学生的答题思路和答案。考学生变成了考教师。 ⑶好心成为坏事 有关方面规定,既然是开卷考试,学生不但可以带教材,还可以将任何资料带进考场,于是,一道本来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努力用自己的思路回答的试题,许多学生或者照抄教材,或者照抄资料,或者照抄老师为学生们准备好的答案。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更扼杀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有孛于开卷考试的宗旨。有的学生由于带了过多的资料,因而在答题时,面对一大堆资料,手忙脚乱,手足无措,影响了正常的答题水平;由于允许学生将任何资料带进考场,学生多多益善的心理自然而然地促使他们追求资料的数量,既增加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在客观上助长了滥定资料的风气。 ⑷违背公平竞争 如果中考允许学生将任何资料带进考场,如果学生抄答案也可以得高分,那么,这无疑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城乡差别将会在这里得到扩大,农村学生将是不公平竞争的最大受害者。 4、教师主导误区 根据社会政治学科中考阅卷中试卷反映出来的信息分析和中考复习阶段从师生中了解到的情况,许多学校把指导学生如何学会抄书、抄资料当作能力来培养,当作基本技能来要求,当作复习重点和得分手段来指导。认为要让学生应付“开卷考”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开卷抄”,认定能抄就能得分,会抄能得高分。试卷上密密麻麻的“长篇大论”和文不对题的答案,明明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答案,偏要用书本或资料上一大段文字来回答,因为抄抄方便,本来已经答对的题目,还要来个画蛇添足……这些绝大部分都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开卷抄”的结果。这实在是教师指导上的一个严重误区。 5、学生认识误区 缺乏主体意识的学生对老师的话绝对是言听计从的。教师指导上的一个误区给学生带来的当然是认识上的误区。学生的思路是:要得高分就要会抄资料,要抄资料就要拥有资料。结论就是:“开卷考”就是比谁拥有的资料多,谁资料多,谁就占便宜,谁就能取得好成绩。这是开卷考给学生带来的误区,也不能不说是教师的指导误区给学生带来的认识误区。 6、老师心有余悸 2002年的中考试题难度的下降幅度是前所未有的。明年乃至以后还会如此容易吗?特别是高中的招生是一个不可知因素,势必带来中考政策相应的变化。对于社会政治学科来说,怎样的教学才是既符合素质教育,又和中考的要求保持一致。对于中考的不少问题心中无底,心有余悸。 四、有关中考的几点想法 (一)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提高对中考的认识 中考是个指挥棒,要真正发挥中考正面的导向作用,必须真正转变观念:对社会政治学科“知识、能力、觉悟”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明确,再明确,对社会政治学科“课堂满堂灌,考试‘背多分’” 的教学方法改进,再改进,对社会政治学科“学生无兴趣,教师无奈何,学科无出路”的现状反思,再反思,对中考原有的选拔功能淡化,再淡化,对课堂教学与中考的关系认识,再认识。只有真正转变了观念,才能正确认识中考在新形势下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自觉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才能有效地把握好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正确、充分发挥中考对学科教学的导向作用。从而形成中考与教学的良性循环,实现中考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和谐统一。 (二)改革不但要有形式上的变化,更要有实质上的飞跃 这两年,围绕课堂教学展开的教学改革应该说是取得重大成果的。但是,改革的过程中还时时显现出应试教学的痕迹。表面的探求多于实质性的研究,形式上的变化多于实质上的飞跃。诚然,形式上的改革和带来的变化也是可喜的。但是,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质的飞跃。社会政治学科的中考形式,在两年的时间里,从闭卷到半开卷,再到全开卷,形式变化之大,速度变化之快是与时俱进的。但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还是滞后的,还需要时间。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更需要时间。所以,我们不能对教学改革只满足于形式的变化,要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取得包括中考在内的初中教学改革的质的飞跃。为此,社会政治学科的开卷考试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还不是改革的目的。就社会政治这门学科来说,不要以为,实行了开卷考试就算完成了这门学科的中考改革的任务,就可以引以自豪了。有关中考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比如:中考的改革如何与教学中的其它检测评价接轨,乃至与整个初中教学改革接轨?中考的改革如何与高中段的教学接轨?等等。就是开卷考试这种形式的本身,也有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也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例如:闭卷与开卷的利弊到底各有哪些?相互有无借鉴之处?如何借鉴?随着开卷考试的逐步完善和规范,命题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开拓创新,探索适合开卷考试这种形式的最佳题型也将是今后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这样说:中考改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今上下而求索”。 (三)坚持中考改革方针,至少不要大起大落 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是一个成败显现周期较长的产业。所以,一项方针的确定务必慎重,而一旦方针确定,就要坚持数年,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实践检验中改进和完善,不要大起大落。要注意汲取历史的经验,但不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要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要长官意志,不要凭权力行事。为了神圣的教育事业,为了不贻误子孙后代,在服从规律和服从权力之间,希望领导和群众勇敢地选择前者。现在,中考改革已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并且已取得了初步的经验。为了卓有成效地使中考的选拔功能进一步淡化,为了有效地使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减轻,为了因中考而存在的家教市场能逐渐消失,为了最大限度地能使中考对素质教育产生积极的导向功能,我们要认真总结中考改革两年来的经验,实事求是地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开拓创新。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及早制定和公布2003年的包括考试范围、考试形式和有关命题事宜在内的中考改革方案。上下一致,师生合作,以认真、务实的作风和严肃、科学的态度,稳步推进中考改革。 (四)社会·政治中考的改革必须依靠广大的社会·政治教师 如果说中考改革是初中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那么,社会政治学科的开卷考试就是中考改革响亮的冲锋号,而广大社会政治教师无疑就是为中考改革冲锋陷阵的战士。要热情鼓励、充分调动社会政治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考改革中去,积极探索社会政治学科在综合教学和开卷考试中的成功之路。要让社会政治学科的教师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政治学科的教学改革、考试改革需要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政治学科的重要性更为特殊,他们肩负的改革任务更为艰巨,面临的困难会更多。如果因学科而受到歧视是不公正的,任教这门学科决不是他们的过错,而恰恰是改革的需要选择了他们。社会政治教师应该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是教学改革和中考改革的主力军。 (嘉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冯炳麟)2002.8查看更多